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语文想象说话关注表达

小学语文想象说话关注表达

发布时间:2021-02-07 20:10:21

①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想象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语文素质,更应该注重于学生想象力和自我修养、学习方法的培养等。课堂上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全文之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想象,如果让学生参与到文章中,变身成为故事里的主角,会让情节有着怎样不同的发展?如果是文章中的其他角色,他们分别又会怎么与主角沟通?故事的结局是不是会不一样,这样学生们就可以自发的组织,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或者教师可以安排同学自由组队,同桌之间相互合作,继续续编故事情节,对课文中的异议和不解进一步展开,这样一来很容易在课堂上让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讲得兴致盎然。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方式,让学生按照某个固定主题或者某个发展方向去编去讲,并且教师要做到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发言与发散性思维,适时地给以一定的赞扬,指出不足之处。好的故事,可以让学生用笔记录下来,再动员大家一起不断的进行修改。这样一来,孩子的想象兴趣和想象能力等等都会与日俱增,为升入初中之后的语文学习甚至日后人生的进步,打下优秀的创造性基础。

② 如何关注小学生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儿童时期如果不进行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宝贵的钥匙,若讲弊病,充其量将使学校里种种的教科书与教师的教育全然无效,终身不会有完整的思想和浓厚的感情。” 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入学时就注重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使他们掌握说话这一人们赖以交际和沟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为基础的则是说话,这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主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低年级学生受识字不足、词汇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影响,常常出现“心中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情况,针对此情况,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说话资源,进行说话训练;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说话语境;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很多:如描述画面、问答、朗诵、背诵、续编故事、拓展课文、复述故事等。针对不同的课文,可以选用适合的方法进行说话训练。作为低年级教师要根据学生对图片、故事、动物等感兴趣的特点,激发他们的说话欲望,这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首要条件。接下来我就教学中感受最深的两种方法谈谈我的做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描述画面,进行说话训练。
低年级课本图文并茂,穿插了很多形象生动的图片,这是非常好的说话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在教学《要下雨了》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说了些什么。孩子们有图可依,有话可说,自然兴趣盎然,争相描绘。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话说通顺,说完整,对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引导他说得更具体一些。说完后再让学生读课文,与课文进行对比:看看自己说的哪些与文中一样,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看看文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在对比中明确自己的不足,逐步完善。这样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进行说话训练,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二、拓展课文,进行说话训练。
教材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老师善于发现,就能找到许多的口语训练素材。如在教学第二册课文《荷叶圆圆》后,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孩子们想象除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还有哪些朋友也来到了池塘边?根据学生的说,我相机出示相应的图片,孩子们的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接着引导学生想象:他们都是怎么说的,又在池塘里做了些什么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发挥想象,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说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说:“小蝴蝶说:‘荷叶是我的舞台。’小蝴蝶在荷叶上跳起欢快的舞蹈。”有的学生说:“小蚂蚁说:‘荷叶是我的蹦蹦床。’小蚂蚁在荷叶上蹦来跳去,玩得很开心。”如此种种,显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模仿课文语言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像这样的训练机会在很多课文中都可以用到,比如说《春雨的色彩》等。
三、联系生活,拓宽说话语境。
