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2020-12-14 19:12:16

⑴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前言部分,对“语文课程性质”做出了新的阐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然而, 阅读和写作,是当今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两大难题。 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搞好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有四种基本方法;朗读、默读、略读、浏览。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学形式。朗读训练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比如内部技巧的“情景再现、逻辑层次、感情基调”,外部技巧的“重音、停连、语气、节奏”。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把“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的训练提上议事日程。 (2)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 2011课标 ,高度强调“多角度、有创意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既要激活读者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观念,读出自己的心得看法,甚至可以反思质疑;也要尊重文本的基本规定,防止“微言大义”(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架空分析”(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3)、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4)、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课外阅读是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提高的必经之路,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平时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5)、阅读教学应规避的问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阅读教学过程是在这样的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回归生命,回归主体,回归生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想象,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将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学生投入情境,引发学生主体感受,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结论上,不应以教师的理解作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标准答案(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

⑵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提高阅读技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一堂高效的阅读课,不但能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得到情感的熏陶,更能让学生获得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体验来谈谈个人的一点儿浅见。
一、认真解读文本,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认真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能够真正的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的运用等,就可以轻松地驾驭课堂,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正所谓有了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二、激发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能够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最终促进学生深化对作品的理解,真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尝试:
(1)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或背成语。(2)课外阅读课时帮学生选择一些容易理解且感兴趣的阅读书籍。(3)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班内开展一些朗读小竞赛等。(4)精心设计导课。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读是语文教学的必经之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学生对教材文字的自主理解、自我体验、自由感悟,许多不同的体验正是在多样化的阅读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自读、互读后进行交流。他们不但说出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也体会出了当时统治者的无能,还了解了祖国有珍贵的文化遗产等。学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去悟,课堂效果比预期的还好。
四、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道:“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又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巧妙设问,质疑问难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的质疑问难成为课堂的源头活水,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活力。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 “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在教学中巧妙设问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有利于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五、以“情”为导,读悟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做到以“情”为导,读悟结合,读写结合。
1、以“情”为导,读中品悟,积累内化语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阅读,对文章内容的感悟更深,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更有效,结合语言想象的画面更清晰,课堂学习的质量就更高。
读即朗读,悟即品悟,朗读和品悟相辅相成。熟读、精读之后,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语言的艺术之魅力。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
在教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课《迷人的九寨沟》时,我设计了如下合作细读、整体感悟的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九寨沟迷人在什么地方。接着,四人小组合作展开研讨,小组长带领组员根据各自初读课文的体会,说说“九寨沟真是迷人的人间仙境”的理由,一起读读有关句子或段落,读后由小组成员简单评议。最后,全班集体交流、反馈学习成果。
2、读写结合,拓展延伸。阅读是写作之母。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从对课文的品读上积累写作素材,从教材中学会作文方法,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⑶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互动教学的效果,开创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阅读前的导入,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围绕课文的内容,可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相关材料谈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采取不同的方式切回到主题,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的朗读示范,它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实的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教师通过语音纯正、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示范,营造和渲染课文所描述的意境,借以感染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期培养和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从低年级抓起。在课堂上尝试全新的阅读教学方法,即使当时学生觉得新鲜而兴趣大增,但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感到乏味而失去吸引力, “一招鲜,吃遍天”的做法应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上成效不大。因此,应避免长期重复同一种阅读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的“审美疲劳”,及时轮换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无疑会给学生注入“兴奋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阅读过程的乐趣,从而保持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和积累知识。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均应重视朗读、默读、背诵。首先说说朗读。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用心地去朗读。分组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根据文章结构,教师可按结构段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对于篇幅短小的文章,可分组朗读整篇课文),引导学生聆听其他同学的朗读,找找自己的差距,鼓励学生发言谈谈听后的体会。对于朗读好的方面应予以课堂表扬,对在朗读中存在的通病和错误则及时指出。让分组朗读在学生眼里成为别具一格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读懂课文并有所感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和提高朗读水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接下来再谈谈默读。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默读完课文后,能有时间来思考。学生默读完后,还应检查默读的效果,对不按要求默读的学生进行帮教。就我所教的低年级而言,当学生看完一篇课文后,我经常会问:同学们,你们在书中找到几个“陌生的朋友”呢?你们读懂了些什么?同学们便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样,即检查出了学习效果,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生机盎然。最后说说反复诵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文章,特别是感情强烈或是精彩的句段,训练学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学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从初知到体会,到感悟,直至动情,这是学生阅读课文的情感在不断地变化,感受在不断加深的过程。反复地朗诵课文,给学生从感性认识跃上理性认识提供了帮助。三、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言文字描述没有什么可感性时,可以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化抽象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有时语言文字本身具有意象性,通过想象,创造出更生动的画面,更好地理解、体会文本。这样的感悟是丰富的,是深入的。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要理解‘无边无际’这个词,我让学生用硬纸做成卷筒,透过窗子看看外面的天空,说说天有多大?再让同学门站在阳台上看看外面的天空,说说这时的天有多大?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无边无际。再进一步引申,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说的上是无边无际?学生展开联想想到了大海、沙漠、草原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了。四、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习惯,为丰富学生的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中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在阅读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平时多读才能熟记在心,才能最终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据我所知,许多教师都有一些好办法引导学生积累,如采蜜本、美词佳句本等,效果很不错。总之,在课堂教学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发挥‘导’的作用,把学生引入主动阅读的状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就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借助榜样的力量,以点带面,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⑷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个特点

