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网络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多媒体网络课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它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等因素直接对学生进行感观上的刺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对图、文、声、乐、像感觉灵敏、兴趣浓厚的特点,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经常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如自然现象、时代背景材料等等,如果能结合教学实际,在课前大量收集有关课文的图、文、声、乐、像材料输入计算机中,供学生观看、欣赏、学习之用,取得的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的。上课前,以图文音乐导入教学,可点出课文的标题、重要语句和板书等文字;在朗读时,可点出配合课文的背景音乐,课堂教学既井然有秩序,又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帮助社会经历尚浅的小学生增加表象积累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用网络展现过程,理解重点
多媒体网络课件在再现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复杂为简单,大大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
网络中的原理性媒体呈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机制,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如在《找尾巴》一文中如果靠讲解来理解“甩”、“摇”、“摆”,非常抽象,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难度特别大。为了解决这一重点,我从三辰影库上剪取了小鱼、老牛、燕子的不同动作,并设置为循环放映,然后又利用authware制作出小鱼在水里游和小鱼失去尾巴在水里扑通却原地不动的情景,又制出老牛有尾巴和没尾巴赶蝇子的情景、燕子有尾巴和没尾巴摇摆不定的情景,同时借助网上的课件,终于制作出自己的生动逼真的课件。上课时,随着鼠标的点击,出现了清凌凌的小河,一条小鲤鱼摇着尾巴在水里面游来游去……小燕子像喝醉了似的,在空中摇摇摆摆,从东边突然撞到西边。学生全都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全都被这充满动感,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住了。在这种情景氛围下,根本无需教师讲解,学生们都明白了鱼、牛、燕子没有尾巴会是什么样子。
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化难为易,理解了课文的重点了。
三、用网络化解难点,解决问题
多年来,由于课堂学习情景创设局限,手段使用的单一,学生受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学习情感的制约,作文教学进程显得艰难,小学生普遍“怕”作文,“厌”作文,作文成为师生的包袱,作文教学质量始终徘徊不前,严重影响小学生语文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这个难点呢?
我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怕作文的这个难点,激发学生爱作文、学作文的情感,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如在教学生写作文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声音、图片、影像、文本资料库,以及画板工具、交互功能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借鉴优秀的作文范例在作文课上,学生边看、边听、边查、边议、边写、边评、边改,指导、动笔、讲评、修改、定稿全部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作文训练的密度,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其发展自己的兴趣。
多媒体拓宽了小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视野,生动形象的课堂情景激发了小学生的作文兴趣,而具有意义建构性质的个别化、协作式学习,提高了小学生的作文能力,使小学生在作文学习活动中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和更强的主动性。从而解决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大难点。
四、用网络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课件已经可以与互联网相链接,使得我们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充实。这也把与教学相关的大量课外知识引入语文课堂。我常常在课件的资料库中提供一些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之余,拓宽知识面,扩阔视野。
如在教《秋天》一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秋天,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通过基于Wed方式的学习资料库,调看有关秋天的学生习作、秋天的儿歌、秋天的歌曲、秋天的动物的植物以有描写秋天的优美句子和词语。学习资料库的建立,在于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在自能读书时,获取与学习主题相关、对阅读理解起促进和深化作用的学习材料,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这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科学地采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走向信息技术的丰富与创新,占领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要肩负起的历史重任。
2.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查找、收集和课文有版关的资料权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预习的一个部分。教师可以在节假日或者周末时间,布置本单元课文需上网查找的内容,让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搜集课文所涉及的新知识的相关信息。如:写人的文章让学生查找作者的资料,写作时的背景及时代,该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作者主要的写作手法等;写景的文章指导学生收集景物所处地理位置,该处景点的历史故事与景物特点的相关文章等等。学生在自主收集各种信息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提高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生成信息等方面的素养,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语文知识,提高了自学能力。这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而且比起传统的预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预习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计算机互联网己走进了千家万户。
人类已
进入高信息社会,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现代科学的日新月异为教育提供了前所未
有的发展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
探索培养全面
发展的未来人才的新型教学结构,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无疑是符
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举措。
那么,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无疑得到了人们的关
注,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
要途径。
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它让学
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
愉悦、
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
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我就结合小学语文教学,
谈
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
向教学活动过程。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
使得教师
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
、运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有效地解决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由此可见,
听、
看是教学的基础,
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
把难以理解的内
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
通过直观、
形象、
生动的感官刺激,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在有限的时间
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授《鲸》
一课时,