俗话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除了教材中的口语训练资源,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更是无穷无尽,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发现,就能挖掘出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关于春天的,但由于北方的春天来的比较晚,学生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何谈能理解呢?于是我相机对进度做了调整,将这组课文放到了第三单元来讲。此时大地春回,周末我布置学生到田野里找春天。上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因为他们看到了,有话可说了,自然兴趣盎然,再来学习课文,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完课文我引导孩子们:课文把春天写得这样美,你能把你找到的春天也说得这么美吗?孩子们争相说着自己眼中的春天,不知不觉地用上了文中的语言,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觉得模仿是很有必要的。
四、创设情境,实践中用语言。
“学以致用”,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使学生有实践语言的机会。低段教材中有不少描写小动物的课文或故事,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孩子们十分喜爱小动物,也爱听童话故事。教完课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故事讲一讲,或是演一演,回家还可以讲给自己的父母亲友听,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来续编故事,这样让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并运用到说话中,使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我认为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不愁说什么;其次,是要让学生有例可依,不愁怎么说;最后要为学生创设实践语言的能力,不愁怎么用。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机会,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其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想说、敢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的适应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言:“说话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训练方式力求多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找准切入点,把说话训练与语文各环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说话能力。

③ 小学语文课堂上怎样关注学生学习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乐知”才能“乐学”。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金也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有无对学习效果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需求,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特别是对于注意力及认知能力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更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把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的语文课堂变得充满吸引力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首先,语文老师必须意识到“兴趣”二字的重要性。
学习,需要身心的投入,自然免不了劳力费神,它确实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然而,我们发现,对于这种“苦”在学生中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学生将学习当成一种沉重的包袱,认为学习枯燥乏味,因而叫苦连天;有的学生将学习看成一种愉悦的劳动,认为学习其乐无穷,因而乐此不疲。究其原因,当推“兴趣”二字。学习有兴趣,便劲头十足,再累也觉得精力充沛,而学习无兴趣,则一蹶不振,再轻松也觉得索然无味。同样,对某科目感兴趣,往往此科目就学得好学得牢,反之亦然。可见,学习兴趣的有无对学习效果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课堂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平等是师生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基本条件。同时教师应该提倡“微笑教学”,要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我在课堂提问时,对答对的学生投与赞赏的目光,对其进行赞赏,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对答错的学生进行鼓励,称赞其虽然答错了但其举手的行为勇气可嘉等等。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某位教师的斥责而产生畏惧感,渐渐地他对该老师的学科不感兴趣,会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相反地,一位学生因某事受到老师的青睐和赞赏,他便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教师应注意全面发展关心和爱护学生,多给他们表扬和帮助。
三、灵活导入的设计引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课堂也是如此,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入你的课堂,引起学生对这堂课的好奇心与兴趣,将是这堂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每篇新的课文导入的设计十分重要。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复习旧课导入、提问讨论导入、图片音像展示导入,情境设计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等,如何设计应根据具体的篇目和内容来考虑。
