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语文八下人教版18课课后题

语文八下人教版18课课后题

发布时间:2021-01-28 09:21:14

Ⅰ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8课答案

(1)第一篇与第二篇都说的是恐龙灭绝的原因,但是,第一篇选用的材料是“板块构造”理论。主要问题是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板块运动把他们带到各个地方,而且不适应那里的生活环境而灭绝。第二篇的材料是“撞击说”。主要问题就是,恐龙的灭绝可能是因为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二导致恐龙的灭绝
(2)①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②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③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④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3)我们应当学好没一门课,因为每一门课之间都有之间相互的联系的,不能偏科,无论哪一门学不好,其他科目也都会受牵连的,因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Ⅱ 六下语文课堂作业本18课答案啊!! 是全部答案!1至8题!

1、捐赠 荣誉 顽强 里程碑 分析 隐退 乏力 酸碱
3、(1)③(2) ③(3)③
4、近义词:庄重---端庄 坚定----坚毅 疲倦-----疲劳
反义词:人工---天然 所有----唯一 肃然无声---人声鼎沸
5、(1)矿产资源并不是本来就有的,是经过几百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2)不论刮风下雨,交警总是一如既往地坚守岗位。
7、(1)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
(2)伟大发现指的是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对人生意义的发现指的是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美貌金钱名利,而是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3)四个变成写出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
8、 在这个简陋的实验室里,架着一口大锅。锅旁坐着美丽端庄的居里夫人,她一直搅拌着锅内的工业废渣,细小的汗珠从她的额头滑落下来。锅的上方飘着白茫茫的烟气,居里夫人微笑着看着锅内的物质,想象着美丽的镭,如一位慈爱的母亲看着熟睡的婴儿。这项工作已经进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居里夫人并没有动摇决心,而是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
令人作呕的实验室中,刚走进去,只要是正常人,都会感到恶心,空气中弥漫着股股浓浓的气味,让人无法靠近,只见在化验室的中央,摆放着的锅里,盛着难闻的矿渣,可就是在这恶劣的环境中 ,居里夫人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而所谓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居里.玛丽拿着勺子双手握着勺柄,慢慢搅拌着锅子里的矿渣。她的脸上.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伤。她用手臂擦去额头上的汗水,继续工作着.她的脸上显示出了明显的疲备......

上面的答案都是我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Ⅲ 语文补充习题五下第十八课第三大题和第四大题的全部答案!

童谣一:太妹太,驮气卖卖哪里,卖江西,江西江,卖九江,九江九,买笤帚笤帚笤,卖粪瓢粪瓢粪,卖拐棍拐棍拐,卖牛奶,牛奶牛,卖气球!气球飞上天,把你的屁股搭两边!童谣二:滴地伢--哪里雷--噶婆(外婆)看(放)牛累(来)哪里看---葛公塘几深草---尺把长哪个烧火,滴舅娘么丝脆(菜)---鸭子王喊呐淡--我冒尝留忒我好七(吃),葛公娘葛公葛婆,骑马过河,过到官音,官音射箭射到破片,破片蒙鼓,蒙到老虎老虎不在家抓的就是他!童谣三:一百饼子一百粑一肩挑到外母(岳母)嘎(家)外母勤(向)我讨肉七(吃)我勤外母讨马妈(老婆)马妈到着千家岭放一跨(挂)炮黑(吓)得我上一跳跳上天,做神仙神仙说我好代(大)胆我要搂(抠)神仙的屁股眼。童谣四:骑马骑马登登一肩赶到乌称乌称七(吃)碗面面一肩赶到县县县里七(吃)碗粑粑一肩赶到嘎嘎(家)嘎里喝碗茶叫一声衙(父亲)衙不应拷(打)哈(一下)庆(古乐器)庆不想投(投诉)保长保长不港哇(讲话)打脱保长的哈爬童谣五落耳(雨)落歇(雪)告(叫)花子郭捏(打架)王花子拉高(劝架)拉一头包。童谣六: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山上有敌人敌人不做身(声)山上有红军红军开太(大)炮马(把)敌人嘿(吓)的一跳童谣七:烟囱烟,气(去)为(那)边,我搭桥嗯(你)上天---小时后,对天空的向往童谣八:天那天,莫起风二十四的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七二十八刹鸡刹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刚(讲)好话初一初二不驮(挨)骂童谣九:张打铁,李打铁打一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气(去)嘎(家)打呀(夜)铁呀铁打到正月正我要气嘎摇花灯花灯摇到清明后我要气嘎点王(黄)豆王豆开花六(绿)豆芽哥汉(锄)草,妹送茶妹呀妹,你莫哭我马(给)你搭个好花屋妹呀妹,你莫惹(哭)我马你勤(寻)个好婆家堂前吃饭婆检碗房里搜(梳)头郎插花左一插,又一插中刊(间)插朵牡丹花牡丹花上一对蛾一肩(一直)飞到二郎河二郎河里姊妹多丢脱松火(工作)会唱歌企到(站着)里(的)唱,脚又酸坐到里(的)唱,几(嘴)又干倒一碗茶,茶又涩倒一碗酒,酒又酸挠威(多谢)隔壁奶奶倒一碗开许(水)泡心肝(这应该是一首流传最广、普及程度最高的宿松童谣,在宿松长大的孩子,不会这首的几乎不多吧。这首歌谣是古代宿松人男耕女织的生活写照,非常生动有趣,堪称宿松童谣里的经典啊!)童谣十:骑马骑马蹬蹬一肩赶到乌池(注:原坝头乡的一个村,交通要冲)乌池七(吃)碗面面一肩赶到县县里七(吃)个粑一肩赶到嘎(家)嘎里喝碗茶驮扁担气(去)打麻子衙(“爷”嘎嘎

