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语文培养提炼信息

小学语文培养提炼信息

发布时间:2021-02-03 16:51:30

⑴ 怎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福建省《小学语文学业质量测试内容框架》,语文学业质量测试“阅读”版块现代文阅读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在三种不同的测试情境中的四种基本阅读能力(提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或称解决问题)。这对语文教学和考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简单说,语文阅读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偏重内容分析走向注重指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感悟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品质。

我县从上学期开始就加大了语文试卷中阅读题的分数权重比例,也从调查中了解掌握到一些教师的意见。那么,命题改革对教学是否发挥了应有的导向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发生了新的变化?为了更具体了解教学现状,剖析问题,我把“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四种阅读能力”作为“走进课堂月”的调研主题,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观察和诊断。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提取信息的方法单一。

 按照考试命题的基本要求,“提取信息”是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多元信息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理解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恰当意义”、“体验词语或句子的感情色彩”、“能找出优美语言或词句”。

不难看出,它包含了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理解、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其中包括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等)理解词义,还要通过体验加深感受。但是,在一些课堂上,教师依然把它简单化,一是对词义的理解他们更多的是采用“给出解释条文”或“告诉学生这个词语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的方法。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培养,知识、经验没有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没有渗透于教学过程。二是教师的理解(且这种理解更多来自于《教学用书》的解释)替代了学生的“体验”。学生难以真正走进特定的语言情境去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三是“多元”变成“一元”,给学生“标准化”答案成为应试的“保险措施”。四是指导提取直接信息多,提取隐含信息少。

2、整体感知重理解能力轻综合、分析能力培养。

所谓整体感知指的是“形成对文本内容整体感知、初步概括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指导学生在语境中捕捉关键词句的能力,但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却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

(1)找关键词句成为主要手段,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键句或重点句的作用。
(2)概括段落大意成为整体感知的主要方式,对重点语句、语段的含义没有很好地指导领会,学生综合能力难于得到有效培养。
(3)只注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或思想感情等角度把握文章的思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理解模糊,难于通过训练提高分析能力。

3、片面理解“形成解释”,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品读、感悟。

“形成解释”指的是“利用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对相关问题做出合理解释和推论的能力”。因此,解决问题、理解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就构成了形成解释的基本能力要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主要方法一般为:划出中心句;划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清文章详略。透过这些,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师在教学前没有设计好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问题,问题的思维度、挑战性不够。其次,只让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是一个优美语句,不知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如一些教师遇到文中比喻句就停留在让学生画一画,然后问一问用什么比喻什么或把什么比作什么,却没有让学生理解体会运用了修辞手法取得了什么表达效果,把丰满的句段削成了干瘪的“枝干”)。再次,以内容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学生自读自悟能力培养被忽视。

4、做出评价(解决问题)没有在“运用”上着力。

“做出评价(解决问题)”指的是“利用文本相关信息解决相应情境中问题的能力”。它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情境的想象力、学习优美句段的能力,处理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其重点是“运用”。在这方面,课堂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想象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比如对文章的空白处、结尾处这些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地方被轻描淡写地带过;注意优美句段的“读”,不注意“悟”和仿写,学生理解、处理问题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二、问题原因分析

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

1、教师的教学观念尚未更新,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依然强大,以分析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仍然是教师的主要方式。

2、把应试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师更多地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考试分数上,能力培养让位于应考技巧。

3、师生关系处理不当,教师有“位”却常常“越位”甚至占据了学生的位置,牵着学生走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4、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不深透,停留在文本表面内容信息上,单元训练重点、课文特点没有很好把握,训练“点”抓不准,训练方法陈旧,机械记忆替代了感悟体验。
三、改进教学的基本对策

 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对策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点。针对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学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

 宏观方面

 1、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因此,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教师的教学要从应试走向发展,要从片面强调分数转变为培养能力,为学生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2、认真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似乎是一个老话题,但是不能回避的是有一些教师只是知道教材并不熟悉教材,钻研更是不深入。因此,要引导教师从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研究教材:一是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弄清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和要求。二是要钻研各学段的教学目标,理解各学段的联系,把各学段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位,每个年级的教学都要树立整体观,以培养能力、促进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遵循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并非仅仅是语言和文字,所以,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进而发展学生语言。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文本中学习语言是基础,是积累层面上的学习,而运用和发展语言才能更好地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就应该改变机械记忆、简单抄练的做法,在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运用语言,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 微观方面