例如:我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弓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锋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去读书、思考,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借助教学道具激发兴趣
课本中有很多课文是非常有意境的,令人回味无穷。若仅教师一个人表白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所以,教师必须学会充分利用各种教学道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音乐激发兴趣。
例如:《飞夺泸定桥》描述的是红军长征时期飞夺泸定桥的史实,录像中激烈的战斗画面和嘹亮的冲锋号把学生带入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的下一步做好了铺垫。
2、利用图片激发兴趣。
《少年行》是一首古诗,新教材要求学生边学故事边想象,但这首诗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想象困难。我把幻灯片打在屏幕上,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的少年,看他的衣着、铠甲、神态,想象他挥舞兵器的英姿,听马的嘶鸣,再看马的样子和佩饰。学生的手呼啦啦举起一大片,抢着说个没完。
3、利用软件激发兴趣。
《草船借箭》是与历史有关的一篇课文,全文意在赞扬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文中有一段描写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句子,牵扯到双方地理位置,风向、水流、船头船尾调转等问题,靠老师一张嘴是很难说清的,关键时刻我把软件连放两遍,学生频频点头,嘴里啧啧赞叹,再问学生:看懂了吗,学生连连点头,随即如数家珍般的一一说清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难点迎刃而解。
4、利用实物激发兴趣。
讲《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深红的杨梅请他们观察、品尝,学生们看着杨梅直吧唧嘴,几个淘气的男孩吃完杨梅伸出红舌头互相笑着。
实践证明,要是教师能善于利用教学道具来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能使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竞争意识的培养激趣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自然的竞争法则,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竞争的意识,便没有学习的动力,只有在一种你跑我追,我赶你逐的学习氛围中,不仅仅个人才会有所进步,就是集体也才会有长足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将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由课堂外的知识测评引入课堂内的知识竞争,让他们真正体验到竞争过程中的快乐与趣味。
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报名参加,通过在班中诵读赛,竞争参赛资格。班中还举行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给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还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让学生多查找资料。同学们各显神通,有一种在知识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他们在竞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参与积极状态和兴趣程度。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引导想象,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所以在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段,实施兴趣教育,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也认为,人的学习实质上是“填补完形”。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在教学这课时,学生兴致高涨。我趁热打铁:“凶恶的狼不再找理由,朝小羊身上扑去,请你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们沉浸在想象中。不一会儿,就有学生讲起了他编的故事:“说着,狼就朝小羊身上扑去,小羊将身一躲,狼用力过猛,没收住脚步,一下就掉进了河里淹死了。”听到这里,有学生马上进行完善:“狼掉进了河里,使劲挣扎着,可是挣扎了几下就没劲了。不一会儿,狼就没有了踪影。”又有的学生这样编:“可怜的小羊吓得一边跑一边喊:‘救命啊!救命啊!’恰巧,羊爸爸找小羊来到这里。羊爸爸随手拿起一根木棍,使劲向狼脑袋上打去。狼没注意,一下被打个正着。狼眼前一黑,一头栽进了河里……许久也没有上来。”结合这个故事,学生有的编成大象伯伯来帮忙:“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扔进了河里”。有的编成小动物来帮忙:“小猫用爪子挠狼的眼睛,小狗用牙咬狼的尾巴,小猴拿棍子抽打狼的身体……狼疼得嗷嗷直叫,直顾躲,一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死了。”
听着学生的发言,虽然语言还有些稚嫩,很多地方尚须教师指导,可是我依然由衷高兴。在这里我看到学生如火的热情,看到学生学生兴趣的火花,更看到未来的路有多么宽广。
