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
一、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叶圣陶曾指出:“教师的范读可以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
例如,我在教《清平乐 村居》中,因为这是一首词,学生一时间无法把握朗诵时的感情,于是我利用一段恬静优美的古筝音乐创设情境,同时老师再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慢慢地揣摩,化为己用。
再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觉得范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根据学情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只要发现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马上停下来范读,再多加练习,和学生一起把这个难关闯过。此外,也并不是老师读的才称之为标准的范读,教师可以加大优生的合理资源利用,让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起模范作用,通过他们的范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二、入情入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真正有感情的朗读,绝不会是“喊”着读,一定是入情入境的“美读”,是为了品位文章意蕴的较轻声地读(尤其在集体朗读时)。
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让学生能充分地读,去感悟文本,去感受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1、“戏剧化”的朗读
为了培养孩子更好地体会文章所描绘的人或动物某些动态的场景或非常动人、内容丰富的景色描写,启发学生进行“戏剧化”的朗读也是非常有效的。所谓“戏剧化”的朗读,即朗读声音的大小、语气语调、面部表情、甚至手、臂膀乃至身体的某些情不自禁的小动作,都可以随文章描写的变化,达到“忘我”的境界,这在小学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此时学生的心理、思维活动必定是极其丰富的。
例如,我在教学《田园诗情》(国标本第七册)时,我一边让学生读,一边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感知语言,激发想象,让学生进行“戏剧化”的朗读。如当学生读到“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时,我启发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骏马,驰骋在草原上,可以做出一些动作,来感悟作者对强壮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2、张开想象的翅膀
著名朗诵家瞿弦和同志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结实、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看来,认真地朗读文章,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而已能提高想象、联想能力。
所以入情入境的朗读,还可以根据文章所描绘非常动人、内容丰富的景色描写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例如,我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课时,就是运用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加深学生的朗读体会。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
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子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两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
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还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让学生融入进了诗人所描画的意境,这样一来学生在朗读诗句时,自然就可以读出感情,读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其实,这在真正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是会自然发生的。这样就实现了品读、美读;这样的读,就成了对课文思想情感内涵理解的手段,同时又是学生课文解读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天长日久的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普通话水平、朗读逻辑重音的处理习惯成自然,断句和停顿成习惯,自然而然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就提高了。
三、多样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在教学中,我通常使用以下几种形式的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这可在分析课文前指定学生朗读,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分析的那段课文上来,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讲解。对学生的个别朗读,要求发音清楚、洪亮,态度大方。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对漏读、错读之处要记牢,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分组比赛朗读。这是一种集体朗读、集体朗读要求整齐,要求快慢适中,顾全大局。分组朗读因为要互相衔接,学生听时注意力就比较集中。分组朗读无形中是一种竞赛,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适用于课文的重点语段,在分析点拔之后来加深印象。
自由朗读。自由朗读时,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分角色朗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该出人物语气,表达人物感情,要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人物性格。这种读法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分角色朗读比较感兴趣。例如,我在教学《负荆请罪》这一课时,因为这是一则历史小话剧的剧本,教学的重点又是通过对剧本台词的阅读品味,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是以分角色朗读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角色朗读中感悟人物性格,同时又促进了朗读。学生的朗读也非常积极,提高了课堂效率。
以思促读。学生在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时就要首先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把几句话连起来综合理解,遇到不懂的及时问。这样边读、边思、边问,以读助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如教学《我代表我的祖国》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时,由于课文内容的时代与现在相距较远,学生根本不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背景,所以理解课文的内容很难。教师在学生默读前,可出一些思考题:如这段 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徐悲鸿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就帮助学生读懂了课文,了解了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精神。
四、教授技巧,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要从停顿、重音、快慢、升降四个方面来训练。
