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效渗透亲情教育
感恩教学的本质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因此,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好好赏析,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体验是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石,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尤其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情感体验比较少,比较薄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更深刻的感悟。
一、阅读教学中感生命之恩。
生命对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爱生命就是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对于生命唯有以感恩的心去面对,去感谢才会更好地拥有生命。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文本,凸现生命的意义,增强学生生命意识。如教学课文《丑小鸭》中,丑小鸭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和前程,它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出世以后,它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鸡啄,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它,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它。可怜的小鸭只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它仍然没有忘记对美丽生命的深情向往。结果,竟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这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丑小鸭为什么能成功?最后感悟到文章的真谛,人生的真谛:因为他坚持,所以成功,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不放弃,一定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人生是充满希望的。
教学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我紧扣“在乎”来感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那一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震撼和感动,让学生感受对生命的珍重,进行感恩教育。通过抓住重点句“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引导学生感悟。
师:是呀,谁在乎呢?
生1:在别人眼里,可能觉得不就是小鱼吗?死了就死了,可是小男孩没像他们那样认为,所以我很感动。
生2:小鱼自己在乎,因为它们还想回到妈妈身边,回到大海的怀抱,她还不想死。
生3:小鱼的亲人在乎,小鱼那么可爱,它死了,亲人们会很难过的。
生4:我也在乎,不管怎样,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好好保护她们。
师:如果你就是浅水洼里的一条小鱼,就是那苦苦挣扎的小鱼,你在乎什么?
生1:我在乎我能保住性命,因为我想继续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大海中游玩。
生2:我在乎能快一点回到大海,哪怕早一分,早一秒结束这痛苦的时间。
生3:我在乎小男孩这个非常重要的帮助,因为我实在没有力量自己回到大海中去。
教师指导读“这条小鱼在乎!”
师:蔚蓝的大海在召唤它们,可爱的亲人在盼着它们,海水涌上来又退下去,沙滩上的这些小鱼都在乎,请你大声对人们说“这条小鱼在乎!”
师:这一条又一条的小鱼都在乎,让我们和这可爱的小男孩一起,怀着真诚、善良的心将这些小鱼送回到大海的怀抱,开始它们生命的又一个旅程。(读:“他走得很慢……用力把他们扔会大海。” )
面对这样一篇蕴涵丰富人文精神的绝佳文本,我不妄想通过一节课一篇文章就让这种人文精神渗透、甚至是扎根于学生心田。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按孩子们所处的年龄阶段,结合他们的人生阅历、心理特点,让他们试着对课文中的那个小男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所感动。感动,是一种养分,一种保养心情,滋养灵魂的养分。让孩子们透过语言文字“在乎”,感悟所蕴涵的感情,通过朗读体验小男孩为我们构建的震撼、感动——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从而让学生明白,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对父母,对社会,对自然最好的回报,都是感恩的表现。
二、阅读教学中感自然之恩。
大自然的怀抱是宽容的,无论我们怎样对待她,她都给予我们很多很多:太阳给予我们光明和温暖,明月照亮了夜空,朝霞捧出了黎明,春光融化了冰雪,大地抚育了生灵……因此,我们要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天空、大地、阳光,甚至是一棵矮小的树,一朵无名的小花,并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感谢生命中能有它们的存在。学会感恩自然、珍惜自然,我们就会从中汲取到成长的力量和成功的智慧。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围绕“环保”这一专题,选材新颖别致,如教学《清澈的湖水》中,课堂内,我围绕“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这一目标,让学生画一画,读一读,体会景色美;找一找,读一读,体会小洁的行为美;评一评小男孩和小洁的行为,感受自然之恩,增强环保意识。课堂外,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郊游,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让学生欣赏风景照片,并简单介绍,还让学生写一句保护花草树木的公益广告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再如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等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赐予之恩。
三、阅读教学中感父母之恩。
有一种爱,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暖流。这种爱就是深厚的父母之爱,这种感情就是浓浓的爱子之情。是父母创造了我们的生命,缔造了我们的灵魂,也影响了我们的一生。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这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情感。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和感受父母之恩,同时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关爱、亲情、友情)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家庭、亲人、朋友对自己的关爱,从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教学《三个儿子》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爷爷说自己只看到一个儿子?”学生通过讨论知道,虽然三个儿子都为父母带来了快乐,但第三个儿子做的是最实际,也是最真切的,因为此时母亲正需要有人来帮助她分担手中沉甸甸的水桶。只有孝顺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学习课文之后,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开展我对父母说、写几句话活动,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如讲一个故事,送一句祝福,帮父母做家务等等。
第二天,家长们都十分高兴地向我表示感谢,纷纷夸奖孩子们懂事了、长大了。谢谢老师的教诲,并希望今后经常进行此类情感教育。
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四、阅读教学中感祖国之恩。
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一年级下册园地六读读背背《祖国多么广大》是一首简短的儿歌,描绘的是祖国南北方向同一季节不同的景色,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我让学生借助拼音拼读,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读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除此以外,我还让学生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如课文《王二小》,我通过朗读课文,欣赏图片,高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让孩子们仿佛看到他矮小而高大的身影,好像听到他乐观、豪爽的笑声。认识到王二小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那平凡的事迹,却永远被人们讴歌,被万人传诵。让孩子们仔细阅读,仔细欣赏,让王二小英勇的壮举一次次地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感受祖国之恩。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总之,感恩是一种方式,感恩是一种境界。感恩教育需要长期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努力的一个方向。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让我们不断地探索感恩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我们坚信,通过感恩教育的扎实开展,这些学会感激、经常心怀感激的莘莘学子,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迈出的脚步将会更加坚实,他们的人生将会更加璀璨多姿。