实践证明,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敢说、愿说、有话可说。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又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又例:在上《长城》这一课时,我说:“咱们学这课书要爬到长城上面去。”“怎么爬呀?”先请同学们站起来,边背诵边想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得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者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图象越来越近,越来越逼真,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气魄雄伟的长城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脚下。只要我们一伸手就可以摸到它。”我问:“踏上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他说:“踏上了!”“摸到巨大的条石和城砖了吗?”悟性好的学生可以回忆起巨大的条石和城砖,于是便答:“摸到了!”“我们是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让我们一起抬起着两三千斤重的条石吧!条石重不重?”“重!”“山岭陡不陡?”“陡!”“我们怕不怕?”“不怕!”于是学生们大声回答边弯下假装抬条石,一时间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学生们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总之言之,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迸发出迷人的火花。而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都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④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口语表达能力

所谓“口语交际”是人们在交往中通过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达到理解与协调进而影响和调节相互关系的活动。在当今讲信息、讲效率的现代社会中,口头表达能力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口语表达运用的范围更广,频率更高,作用更大。如洽谈业务、招商引资、信息传递等,都必须具有较强的说话能力。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特定情境中准确地进行“言语表达”,只有有了“我想说”、“我敢说”的内在需求,才能实现“我要表达好”的自觉愿望。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当前口语训练的症结所在,寻求对策,加强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当前小学口语教学的特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但目前仍有相当多的教师对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编排特征不甚了解。在教学中要么根本不重视口语交际,对教材中设计的很多口语交际内容(话题)置之不理;要么单纯地把口语交际内容作为专项训练项目,只采取单一的课型操作,没有真正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等教学有机结合;要么沿用传统的“听话、说话”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导致口语交际训练实际缺乏“交际”的特征,没有真正做到“双向互动”。这些已经影响到了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落实,有的地方可以说口语交际教学还没有真正起步。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恰当运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愿望,培养口语交际意识。
二、口语教学的训练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训练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敢于说话。
心理学家认为,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类。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而且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教师要做到教学语言亲切、诚恳、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站在学生的立场,与学生一起说、一起想,缩短师生距离。经常与学生共同“拉家常”、聊天,一起讲故事,续编故事,使学生的口语交际有“源”而发。尤其是通过谈论动画片、童话故事,更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表现自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在新异的学习氛围中激起思考、讨论的兴趣,从而锻炼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制作一个或几个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描绘或利用课文精美的插图,让学生把话说具体;通过表演体会情境,教学《小露珠》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扮演小露珠、小青蛙、小蟋蟀、向日葵、喇叭花等进行对话表演,小露珠的善良、助人为乐,小动物和植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学生都通过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既展现了自我,又从中得到了乐趣,寓教于乐,乐在其中;还可以用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如第二册语文课本中有“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的要求,教师把真正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纷纷在老师的引导下,畅所欲言,气氛非常热烈。当然,在情景导引下,要注意三点:一是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二是特别关注“开口难”的学生;三是鼓励创新,不人云亦云。
(三)设计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1.语感训练
语感是在长期的读写中,对语言进行不断比较、揣摩中逐渐积累的。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最佳途径,而学生在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通过口、耳、眼、心并用,逐步培养学生感悟语言内涵和文章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之精妙,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多听录音朗读和教师范读,通过直接感受语调、语气的变化和体态语言深刻感受语言的情感,另一方面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口头语”充分表达发挥。如分角色朗读、换角色演讲、“课本剧”表演、想象延伸等都是口语练习的好形式。
