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语文怎样渗透法治教育
一、从词语教学中让学生看到“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一下用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去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
再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讲完了字典中的意思,还要从更高层次的法制层面来解析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果别人挖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也一定要去挖掉别人的眼睛。这样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情况下也许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当完备的现在,却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就应该果敢地拿起法律这个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要求侵犯我们权利和利益的人赔偿我们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精神损失。
二、在课文教学中插入“法”
课文教材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
在语文《羚羊木雕》一文中,“我”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送给了“我”的朋友万芳,以此来表示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家长则因为物品的贵重而要求索回,这就形成了一个从道德与伦理角度都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究竟是顾及孩子们之间有友谊重要,还是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话重要?事实上,如果仅仅从道德伦理的角度讲,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孩子与家长双方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似乎谁都没错。怎样才能对此给出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呢?只能从法律的角度寻求答案。
《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由此可见,课文中的“我”把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就送给别人这件事究竟是否正确,首先应该看是否符合有关法律规定。
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课文中的“我”在并没有取得法定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就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送给别人显然是不对的。因此,对课文中提出的“我”究竟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正确的回答是首先应该按法律办。
三、阅读中引导学生悟“法”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手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都注重了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嫉恶如仇,仗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评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由个人快意恩仇?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
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并使之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比如让学生经常阅读“四大名著”、《堂吉诃德》、《老人与海》等古今中外的文学巨著。此外,建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优秀刊物杂志。
总之,让学生读好书并因此受到熏陶,学生久而久之就可以把书中的一些思想变成具体的实际行动,进而每一个人都可站得正走得直。
四、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学“法”
每学期,我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举行“珍惜青春,远离网吧”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
另外,我还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一些法律知识,告诫学生不能允许自己有不良的想法和行为。学生如果那一天无意之间违犯了国家法律的某条规定,一定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妥善解决。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把法制教育引入语文教学,适时地渗透法制教育,可以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实现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使语文教学既加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又提高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贰』 小学语文哪些课文渗透了法制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我国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如何做好法制宣传、培养出具有高度民主法制意识的新型公民,是社会教育的一大课题,也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一项任务.更是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三位目标体系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紧密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使之从小具备法律意识,提高分辨是非和遵纪守法能力,逐步形成积极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回想二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爱国主义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被纳入我国根本***《宪法》.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有关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维护民族统一,反对分裂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法律意识.如我在教学《小英雄雨来》、《珍贵的教科书》、《冀中的地道战》等战争题材的课文时,让学生在了解了战争年代中人们的艰苦生活、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后,及时教育学生今天的安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形成激励爱国之情,树立爱国之心,立下报国之志,成建国之才的系列教育.又如在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英雄人物课文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就要维护民族统一,反对分裂,及时渗透《反对分裂国家法》的有关内容.《圆明园的毁灭》等文化古迹教材时,告诉学生战争给我们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和侮辱,从而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情.
二、国情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在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从思想上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是从小培养儿童的自然意识.如在学习《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等歌颂祖国山川壮丽的课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同时,应及时介绍我们国家虽然地域辽阔,但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严重匮乏,五十六个民族过去饱受战乱之苦,底子薄,人均耕地、森林、矿产资源等都居世界末位等基本国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推翻了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压迫,拯救了中华民族,建立了新国家,才有辉煌的今天.
又如在学习《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课时,让学生了解乱砍滥伐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必将收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要自觉保护自然环境,教师还应及时向学生介绍我们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泉水》.描写潺潺的清泉,汩汩地流淌,向学生灌输保护水资源,宣传《水利法》知识.如《奇妙的动物世界》激发了学生了解动物、爱护动物的情感等.以及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布置学生搜集或查找有关内容,使他们从小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造福人类的观念.养成节约资源、不乱抛废物、不破坏花草树木、热爱劳动等意识,了解有关法律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人文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把法制教育充分发挥语文课堂上,确保语文学科法制教育资源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具有高质、高效.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很多人文法制教育资源.四年级语文义务教育课标版第二单元《中彩那天》一文中,故事以汽车的失而复得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当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而且奖品又是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时,对我来说是多么高兴.然而,却看不出中彩给父亲带来的喜悦,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最后父亲毅然通知真正的获奖者库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懂得比物质财富更珍贵.非法所得、非法占有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让法制教育在孩子大脑中升华.