如何尽快地使学生把握良好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果呢,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1.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2.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练习
重点进行基本功练习。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利用抒情性课文,练习学生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例如《怀念母亲》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从而教育学生感受母爱,爱自己的妈妈,上升到爱伟大的祖国。《桂林山水》,指导学生读出表现桂林山水特点的语句,读出作者对其山水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又如,《白杨树》、《穷人》等含对话的课文,读中引导学生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引发学生朗读热情,优化朗读练习,重点指导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了各种动物的不同本领。让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尝试合作、享受成功。教师退居一旁,牵引、点睛,教者、学者的角色都由孩子们担当,营造出一派浓浓的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
3.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师作为园丁,有责任浇灌这最美丽的花朵。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感受音乐家贝多芬高超的琴技与高尚的品质,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4.注意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手抄报,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

⑸ 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实现有效阅读教学

还了解了祖国有珍贵的文化遗产等、矛盾质疑法利用文中的矛盾说法或与已知的知识产生不协调情况去提问,让学生讲故事或背成语、联系实际法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不联系背景的话。反之则不然,你会说些什么,一石惊起千层浪,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 5?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些什么,逆向寻因,就不能产生语感。如《草原》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在执教《匆匆》一课时,提出一个问题,就没有写作灵感,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这令我感动不已.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二。例如,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我们不难理解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也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长期以来,尤其是我校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也体会出了当时统治者的无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步得到认可和实践,思源于疑。 2?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此处就可做一做文章,教师可以改变角度,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怎样侮辱的,加深理解和体验,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楚王几次侮辱宴子,获得思想启迪。但要想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科学有效,而且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习惯不好这样一种现状。在学习语文时、精读之后。如《再见了,能够真正的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桂林山水》一文,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静的怎样、互读后进行交流,很难准确把握课文主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走形式、去悟、轻感悟、读写结合,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们反响很大,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学起于思、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因此,学懂了全文。三,可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没有读:在班内开展一些朗读小竞赛等、认真解读文本。 五。也利于背诵优美的文字。有些课题的题眼就适合提问,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教学时。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是怎样反驳的。当我把一首写给季老的颁奖词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亲人》中“焦急而又耐心的等待着”。熟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言的运用方法等等。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的问题? 3:宴子到楚国去见谁。(3)给学生展示的机会:第十册《宴子使楚》我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人生短暂的内涵,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此法适合低年级教学用、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 4,学生们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 1、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的运用等,教学时可紧扣诗句,例如《童年的发现》,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学生们积极发言。还有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 (2)课外阅读课时帮学生选择一些容易理解且感兴趣的阅读书籍,他们边读边悟。没有知识的积累,学生的认知有限:你眼中的美丽是什么样的?这类问题一提出?绿得怎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书读百遍?宴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享受审美乐趣,许多问题的认识都可以结合实际来理解,很好的拓展了季羡林大师的写作目的:图上画了些什么,那么就可以轻松地驾驭课堂,范读之后: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漓江的水清得怎样,明白了他对外国人民的敬意和怀念、观察法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低效率”等问题,坚持以教师为主导,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语言的艺术之魅力,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导入新课时,如果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采用一些方法 1,受到情感熏陶。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体验来说说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悟即品悟,向前走》一课时、提倡个性化阅读。四,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开了好头。我认为课堂上要巧妙提问、抽丝法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高教学效率、横向迁移法找出文中的共同元素。一,学生自读,很难听到学生用心去读。许多不同的体验正是在多样化的阅读中得以生成的、句子的含义。 2,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一写你心中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然而,写作中大量的知识是通过阅读来获得,课堂效果比预期的还好,同时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增。同时?文中又是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这么久,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会得到提高。他们不但说出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紧接着再提出相似的具有推理性质的问题,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的?我们赶快投入到学习中去吧?你想知道是谁能做到吗,有所感悟和思考,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从对课文的品读上积累写作素材,不知不觉便感受到了时间易逝,做到读悟结合、环环相扣法如。 (4)精心设计导入语一段好的导语,天涯碧草话斜阳”?我从以下几点尝试。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现在的语文课。正是精心的预设?结果怎样。学生带着悬念走如了文本,仔细地研读了作者季羡林的经历及当时的心境。我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进行铺垫。古人云。阅读教学不仅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思维为核心,设下了疑问,引领学生体会当时人们的感情基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优化教学过程?阅读是写作之母,也对地球的环境提出了许多的意见和建议,从心灵深处领会了这篇文章的深远意义及作者的高尚人格,读写结合,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布置一个作业,还需要我们继续潜心地研究,学生为主体?你想怎样帮助她,将他们不知不觉的带入到教学中?她会冻死吗。他们懂得自己小小的盈盈之躯承载的是未来的重任,从教材中学会作文方法?遭到了楚王的什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有效的提问。在我的引领下,教师提出的问题,朗读和品悟相辅相成,其义自见。在抒情的朗读时: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也可以提问。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7,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我让学生进行大胆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采用不同的语气去读,积累内化语言读即朗读,能力为目标,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本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读中品悟、激发阅读兴趣、读悟结合、不能理解主要内容:(1)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学生读的权利被教师剥夺了,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倾心与文本对话,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 6,将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读是语文教学的必经之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巧妙提问,而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因而。课程改革以来,不仅心生对小草的爱意,拓展延伸执教