2.语言通顺训练
在口语训练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畅达感非常重要。畅达是通顺的高标准,它要求语言的连贯性,还要求用语言把意思表达得非常明白、顺畅。指导学生说前理清内容、组织语言。说时要语言通顺连贯、声音洪亮、有礼貌。同时注意体态表情,举止大方,适时地运用手势加以表达。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并养成了习惯,运用自然,那么口语交际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此外,还应让学生多看课外书,帮助他们积累知识,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发展语言。可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开设课外阅读交流课,并通过故事会、演讲会、朗读比赛等活动形式,把看课外书的所得讲述出来,并把这种训练形式扩展到课余观看影视节目、生活见闻之中,使他们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敢说,为口语交际创造一切条件。 3.评价交流
学生表达完,教师应进行评价,既要肯定优点,又要指出不足,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这一过程应注意引导学生全体参与,共同评价。评价从以下途径入手:一评语言,语言是否通顺流畅,用词是否准确。二评思路、内容是否表达清楚,是否有逻辑性和条理性。三评仪态是否自然大方、有礼貌,能否运用体态动作。交流是语文课堂出彩的环节。语文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等方法已被教师们广泛运用,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在讨论交流中得到发展。
4.游戏活动
活动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1)游戏
如组织“击鼓传花”、“贴鼻子”、“画嘴巴”等游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简单的游戏,然后提出几个问题:游戏开始我们做什么?过程怎样?结果怎样?你觉得哪部分最有趣?为什么有趣?观众的反应怎样?指导学生开口说;组织手工剪、贴、画活动。由教师提供几个简单的图形或符号,让学生通过手工剪、贴、画后,再向同学介绍自己所完成的过程及内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还可以通过增强口语交际的操作性,强化训练效果。
(2)班队活动
班队活动中,组织学生讨论本班热点问题,如“生日该不该送礼物”、“游戏机的危害”、“看什么样的课外书”等。学生面对的是自己最关心的问题,自然能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并在相互接受与倾听中学会平等参与、真诚合作、共同成长;可以把每日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设为“五分钟演讲”时间,形式不拘,内容不限。教师要提醒他们注意口述条理要清楚,用词要恰当,语言要流畅等,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自然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创造宽松、愉悦的交际环境,就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应当更贴近生活,追求实际,力求创设更多、更好、更生动的口语交际情境,让口语交际真正成为师生交流的“驿站”,成为师生交流的“纽带”,成为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学生生活在群体中,生活在社会中,与人打交道的际遇无处不在。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争取多说话,尤其是当众说话,做落落大方、说话得体、受人欢迎的小学生。

⑤ 小学生关注热点新闻,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管是老人
或者中学生。
小孩。
小学生都有权利。
发表自己的观点呀。

⑥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首先找到源头,现在孩子不太敢说,为什么不敢去说,因为说了家长/老师并不会在乎,还会专觉得小孩子气,属并且认为小孩子说的并不正确,有的问题更会引来家长的指责;所以第一步就是尊重孩子的想法,让他有自己的思维而不是家长/老师强制灌输的思想,他们说出了这些想法后要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直接否定,要有根据的去跟孩子耐心去说,这是家长的部分。教师因材施教,虽然这很难,但是需要老师切实了解每个孩子,看这个孩子的脾性,鼓励性就要去鼓励,批评性就去批评;但是现在的教师大部分的确不如我小时候那么认真负责了,你能提出这个问题,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是很有责任心的。然后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他真心的信任你,并不是仅仅把你当做一名成人;还有一点让孩子学会阅读书籍,学会写日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⑦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落实“指向语言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如何让学生专通过学属习教材的选文,培养儿童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就是如何把教材选文内容转化为可教的教学内容,来呈现课程内容,最终达到课程目标,是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从"关注表达"这一层面出发,分三方面来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落实"指向语言表达"

⑧ 如何关注学习主体,从儿童视角关注语言表达方式