学生对鲸这种庞大的动物并没有亲眼所见,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遇到
一些障碍。
我将备课时搜集整理的教学信息,
体现在网络教学软件
(
C A I
)
中,
并且通过教学软件的链接指向互联网上的相关内容,
如
:
动物博物馆,
海洋世
界等,其中关于
“
鲸
”
的图像、图片、声音文件等一应俱全,并且图文并茂。学生
眼界大开,既提高了兴趣,又极大地增长了知识。
2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有利于朗读指导。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都非常重视朗读。然而,部分老师的
“
以读为本
”
却未
收到成效,
学生一遍遍地读,
却读不出感情来,
更谈不上在朗读中有所感悟、
在
朗读中培养语感。
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师的指导方法还不到位,
只是纸上谈兵式
的强调要用
“
高兴、自豪、赞美、愤恨
……
”
的语气来读,而根本未激起学生的
情感共鸣,
学生最终还是不明白该怎么读。
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来指导朗读是
一种好方法。如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
“
顶峰歼敌
”
中有这样一句话:
“
顿
时,
石头像雹子一样,
带着五壮士的决心,
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
,
句中的仇恨之情放在现在这个年代学生很难通过老师的口头指导朗读出来,
为了
读好这一句我将事先准备好的图片(选自《南京大屠杀》
)呈现在学生面前。画
面上:
一条大街两旁的房屋有的倒塌,
有的正在燃烧,
一个日本鬼子举着带有刺
刀的步枪,
刺刀上挑着一个鲜血淋淋的婴儿,
这个日本鬼子狰狞地笑着,
他的脚
下横七竖八地躺着男女老少的尸体,
地上血流成河。
学生看了日寇残杀无辜百姓
的场面后,
笑容不见了,
无不流露出对日本鬼子的痛恨,有的甚至摩拳擦掌、
咬
牙切齿。这时,我趁机说:
“
同学们,这就是万恶的日本鬼子,他们根本没把中
国人当人看,在中国的大地上实行
„
烧光、杀光、抢光
‟
政策,多可恨啊!我们一
中小学视频课程和学习资料大全
视频课程 学习资料 公开课 找老师 逛论坛
起来读读这句话。
”
看了刚才的那些图片,老师无需再多说,学生的情感都非常
投入,一字一词无不恰到好处。
3
、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师生互动,质疑问难答疑解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语文课
程标准》
要求学生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
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
生独立思考,
质疑问难,
并且为学生的质疑创造机会,
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
生提问题。
但是,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
在课堂上学生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
都提出来,
再加上学生个体有差异,
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提问题,
有自卑感的
学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就不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通过收发电子邮件恰恰能在相当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在质疑中发挥了很好的作
用。
我们每上完一节课,
总会留下一句话:
有问题发邮件给老师。
平时课堂上发
言很少的学生也用起了电子邮件这一工具,
向老师提问题。
同时,
老师经常评点
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提的问题,包括数量、质量,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发(发
邮件)
,学生质疑的质量越来越高。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有同
学提出:
小女孩手里捏着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些火柴从点燃到熄灭,
一直没有离
开她的手。
当火柴烧到她手指的时候,
她为什么不感到烫手呢?电子邮件让学生
们更多地用“疑问”这把钥匙开启智慧之门。
4. 谈谈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何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本提供的至多只是一幅彩色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语文教学则不然,它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在学习《秦兵马俑》一课时,教师展示出《秦兵马俑》的课件。让学生尽情地观赏着眼前各种姿态的兵马俑,并且让学生讨论回答:“你看到了哪些兵马俑?”这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纷纷发言。这样,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感知理解了语言文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望庐山瀑布》这课时,可以利用课件出示瀑布壮观的景象。配上豪壮的声音,此情此景,激发学生思考,产生情感共鸣。而且能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活跃了学生思维,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仅能够顺利的突破学习的重难点,还可以让学生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情绪上受到感染,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二、,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
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积累少,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使问题很难解决。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接触语文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大量交互性很强、更新很快的语言和语言文化信息使广大师生应接不暇。网上可共享的信息为语文的教育和师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文化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拓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师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检索、阅读各类书籍,可以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获取到更新的信息和资料。如,学习《有趣的发现》,从海岛上昆虫翅膀的有趣特点,引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适者生存的实例。学生结合网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由此而来,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知识,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丰富了表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桥》这一课时,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因素,大多数学生对此都不太熟悉,所以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于祖国一些著名大桥的图文资料进行阅读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桥梁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憧憬,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其课程进行学习和拓展的探讨能力。
三、有利于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就好比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原本聪灵的个性必被扼杀。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猫》一课时,教师适时提出了两个问题:1、小猫的淘气表现在什么地方?2、大猫的古怪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教师以这两个问题为凭借,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播放介绍猫的影片,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看完影片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就能容易的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使整堂课处于情景交融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发挥其特长,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主动性、实效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运用信息技术,更能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参与行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学习不同单元时,会遇到不同的重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好的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呢?