利用教材内容教育孩子做一个品质优秀的好少年.例如:《画家和牧童》、《我为你骄傲》、《三个儿子》等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哲理,努力启发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让他们懂得谦虚,勇于承认错误,孝敬父母及关爱他人这些优秀品质,并以故事中的人物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努力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少年.
例如《万年牢》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父亲自己经营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工艺,手艺高超,保证质量,合法经营.再将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及时教育学生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像这样人文教育事例很多,把这些内容定位在学生生活之中,紧密联系在法律法规上,《工商管理条例》《合同法》等.合理分配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一、词中窥"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一下用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去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
再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思是: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讲完了字典中的意思, 还要从更高层次的法制层面来解析这个词语的意思.如果别人挖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也一定要去挖掉别人的眼睛.这样看似合情合理的以暴制暴的做法,在古代法制不健全的社会情况下也许行得通,但是在法制相当完备的现在,却没有任何立足之地.
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就应该果敢地拿起法律这个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要求侵犯我们权利和利益的人赔偿我们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精神损失.
总之,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在今后语文教学中,继续结合法制教育,联系学生思想动态,不断地增强少年儿童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将法制教育作为永恒的主题进行到底,为培养合格、守法的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
『叁』 在小学人教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22大发发发1d3a1d1
『肆』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一、 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小语课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
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一课时,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的含义,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弄懂这个难点。在学生读通课文后,主要抓住这三个问题来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1)公仪休喜欢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2)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
(3)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
在学生找出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
接着讨论第二个问题公仪休喜爱吃鱼,这就有人送鱼来了。他又为什么拒收?
出示公仪休拒收鲜鲤鱼原因:“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公仪休拒收鲜鲤鱼的原因,让学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这段话,“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公仪休运用了反问句加强语气,朗读时要注意指导,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在教学《诚实与信任》时,抓住重点句了
1“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但它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出了事故,不逃避责任,而是严于律己、光明磊落地留下自己的姓名、电话,所以作者“我”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张字条,还留下了——诚实和信任。
2、“很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车的反光镜碰坏了。”(有礼貌,承认自己的错误。)
·“请你把购货单据寄来,好让我把钱寄给你。”(说到做到,态度诚恳,主动提出赔偿。)
·“这笔费用应由我来支付。”(诚恳,坚决,一定要赔偿小红车的损失。)
小红车的主人给“我”打电话的目的不是索要反光镜的钱。而是(表示感谢)
是的,我的诚实与信任换来了小红车主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也同样回报了我诚实与信任。这种彼此的诚实和信任,使一场纠纷化解了。
无人知晓,无意碰坏,却主动要求赔偿;车子遭撞,物件被损,却打电话致谢。同学们,这篇课文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诚实是无价之宝,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就是作者要以“诚实和信任”来作为课题的原因。想一想,课文还能换个题目吗? 生自由说
学完课文,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时刻记住,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再读课题。让学生受到法制教育。
二、活跃教学气氛,渗透法律意识。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开展法制渗透教育就是要在教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研组、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查找可以渗透的法律法规,主动渗透到教学中去。一位老师在教学《翠鸟》时,初读课文后,学生们纷纷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把喜鹊抓来养着,我们照样给它吃喝,好好保护它,不会伤害它啊?”对于这个疑问,于是就对学生说:“这是国家针对动物保护有专门的法律规则,比如说禁止伤害益鸟;不能随意抓养鸟类等等。”学生对我的解释还是一脸狐疑,一双双亮晶晶的小眼睛充满了对这“新鲜事”的疑惑,有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但是我们并不伤害它,抓它来是为了保护它啊,这不是更好吗?”这位同学的观点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纷纷附和道:“就是就是,抓它来又不伤害它,可以与我做伴,挺好啊。”“又没有人看着我,我想抓就抓咯。”更有一学生激动的炫耀:“暑假里,抓到好几只鸟呢。”……面对学生们这些突如其来的辩驳,告诉他们:这是不文明的行为,也是不允许的,它是有法律依据的,以后决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在发生。 我沉重的思考:在我们这个法制意识淡薄的国家,孩子们的“真情告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怎能片面的要求他们在这样的社会“出淤泥而不染”呢?来自学生深处,根深蒂固的无视法律尊严的思想仅仅靠一番说教就能改变?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到底还应该让学生获得什么?是鹦鹉学舌般地告诉他们;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于是,我引领学生深入研读,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从孩子们喜欢的喜鹊,体会到孩子们不抓喜鹊并不后悔,而是希望喜鹊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的生活空间。更深层次体现了孩子们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通过“你赞同孩子们的做法吗?”“喜欢这些孩子们吗?”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看似简单的“赞同不赞同”、“喜欢不喜欢”这样的问题,却蕴藏着思辩的火花。这是是与非的判断,是善与恶的鉴别,更是他们如何做人的一次考验。随之,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发问:“你们喜欢这些孩子们吗?为什么?”“喜欢,喜欢,因为他们懂得爱护鸟类。”学生大声回答。我又反问:“可是这样他们就不能天天看见漂亮的喜鹊,多可惜啊。”“但是这样是为了让喜鹊有更幸福的生活。”“对啊对啊,我们也是社会的小公民,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假如说我们平时上课不遵守纪律,那课堂不是乱套了。”…… 学生的回答声声是那样悦耳动听。听着孩子们那一声声稚嫩而又深刻的陈述,我的脸上欣慰无比。因为我见证了学生们想法渐渐深厚的全过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老师多给学生一些思辩的空间。那样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学生在受到美的感情激发和熏陶后,适时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频虐城市、酸雨影响人民生活等)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就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懂得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保护动植物,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丽。这样既提高了阅读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入法制教育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慧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的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