1.目前,在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研究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研究基本上是分别在两个学科领域内进行的,而实际上,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水乳交融。语言学发展到今天,结合语言环境、言语互动和语言的社会交际来研究语言习得,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二语”习得中的重大问题,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开拓语言研究领域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而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薄弱,已经带来一系列实质性问题:教师、教材、教学法、语言测试、教学评估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更需要理论上的勇气——转换角度,调整思路,跳出一门学科的条框界限,借鉴相关学科的思路方法与研究成果,尝试用另一种眼光观察、探究、分析疑难问题,或许可以找到新的解释方法和分析途径,从而推动理论提升,为汉语教学实践开拓新鲜的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与习得理论同属交叉性极强的学科,都受到诸多学术思想的影响。前者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后者则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密不可分。二者共同的基础首先是语言学理论,其次是心理学理论。二者的研究对象虽各有侧重,但在很多方面二者存在交汇点:社会语言学关注语言变异现象以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语言学习者如何理解和组织多样的话语形式,如果言语交际产生困难,这种困难缘何而起;应用语言学,特别是语言习得研究,关注语言学习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通常是目的语环境)中接收、理解、组织、使用目的语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
社会语言学创始人威廉·拉波夫(William. Labov)曾经这样评价社会语言学的使用价值:“社会语言学理论的价值主要是在教育方面”,具体说来,“在于如何教学生从一种语言形式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形式”。他提到美国教育界的一种叫做“语言经历法”的教学法,对不同种族的学生都适用;而他的语言变异模式不仅适用于母语的变异研究,也同样适用于“二语”习得中语言变异现象的研究。(石子强,1983)
互动社会语言学奠基人约翰·甘柏兹(John Gumpers)关于互动是语言的最重要的特性,一切语音、语法规则的价值只存在于具体的交际活动传情达意的实际作用之中的论述,关于“会话策略”——会话人保持会话持续进行并能够不断增强理解的能力的阐释,以及“语境化暗示”(Contextualization cue)理论与案例分析(徐大明,2002),对于语言习得,特别是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研究开启新思路,探求新角度,均有重要作用。
2.社会语言学理论对于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研究或具有以下启迪意义:
2.1社会文化环境与语言的文化性变异对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影响。一定民族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心理必然会对记录该文化的语言在特征及使用方式上造成影响,形成语言的文化差异。这是语言习得者在习得目的语时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舒曼(Schumann,1978)提出“文化合流理论”(Acculturation Theory),认为习得者与所学语言的文化之间距离远近、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环境是否良好,将决定“二语”习得的成败。一些学者在总结教学实践成果后发现,从习得者习得规律角度看,习得者文化背景与习得材料程度越相近,习得效果越好,反之出现偏误的几率就越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亚洲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大量来华,我们对于远东文化圈习得者的习得规律研究有所进展,而来自距离稍远的欧美文化圈的学习者如何走进中国文化,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特别是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法手段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尚不尽如人意,有进一步推进的余地。
跨文化的交际研究(Cross-cultural of Communication)在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意义。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习得者在语言学习中吸收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帮助他们将语言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是教师的责任。(胡裕树等,1989)以往的研究多注重语言学习或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多为微观的调查与研究,实际上跨文化交际在语言习得理论层面的系统研究更为重要。在厘清中国文化内涵与外延的前提下,在读懂中西文化本质差别的基础上谈跨文化交际,才能真正说清诸多问题的本质所在,才能将跨文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语言教学当中去。美国社会语言学家甘柏兹较早注意到这一问题,还有一些研究人员以某些类似的交际策略为线索,考察“同一种交际策略在不同语言文化系统下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如中、英、日口头谈话中的“应对形式”。(徐大明,2006)
2.2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对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启示。语言能力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而语言使用就是从静态的语言知识构架中挑选适用的语言元素,用相应的规则加以调整以适应具体的语境。语言交际则是用某个语言社区已经建立的符号系统有意识地传递信息,语言交际理论之“交际适应理论”(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 Theory)提出“迁适”现象及“靠拢”和“分离”两个概念,认为习得者的心理因素和语言能力,都会影响“迁适”现象的出现频率及程度;反之,出现在习得者身上的“迁适”现象,也是其目的语学习状况的评价依据。
