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的关系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2-09 21:16:58

1.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与儿童文学的关系初探

谈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林

2.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

1、儿童文学更贴近与儿童,符合儿童心理,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2、儿童文学能够在孩子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供一些文学素养。

3、小学语文应该回归文本,而不是强调思想性。

3. 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关系是什么

儿童文学属于儿童读物其中的一种,儿童读物还有包括其它种类。
儿童文学 (literature for children),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偏于文学,适合9至99岁阅读,老少均可品味。
儿童读物,即各类适合儿童阅读的出版物,如:思想品德读物、自然科技和文史知识读物等。

“儿童文学”和“儿童读物”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的共同性主要体现
在它们的服务对象和价值功能上。他们都是成年人为了少年儿童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创
作、改编、出版的精神产品,其服务对象主要为少年儿童,也即两者的主要生产者都是成年人,主要消费者都是少年儿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儿童读物是为儿童准备的精神礼物”,“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
但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儿童读物的范围要大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儿童读物的一种。所谓“儿童读物”,即各类适合儿童阅读的出版物,如:思想品德读物、自然科技和文史知识读物等。
在“适合于儿童阅读”这一点上,儿童读物与儿童文学是一致的;在内容上,儿童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但是儿童文学作品并不以系统地介绍和说明知识为目的,它只是将有关的知识内容有机融入作品整体的审美世界之中,并诉诸儿童读者审美心理世界。
因此,儿童文学的文学性是作品中的一种有机构成,而不只是知识内容的形象化手段。相反,儿童读物可以是非文学性的,也可以吸纳、采用一些文学手法,但这些文学手法的运用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并不具备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
因此,“儿童文学”和“儿童读物”是两个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的概念。儿童文学只是儿童读物中的一种,但它是儿童读物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具审美价值与人文内涵的读物。

4.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的关系

儿童文学是文复学大系中的分支,小学语文教学是教育大系统中的分支,回两者似乎分属不同答的学科。但是,两者却又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因为他们有相同的服务制对象——学生百和儿童,相似的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课程改革以后,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课文大度量进入教材,如果教师还是用以前的教学方式去处理这样的教材,难免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事实上,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系还远不问仅答止于教材。本文拟从三个方面简单梳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千丝万缕的联

5.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

好动、好奇、好问、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而儿童文学中就包含着童趣,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无数实践证明,儿童文学是启迪儿童心智的一把金钥匙,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小学语文课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儿童文学又因其个性品质属于儿童这一特征,决定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儿童文学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知识教育的形象化教材,是伴随少年儿童茁壮成长的不可缺少的食粮。孩子们在听家长、教师讲述的故事中,在课内和课外读物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潜移默化地接受人生的启蒙,开始具体、直观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使一些简单而基本的道理和知识在他们心田生根,儿童对文学的需要是一种天性,它伴随儿童成长。进入学龄初期的儿童,他们开始对童话、寓言、生活中的故事发生浓厚的兴趣。到了小学高年级的少年儿童,对文学的爱好更加广阔,科幻小说、斗智故事成了他们爱不释手的读物,对那些反映他们生活的文学作品有着更强的亲和力。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对于儿童最有意义的是陪伴和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作品中所描绘的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能给他们带来通过想象去体验的世界,新的人生乐趣,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心理上的和谐与平衡。孩子们快乐地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活跃了思维、拓展了想象、启迪了心智、发展了语言、陶冶了情操、健全了人格。无数的教育实践也早已证明,儿童文学是启迪儿童心智的一把金钥匙,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作用。 2.审美作用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其丰富的美感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样也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娱乐作用 对儿童来说,获得阅读兴趣是激发他们开展文学阅读,维持文学阅读兴趣的核心动力。别林斯基曾呼唤儿童文学应“给孩子以欢娱,给他们快乐,而不是沉闷,给他们故事,而不是说教。”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美和幽默迭起的,这样才会给阅读者留下一生的记忆。

6. 如何运用儿童文学进行小学语文的学习指导

检索中国儿童文学史和中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课程,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五四时期启蒙思想家“儿童观”的形成,不仅促动了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出现,也直接影响了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变革,而语文课程的迫切需要又极大地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创作。这段历史时期语文课程的实践,尤其是五四时期以周作人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对儿童、对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的深刻认识,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珍贵的历史遗产。



