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题中期报告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越来越多的发现,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总是囫囵吞枣地读,不加思索,很多学生依赖于老师课堂上的讲解与分析,学完课文甚至读得结结巴巴。学生考试最怕做阅读题,每次检测完做试卷的分析时,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这一块的失分率是最高的。就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的阅读量少,没有主动深入地去读文章,阅读方法不对。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五年的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然而现实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生来说,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阅读要求的学生却并不多,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
2、农村小学生阅读是勉强的,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做笔记更成为他们的负担,不愿意也不习惯做笔记,即使做笔记也只是完成任务。
3、阅读方法不正确,只读不思,思而不深。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我准备进行《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积极阅读的最高阅读境界。
二、研究内容:
1. 学习兴趣的培养
(1) 加强情感投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而且教师的言行也将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欲望。
(2) 选好阅读材料,引发学习兴趣
在阅读训练中,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动却有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课堂。
(3) 利用学习成果,发展学习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要不断强化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烈,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
(4) 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训练中,我们将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阅读习惯的训练
(1) 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
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知识。在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2)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教师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3) 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训练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4) 课外阅读的习惯
教师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三、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09——2014.10)
(1)对三个学段班级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记录。
(2)设计小课题——《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方案、计划。
2、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14.10——2015.01)
(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主研人员深入课堂调研、指导。
(3)给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
(4)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5)撰写经验论文活动,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定期通报研究成果。
(6将学生阅读所得写成的文章,编辑成册。
(7)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8)举行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
3、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5.01)
(1)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撰写论文在校内交流。
(2)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推荐部分学生参加作文比赛。
(3)形成详细、具体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四、改革措施: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探讨农村小学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解决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不高的问题,以便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基。我们提出几点策略:
1、研究思路:
首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计划并规定课时,以确保学生在校有一定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
其次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帮他们找到课外阅读的途径和方式。还要积极开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活动,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举办红色经典故事会、开展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等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既可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又可以更灵活更直观地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
2、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把握阅读方法的类型,从文献中确定课题的界定和研究内容。
(2)问卷法:通过对家长和学生一系列问题的调查,准确地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数目、时间、类型等
(3)观察法:通过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现状及成因,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选取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全面调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4)访谈法:通过与学生直接或间接交谈,了解学生阅读的基本情况(包括阅读兴趣、阅读倾向、方法、阅读范围等)等。
五、预期效果:
通过此研究:
(一)、学生形成强烈的读书愿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学生掌握一些科学读书的方法。
(三)、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指导方法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整个学校会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六、预期成果及形式
1、文字成果:各类调查资料、论文集、学生作品集。
2、图片成果:学生阅读活动图片、其他图片资料。