Ⅳ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18课后练习答案

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答案:
第1题,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第2题,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参见“有关资料”部分)。
第3题,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4题,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第5题,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Ⅳ 分析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18课《吆喝》

一、整体感知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萧乾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

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

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在结构安排上,本文也颇有独到之处。

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思路呢?

文章第4段实际上是个总领段落:“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按“一年四季”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

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经过作者如此一梳理,纷纭杂乱的各种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文章的思路就显得十分清晰了。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然能够体味到此起彼伏“没个停”的叫卖声。因为,只要看看“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一句就可知要一一列举这种种叫卖声几乎没有可能。于是,作者只有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这实际上就是对材料的加工剪裁的功夫。

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叙述介绍自此开始退让为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写实的成分较多。因为上文已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

当然,作者在文中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也许,当初这一声“哟”在儿童内心确实是一种惊恐,引来一阵颤栗,但事过多年后,作为成人的作者回忆起来,便只剩下有趣和怀念。

练习说明

一、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揣摩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作者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二、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这是口语活动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体验。教师在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上都应该做些指导。

非北京地区,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观摩影视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模仿、表演。

三、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本题具有研究性学习性质,要求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记录等工作,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可以将本题与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结合起来完成。

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

一、感受体验。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要求学生到集市上搜集、调查、整理当地的种种“吆喝”,既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又可借此开展语文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研读课文。

本文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教师基本上可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主要研讨内容如下:

1.指导学生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

2.指导学生体验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表达手法

三、开展活动。

本文内容贴近生活,生动有趣。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之后,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学生对吆喝的认识和兴趣。例如,可以要求学生编写“剧本”,把各种“吆喝”融入到剧情当中;可以要求学生仿写相声,直接模仿各种“吆喝”,使学生在欢笑声中深切体会到“吆喝”的韵味;还可以引导学生记录“吆喝”的种类,研究“吆喝”的规律、特点及其价值,探讨“吆喝”声中所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有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萧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报·文艺》兼旅行记者。1939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2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1985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89年4月任馆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届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为美国伊斯塔德“国际文学奖”第十届评奖会评审委员。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惟一的战地记者。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牌”。1990年,80高龄的萧乾和夫人文洁若着手翻译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二、相声《卖布头》中的吆喝

旧社会绸缎棉布商店的大老板为了倾销积压的布匹,将整匹布扯成零块,假称是削价的布头,雇一些小贩临时叫卖。小贩则施展吆喝、叫卖的生意经,夸大布头的成色,以招揽顾客。这段相声从仿学卖货声开始,最后模拟卖布头小贩的各种声腔神态,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景象。

卖 布 头(对口相声)

