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浅谈怎样打造快乐而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给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快乐课堂不一定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也不一定是快乐课堂,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的目的,才能促使学生在快乐而高效的课堂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快乐学习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恰当地将音乐引入课堂,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语文课堂当中。
例如,在教学《燕子》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走进语文课堂当中,在导入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了学生最熟悉的儿歌“小燕子”,让学生在熟悉、活泼的旋律中进入正文的学习中,进而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搭建想象平台,活跃课堂的气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想象的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充分发挥想象的平台,使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地遨游。
例如,在教学《七颗钻石》时,这是一篇童话作品,为了让学生理解“爱心”的神奇力量,学会关爱他人,成为能献出爱心的人;也为了让学生感知童话的想象力,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水罐神奇在哪里?”“生活中真的有这种水罐吗?”引导学生认识“想象”。最后,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讲述一个故事。但是,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会受到限制,所以,我允许学生在本节课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兴趣,进而让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
三、实施角色扮演,提高学习的兴趣
角色扮演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积极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利用小学生喜欢参与、表演欲强的特点,让学生扮演各种文本中的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理解的过程中明确文本的中心思想,从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对话展示情节、推进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阐明道理。所以,为了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快乐的课堂,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授课的时候,我采取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体会陶罐与铁罐各自的说话语气、动作神态等。之后,我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片段如下:
老师开场白: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傲慢地问)
陶罐:不敢,铁罐兄弟。(谦虚地回答)
铁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轻蔑的神气)
陶罐: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争辩说)我们生来就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不卑不亢)
……
待小组表演完之后,由学生选择出表演最为形象的一组,教师给予奖励,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童话中蕴含的道理,及帮助学生掌握本文的中心思想,又为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做了铺垫。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地掌握语文知识,最终将语文课堂打造成愉快而高效的课堂,让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
⑵ 小学语文课如何进行快乐教学
保亭县南林中心小学高海忠2011年
生:有老爷爷。
生:有小孩子。
生:有扛着工具的人。
教师的话刚落音,学生纷纷举手。有幸站起来的学生模仿的语气都是维妙维肖,整个课堂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生:我认为他很孤独。因为我爸爸妈妈去老远打工了,我星期天一个人在家里就觉得很孤独。
生:我可能会哭。
生:我一定是非常想家,想爸爸妈妈。
生:那我会更想家里人的。我想回到家里跟全家人在一起快快乐乐地过年。
这是我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片断。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但心情并不是欢快的,因为诗中的情感和学生联想起的个人感受都不是一种愉快的情绪。
列举这两个小片断就是为了说明一点,这就是:快乐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可行的,运用得适当的确能让孩子轻松愉快地提高学习效率;但快乐教学并不是处处都可以通用的,它受着教学内容等条件的限制。
在课程改革步入理智性反思的今天,人们已经开始对近几年热议的理念和盛行的做法进行检点,以求显长揭短、扬长避短。于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又有了主次之争,建构主义也有了假说之谈;小组合作学习遭遇非议,快乐教学受到质疑。温儒敏一发表不宜笼统提快乐教育,有的人连不宜笼统都没有理解,就把有效的快乐教学与不布置作业,甚至连训练都不敢提的所谓的快乐教育混为一谈,主观地认为学习不会是一件快乐的事,快乐绝对不存在于学习过程中。
出于对客观的课堂教学事实的尊重,也为了让人们对快乐教学真正有所认识,这里就不揣浅陋,谈一点对快乐教学的理解和了解,一并就教于方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快乐教学与刻苦学习的关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快乐的解释是感到幸福或满意,刻苦的意思是很能吃苦。柳斌认为我们所实施的快乐教育的核心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觉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从而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得到发展。作为一种能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快乐教学在心理科学中属于情绪情感的范畴,而刻苦学习是说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不怕苦、能吃苦,依赖的是顽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这在心理学中归属于意志的范畴。从逻辑的角度来说,不同范畴中的两个概念是不构成对立的,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快乐教学和刻苦学习并不是互相矛盾的。既然这两者之间不构成冲突,那它们是不是可以整合共存呢?我认为,语文快乐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主动正向的心理体验。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的为指向,被趣化的学习内容和活泼的学习方式所吸引,所以即使其学习的行为和态度表现得十分刻苦,但其主观上的心理感受是快乐的。这与人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以苦为乐、乐此不疲的表现是相同的。由此可见,快乐教学与刻苦学习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是完全可以整合共存的。我们没有理由以提倡刻苦学习为由而否定快乐教学。