1、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应重在理解、关注多元。从认知水平角度分析,提取信息不是仅仅局限于从文本提取,更重要的是提取之后的理解。因为提取只是初级水平,理解才是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提取能力方面,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几点:⑴指导学生通过多读获取信息。读的要求要具体,层次要分明,以达到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⑵当学生从文本获取相关信息后,教师要引导理解,不要仅仅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上。⑶根据提取直接信息和隐含信息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取直接信息的方法可以在文本中“找”,提取隐含信息则应引导学生透过字面、词面、句面进一步理解它们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或含义,特别要注意拓宽学生思维,真正让学生理解。⑷关注多元信息。文本中的一些语言材料所隐含的信息并非单一的,所以学生的理解便可能产生多样性、个性化。因此,教师在坚持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的同时,不要以“标准化”答案限制学生的多元理解。⑸练习作业设计可以依solo理论设计客观多项选择题。

2、培养整体感知能力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设计好层次。小学语文学习在概括能力的培养方面一般按照这样的顺序:句——段(从自然段到意义段)——篇(从主要内容到主要内容与思想感情)。据此,教师在低年级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在语段中画关键词句(中心句)”为主,让学生理解句子的一般特点,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在中年级,应注意通过引导理解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语段的特点,并注意培养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体会文本思想感情的能力。在高年级,除了巩固这些能力外,要重视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学会从文章内容或思想感情等角度把握文章的思路,把“理解”、“综合”、“分析”三种认知水平融为一体。

3、形成解释要在培养学生对词句表达效果的感受力、领悟表情达意作用和表达方法的能力上着力。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具有较敏锐的感受力。第一,引导学生感受表达效果佳的词句。例如:在很多课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让语言更为生动和形象,教师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其效果和语言魅力。第二,引导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可以从句式、语段、篇章结构以及内容详略取舍等方面让学生领悟表达方法。第三,指导学生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在阅读中抓住作者观察视角、顺序及表达情感、方法等品味文化内涵并进行价值判断。

4、解决问题要重点培养学生对文本情境的想象力、仿写优美句段、处理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可以是:抓住古诗文重点语句或文章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抓住文章的“空白”处、结尾处展开想象;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指导学生仿写优美句段;利用信息处理或解决相关问题。在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导读问题的设计,提出的问题要力求集中一些,不要零敲碎打;要有针对性,使教学目标更明确;要有思维度和挑战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对问题的剖析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并非为了让教师学会指导学生应试,我们应该认识到:考试,仅仅是学业质量检测的一种手段,而语文教学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所赋予的意义远比考试深远。

当然,在听课过程中也发现教师一些教师在改进课堂教学方面获得的变化和进步,因本调研报告主要是站在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思考的,所以,问题——问题原因剖析——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便成为它的主要行文方式,不妥之处,请同行斧正。

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收集资料前版,教师应指导学生带权着问题收集资料。如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搜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这样既帮助学生解决了自己的疑问,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2. 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指导。告诉学生,只要与课题研究方向有关的资料,都可以收集。资料可从书籍、网络、实地调查、向家长口头请教等多种途径中获得。在课堂交流汇报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资料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明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落来进行搜集,整理,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学习,服务于大家。
3.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在课外收集有关资料,以便更好地学习语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完成。

⑶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信息素养
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被称之为人类史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而建设信息社会,已是新千年的全球性挑战。2003年12月10日至12日,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在日内瓦召开,宣告了人类将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发展的信息社会的共同愿望与承诺。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在我们信誓旦旦地从发展中的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同时,我们的教育也正在从工业社会的教育走向信息社会的教育。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逐渐注重培养小学生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创新信息的能力。美国的网络科学计划指出学习者通过网络与科学家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并通过网络与科学家一起分享工作成果。澳大利亚面对信息化社会,提出教育要着重培养七项“学以致用”的关键能力,其中排在第一第二位的分别是收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表达想法与分享信息的能力。最近澳大利亚又提出十大教育目标,其中第六个目标是开发小学生的能力,其中包括处理信息与应用电脑的能力。1981年英国学校委员会提出信息教育目标是:学会从多种来源获取信息,并以多种方式记录和发现信息。培养小学生“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和对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的分析、处理和获取,以及对外部事件的模拟和控制能力”。

在世纪之交,日本从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基础教育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把培养小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的发展方向。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生存能力”是指分析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其中具备正确选择、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思考的的能力是“生存能力”的要素之一。在国内,对于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看法已日趋统一,尤其在信息技术这一学科更是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此外,教育部北师大课程研究中心,柳州柳南区铁五小杨慰尊老师,南海市桂园小学苏小兵老师……众多的研究显示非语文学科有关信息能力的培养研究已开始涉及课程、师资、环境建设。可喜的是,在语文学

