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使用图书馆资源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课文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讲显得枯燥,有的内容让
学生理解则有一定的难度。恰当运用图书馆中的音像资源,通过这些音像资源
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的场景,可以增强语文课堂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为小学语文课堂注
入新鲜的活力。
1.
利用音像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一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
地探索。同时对所学内容也会充满兴趣和期望,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益明显提
高。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明天的太阳城》一文中,老师在备课时考虑到
学生对太阳能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家庭太阳能,对课文中介绍的相关知识没有直
观的认识,教学效果可能不理想。于是,教师在图书馆借到相关的音像资料,
比如
2007
年美国在华盛顿举行的太阳能房屋大赛的录像,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太
阳能发电的法国奥德约太阳能发电站,以及常见的太阳能汽车、太阳能帽子等。
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观看音像资料,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激发出来,同时理
解了课文第一节
“将来,地球上会出现 太阳城”
,这里的“将来”并不遥远,
我们现有的太阳能技术已经日趋完善,这座“太阳城”一定会实现的。
2.
利用音像资源,解决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对不同地区、有不同生活体验的学生来讲是有一定
难度的,如果在教学中单纯的依靠文本解读,可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理
解的结果也是“似是而非”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益,
我们就不如利用图书馆中的音像资源,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对教学难
点的解决。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雾凇》时,我们连云港的学生很
多都没有见过雾凇,只能从文字上理解雾凇的美丽,这时教师播放雾凇的录像,
亲眼看看画面上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
的美景绵延十里,真是壮观。学生在朗读、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
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
入境了,教学难点也是迎刃而解了。
同样,在课文后面练习
3
要求“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
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在教学中,很难恰巧出现片段训练的天气,这里就可以从
图书馆里借用一些雾景或雪景的音像制品,在组织学生观看的基础上进行模仿
写作训练。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像资源,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场景,不
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感性直观的材料,而且加强了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的
能力,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与此同时,教师对图书馆的开发利用,也激发了学
生对图书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利用图书加强学习的意识,潜移默化中让学生
主动走进图书馆。
二、借助纸质资源,开引语文学习的“有源之水”
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凸显,如何让学生
通过在校学习获取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成为教师的最终追求。所以就
要求我们教师身体力行,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以及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技能,通
过图书馆这个最完善的资源平台寻找知识的宝库,在纷繁的知识海洋中,选取
对自己有作用的资料和信息。
Ⅱ 兆麟小学三年级语文书上的作文
