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课后练习第2题答案
一、给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二、联系全文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中国,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㈡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1、爱国青年:讽刺。指当时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2、“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的含义?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是激愤时的反语,揭露了他们荒唐的逻辑,表达了鲁迅先生极为愤慨的感情。在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
3、“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划线的词语反映了什么?作者的情感?
反映了中国民众麻木的精神状态,对此作者深表痛心和愤恨。
4、“我”放弃学医并离开仙台的原因是什么?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刺激了鲁迅,他认为要改变中国国民的精神,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于是萌发了弃医从文的思想。
5、“每当夜间疲倦……深恶痛疾的文字。”含义?作用?
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政治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6、“呜呼,无法可想!”是针对什么情况而言的?作者为什么认为“无法可想”?
“无法可想“是针对中国群众闲看枪毙犯人而言的,作者深切地认识到当时中国国民的思想愚昧、精神麻木的程度,要改变他们的精神是很不容易的。
7、如何写出“藤野先生的形象更高大了”?
正面描写藤野先生的语言、添改讲义的情形,直接表明他认真负责的精神。用“爱国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心胸广阔的精神品质,通过对比反衬,藤野先生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8、本文的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写了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别离,最后写离开仙台后的怀念。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9、“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前后句序能否调换?
不能,添改讲义是分内事,改文法是分外事。原文是递进式表达,更能突出藤野先生工作极端认真负责。
10、“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作者为什么“不安”、“感激”?
“不安”是因为自己当时太不用功,讲义上的错误太多给先生添了那么多麻烦。“感激”是因为先生帮我认真添改讲义,给了我太多关心。
11、读下面几段话,回答问题
一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二他的性格……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我的母亲》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写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的体现在母亲平是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一生示范随“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品味划线词语的分寸感
一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儿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二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说自己“混”了20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又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20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三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示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4.文中写“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是否离开了中心?
没有,这从侧面体现了母亲对“我”的严格教育。
5.为什么母亲选择在夜深人静时责罚“我”?
作者母亲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促使孩子自我反省,而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这就保护了孩子的尊严。
6.作者说母亲是他的“慈母”“严父”“恩师”,具体表现在哪里?
主要从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两方面来表现。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写了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则罚。
7.说说下列语句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
Ⅰ“每天天刚亮时……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从侧面写出了母亲每天都很早醒来,持家教子,十分辛苦。作者深感母亲不容易。
Ⅱ“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一万分之一二。”
质朴的语言表现出母亲承受的痛苦之深,流露出作者心疼母亲、理解母亲的感情。
Ⅲ“但她有时候也有刚气……侮辱。”
刚直有气节,为捍卫名节,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崇敬。
《海燕》
1、文中的象征意象
“海燕”象征勇敢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
“狂风”、“乌云”、“雷声”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的害怕革命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怯于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者。
2、文中多次用“高傲”形容海燕,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这里是形容其对敌人的藐视,因为它知道,狂风乌云只是在作垂死前的挣扎,他们的最终灭亡马上就要到了。
3、这篇散文诗要塑造的是海燕的感人形象,中间为什么要大段描写海鸥、海鸭、企鹅?
描写海鸥、海鸭、企鹅是为了对比烘托海燕的勇敢、执著、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写其它海鸟惊恐万状的丑态,通过对比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态。
4、品味以下语句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勾勒出海燕矫健、敏捷、高傲、锐不可当的雄姿。
“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胜利的信心”渲染了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气概。
“这个敏感的精灵……遮不住的!”揭示了海燕怀着必胜信念的精神源泉。他的勇气来自与她对无产阶级革命前途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运用拟人、反复的手法,突出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强调了革命风暴就在眼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抒写其豪迈的战斗情怀。
“这是勇敢的海燕……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写出了革命战斗的进一步激化,大海与闪电的斗争,在斗争中显示了大海磅礴的气势和力量,沙皇反动势力必将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中。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海鸥……掩藏到大海深处。”“掩藏”表现了海鸥惧怕暴风雨却又要掩饰自己的恐惧。
“看吧,狂风……摔成尘雾和碎末。”运用拟人和比喻,写出了风的猖狂气焰。
5、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中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海燕是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作者在文中赞美的事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6、描写乌云风雷等形象,对表现海燕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反衬出海燕的战斗英姿和乐观的革命豪情。
7、将海燕放在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大海场景中写,能收到什么效果?