=1=

科中对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已经日渐被重视,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出台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非常重视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它针对不同的年级段提出了有关培养信息素养的要求,从教学的目标上给新时代的中国语文教学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小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小学生将课堂内搜集到的信息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并且将课外搜集的信息补充于课堂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实效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江苏省铜山县郑集实验小学的尚淑荣老师,四川新都一中关京生老师都结合自己的教学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堂,积极拓展课外阅读,在语文课外阅读中了培养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方式方法。他们通过研究表明信息化的学习过程将会使小学生对语文教材理解更加深刻,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的提高也十分有利。加之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表达的工具,是知识文化的载体,是信息交流的依托,因此,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历史意义。

然而,从大量的已有研究中发现,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对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解还不尽相同,特别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可见,对培养小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研究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提出《培养小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不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信息能

力的方法,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搜集、处理、运用

信息的活动,引导小学生将课堂内搜集到的信息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并且将课外搜集的信息补充于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通过校园生活中语文环境的构建来达到培养小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目的。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学习资料,借助与他人(教师、学习同伴等)的交互,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该理论强调:1、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2、情境对意义建构和学习的作用;3、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来支持学习;4、教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5、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督促,激励和帮助;6、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二)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它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

=2=

生活。作为生活的教育,是不能离开社会生活背景的,教育需要把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作为儿童生长的背景,但又不能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背景无所作为。这要求作为生活的教育给予儿童一种经过教育本身改造了的社会生活情景。而这种社会生活背景正是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所亟需的。

(三)多元智能理论

教育不仅要关注小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小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小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提供机会帮助小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展示自我,以促进小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体系。

(四)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主要由三个子系统构成。一是认知加工系统,它是一个有限的多阶段的信息加工系统。我们说它“有限”,主要是由于选择性知觉和每一个阶段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或容量的限制。因此,人们必须发展和培养有效的认知策略来提高各阶段信息加工的能力。二是认知监控系统,又称元认知系统。它是对认知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自我监控。三是反应系统,它控制着一个系统从运动动作到语言的表情的全部输出。以上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心理学上的依据。

三、课题的界定

信息就是指载体传递的文字、符号、数据、视频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总称。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禀赋的基础上,经过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获得完善的较稳定且经常起作用的基本品质成分。可分自然素养、心理素养和社会性素养。素养的形成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养。即小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习得到的文化知识、技术才能及行为规范等;二是修养,即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所获取的知识、才能和品德等。信息素养就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所形成的个体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等方面的教养和修养。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本课题研究的小学生语文信息素养是指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与评价,存储与整合,使用与创造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四、课题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

=3=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充分发挥小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以及校园生活中的主体功能,使小学生能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来获取所需的信息,创造性地运用信息,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我创新性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信息素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培养一批具有信息时代思维观念、意识行为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小学生与创新型教师,并探索出一套适合我校语文教学,促进小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小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整合,把对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各科教学当中,从而促进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与尝试。

(二)研究内容

1、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研究与探索。研究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处理和有效使用信息,学习语文知识,获得体验和感悟。

2、语文课外阅读中培养小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研究与探索。研究如何引导小学生将在课堂内掌握的信息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和巩固,不断探索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小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方法与策略。

3、校园生活中培养小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研究与探索。研究在校园生活中如何引导小学生对语文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加工、利用、创新和交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

(三)研究方法

以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结合文献研究法、观察测试法、调查分析法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对象与时间

1、研究对象

以课题组老师所任教班级为主,即以我校1999级六年制五年(1)班、五年(2)班和五年(3)班为试验班。2004年4月2000级四年(10)班加入试验班行列。

2、对象的测试:

为检验研究所设计的策略与方案对培养小学生语文信息素养所起的作用,我们对全体研究对象进行前后测,采用对比定量分析研究。

3、研究时间:2004年1月——2005年9月

(五)研究原则

=4=

1、主体性原则 语文教学首先应该立足于课堂,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信息习得的一个过程。在课堂上如果在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收集、处理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体验和感悟,得到对教师教学内容及课本知识的认同,那么小学生将会从传统教学中服从、被动的地位提升到自主、自动的地位。

2、发展性原则 即面向全体小学生,坚持全面发展,挖掘每个小学生自身的优势,使每个小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超越原有的认知水平及自我,使不同层次的小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主动参与原则 语文信息素养归根结底是认识个体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对各种信息反复“涵泳”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在现实的语文学习、生活中切身感悟信息素养的养成规律和意蕴,进而形成他们心灵中的一种积极的、创造的力量。

4、实践性原则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信息素养,要充分考虑培养小学生应用现代技术动手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凡是能让小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要重视小学生的动作和活动,让小学生自主参与、自由操作,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和有效使用,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答案。教师要尽可能把活动的机会让给小学生,使小学生自己完成有意义的建构。

