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小学生语文四年级阅读题!!
大年初一的早晨,妈妈笑着问我:“贞贞,新年你最想要的是什么?”我调皮地对她笑一笑,依偎在她的怀里,说:“我要的东西只是三粒淘气的小小的树种子……”
“种子?你想把它们种在哪里?”妈妈疑惑地说。
“我会把第一粒种子种在那遥远的澳门。我要把它种在澳门最高的山坡上。在雨露的滋润下,种子抽出新芽,每一片叶子都是我的眼睛:我要看看风景幽雅的妈祖阁;看看凌空飞架的澳菡大桥;看看新崛起的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群;看看水光潋滟、波光粼粼的珠海;更要看看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块饱经沧桑的土地上自豪地升起。”
“恩!那第二粒呢?”
“第二粒种子嘛,我要让它扎根在长城脚下。在那一块块经风雨侵蚀的长城砖旁,种子会很快长成一棵小树苗。它小小的身影看上去并不起眼,可它会在五湖四海的游客们到达长城的时候,招来风姑姑、彩云婆婆一起向游客们问好。瞧!它还会用小手掌般的叶片热烈地鼓掌呢!”
“最后一粒种子呢?”妈妈紧接着问:“你打算种哪儿?”
“最后一粒种子,当然要种在我家门前罗!”我向妈妈扮了一个鬼脸说:“我要让它为我的家园增添一抹绿色。当清晨的小鸟儿向我问好时,我会仔细地为种子浇水、施肥,让它和我共同成长,共同学习。每当我看见它迎风摇拽的枝条,就会把不开心的事全部忘记。”
我停下来,喝了一口放在茶几的凉白开水,说:“妈妈,这就是我春天的愿望,你能和我一起去实现吗?”“好,好!”妈妈乐呵呵地答应。“那我们快去买种子吧!”我拉着妈妈的手奔出家门,在我眼前仿佛呈现了祖国万里山河到处涌动着盎然的春意……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调皮——( ) 偎依——( )
流动——( ) 摇动——( )
2.读拼音写词语。
Zi run cheng xian yi huo you ya
( ) ( ) ( ) ( )
3.用“——”画出一个排比句。
4.用“~~~~”画出一句比喻句,它把 比作 。
5.我的愿望是拥有三粒 。其中,第一粒种在
,是希望 。其中,第一粒种在
,是希望 。其中,第一粒种在
,是希望 。
6.最后一段中的省略号表示
7.短文表达了作者
7.你的美好的愿望是什么?你能告诉大家吗?说说看。
2. 求四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以及答案
我要启程了。
妈妈,你却哭了。
我要启程了。昨天黄昏时我告诉你,说天边飞过一队大雁,你默默凝视着我,为什么目光里经闪过一丝黯然?今天早上,我把自己在雁阵里的位置指给你看,你却哭了,问:“为什么不能晚点儿......比如说明天......”
心永远属于你,妈妈,但翅膀不属于巢。我要启程了,因为我是雁。
我要启程了。小木屋里昏黄的油灯,整整亮了一夜,你坐在我的床头,就想守护我小时的那只摇篮。一定是想起了那些雨横疯狂的夜晚,想起了你怕雷声的小雏雁是怎样颤颤地依偎在你的身边......一定是想起了你曾注入他的一切,生命、青春和勇敢,想起了他给你带来的一切,幸福、未来和尊严......一定是想起了那条路,那条你没能飞完的路,又要有一双更有力的翅膀,铺向金秋的蓝天......是的,一定是想起了这一切,因为妈妈哭了。
我要启程了。是怕打湿了我的双翼吗?你转过身,悄悄擦去泪珠,又最后叮嘱我,别忘了回家的路......
放心吧!妈妈。无论我要飞多高多远,无论这飞翔里有多少风暴,多少艰难,只要有你的祝愿,就没有什么能把我的翅膀折断,我也就一定为你衔回绿色,衔回绿色的春天。
我要启程了。再见,妈妈。
再见了,我的巢......