3、可操作性成果:优化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4、学校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2. 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版学生已权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绽开的花朵,有的象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3.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结题报告
多注意孩抄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如何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呢?其实说简单也很简单,就是需要家长给孩子创造一个阅读的环境。在家庭中,家长要主动减少看电视、打麻将、玩游戏的时间,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是一种示范引导。因此,作为家长,就要注意牺牲自己的娱乐时间,多读读书、看看报,或者尽可能多的陪孩子一起读书学习,跟孩子一块看小人书什么的,这样孩子就能慢慢进入读书的那种氛围,自然而然就能多读书,进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4.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结题报告怎么写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三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一是阅读量明显不足,课本基本上成为学生阅读的唯一文本;二是过分强调完整的阅读知识的传授,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但也往往使学生局限于对知识贮存而导致知识的僵化;三是线性安排阅读能力,如,按“怎样读懂一篇课文”的要求,将阅读能力分解为联系上下文解词、分段归纳段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等这几个方面。这样的安排不仅把阅读教学引入了繁琐分析、机械训练的死胡同,而且,这样的安排本身就违背了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造成学生一味依赖教师的传授和灌输,成为知识的“贮存器”,丧失了个性的健康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力纠时弊,强调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发展个性。它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阅读教学就不能靠灌输和机械训练来实现,它要求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新的课改理念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观和课堂教学观的变革。于是在市教育学会的指导下,我校申报了《“个性化阅读”方法指导的研究》的课题,为的是把教学研究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最终目的,并使之深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使教师从教书匠向科研型的教师转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已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新的课程改革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言:“导者,乃千方百计让学生自求得之,率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自谓也。”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师的有效引导,“千方百计让学生自求得之”尤为重要。个性化阅读的第一要义是自主阅读,没有读者的自主,所谓个性化阅读当然无从谈起。自主阅读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只有富有创造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自主阅读、创造性阅读。这是我们进行此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托。
2.基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教师教学需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深浅适度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精致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象,表达丰富而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其二,当学生发表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时,教师需要聆听并通过适当的反馈,保护和促进学生表达独特感受的热情,同时也需要根据文本及作者的“本义”,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审视和调整。
3.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建构课内外联系,能够增强校内外的沟通,让学生能将在语文课堂上的习得延伸至课外,从而真正成为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4.对“个性化阅读”的界定。个性化阅读是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引导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是自主的、体验的、批判的阅读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在语文课堂上建构指导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模式。
2.建构个性化阅读的问题策略,评价策略,反馈策略。
3.进行向课外的个性化阅读延展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目标
1、能够促使教师掌握正确的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策略,处理好课程目标,文本意义等与个性阅读的关系。
2、提高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实现思维的深化、个性化。
3、有效改进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让二者皆能沿着良好的态势发展,寻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五. 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充分准备,精心组织
2006年4月我校在陈文主任的指导下申请该课题研究,同时我校领导对这个课题也大力支持,耿青连校长作了批示,组织了教科室和校语文骨干教师对课题如何开展进行了专题研讨。会议确定:1.成立课题组,刘月明担任课题组组长,毛海鹰担任课题负责人。2.由负责人拟定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并与确定课题组成员名单。(附件:申请书),该课题于2006年7月得到省教育学会立项批复。课题组长和主持人均参加了省教育学会的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我们把课题实验分成四个阶段:
a)准备阶段:(2006年4月——2006年6月)
(1)理论学习。由组长和课题负责人一起带领全体课题组成员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并有选择地组织老师外出培训等,以夯实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理论素养。
(2)收集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确定研究主题,使研究方向更加明确。
b)立题阶段(2006年7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进行设计,确定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提高老师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为目标。
c)实施阶段(2006年8月——2008年8月)
对课题工作进行细化,责任到人,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深入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做好实践的总结,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及时撰写成果报告和研究心得等。