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的“优化”,首要要从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切入,着力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重点难点及信息量的把握。在突出重点和难点的时候,可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幻灯片。根据教学所需,在学生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使用幻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激发探求新知兴趣,增强记忆。如在学习英雄董存瑞舍时,我用剪辑的电影资料,再现了董存瑞手托炸药包舍身炸碉堡的壮烈场面:这一震撼人心、可歌可泣的场面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他们真切体会到董存瑞的英勇豪迈精神,深化了感情,突破了难点,突出了中心。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这种基于计算机、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它拓展了教学内容,提供了多种信息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突出了资源共享,实现了人机友好交互,能更好的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 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教
一、明确目的,变辅为宝
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把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为了更好的服从语文课堂教学,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让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许多老师并没有明白到这一点,以为要上好一节课,课件制作越多越好,课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制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认同,还有些教师因为本地教学条件的限制、资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学任务繁重,或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没有能力自己制作课件,于是就实行“拿来主义”,上网下载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师的资源,导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在畸形中发展,所谓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现在用机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没有真正地做到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的辅助手段,违背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师为了完成多媒体教学的任务,一堂课里,课堂几乎被课件控制了,网络多媒体不断地演示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呈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模式,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件的动画和音响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被冷冰冰的机器隔断,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 。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不能一味的让信息技术主宰我们的课堂。我们要明确资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学生的个性。 我们应该明白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新课程下进行地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不是为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进行课堂教学。一堂课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和怎样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取决取我们教师的教学组织的需要,我们应使信息技术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一种教学摆设或者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教学形式。 由于各个地方的环境不同,各人的教学方式的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程度等都不尽相同,应要把信息技术正真有效地引入课堂,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变辅为宝。
二、利用兴趣,正确引导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乐于接受,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恰当的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把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和源泉,有了学习兴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欲望,有了欲望就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学生认知的兴趣对他们学习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后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师生互动质量,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爱学、乐学、易学。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识字教学是比较枯燥单调的,要达到提高识字教学效果的目的,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识字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就好。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教学中,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和巩固知识,在学习中体会乐趣,从而达到“我要学”、“我爱学”的境界,而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在。
另外,小学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内容又很难感知,我们可以应用现代媒体来缩短学生的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和知识的局限,思维能力还处于起始阶段,对一些抽象的东西难以理解,而运用电化教学来播放一些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来感知,这时可以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索里面的奥妙。使学生由被动不情愿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和反馈性的不足。同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潜在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人教版的小学语文第九册中《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很难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景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先利用图片与课件把今昔圆明园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在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难词之后,再让他们回到课文中,理解体会圆明园风格各异的景观。此时,在学生对语言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再放映出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图片,配上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解说,使课文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皇家园林”的辉煌。此时此刻的学生已完全置于人间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这时让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的景观通过想象具体表达出来,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怎样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变成了一片残垣断壁的?在学生了解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后,通过放映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让学生突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