1.“我要启程了”是指:(我要离开家乡独立奋斗)。
2.“我要启程了。”“妈妈,你却哭了”这是因为:(爱“我”的妈妈担心“我”。)
3.“我要启程了”在文中多次出现,表达了:(“我”离别时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憧憬。)
4.你是怎样理解“只要有你的祝愿,就没有什么能把我的翅膀折断,我也就一定能为你衔回绿色,衔回绿色的春天”这句话的?(只要有了母亲的祝愿,就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挠我。)
4.读完了这篇文章,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母爱的名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最简单的了))
你说教育学生吗?深入内心,要了解他到底在想什么,想要什么,也不能一味苛刻的要求他背写读,采用一种 玩+学 学习法,让他充分的对你充满敬佩,也许有点啰嗦了额
3.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怎样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就个人知识的获得来说,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中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体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他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在继承知识的各条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
实际上,在校学习时,仅仅依靠上课是无法理解全部知识的。可以说,学生时代的学习一天也离不开阅读,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用书,离开书,离开阅读,学习就会十分困难。要知道,老师上完课就走了,而书籍却始终伴随着我们。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要珍惜这无忧无虑、精力充沛的宝贵时光。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多读点书,多继承点人类的宝贵知识财富,为一生的事业打下雄厚的基础。同时在阅读活动中增长起来的阅读能力,将为一生中不断地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阅读需要哪些条件呢?
(1)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
阅读就是要通过与字、词、句、段、篇打交道,从中获取知识,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那么,阅读就变成看“天书”了。
中学生如能掌握5000个字,阅读一般文章就问题不大了。有的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差,就是因为没掌握足够数量的字、词(主要是实词)和词组的表达概念,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句是用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律联结而成的语言单位,一般用来表达判断,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对句的理解不单要求掌握词义,还要求掌握语法。没有语言,思维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阅读的重重困难,往往是由不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带来的。因此认真学好语文,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家用他们的亲身体会,明确地指出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有一位数学家说:“很难想象一个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的人,能把逻辑严谨的数学内涵表达出来。”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我从小打好的语文基础,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还觉得学好语文对训练一个人的思维很有帮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条理。这些,对我后来学好数学都有很大好处。”人们赞誉苏步青为“数学诗人”。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就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难重重。有人说,到了21世纪,如果不懂生物化学,不懂生态学,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现在报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
(3)要会用工具书
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认识,也有的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如果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地查一下,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当然,根据阅读的需要,准备一些相应的参考书籍,准备随时查找也是必要的。
如果工具书齐备,查找熟练,阅读起来就会顺利得多。当然,通过查找工具书,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丰富起来。
(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
中学生的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
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学习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既促进了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昧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完成作业,结果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
(三)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数学家张广厚在谈起学习一本数学小册子时说:“这篇论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样反复学习,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和吃书一样。’”
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学是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要把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
(四)要勤于思考
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英国诗人柯勒律曾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类像开掘宝石的苦工,把矿渣甩一边,只要纯净的宝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华罗庚说:“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代数在脑子里还有那么多吗?没有那么多了。因为我们理解了,会运用了,这就是说书变薄了。”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实现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
综上所述,阅读时,要竭尽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宝石”,“引向深处”和“把书读薄”,为此,就要勤于思考。
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力求理解
读书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
(2)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多么重要。
在阅读自然科学著作时,对书上提出的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仅要理解结论,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李政道博士说:“当读完一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了。”阅读时,只记现成结论,而不考虑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在阅读中提高。
(3)要能提出问题
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提出异义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有不懂的问题。中学生随着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阅读时发现第一类问题会逐渐增多,而第二类问题会慢慢减少。
一旦发现问题,再深入阅读有关书籍,并且深入思考,收获会更大,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
(4)要独立回忆,学会准确表达
阅读后,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一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查用。钱伟长说过:“读一本书,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顾一下,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解决。”
(五)要记好阅读笔记
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 1850年 8月至 1853年 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黑格尔读书学习,也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把读过的书,按语言学、美学、几何学、心理学等分类,把它们放到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当需要什么材料时,随时可以拿到。这种习惯,他坚持了一生。