从正面衬托了海燕勇敢无畏的战斗形象。
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课后题 虚构乔元贞的故事600字以上 谢谢 急需
自从乔元贞走后,史承汉也跟转走了。铁三角在二年级时就只剩下二黄毛了。二黄毛不会念书,家里也不是很富裕,读了一年多后也就回去了,天天帮父母挑水种地,虽然智力上比不上别人,但劳动起来却非常卖力。他的父母因此也很欣赏他。
日子平凡地过着。一天,一支军队进入了村子。人们放下手中的活,围着街道,围看这群“不速之客”。二黄毛也挤在人群堆里,看着一个个士兵,仿佛在看着一尊尊佛像。后来经过打听,才知道是八路军的队伍,刚刚从前线撤回来,马上要到东北去抗战日本鬼子。二黄毛再也按奈不住了,跑回去给他爹说,他想参军。他爹当时就给了他一巴掌。
他爹说:“你给老子好好在家种地。”他爹的话好像给了他一个当头一棒。然而,二黄毛并没失望,却自己私下做了一个决定。
第二天,他趁爹不留神,扔下手中的活儿,溜到八路军住的那个破寺庙。来到大门口,站岗的士兵拦住了他,好说歹说都不让他进去。他只好到后院,翻墙而入,他来到一间房子外在,从纸窗里看见一个长官,于是他敲了敲门。
“请进。”
二黄毛推门进来了,那个长官仍然埋头伏案。二黄毛不知所措,恐慌了一会儿。长官见没声音,便抬起头来。
“哟?你是谁呀?”长官惊奇地问。
“我……我叫二黄毛,是这个村子里的人,我想参军。”二黄毛“吱吱唔唔”地回答。
“呵,参军?你参军吗?”长官笑了笑说。
“我要消灭敌人。”二黄毛坚决地说。
“消灭敌人,你知道敌人是谁吗?”长官问。
“不知道,但敌人就是敌人。”二黄毛说。
“你多少岁了,小同志?”长官笑着问道。
“十五,十六,不,是十七,噫?”二黄毛急了。他开始摸腮。
“哟,岁数都数不清,还是数清楚了再来吧。”长官说道。
二黄毛连忙说:“长官,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一定会干得很好的……”
长官:“……”。
二黄毛就这样随着八路军去东北抗日击倭。
在北平,他们遇到了埋伏。
“快撤离,到占领的战壕里去。”班长叫道。
由于伤亡惨重,连二黄毛这样的炊事员也不得不端起枪,上了前线。看着战场,二黄毛惊呆了,他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场面,只听见爆炸声和枪声,浑在一起,不停地在耳边响。这时,长官冲了过来,给了他一巴掌说:“你还愣着干什么?你不是要机会吗?来了。快打呀。”
“轰——。”
血和土拌在一起,像草莓浆一样,洒在他的脸上,二黄毛以为他自己死了,便躺下了。
…………
一个日本鬼子用枪瞄准了他。“啪”,血溅了一地。二黄毛用剩余的力气抓住那把枪,打中了鬼子。鬼子倒下了。草莓浆从鬼子的头上涌出来。
二黄毛醒了,他发现自己坐在床上,再看看旁边的那个人,也负了伤,他从那一层层绷带里,终于认出了那是长官。他拼命地叫他,但他始终不答应他。
从这以后,二黄毛再也不害怕了。他带领大家冲锋战斗。也负过几次伤,但都不太严重。后来,因功勋卓著调入了侦察队里。
夜里,二黄毛随着几个兄弟去敌人阵里去偷资料。他们成功地翻铁网,没有被人发现,他们继续深入营地时,一个鬼子看见了他们,大叫起来,二黄毛听见了拔腿就跑。这时,一个鬼子瞄准了他。“啪”,像草莓浆一样,血溅了一地,二黄毛倒下了。草莓浆从他的头上涌出来。他用剩余的力气去抓那把枪时,枪是那么近,却永远也抓不到。
㈣ 谁能帮我发一下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课本的第三课和第二课的课后题啊有好评
第三课
一、给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探讨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
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
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
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二、联系全文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
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
什么?)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1.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
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
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
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这也许是他们觉得上学有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吧),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