②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感召着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小学语文课程则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基础性的教育作用。通过语文课程中的汉字、古诗词、历史典故以及写作等环节的教学,可以使小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一、挖掘好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课文,无一不是经过教育专家和语言学家精挑细选,极具美感和浓厚人文思想的,不乏像《孔子拜师》《孔融让梨》等经典故事。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让说教和课本的生动事例结合起来,丰富起来。那么潜移默化之间,小学生就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学习。如在进行《孔子拜师》一文授课的时候,把探究教材的内涵作为教学的内容来进行授课,使学生了解古人是怎么拜师的,为什么要这样尊重老师,把中华民族历来尊师重教,孔子成就儒家大师并实施仁政的人文关怀思想传播给学生。讲解的时候辅助一些类似且有趣的故事,让小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又感受了我国优良文化礼仪传统的熏陶,德才并重,可谓一举两得。
二、利用活动,培养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阐明了实践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同样需要进行实践活动。只有积极开展以语文课程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才能让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每逢民族传统节日,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语文实践作业,让学生参与到当地的传统节日活动中去,观看一些风俗活动,例如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或者是探究春节的由来等,也可以去欣赏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如皮影戏、塑泥人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一篇传统文化体会,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传统的艺术品,例如陶瓷、剪纸等工艺,让学生切实参与到传统文化中去,在实践中学习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实践形式,学生对传统文化会产生很高的热情,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三、加强书法教学
书法代表了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位和意境化的审美乐趣。对学生进行书法熏陶,可以开阔学生视野,积累更加丰富的知识,锻炼智力,培养心性陶冶情操,提高对美感的辨识。尤其是在电脑普及应用的当下,提笔忘字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体会汉字和书法的优美之处。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普及书法知识,培养书法技能也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既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也是实现基础教育目标的需要。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教学中去,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从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③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感恩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涉及到养育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养育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养育之恩大,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何况人呢?我们的教材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的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二)祖国之恩。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和一个概念,还有她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及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宽广辽阔,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以及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国家、民族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教材中的一些古代诗歌以及诸如《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十六年前的回忆》、《狱中联欢》、《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爱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课文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样的人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三)社会之恩。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民,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宽广的襟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难忘的启蒙》、《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
1、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珍惜自己的生命,对父母、对自然、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国家、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茁壮成长的阳光和土壤,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倍加呵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等,还有形形色色的犯罪。
2、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知道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担忧;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能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教给我们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道理。三是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和谐共处。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要学会和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
1、策划寓教于乐的感恩教学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蓄情
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首先在既定的情境中,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如收集温馨照、算算亲情帐、讲讲亲情故事……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定格的温馨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原来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的哲理。孩子们在反刍生活的同时,还把父母为培育子女成长所支付的一切费用罗列出来。在算算、想想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平时视而不见的却是一笔笔多么昂贵的财富!而这一笔笔财富又蕴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爱!感触万分之余,感动之心溢于言表。
2、组织学生诵读感恩文章,领悟感恩之情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因此,在知恩之后,要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描写叙利奥心理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让课文的精彩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烙下深深的痕迹。
3、通过写作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会感恩