其次,我们来看看快乐教学的历史渊源。快乐教学的思想源远流长,择其要者,在国内,两千多年前的教育贤哲孔夫子就不仅把乐学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而且提倡寓乐于教育者自修与教学的一切活动中,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五百多年前的王阳明也认为快乐是人心之本,儿童的教育要考虑到他们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主张顺应儿童性情,培养其乐学的情绪,并在方法上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在国外,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就对快乐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二十世纪,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和谐教育,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研究的暗示教学法,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愉快而不紧张的气氛,使学生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协同心理活动,感到学习是一种满足求知欲的快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根据自己的研究也作出了教学是使得教师与学生都得到快乐的论断(《大教学论》)。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来看,快乐教学是没有理由被否定的。
再次之,我们来看看我国近些年在快乐教学中的研究。快乐教学的热研起先是针对由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因学业负担过重而苦学并导致厌学甚至辍学等一系列具体的教学问题的。在研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有北京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该校的做法是:从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入手,在激发学生兴趣、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使用,课上练习的设计等方面以设问为突破口,改革课堂结构,让学生学有所得,抓住课文特点,采用变式教学,让学生学中有乐,深挖教材,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中,让学生学有所获;从发挥学生的优势学科入手,让学生喜爱每个学科,学好小学阶段的每门学科,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基础,从发挥教师的特长,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入手,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还有上海第一师范附小的愉快教育。该校的主要做法是在教学中实行三多多启发、多直观、多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践;倡导三鼓励鼓励提问、鼓励辩论、鼓励创新;建立讲、练、评三结合并以练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保证学习任务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使他们得以愉快地学习,愉快地成长。另外,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构建的乐学教学模式,太原东华门小学的课堂积极化教学模式,上海杨浦三联小学的三段五步式主体教学模式,上海闸北和田二小的动乐爱教学模式,陕西蒲城赵米香老师的快乐教学实验等也都有一定的影响。北京特级教师赵景瑞通过快乐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课题研究,分析了快乐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特点,探索了实施快乐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设计策略、教学操作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还构建了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教法库和阅读教学的学法库。从尊重教育科学的角度来看,快乐教学也是不应该遭到否定的。
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语文快乐教学和其他任何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一样,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在教学内容方面,对于那些感情基调并不轻松的课文,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歌唱二小放牛郎》、《静夜思》之类,我们就不适宜采用快乐教学的方法;对于那些需要学生静静地默读以求领悟的内容,快乐教学的课堂教学气氛也是不适合的。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既不能因为快乐教学遭到质疑就放弃对快乐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也不能牵强附会非得课课都要采用快乐教学的方法,要以科学务实的态度认真分析语文教材中的快乐因素,研究小学语文快乐教学策略,努力追求快乐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有效落实、高效落实,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快乐地成长。
⑶ 如何在语文教学的引导,激励中实施快乐教育
保亭县南林中心小学高海忠2011年生:有老爷爷. 生:有小孩子. 生:有扛着工具的人. 教师的话刚落音,学生纷纷举手.有幸站起来的学生模仿的语气都是维妙维肖,整个课堂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生:我认为他很孤独.因为我爸爸妈妈去老远打工了,我星期天一个人在家里就觉得很孤独. 生:我可能会哭. 生:我一定是非常想家,想爸爸妈妈. 生:那我会更想家里人的.我想回到家里跟全家人在一起快乐乐地过年. 这是我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片断.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但心情并不是欢快的,因为诗中的情感和学生联想起的个人感受都不是一种愉快的情绪. 列举这两个小片断就是为了说明一点,这就是:快乐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可行的,运用得适当的确能让孩子轻松愉快地提高学习效率;但快乐教学并不是处处都可以通用的,它受着教学内容等条件的限制. 在课程改革步入理智性反思的今天,人们已经开始对近几年热议的理念和盛行的做法进行检点,以求显长揭短、扬长避短.于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又有了主次之争,建构主义也有了假说之谈;小组合作学习遭遇非议,快乐教学受到质疑.温儒敏一发表不宜笼统提快乐教育,有的人连不宜笼统都没有理解,就把有效的快乐教学与不布置作业,甚至连训练都不敢提的所谓的快乐教育混为一谈,主观地认为学习不会是一件快乐的事,快乐绝对不存在于学习过程中. 