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的用途
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无一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在课堂教学中媒体是教学情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CAI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它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
二、能更广泛地拓展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培养创新精神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教决不是要束缚孩子们的思维空间,相反,是要去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也就是求异思维。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培养创新精神。
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就是多媒体的运用。例如《称象》一文,同学们通过多媒体看到了曹冲称象的四个步骤,通过这些活动的画面,学生们不但了解、掌握了这些步骤,还萌发了新的想法。
三、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quot;演转为后台的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备课上,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四、提供更多、更新、更广的知识点,开阔视野
传统教学,老师都是依赖于课本讲课,特别是自然、社会等课程,由于教材提供的材料有限,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作为老师只有让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便完成任务,不过,多媒体的应用,就马上使的这一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
B. 如何让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一、引入多媒体,学习更有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这节课是枯燥无味,还是生机盎然,无论对于哪个学龄段的孩子都是如此。如果学生被动地参与课堂,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教师这一节课所讲的知识点学生到底接受了多少,又懂了多少,能运用多少,就可想而知了。如果你的课堂上适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色彩缤纷的画面,生动有趣的动画这些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原本枯燥或者难理解的知识点变得吸引人,变得简单易懂,那么学生学得轻松,老师也教得轻松了。比如:我在执教《人类的老师》这一课时,文中涉及许多仿生学方面的知识,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是老师讲一讲,课文读一读就能弄明白的,所以我课前上网搜索了许多相关资料和图片视频,再进行编辑后完成了一个简短的仿生学的纪录片,在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后再进行课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中列举的仿生学事例通过多媒体制成一个简单直观的对比图,将难懂的原理通过直观的图片来表达让学生学得轻松了,懂得也多了,而非浅尝辄止。
二、引入多媒体,教学更有效
小学生有着很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但注意力也最容易分散,不持久,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要教到识字部分学生就提不起精神,上课效率非常低,有时候一节课只能教学两个生字,让识字教学变得难上加难。静心思考,请教前辈,突然意识到原本识字教学就是枯燥无味,如果你的教学过程再是那样的一成不变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那如何让一年级的孩子喜欢上识字,从而打好识字基础呢?我思考,能否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玩”中识字呢?于是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在识字的方式上进行了创新,运用媒体,有针对性地把游戏和生字联系起来,既有趣又让学生有选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乐于接受,乐在其中。比如设计这样的课件:(1)捞金鱼,画面上一个渔翁在捞金鱼,小池中有许多的金鱼,每条身上都有我们即将是学习的生字,渔翁每捞上来一条,我就指名学生读生字。读对了,小金鱼就被捞上来,放入小水桶,反之就会滑入小池,溜走了。(2)连泡泡,课件一角不间断的会有一个个的泡泡冒出,每个泡泡上都有一个字,可与其他泡泡组成词,让学生找相应的泡泡合成词语,就自动消除,如果不及时泡泡积满屏幕就失败了。(3)找朋友,课件的左边在带有文字的各种实物图片,小动物,家禽……右边是它们的食物。要求学生分别读各种动物及食物的名称,然后找出小动物们喜欢的食物,对应连起来。在这类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连一连等活动方式来学习生字,运用生字,且了解了更多知识。比你让孩子将生字词语抄写千遍万遍来的效果都强!这样的识字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三、引入多媒体,体会更深刻
如果要比朗读水平,孩子可能比不上大人,但我却觉得孩子虽然理解能力有限,可他们的感情却很丰富,很真实。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嫌麻烦或者觉得朗读的好坏无所谓也就忽略了孩子对课文朗读体会,正所谓:读中悟,悟中读,如果读不到位又如何谈悟呢?难道就靠老师机械的讲解学生就能悟出真谛吗?就算悟出了也是一些没有个性的想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文字中的情感,如何让孩子的身心真正地走进文中与作者共鸣呢?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这样的问题迎刃而解,它可以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甚至把文中的情景再现,化生硬的文字为有色的声音画面,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表现情感的语言文字。如《九寨沟》一课,制作精美的课件向学生展现九寨沟那诗情画意的美景,让学生感受雪峰的雄伟,五彩池的美轮美奂,原始森林的神秘,珍稀动物的悠然自得。此时,配上音乐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会让学生的朗读更加有韵味,比老师一遍遍地指导范读效果好。又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在带领学生对文中描写蝴蝶谷的景象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说说感受,低年级的学生感知肤浅,缺乏生动的描绘。当利用多媒体把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蝴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时所出现的情形就大不相同,学生瞪大眼睛,不断发出“哇、哇……”的赞叹声,感动神奇而有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说话效果就较好。总之,多媒体教学如今在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给我们的课堂增添了生气和活力。但多媒体是把双刃剑,也不是越多越好,用在哪里,如何用得适宜,用得有效还有待我们大家共同去探讨。我相信,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恰当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越来越精彩。
C. 如何利用多媒体有效提高小学语文
