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给你一篇我的教研言论文参考吧!
●以史为镜
作文的四个基本点
四川彭山青龙初中 徐敬德
【小引】
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怎样才能写出好作文来?这是同学们很想知道的问题。下面的四个故事就是回答这两个问题的。
【故事一】
八哥和蝉
八哥出产在南方,南方人捉到八哥,就训练它学说话,久而久之,它就会模仿人说话了,可它仅只是能学会几句,整天唱的也就只是那么几句。
蝉在庭院里叫,八哥听了便嘲笑蝉。蝉对八哥说:“你能够模仿人说话,很好,但是,你所说的那些话,实际上等于没有说,哪里比得上我能自由叫出自已心意呢?”八哥听后,低下了头,感到非常惭愧,终生不再模仿人说话。
(据《叔苴子·《内篇》改写》
【点拨一】
写好作文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抒发自己心意,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亦步亦趋去学别人,简单重复别人的东西,只会落下“低下了头,感到非常惭愧”的命运。
【故事二】
仁宗问水灾
庆历年间,河北发生了很大的水灾。有个公出的使臣到了朝庭。仁宗召见他,问他说:“水灾情况怎样?”他回答说:“环抱群山,淹没丘陵。”仁宗又问:“老百姓的情况怎样?”回答说:“如死父丧母。”仁宗不高兴了,没有再问什么,让这个人走了。
这个人走了之后,仁宗就向各部门下诏令说:“今后上奏国事,都要直截了当地说话。”(据《梦溪笔谈》改写)
【点拨二】
“言之有物”,也就是宋仁宗要求的直截了当,是写好作文的第二个基本点。作文时,只顾追求言辞的华丽,缺乏实际的内容,是要不得的。
【故事三】
牧童评画
四川有个闲居的读书人杜处士,爱好书法和绘画。他所珍藏的字帖绘画很多,多得要用“百”作单位去统计。他最喜爱的,是一轴戴嵩画的牛。他为这幅画作了彩锦的套子,作了玉石的轴,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路过的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张画哪里是画打架的牛啊?牛打架时,都把力用在角上,尾巴夹在大腿股中间,这画却画成摇着尾巴斗,太荒唐了。”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很对。
(据苏东坡《书戴嵩画牛》改写)
【点拨三】
这个故事说明,作文要真实。一旦不真实了,其它的努力全是白费。正如戴嵩画的牛,因为尾巴画得不真实,整幅画都失去了价值。作文,需要认真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然,就很难写出真实来。
【故事四】
子禽问墨子
子禽问墨子:“话多有益吗?”墨子说:“蛤蟆一晚叫到亮,唇干舌燥而没有人理会;鸡一夜只鸣三遍,天下震动。话多有什么好处!该说的时候才说就对了。”
(据《墨子·佚文》改写)
【点拨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作文的第四个基本点:简练。我们作文时,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极力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繁复、冗长的文章,是没有人爱读的。
【结语】
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是抒发自己的心意的作文,言之有物的作文,真实的作文,简练的作文!怎样才能写出好作文来?在作文中抒发自己的心意,做到言之有物,真实,简练。
让我们记住故事给我们启示吧!
㈡ 求小学语文教学故事,描写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的《乡下人家》的,急急急!!!