《教会孩子感恩》这本书的作者唐骏波说:“感恩之情,是心灵成长的营养剂,是美德,更是一种素养。”我们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习作,让学生抒发感恩之情,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写一封感恩信,让孩子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和对妈妈的感恩之情,写成一封信寄给妈妈,以交流心声、增进感情;在建党节之际,写一篇赞颂党的丰功伟绩的抒情作文,表达对党的感恩之情;在国庆之时,通过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达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当老师、同学给予自己帮助后,可以及时提醒学生把事情记下来,以表达感谢之意。
4、布置感恩作业,让孩子在生活中践行
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我采用了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项感恩作业,即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一天当家为父母分担家务。让孩子记住父母的生日,孩子们会在不经意中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与家长配合,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比如教会孩子与父母道晚安、给父母夹菜、为父母捶背等。陶行知老先生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
总之,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坚持实施感恩教育,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在学生心中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感恩树”,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④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并不是所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都在适合在小学阶段读,所以,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时,我们要慎之又慎,既有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又要蕴含做人做事之道理。并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三、开展多样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游戏、课本剧、歌谣、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游戏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我们可以在班队会上树立典型:如自强不息的、勤奋好学的,助人为乐的等等。以榜样的力量去带动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中华传统节日相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个节日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表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此为载体,搜集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歌、故事,让学生诵读、领会,对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这才能实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建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中,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经典诵读、背诵、赏析。同时,我们也务必搞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过多的形式化也许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负担。孩子们真正的收获应该是潜心下来,快乐诵读,并有所收获。四、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介,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以我国传统的文化作为依托,必然会出现一些令孩子难以理解的生僻的词语。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当前的科技,将国学内容制作成短片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国学学习。借此培养孩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效果。我国当代音乐家谷建芬老师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把国学经典用音乐的形式演绎,情真意切地再现古诗、古文的韵律美。既淡化了读诗时的枯燥无味,又增添了语言文字的意境美。这不失是用现代媒介,为国学经典的一种创新。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注重整体教育氛围营造,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打造书香文化校园。利用名言警句、书画作品等大力丰富国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创设浓厚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班级“文化展板”专栏,专门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等。总之,我们应该把小学语文中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知识体系,更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昙花一现。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得不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回归的重要性。参考参考吧,采纳
⑤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亲情教育
感恩教学的本质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因此,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好好赏析,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体验是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石,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尤其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情感体验比较少,比较薄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更深刻的感悟。
一、阅读教学中感生命之恩。
生命对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爱生命就是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对于生命唯有以感恩的心去面对,去感谢才会更好地拥有生命。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文本,凸现生命的意义,增强学生生命意识。如教学课文《丑小鸭》中,丑小鸭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和前程,它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出世以后,它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鸡啄,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它,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它。可怜的小鸭只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它仍然没有忘记对美丽生命的深情向往。结果,竟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这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丑小鸭为什么能成功?最后感悟到文章的真谛,人生的真谛:因为他坚持,所以成功,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不放弃,一定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人生是充满希望的。
教学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我紧扣“在乎”来感悟语言文字所蕴涵的那一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震撼和感动,让学生感受对生命的珍重,进行感恩教育。通过抓住重点句“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引导学生感悟。
师:是呀,谁在乎呢?
生1:在别人眼里,可能觉得不就是小鱼吗?死了就死了,可是小男孩没像他们那样认为,所以我很感动。
生2:小鱼自己在乎,因为它们还想回到妈妈身边,回到大海的怀抱,她还不想死。
生3:小鱼的亲人在乎,小鱼那么可爱,它死了,亲人们会很难过的。
生4:我也在乎,不管怎样,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好好保护她们。
师:如果你就是浅水洼里的一条小鱼,就是那苦苦挣扎的小鱼,你在乎什么?
生1:我在乎我能保住性命,因为我想继续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大海中游玩。
生2:我在乎能快一点回到大海,哪怕早一分,早一秒结束这痛苦的时间。
生3:我在乎小男孩这个非常重要的帮助,因为我实在没有力量自己回到大海中去。
教师指导读“这条小鱼在乎!”