d)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各成员完善终期总结,上好汇报课,整理研究资料,进行成果鉴定,准备进一步推广优秀经验。
(三)扎实研究,勇于实践
围绕制定好的计划和方案我们课题组展开了扎实的研究工作。首先是立足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与效率的提高。我们规定课题组每学期初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教师的实际情况的需要,制作研究活动计划,课题组每双周进行一次集体研讨交流活动,并深入课堂互听互评。课堂教学实行课前集体备课,教师试讲,集体评课反思总结,再上课再反思,形成较为完善的教案。其次是面对课外指导方式的改变和探索,我们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如“校园读书节”、“亲子共读”等,与家庭社区等形成教育合力,激发阅读兴趣,优化阅读氛围,推动个性化阅读的进展。
六. 课题研究的成效
近三年来,在市教育学会领导关怀下,在朝阳小学教科室和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顺利进行了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我们对课题的研究不敢谈取得怎样成绩,但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至少有了改进,符合课改理念,这与我们研究的宗旨和出发点是一样的。现总结如下:
(一) 明确了“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内涵
1、自主性
个性化阅读的第一个特征是自主性。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指导权。教师的作用不是去代替学生分析课文,而是设置一些开放情境的问题,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点拨,重点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
2、创造性
阅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由于读者个人的经历不同,在阅读活动中对于文本的解释也不相同。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应给每个学生多留一点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于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开创性的思维来陈述自己的见解。
3、体验性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二是整体。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
4、批判性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首先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性的树立一些靶子,让学生提出质疑,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二)寻求了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五大策略
策略一 :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实践的机会。
我们的学生是具有个性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空,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阅读活动就应该让学生把主要经历放在阅读原文上。阅读时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底座,进行不同层次地读,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台阶状前进,完成全程阅读。我们的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让学生反复地通过不同目的的“五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学习。
1、给足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阅读时间,并让学生自我监控达成度。
2、全员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应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排练场,不是少数学生表演的小舞台。特别是自学性阅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草草收兵。
策略二:让学生固守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
在教学中,虽然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却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由于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尽相同,阅读后获取的结论也各有差异。所以需做到1.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2.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3.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此,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哪些理解最合理,哪些又为什么是不合理的。但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过程。更要引导学生分析解读文本的过程,无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是怎样得出来的,对症下药,推究、评论,以完善认知结构。
策略三: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方式。
1、鼓励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阅读方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他们的个体阅读中包括读、说、画、写、划、背、唱等多项活动。作为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只要是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这种个性化阅读方式。
2、倡导合作探究的阅读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一个学习平台,鼓励学生随时有问题提出来,给时间、创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精心组织探究。
策略四、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外读物进行拓展阅读。
1、“趣”字引路,博览群“书”。 2、指导方法,保证质量。为使学生能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教师非常有必要进行相关阅读方法指导。1)提早安排略读、速读训练,并鼓励尝试运用。2)加强实践锻炼。多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读书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3)指导高年级学生做好笔记。
策略五: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自主评价。
学生从评价他人到自主学习的全过程,“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一种积极的过程。”这较之以往的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是阅读个性化行为的重要内容。
1、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兴趣。
