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生语文创造思维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创造思维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1-02-11 02:04:39

A.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认为创造力是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性,通过思维的过程,对于事物产生分歧性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其结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别人获得满足。支持环境,是指能接纳及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
目前,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只是一味强调读,甚至让一些无目的的阅读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读固然重要,然而,不加思考的读,恰恰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力呢?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做遵循了学习应该循序渐进的原则,能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显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语文课应该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或是极富感染力的话语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前,我是这样开始的:“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祖国大地。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下午,百万群众云集在长安街的两旁,在泪雨和哀哭声中,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的灵车沉痛地告别。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一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尽管我们没有亲眼见到那动人的感人情景,但今天我们要学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却可以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我怀着满腔激情,以低沉的语调,稍微慢一点的节奏朗诵着。学生凝视双眸听着,想着……就是这种激情的语言导入,那堂课我的学生在整节课中精力旺盛,可想而知这样做比起照本宣科的讲解,无论如何,其收效都是明显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习了7、8 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是指“榕树的生命力强”就行,可我感觉这么说很抽象,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生命力很难,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以及平时的积累,说说自己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很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但是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又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春天来了》一文时,我让学生观察了解大体内容后,提问学生:“从图上哪儿可以看出春天来了”后,接着加以点拨,拓宽学生思路,“粉红的桃花开了,白色的梨花开了,除了文中我们身边春天还有哪些各式各样的花也开了呀?”孩子们大声地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只要是自己知道的不管什么季节开的花都说出来了,整个教室一下子就乱了!我赶紧制止了学生,及时插入了四季之分,并重点提了开在各个季节的一些典型的花(如荷花是夏季开,菊花秋天开,梅花冬天开),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开动脑筋想问题,而且也能使他们说出具体、连贯的内容。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
我在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读读画画;碰上诗歌,就让他们背背唱唱;要是上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就让学生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发展了自身的语言,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原来喜欢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但是使用过分了也不好。每个词语怎么解释,每个句子怎样理解,每个段落怎么朗读,全都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现在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一方面我重视读书思考的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很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五、把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我经常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的同学吃甘蔗时把甘蔗渣乱丢,我引导他们写倡议书。我还让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成文章。我也让学生调查“农村国土整治以及人畜饮水工程”对我们这里有哪些好处,并要求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每天一下课就忙着到正在国土整治的田边采访老百姓,也到村子里问一些老人没有自来水之前的情况,全班同学的学习调查积极性都很浓,一个星期后的报告会上,全班所有人都发言了!就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王明也说了!学生们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内所学用于生活之中,既提高了语文能力,又增长了许多知识和才干。
六、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而言之,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切入点,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激活,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B.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可以说是当前最时髦的一个话题,的确,在21世纪突飞猛进的今天,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更离不开创新。因此,创新教育理所当然地被提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则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本人就针对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思维是创新的力量和动机,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机。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善于点燃创新思维之火,激发学生的热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的确,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自觉行动,如果没有兴趣,就谈不上主动,参与更是一句空话。因而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背景中积极思维,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课伊始趣即生,课展开趣溢浓,课结束趣未尽。
二、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是培养能力,发展创造力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的确如此,想象可以说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动力。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的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是啊,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的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体性、自由性、灵活性。创造性形象对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力是衡量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巧设疑问,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质疑开始。因为,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因而问题就是创新起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提出一些创造性问题,指导学生自行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获得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古人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就没有学生的探索。“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层次,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善于有针对性地设计疑难,恰当地提高设问,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全体学生都积极思考共同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希望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也要把握住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鼓励求异,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有识之士普遍认为,教学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统一,而要鼓励求异。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春天不更艳丽?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积极鼓励求异,不“死读书”,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
求异思维可谓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教学是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我在上面吧,那样我能掌握了分寸立见解,迸发求异的火花。学生的思维激活后,必须众说纷纭,创新的火花定会不断闪烁。
五、多方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生的学习,以模仿为主,不仅有显性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模仿学习,还有隐形的思维、策略等方面的模仿学习,特别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在教学时能时不时露几手“绝招”,能使学生具备更多的灵性。而这种创新教育,可谓是不留任何痕迹的创新艺术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1、语言的表达上。在创新教育面前,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更要追求“富于变化”,不管是导语也好,还是总结过渡语都要认真考虑,精心设计,力争变平为奇,变陈为新,达到语能惊人的境地。
2、板书的设计上。板书可谓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板书设计精当,构思巧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无形中也能带动学生的创新。
3、教法的选用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师在课文的教学设计上要力避“千课一面”,做到因文而异,给学生以新鲜感。
六、捕捉生活,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形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学习掌握它,如果脱离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富勒说过:“理论是一种宝库,而实践是它的金钥匙。”我们要力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练习、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亲自参与下获取知识,熟练技能,领悟理论的本质。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发挥学生各自思维个性差异的优势,使他们相互间的思维“推波助澜”,形成多维立体交叉的思维信息网,教师随时点拨指导,使思维产生跃变。
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创造力的源泉。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问题解决都会涉及到大量该领域的专门知识,离开了这些知识基础,问题解决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创造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内在创造潜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具体的看、摸、折、量、比、算等操作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新知的重建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过程,这本身就是充满了生命活力,体现创新意识的过程。