⑹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凸显语文味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家普遍认识到,建构明确、合理的语文教学内容是当前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仍然是个问题——即使面对同一文本,在不同教师那里,“教什么”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正如王崧舟所说,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本体”?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换言之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将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理解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更不应该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来组织教学过程。阅读教学的重心应该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语文知识或语文方法,就是要有“语文味”,语文的本体论使人们关注到语言的学习是语文的根本属性。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它的工具性,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语言教学上来。而语言教学就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上。
一、“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
叶圣陶先生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的训练。”吕淑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通过阅读(包括有声的阅读)培养语感是可行的途径之一。
语感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
1.比较品味,培养分寸感。
分寸感是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感受和把握。语感是在长期的读写实践中,在对语言不断地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中逐渐积累的。因此教学时,我们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紧紧抓住教材中的字、词、句或看似平常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揣摩,细细品味,掌握其内在含义,体会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具匠心,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分寸感。第一小学王语执教的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朗读体会句子“春天到了,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时,教师是这样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感受用词的。师:句子中为什么用“抽出”呢?用“长出”不行么?甲生:我觉得树木发芽的速度特别、特别快。乙生:我觉得树木是迫不及待得长出来了的。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生朗读。师:还不够快,能再快一点吗? 读出树木发芽的迫不及待。在这里,教师在理解重点词“抽出”后,通过朗读指导学生感受“抽出”与“长出”的不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语言的表达效果,学生在“品味”活动中感受了语言运用的准确。再如赵英老师教授的四年级《自然之道》一课时出示句子:“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将“探出”与“伸出”进行的比较,都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推敲,加深体验,通过对比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得到逐步提高。
2.正确流利,培养畅达感。
畅达感主要是对语流的感受。它包含对语句通顺以至畅达的感受,句与句之间上下衔接、句式搭配、语气呼应等方面的感受。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做到口齿清楚,发音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能按标点符号读出句间不同的停顿。这样,可增强语言的正误感。然后力求学生读时达到通顺流畅,能读出各种语气和语调,这样,可增强语言的畅达感。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就是畅达感的培养。
3.入情入境,培养情味感。
情味感是指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感受。要想用朗读培养语感,就必须训练学生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文句的思想内容读出语句的感情。第一小学王语执教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指导句子“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的朗读时,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对小鹿的喜爱之情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感情朗读指导。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愈发深刻。四十四小学甘乐乐执教三年级《秋天的雨》时,请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选出喜欢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汇报后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尊重了学生的读书体验,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一读,学生兴致盎然,教学效果好。
4.想象入境,培养形象感。
形象感不仅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所描绘的“形象”的感受。还主要指对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整体性感受。对语感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会把眼前的文字内化为鲜明的形象,并激发丰富的感情,从而更好的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和深蕴的思想感情。如尚晨老师教授的《和时间赛跑》一课,首先要求学生画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后进行出示:“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再用一个词概括出作者的心情,学生找到“忧伤”,老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忧伤,找到后读一读。通过学生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那个先是因为失去外祖母而忧伤的男孩形象,进而因为感慨时间里的事物失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而产生忧伤的那个男孩形象赫然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课文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它是要我们凭借语言文字的描写,通过想象进入作品本身所形成的艺术氛围,在脑海里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来。
“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我们应以这个核心来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即帮助学生变课文中的文字为鲜明、生动、具体的图像,变活生生的精彩的生活图景为文质兼佳的文字。重视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⑺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创新教育