1、停顿:(1)标点的停顿:课文中每一个标点都对正确停顿作了很好的提示。一般而言,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而自然段这间的停顿最长。(2)词语的停顿: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3)情感的停顿:如:“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两个“愿”后并没有停顿标点,但如果停顿长一点,就更能体现革命烈士甘愿为后代而牺牲自己的祟高精神。
2、重音:(1)词语: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也有重、轻音之分。如“哆嗦”,“哆”字重读,“嗦”字重读;而在“打哆嗦”中“打”重读,“哆嗦”轻读。词语一般是前一个字重读,如喜欢、慈祥、檐子等;如果词语的结构是偏正式,如红花、青草、蓝天、白云,一般后一个字重读。(2)句子:往往重音放在“怎么样”上。如:她的舞跳得真漂亮。(3)根据朗读内容确定能突出中心、表现主题的词语重读。如:“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孔子游春》)重读“更浓了”,景浓加上情浓,意更浓了。
3、快慢:朗读的速度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是很重要的。快慢适当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狼和小羊》一课中,狼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读这句话时,速度要稍快些,以表 现出狼挑衅的语气,以及它凶狠狡诈的本质。当读到狼大声嚷道:“这个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 ,反正都一样。”要读得更快些、更高些,以表现出狼的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样子。相反,读到小羊的话时 ,速度就要放慢些,声音温和些,以表现小羊的温文有礼和天真无辜。这样才能突出各自的本性以及作者对狼 凶恶本质的憎恨和对小羊的同情。
4、升降 :语句里有了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抑扬顿挫搭配得当,听起来就更富有音乐美, 更能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语气。如《东郭先生和狼》中,狼说:“先生,求求你快一点儿!猎人一到,我就完了。”读这段话时,语气要下 降,表现出狼在求救时虚伪狡猾的面目。再如狼从口袋里出来后说:“先生既然救了我,就把好事做到底,让 我吃了你吧!”读这句话时,要注意读得前低后高语气稍上扬,这样才能充分表现出狼得救后露出的凶相。
2. 小学语文朗读课应该怎样教学好
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
我们可以把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即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环节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1.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2)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3)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指导停顿和重音,并练习朗读。)这样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了朗读。
2.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2.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相契合,深刻体会到了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是一条可取之路。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
3.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下面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一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1.把好文本的“脉”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2.选好训练的“点”“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在备课时,应重点设计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感同身受酝酿情感1.读书如见感同身受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令人回味的感情.2.静思默想酝酿情感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应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工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4.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而朗读一直贯穿我们整个语文课堂,但是我们往往在教学中却只是注重读的形式,在读书的时候运用各种读的方法和数量,多样而花俏却没有真正的领悟读的真谛,读书的过程中,仅仅只为了读而读,读之后的情感体会、读之后的发展、读之后的效果却没有得到质的提升。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读、如何指导便是语文教师所要掌握并且运用到课堂实践当中去所要考虑的问题了。接下来中公教育韦慧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朗读指导。
一、明确朗读的目标
我们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要明确朗读的目标。即通过这次朗读,你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是能够理解生字词还是能够疏通文意赏析用句用词或者是体会感情?不同的目标指导必然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务必先要明确目标。中公讲师建议,如果在10分钟的试讲里进行朗读指导,那么选择体会情感为目标课堂效果会更好。如《夜莺的歌声》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所以我们在朗读指导的时候就是指导学生去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和勇敢,并且用多种读的方式将一个活灵活现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呈现出来。
二、示范朗读的方式预设
(1)录音朗读、学生错误示范,师生点评以及正确示范。
很多时候听录音不失为一种很好地示范作用,通过先听一遍录音,朗读家用他们带有独有的音色带着情感随着文章起起伏伏,能够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先知晓好的读法是怎么读的,关注其中的重慢音,情感的突出等等,再由学生进行示范,自己亲自实践才能更好的体会,所以学生进行示范的时候不仅仅是他们自己实践的时间,也可以让其他同学进行学习。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这里的点评不仅仅是指出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能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更多的是给予学生鼓励。还是拿夜莺的歌声来进行说明,在这篇课文当中精彩之处当为小夜莺和军官的对话,所以在录音朗读结束后,可以请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一个扮演小夜莺另一个扮演军官。在读的过程中可能没有把军官的狠恶轻蔑威胁的语气读出来或者没有把小夜莺的聪明机智读出来,比如在“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夜莺不慌不忙的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的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在读这些地方的时候可以预设学生读的语气稍微平淡,没有体现小夜莺的灵动。在军官说的“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可以预设学生没有把军官的语气读出来,感受不到军官的轻蔑和凶残。当有了这些预设之后,接下来就是点评阶段,点评阶段可以引导其他学生来评,评的时候引导学生不仅是要说出泛读者读的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应该引导学生说出怎么改进如何改进。比如上几句,可以引导学生指出读的停顿、轻重、缓急,语气而体现情感的变化。学生可能说,蠢东西这三个字在读的时候没有注意语气,体会不到军官轻蔑的感觉,应该把蠢字稍微加重一些语调等等的一些评价,在学生进行点评后师可以总结顺势请点评的学生正确的进行示范或者师进行正确的示范。中公讲师在此建议,此处由师进行示范,能够在面试的过程中体现出师的朗读水平和功底。