5、探究性原则 设计的主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通过探究获得一定的成果。教师设计主题,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各项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确定问题和课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感受和体验。强调思维过程和结果并重,鼓励小学生大胆地想像,扩展思维,打破思维定势,

根据变化的条件,转换思路,重新组织和解释信息,勇于对事物进行尝试和探索,锻炼小学生的胆量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探究意识、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

6、合作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经常需要与他人合作,一起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小学生在人与人之间不断地交流与合作,不断地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到合作更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培养集体荣誉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小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要鼓励小学生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探索问题,合作创新。

⑷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在语文教学中,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写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今的教学中,这样的要求越来越多,从预习到课后拓展,从课文到综合性活动,从课本到寒假作业……无不渗透这一点。

⑸ 如何培养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1.多读书看报和阅读相关文章;
2、多参加会议,学习会议主持人、其他人员是怎专样概属括和提炼讲话内容;
3、听了别人的讲话后,顺着会议主持和领导的讲话思路,看与其一道在哪些方面是一致的,哪些方面不一致。
只要通过不断的边学边练习,及时总结不足,相信你会很快提高的。

⑹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我认为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扩大眼界,提高文化素养……例如,在学习《信用卡》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第一张信用卡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可是教案、教材中都无法查阅到的。于是,我暗示学生课后查资料解决这一问题。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一女同学兴奋地跑来告诉我,她在网上查到了问题的答案,我当即好好地表扬了她的探究精神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全体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重要性。又如学习《网上呼救》一课时,我先列出了苏珊在疾病突发时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苏珊被获救之快,两者对比,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此震撼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目的。
1、注重训练,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哪些信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等的能力。通常,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通常的做法是,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
2、引导积累,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学习者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伦理素养。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例如,我经常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指导学生设立“采蜜本”,一边查阅,一边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简要摘录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指导学生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及网站地址等有关信息,以便今后进一步查阅。还注意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摘记,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摘录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通过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⑺ 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文内容提炼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以一种“文章分析”为主要特征,以“问题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语文教学,而这一模式的教学目标指向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毕竟不能只训练“阅读”这一项能力,“阅读”只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的一项。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体现在能够读文章,还应体现在“说”和“写”,也就是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上。可以这么说,评价一个人语文能力的标志主要不是“理解语言”而是“运用语言”。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一种误解:即学习语文关键在于“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在“理解”上强调了教师的指导,然而在“运用”上仍采用“无师自通”的方法,这种忽视积累和运用的现象导致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低。因此,我认为学生从“不理解”——“理解”是第一次飞跃,而从“理解”——“运用”是第二次飞跃。这两次飞跃中我认为第二次飞跃更难,所以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难点不是“理解”而是“运用”。“大纲”也明确指出:“习作教学时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这就明示了习作的指导应落实在阅读教学上。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美妙之处,从而使学生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习作能力的培养。
以读导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早在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说法。显然,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拧为一体,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谁都希望孩子们手中有一支神奇的笔,可以描绘出大千世界中的千变万化,心灵空间中的奇思妙想。作为教师要启发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
针对这一点,我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研究,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提炼,读后练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
(一)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一些写作知识,具有一定的写作基本功,提高写作能力
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并学习这一写作特点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1)如学习《三峡游》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到了巫峡,山峰更高,样子更奇妙,两岸的景色也更加迷人了。这是一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教给学生写作时,两段内容不同的段落中间可以用这样的语句连接。
(2)学习《三峡游》、《壶口瀑布》等游记的文章时,让学生找出描写游览路线的语句并体会他们在文章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这些语句就像一根线把散落的珠子穿在了一起,使文章浑然一体。
(3)学习《松坊溪的冬天》这一类课文时,让学生仔细体会课文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的好处,文章既要有静态描写又要有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才能使文章更生动。
2.抓住课文中的精彩片断,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这样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如学习《献给老师的花束》一课时,作者以“记得”开头,很自然地就引出了学生回忆老师关心爱护,鼓励教育自己的情景。在往事的选择上,作者用心独到。于是我就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方法,把源于爱的事情写下来。
(2)学习《祝你生日快乐》一课时,引导学生移情体验,当你听到《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又如《匆匆》一课,学习了第三自然段,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开去,写一写时间是怎样从自己的身边“走过”的。让学生学会用一组排比句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学习《伟大的出征》、《壶口瀑布》一课时,课文中都有一组特殊的排比句,这些排比句按照范围和意义从小到大排列。这是一种逻辑的顺序,更是情感的高潮迭起。以往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和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是大家经常做的事情,但是像这样引导注意逻辑排列还做得不够,更要抓住这个契机渗透有关知识。

⑻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微型课题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版操,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权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资源,让学生以课文为载体,以课文的主要内容紧密相关来收集各种信息。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方法,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培养提炼信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