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文章语言质朴,采用白描和勾画的写法,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 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 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 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组美画,读之,正如作者所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学情分析
《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作者紧扣“独特、迷人”,向我们展示了乡下人家所具有的特色。根据中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对故事内容感兴趣,而散文“形散神聚”,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学生不容易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诵读和品味为主。教学中首先抓住题眼,从学生较熟悉的场景入手,激发学生读的欲望,然后通过不同的朗读要求,引导学生不断与文本对话,自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对美的感受,逐步感悟课文内涵,体会其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字所描绘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主动探究。开展交流、感受美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下生活的美好,领略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发现家乡的美、自然的美,由衷地喜爱家乡、喜爱自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在品味文字的基础上体味乡下人家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教学过程
㈢ 故事教学法的小学语文
低年级语文课中故事所占比例较大,学好这一类课文对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类课文的教学仅以口头传授很难达到效果,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1.初识课文,读述结合。所谓读,即先要读通,将生字、新词的音、义弄明白,在这基础上,再按要求读、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人物,把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搞明白。所谓述,就是在初识课文后,通过复述课文来检查学生是否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养成边看边记的良好习惯。比如,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四个问题。(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2)这是在什么时候?主要讲了谁?(3)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4)后来,洪水制服没有?人民都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了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然后通过复述课文来回答这些问题,教师也达到检查的目的。
2.精读课文,讲练结合。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把握后,教师应将学生引入课文的精彩点位,这样可丰富学生的词汇,促进正确深层地理解词意。课文中有些词句,看似平常,内涵却十分丰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并指导学习、练读。从读中感悟其义,感受语言之精妙,领悟语境之灿烂,从而陶冶美的情操。如<<云房子>>这一篇童话,采用了拟人手法,语言生动有趣,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在朗读中体会云的变化,云的美,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课文第5自然段有2个问号,激起孩子们满腹的疑问。是啊,云房子上哪去了?教师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忽然,呼啦啦吹来一阵风。”让学生多读几遍,他们就明白原来是风把云朵吹走了。教师再适时提问:“云朵被风吹走了,这时的天空变成什么样子了?请同学们在书上把它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学生找到“只剩下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和一片水汪汪的蓝天。”通过朗读那一片雨过的美丽天空,就自然呈现于眼前,比单独的讲解效果更佳。
3.总结课文,演评结合。演就是在课文总结时,可通过分角色表演和即兴表演等方式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中,于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并能更准确地体会和把握人物的性格。评就是在演后请学生做小评委,点评同学表演得如何。这样在评中,课文的精要处就能得到再现,从而也就达到总结的目的。其次,小学生喜欢看表演,更跃跃欲试要参演课本剧,在教学实践中,它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与不容低估的作用。如<<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我让同学根据课文排了一个简短的课本剧,最后总结时让他们演一演,其它同学评一评。在评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说:“演狐狸的同学开始眼珠没转,不能表现出狐狸的狡猾。”“狐狸说的话,比较符合它想吃肉时表现出的讨好、狡猾的神情。”还有同学说:“读旁白的同学读得很好,比如‘直流口水’、‘摇摇尾巴’读出了狐狸的馋样,还有得意的神情。有关描写乌鸦的句子也很精彩,读出了乌鸦爱听奉承话的特点。
童话故事的总结这样处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事物评价能力,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加深刻,发生质的变化。
4.延续课文,想象写作。童话故事留给儿童很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学习写作。作文的过程就是创造、想象的过程,而低年级学生正以想象见长。教师应让学生无拘无束的放飞想象,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语句通顺即可。对于学生的“异想天开”教师要给与支持、鼓励和帮助,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才会有写作的萌芽。很多学生对作文都感到措手不及,无从下手。这主要是从开始教学时,就让学生朝着模式的方向发展,将他们的思想禁固在某个范围内,学生就无话可说,视作文为畏途。低年级教材中有很多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故事,在教完每篇童话故事后,我都让孩子进行续编故事练习,学生对此乐此不疲,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产生了,孩子的写作兴趣盎然。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获得了成功感。学生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尽。人人都觉得自己成了“小诗人”和“小作家”。因此,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学习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故事教学是舟、是桨,我们只有抓准了这一点,才能到达小学语文教学成功的彼岸!