北国江城——大家熟知的一个地方,提到“北国”大家都能想到吉林的雾凇冰雪节,哈尔滨里的国际冰雪节。那里所表现出民族的智慧,是让所有人感叹的……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区域性节日。自1985年1月5日创办以来,智慧、勤劳、勇敢的哈尔滨人化严寒为艺术、赋冰雪以生命,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冬天,创造成融文化、体育、旅游、经贸、科技等多领域活动为一体的黄金季节。成为世界著名的冰雪盛会。经地方立法,1月5日已成为哈尔滨人的盛大节日。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从1985年开始,至今已是被中外人士所瞩目的节日。这是哈尔滨人特有的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在松花江上修建的冰雪迪斯尼乐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斯大林公园展出的大型冰雕,在太阳岛举办的雪雕游园会;在兆麟公园举办的规模盛大的冰灯游园会等皆为冰雪节内容。冰雪节期间举办冬泳比赛、冰球赛、雪地足球赛、高山滑雪邀请赛、冰雕比赛、国际冰雕比赛、冰上速滑赛、冰雪节诗会、冰雪摄影展、图书展、冰雪电影艺术节、冰上婚礼等。冰雪节已成为向国内外展示哈尔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初名哈尔滨冰雪节,2001年第17届提升为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世界上活动时间最长的冰雪节,它只有开幕式———每年的1月5日,没有闭幕式,最初规定为期一个月,事实上前一年年底节庆活动便已开始,一直持续到2月底冰雪活动结束为止,期间包含了新年、春节、元宵节、滑雪节四个重要的节庆活动,可谓节中有节,节中套节,喜上加喜,多喜盈门。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与日本的札幌雪节、加拿大的魁北克冬季狂欢节、渥太华冬乐节和挪威奥斯陆的雪节齐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内容最丰富、气氛最热烈的冬令盛典之一。每届冰雪节,哈尔滨街道广场张灯结彩,男女老幼喜气洋洋,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饮食、冰雪经贸、冰雪旅游、冰雪会展等各项活动在银白的世界里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中国北方名城霎时变成了硕大无朋的冰雪舞台。
每年一度的哈尔滨冰雪节,以“主题经济化、目标国际化、经营商业化、活动群众化”为原则,集冰灯游园会、大型焰火晚会、冰上婚礼、摄影比赛、图书博览会、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经协信息发布洽谈会、物资交易大会、专利技术新产品交易会于一体,吸引游客多达百余万人次,经贸洽谈会成交额逐年上升。不仅是中外游客旅游观光的热点,而且还是国内外客商开展经贸合作、进行友好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以雾凇为主题的吉林雾凇冰雪节已经成为中国北方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雾凇冰雪节期间,经贸部门和各厂家还举办各种类型的产品介绍、洽谈、展销、订货会。
雾凇冰雪节的活动丰富多彩,饶有特色。节日之前即开始大兴冰雪,在沿江街道上,动用数万立方米的冰雪,建设“冰雪一条街”。
雕塑家和民间工匠雕刻出玲珑透剔的冰雕和质样雄浑的雪雕,建筑师则用近一米厚的松花湖冰砌筑风格多样的“冰晶楼阁”。冰雕、雪雕和雾凇把吉林市装扮成如梦似幻的世界。白天,在全国最大的城市滑雪场--松花湖滑雪场,游人可滑雪、放雪撬、驾驶雪地摩托车;在松花湖面上扬冰帆、乘马拉雪撬、观看冬游表演等。夜晚“吉林三灯”则更为引人入胜。吉林冰灯,具有关东粗犷的风格;吉林彩灯,既古老典雅,又有现代特色。寒江雪柳放河灯,独具风采。数千盏河灯沿江而上,形成一池江水半江灯,火树银花不夜城的壮观场面,与彩船拽岸的冰灯、彩灯相映照,把严冬的松花江点缀成移动的星河。
雾凇冰雪节期间的吉林市,也是商旅的好去处。在首届雾凇冰雪节上,来自美、日、港、台等九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宾客,在饱览雾凇冰雪风光的同时,还在“雾凇冰雪城”参加了六十一个贸易洽谈会,签订经贸技术协定一百一十七个,贸易成交额近五亿元。
每年的中国吉林雾淞冰雪节期间,冰灯、彩灯游园会,放河灯、放焰火和彩船大游行,大型的经贸洽谈会、交易会、订货会,冰雪运动会,东北大秧歌表演,满族和朝鲜族民俗节以及关东风味美食节等活动也吸引了八方游人。江堤雪柳、玉树琼花和这些活动给人民带来了神奇的色彩和无穷的欢乐。
吉林市从1991年开始举办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至今已整整主(承)办了8次。
1991年吉林市主办了首届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当年1月21日,开幕式在吉林剧场举行。各界嘉宾在开幕式上观看北国江城——大家熟知的一个地方,提到“北国”大家都能想到吉林的雾凇冰雪节,哈尔滨里的国际冰雪节。那里所表现出民族的智慧,是让所有人感叹的……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区域性节日。自1985年1月5日创办以来,智慧、勤劳、勇敢的哈尔滨人化严寒为艺术、赋冰雪以生命,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冬天,创造成融文化、体育、旅游、经贸、科技等多领域活动为一体的黄金季节。成为世界著名的冰雪盛会。经地方立法,1月5日已成为哈尔滨人的盛大节日。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从1985年开始,至今已是被中外人士所瞩目的节日。这是哈尔滨人特有的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在松花江上修建的冰雪迪斯尼乐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斯大林公园展出的大型冰雕,在太阳岛举办的雪雕游园会;在兆麟公园举办的规模盛大的冰灯游园会等皆为冰雪节内容。冰雪节期间举办冬泳比赛、冰球赛、雪地足球赛、高山滑雪邀请赛、冰雕比赛、国际冰雕比赛、冰上速滑赛、冰雪节诗会、冰雪摄影展、图书展、冰雪电影艺术节、冰上婚礼等。冰雪节已成为向国内外展示哈尔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初名哈尔滨冰雪节,2001年第17届提升为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世界上活动时间最长的冰雪节,它只有开幕式———每年的1月5日,没有闭幕式,最初规定为期一个月,事实上前一年年底节庆活动便已开始,一直持续到2月底冰雪活动结束为止,期间包含了新年、春节、元宵节、滑雪节四个重要的节庆活动,可谓节中有节,节中套节,喜上加喜,多喜盈门。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与日本的札幌雪节、加拿大的魁北克冬季狂欢节、渥太华冬乐节和挪威奥斯陆的雪节齐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内容最丰富、气氛最热烈的冬令盛典之一。每届冰雪节,哈尔滨街道广场张灯结彩,男女老幼喜气洋洋,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饮食、冰雪经贸、冰雪旅游、冰雪会展等各项活动在银白的世界里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中国北方名城霎时变成了硕大无朋的冰雪舞台。