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张。
(1)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以摘录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写体会,那就更要动脑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专心阅读。再加上与书籍相比,笔记自然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
(2)利于积累资料,使知识“外贮”
经过长期阅读之后,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因为用头脑记忆,往往不够准确和持久,难免忘记、记错或记混。如把资料分门别类保管好,则可以长期为学习及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只要不丢,就没有“忘记”的问题,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这些“外贮”的资料又可转为“内贮”的记忆,使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他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
不少中学生在阅读时,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以致到需要运用阅读的收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忘记得一干二净,感到很后悔。
还有的中学生笔记记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类、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当需要运用时,又因太乱而难以查找,使笔记成了“死材料”。
一般精读的书,可用笔记本做笔记,而博览的书,可用活页纸做笔记,然后定期分类、整理。
如果在中学时代,就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积累和整理资料,那么,天长日久,不仅可以促进课内的学习,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学会一套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这必将给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自学带来极大的好处。
4.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一般注意什么,怎么做
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一般注意在内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容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二、熟读全文,整体把握。
一般来说,做题时,我们要先把文章读一遍,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开始做题。如果没看懂,还要再读,直到弄懂为止。当然,读第二遍前,可以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因为后面的问题中有时会隐匿着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心意思及写作思路、行文线索,对我们理解文章很有帮助。
三、确定区域,深入思考。
在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后,我们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深入思考,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5.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作业的答案
“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藤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 说 书是精神食粮嘛 既是食粮 怎么不可以煮呢 煮熟了 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嘛
爷爷看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1. 从短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A. 指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
B. 形容运用自如,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 )
C. 形容开阔或通达,一下子就明白了。( )
2. 阅读短文后填空。
(1)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是( ) 。
(2)“我”认为“煮书”是 。而爷爷说的“煮书”是指 ( ) 。
(3)“煮书”的好处是 ( ) 。
3. 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 写出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
答案:
1. 从短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A. 指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疑惑不解 )
B. 形容运用自如,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 得心应手 )
C. 形容开阔或通达,一下子就明白了。( 豁然开朗 )
2. 阅读短文后填空。
(1)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是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啊!。
(2)“我”认为“煮书”是把书放在锅里煮。而爷爷说的“煮书”是指读书时反复诵读品味,积累妙词佳句。
(3)“煮书”的好处是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还可牢记好词好句,说话和写文章不会犯愁。
3. 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 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4. 写出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只有多读书,而且要读透,领会文章的内容,就可以不断地积累好词佳句,不断地增长知识,只有这样写文章说话才得心应手。
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不仅爱学习,还爱用脑子思考问题。家乡雨水特别多,屋檐上老是滴水,落在石板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竺可桢站在一旁数那滴答作响的水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了奇迹,眼睛盯住石板出神,他心里纳闷:哎,这些石板上怎么有一个一个的水坑呀,水滴正好滴在小坑里。再看看另外一块石板,也是同样的情况。他立即跑去请教父亲。
竺嘉祥听了儿子的问话,由衷地高兴,耐心地向他解释说:“小熊啊,这就叫‘水滴石穿’呀!别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没有什么厉害的,但是,天长日久,石板就被滴出小坑了。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1、 照样子,写词语。
数着数着 一个一个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仿照下面的句子,用加下划线的词语写一句话。
(1)竺可桢不仅爱学习,还爱用脑子思考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你对“水滴石穿”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琢磨琢磨 考虑考虑 活动活动 2、略 3、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翠鸟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灵活--( )鲜艳—( )锐利--( )注视--( )
2、在括号里加上合适的词,使句子更具体。
例:翠鸟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
(1)小雨( )下个不停。
(2)小鱼( )把头露出水面。
(3)翠鸟( )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
3、用加下划线的词语造句。
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 )
4、把文中描写翠鸟外形的语句抄写下来,读一读。
( )
答案:
1、 灵敏 艳丽 锋利 凝视 2、略 3、略 4、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
妈妈的爱
有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
我从梦中醒来,
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
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有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妈妈到学校接我,
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
雨水却打在妈妈的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
妈妈抱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
妈妈着急地哭了。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
1、给带点的字注音。[扇()扇()]
妈妈给我扇( )着扇( )子。填一填。
2.填空:
妈妈的爱是( ) 清凉的风,是( )遮雨的伞,是( )滴落的泪。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凉 —( ) 着急 —( ) 责备 —( )
4、根据文章内容,用“因为……所以……”写句子。至少写两个。
( )
( )
5、写一写。你能模仿上面几个诗节的格式来写一段诗节,舒发你对妈妈的爱吗?