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
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
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
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
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
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
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三、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
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发挥想像,虚构一个
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并通过
写作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
一、通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二、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试【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三、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
㈤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课后题第三题答案,急
第三抄大题 见过的写游戏 没见过的写想象作文 没见过的话你这么写
冬天,北国的雪都一点点的变成了冰一样的坚固,而江南的雪却像是姑娘一般,柔软细腻。
见过的话你这么写……
冬天每到下雪的时候,窗户上总会结上一层厚厚的冰花,外面的雪一到可以堆雪人的时候,总会有很多不管年幼的年轻的还是年老的人们在外面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我最喜欢打雪仗,因为那样会使整个身体都暖和起来,大家也不会因为被雪球打到身上有什么不高兴,相反,大家会组成两个队伍,互相攻击,直到有一方胜出,一时间好不热闹。
㈥ 初二语文课本第三课《我的第一本书》课后题第三题的答案 [
(一)自从乔元贞走后,史承汉也跟转走了。铁三角在二年级时就只剩下二黄毛了。二黄毛不会念书,家里也不是很富裕,读了一年多后也就回去了,天天帮父母挑水种地,虽然智力上比不上别人,但劳动起来却非常卖力。他的父母因此也很欣赏他。
日子平凡地过着。一天,一支军队进入了村子。人们放下手中的活,围着街道,围看这群“不速之客”。二黄毛也挤在人群堆里,看着一个个士兵,仿佛在看着一尊尊佛像。后来经过打听,才知道是八路军的队伍,刚刚从前线撤回来,马上要到东北去抗战日本鬼子。二黄毛再也按奈不住了,跑回去给他爹说,他想参军。他爹当时就给了他一巴掌。
他爹说:“你给老子好好在家种地。”他爹的话好像给了他一个当头一棒。然而,二黄毛并没失望,却自己私下做了一个决定。
第二天,他趁爹不留神,扔下手中的活儿,溜到八路军住的那个破寺庙。来到大门口,站岗的士兵拦住了他,好说歹说都不让他进去。他只好到后院,翻墙而入,他来到一间房子外在,从纸窗里看见一个长官,于是他敲了敲门。
“请进。”
二黄毛推门进来了,那个长官仍然埋头伏案。二黄毛不知所措,恐慌了一会儿。长官见没声音,便抬起头来。
“哟?你是谁呀?”长官惊奇地问。
“我……我叫二黄毛,是这个村子里的人,我想参军。”二黄毛“吱吱唔唔”地回答。
“呵,参军?你参军吗?”长官笑了笑说。
(二)村儿里人都叫俺二黄毛,可是俺不真姓二,俺爹也不姓二,俺爹姓武,俺也姓武。俺爷爷当年希望俺爹长得壮实,能干活儿,就给俺爹起名叫武松。等有了俺,俺爹也想给俺起个好名字,让俺沾沾名字的吉祥气儿。俺爹希望俺长大有出息,以后天天都能吃大米饭,就给俺起名儿叫“武饭”。可是,俺到底还是吃着苞米碴儿快乐地度过了俺的大部分人生,因为有时候断粮,就得饿着。
俺生下来头发就黄,村儿里人就喊俺黄毛,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在前边儿加个“二”字。俺打生下来头发就超过两根儿了,只是有一回夏天天儿热,俺娘就把俺头发剃光了。可是村儿里人还叫俺“二黄毛”,却不叫俺“二秃子”,俺这才明白原来村儿里这帮人儿都没文化儿,不识数儿,从来也查不准俺到底有几根儿头发,所以就编造了个数目,好不让别人发现他们不识数的秘密。结果叫俺发现了吧!哈哈!俺把这个秘密公之于众,结果挨了顿打。俺看这帮打俺的,都是不识数的!要不然他们怎么都这么怕俺把秘密说出来?原来是正说中了他们的要害!