(一)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的出现是学校教育的需要。中国的现代儿童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五四时期思想界、文化界的早期启蒙者受德先生、赛先生的影响,批判中国文化中的长幼尊卑观念,由此发展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妇女和儿童,也就是说,和西方“发现儿童”的过程有所区别,中国是在关注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和儿童的命运的同时,开始了儿童观的转变,例如这一时期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一个最典型的论述是周作人提出的:“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

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儿童期的二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预备,但一面也自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1〕”周作人此次在北京孔德学校的演讲奠定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登上历史舞台的理论基石。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儿童文学的关注缘于对旧伦理旧道德的批判,其根本目的还是“人的解放”,同时他们也认识到文化的革命与建设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因此从一开始,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就和对学校教育问题的探讨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周作人在《儿童的文学》的演讲中就指出,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在周作人看来,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文学教育的同义语。也是在这篇演讲中,周作人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地提出和论述了小学文学教育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是儿童观。周作人认为,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儿童期有其独立的意义和价值。

二是儿童文学的价值。周作人认为,文学首先是满足儿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训诫的手段。至于文学教育能够产生道德教化、智力培养等作用,则是文学教育的副产品。“所以小学校里的文学的教材与教授,第一需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象的修养等。”

三是儿童需要文学的原因。周作人采用人类学理论,接受了“同构复演说”的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发展阶段和人类群体的发展阶段具有相似的结构,因而儿童的精神生活和原始人相似。原始人因为有文学的需要,所以产生了歌赋、戏曲和小说,儿童当然也有文学的需要。四是学校文学教育的作用。他引用麦克林托克的说法,提出文学教育的三种作用:“(1)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2)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3)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五是文学教育的内容。他采用年龄分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分配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例如幼儿前期(3-6岁)为诗歌、寓言、童话;幼儿后期(6-10岁)为诗歌、童话、天然故事(动物故事);少年期(10-15岁)为诗歌、传说、写实的故事、寓言、戏曲。六是文学教育内容的开发。周作人慨叹“中国向来对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又因为偏重文学,所以在文学中可以供儿童之用的,实在绝无仅有,但是民间口头流传的也不少,古书中也有可用的材料,不过没有人采集或修订了,拿来应用……”所以他希望能够有一个开发小组,收集各地的民间文学资源,从古书中挑选可用的材料加以修订,同时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然后编辑成册,供学校和家庭使用。从上可以看出,周作人几乎是对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个全面的阐述,不仅说明了儿童文学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价值,也提出了小学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内容资源的开发,尤其是他对儿童文学的价值、以及以儿童为对象的文学教育的目标和一些基本性质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二)课程实践的需要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创作。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倡导催生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而从课程实践来看,20世纪初期人们对教育内容的普遍不满确实给儿童文学的出现并且进入课程领域提供了一个充分的现实基础。例如,早在1902年,《杭州白话报》(早期倡导白话文的报刊之一)上就有署名黄海锋郎的文章《儿童教育》,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贵有用,人生世上,普通智识,是少不了的。现在所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究有何用?”那么,究竟应该给儿童读些什么呢?“儿童幼时智识,至老不忘,教师最好把些爱国的故事,为人的箴言,替儿童演说,才可以养成儿童爱国心,陶铸儿童天良性。”〔2〕这里的“替儿童演说”提出了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特

7. 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与童话的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之事。这是因为儿童文学(所谓儿童文学,是指专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精神生命健康成长服务并适合他们审美接受心理与阅读经验的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所面对的都是18岁以下的广大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优质优美的精神食粮,使他们感悟文学之美、母语之美,无疑是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共同的文化担当与终极目标。