每年一度的哈尔滨冰雪节,以“主题经济化、目标国际化、经营商业化、活动群众化”为原则,集冰灯游园会、大型焰火晚会、冰上婚礼、摄影比赛、图书博览会、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经协信息发布洽谈会、物资交易大会、专利技术新产品交易会于一体,吸引游客多达百余万人次,经贸洽谈会成交额逐年上升。不仅是中外游客旅游观光的热点,而且还是国内外客商开展经贸合作、进行友好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以雾凇为主题的吉林雾凇冰雪节已经成为中国北方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雾凇冰雪节期间,经贸部门和各厂家还举办各种类型的产品介绍、洽谈、展销、订货会。
雾凇冰雪节的活动丰富多彩,饶有特色。节日之前即开始大兴冰雪,在沿江街道上,动用数万立方米的冰雪,建设“冰雪一条街”。
雕塑家和民间工匠雕刻出玲珑透剔的冰雕和质样雄浑的雪雕,建筑师则用近一米厚的松花湖冰砌筑风格多样的“冰晶楼阁”。冰雕、雪雕和雾凇把吉林市装扮成如梦似幻的世界。白天,在全国最大的城市滑雪场--松花湖滑雪场,游人可滑雪、放雪撬、驾驶雪地摩托车;在松花湖面上扬冰帆、乘马拉雪撬、观看冬游表演等。夜晚“吉林三灯”则更为引人入胜。吉林冰灯,具有关东粗犷的风格;吉林彩灯,既古老典雅,又有现代特色。寒江雪柳放河灯,独具风采。数千盏河灯沿江而上,形成一池江水半江灯,火树银花不夜城的壮观场面,与彩船拽岸的冰灯、彩灯相映照,把严冬的松花江点缀成移动的星河。
雾凇冰雪节期间的吉林市,也是商旅的好去处。在首届雾凇冰雪节上,来自美、日、港、台等九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宾客,在饱览雾凇冰雪风光的同时,还在“雾凇冰雪城”参加了六十一个贸易洽谈会,签订经贸技术协定一百一十七个,贸易成交额近五亿元。
每年的中国吉林雾淞冰雪节期间,冰灯、彩灯游园会,放河灯、放焰火和彩船大游行,大型的经贸洽谈会、交易会、订货会,冰雪运动会,东北大秧歌表演,满族和朝鲜族民俗节以及关东风味美食节等活动也吸引了八方游人。江堤雪柳、玉树琼花和这些活动给人民带来了神奇的色彩和无穷的欢乐。
Ⅲ 23课雾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文本中直接描写雾凇景色的句子并不多。全文只有三个自然段,开头直接点明雾凇之美;接着写到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最后作者对自己所见发出赞叹。
雾凇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同时能具备这两个形成雾凇的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更是难得。
(3)雾凇小学语文扩展阅读:
文本中直接描写雾凇景色的句子并不多。全文只有三个自然段,开头直接点明雾凇之美;接着写到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最后作者对自己所见发出赞叹。从文本的段落构成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寥寥数语感悟到吉林雾凇之美,而难点就是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雾凇是一种附着于地面物体(如树枝、电线)迎风面上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层。由于雾凇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因此雾凇呈完全不透明的白色。雾凇轻盈洁白,附着在树木物体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这就是树挂(又称雪挂)。
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般的吉林雾凇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腑,这是因为雾凇有净化空气的内在功能。空气中存在着肉眼看不见的大量微粒,其直径大部分在2.5微米以下,约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直径的四十分之一,体积很小,重量极轻,悬浮在空气中,危害人的健康。
Ⅳ 22课课文雾凇内容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内,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容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是银松雪柳了。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Ⅳ 如何整合图书馆资源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课文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讲显得枯燥,有的内容让
学生理解则有一定的难度。恰当运用图书馆中的音像资源,通过这些音像资源
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的场景,可以增强语文课堂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为小学语文课堂注
入新鲜的活力。
1.