俺上学的时候,把把靠第三。俺听说城里学生要考个第三,可不容易了!可是俺毫不费力,把把都能整来,这就说明俺比那些城里的都强多了!俺要是上城里发展发展,就能当上城长!俺就是不希罕去,再说俺娘也不让俺去,还说俺就知道做梦。哼!等俺以后有出息了,一定弄个城长当当!让他们看看!
后来,俺长得比俺老师还高了,俺就不念了,给俺家种地。俺在田里背上犁跟俺家老牛赛跑,俺都跑到垄那头儿了,老牛还在中间磨蹭呢!俺爹说俺大了,该给俺说个媳妇了。可是俺村就那么几个姑娘,肉少狼多。俺眼巴巴地瞅着她们都嫁给王狗子、刘大智他们了,就是不嫁给俺!俺正愁呢,小日本鬼子不好好在家呆着陪媳妇儿,跑俺们这儿得瑟来了!听说小日本鬼子上咱中国杀老百姓,抓姑娘,还抓嫁了的媳妇,连老太太、小孩儿也抓!可能是日本人都是单性繁殖,一辈子没见过女的。俺越想也不爽,俺要把鬼子都打死,再把姑娘都救出来,然后再问问她们有没有愿意嫁给俺的。这个宏伟的志向让俺很兴奋,俺终于可以不当光棍儿了!孙二丫不嫁给俺就算了,居然还说俺没出息,一辈子当光棍儿。哼!俺就不信了!俺就要找一个给她看看!
不长时间俺就入了伍,当了八路军。俺在战场上每天跑来跑去,跟俺的战友杀很多鬼子,俺的很多战友也被鬼子杀了,可是自始至终,都没找见究竟哪儿有姑娘。有一回,俺按住一个鬼子,问它把姑娘都藏哪儿了,可是它不听俺的,还想杀俺,俺一来气,就把它打死了。俺渐渐想,或许是当初上了当,打鬼子是打不出媳妇来的。俺就更来气,就拿鬼子出气。结果后来鬼子都投降了,俺也立了功。村儿里再没人喊俺“二黄毛”了,都叫俺大名儿“武饭”。别村儿有的姑娘听说了俺的大名儿,还听说俺是光棍儿,就毛什么自荐来了。俺就挑了一个最漂亮的。俺是地球上最幸福的人了!
㈦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课后题答案
我知道你们又失来去了一位源好战士,心里特别难过,我也同样心痛。你们这些孩子真不简单啊!为了打击法西斯,年纪轻轻就离开了父母,在异国他乡浴血奋战……我的孩子也曾驰骋在沙场上,如今,却已英勇捐躯……孩子们啊,以后的战斗将会更加凶险。勇敢些,父母的心总伴随着你们冲锋陷阵;小心些,父母放不下的心还在等待你们的凯旋呀!我祝福你们!
我抬起头看了他们一眼,他们各个精神抖擞,只是战火的硝烟让他们俊俏的脸庞上涂了一层漆黑,可明亮的眼睛里却透露出了仇恨与善良,我知道这矛盾的眼神里蕴涵着什么。我在心里默默的祝福,愿上帝保佑他们早日取得胜利,保佑他们能够平安活着。我深深的鞠了一躬,因为他们的英勇让我感动……
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第三课<蜡烛>课后的答案
练习说明
一、阅读全文,朗读令你感动的一些片段。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并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本题通过默读、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二、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本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细细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启发学生怎样抓住关键词语,怎样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1.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三、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本题根据课文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培养理解和想像能力。宜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加以推想。例如,就“老妇人也没有说话”一句想想,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就这几句想想,她为什么鞠躬,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此等等。这样去思考,思路就打开了。
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课后练习第三题答案
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的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学到滇东南就读。六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后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做出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很多年的话:“做人不要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去?”他就抬高本来就很洪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净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打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便理所当然的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的身子,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进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巨大啊! ⑧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
3.试端摩文中括号内句子的真正含义。
⑴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
做人不能甘心漂泊,要有自己的理想,要做有本事的“捕鱼人”
⑵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