早在上个世纪初叶,现代语文教育一经在中国兴起,便与儿童文学结下了难解之缘。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民十左右(即民国十年,1921年),儿童文学的高潮就大涨起来。所谓新学制的小学国语课程,就把‘儿童文学’做了中心,各书坊的国语教科书,例如商务的《新学制》,中华的《新教材》,《新教育》,世界的《新学制》……就也拿儿童文学做标榜,采入了物话、寓言、笑话、自然故事、生活故事、传说、历史故事、儿歌、民歌等等。”儿童文学是当时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最时髦、最新鲜、兴高采烈、提倡鼓吹”的热门话题,“教师教,教儿童文学,儿童读,读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讲演儿童文学,编辑儿童文学,这种蓬蓬勃勃,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可惊可喜”。因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直至三四十年代,儿童文学一直与语文教学紧密相联。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同时也是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叶圣陶先生(1894—1988),曾就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作过相当精辟的论述:“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做的。”叶圣陶在这里说的“当时”所编的国语课本,就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他为上海开明书店编写、由丰子恺插图,曾经引起教育界轰动、产生深广影响的8册《开明国语课本》。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分家”的现象还是在20世纪后半叶发生了,这种“分家”的严重后果至今还难以消除,其中的突出现象是:今天极大多数中小学语文教师已不知“儿童文学”为何物,在他们的知识系统中没有儿童文学的构成,不知道哪些作家作品是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更不知道如何向学生推荐儿童文学作品,即使有的还是响当当的“特级教师”。

所幸的是,进入新世纪,随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被肯定与传播开来,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又重新被语文教育界所“发现”和“接受”。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而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及新课标全面实施的重要举措,就是使儿童文学重新走进语文教材和校园文化建设。以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儿童文学作品就占了总篇目的80%以上。历史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螺旋式回复上升。

如何找回失落的儿童文学

随着儿童文学被语文教育界重新肯定与推广,如何养成、提升广大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如何理解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包括儿童文学能否成为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儿童文学如何走进学生与课堂、儿童文学的具体文体又该如何进行教学等等,自然都是今日语文教学研究必须面对和加以探讨的课题。为了回应教育界的需要,由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特将《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研究》列为其中的子课题,希望通过这一具体课题的考察、探讨与研究,能为今日语文教育界提供有关这一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今天的这本《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正是该课题组经过将近三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

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应该进行以儿童文学为资源的文学教育,这种文学教育在课程组织方式上不应该采取分科教学的方式,而必须强调文学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衍生结构的目标模式是这种文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模式,强调文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审美教育,实现学生自身经验世界的丰富和发展。以衍生结构为基本目标模式的文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组织方式、教材设计形式,并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儿童文学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本书的研究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为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尤其是文学课程的建构提供具有积极参考价值的建议与对策设计。

儿童文学是小学阶段儿童主要阅读的文学作品,在教育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人们已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该书第二编从文学本位价值、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和语文学科价值四个方面构建中美小学母语教材的价值比较体系:然后分别从以上各个方面阐述中美两国母语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异同,并运用儿童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存在的不足。本书提出,提升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价值功能,必须增加作品的趣味性,为学生提供具有丰富幻想性和形象性的想象世界;增加作品的情感因素;增添作品的叙事成分,注意作品意蕴的多样性,区分作品所属类型。

如何将儿童文学资源转化为语文课程资源呢?本书还着重关注当下语文教学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儿童文学转化为语文课程的途径与方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今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在于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因而如何加强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已成为推进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与“关键词”。

课题的第四编文体教学研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四家出版社的小学语文低年级实验教材为研究对象,对各家教材选编童话的数量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四家出版社小学低年级语文实验教材童话选编数量明显增多,有的教材一册中选编的童话就达十余篇。从各家出版社选编的童话作品看,既有脍炙人口的优秀童话,也有为灌输知识、道德教训而编写的“伪童话”,后者往往直接造成童话文学性的流失。其次,通过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材料,发现目前童话教学中存在重思想轻艺术、重客观轻主观等问题。有鉴于此,本编从教师讲授、儿童接受、传授内容、传授过程等四个方面对小学低年级童话教学提出了基本理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的建议,希望有助于提升现今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质量。