师:蔚蓝的大海在召唤它们,可爱的亲人在盼着它们,海水涌上来又退下去,沙滩上的这些小鱼都在乎,请你大声对人们说“这条小鱼在乎!”
师:这一条又一条的小鱼都在乎,让我们和这可爱的小男孩一起,怀着真诚、善良的心将这些小鱼送回到大海的怀抱,开始它们生命的又一个旅程。(读:“他走得很慢……用力把他们扔会大海。” )
面对这样一篇蕴涵丰富人文精神的绝佳文本,我不妄想通过一节课一篇文章就让这种人文精神渗透、甚至是扎根于学生心田。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按孩子们所处的年龄阶段,结合他们的人生阅历、心理特点,让他们试着对课文中的那个小男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所感动。感动,是一种养分,一种保养心情,滋养灵魂的养分。让孩子们透过语言文字“在乎”,感悟所蕴涵的感情,通过朗读体验小男孩为我们构建的震撼、感动——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从而让学生明白,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对父母,对社会,对自然最好的回报,都是感恩的表现。
二、阅读教学中感自然之恩。
大自然的怀抱是宽容的,无论我们怎样对待她,她都给予我们很多很多:太阳给予我们光明和温暖,明月照亮了夜空,朝霞捧出了黎明,春光融化了冰雪,大地抚育了生灵……因此,我们要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天空、大地、阳光,甚至是一棵矮小的树,一朵无名的小花,并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感谢生命中能有它们的存在。学会感恩自然、珍惜自然,我们就会从中汲取到成长的力量和成功的智慧。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围绕“环保”这一专题,选材新颖别致,如教学《清澈的湖水》中,课堂内,我围绕“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这一目标,让学生画一画,读一读,体会景色美;找一找,读一读,体会小洁的行为美;评一评小男孩和小洁的行为,感受自然之恩,增强环保意识。课堂外,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郊游,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让学生欣赏风景照片,并简单介绍,还让学生写一句保护花草树木的公益广告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再如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等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赐予之恩。
三、阅读教学中感父母之恩。
有一种爱,是伴随我们一生的暖流。这种爱就是深厚的父母之爱,这种感情就是浓浓的爱子之情。是父母创造了我们的生命,缔造了我们的灵魂,也影响了我们的一生。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这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情感。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和感受父母之恩,同时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关爱、亲情、友情)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家庭、亲人、朋友对自己的关爱,从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教学《三个儿子》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爷爷说自己只看到一个儿子?”学生通过讨论知道,虽然三个儿子都为父母带来了快乐,但第三个儿子做的是最实际,也是最真切的,因为此时母亲正需要有人来帮助她分担手中沉甸甸的水桶。只有孝顺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学习课文之后,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开展我对父母说、写几句话活动,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如讲一个故事,送一句祝福,帮父母做家务等等。
第二天,家长们都十分高兴地向我表示感谢,纷纷夸奖孩子们懂事了、长大了。老师的教诲,并希望今后经常进行此类情感教育。
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地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四、阅读教学中感祖国之恩。
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一年级下册园地六读读背背《祖国多么广大》是一首简短的儿歌,描绘的是祖国南北方向同一季节不同的景色,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我让学生借助拼音拼读,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读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除此以外,我还让学生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如课文《王二小》,我通过朗读课文,欣赏图片,高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让孩子们仿佛看到他矮小而高大的身影,好像听到他乐观、豪爽的笑声。认识到王二小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那平凡的事迹,却永远被人们讴歌,被万人传诵。让孩子们仔细阅读,仔细欣赏,让王二小英勇的壮举一次次地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感受祖国之恩。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总之,感恩是一种方式,感恩是一种境界。感恩教育需要长期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我们语文老师努力的一个方向。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让我们不断地探索感恩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我们坚信,通过感恩教育的扎实开展,这些学会感激、经常心怀感激的莘莘学子,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迈出的脚步将会更加坚实,他们的人生将会更加璀璨多姿。
⑥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孝道教育
孝心,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几千年来,它始终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针对学生个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倾向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让学生回报亲情把对父母的爱付诸实际行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父母、有亲人的情感。人教版教材中,蕴涵着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文章为数不少,我们应该怎样深入、高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呢?