出于对客观的课堂教学事实的尊重,也为了让人们对快乐教学真正有所认识,这里就不揣浅陋,谈一点对快乐教学的理解和了解,一并就教于方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快乐教学与刻苦学习的关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快乐的解释是感到幸福或满意,刻苦的意思是很能吃苦.柳斌认为我们所实施的快乐教育的核心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觉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从而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得到发展.作为一种能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幸福和满足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快乐教学在心理科学中属于情绪情感的范畴,而刻苦学习是说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不怕苦、能吃苦,依赖的是顽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这在心理学中归属于意志的范畴.从逻辑的角度来说,不同范畴中的两个概念是不构成对立的,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快乐教学和刻苦学习并不是互相矛盾的.既然这两者之间不构成冲突,那它们是不是可以整合共存呢?我认为,语文快乐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主动正向的心理体验.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的为指向,被趣化的学习内容和活泼的学习方式所吸引,所以即使其学习的行为和态度表现得十分刻苦,但其主观上的心理感受是快乐的.这与人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以苦为乐、乐此不疲的表现是相同的.由此可见,快乐教学与刻苦学习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是完全可以整合共存的.我们没有理由以提倡刻苦学习为由而否定快乐教学. 其次,我们来看看快乐教学的历史渊源.快乐教学的思想源远流长,择其要者,在国内,两千多年前的教育贤哲孔夫子就不仅把乐学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而且提倡寓乐于教育者自修与教学的一切活动中,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五百多年前的王阳明也认为快乐是人心之本,儿童的教育要考虑到他们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主张顺应儿童性情,培养其乐学的情绪,并在方法上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在国外,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就对快乐教育进行了系统研究;二十世纪,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和谐教育,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研究的暗示教学法,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愉快而不紧张的气氛,使学生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协同心理活动,感到学习是一种满足求知欲的快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根据自己的研究也作出了教学是使得教师与学生都得到快乐的论断(《大教学论》).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来看,快乐教学是没有理由被否定的. 再次之,我们来看看我国近些年在快乐教学中的研究.快乐教学的热研起先是针对由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学生因学业负担过重而苦学并导致厌学甚至辍学等一系列具体的教学问题的.在研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有北京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该校的做法是:从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入手,在激发学生兴趣、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使用,课上练习的设计等方面以设问为突破口,改革课堂结构,让学生学有所得,抓住课文特点,采用变式教学,让学生学中有乐,深挖教材,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中,让学生学有所获;从发挥学生的优势学科入手,让学生喜爱每个学科,学好小学阶段的每门学科,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基础,从发挥教师的特长,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入手,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还有上海第一师范附小的愉快教育.该校的主要做法是在教学中实行三多多启发、多直观、多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实践;倡导三鼓励鼓励提问、鼓励辩论、鼓励创新;建立讲、练、评三结合并以练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保证学习任务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负担,使他们得以愉快地学习,愉快地成长.另外,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构建的乐学教学模式,太原东华门小学的课堂积极化教学模式,上海杨浦三联小学的三段五步式主体教学模式,上海闸北和田二小的动乐爱教学模式,陕西蒲城赵米香老师的快乐教学实验等也都有一定的影响.北京特级教师赵景瑞通过快乐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课题研究,分析了快乐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特点,探索了实施快乐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设计策略、教学操作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还构建了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教法库和阅读教学的学法库.从尊重教育科学的角度来看,快乐教学也是不应该遭到否定的. 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语文快乐教学和其他任何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一样,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在教学内容方面,对于那些感情基调并不轻松的课文,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歌唱二小放牛郎》、《静夜思》之类,我们就不适宜采用快乐教学的方法;对于那些需要学生静静地默读以求领悟的内容,快乐教学的课堂教学气氛也是不适合的.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既不能因为快乐教学遭到质疑就放弃对快乐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也不能牵强附会非得课课都要采用快乐教学的方法,要以科学务实的态度认真分析语文教材中的快乐因素,研究小学语文快乐教学策略,努力追求快乐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有效落实、高效落实,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快乐地成长.