课题的最后一编为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曹文英副教授跟踪调研了河北邢台地区所属一市四县(邢台市、邢台县、沙河市、广宗县、内邱县)十多所各种类型的城乡小学,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随堂听课、教师专访等形式,考察当前小学儿童文学教学的状况,获取了第一手珍贵信息。课题组在具体调研的基础上,对造成小学儿童文学教学落后现状的原因进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改进措施,认为大力加强我国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教学、从源头上抓好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极其重要的课题。本编虽然只是对我国北方一个地区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的调研,但所揭示出来的问题具有较大的普遍性。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与素质教育、新课标的实施,一个儿童文学全社会推广与应用,特别是在广大中小学校推广与应用的活动,正在各地普遍展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必将更加“亲密接触”在一起,儿童文学必将更加深入走向广大中小学校,走进亿万未成年人的精神生命世界。

8. 结合小学教学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学习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有相同的服务对象——学生和儿童,相似的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因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符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和对儿童文学的鉴赏力、判断力,具有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才能带领孩子阅读、欣赏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根据儿童的需要,专为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1]。儿童对文学的需要是一种天性。儿童文学是发自儿童性灵的文学,藉由阅读他们,教学他们,我们可以贴近孩子,走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伴随着很多孩子长大。从听父母讲故事开始,儿童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主动的接近不同的文学作品。
▲ 儿童文学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教育作用:能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打下基础,如孩子可以通过阅读《绿野仙踪》体会到要有智慧、勇气、爱心,还要团结。
认识作用:可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如儿童可以通过阅读唐鲁峰的儿歌《谁的耳朵》获得关于动物的有关知识,也可以通过阅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了解l9世纪中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黑暗现实。
培养美感作用:作家用生动、形象、甚至夸张的语言,用诗歌、童话、故事、寓言、童谣等多种形式,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的认识和提高。如冈本良雄的《大海那边》,把大自然的美与生命的美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美的旋律。
娱乐作用:通过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得到愉悦和消遣,以及通过娱乐包藏较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乐。如我国当代著名儿童诗人金波创作的《大老哥》等儿歌,让孩子们在嘻笑的游戏中接受了做事要实事求是,不可吹嘘说大话的思想品德教育。
儿童文学以其艺术感染力作用于儿童读者的情感。既满足少年儿童的审美需求,又能培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力,艺术鉴赏力。儿童文学的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都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审美教育功能是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终极目的。

▲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关系密切
《课程标准》对“语文”提出了新的界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教学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这就对我们正确处理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2]。从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的构成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进入了课本文学教育,同时对课外读物也有一定的要求,相关的儿童文学包括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等。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比例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蕴含着丰富思想品德、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育,这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儿童文学语言材料,汲取儿童文学丰盈的语言养分,形成语感,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语法,形成语言能力,为一生的语言发展打下根基。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从文字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之间,存在目标、原则、理念、方法的全面契舍。
2.儿童文学符合小学语文学习心理。儿童文学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适应他们的智力兴趣爱好,儿童文学是能为儿童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儿童阅读儿童文学,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儿童的语言发展、情感、想象、自我意识等,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目标,科学处理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能够让我们进一步增加对儿童心理、情感的了解和尊重。