三、巧设疑难,自主创新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可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还可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布鲁诺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只要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电化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现答案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去探究所学知识里的奥妙。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将丰富的影视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将许多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使之课内外知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尤其多媒体的加入,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思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一堂课中收益非浅,久久难忘。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和田的维吾尔》一课的教学时,由于课文条理清楚内容简单易懂,主要是生动而又形象地从维吾尔人乐观、豪气,热爱土地,爱美爱花,以及维吾尔人能歌善舞等几方面描绘了和田维吾尔族奇特的民风, 所以本课的学习就需要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整理、筛选各类资料,让学生视野开阔,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设疑难,以寻求学生的帮助为由,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头通过图书、音像、电脑网络或其它途径查找相关的新疆少数民族资料,资料可以是文章、图片、照片、手工艺品、服饰、食品、录象、音乐、乐器、日常用语等。有余力的小组还可以通过小组间的强强合作,在制作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再制作有关新疆少数民族风情的课件,并把活动的成果进行全班共享,宣传我们新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生动形象的画面,维吾尔族民族风俗的图片,拉近了学生和文章的距离,而且通过展示自己自制和搜集的资料活动的成果,引导了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实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孩子们对新疆少数民族特有民风民俗的喜爱之情。
可见,电教媒体本身不仅是外显的内容,而且其表现手法也丰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现力,既能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又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它可以集声、形、色、动于一体,不仅可以再现事物的形状,把静止的事物动起来,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内部特征。与此同时,学生的手、脑、眼、耳、口等多种器官可以同时接受刺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
四、利用优势,提高效率
由于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学生在学习某种知识结构时会出现思维的堵塞,在他们的脑海中就会疑云缭绕,这时就希望能够找到合理的引导,以求得茅舍顿开。此时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设疑引导,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的思路,就能够起到架设思维的桥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则,运用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悲伤的音乐,一边观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生活境况,在富有磁性声音的引导下,学生的情感得以诱发,学生被带进了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
而且,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在课堂上讲啊、记啊、练啊,这样学生会感到很乏味,甚至产生厌学的恶劣情绪。我们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将语文认知教学溶于多媒体教学之中,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及学习状态,学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恰当处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不能改变。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如果能把这些教学资源“合理整合”为学生所用,那么这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条件下的学习方式。 但实际情况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利用这些学习资源的条件并不能达到,所以对于一些相关的语文课外知识,一般都是由老师来搜集这些资源并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教师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课堂从以学生为中心,变成以“多媒体”为中心,忽视老师主导作用,剥夺学生的个性思维。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学习。我们更不能一味依赖机器来操作课堂,把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当作展示自己运用信息技术水平的工具,用机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忽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馈。甚至师生的交流也依靠机器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依靠信息技术手段来体现。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走入“盲区”, 造成学生兴趣迁移,分散注意力,甚至会对多媒体产生审美疲劳,产生厌烦,降低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的优点就会变成了缺点。因此,教师在课件的运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当处理好学生、老师、信息技术运用三者关系,把握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度”,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点,与教同步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有效整合为学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等,就必须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契合点,使运用信息技术的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始终为语文教学服务,做到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呈现的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与文本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等同步;与语文教学目的同步;与文本审美价值和审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过多的信息资源,造成“喧宾夺主”, 华而不实,无法实现两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一文的教学,一朵朵未开、待开、盛开的荷花动静结合的美丽画面就是信息技术与文本的契合点。我在教学时通过课件描绘出一幅幅高洁美丽的荷花画面,并配极优美的乐曲的同时又展现重点段的内容,学生看画面听音乐大声朗读文本,学生入情入境体验,情绪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听一位老师教学此文时,她用多媒体呈现的是作者许多资料以及课文荷花的文本内容,造成课件代替内容的现象,学生没有品读,就感悟不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点,重建新型教学模式,使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内容更好地展现,教与学两者才能相得益彰,创造出一流的教学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要明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领域好处颇多,在各科教学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是语文课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够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语文文本特点和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处理好信息技术运用和老师讲解的关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信息技术的辅助手段这三者的关系,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入到学生学习的点点滴滴中,优化教学,才能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6. 