C.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目前,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只是一味强调读,甚至让一些无目的的阅读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读固然重要,然而,不加思考的读,恰恰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力呢?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做遵循了学习应该循序渐进的原则,能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显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语文课应该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或是极富感染力的话语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前,我是这样开始的:“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祖国大地。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下午,百万群众云集在长安街的两旁,在泪雨和哀哭声中,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的灵车沉痛地告别。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一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尽管我们没有亲眼见到那动人的感人情景,但今天我们要学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却可以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我怀着满腔激情,以低沉的语调,稍微慢一点的节奏朗诵着。学生凝视双眸听着,想着……就是这种激情的语言导入,那堂课我的学生在整节课中精力旺盛,可想而知这样做比起照本宣科的讲解,无论如何,其收效都是明显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习了7、8 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是指“榕树的生命力强”就行,可我感觉这么说很抽象,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生命力很难,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以及平时的积累,说说自己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很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但是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又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春天来了》一文时,我让学生观察了解大体内容后,提问学生:“从图上哪儿可以看出春天来了”后,接着加以点拨,拓宽学生思路,“粉红的桃花开了,白色的梨花开了,除了文中我们身边春天还有哪些各式各样的花也开了呀?”孩子们大声地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只要是自己知道的不管什么季节开的花都说出来了,整个教室一下子就乱了!我赶紧制止了学生,及时插入了四季之分,并重点提了开在各个季节的一些典型的花(如荷花是夏季开,菊花秋天开,梅花冬天开),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开动脑筋想问题,而且也能使他们说出具体、连贯的内容。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
我在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读读画画;碰上诗歌,就让他们背背唱唱;要是上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就让学生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发展了自身的语言,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原来喜欢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但是使用过分了也不好。每个词语怎么解释,每个句子怎样理解,每个段落怎么朗读,全都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现在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一方面我重视读书思考的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另一方面,我很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
五、把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我经常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的同学吃甘蔗时把甘蔗渣乱丢,我引导他们写倡议书。我还让学生围绕“爱护益鸟”、“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成文章。我也让学生调查“农村国土整治以及人畜饮水工程”对我们这里有哪些好处,并要求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每天一下课就忙着到正在国土整治的田边采访老百姓,也到村子里问一些老人没有自来水之前的情况,全班同学的学习调查积极性都很浓,一个星期后的报告会上,全班所有人都发言了!就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王明也说了!学生们在语文实践中,把课内所学用于生活之中,既提高了语文能力,又增长了许多知识和才干。
六、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而言之,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切入点,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激活,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D. 如何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doc

创新教育可以说是当前最时髦的一个话题,的确,在21世纪突飞猛进的今天,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更离不开创新。因此,创新教育理所当然地被提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则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本人就针对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思维是创新的力量和动机,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机。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善于点燃创新思维之火,激发学生的热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的确,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一种自觉行动,如果没有兴趣,就谈不上主动,参与更是一句空话。因而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背景中积极思维,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课伊始趣即生,课展开趣溢浓,课结束趣未尽。
二、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是培养能力,发展创造力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的确如此,想象可以说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动力。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的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是啊,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的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体性、自由性、灵活性。创造性形象对于创造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力是衡量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巧设疑问,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质疑开始。因为,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因而问题就是创新起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提出一些创造性问题,指导学生自行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获得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古人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就没有学生的探索。“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的层次,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善于有针对性地设计疑难,恰当地提高设问,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全体学生都积极思考共同参与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希望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也要把握住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鼓励求异,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有识之士普遍认为,教学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统一,而要鼓励求异。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春天不更艳丽?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积极鼓励求异,不“死读书”,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
求异思维可谓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作为创造思维的核心,它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教学是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我在上面吧,那样我能掌握了分寸立见解,迸发求异的火花。学生的思维激活后,必须众说纷纭,创新的火花定会不断闪烁。