利用音像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一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
地探索。同时对所学内容也会充满兴趣和期望,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益明显提
高。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明天的太阳城》一文中,老师在备课时考虑到
学生对太阳能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家庭太阳能,对课文中介绍的相关知识没有直
观的认识,教学效果可能不理想。于是,教师在图书馆借到相关的音像资料,
比如
2007
年美国在华盛顿举行的太阳能房屋大赛的录像,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太
阳能发电的法国奥德约太阳能发电站,以及常见的太阳能汽车、太阳能帽子等。
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观看音像资料,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激发出来,同时理
解了课文第一节
“将来,地球上会出现„„太阳城”
,这里的“将来”并不遥远,
我们现有的太阳能技术已经日趋完善,这座“太阳城”一定会实现的。
2.
利用音像资源,解决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对不同地区、有不同生活体验的学生来讲是有一定
难度的,如果在教学中单纯的依靠文本解读,可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理
解的结果也是“似是而非”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益,
我们就不如利用图书馆中的音像资源,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促进对教学难
点的解决。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雾凇》时,我们连云港的学生很
多都没有见过雾凇,只能从文字上理解雾凇的美丽,这时教师播放雾凇的录像,
亲眼看看画面上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
的美景绵延十里,真是壮观。学生在朗读、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
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
入境了,教学难点也是迎刃而解了。
同样,在课文后面练习
3
要求“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
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在教学中,很难恰巧出现片段训练的天气,这里就可以从
图书馆里借用一些雾景或雪景的音像制品,在组织学生观看的基础上进行模仿
写作训练。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像资源,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场景,不
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感性直观的材料,而且加强了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的
能力,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与此同时,教师对图书馆的开发利用,也激发了学
生对图书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利用图书加强学习的意识,潜移默化中让学生
主动走进图书馆。
二、借助纸质资源,开引语文学习的“有源之水”
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凸显,如何让学生
通过在校学习获取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成为教师的最终追求。所以就
要求我们教师身体力行,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以及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技能,通
过图书馆这个最完善的资源平台寻找知识的宝库,在纷繁的知识海洋中,选取
对自己有作用的资料和信息。
Ⅵ 雾凇一文中体现过于饱和的词语有什么,什么,什么
充盈 [chōng yí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充满;丰富
丰裕 充分 充实 充沛 充裕 宽裕富裕 充足
Ⅶ 小学一年级语文作业,仿照课文《四季》画一幅《四季》画,还不能和课文上图一样,还
那可以选取四季典型的事物来呀:春天画刚刚绽出米粒的杨柳、燕子,夏天画荷花、蜻蜓,秋天画柿子红了,冬天画雾凇,就简单多了。
Ⅷ 如何建构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彻底剔除“硬塞知识的办法”。因为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学习了,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会逐步走向高效课堂,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仍是我们在不断实践和摸索的课题。我想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抓纲务本,质疑导学,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
随着我县高效课堂的强力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做到抓纲务本。抓纲就是要吃透新课标,务本就是要弄清课本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编制科学实效的导学案,在编写导学案时将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是质疑导学。在课堂上,要发动学生质疑问难,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把这些问题按学习的层次归类整理,然后据此组织学生研讨。采用“质疑导学”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学生踊跃发言,课堂真正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如教学《雾凇》(苏教版第七册)中这样一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黄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欣赏、充分感悟后,设计了如下练习:假如你看了雾凇奇景,会怎样赞叹?学生语言丰富,思路开阔。
二、科学分组,合作探究,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具有科学性、序列性的教学活动。开展合作学习,就必须组建学习小组,科学分组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组内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谁组织、谁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等等。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能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小组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确保每一次探究学习的质量。教学离不开预设,但如果一味按部就班,连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词的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样,如果一味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有效的教学预设应具备两项功能。如一位老师教学《草地夜行》最后一段时,有意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出疑难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1.这一段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一次加引号,而后一次不加引号呢?2.这一段开头写了风大、雨大、天黑,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这一段的第七句是不是前后矛盾?既然是“无边的黑暗”,又怎能“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4.前面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休息过,也没有吃东西,怎么能“迈开大步”走呢?