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要求学生积极收集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的资料,开展讨论交流,通过广泛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法律知识,接受一次次的法制教育。比如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我又叫学生演成课本剧,把它表演出来。让小记者去采访,从而让每个同学受到法制教育。
《诚实与信任》学完后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是比金钱更重要的,说说看有哪些?生自由说。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演一个有关诚实与信任的小品。
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四、拓宽课堂层面,把握渗透技巧。
老师不仅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理念贯穿在所教的课程中,而且应该经常带孩子参加实践活动。采用接触式、对比式、实验式等新型教育方法,加大学生的参与和渗透力度。要自然融入,有机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能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如在教学《九寨沟》、《趵突泉》、《望庐山瀑布》等这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自然美丽景致的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法律渗透教育作为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一种方式,对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能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不间断的生动的渗透教育方式更能增强学生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由此增强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
五、探究学习式:激发学生内在的自主需求,师生在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中发展。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个“盗”字会组成“盗贼、盗窃”,这些都是违法的,而课文却来赞美他?激发兴趣,学习课文后让学生明白,当时普罗米修斯盗火是为了人类。所以他才去盗火,既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又让学生明白了课文内容。
二、口语交际中谈论法治现象,迁移学生的法制认知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深化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的认知。通过交际他们会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但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呢?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例如直面惨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孩子们小小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感慨,表述自己对事件本身的看法;面对明目张胆的偷盗抢劫案件,他们往往会咬牙切齿地表达自己对受害人的同情,对犯罪者的痛恨和对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义愤……那么在学生激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老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学生便会“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思考产生这种案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们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学会尊重规则,尊重法律,遵守法则,遵守法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育好他们如何做人的道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伍』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巧妙渗透法制教育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
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而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作用。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接触的法律法规也比较全面,我们可以凭借语文学科特点,在课文内容讲解、拓展练习、口语交际等方面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渗透法制 课堂教学 拓展练习 口语交际 综合实践 小学语文
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近几年,青少年学生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形势比较严峻。比如贵州瓮安“6.28”事件、贵阳某中学“9.27”案件、贵定某中学“9.16”案件等便是典型案例。这些事件的发生,触目惊心,令人心痛,凸显了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小学生在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缺乏基本法律常识的情况下,更容易诱发犯罪,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而语文教学在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作用。语文课程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独特的课程性质与地位决定了它在渗透法制教育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思想品德教育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的相关法制知识进行有机、巧妙的渗透,巧妙地把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制观念,知道法律能保护自己,同时知道触犯了法律,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长时间的尝试中我领悟到了几点在语文教学中巧妙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
一、利用语文课文内容在课堂中巧妙渗透法制教育
利用课文内容直接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小学语文中课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法制教育知识相对比较多,作为语文教师,我结合课文内容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教授相关语文知识与技能,还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中涉及到的相关法制教育进行巧妙渗透。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说明文时我是这样渗透的:在上到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我国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状况的几个数字,并且根据学生对数字分析是巧妙提问:在我们地球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下我们国家采取了什么相关政策?这时就可以相机向学生渗透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同时教育学生懂得: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为了我们的家园,每个公民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与大自然的制裁,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语文拓展练习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拓展练习是教学中的一个延伸,也是学生在生活中的真实表现,在拓展练习中我安排各种演讲、竞赛、情景表演等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和一些法制教育。比如在教学完《明年的树》这篇课文后,我安排了一个话剧表演的拓展练习,学生在话剧表演中充分了解到了环境保护和爱护小鸟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在语文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可以畅所欲言,不仅能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口语交际中涉及到很多社会现象,通过口语交际,使学生对社会了解能够更加全面。通过有组织的进行口语训练能够把社会中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巧妙渗透到说话训练中去。