▲ 让我们如何走进“童心”?
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素养对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意味着:她拥有了一条走进儿童心灵的小径。她会带领学生走进“电车学校”,在闪烁着人性永恒的美的世界里和《窗边的小豆豆》一同成长;她会让孩子们走进《巨人的花园》,和那个孤独的巨人握手,去感悟友爱,善良,助人为乐……一个具有儿童文学素养的老师,读教材的眼光也必有独到之处,对于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能从文体特点出发,顺着作品的“肌理”读。对于选入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缩略版或者节选版,因为具有背景知识的前提,哪怕是剩下几缕枯干的枝,教师也有办法让它长成枝叶婆娑、摇曳多姿的大树。而没有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解读时容易瞎子摸象,犯以偏概全的毛病,甚至曲解作品的原意。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热爱儿童文学的阅读,在大量的儿童文学阅读实践中提高自己对儿童文学的鉴赏力、判断力,提高自己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带领孩子阅读、欣赏儿童文学的能力和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
1、保持作品的新鲜感与完整性,保护学生的欣赏乐趣。
读文章不像看画,可以即时将作品的全局一览无余,熟悉文章的内容,进入文章的情感、意蕴层面必须反复读,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这种时间的深度恰恰是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要嵌入过多的问题,不要穿插过多的训练,在学生充分感受、把握了文学作品的全局之后再展开教学或许更合适。比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时,可以在一开始出现那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完后,提出:“又大又丑的丑小鸭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丑小鸭到底遇到了什么事呢?”由此问题出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丑小鸭变天鹅的艰辛,一条主线,清晰明朗。不用刻意地设计“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一唱三叹”的过度推敲的课堂结构,越精致的课堂问题转换、环节切换越频繁,导语牵引越多,学生的智慧与精力消耗就越大,实际自主阅读、感受、思考的时间就越少。不同于教侧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文章,教儿童文学作品建议“不要节省时间,要浪费时间。”
2、作品欣赏有创意,注重挖掘文本独特性。
面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文本时,我们的话题讨论,不要老是问这样的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分层呢?哪里是你最感动的句子?而要多方位、多角度进入文本的问题。比如说《雪孩子》一课,是一篇蕴涵思想性)、知识性的优秀童话,教师一般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设计教学。但如果从孩子的角度解读,这篇课文可以有另一番趣味。比如这篇童话除了小白兔一家是明显的拟人外,对本不能动弹的雪孩子也赋予了“动”的能力,雪孩子在篇末化成了白云,孩子会被雪孩子舍己为人所感动,为明年还能看到雪孩子而高兴。所以我们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更多样化,更贴进孩子一点,如可以让学生在体会童话的幻想上下工夫,逆向提问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雪孩子如果不会动会怎么样呢?”也可以让学生回答:“你觉得课文有哪些奇妙之处?”或者“雪孩子都有哪些特点?”让学生从大处着手,从雪孩子的身体、行动、心理等方面作略带拓展的思考。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课文中删掉了原来童话中的大量细节,如小白兔和雪孩子一起玩的细节,雪孩子变成云飞到空中的细节,教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先补充这两个细节,再把原文读给学生听。这也是增加童话教学趣味性的一种方式。
三、尊重儿童的独特理解,引导学生的语言生长。
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内涵非常丰富,以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为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完整、多面地理解文章主旨:环保、守信、友谊、跨越生死的爱恋……,在教学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说来听听”,尊重孩子富有童心童趣视角独特的见解,自由讨论后老师可以强调某一种价值判断,但应避免主题先行、主题归一。学生语言能力的成长依赖于学生情感的体验。不少课堂上,教师往往满足于展示个人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生拉硬拽着学生达到自己理解的深度。真正成功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经历酣畅的情感体验和成长的同时,获得语言发展。儿童文学作品为学生喜闻乐见,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比较活跃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教师应该善于体察并尊重和引导,因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一般就是语言的生长点,所谓“情动于衷而发于外”。
四、用好语文教材,开发儿童文学资源。
教师还可以大胆把教材外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比如在教学《妈妈的帐单》时,当彼得因为帮妈妈做了事后向妈妈索要报酬,而这时妈妈出示的这份帐单却让彼得看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母爱的无声与伟大,我在教学时引入了绘本《爱心树》,将母亲化为一棵树,通过小男孩对树的无止尽的索求和树对小男孩无私的奉献,形成强烈地对比,也给孩子强有力的感情冲击。当欣赏完绘本后,许多孩子流下了眼泪,相信不用教师多说,“母爱”两个字已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中,这种直观的体会远比教师在原地无休止地进行教材讲析效果来的好。所以说教材教学多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方式方面的指导,建议 “去掉繁琐的课文分析;去掉枯燥无益的语文作业;去掉实际作用不大的语文活动。”教材学习主要在于习得方法,感悟规律。因此能精讲教材,课堂上抽出一些时间阅读更多相关的儿童文学,通过对“语用”的把握,体悟作品的各种形象,获得精神的力量。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是一对亲密的伙伴,其实他们的相遇是一种必然,它们携手的意义其实比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的要多得多。用儿童文学的视野来考察小学语文教学,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很多新鲜的空气,有助于我们解决一些以前一直没有处理好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发现“儿童”,真正认识“文学”教育的意义,处理好文学教育和语言教学的关系,其实都要从认识他们的关系开始,我们还有很远的道路要走。

阅读全文

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的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