2、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机会(1)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2)教师要学会“倾听”。 (3)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我们主要采取三方面做法教会学生评价的方法: 首先建立了课堂评价的常规。其次指导学生掌握评价的基本形式和方法。A、多项评价,即让学生围绕问题,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目的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B、比较评价,即当问题的答案出现两种不同意见时,让学生进行比较,意在培养学生辨析能力。C、补充评价,即在听取别人的发言后,在赞同的同时,补充自己的意见,这主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D、建议性评价,即对解决某些问题提供参考意见,或针对不足提出解决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群体合作的精神。E、争议性评价,即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异议,据理力争,主要是培养学生大胆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创新精神。F、赞赏性评价,即赞同别人的意见,并说明自己赞同的理由,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H、创造性评价,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主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此外还让学生掌握评价的语式。
(三)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老师们的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等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研究中产生了许多精品课例,精彩论文。参加研究的老师都有丰富的收获。其中陈洪明老师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金坛市十佳青年教师”、“金坛市骨干教师”,在省教育学会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在金坛市阅读评优课中获一等奖,另有十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发表或获奖。毛海鹰老师被评为“常州市教学能手”、“金坛市骨干教师”,在常州市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三等奖,在金坛市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在江苏省教海探航中两次获三等奖,另有数十篇论文在市级以上获奖。刘月明、刘红梅、周珍兰、徐青、夏菊仙等老师均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发表与获奖。此外,刘月明、刘红梅于今年顺利通过“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评定。
这项课题研究真正的受益者是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喜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语文兴趣日益高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语文课堂上,学生能说得头头是道,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家长们很为孩子们的阅读能力称好,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也甚是欣慰。还有多名学生在市级以上阅读竞赛和作文竞赛中获奖,有十多篇学生习作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个性化阅读”的方法指导的研究与新课程是吻合的、与学生的发展是吻合的,正是语文教学新的有益的新模式。但在实践研究中,我们也觉得首要问题还是得改变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只有这样,我们的课题才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更快、更好地得到推广。因此,课题的结题并不等于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此停步,更不意味着课堂教学模式大功告成。我们希望与各位同仁一道继续实验,共同探讨。
5. 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结题报告
既然是小学生那就本身是不需要刻意培养阅读能力,过分要求阅读能力,便会让小学生失去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是有阅读兴趣的基础上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而提高的,所以说,提高阅读能力,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6. 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课题研究
在整个小学阶段里,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喜欢阅读人间求生存、征服开发大自然的紧张惊险故事或传记故事。 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个人作文创作水平的高低和作文质量的优劣。教师一边抱怨学生作文差,没有阅读习惯,不愿意读有益的图书,要求学生多读书,希望学生的作文能写好,一边却只重视课本知识的教学,缺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随着新大纲的深入学习,教师在课外阅读方面的重视程度加强了,布置了课外阅读的作业,但大多仍是有关的作文选集。虽然阅读优秀作文集是课外阅读,但毕竟范围太窄,阅读层次浅,而且不能满足他们求知、求新、求奇,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的欲望,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低。 掌握阅读能力,不但使学生进行课文理解更容易地开展,而且通过学习借鉴别人优秀的语言文字,写作方法,还能够提高学生作文的自行创作的能力。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光凭纸上谈兵还是不行的,要付之于实践行动,还要讲究方法。 电脑的普及,互联网迅猛的发展,上网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小龄化。网上信息量大,金子与泥沙俱有。中高年级学生好新奇,缺乏辨别能力,受网上不良读物影响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加强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不仅节约时间与金钱,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一生发展大有裨益。 (一) 正确指导、巧妙迁移,把课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阅读是一种基本的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培养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学生想知道的社会内容、热点问题,又是文字优美,在语文活动课或适合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 首先,激发和培养学生自我阅读的兴趣。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适当渗透阅读兴趣的培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常用的创设情景、直观教学、演示法、故事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时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思想,让学生自主地加入阅读行列。 其次,让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进行阅读。阅读课文是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的,要能够完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词语、句子的意思,课文的内容,以及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靠学生个人的理解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工具书的帮助,如:小学里常用的《新华字典》、《成语手册》,以及一些辅导手册等,要让学生掌握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 最后,让学生懂得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总结课文内容、中心和段落大意。 