㈣ 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哪里有
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可以在线听的有
1、好好听故事,20000个儿童故事,包括小学语文版课文朗读权第一册至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十二册,其中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共12个专辑,366篇课文,1681分钟的专辑音频,专业播音员播音,好好听故事网拥有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课题研究项目:利用有声读物,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对培养孩子的标准普通话,听力,视力都有好处。
㈤ 问大家下求小学语文教学故事乔就告诉我吧冷
当我看见游动的鱼群
我不知我是谁
汲饮我的血液
眼睛对死亡代价高昂的回避──
可怜的汤姆不会伤害你们。
戏孙的中牵柔肠哈哈
㈥ 求小学语文教学故事
课改故事 教学必须关注学情 课堂教学至少要有两个“关注”:一是关注教材,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不仅弄清教材的内容和表达形式,而且要弄清所教教材前后之间的联系;二是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在此基础上,我们认真思考,教学的哪些内容和方法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哪些知识是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白的,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引导点拨才能弄明白的,哪些问题是学生目前无法解决的。这些在备课时要尽可能考虑得周全些,在上课时乃至课后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吸收反馈信息,即时作出准确的判断。不论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在研究教材、学生,并作出判断之后,都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我在教学《我是什么》的第二课“理解课文”时,有过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教学课问第一部分时,最初我准备让学生用 “有时候------有时候------”练习造句,后来经过试探发现这对学生来说太容易了,不能真正起到激发学生思维和运用语言的作用,我果断地舍去了这一环节。如果不改,必然会浪费时间,使其他部分的教学更为紧张;更重要的是,由于研究的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必然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水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学生也容易理解,于是我从另外的角度提出问题:“睡觉”,“散步”,“奔跑”,“唱歌、跳舞开大会”在课文中能不能交换?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既要想像水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状态,又要辨析几个动词或动词性词语的意义,这就迫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样作,能让学生感悟到一条使用语言的基本原则,这就是词语要准确地表达事物的特征。当然,学生在讨论中也可能提出,水在江河里也会唱歌、跳舞,在海洋里也会睡觉,这也没有什么可为难的。水在江河里跳舞、唱歌,那是在发大水的时候,水在海洋里睡觉,那是风如平浪静的时候,也就是说是在某些特殊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并非如此,正因为这样,所以,课文在这一段话的开头用了一个词“平常”,这进一步说明,作者写作时思考的严密和用语的精当。学生在议论水对人做好事的时候,教室里小手林立,几乎所有学生都想发言。十几位学生发表意见后,举手要求发言的仍有很多,但由于时间有限,我只好强行结束讨论,转入新的话题,结果致使一部分学生因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而情绪低落下来。要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那每个人就都能发表意见了;在此基础上开展全班交流,起质量就会明显提高。当问到水为什么会发脾气,干坏事时,没人发言,小组讨论后,学生仍说不到点子上。无奈之下,我只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样虽然简便、省时,但索然无味,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是我早料到这一着,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讲一讲“小村庄的被毁灭的故事”和哈尔滨缺水事件,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水之所以为患,那是由于人们破坏植被,污染环境的缘故。这样,在接下来议论怎样让水只做好事不干坏事的时候,学生的思路就会更加明析了,发言就会更加中肯了,接受的人文教育就会更加深刻了。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学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只有关注学情,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式方法,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活跃思维,弘扬创新精神,那种无视学情,一味跟着经验走,跟着教参走,跟着感觉走的教学,只能是高耗低效的教学。
㈦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高朗读能力
朗读是学生不断吸取语言材料与技巧的过程,是掌握书面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 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课文内容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熏陶。”所以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与理解课文,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我校教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并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兴趣朗读课文,朗读教学也没得到相应的重视,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很多时候,朗读只是为了朗读,学生只是被动地、毫无衔接性地完成朗读过程,没有真正的理解,没有心灵的交流,没有情感的激荡,也就享受不到朗读带来的愉悦。
为了解决我校现存的问题我们课题组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语文课中朗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锻炼、培养自己成为朗读高手,有过硬的诵读能力,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而更好地驾驭课堂,取得实效。
同时,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释要尽量穿插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知识加以强调。
如贝多芬的《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文章词句优美,感情丰富,意境很深,教学时,要抓住环境特点,仔细体会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前我经过多次诵读训练,上课时先播放这首曲子并带有朗读,以深情的旋律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教师再深情地朗读全文,并注意每句中的重音、语气、语速、停顿等,学生听读时很快进入情境,个个全神贯注,激情洋溢,跃跃欲试,甚至有些同学已暗暗跟读着。