甲 过去在北京啊,做小买卖的吆喝最多。比如说卖糖葫芦的,东西南北城还都不一味儿。
乙 对,讲究九腔十八调,您说到北城怎么吆喝?
甲 “蜜来哎冰糖葫芦哎——”
乙 到西城哪?
甲 “葫芦儿冰糖的。”
乙 这省点儿事,到了南城?
甲 “葫芦儿。”
乙 这更省事了!
甲 到了东安市场摆摊儿的,吆喝起来新鲜:“刚蘸得的!”
乙 连葫芦俩字都没有啦!
甲 北京叫冰糖葫芦儿,到天津叫糖墩儿,吆喝起来最省事,就一个字儿:“墩儿哎——”
乙 对。
甲 这是卖糖葫芦儿的。还有卖果子的:“香果来!闻香果啊哎!”
乙 真好听。
甲 这跟唱民歌似的,你如果会记谱,你给记下来,唱出来非常好听。
乙 这还能谱下来?
甲 我就谱过,不信哼一个你听听。
乙 好,你哼哼。
甲 卖什么的?
乙 这……不知道!
甲 这是卖豌豆的。
乙 我记得卖豌豆是这么吆喝:“牛筋儿来豌豆噢!”

乙 “多给来豌豆赛过榛瓤。”

乙 “豌豆来多给。”

乙 嘿!真跟唱歌一样。
甲 最讲究吆喝的是卖布头儿的,天津有两种,北京也有两种。
乙 天津有哪两种?
甲 一种是背包袱串胡同的,一种是街上摆摊的。
乙 串胡同怎么吆喝?
甲 我给你学学:“买哎花条布哎,做里儿的,做面儿的,什锦白的,做裤褂去呗。”
乙 哎,都是这味儿,那种摆摊儿的哪?
甲 那不留神能吓你一跳。
乙 是啊?
甲 他吆喝起来一惊一乍的,神经衰弱的人不敢打他头里走!
乙 你学学。
甲 “瞧瞧这块哎,真正细毛月真色不掉,买到家里做裤褂儿去呗——”
乙 嚯!
甲 这是天津两种布头儿。
乙 北京的呢?
甲 也有两种,一种软调儿的,一种硬调儿的。
乙 您给学学这软调儿的。
甲 “这块吆喝,吆喝是贱了就是不打价哩吧,这块本色白呀,它怎么那么白呀,它怎么那么白呀,哎,你说怎么那么白?”
乙 我哪儿知道哇!
甲 “它怎么那么白呀,它气死头场雪,不让二路霜,亚赛过福兴的洋白面哩吧,买到你老家里就做被里去吧,是禁洗又禁晒,禁铺又禁盖,禁拉又禁拽,是禁蹬又禁踹!”
乙 这人什么毛病啊?
甲 吃饱了撑的。
乙 大概形容他这布结实。
甲 再给你换一块黑的,这块是德国青。
乙 对,过去说德国染料好。
甲 “这块德国青啊,它怎么那么黑呀,它怎么那么黑呀,哎,你说怎么那么黑?”
乙 啊……又来了!

甲 “怎么那么黑,气死张飞不让李逵,亚赛过唐朝的黑敬德哩吧,在东山送过炭,西山剜过煤,开过两天煤厂子卖过两天煤了,它又当过两天煤铺的二掌柜的吧。这块德国青,真正德国染儿,真正是德国人他制造的这种布儿的,外号叫三不怕,什么叫三不怕:不怕洗,它不怕淋,它不怕晒呀,任凭你怎么洗,它不掉色呀!”

Ⅵ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第十八课答案

十八

阿里山纪行

一、

1.

1

m
ǐ


2

m
ǎ
ng

3

l
á
n

4

d
ì


5

chu
á
ng

6

ch
á
n
2.

1






2
)粹


3
)阴

阴(以前
“树阴”写作“树荫”,现在规定一律写作“树
阴”)决

3.

1
)请刚从远道来的人吃饭(
2
)深远的感情(
3
)可以称为(
4
)正午

中午(
5
)对等




4.C
5.






6.
头顶上是高高的蔚蓝的天空

7.
示例:不到泰山,何以能说到了泰安?不到玉皇顶,又何以能说到了泰山?

二、

(一)

27
8.C
9.
不能,因为这是按照声音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10.
反复

宁静

11.
无声

此处无声胜有声

12.




13.
旅游阿里山

14.
好像

不是比喻句,“仿佛”在这里表示想像。

15.
移步换景。作者以行踪为线索,“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到“台湾的中部城市”,改乘
小火车进山;
“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
到了阿里山站”

“从火车站到神木,
尚有一段路程”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通幽”;“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终于看到了
神木”;最后“下山”。从进山到下山,作者边行,边看,边描写所见风光。这种写法不仅
可把线索交代得很清楚,而且表现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风貌,给人一种移动感,
使读者从中感受一种动态美、整体美。

(二)

16.
山下很美,山上应该更美。如今不去山上,就使山上的美妙像谜一样更具魅力。

17.