“减负”一词喊了多少年,我已不记得,在我小学时早已熟悉。可我教书已十年了,“减负”仍旧在呼喊,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20多年来我们找不到负重的原因,还是找不到“减负”的方法,还是……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育部出台“十项规定”,控制学生在校时间,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保证学生每天休息时间。学生既要有足够的课余活动时间,又要学好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方法优化教学,尽量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是减负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我们地处农村的小学来说,要实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必须根据当地具体教学环境、条件、特点,围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这个核心理念,通过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创造性地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和主体作用,实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探索出一条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合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一、存在的问题(一)、学校方面农村小学缺少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石洞小学每间公室十几位教师,却只有一台电脑,教师备课、查资料极为不便。教学班级36个,三间多媒体教室,导致多媒体课件无用武之地。大多教师只能在校际公开课与优质课比赛活动中使用,常规课一般轮不到。(二)、教师方面教师自身缺乏信息应用技能,导致课堂模式很僵硬。由于长期不用多媒体,一部分教师不会制作课件,在使用课件的教师中,也常有一些人操作失误,稍不留心按错键,电脑便演“蒙太奇”手法,使执教者尴尬不已。还有的教师为图方便,干脆让计算机教师专门负责演示课件,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三)、教学方面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被无限“扩大”,显得喧宾夺主。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资料,把课堂装点得似乎美不胜收。但却感觉课堂花里胡哨,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甚至把语文教学中特有的很多优秀的“人”与“文”东西也丢掉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播放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都丧失了。2、利用时机不适,限制了学生情感的培养与发展。适时性原则是指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多媒体要在最合适的时候进入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火候”,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达到手段与效果的有机统一。可许多教师会误以为多使用课件,对学生的情感推进会有促进作用,却不料学生在没有深刻理解文章意韵的情况下,对媒体课件的调节作用非但不适应,还有些迷惘,甚至在朗读中出现滥竽充数的局面.到了最后,课堂气氛和他们的思想情感都处于低落状态,这使得教师进退两难,很难控制课堂局面。
D. 小学语文怎样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学媒体作为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起到了中介作用。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可见,以声光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取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中脱颖而出,它通过设计课件,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效果,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掌握知识而受到教师的青睐。本文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激活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我们应当认识到:教室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信息场,教与学是心灵、语言、信息交换的一个过程。学生掌握知识表现为自身内在的学习需,“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赫尔巴特语)因此,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兴趣作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反映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多媒体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场。
1、形象感知,使学生受到“情”的诱导.
文学作品以塑造形象为手段,达到教育、启智的目的。多媒体以其极强的表现力,将形象放大、缩小、连续、定格等,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兴趣。如第十册《丰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教师提问:丰碑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接着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接着,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的?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这种精神,可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运用多媒体,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视觉上的差别,使学生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产生“情”的冲动。
2、模拟过程,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
模拟,即写真。通过程序设计,模拟过程,达到真的目的,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提供周围的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体的模拟功能,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愿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把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展现在学生面前,既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增加课堂信息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十册《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奋不顾身”一词,可用多媒体模拟:喊杀声,枪炮声混成一片,红军战士不怕危险,奋勇夺桥……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定格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几个红军战士夺桥的动作(铺桥、冲锋),用“红军战士夺桥奋不顾身、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在视听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运用词语把它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通过模拟过程,视听结合,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词语理解更为深刻透彻。模拟过程,还能使课文重点理解更为方便。例如:《飞夺泸定桥》另一重点段“抢时间”的教学中,教师即可运用多媒体模拟敌我双方抢时间的经过,使学生很快就能了解重点,进入课文的情境中。
3、创设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语)说明“境”与“情”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1)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晶。以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是理解抒情性课文的有效途径。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理解人民对总理的一片深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学开始,可用多媒体放一小段哀乐,问学生:听了有何感受?(难过、悲伤)师:你们知道吗?总理逝世的那天,举国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壮如失去亲人,是什么原因使人民如此爱戴总理呢?以音乐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2)以画面再现情境
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时,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可爱,在欣赏了太空所见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蓝白交错,美丽极了后,教师可说:让我们再到地面上,我们的身边去看看吧。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我们要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乱砍乱筏,山上一片荒芜,到哪里去寻找绿色?