( )
( )
( )
( )
答案:
1、shān shàn 2、清凉的风 遮雨的伞 滴落的泪 3、凉爽 焦急 责怪 4、因为在很热的夜晚,妈妈给我扇扇子,所以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因为在下雨天,妈妈给我打伞,所以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5、略
不知疲倦的人
陈景润叔叔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绝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人。
当黎明到来之前,大地还是一片寂静的时候,陈叔叔住的小屋里已响起朗读外语的声音;当曙光初照时,他床头已积起了许多数学演算手稿;上班铃声还未响呢,他已来到图书馆门口等待开门。
陈叔叔每天一进入图书馆,就深浸在书海之中,忘掉自己,忘掉一切。
有一次,已是中午时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下班时间早已过了,管理人员大声问馆里是否有人,没人回答。管理员锁好门去吃午饭了,这时候陈叔叔才觉得要回去吃饭了,但他走到门口发现门反锁着,就毫不在意地笑了笑,重新走回书库去看书。
每当夜幕降临之时,陈叔叔在台灯下,不是写论文就是研究法文、德文、数学书籍,常常到深夜,他才踏着清亮的月光迈向宿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叔叔就是这样紧追着时间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科学高峰迈进。
1、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 ( ) ( ) ( )
( ) ( ) ( ) ( )
2、造句。
深浸:( )
不是……就是……:( )
3、从文中找出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写下来。
( )
答案:
1、shě 舍弃 shè 宿舍 jiàng降落 xiáng降服 2、略 3、第一段(1自然段) 第二段(2~5自然段) 第三段(6自然段) 4、黎明到来之前 曙光初照时 夜幕降临 中午时刻
大母鸡
我酷爱养鸡,家里养了六只母鸡,其中一只大母鸡又大又肥,全身披着黄羽毛,头上有一顶红色的小冠子,真神气。
大母鸡吃刁横又霸道。有一次,我拿了一把米来喂它们,大母鸡首先在我面前咕咕地叫,好像在对我说:“小主人,快来喂我吧!真把我饿死了。”我对它说:“就你贪(tānniàn)吃!”我把米放进食槽里,大母鸡就张开它的大翅膀扑向食槽,还专门找大颗的米吃,其他的母鸡吃得咕咕直叫,只好吃它刨出来的碎米,有一只黄母鸡不服气,就悄悄地来到食槽,和大母鸡抢着吃,刚抢一口,头部就被大母鸡狠狠地啄了一下,吓得那只黄母鸡赶紧躲到一边去了。其他母鸡再也不敢抢食槽里的食了,只得乖乖地吃大母鸡刨出来的碎米。
大母鸡还喜欢打盹(dǔndùn)。它打盹时还很讲究,先用爪(zhuǎzhǎo)子“刷、刷”地在地上扒(bāpá)个坑,然后就蹲下来眯上眼睛,把头插进它那大翅(chìcì)膀下一动也不动,你走过去,它也不怕,还是打自己的盹。
我们全家人都喜欢这只大母鸡,因为它每天下一个蛋,比其他鸡下得多。它下蛋时先吃得饱饱的,然后就安安稳稳地卧在窝里,忽然它浑身哆嗦起来,顿时它的羽毛竖了起来,样子忐忑不安,不一会儿,它就站起来。我走近一看,鸡窝里已经有一个蛋了,一拿起来,热乎乎的,我把蛋取走后,赶紧抓一把米喂它。大母鸡一边吃一边“咯咯”地叫,好象在说:“我下蛋了!我下蛋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2.忐忑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酷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文中加粗字的读音,给正确的读音戴朵小花。
3.这篇短文共有___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我”对大母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忐忑不安:心神不定。
酷爱:非常喜爱、爱好。
2、选择文中加粗字的读音,给正确的读音戴朵小花。
贪(tān)盹(dǔn)爪(zhuǎ)扒(bā翅(chì)
3、这篇短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大母鸡的外形特点;吃食习惯刁横又霸道;喜欢打盹;大母鸡下蛋了。),表达了“我”对大母鸡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