交际能力是社会语言学对第二语言习得及对外汉语教学影响最大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ell Hymes,1971)提出,语言研究也应当关注“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指:①懂得什么样的话合乎语法(grammaticality);②懂得什么样的话能被人接受(acceptability);③懂得什么样的话适合什么样的场合(appropriateness);④懂得某一种语言形式真正实用的可能性有多大(probability)。在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与韩德理(M.Halliday)的功能语言理论影响下产生的语言教学法——交际法,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力的外语教学法。交际法改变了以往一些教学法的枯燥无味,无论是对我国的外语习得者,还是对国外来的汉语习得者都有很大的帮助。
2.3语言变化下的语言习得研究对汉语作为“二语”习得的影响在于,社会语言学认为,变化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何人何地何时对何人如何说何种话”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二语”习得者面对的、希望习得并掌握的,始终是这种变化中的语言。这种变化在目的语社区内呈系统性、有规律可循,此其一;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也充满了变化,习得者之间会表现出多方面的差异,此其二。研究语言习得者如何学习、掌握变化中的目的语,如何根据不同的语境说出得体的语言,其个人语言发展以及与其它习得者语言发展的差别,是社会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理论共同的任务。
同时,各社会、语体层次上的变体形式是语言的现存单位,需要习得者逐步了解、把握、最终正确使用。目的语变体形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形成习得者用“二语”与本地人交际的“噪音”(noise),即,因双方语言手段不吻合而影响交际效果。一般认为,习得者正是在学习不同变体的过程中不断接近目的语的,对目的语变体形式了解、把握的多少,是衡量习得者目的语水平高低的一把尺子。另外, 教师或其他说本族语的人在将本族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授的时候,为了让非本族人听懂自己说的话,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语言,如故意放慢语速,咬音嚼字,简化用词和语法结构等,使人听起来有所谓“外国人腔”。这些课堂上的语言的变化实际上也是社会语言学言语调节理论(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感兴趣的一种变异:受话人对说话人言语行为的作用和影响是很大的,其话语系统成了衡量说话人言语变化的标准。
2.4 言语功能变异和交际意义的获得与 “二语”习得也有很大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学者开始用变异学派的理论来讨论“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变异现象,一些研究者尝试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来收集语料,系统研究二语习得者中产生的言语功能变异。同时,还有一些语言学家对引起这些变异的外部原因,如态度、动机、年龄和性别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拉波夫的变异模式强调语言的根本特性——社会性,认为“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行为同样会因为语言环境和社会因素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变体(variety)。
社会语言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语域(register),“指按其使用的社会情景定义的语言变体”(转引自张德禄,1987),关注语境因素,即场境(field)、交际者(tenor)和方式(mode)对言语意义系统的决定作用。其中,交际意义是语言习得研究最为关心的,而“交际意义通常在句子的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系统以及单词的态度意义(attitudinal)上得到实现”(张德禄,1987)则应对语言教师产生有益的启示。另外,语域连续体、语域反映文化的功能以及“预测”的功能对研究“二语”习得者的学习策略也很有意义。
社会语言学中的语体连续体(style continuum)的概念也被运用到二语学习中来。泰伦(Tarone 1982)认为,二语学习者也具有与母语者相似的语体连续体,他们对语言的注意程度越高,就会越多地运用较为有影响力的、受到广泛承认的语言变体,即,语体的变异是由于学习者对于语言形式的不同关注程度造成的。(转引自徐大明,2006)克拉申(Krashen,1987)的监控模式也应用了注意力语体的概念,认为仅有一小部分比较容易描述的语言规则是学习者通过有意识的学习(learning)获得的,而在日常交往中,这部分语言规则并不被运用,因为学习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选择运用它们;大部分很难描述的规则是通过无意识的语言活动习得到的,而“监控”就是指二语习得者对使用言语的注意度的监控度。
2.5言语互动与“二语”中介语。习得者的言语互动与中介语的动态同步共振:二者在运动方向、动态特征上存在一致性。互动社会语言学(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理论关注人际交流的过程和效果,认为互动是语言的根本特性,语法规则与词汇象征符号的价值只能存在于具体的交际活动中,而其它语言元素只是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框架而已。中介语就是一个从非自主语码调整逐步走向自主调整的过程,习得者对于输出语码的调整(自主的、非自主的)受限制、也被激活于言语双方的互动——通过综合收集到的信息,不断形成和修正对交际对象意图的假设,并通过自己的言语输出来验证假设。探讨这个过程是社会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介语研究的共同使命。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甘柏兹(John J.Gumprez,1982,1999)立足“语境化暗示”理论提出,出现于言语交际中的一些语言的或非语言的符号,能够“唤起”所谓情景化的理解过程(Situated Interpretive Processes),因为“当与语法和词汇象征符号同时使用时,它们作为指示性符号构建情景化理解蕴含的语境预设,因而影响语言成分信息的理解”;“当我们将语境化暗示与其他语法和词汇符号放在一起分析,就会看到它们为情景化的理解构筑了语境框架,并由此影响特定的信息如何被理解。”(转引自徐大明,2006)作为元语用符号,语境化暗示可以是话语本身,如语码以及韵律(语调和重音)、节奏、语速及其它超音段符号,也包括表情、手势、体态等非语言手段。对于缺乏形态变化的汉语来说,尽快掌握这些元语用符号,特别是一般被认为是边缘性语言特征的音高、节律等,以及它们所携带的信息,将大大帮助学习者了解在交际场合汉语是如何表达意义的。