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不能仅靠课堂上少数的课文阅读获得较大的提高,而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得到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阅读习惯和能力就会因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二)教会学生选择课外阅读读物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出现不少学生偏爱的现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经常性地推荐有益的读物,还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籍分为五等,主张按等选择读物。书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查之书。唐彪的这个分类是极粗略的,但对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把课外读物分为当读、当看、熟读几类,有选择进行阅读:第一是与课内教学密切相关配合的书,教材有选文的原著,课文作者或课文人物的传记作品是当读之书,如读了《火烧赤壁》,指导读《三国演义》。第二是经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话寓言、科普读物是当看之书,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第三是属于字典、辞典的书,这是读书工具,要让学生熟悉它们,并善于运用。中年级以教师为主选择读物,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成套读物,到了高年级,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了解有关图书分类指示和检阅图书报刊的基本方法。
7.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研究报告
一、共情:您认为孩子的阅读理解方面有些问题,并希望通过一些方法促进学习兴趣。
二、具体化:孩子的语文成绩怎么不好?你说的自觉性差、阅读有障碍主要是指?
三、探讨问题的成因,并具体分析:
a 分辨是否“读写困难”: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学习困难障碍,有先天性的成因,根据个体不同,症状程度也不同,常见的有语言、阅读、写作、拼字等方面的困难。这属于一种病变,而经常被误认为是孩子不够用心,不够努力。
解决:
(1)先具体了解家长说的阅读障碍是什么意思。如果有:阅读后不能理解内容;朗读不流畅,经常跳字丢字;逃避书写、书写困难等;听课效率很低、多动等,则有可能是读写障碍。建议带领孩子做专业的读写测评。
(2)如果确认为是读写障碍,则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调整。
(3)读写障碍是可以被调整的,要给予家长信息,多支持与鼓励孩子。
b 无读写障碍:如果没有读写障碍,可以在家里给孩子一些锻炼,培养阅读兴趣。如:
(1)家长要与孩子一起读书,平常在家庭中设置学习的环境,要让孩子喜欢上读书,家长也有一起读书,这样孩子自然会模仿家长的行为。
(2)将读书的乐趣分享给孩子,家长可以抽时间与孩子一起坐坐,经常和孩子聊聊最近自己在书上看到了哪些有趣的或有收获的知识,也让孩子将读书心得分享给爸妈。
(3)设置悬念调动孩子乐趣,在给孩子读书时,可以不将结尾说出来,留个悬念,这样悬而未决感,就会促使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慢慢地孩子就会脱离父母,自己在去寻找想要看的书。
(4)运用故事梗概法,先把故事的大意将给孩子听,在引导孩子进行阅读,孩子先听了大概意思,对故事产生兴趣了,自然就会自己找书来看。并且在阅读完之后,家长可以请孩子将故事内容讲给自己听,锻炼孩子的记忆力与复述能力。
8.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结题报告
1、学生方面:
(1)学生兴趣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针对农村小学学生的阅读现状,课题研究刚开始的时候,都是老师给学生布置阅读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教师每天检查,督促学生去阅读,经过一段时间家校的配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基本养成,每天都能自主去阅读,从不愿意读书到我要读书,态度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阅读的书籍也变得丰富多样,识字量,阅读量有了质的飞越。
(2)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有了一套科学的阅读方法、技巧。
通过问卷调查,各老师发现了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发现要提高阅读的能力,方法最关键。各位课题组的老师通过查找资料,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识字量,制订了本班的阅读计划,把阅读方法的指导渗透在教学中,并有独立的阅读课,教会学生如何写读书笔记,如何去阅读各类的文章,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逐步摸索,掌握了适合自己的阅读技巧。阅读能力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3)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带动作文水平的提升。
学生以前最怕的就是作文和口语交际,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有作文课,学生往往不知道该些什么,如何去写。在开展了“我爱读书、我要读书”的活动中,学生积极阅读,课堂的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口头表达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多样性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在通过要求写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好段落,学生的语言有了一定的积累,带动了作文水平的提升。
(4)语文成绩的稳步提高。
课题研究转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语文成绩呈上身趋势。
(5)阅读带动行为,学生更加知礼仪、懂感恩。
书籍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迷茫的双眼;书籍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懵懂的心灵。阅读可以明理,阅读可以开拓视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更重要的是从读书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生从书中知道了礼仪,懂得了感恩,明白了互助。班级中同学们之间打架、骂人的现象越来越少了,互帮互助的风气已然形成。这是意外的收获。
2、教师方面
(1)、教学理念的转变。
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我从理论上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增强了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实践性,转变了教学理念,从做好一个授课型的老师转变成一个研究型的老师。
(2)、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实践操作,我初步摸索出一套关于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渗透阅读方法和技巧,解决了学生阅读中存在的困惑,有效的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带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人数和质量明显提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作文水平和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语文成绩呈上升趋势。
(3)、促进了学校的教研工作。
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促进了我教学理念的转变,使课堂教学的面貌大为改观。而且经常与同事的交流,带动了学校的教研工作,给学校教研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使学校的教研面貌焕然一新。
(二)、显性成果:
1、学生方面:
(1)、中华经典诵读中才华的精彩呈现。
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长久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和激情,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时时感觉到阅读的魅力,学生在参加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广大博深,增强了自信。学校的朗诵《中华少年》获得镇教育办学生组的一等奖,获得县中华经典诵读二等奖。