其次,我会让学生多听录音,以激励学生的朗读欲望。课前,让学生听一遍,划出重音、停顿、注意语速的处理;听第二遍,补充遗漏的;听第三遍,学生跟着试读,有了录音的示读,学生们敢读了,节奏、停顿也把握得好些了。
此外,朗读时我会根据课文内容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配合,如播放乐曲、短片、动画,这样可以扩大想象的范围。
二、有效想象,进入情境
从理解和想象力着手。语文教材很多是属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凝聚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课题组大胆尝试,不采用教师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将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领悟的重要手段。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文朗读教学的层次,每次朗读之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朗读把文章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如教学《穷人》我是这样设计朗读的。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二读:指名朗读,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这个环节可让学生自己点评,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教师示范读重点句,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节奏。
三读:学生边齐读课文,边寻找表述穷人的语句,并思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所在。
四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课文图景的内容。这时,学生基本能当堂成诵了。
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栩栩如生的描述,让学生大胆想象和再创造,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三、感悟文章,抒发情感
朗读训练最终目的是要“放声读出来”。
每篇文章都是由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来体现的,当然也就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通过朗读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去亲身体验和逐步把握,就能更好地理解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达到朗读要求的所谓“放声读出来”的效果,也就享受到朗读带来的愉悦。
当然,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齐读、分角色朗读、个别朗读、等,采用什么形式因文而异,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
总之,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会重视朗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朗读水平,会精心激发学生情趣,科学地实施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效果,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和语文素养,为我校语文教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㈧ 求两篇 小学 语文 老师的 教学故事 要求原创,无限送分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转眼间已经工作二十多个春秋了。回首这近二十多年年的教育之路,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可是平淡的教学生涯,却赋予我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从事语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乐趣。我爱看着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露出满足的笑容。每节课下来,我总不忍心立即离开教室。因为我总是被孩子们的一句“老师, 等一等!”给拽住脚步。有时候是为个别差生留下的,有时候是被待解的疑难给拌住了,有时侯是找某个课堂上有心事而没认真听课的学生谈心,诸如此类。有趣的是,经常被重重包围的我反而很乐滋滋地倾听着、享受着师生之间的这种其乐融融的情景.
我将自己在教学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件平凡小事与同行们分享。
记得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在课堂上,我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出及纠正学生所出现的各类错误。一堂课上,几乎每一个学生我都为他们纠正过错误。当时班上有几名男生,由于接受能力弱一点,纠正的次数甚至达到四、五次。有时候心里一着急,还免不了批评几句。一段时间后,我开始觉得课堂上哪里不对劲,怎么气氛越来越沉闷。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陷入了沉思,找了学生谈话后才知道原因:是我过分“周到”的纠错,挫伤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信心。试想,若是自己在[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学习时,老师也是不停地打断、纠正,那怎么不会感到气馁和受伤呢?那怎么还能积极愉快地学习呢?比如说,如果人的心理压力很大,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不会被吸进大脑。相反,当你的心理压力小,学习的效果就好了。在这些教学失误之后,我不禁思索着补救的方法。
对于学生学习实践的任何尝试,我们都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同时也告诉学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这没有值得害臊的地方。我也喜欢你们的错误。”从那以后,我常常微笑着、耐心地听完学生回答,而且及时制止其他同学的嘲笑,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不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因为我越来越体会到: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是每个人的天性,更何况是孩子。一句积极的评价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越加积极。现在,我从学生课堂发言积极,热烈讨论的活跃气氛中,我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㈨ 小学语文中寓言故事该怎样进行教学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优秀的寓言故事里有着丰厚的思想容量,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学生们去领悟言外之意、品评味外之味。在寓言王国里,狐狸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种动物,它们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举止也大多显得怪诞奇异,这些都能使学生难以忘怀。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寓言故事,那么,小学寓言故事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指导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不少寓言故事课文,比如《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那么,如何使学生弄清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呢?