一、用心审视社会现状,深入体会编者的用心 [本文转自:www.dylw.net]
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传统孝道盛行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东汉前后的黄香、董永和孟宗是事亲守孝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孝行而感天动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推崇,同时也成为人们事亲守孝所标榜的典范。但当今社会,我们中的很多人却忘记了行孝,尤其是青年一族,置父母的辛苦不顾,大手大脚,互相攀比,手机、电脑、mp3一个不能少,穿最漂亮的衣服,吃最可口的饭菜,玩最时尚的数码产品,且振振有辞地将这样的享受看作理所当然的“权利”;即使有人谈到“孝”,但大多数人对“孝”的内涵的理解也严重畸形化,认为孝敬长辈,就是从金钱和物质上施与接济;因此,借助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成为了当前德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来看,教材中有关孝文化的选文,图文平易生动,人物形象可亲可敬,充满了民主、感恩、博爱、有为的思想,可读性、观赏性、教育功能都很强。不仅很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孝”的内涵,更给我们的少年儿童提供了可借鉴效仿的行为依据。例如,《棉鞋里的阳光》、《胖乎乎的小手》、《将心比心》、《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怀念母亲》等文章,感人至深。
这样一种传统文化意蕴颇为丰厚的道德教材,真不知凝聚了新课本兢兢业业的编者们的多少劳动。面对着灿烂辉煌、熠熠生辉的中华文化,他们是怎样独具慧心地想到将源远蕴丰的孝文化编入教材,作为滋养孩子生命的文化营养!不知读了多少篇选文才淘出其中的精品,作为礼物奉献给孩子们,供他们享读。
二、充分利用教材,体会无私的父母之爱 [本文转自:www.dylw.net]
《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为妈妈做事,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每天向妈妈索取做事的报酬,当他在餐桌旁看到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总额为零时,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并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在教学完本课后,我没有立即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而是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后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或者让爸爸妈妈讲一个关于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第二天上课时,孩子们纷纷向我汇报:“老师,我昨天第一次为爸爸洗了脚,爸爸还夸我是个有孝心的孩子。”“老师,昨天妈妈给我讲了我小时候半夜发烧送我上医院的事,我听了好感动。”“老师,昨天我帮妈妈拖了地,妈妈说我真懂事。”……听了孩子们的汇报,我告诉他们:“孩子们,你们在父母的关爱中幸福地成长,知道了父母对你们的爱,你们昨天的表现真棒,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到了父母的爱,同时也知道了回报父母的爱。像小彼得一样,知道了爱是无价的,也是无私的,希望你们用对父母的这份爱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世界就会汇成一片爱的海洋……”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没有脱离生活实际的“说教”,也没有空洞的思想教育,而是让学生身体力行,亲自实践,自己从中悟出文本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通过交流,让学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中渗透尊己和爱人的教育
《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由此可见,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是从自己的身上爱起的。凡是一个人的身体,乃至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应当保全。身体发肤,既然授之于父母,更何谈身体以外的金钱、名誉、地位了。作为子女的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谨慎地保重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名誉,不要使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有一点损伤,名誉有一点败坏。例如在指导学生读好《游子吟》(三年级下册)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一句,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时,我借题拓展,引导学生讨论:那出门在外的孟郊应当怎样感念母亲的恩情呢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一个学生说:“孟郊出门在外,母亲最担心他的身体了,因此,他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要生病。”“节日的时候,孟郊应当发个短信或打个电话,向母亲报平安!”一个男生补充道。这些都是从只有十岁大的孩子口中发出的稚嫩的声音,虽然他们还不完全理解孝的含义,但却懂得了要爱护身体不让亲人担心的道理,这不正切合了《孝经》中“谨身节用”、以孝父母的至妙之道吗?因此,我们应教育学生爱护身体、珍惜生命、很好地驾驭自己五彩人生,这也是爱父母的表现。
孝心是对今天社会转型期人际间情感疏离的感召,大力推进孝德建设,让孝入人心、入家庭、入社会,以孝聚合力、保稳定、促发展,在社会中形成“以孝为荣、不孝为辱、以孝为美、不孝为丑”的良好风气。倡导真善美,这是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呼唤。只有爱父母、爱亲人、爱家庭,才能真正爱人民、爱集体、爱国家。所以,从小对孩子进行孝心教育势在必行。
⑦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⑧ 怎样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内显得有些少,其实词容也能传氦浮份簧莓毫逢桐抚昆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后就有两首词《菩萨蛮》和《卜算子》,像这样的词类也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写出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小学语文阅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⑨ 怎样实现民族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具有传承性、连续性的特点。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经受了历史的洗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优秀的、健康的、为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精神财富!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就会想到“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教养;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十分成熟的、准确、丰富而优美的熟语;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风、骚、赋、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文死谏,武死战”,“不淫、不屈、不移”的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提到传统文化,人们还会想到“修身治平”的人生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济世情怀……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的先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精神资源,是区别其它国家、民族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把它输入我们的血液中,融入我们的生命中。如果把这些优秀的文化抛弃掉,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让我们筑起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长城,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把这些思想结晶发扬光大吧!