⑷ 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快乐教育,为什么
许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感到学习枯燥乏味。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浓厚兴趣,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数学学习上的成功,体会成功的快乐,变苦学为乐学,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快乐教育?
把“说”改为“做”,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提高他们对“做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计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探索。他们是“展示精彩节目”的主要明星。教师组织、指示、拨打、进行鼓励,并且是指导者。用生活实例引入学习内容,以鲜活事实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初中数学教材中大量实例正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工,就地取材,选用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⑸ 北京实行快乐教育的小学有哪些
东西城、海淀区,比如史家小学。教育质量好、教学资源多、设施齐全、生源好才能考虑能不能让学生快乐。朝阳区从几年前就开始施行质量工程,学生课业负担重而且朝阳的生源、资源都不好,想快乐很难。
⑹ 如何让快乐教育充融于小学语文课堂
课堂气氛,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成员的共同情绪(情感)状态,它是由班级社会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洋溢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调与气息。也就是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的意趣指向,以及在活动中表现的喜、怒、哀、乐、惧等。积极的课堂气氛表现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消极的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是主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产生了不满意、烦闷、厌恶、恐惧、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大量的课堂气氛介于积极和消极型之间,即课堂教学能正常进行,但是教学效果一般,课堂气氛沉闷。各种情绪的体验给课堂教学奠定的基调,或活跃或沉闷,或散漫或严谨。只有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积极的课堂气氛不可能是自然形成,它离不开教师的有效的组织和精心的营造。要吸引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作为教师——课堂的引导者,要具备让课堂气氛快乐起来的素质。
一、让语文课堂幽默起来
在一项最受欢迎教师所具有的素质调查中,概括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其中的一条就是幽默。学生的理由是幽默能带来快乐,使课堂不单调,课堂气氛不沉闷。英国学者鲍门曾在一文中指出:“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 幽默是一种本领,并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那么既然不是天生的,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进行自我培养。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和提高幽默感:
首先,在课堂上机智而敏捷地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优点,在微笑中加以肯定和否定。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也不是嘲笑或讽刺,只有平等待人,从容不迫,聪明透彻才能幽默。
其次,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必须建立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
再次,要使自己学会幽默,就先要学会雍容大度,不斤斤计较,保持乐观的心态。只有自己心胸开阔,才能使学生心胸开阔,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种种情趣和快乐。
幽默是调节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是调节课堂气氛的良方,能出神入化地推动学生的领悟力,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也绽放了快乐。
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去外地做示范课。开始,课堂气氛严肃紧张。钱老师走上讲台后,微笑着说:“我请大家猜个谜,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财),打一人名。”此语一出,就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中,它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学们积极思考着,一会儿,一名同学举手回答:“钱梦龙。”全班随之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一下子和钱老师贴近了。学生顿时觉得这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跟这样的老师学习一定是轻松愉快的乐事。这样的令人发笑的谈话,效果可想而知。课还没开始,学生就已经兴奋异常,跃跃欲试。笑声填平了师生之间的地位差异,这中富含幽默的交流恰似一座座桥梁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使师生间形成人格平等、心心相通、共同求索的和谐气氛。
二、让交流语言生动起来
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教学内容生动有情,学习时需“披文”入情。如果上课时教师的语言没有“情”,不能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随其感而感,这样的课就会淡而无味,学生在感知和理解上就不能够达到教学所设定的目标。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会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老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激荡着每个学生的心弦。这样的语言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完全是因为它包含着一种激情,一种心灵深处的声音,是情感和灵魂的流露。它往往能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能达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激情不等于矫情,只有教师真正动情的言语,才能引燃学生心灵的火焰,否则适得其反。
在教学《大江保卫战》时,在朗读“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教师运用充分的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课文中去,在泛读时读出解放军战士的坚强的抗洪精神。为学生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震撼;为解放军叔叔的崇高和伟大的抗洪精神深深打动。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清平乐.村居》中的“相媚好”的意思时,还引用了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中的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微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摇……”由于学生对这句歌词耳熟心熟,教师的讲解便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打通了古今情感表达的通道,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是一段时代感很强的符合教学情境的语言。