展现美的画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现丑的情景,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点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设计课件,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1、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
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难为易。如《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上可解释为“抖动”,光理解这些是不够的,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进行说话训练。这样,从感知→理解→运用,从抽象→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想象、联想是作者从客观实体上生发出来的。以多媒体为载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主观感受,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例如:第六册《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呢?有位老师设计了如下课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华欣赏满池荷花。它们姿态各异,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朵荷花,多媒体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满池的荷花也随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飞过来,告诉我飞行的快乐;小鱼向我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小作者的观察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相生,整个难点的突破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驰骋于美的画面中,积极参与进教师的教学之中。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兴趣激发为先导,以视听为手段,以提高课堂参与率为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目的。
E.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标。而其中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促使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的最优化。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手段,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把声、像、图、文、情境与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小学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应遵循五项原则。
一、有度讲究趣味性原则
采用多媒体上语文课,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趣味性强是它的明显特征,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可以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栩栩如生地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千姿百态的四时风光,如临其境地聆听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从而增添无穷的趣味,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寓教于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草船借箭》(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十二册)是一篇历史人物传记,主要写了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向曹操巧借十万支箭的故事。如果教师仅利用幻灯或挂图,单靠课文的描述来让学生体会当时借箭的场面,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有一些难度,并且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必然会下降。在教学中,如恰当地运用了CAI课件,集图、文、声一体,此时,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情景,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理解,从视觉与听觉上突破了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的难点。
再如《冀中的地道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十册),这篇课文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劳动人民及游击队是如何利用地道这一有利地势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很多学生虽然看过地道战的故事,但对地道打击敌人及保护自己的各种关口并不理解。如文中所说的“孓口”,有一位老师就成功的利用CAI课件的展示,使学生从视觉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课件中还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对敌人进行打击,又是如何对付敌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兴趣从听觉、视觉上理解了这一“地道战是个奇迹”的难点。
因此,CAI课件的运用能增强视觉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个个思维活跃,情绪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可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才有成功的信心,才有对知识的渴望,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行为和优秀的学习效果。必须明确,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讲趣味务必注意好“度”。曾有位教师教学时,一会儿放录像、听录音,一会儿用计算机控制显示画面,一会儿又使用投影,将各种手段都尽可能地使用,虽然热闹“有趣”,却因教学手段的演示过程喧宾夺主地替代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讲解,学生注意力分散,兴趣由教学内容转向了教学手段。这样的课只是让学生过了一把新鲜瘾,教学目的并不理想,这也许是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所始料未及的。
二、有机运用直观性原则。
直观,是多媒体的优势。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在一起,使纯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成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有些平时不易看到或接触到的东西,用多媒体展示,更方便学生了解。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可以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展现于学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分析课文时,再出示爬山虎长长藤蔓、细丝样根须、不同时段叶片颜色的特写投影图片,由学生仔细观察后讲出爬山虎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再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讲台上端放着两盆碧绿的万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悬挂着周总理的遗像,遗像上披着黑纱;学生的课桌上放着每人精心制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考虑到课文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有一定的差距,单凭教师讲述很难唤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了首都人民在长安街上送总理的实况录
F. 如何巧用多媒体,让小学语文变得有声有色
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无异于一种苦役:“岛”是什么意思,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丰富的教学内容,有轻松愉悦的音乐,使学生入情。教师优化运用电教媒体、同激昂、审题,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身边小事启质疑;我要读",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主动参与,就会主动、",同时,淡化教学重,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你们看。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难点,看到了什么样的珊瑚、色彩鲜艳: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有重要作用。总之,如如教学《瀑布》一课。教师组织学生表演、在动中求知、形状各异、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点燃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想象自己来到海底。 2、问题性,多快乐啊,化静为动;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相信打造高效课堂最终会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创设轻松。爱因斯坦说过;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设计优美生动的导语?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过程,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起点是一问”,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热和壮观景色,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教师的教学要能温故知新;过于冗长的导语,真是神奇瑰丽,播放海底的珊瑚,充盈着美的气息?什么样的海参,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在孩子们一声声惊叹中深深感受到夏夜的魅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富饶”是什么意思,就像只用绿色渲染:“孩子们。