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比方说《亡羊补牢》一文中“亡”和“牢”的意思,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面对三年级的孩子要指导他们学会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还理解“后悔”“接受”这两个词意,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你了解到了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
加强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时,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
二、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蕴涵道理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上百个字,但是几乎每一则寓言,都有一个生动有趣、情节富于变化的故事,同时语言精练简洁易于朗读,这样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从而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就像慈爱聪明的长者,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人们一些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感性经验,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在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一定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以及在电视、电影或读过的故事里所知道的类似的人。比方说:学习了《亡羊补牢》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有没有犯过和养羊人一样的错误?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么做?还有学习了《南辕北辙》可以谈一谈这个人错在哪里?你想对这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学习了寓言故事你收获了些什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通过理解、提取、分析、概括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揭示和理解了寓意,同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捕捉编者意图,了解寓言特点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在汉语言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编者在小学语文中选编寓言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学习寓言哪些特点呢?
首先,从形式上看,寓言故事的特征:一是语言精练简洁,概括性极强,极富表现力;二是篇幅短小精悍,结构严谨,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最简短的一种。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是一个充满机智、幽默、滑稽、胆识和丰富想象力的世界,它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赋予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恶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由于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把讽刺对象的本质充分地揭示出来,让人们在嘲笑故事丑角荒诞可笑的行为之余,感悟生活的哲理,因此,要求寓言故事的语言既要精炼概括,极富表现力,又要幽默、风趣。此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寓言故事很好地吸收了象征、夸张、拟人等艺术表现手法,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文学色彩,使寓言故事的情节更具曲折性和趣味性。寓言故事凭借形象夸张的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赢得了儿童的喜爱,也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学体裁,为学生的写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其次,要注意教给孩子学会区别寓言和童话,他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事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 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积累
(一)推荐寓言故事书
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寓言作品,让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以及相关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有关书籍,并向学生提出每人每周不少于两篇故事的阅读要求。从而使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文章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拓展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学生逐渐从被动读书转变为主动读书,对语文学习起了推动、促进的作用。
(二)组织寓言故事会
老师在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趁热打铁、组织寓言故事会,用不同的形式诠释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改编后的相声、小品、课本剧等等,以此来推动学生对寓言故事学习的兴趣。
(三)编写寓言故事
想象和写作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想象力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积极作用。寓言故事是一个充满了机智、幽默、滑稽、讽刺、胆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的世界,十分符合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通常情况下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语言精炼简洁。还有的寓言只讲故事没有明说道理,在结尾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命运或作品的寓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根据寓言故事的特征设计续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仿写寓言故事等教学环节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续写寓言故事。有的寓言故事的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下有可能发生的故事结局,不一定要求有标准、统一的结局。
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结局没有说明可怜的小羊的最后命运如何,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艺术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续写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凶恶的狼向小羊扑去时的动画,让学生充分感受狼的凶狠,小羊的弱小、无助,为可怜的小羊被狼吃掉而痛惜。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如果没有,小羊是怎样获救的呢?”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思维,想出解救小羊的办法。最后,在学生充分说出办法的基础上,要求以“小羊获救”为题,写一段话。
在学生充分阅读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感受问题情境的特定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开创造性的联想,为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寓言故事往往具有角色少、故事情节简单但富于变化的特征。因此,可以添加情节和增添角色,进行多角度叙述,续写寓言故事。另外,故事总是从反面给读者以教育,所以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寓言角色接受教训后做正面的描述,进行续写故事。
2.改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训性、角色少和形象夸张可笑的特征设计。例如,《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讽刺老虎的凶残、愚蠢和狐狸的狡猾、仗势欺人的可恶行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给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动物看见老虎来了纷纷逃走时,一只犀牛来了,它建议老虎站在旁边观看,让狐狸自己向前走,结果老虎恍然大悟。
总之,寓言故事教学注意了以上四个问题,教学中就能开拓学生思路,拓展学生积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