在课堂提问中,一定要注意提高教学语言的层递性和有效性,尽量改正过多的从正面切入的做法,千篇一 律地问“有没有”“对不对”如果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引来学生齐声回答“有”“对”或“没有” “不对”的模式。
三、让教学设计悬念“悬”起来
说书人在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潮或矛盾冲突的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人的胃口,吸引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听书如此,讲课亦是如此。悬念是未知通向已知的一道神奇的“门”,打开这到“门”豁然开朗之时,悬念亦不在。于是,一切就淡了;但是,“门”未开之时,扑朔迷离,揣测连绵,人人都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所以如果想给大家一个惊喜,想制造一个高潮,那么,我们在公布“结果”之前,最好把门轻轻地掩上。我们若能在课堂教学中,能找到这样的一扇“门”,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入一个从“不问”到“想问,” 由“想问”到“敢问,” 从“敢问”到“爱问”,由“爱问”到“会问”的环节。这样的课堂所激发的教学效果一定非常精彩。
悬念设得好,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悬念”的积累,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悬念设置的适时、适度是“悬”而“有效”的关键 。
首先,在新课开始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适时向学生提出疑问,使所讲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衰,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得到学习的满足。在课堂的小结中,如果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就能为下节课的内容涂上神奇的色彩,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研究。有的学生也会因此去打开课本,去寻求答案,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积极的预习,甚至可以激发学生走出课本,拓展知识面。
其次悬念不是得不出答案的难题。悬念设置要难易适当,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样才能使血液上保持新鲜感和好奇感,从而活跃思维,始终处于主动思维状态。悬念设置还得和学生的情绪相结合,在学生情绪饱满的情况下进行悬念的设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设置适当的悬念,既可以引起学生重视,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惫感,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地融于动态的课堂。
在《草船借箭》中写道,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老师抓住“一样”、“赶造”两词设下第一谜“周瑜为什么明知故问?为什么又把决定成败的十万支箭让诸葛亮来赶造?”当学生学到第三段周瑜活动时,不由恍然大悟,原来周瑜是有意陷害。接着又抓住“我得吩咐军将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设下第二谜,“那么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完成得了吗?学生学到第四段,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老师又设下第三个谜,“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学生饶有闪趣读下去,想探个究竟。当说到草船借箭时,学生缍识得庐山真面目。最后,老师再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下最后一谜“神在何处?妙在何方?”一节课里,学生在迷宫中饶有法趣地,边学边解谜,其乐无穷。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最后,讨论“为什么小女孩会在新年到来的时候被冻死在街头?”学生归纳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造成的。老师趁热打铁,“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她又会是怎样的呢?”课文虽然结束,但是这个悬念却久久不能让他们的思绪平静下来,学生自然地展开发对比和联想,懂得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别。
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得到积极提倡。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深思以下问题:
一是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
二是这种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一句话,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教学的艺术性就表现在这里。教学就应该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孩子们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五、让学生在学习中“争”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中,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就有好多处:“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体验”等。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自己所想,不受别人思维的干扰,说自己的,不要人云亦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学生张扬个性,标新立异,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相对于课文内容的学习,学生对每个单元的练习显得兴趣索然,对于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自然更是不高,这样学习的有效性也随之降低。见到这样的状况,我把所有练习题设为竞赛单元,让学生进行比赛,并实行小组团队竞赛。这一举措,马上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低垂着的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孩子们的眼神里也有了美丽的光彩,连在平时课堂里鲜少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地参加到了课堂活动中。“恭喜你,答对了!”同组的同学会跟着“耶!”“对不起,答错了!”声音未落,其他组的同学则像遇到了千年难逢的机会似的,用渴求的眼神的望着你能让他来回答这个问题。课堂气氛火速升温,学生充分参与,教师适时指导,在学中赛,在赛中学,知识就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融会贯通。这比起单纯的“满堂灌” ,岂不是省力许多?