5.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朗读
宁夏中卫市第二小学校 常玉琴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纵观大多数语文课堂,在朗读教学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朗读指导的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集理解、感悟于一体。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读出情趣 1、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朗读不是简单地吧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小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老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情景,可以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带着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二、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品评朗读,读出时效。 在很多阅读教学课堂中常常存在朗读时间不充分的现象,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还有不少同学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马上转入到下一个程序了,朗读成子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而我们常常观摩学习的名师课堂中,老师往往要让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熟读课文后才进入学习理解环节。所以我们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勿勿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绪,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学生朗读完毕后,老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拨,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在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 三、教师可适当对学生进行示范点拨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运用的语气、节奏、音色等,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并作相关的提问,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虽然朗读指导离不开一定的技术指导,但不能只靠“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朗读,要先从文本中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产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师的示范点拨下,运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读技法,表达自身感悟到的情感。“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声情并茂。 四、读得有效,需要教师激励性地评价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不断地缩短学生与“文本”间距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设身处地地感受“文本”所要传达的情感。当学生与“文本”存在障碍时,教师要尽可能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和心理上的激励,使学生自主地排除障碍,达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的目标。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对学生开展的激励性评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当学生朗读得不尽人意时,教师要予以点拨,给予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示范,学生稍有进步再次鼓励,帮学生树立朗读的自信心。在《去年的树》教学中,我组几组教师能不时地送上激励性的评价和几句赞赏的语言,学生朗读得更加投入,课堂的气氛会更加和谐,朗读训练的效果自然更加理想。课文外显的是小鸟对大树的友情,这一般通过朗读可以体会得到。而友情的另一端——大树的情感却因为描写角度的不同留下了空白,这恰巧为学生建构文本留下了空间。让老师和学生以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参与文本的建构,从大树的角度来表达,我觉得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有必要。因为这不仅利于学生对课文中主人公情感的深度体验,更有助于全面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并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 总之,朗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朗读训练的切实有效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效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朗读训练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努力做到“读得有效”,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6. 小学语文指导朗读的方法有哪些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提高教师朗读素养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老师们朗读并享受朗读。我们探讨朗读教学的意义,就是要引起老师们对于朗读教学的重视。课堂上多拿点时间,多想点办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我们听了那么多的语文课,发现课堂上老师们虽然也很重视朗读,但是却很少有教师去给学生范读,甚至有的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这里读得重一些,那里读得轻一些;这里读得慢一些,那里读得快一些……学生怎么读都读不出味道,这个时候,只需老师范读一下,师生就进入了朗读的美妙境界。可偏偏老师的范读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如何练出朗读的真功夫呢?我们不妨看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备课时是怎样备“朗读”的吧--“我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符号等等。总之,要读出语感来。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了,我才敢走进课堂,因为我可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因为我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于老师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用心去备好每一篇课文的朗读。
(二)明确朗读指导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精选朗读指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