E.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1 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驱动学生的创新动机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激发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创新意识强的学生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勇气。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学生,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强烈的创新意识直接转化为创新动机,成为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学生的创新行为起着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创新动机来自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人们内部需要而引发的动机,如由于学生认识到创新活动的意义或对之产生兴趣而积极参与创新性的活动。外在动机则是来自外部的肯定和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它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抓住语文教材中许多介绍名人名家成功的故事,如童第周、爱迪生、李时珍、詹天佑的故事,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并通过学习上的成功,强化他们在学习中勇于创新的动机。
2 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3 营造氛围,在想象中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特指在阅读某作品时,对作品没写到的内容作合理想象。从而培养创造新思维,即创新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3.1 丰富学生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在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在教学中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不仅在课堂中通过实物演示,图画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而且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观察,让他们体验,认识周围世界。在有指导的观察中,优选鲜明的观察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顺序,设计启发性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场中儿童的想象、思维、语言活动结合起来。
3.2 发展学生思维,提供想象的基础。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新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陶冶学生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当今科学的发展日益综合化,集体的创造取代了手工业式的个人创造。因此,当个人的创新置身于创新群体中时,群体的环境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使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探索和积累教学经验,通过转变自身教育思想,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加强创造思维训练,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让今天的孩子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创造更多的人间奇迹。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

F.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要学文章的其他形式。语文的形式是语言文字,是表达技巧;而内容只是生活,是事物,是思想,是精神,一位教育家指出:“语文学科这一特点使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这一工具学科的学习运用,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思想,交织着一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是激励学生思维的发展的诱因,都可能触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萌生创新意识。”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它是在创新活动中产生、发展、检验和论证,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语)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能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的进行创造性教育,对于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要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强烈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创新的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其次,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必须依赖于积极的指导和鼓励,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心理学告诫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向同学们讲清创新意识的含义;利用古今中外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趣味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例如在《火烧云》一课教学中,针对文中火烧云动感性极强的特点,我设计了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火烧云升上天空的情景。同学们十分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同桌之间互相演示,然后纷纷到前面表演。最后大家一致赞扬一名同学用双手滚动的方法来演示火烧云升上天空最为贴切。再有像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思。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2、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具体而言,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佩服东吴方面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班的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A认为东吴应获胜,这是历史事实;B认为曹操应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C认为谁胜了也不好,反正都是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我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就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但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个创造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辩证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这就是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过程。 3、是针对自身原有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良好个性。像上文提到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谁获胜也不好的同学,原本语文成绩较差,也很难发言,学习上被动,按过去的教学方法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捡“现成儿”的。但在开展创造教育,把创造性思维培养引入语文课堂后,他变得十分活跃,勇于发言。他的观点虽不是很正确,但对于他自己确实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既不同于别人,又超越了自我,真正是创造性的。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习惯,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学习有两种,一种是重复性学习,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就是不拘泥、不守旧,敢于创新。……创造性要看作为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青年报》)。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任何创造性活动,都要受到各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性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对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进行突破。故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具有拼搏、进取、创新、顽强、坚韧、自信、自制等个性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并在实践中强化创造性思维意识。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创造型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是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创造型学生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领域和方法不为老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创造型学生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以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创造型学生不仅获得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的吸收。我们把握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的特点,就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学校中多一份创造性学习,学生进入社会就多一份创新能力;学校中多一个创新型学生,进入社会就多一个勇于创新的人才。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的。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应结合听说读写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小组讨论,作文互改等,都是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 第三、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聪明才智。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学习气氛关键在师要有教育机制,即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 第四、丰富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因此,创造型学习要丰富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 第五、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以及非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思是,对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就有不同的看法,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意义。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思路,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理解,以另辟蹊径,求取新解。如,学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之后,我让学生自己总结课文,并强调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作多向思考。学生从不同侧面说出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若我们慧眼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就能发现得更多。 2、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只要有信心、恒心和毅力,我们就能找到最佳方案。 3、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多解、新解、巧解各种问题。 4、与人相处要善于换位思考,思他人所思,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灰心沮丧,因为倘若能转换角度思考,就有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思维定势,思路不开阔,内容单薄,这就需要加强发散性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以“水滴石穿”为例,学生通常只想到恒心和毅力,我引导学生分别从“水”“滴”“石”“穿”四个角度写出不同的构思,结果学生总结归纳出"弱能胜强"或"柔能克刚";不要轻视"小";要敢于碰硬;顽石是可以攻破的等等观点。 综上所说,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有机结合,而且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创新教学。面临经济时代的来临,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地位和发展速度,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实现。而语文课堂是其中最为基础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壮大,是极其重要而有深远意义的。