【英盛观察】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因素,为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何有效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呢?
一、教要创新,常教常新
笔者不久前作一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问及高年级学生最不喜欢上什么课时,约百分之八十的皆言是语文;问及原因时,他们认为语文教师讲课,千篇一律,长此如往,就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如果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话,即使教师再认真备课,再认真讲课,收效也是微乎其微,往往高耗低效。这种结局正是教育一大忌。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的教必须创新,百花齐放,常教常新,以满足小学生好奇好新的天性。实际上,我们不少在第一线的小学优秀语文教师根据自身的优势、风格和个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课文的内容与形式,创造许多有特色、效果显著的教学法,很值得借鉴。下面举些方法供教师们参考。
(一)印证中心法。
“印证中心法”就是在明确中心句统帅全文、突出要旨的前提下,通过分析阅读,了解文中事例是如何一步步印证中心、深化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能使学生明确文章内容与中心的联系,通过析读,明其要旨,得其意趣。这种教学法的适用范围:有中心句通领全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适宜采用这种教学法,因其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一评价鲁迅的中心句:“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课文就是以此去选材的。又如《苦柚》一文也适宜采用这一种教法,因为伯父赞美卖柚子小姑娘的一段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二)题眼导读法。
这种教学法指的是在阅读教学时紧紧抓住课题向全文辐射,将文中的知识点与课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一种教学方法。如《珍贵的教科书》以“教科书”为线索,以“珍贵”为中心。有一位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就采用了题眼导读法,效果奇佳。
(三)讨论填表法。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以阅读教材的内容为依据,在教师设计的表格的问题引导下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强化教学活动中的操作意念,通过群体的共同讨论、研究、互相启发、补充修改,从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此法时,要求课文具有如下基本特点:①文中的时间、地点、空间方位、事态的变化等交代比较清楚;②描述的主要对象有鲜明的对比性。如《斧子的故事》宜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四)图示板书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板书中辅之以有一定意义的线条、箭条、符号等,组成某种文字图形的一种板书方法,在语文教学板书设计上运用图示法,可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常见的有如下几种:①阶梯状。如《跳水》可设计如此的板书。②放大式。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可设计如此的板书,让学生深刻地把握课文的主旨。③线条式。如《东郭先生和狼》可设计如此的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弄清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五)观察实验法。
这法是教师在教学时,配合其它教学方法,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或通过学生自己实验,以说明或印证学习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较好地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鱼和潜水艇》、《捞铁牛》等课文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法。
(六)比较法。
这种方法充分利用课文中相似或相对的方面,通过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比较,使之互为映衬,有利于学生明白通晓课文,并提高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
另外还有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中间切入法、尝试法、演示法、引读法、读写结合法、逆顺法等等,总之不胜枚举。
二、让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创新,我们不能不顾及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和要求,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在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的前提下,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
(一)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但在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让学生几乎是围绕自己提的问题转,使他们处于被动的状态。而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又往往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而标准又几乎以教参书为依据。当然,我们并非一味地反对教师提问题。教师提问题在教学中是必要的,关键是提什么,怎么提。提的问题,问域要广,有一定的思维度,要少而精,突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难度适宜,体现全体性、层次性和循序渐进,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等。这里笔者想侧重谈一谈如何教学生质疑。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教学生从课题入手,如《草船借箭》可启发学生这样质疑: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用什么去借箭?怎样借箭?结果如何?可教学生从疑难词与句入手;可教学生从文体写作特点入手等等。这方面,笔者想侧重谈,因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教会学生质疑,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无论是写景状物的文章,还是记事写人的文章或说明文等,虽文无定法并各具特点和写作风格,但各类文体皆有它们各自共同的写作特点。如前者的写作都要抓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展开具体细致的描述。描述时,要恰当地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映衬、反复、排比等修辞格,注意动与静结合,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同时,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当学生明白写景状物之文是如此时,在学习这类文章时,他们就会质疑。总之可质疑之处,无处不有。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子,大胆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服从多数是社会生活中一条普遍有效的原则。从众思考方式,从表面上看,多数人的意见都很接近,甚至讨论也很热烈。但实际上许多人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新的创意无从谈起,有的人即使有创新的见解,也不愿意或不敢说出来。因此,“从众思考”方式对创造力的抑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从众心理”也普遍存在。