(2)、优秀读书笔记的展示。
本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同时通过对优秀读书笔记的展示,帮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争胜心,在我校涌现了不少优秀的读书笔记,使学生的作文水平稳步提高。
(3)、优秀作文投稿。
学生的优秀作文被推荐到各类的作文大赛中,其中刘佳杰、周文颖两位同学在书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王欣、魏亚杰两位同学的作文获得了三等奖。
(4)、读书小报的制作。
为了保持学生读书的热情,各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最显著的就是四、五年级读书小报的制作,小报的内容丰富,有读书感悟、读书名言、优秀文章等。同时,优秀的作品在全校展览,既树立了榜样,表扬了优秀学生,又激发了其他同学的争胜心。
2教师方面
(1)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学生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2)在教研组的活动中,我通过多种途径亮出自己课题研究的成果,多次开设课题研究课,“立靶子,树典型”,不怕犯错,大胆实践,请同仁们批评指正,以促进课题研究的开展。我的三节语文课分别以公开课的形式,在教研组内交流、研讨。我讲授的《灯祭》在县优质课评比中,受到了同行们的好评。
(3)课题研究离不开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自己的教学有更深层次的领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每次的研究课活动后,我都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得失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将这种反思用教学后记、教学感悟等一些有效方式记录下来,及时进行搜集和整理,形成教育教学论文。一年多来,我听课后、上课后的反思撰写了十多篇;编制教学课例、案例三个;教育故事三篇;撰写教学论文两篇。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如下的问题:
1、阅读的依赖性。学生读书开始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没有形成习惯。更谈不上兴趣,读书不认真,敷衍。
2、教给了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多数学生还是依照自己的方式去阅读,对老师的好办法置之不理。
3、阅读的肤浅性。对于读书笔记,学生摘抄的多,感悟的少。小部分学生只读不写,读起来也走马观花,粗略阅读,起不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对于摘抄的好词好句,只是摘抄下来就完事了,不会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4、阅读的单一性、片面性。对于书籍的阅读,内容没有选择性,没有目的性,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样的书,不知道读什么样的书好,只是读自己喜欢的漫画书或者一些侦探书、武打小说,书的类型过于单一,对于文学书籍和有教育意义的书读之甚少,造成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5、缺乏交流,缺乏探讨。学生读书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各读各的书,对书的内容不交流,不探讨。不仅不和家长交流也不和同学交流。
6、读书没有持久性。有的学生对于读书,刚开始特别的有新鲜感,过了一段时间,课外书籍就扔到了一边,看也不看一眼。
对于在阅读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如下的应对措施:
1、有计划的阅读。各老师针对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学生的自身情况,制订了本班的阅读计划,同时创建了班级图书角,定期开放学校图书馆。在开始阶段由老师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当学生爱上了阅读,再有学生自己选择阅读。
2、阅读时间巧安排。各班每周都有阅读课。在课上,老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科学阅读。每天早、午饭后有定时阅读时间。双周周四下午学校的图书馆向学生开放。
3、阅读的持久性。为了让学生长久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和激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时时感觉到阅读的魅力。比如:阅读心得交流,读书手抄报,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读书征文等。
4、书籍的选择。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让学生阅读,避免读书的盲目性,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5、阅读方法的指导。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有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同时,让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让学生借鉴,互相促进。
6、阅读方式的选择。阅读的单一性也是学生阅读兴趣缺失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阅读方式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读,在读中交流、探讨;可以采取亲子读,让父母和学生一起读,在读中感受家的温馨;可以采取自荐读,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好书,鼓励其他学生读……让学生时常感到耳目一新,天天有新奇,天天有阅读的兴趣。
9.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结题报告
1、学生方面:
(1)学生兴趣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针对农村小学学生的阅读现状,课题研究刚开始的时候,都是老师给学生布置阅读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教师每天检查,督促学生去阅读,经过一段时间家校的配合,学生的阅读习惯基本养成,每天都能自主去阅读,从不愿意读书到我要读书,态度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阅读的书籍也变得丰富多样,识字量,阅读量有了质的飞越。
(2)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有了一套科学的阅读方法、技巧。
通过问卷调查,各老师发现了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发现要提高阅读的能力,方法最关键。各位课题组的老师通过查找资料,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识字量,制订了本班的阅读计划,把阅读方法的指导渗透在教学中,并有独立的阅读课,教会学生如何写读书笔记,如何去阅读各类的文章,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实践中,逐步摸索,掌握了适合自己的阅读技巧。阅读能力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3)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带动作文水平的提升。
学生以前最怕的就是作文和口语交际,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有作文课,学生往往不知道该些什么,如何去写。在开展了“我爱读书、我要读书”的活动中,学生积极阅读,课堂的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口头表达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多样性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在通过要求写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好段落,学生的语言有了一定的积累,带动了作文水平的提升。
(4)语文成绩的稳步提高。
课题研究转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语文成绩呈上身趋势。
(5)阅读带动行为,学生更加知礼仪、懂感恩。