G.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目前,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只是一味强调读,甚至让一些无目的的阅读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读固然重要,然而,不加思考的读,恰恰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力呢?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做遵循了学习应该循序渐进的原则,能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显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语文课应该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或是极富感染力的话语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前,我是这样开始的:“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祖国大地。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下午,百万群众云集在长安街的两旁,在泪雨和哀哭声中,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的灵车沉痛地告别。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一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尽管我们没有亲眼见到那动人的感人情景,但今天我们要学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却可以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我怀着满腔激情,以低沉的语调,稍微慢一点的节奏朗诵着。学生凝视双眸听着,想着……就是这种激情的语言导入,那堂课我的学生在整节课中精力旺盛,可想而知这样做比起照本宣科的讲解,无论如何,其收效都是明显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
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习了7、8 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是指“榕树的生命力强”就行,可我感觉这么说很抽象,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生命力很难,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以及平时的积累,说说自己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很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但是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又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春天来了》一文时,我让学生观察了解大体内容后,提问学生:“从图上哪儿可以看出春天来了”后,接着加以点拨,拓宽学生思路,“粉红的桃花开了,白色的梨花开了,除了文中我们身边春天还有哪些各式各样的花也开了呀?”孩子们大声地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只要是自己知道的不管什么季节开的花都说出来了,整个教室一下子就乱了!我赶紧制止了学生,及时插入了四季之分,并重点提了开在各个季节的一些典型的花(如荷花是夏季开,菊花秋天开,梅花冬天开),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开动脑筋想问题,而且也能使他们说出具体、连贯的内容。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H. 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本文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从创新精神、发散思维、课堂氛围、联想和想象能力等方面阐明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恩格斯说:“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造”。创造力的发现、培养和整合,离不开教育手段的完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产生直接具体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致力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是创新的前提。
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是密切联系的。通过生活实践获取知识经验和方法,就是积累。积累之后,又把知识、经验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就是创造。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生活实践基础,是创造之源,创造之本。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就在于通过语文应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增强创新意识,自主吸纳知识,积极思考,探索和实践。这样,知识丰富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就会有所创新,有所创造。
二、激发求知兴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精神。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产生积极的求知欲望。“疑”是探求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思维,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鼓励学生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可设计这样一段导语:“过去有人说,希腊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悲剧往往催人泪下,但孔乙己的悲剧呢?人们读后眼泪却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受到内心的刺痛,可以说是往内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从其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咀嚼,深入体会,我们可以获得答案。”这样一个导语,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目的单一,导向明确,富有启发性,激发了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在阅读中发挥想象,探求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三、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效应,而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例如举行一次绘画比赛,教师可给学生一个题目《春天》,然后让学生自由想象发挥,每个同学都能画出一幅画,除了都有春天的主要景物外,每个学生所突出的重点都不一样。这样的活动,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都在创造着自己大脑中的关于春天的图画。在作文中,许多题目都能运用求异思维,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性思维,从而打破思维定势,灵活地思考问题,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如《“旁观者”未必清》、《“开卷”并非有益》、《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都是培养求异思维的好题目。
四、营造创造性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创新教育要逐步增强课堂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构建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育过程,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这样,就需要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勇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新型教学氛围,以利于师生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成果分享。
(1) 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好的教案框架里面,让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状态中,使学生不断地处在热情、活跃、关注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中。
(2) 善于捕捉新的或突发信息,及时判断其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新的教学情景,不断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良机。尤其是要敏锐地发现学生中闪耀的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并努力促进、及时鼓励那些“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行为,尽可能给以全体同学表现的机会。
(3) 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学,自己制定方案计划,自行探索和研讨问题,使学生真正处在自主学习、创造学习和积极交流与合作中。同时教师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什么问题,在关键时刻不断地提出具有争论价值的问题,以维持学生学习的适当难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并努力引导到更高水平。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心理氛围中进行的,开展创新教育,就要形成促进创新的心理氛围。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真正的创新教育

I. 试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回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答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造的教学情境。自古以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外乎两种:注入式和启发式。前者是使学生所进行的学习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被动地学根本谈不到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后者则是创设问题的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

阅读全文

与小学生语文创造思维的培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