三、多彩的课堂形式,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保证。
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例如教学《翠鸟》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翠鸟的有关知识,体会翠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给予保护。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翠鸟到底有哪些具体生活习性呢?这时教师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值得去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四、课后注重“课堂教学反思”,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推进器。
布鲁姆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但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做不到,上完一堂课就以为任务完成、万事大吉。而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后反思,这些教师也都非常看重课堂反馈并在教学中长期坚持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反思教学,即使是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因为他们清楚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认识。
总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研究课题,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大量先进的教学经验,经过教学不断砥砺和不断的探究,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Ⅸ 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这句话破折号的作用
在此处表示标志转折,破折号引入的内容与前文发生了转换。见例7
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是一种标号,它的作用是:引进对前文的注释、说明,表示声音的延长或中断,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话题的转换等。
破折号在文中的应用形式有三种:单用,双用,多用。
破折号施用的范围很广,具体用法繁多,现选择一部分常见的加以叙述。
一、引入对前文注释、说明的语言。例如:
1.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
(小学《语文》第八册《基础训练5》)
2.我赶到学校上完课,跟孩子们聊了一会儿,再拿邮袋,又重了许多──除了新收上来的一叠作业本,还有干酪、杏干、苹果,许许多多好吃的东西。
(小学《语文》第八册《女邮递员的信》)
例1中的“鲜花”是对前文“美好东西”的注解,用破折号引入。例2中的破折号引入了对前文“重了许多”的说明。再如:
3.小朋友,你知道这雾凇──树上的冰花是怎样形成的吗?
(小学《语文》第九册《基础训练3》)
例1例2中注解和说明的内容是到句尾结束的。而例3则不然,对“雾凇”的解释到“花”这里结束。这就体现了破折号的一种功能──折断原文,引入注解、说明。
二、延声作用。表示某种声音的延续,表示人物语言的拖长。例如:
4.哗──哗──
一束束浪花像问号,
在问孩子想什么?
(小学《语文》第四册《看浪花》)
5.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小英雄雨来》)
例4的破折号,标示海水声音的延续。例5中的破折号,标示读书声的拖长。
三、标志说话的中断或停顿。例如:
6.“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例6是“我”与“伯父”的对话,“那怎么──”是“我”对“伯父”的话产生了疑问时说的半截问话,原义应该是“那怎么又扁又平呢?”“我”没有这样问下去,中途打住了(中断),用破折号标志“我”的话既没有完,也没有说下去。
四、标志转折。破折号引入的内容与前文发生了转换。例如:
7.40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小学《语文》第十册《跳水》)
8.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
例7先说时间,然后转向“大家”对这“40秒钟”时间的心理感觉,中间用破折号标志话题发生了转换。例8中,提示语是色彩,后文应该围绕“色彩”来叙述,“花”“蝴蝶”都是色彩,然而又转到了蝴蝶的行为上来,话题发生了转换,用破折号标志。
五、兼代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相当于冒号的部分用法。例如:
9.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小学《语文》第九册《挑山工》)
10.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胡须。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一只黄毛大狗老跟在他的后面,寸步不离。──这就是我从前初到隅庄,老水牛爷爷给我的印象。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册《老水牛爷爷》)
例9中破折号兼代提示下文,例10中的破折号兼代总结上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破折号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不是破折号的根本功能。从例9和例10我们可以看出,破折号在这里还有表示转折的作用。如果将例子中的破折号换成逗号或冒号,“转折”功能就无法得到体现。同样,如果我们把“提示作用”当作破折号的本质功能,在有提示的地方就去施用它,那就会犯滥用破折号的毛病。在既要表示提示,又要标志转折(或注释说明或延声)的地方,选用破折号才是正确的。
六、标志意思的跃进或事物的发展过程。例如:
11.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
(见199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