书籍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迷茫的双眼;书籍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懵懂的心灵。阅读可以明理,阅读可以开拓视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更重要的是从读书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生从书中知道了礼仪,懂得了感恩,明白了互助。班级中同学们之间打架、骂人的现象越来越少了,互帮互助的风气已然形成。这是意外的收获。
2、教师方面
(1)、教学理念的转变。
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我从理论上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增强了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实践性,转变了教学理念,从做好一个授课型的老师转变成一个研究型的老师。
(2)、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效率。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实践操作,我初步摸索出一套关于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渗透阅读方法和技巧,解决了学生阅读中存在的困惑,有效的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带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人数和质量明显提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作文水平和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语文成绩呈上升趋势。
(3)、促进了学校的教研工作。
通过课题研究不仅促进了我教学理念的转变,使课堂教学的面貌大为改观。而且经常与同事的交流,带动了学校的教研工作,给学校教研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使学校的教研面貌焕然一新。
(二)、显性成果:
1、学生方面:
(1)、中华经典诵读中才华的精彩呈现。
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长久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和激情,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时时感觉到阅读的魅力,学生在参加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广大博深,增强了自信。学校的朗诵《中华少年》获得镇教育办学生组的一等奖,获得县中华经典诵读二等奖。
(2)、优秀读书笔记的展示。
本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同时通过对优秀读书笔记的展示,帮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争胜心,在我校涌现了不少优秀的读书笔记,使学生的作文水平稳步提高。
(3)、优秀作文投稿。
学生的优秀作文被推荐到各类的作文大赛中,其中刘佳杰、周文颖两位同学在书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王欣、魏亚杰两位同学的作文获得了三等奖。
(4)、读书小报的制作。
为了保持学生读书的热情,各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最显著的就是四、五年级读书小报的制作,小报的内容丰富,有读书感悟、读书名言、优秀文章等。同时,优秀的作品在全校展览,既树立了榜样,表扬了优秀学生,又激发了其他同学的争胜心。
2教师方面
(1)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学生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2)在教研组的活动中,我通过多种途径亮出自己课题研究的成果,多次开设课题研究课,“立靶子,树典型”,不怕犯错,大胆实践,请同仁们批评指正,以促进课题研究的开展。我的三节语文课分别以公开课的形式,在教研组内交流、研讨。我讲授的《灯祭》在县优质课评比中,受到了同行们的好评。
(3)课题研究离不开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自己的教学有更深层次的领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每次的研究课活动后,我都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得失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将这种反思用教学后记、教学感悟等一些有效方式记录下来,及时进行搜集和整理,形成教育教学论文。一年多来,我听课后、上课后的反思撰写了十多篇;编制教学课例、案例三个;教育故事三篇;撰写教学论文两篇。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如下的问题:
1、阅读的依赖性。学生读书开始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没有形成习惯。更谈不上兴趣,读书不认真,敷衍。
2、教给了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多数学生还是依照自己的方式去阅读,对老师的好办法置之不理。
3、阅读的肤浅性。对于读书笔记,学生摘抄的多,感悟的少。小部分学生只读不写,读起来也走马观花,粗略阅读,起不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对于摘抄的好词好句,只是摘抄下来就完事了,不会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4、阅读的单一性、片面性。对于书籍的阅读,内容没有选择性,没有目的性,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样的书,不知道读什么样的书好,只是读自己喜欢的漫画书或者一些侦探书、武打小说,书的类型过于单一,对于文学书籍和有教育意义的书读之甚少,造成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5、缺乏交流,缺乏探讨。学生读书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各读各的书,对书的内容不交流,不探讨。不仅不和家长交流也不和同学交流。
6、读书没有持久性。有的学生对于读书,刚开始特别的有新鲜感,过了一段时间,课外书籍就扔到了一边,看也不看一眼。
对于在阅读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如下的应对措施:
1、有计划的阅读。各老师针对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学生的自身情况,制订了本班的阅读计划,同时创建了班级图书角,定期开放学校图书馆。在开始阶段由老师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当学生爱上了阅读,再有学生自己选择阅读。
2、阅读时间巧安排。各班每周都有阅读课。在课上,老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科学阅读。每天早、午饭后有定时阅读时间。双周周四下午学校的图书馆向学生开放。
3、阅读的持久性。为了让学生长久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和激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时时感觉到阅读的魅力。比如:阅读心得交流,读书手抄报,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读书征文等。
4、书籍的选择。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让学生阅读,避免读书的盲目性,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5、阅读方法的指导。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有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同时,让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让学生借鉴,互相促进。
6、阅读方式的选择。阅读的单一性也是学生阅读兴趣缺失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阅读方式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读,在读中交流、探讨;可以采取亲子读,让父母和学生一起读,在读中感受家的温馨;可以采取自荐读,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好书,鼓励其他学生读……让学生时常感到耳目一新,天天有新奇,天天有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