在课堂中适当的引入竞争机制,在比拼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大江保卫战》学习之后,为了让学生们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在结课前,单独留一节课时间来进行一次组与组之间的“表演竞赛”。竞赛方法课前公布:①以自然组为一队;②自编自导自演;③可加入合理想象;④时间在10分钟以内;⑤由学生点评,评出优胜奖。结果,全班学生都各自参加了本队的表演,连平时最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谋了个“兵甲”、“兵乙”等角色演演,他们能将课文部全改编成剧本并且表演得都很投入外,让人特别惊喜的是,有一组队员自配了齐全的道具:解放军叔叔的军装和抗洪战斗中用到的沙包等等。从学生极大的热情来看,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潜力,这是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又一条件。同时,在小组内的分工和排演过程中,学生们在体会到解放军叔叔的坚强勇敢和迎难而上外又体会到了同学之间合作的乐趣以及团结的力量。有条件还可以把这种竞争合作法在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甚至校与校之间来推广,在学好知识的前提下更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素质。
总之,要建立快乐的课堂气氛,就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创新伴随孩子们快乐地成长。
综上所述,良好的积极的课堂气氛可以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不仅可以学习到知识,也可以使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愉快的放松。而对于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还有很多例如:环境渲染法、肢体暗示法、模拟情境法……但是无论是什么方法,都是教师对教学方法艺术的追求和创新。在尊重课堂教学氛围特征的基础上求异、求新、求变、求巧,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艺术更臻完美,才能吸引我们的学生快乐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的副标题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艺术"。让学生轻松自在的在课堂中获取知识,需要的轻松、积极、愉悦、民主的课堂气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敢于说,乐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快乐起来!
宿迁罗圩中心校 殷实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 姚烺强著《小学语文专题研究》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65页)
2.《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003年第4期 第18页)
3.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年版 第158页)
4.王彪《语文教学:本体与方法》 (浙江社会科学 1999年1月版 第99页)
5.胡东方《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 (广西师范大学 2003年9月版 第118页)
6. 《语文课程标准》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第22页)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以彰显学生的智慧为亮点,积淀思想为契机,调动一切教学手法,从多方位去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快乐情绪的激发,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营造真正丰富多彩且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一、尊崇个性,张扬人文旗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必须张扬以人为本的旗帜,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个性发展的基础作用,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人教版小语第十册第16课《宴子使楚》时,学生对主人公的能言善辩佩服得五体投地。教师应抓住他们的学习兴奋点,巧妙地提问:“大家想成为宴子这样聪明的外交家吗?”同学们跃跃欲试,“好,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楚国,我是傲慢无理的越王,你们是齐国派来的小小外交家。请问,你们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派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小毛头来访问楚国?”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同学学宴子的样,拱了拱手说:“楚王,您有所不知,我们齐国,大人访问大国,小孩访问小国,你瞧,我就被派到这儿来了。”有的学生说:“我们齐王久闻楚王最喜欢小孩子,据说楚王跟小孩有话谈,所以我就派到这儿来了。”还有的学生说:“在我们齐国,大人们专门负责出谋划策的,这个跑腿的粗活就交给我们这些小孩来做了,我们完全能够胜任。”……
把课堂还给学生,回答多么精彩纷呈,富有个性。学生兴趣盎然,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的人性、灵性和悟性,催生了快乐情绪。
二、强调感悟,体验学习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体现的汉语言文学整体性、灵活性、形象性、语感强烈等特征的特殊作用。一改以往肢解语言,机械训练,呆读死记的弊病,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注重熏陶,强调感情。让学生在诵读、感悟、体味、叹赏中,体验学习乐趣,把被动的学习语文,变为自主而快乐地享受语文。”
教学人教版小语第十一册第1课《桂林山水》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漓江水的美,先让他们看多媒体课件,再让他们闭目遐想文中所描绘的一个个意象,把山和水的颜色、形状、情态连接为一幕幕活动的镜头。在头脑中“放电影”并乘上想象的小舟,在秀丽多姿的美景中尽情遨游,充分领略“舟在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新奇境界。在朗读时,要求学生能够入情入境,找准与作者感情的共鸣点,把漓江之水静、清、绿的意蕴,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学生领悟到必须重读“真”,必须拉长“静”、“清”、“绿”的音,才能表达出想要抒发的感情。就是这一次次的读和悟,学生悟出了朗读的技巧,悟出了品词析句的能力,悟出了遣词造句的水平。
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感悟其中的哲理,感悟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达到“会学”、“善学”之目的,从而引发了快乐情绪。
三、优化评价,营造和谐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也才能发挥最大潜能。”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语,就能让学生如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就拿读完课文后来讲,教师这样评价学生:“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读得好!”“老师都被你的朗读感动了!”“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个播音员!”“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激励呢?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那么语言的周旋余地就可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丰富的境地。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传达了一份关爱,表达了一种尊重。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评价不是浮光掠影,轻描淡写,不是打拍子,背口诀,而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是从心灵深处由衷迸发出来的。它营造着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享受着快乐情绪。