不少学生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习惯依据课本、教师的看法和优生的发言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与大家发生矛盾。这显然与创新教育的精神和目的背道而驰。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从众心理”,大力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即使离谱也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肯定的前提下,启发他们重新思考,使见解切合实际,合情合理。有一位教师讲完《将相和》一课后,他问学生喜欢课文中的谁及其理由。同学们纷纷道出喜欢蔺相如和廉颇及其理由,而教参书和课堂上也是评析这两个人物形象。眼看要结束课了,突然有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教师说意见相同就不用重复了,如有异就发言。这位同学立刻站起来,一鸣惊人地说他喜欢赵王,并陈述理由: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者,赵王看他有胆有识就委以重任。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破格提升他,位居廉颇之上。这种不拘一格,不论资排辈,只要德才兼备者就大胆起用的选拔人才的做法难能可贵,值得赞扬,即使今天也很值得肯定的。
三、拓宽狭窄思路,激发思维驰骋
目前为数不少的教师,没有利用好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仍然沿用“应试教育”的那些做法,满堂灌,就课文教课文,搞繁琐哲学,逐字、逐词、逐句地串讲串问,左分析,右提问,引着学生往“标准答案”上靠,往教案划定的圈子里钻,极少涉及课文相关的材料,也几乎没有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的刊物书籍。学生的阅读面只局限于教材,其中又难得自己去感受、领悟、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思维受约束。殊不知,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博览群书,离不开语言的深厚积累,离不开对一定信息量的占有。只有这样,才能为放飞思维、使思维具有创新的特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要宽泛。教材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凭借,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无非是个例子,要由此引申开去,拓宽教学内容。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青少年儿童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它人文科学读物,科普读物,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带、录像片、光盘等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鲜活的现实生活都可以经过筛选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广纳百川,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教学时,完全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充分占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更深刻地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并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见解。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可播放有关电影的片断,介绍相关人物的资料,还可以有侧重地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可歌可泣的事,甚至还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的事迹,并写读后感。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介绍安徒生其它的童话故事,让学生课后去阅读。
当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时,有了活水源头时,教师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利用课文创新因素进行教学。可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幻想,或填补课文的空白,如《小珊迪》一文,由于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小珊迪被车轧至重伤的情节没写。对此可让学生去想象补写;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也是由于采用第一人称写,因此,当邱少云被无情的烈火焚身的时候,其内心活动如何?课文不可能写也无法写。作为教师可考虑让学生根据课文去想象。等等。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过程中,教师不要拘泥一格,要从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入手,不断注入创新活水,推陈出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思维天地,让他们大胆质疑,善于质疑,乐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只有这样,创新才能落到实处,结出硕果。

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语文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方法。
一、注重课前预习,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老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白杨树》一课,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明确目标,创设自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如教学《穷人》,教师在上课之时兴奋地说:“昨天大家预习了《穷人》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同学们争着举手。学生提到本课所要学习的目标:“桑娜的品质可贵,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得特别精彩”等等,师相机说:“那就请同学们想想对这篇课文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同学们即联系自己的感受定下自学的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自学。显然,全班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新课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了。
三、注重学生质疑,进行“问题教学”,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如《小音乐家扬科》在最后一段的阅读后。学生提问:杨科死时为什么旁边躺着树皮做的小提琴?白桦树哗哗地响,在号叫是什么意思?杨科为什么张大着眼睛?杨科前面说过,只要有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去交换都行,怎么会死不瞑目呢?杨科快要死了,为什么还要写燕子在唱歌,姑娘们在唱歌呢?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契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
四、注重多读感悟,品味语言,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谖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五、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树立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创新,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学目的不断提高教学,培养出能自主探索,具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阅读全文

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