18.D

19.(1)
如:
“矗立”一词写出了华山的高峻,
“裹”字采用拟人手法,将山头云雾缭绕,
如仙境般美妙的特点突出表现了出来,并有情趣之美。
(2)
如:
“软”
字将水与石不同的质感
写出来,透着一股调皮劲,
“翻”字生动而准确,
“雪”字表现了浪花的色彩美,一个“空”
字使人产生美妙联想,语言美和形象美结合起来。

20
.【例文】

绿

久居闹市,
过惯了紧张的生活,
呼吸着浑浊的空气,整个人好像也成了灰色似的。
就像
鱼儿需要水,我渴望拥大自然的青山绿水。

一个假日的傍晚时分,
我信步来到新建的河堤上,
一阵清新的晚风夹着淡淡的花香扑在
脸上,柔柔的像缎子滑过肌肤。这时,我惊诧于满目的绿了。

漫步河堤,
举目远眺,
只见江边细草经过漫长冬日的沉睡苏醒了,
一片嫩绿直挤入眼帘,
在夕阳的余晖中尽情地随风摇曳。拂面清凉,小草的味儿也令人酥软。

那汪汪一碧的江水更令人赏心悦目。我的心随着它的绿而摇荡。
‚春水碧于天‛,那江
水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一色;春风拂过、渡船滑过,平静的江面便划出一道道、一
圈圈涟漪,
像一袭裙幅卷起的花边,
在春日的照耀下,泛着点点绿光;
长长的堤坝倒映在江
面上,随着荡漾的碧水,一层层铺展开来……这‚阳春二三月,草于水同色‛的景致多么令
人依恋。

走着走着,
觉得疲累了,便坐在堤旁的石凳上小憩。
可眼前满是奇异的绿:堤上也种上
了绿油油的小草,婀娜的垂柳,雕刻着漂亮的石像,安上了别致淡雅的灯。那野花、嫩草、
杨柳在风仙子轻柔的抚摸下,
揉弄着黄眉绿眼,
舒展着细长的胳膊。
从湿润中透出丝丝绿意,
真是‚碧绿早春春草生,清风拂过绿晶莹‛啊!春风轻柔,杨柳垂丝皆画,不知谁的纤纤素
手,
将这千条万条的柳丝染上了青翠、
嫩黄?草地上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小路盘曲其间,
几个
老爷爷穿着袜子正饶有兴致的踩着;路旁的石凳上三三两两坐着前来散心的人们,聊天的、
下棋的、
看报的……不远处,
老婆婆们也和着古典的旋律,
音乐的节奏跳起了扇子舞来……
这景象在夕阳中富有几分诗情画意,显出几分温馨、自然。

28

啊,绿色,她拥抱着明净的天空,催开了火红的春花,抚摸着潺潺的江水,聆听着生命
的吟唱……我愿与她结下不解之缘,让她永远滋润着我的心扉!

Ⅶ 初二下册语文课文第十八课的课文

一位二十年代在北京作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并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器。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手里那把钳形铁铉。用铁板从中间一抽,就会“刺啦”一声发出带点颤巍的金属声响,认为很像西洋乐师们用的定音叉。此外,布贩子手里的拨啷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当然还有磨剪子磨刀的吹的长号。他惊奇的是,每一乐器,各代表一种行当。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就准知道街上过的什么商贩。最近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还广播了阿隆· 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同音响为主题的交响诗,很有味道。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鬼)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我也听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我心想,多累人啊!我最讨厌胜利公司那个商标了:一只狗蹲坐在大喇叭前头,支棱着耳朵在听唱片。那简直是骂人。
那时夜里还经常过敲小钹的盲人,大概那也属于打击乐吧。“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还有过乞丐。至今我还记得一个乞丐叫得多么凄厉动人。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制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芦儿--刚蘸得”就出场了。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我上学时鼻涕眼泪总冻成冰。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吃可以填饱肚子。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拍花子的”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声“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我在小说《邓山东》里写的那个卖炸食的确有其人,至于他替学生挨打,那纯是我瞎编的。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大”就是一个铜板。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Ⅷ 求解答。九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十八课的课后题,第二,三题的答案,麻烦把全解书的答案拍过来,谢谢。

Ⅸ 全品作业本语文八年级下26课18题

这个吧总有人来问题

阅读全文

与语文八下人教版18课课后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