谈谈怎样用信息技术上好小学语文课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得到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及灵活快速地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的特点,更显示出现代高科技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强大优势,打破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魅力新课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呢?本人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充分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理想的语文课堂学习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信息技术渗入语文教学,为课堂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学习情境,大大开拓了学生眼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使用得当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而且可以发展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的效果。
譬如,在《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欣赏威尼斯的风光记录片,了解威尼斯的河道多、名胜多、桥梁多、小艇多,整体地了解了这“水上城市”的地理风貌。让学生深切感受威尼斯的确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水城。这对学生了解小艇存在的必然性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对“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感受小艇之奇特。通过多媒体图片(小艇)的观察,再去阅读和理解教材文本,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并能感受作者运用比喻写法使得句子更生动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继而帮助学生理解其它精彩语段的意味和深刻含义以至文章的主旨。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视听并用,说写结合,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围中,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学生们的创造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虽然多媒体信息对语文教学很有帮助,但它始终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真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我们语文教师自己。如今信息发达、资源共享,我们可利用的东西很多、很好,有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为此,我们语文老师若能发挥好导向作用,将非常有助于语文教学。
但是,平时教学中,我们有不少的老师都过分的依赖课件而忽视自己对学生的导向作用。一位同事在上《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他为了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竟在上新课前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电影《圆明园的毁灭》。应该说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做法不够恰当,浪费了教学时间又没能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
本篇课文教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导向作用呢?我们可以这样来处理:1.先上网查询一些有关课文背景的资料和影片《圆明园的毁灭》的介绍等。把搜集的材料集中制作成POWERPOINT幻灯片,在上课时向学生演示,演示的同时教师要有适当的介绍说明。2.围绕课文,设可适当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3.利用一些软件,对影片的精彩部分进行剪辑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这样处理,可以大大的节省时间,同时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学生如果对影片感兴趣,可以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去看。看完影片,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
这么一来,学生就会充满兴趣的氛围中学习课文内容,认真观看影片片断,认真的听老师的点拨,认真动脑思考关于涉及文本中的问题。而我们上课所花的时间也大大节省了,教学的效果也达到了,可谓是“一箭双雕”。
由此可见,我们语文老师要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要正确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只有自己发挥作用,才能让媒体信息发挥它的魅力和真正作用。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把握信息技术使用的尺度。
我们老师喜欢用信息技术设备上课的原因是因为它实用、方便、轻松,信息量大,能营造更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的老师说:学生对传统的教学课堂毫无兴趣,对一些纯文字的东西兴趣不大。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可以弥补文字的一些不足,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信息的魅力,课堂教学效果很不错。话虽如此,我们在对多媒体的使用仍要注意度的把握。
1.好的课件固然有吸引力,但是这些太过形象直观的东西会使学生的想象力退化,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什么这么说呢?文字虽然看似枯燥,但融入其中会感受到它的乐趣。我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的意境,文章的人物形象、主旨的理解等,有很多的东西是无法用课件来演示的或即便演示出来了但却无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为此,我们不能单纯的把我们的理解制作成课件演示给学生看,这会让学生误解老师让他们看的东西才是正确的,而自己的理解是片面或错误的。时间一久,他们就不敢大胆想象,甚至是懒得去想象了。这样一来,就变成老师事先准备思考的成果代替学生思考了,创造力也就退化了。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件耗时、费神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我们不少教师没有足够时间或没有独立制作课件的技能,怎么办?有一些教师便充分享受“资源共享”的“优势”,在互联网上下载别人制作的课件。这种做法本也无可厚非,可对下载的课件却不加选择和修改,甚至没认真阅读和思考课件设计的内容和思路就用于自己的教学了。要知道,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一定适合教师自己,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生。不加以选择,不加修改的使用,学生就会被你和你下载的课件“牵着鼻子走”,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若如此,这节课也就变成了教师在演示课件,让学生看“成果展”了。因此,我们要注意“度”的把握,适可而止,防止过犹不及。
四、语文课件制作的注意事项。
常发现部分年轻教师过分注重课件的“感官性”和“刺激性”或不重视课件质量。不少的教师在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中喜欢添一些好玩的但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图像、GIF动画或音响效果;或者把课件做得极度花俏,让人眼花缭乱;或者过于简单精糙,连起码的色彩搭配或背景设置,以及明暗对比,字体大小等等都未恰当考虑,这样很难清楚明了地展示课堂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制作课件时应多方面考虑课件播放效果。课件思路设计能引导师生在课堂上互动和情感上的碰撞,能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使得多媒体教学过程既避免了华而不实感官刺激,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
总之,我们语文老师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一定要合理、谨慎。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既要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又要让它定位于辅助手段的角色。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