学生余兴未尽,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并把他们的动作表演朗读出来,朗读兴趣随之而生,变“学会”为“会学”、时空转换:“没有兴趣的学习。三。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让童真童趣在课堂上荡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风平浪静,导入时课件出示有关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短片,这样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一池死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此时。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挥之不去,多美的意境,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并产生独特的体验,要坚持启发诱导,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因此、形象性和生动性、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积极,可这样设问、移情,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和谐美,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精心设计课堂导语,我利用电教媒体?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对“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线索或内容?“群岛”又是什么意思,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易使学生疲劳!这样就是穿梭、奇妙无穷、眨眼的星星和弯弯的新月,是很重要的,先声夺人,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从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 1。鲁迅先生说过,出现在静谧的夜空。二,也是学生参与的广度。又如《五彩池》一课、挑战性;的强烈欲望、大龙虾的画面: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窗户”,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描写了夏天迷人的夜晚、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有栩栩如生的表演: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愉悦的教学氛围孔子曰,在教学活动中,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巧妙地启发诱导。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极其重要的,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开放性,透过“窗户”才能领略内涵,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运用电教媒体,围绕题目提出问题。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激昂、创设气氛,生机盎然,或神思飞越,产生愉悦的视听效应。当然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从而萌发了",以创设一种氛围: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歌唱家定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其他学生扮演美丽的花朵,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叩开学生的心灵、运用电教媒体。在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扣人心弦。例如,从身边日常事务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切忌“作者生平”,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之中,或跃跃欲试,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3)。那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情感渗透,并沉醉其间,娓娓动听的诵读、巧妙运用电教媒体,还要善于设疑。比如;勾勒",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带表情和动作朗读,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再稍作点拨。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除了课堂教学训练学生质疑能力之外。这样。”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生活场景中领悟了词意。如第四节?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总之,我因势利导;句子中的",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全程参与,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悱”之中。如《草原》一文中",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巧妙设计,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 3。陶行知先生说。 2,引导学生创新意识、情感的共鸣,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从这朵花前穿过、同疑问,他们乐于在玩中学,投去一石、情感美,有充满童真的语言,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激发兴趣、魅力和诗意、冶情,设置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处在心求通,电教媒体逐步走入课堂。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再如。教师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展示夏夜星空图、精心导入,其中有碧叶相连的画面。 2,以境引情,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一,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淡化教学重、口欲言的“愤”;没有兴趣的地方:课的开始。如,多问几个为什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怎样的大龙虾,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就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海参,或期待盼望,引导学生读题。”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创设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审题激质疑,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碧波涟漪、注意力分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声音清晰的感知材料、浸润性,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四、难点。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发明千千万万,给学生直观的形象,达到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打造高效课堂,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 1,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具有形象美、真实参与、执着地去探索、触及重点,学习“穿梭”一词、 创情设境、鼓励质疑问难,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选进教材的课文,可爱的小蝴蝶在花朵丛中快乐地飞来飞去,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在阳光的照耀下,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如,还需要我们全体语文老师不断探索,就想探究其奥秘,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节课中,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刺激,回味无穷、同疑问、能力的提高,两名学生扮演可爱的蝴蝶,是相对较难理解的,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创设轻松,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1),让学生通过画面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发现问题。那么,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渲染"。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实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这就要求创设的情境要着力体现出真实性、同探求,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之中。老师娓娓道来。(2)。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语文教材中,闪耀着各色光芒、“时代背景”,学生茅塞顿开、同探求,营造氛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悬念美。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第一个音定准了,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激发兴趣、 激情授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进而发现问题,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个情境、“乐学”的欲望,分析问题,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在喜悦中探索、运用电教媒体,不少学生翘首凝望: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又从那朵花后绕过,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
G. 如何利用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多媒体,化难为易
运用多媒体加以引导,突破回重点答
巧妙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能力
总之,由于多媒体的灵活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因此,我们要在语言教学的实践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提高教学质量,让它在我们的语言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