2.6 语言扩散——从语言的跨境变体的角度看海外汉语教学。随着世界性“汉语热”的不断升温,汉语教学的主战场正在发生转移,海外汉语教学,即TCFL(Teaching Chinese as Foreign Language)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借鉴跨境语言(Languages across Borders)的研究成果,以及海外体英语(Overseas English)研究的多年积累,此话题研究将大有可为。如,跨境语言的特点、跨境语言中的跨文化交际、汉语的跨境变体、国别汉语教学法研究、海外汉语教材的本土化开发等。
以东南亚为例,汉语在东南亚许多国家拥有使用者,他们通常称“华语”。在新加坡,有200多万人讲汉语,约占总人口的75%;马来西亚使用汉字的人数近总人口的30%,有500万左右;泰国有11%左右的人使用汉语;越南约有100万人说汉语;柬埔寨、菲律宾、文莱等国也有部分人使用。(申小龙,2003)各地汉语长期受到当地语言及汉语方言影响,已形成独具特色的“言语社区”。
香港长期处于“两文三语”的语言环境中,尽管自1974年中文的官方地位就得到了承认,但英文一直是“强势语言”(prestige norm)。长期而稳定的接触,必然会引起语言的变化。石定栩等(2000)指出,香港书面汉语受英语影响而发生变化,词汇的变异是最明显的,句法变异中比较突出的是语序排列的变异以及动词的时态、体貌和语气词的标记等等。
2.7.语言传播和语言的地位与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目前,我们面临两类汉语传播的任务:面对国内的普通话推广与面对世界的“汉语热”浪潮。为了避免赘言,突出重点,我们把关注放在后者上。
语言传播与国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的。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作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同中国交往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汉语的价值正在不断提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等,进一步带动了全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热潮。(《2007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08)
强势语言与汉语“话语权”。根据联合国《2005年世界主要语种、分布与应用力调查》,汉语已排在世界十大语言的第二位(蒋昕捷,2006)。但使用人数的多寡、分布范围的大小,并不能代表“话语权”的强弱,学习汉语需求量的增长,更不能当作“话语权”的取得来解读。“汉语的国际地位虽然快速提高,但目前在国际语言生活中还远不占优势。将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家和地区还相当少;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虽然将汉语列入工作语言,但是地区性或国际性的组织中或会议上真正广泛使用汉语的还不多。汉语在地区或国际上的重要交际领域,如外交、贸易、科技、教育等,使用十分有限;非汉语区域的华裔后代,保持汉语还有一定难度,放弃汉语的人不在少数;非华裔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虽然正在快速增加,但绝对数量还是有限的。当今世界最强势的英语其母语使用人口仅4.56亿,但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却超过10亿;汉语其母语使用人口有近11亿,位于世界十大母语使用人口之首,但海外学习汉语的人口却相对少得多。”(章新胜,2006)
2.8 社会因素与语言学习动机的社会语言学观察。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因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标记,透视出丰富的社会心理内容。学习语言的动机从个体的角度看,属于个人现象;但影响动机的决定性因素——语言态度则经常来自于社会环境。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外国人几乎不可能为了找工作而学习汉语,而今天,这一动机在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中相当普遍。其背后的社会因素不外以下:中国经济贸易长足发展;汉语传播渠道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汉语拼音和简化字日趋走俏,“阵地”越来越大等。
近30年来的社会变迁使不少香港人徘徊在“两文三语”之间(高一虹等,1998)。有研究发现,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英语的地位有所下降,普通话作为回归后的共同语则地位有所提高。“一个国家,两种文化,三种语言”状态下的香港人,难免会有一段时间患上“语言焦虑”症。
中国大陆长期以来实施“推广普通话”的政策,使其在半个世纪里保持了越来越稳固的官方语言地位;而广东的经济发展处于全国前列,也在近二十年间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粤语北上”的状况:大批粤语词汇被普通话吸收,内地年轻人以能说几句粤语、会唱几首粤语歌为荣。
台湾汉语近年来的变化也很说明问题,最突出的是简体字在台湾的使用情况。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入,在眼下的台湾,简体字已经拥有了一席之地:曾被视为“禁忌”的简体汉字,现在不仅有了“合法身份”,民间的接受程度也大大增长,许多台湾的高效将其列入语文必修课;日前马英九连续针对简体字发表看法,可看作台湾官方对此事的重视。

⑨ 关注我想象的内容你发现了什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总感受到什么?我发现了世界真奇妙,世界很和谐。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想象说话关注表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