中《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简表》)
12.妈妈的话强调了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亚虽然也依照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坑──找不到──算术不管事。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参《科利亚的木匣》)
例11的句意是不断跃进的,第二个“团结”已经超越了第一个“团结”的意义,它是在第一个“团结”的基础上,由“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达到的团结。例12中,第一组破折号标明了“算术有用”的过程,第二组破折号标明了“算术不管事”的过程;实际上这里的破折号也是标明意思的不断跃进。
七、引入分项列举。例如:
13.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
联合发出的《关于修改发布〈标点符号用法〉的联合通知》)
例13中,破折号引入了对“环境物理学”的分支学科的列举。这种用法应该归入破折号的注释、说明作用中。
八、折断原文,引入插说。例如:
14.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小学《语文》第九册《少年闰土》)
例14第一个破折号折断前文,插入对前文的补充说明,然后又用一破折号引入转折内容,续上前文。
九、标志语言的作者或出处。例如:
15.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义务教育江苏版《语文》第九册《练习4》)
16.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与长宜先知
──摘自《三字经》
(义务教育江苏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练习5》)
例15中的话是高尔基说的,用破折号标出。例16中的内容摘自《三字经》,用破折号标出。
十、用在文章的副标题前。例如:
17.我学习语文的良友
──致《小学生语文学习》
(《小学生语文学习》95年第11期)
副标题的破折号不能和正标题写成一行。例如:
18.我爱中国──访欧日记摘选…………黄植诚
(《中国青年》杂志1987年总目录)
应改写为:
我爱中国
──访欧日记摘选…………黄植诚
十一、戏文中用来介绍人物的身份。如:
19.斯巴达克──奴隶英雄
观众──罗马贵族男女许多人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奴隶英雄》)
破折号的用法很多,除以上介绍的,还有用于解词、用在歇后语中等等。在此不再介绍。
这里需要强调几点:
第一,破折号的注释作用与后面将要介绍的括号的注释作用是不相同的:破折号引进的注释说明,是文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必不可缺的;括号所引括的注释说明,是为辅助理解文句而加的,可有可无。在阅读中,破折号引进的注释说明必须读出,而括号引括的注释说明可以不读。
第二,破折号要与连接号〔—〕相区别。连接号是只占一个字位置的小短横。1979年,语言学家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中指出,连接号的“主要用处是表示某一类型的复合词(合两个词为一个词)”。199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规定:“连接号的作用是把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成一个整体。”这就是说连接号的作用只限于“连”,用在词语之间,凝构二词语为一个整体,它没有转折、注释等作用。破折号用在句子中,它的连接作用是为了体现“转折”、“注释”等的关系。
第三,破折号标志的话题转换,能使跳跃太大的、看似毫不相连的内容勾连于一体。在内容跳跃太大的地方,如果不用破折号,就会给人散乱的感觉。下例就利用了破折号消除了散乱。
20.秋天来到我们的森林里了,多么灿烂的森林啊。这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枫树和榛树的混合林。看啊,每棵枫树好像都在高举着一树胭脂红的花朵,每棵榛树好像都在高举着一树橙黄的花朵。
──它们正在准备欢迎远方的客人吗?
这当儿,风忽地吹起来了。看啊,从那橙黄的榛树上,从那胭脂红的枫树上,飘下一朵朵黄的花,一朵朵红的花,一下子变成好多好多黄蝴蝶和红蝴蝶,在林间欢乐地飞舞起来了。
──啊,好像真的有客人来到了!
(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七册《基础训练2》)
由叙述森林到插入“欢迎客人”的疑问,转换太大,太突然,只有用破折号相连。
第四,在起注释性作用的句子中,破折号相当于判断词“是”,在使用中不能共用。下面这个例子就没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
21.我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
例21句中的“破折号”和“是”重复,应该去掉一种。如果作者有意要强调“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那就应该去掉“是”,保留破折号,因为破折号有对后文的强调作用。
标点符号在书面语言中,表示语言的停顿,标明词语的性质,这是它们的根本任务。你还会想到它们有别的作用吗?在诗歌中,有时诗人利用破折号去完成形式美的创造。例如:
22.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
周──总──理──
(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徐州师范大学徐荣街教授评论说:“在这里,诗人连用了三个破折号,准确地表现了语气的停顿和延长,通过这一声充满深情的呼唤,强烈地表达了亿万人民对自己的好总理的爱戴和怀念。这三个破折号的使用是十分恰当的,同时这里还涉及到诗歌的形式美问题。……柯岩同志将一个十二字的长句和一个三字的短行,以破折号极巧妙地作了补衬,使诗句的长短做到大体相近。”(引自1979年12月《青春·诗与标点符号》下文徐教授的评论均出于此文)
祝学习顺利,望采纳,谢谢!
Ⅹ 小学四年级语文雾凇课文
是这个吗,我们四年级没学过呀。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是银松雪柳了。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来自http://..com/link?url=_AsMAhz3_bRZH-5bjMZlHqz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