例如:在我教学的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设计发明一个机器人。学生对机器人好奇心非常大,想象力也非常丰富,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都对自己发明的机器人进行了分析讲解,这时我立即利用课件出示了许多真正科学家们发明创造的多功能机器人,并且引导学生们了解发明创造的相关法制,从中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学生在交流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得到了相关法制教育。
再如:我在六年级的上册中教学写建议书的口语交际中时,我们班的龙治林同学提到了对网吧管理的一些建议,这是现在父母亲最头疼的事情,我在这时灵机一动,顺着学生们的讨论我列举了社会上一些为了上网成瘾的同学猝死网吧,或者为了上网气死自己母亲的相关实例,引导学生们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渗透,让学生们正确认识社会中不良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丰富,涉及到了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文化、艺术、道德等各个领域。在语文综合性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到生活中、社会中收集各种素材,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
例如在六年级的综合性学习——“成长的足迹”的阅读材料2“老师领进门”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收集一年级到六年级中与老师发生的难忘的事情,并且在学生的交流中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的职责,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在学生心中从小就种下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种子,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陆』 五年级语文上册哪些课文需要渗透哪些法制教育
四年级语文学科“法制教育渗透”教学案例:
四年级语文学科“法制教育渗透”教学案例内:
《小狮子爱尔莎容》教学片断 执教者:集美区曾营小学 陈丽彬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
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下面是我在人教版第七册第15课《小狮子爱尔莎》最后一个教学环...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 《师恩难忘》
1.本文作者是谁? 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刘绍棠) ( 课文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请你积累赞颂老师的词句...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请你背诵他的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
『柒』 一年级上册语文有哪些法制教育渗透点
、在语文教学复中渗透法制教育制
第二课 《自选商场》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一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力。
第11课 《我多想去看看》 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三条升挂国旗时,可以举行升旗仪式,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国,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式者是唱国歌。全日制中小学除假期时,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第20课《小熊住山洞》可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捌』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必须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因此,必须教育孩子们学法、懂法。作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更应当从小培养儿童的法制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增强法制意识。 1. 将法制教育渗透到问题设计中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在《鹿与狼的故事》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故事情节上。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故事情节之后,引领学生关注造成鹿的悲剧的罪魁祸首――罗斯福的狩猎命令,他们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中捕杀狼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教师要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让学生对此行为性质的认识更加清楚、深刻。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给罗斯福写一封信,谴责他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得到极大的增强。 2. 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词语的讲解之中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将会使用到不计其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个词语意思的同时,不妨尝试一下用法制视角来解释分析这些词语。如,拾金不昧一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进一步从法制视角去讲解,如果我们捡到别人遗失的贵重物品不想返还并且占为己有,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就属于盗窃行为。为此,不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讲,我们都需要对生活中的词语进行最详尽最全面的了解。 3. 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课文的讲授之中 课文相当一部分篇目都涉及到一些法制常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应该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讲述课文相关法制知识的重大责任。譬如,六年级《彩色的翅膀》讲到小高等几位边防战士,这可以给学生讲一讲社会主义新中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履行兵役的的义务,但是已经远远不像以前的封建社会一样,国家想什么时候征兵就什么时候征兵,想征用谁就征用谁,而是具有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并且十分合理化和人性化。 4. 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语文活动中 每学期,语文教师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制教育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五年级有一个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可以开展珍惜青春,远离网吧 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辩论赛,主题可以设置成这样:我们究竟该不该和陌生人说话,钱是不是万能,当官就一定要贪污吗 5. 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生阅读之中 学生读书阅读,这个看似是和法制教育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这个途径,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并使之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讲讲不健康书籍给学生造成的巨大危害,并告诫
『玖』 小学语文要渗透哪些法制教育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
2、在口语交际中渗透法制教育。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应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做个知荣辱耻的人,同时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3、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法制事件,规范法制行为。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