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先生曾说:“要说学好语文有秘诀的话,那就是‘喜欢语文’;要说教好语文有秘诀的话,那就是‘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能把学习变成乐事,教学效果必然大大提高,同时也还给孩子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更多地提出和实施生命教育,使学生拥有自由的空气,心灵的碰击,成长的体验,探索的追求。将快乐进行到底,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永远“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1995年12月版。
3、《学习的自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 1969年出版。
⑺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快乐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新教法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而当今的语文教学都侧重于理解,即琐碎的分析文章,而造成目的的错位,要求的越位,语言学习的不到位。所以,从实际出发,应把学习语文的力度移位到运用这个环节中,从运用中促进理解。而学会运用,就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了积累、运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必须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在与老师、同学,在与社会、家庭的语言交际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转起来,我在以下方面作了尝试:
一、灵活组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是一篇接一篇课文教,受到薛法根老师“组块教学”的启发,我试着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淡化课文间的严格界限,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因为有着某些方面的共同点才组织到一块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共同点集中训练语言。教学时,把一个单元看成一篇课文,从整体入手,先由学生自由读通每篇课文,然后由学生初步读懂自己所喜爱的课文内容,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疑义,再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组织教学,进行词语的组块,句子的组块,段落的组块及写法的组块,让学生在各种块中同中求异,得到内化与积累。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速度和效率,也提高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自由度,减少了分析,注重了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得到充分的落实。
二、精心设计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日本著名教学家斋藤喜博甚至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可见,“问”是何等的重要。但老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提得好,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达到了运用中理解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好问题:首先问题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要教师善于从新的角度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意料,能促进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求答案。比如我常预先设计或在教学中随机捕捉一些争议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辨个明白,争个透彻。其次,问题要有容量。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余地,能促使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去解答。如一题多解、一题多练、一题多议等。在次基础上设计问题要有启发性。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细致地指导学生“说什么”,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明确“怎么说”。
三、巧妙创设情景
教师根据文意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表演、演示等活动,入情入景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情景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达到了“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目的。课堂上,我常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学完了《爬山虎的脚》,就让学生用“我”的口气对爬山虎的习性和特点作自我介绍。有一次课堂上,一只小麻雀突然撞进了课堂,怎么飞也飞不出去,这下,学生的眼光都随着麻雀忽上忽下,忽做忽右地移动。于是,我也就停止上课,干脆让他们尽情地看。终于,麻雀在班级中逗留了五、六分钟,飞出窗外。学生也都回过神来,我顺势就刚才麻雀怎么飞进教室,如何在教室里飞的,又是怎样飞出教室的以及同学们的表现、心情和对这件事的看法等作自由发表,发现平时不大讲话的几个学生也有了表达的欲望,课后还将一篇篇具体而生动的文章送到我的手里。
四、营造轻松氛围
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则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参与紧密相连。当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振奋的状态时,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因此课堂上应给学生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据了解,美国的小学生上课不用排坐,不背手,而是围者团团坐,相互交谈,也没有“不许做小动作”的批评。我有时也常采用这种小组形式的课堂教学,便于交流和讨论,还能互相学习。另外,师生间平等融洽的关系是制造轻松氛围的前提,让学生感到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是在共同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再现一些奇特甚至有点荒诞的想法或回答,此时,教师应保护、鼓励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切不可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培养学生有大胆能说的习惯,在自由言论中进行语言实践。
五、扩大学科外延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它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自然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实际上,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等,封闭起来,是学不好语言的。所以,语文学习,仅仅是在课堂上是不够的,我试着把语文学习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这个课堂内进行。基础训练“听话、说话”中有一个当小导游的内容,在指导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身临其境,来到校园中,以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我们的校园。不仅是对课文的实践运用,还为习作训练做下了良好的准备。
不管怎么说,语文教学应走向运用和交际,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真正体现“小学语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