但是,从对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来看,我们发现,现在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常识。
君不见,眼下不少学生不知道元宵节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有位著名特级教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
君不见,如今有的学生连写信的格式、称谓都不知晓;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不会使用成语,更别说是名句了;有的学生对阅读古籍文献、对对联更是感到困难;有的学生认为像范仲淹、文天祥这样的人是呆子,或是杜撰的;有的学生甚至对中华传统文明中的讲仁义、讲诚信等传统美德嗤之以鼻。
君不见,现今的一些学校因受升学压力的影响,也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传统文化在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因种种原因,不够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这一切进一步造成了我们的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远,我们培养了一批无根的孩子,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传统的中华文化正在断层,甚至民族个性也在丧失,我国的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
对此,我们颇感担忧:如果一个人缺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能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审视眼前的处境,就很有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
因此,我们大声疾呼:要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中更要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进步决不能离开优秀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延续,最重要的民族精神的延续,民族文化的延续。从本质的意义上讲,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或者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而是一个被灭绝的民族。因为生理上的存在而不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的人群,是不能称之为民族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对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黑格尔曾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这“脱离”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为社会的人。人类精神的提升离不开教育活动,人类通过教育把社会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
教育包括很多种,其中学校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夯实做人的 “根本”。这样的“根本”包括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有了这样的“根本”,无论经受怎样的磨难,无论经受怎样的风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来。
我们教书育人,就是要造就具有这样“根本”的公民,就是在铸造中华的未来,学校的教育主要靠语文这块阵地(其他学科也能或多或少起点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自觉担负起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任务。
语文是直接与传统文化打交道的学科,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承担育人的任务,它要培养人的修养,它要为社会造就有用之才;语文教学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人生导向、精神修养方面都要有所作为,只有这样语文课才会教得充实,教得有深度,才能更好地履行育人的神圣使命,同时语文学科也会有蓬勃的生命力,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原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 《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要认识到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给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
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现有的教育资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已经有不少承载传统文化的篇章。比如古体诗词、古代散文、小说等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爱戴和崇敬,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例如:透过学习《五人墓碑记》,要让学生体会到古代义士面对强权敢于奋起抗击的无畏精神,学习《谏太宗十思疏》,要让学生懂得人要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美德。这些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吗?
同时,我们可利用课上3-5分钟,带着学生积累成语和名言警句,为学生打下传统文化的底本。
二、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读经典。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现代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必须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活动时间来读经典。唯有阅读本民族的经典,我们才有可能记住自己的血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经典是我们灵魂的依托。例如《诗经》、《论语》、《庄子》、《孟子》、《离骚》、《左传》、《史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每一个炎黄子孙血管里流淌的精神血液都可以在这些经典里找到注释,阅读经典就是在滋养我们的精神:读《论语》,孔子深厚的济世情怀洞开着我们偏狭的心灵视窗;读《庄子》,庄子独立不羁的人格跃然纸上;读《孟子》,我们在那咄咄逼人的言辞里,体味“民本”思想的精髓。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熏陶现在的青年一代。
在经典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今天,在我们感到浮躁的今天,回归经典阅读尤其迫切与重要。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有机会,都不要忘了对经典尽可能的亲近;唯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可能不失去自己的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才能根植于下一代的心中。
三、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比如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讲座、古典诗词朗诵会,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默写古诗文等,观看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者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增长了历史文化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目前,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还做的不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方法和途径也需进一步探讨,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语文老师,有义务竭尽全力去帮助学生找寻文化之根。我相信,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之下,传统文化教育就可以而且也应该深入的开展起来,并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