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专题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专题训练

发布时间:2021-01-24 20:44:52

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课文两则》中的新闻是指广义还是狭义的新闻广义有很多,狭义只指消息.

狭义

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一课《新闻两则》中的优美语句有哪些

这种是新闻,没什么优美的,不过有些新闻突出特点的,可圈可点。
百万雄师过大江 1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丝毫”指作用极小或很少,勾画了汤恩伯捉襟见肘的狼狈相。
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本篇导语是开头的两句话。它概括告诉读者三个情况:一是参战部队及数量——“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二是战斗的具体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纵横一千余华里”;三是战果——“已经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一般在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二句话。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点明消息最主要的事实,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导语使读者了解文章概貌,可以激起读者有进一步了解详细情况的欲望。
3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课文中插入了几句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在前文已经作了比较详细地叙述和交代。所以略写。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文章前半部分写了我军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那么在分析胜利的原因时,就应该先分析我军的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中原我军解放南洋

1 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2 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现代文学家毛泽东《新闻两则》的主要内容是渡江战斗的报道。

《新闻两则》分别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专题训练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两则新闻的不同:

(1)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2)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3)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新闻两则的相同点:

1、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2、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3、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新闻两则的不同点:

1、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2、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3、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4)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专题训练扩展阅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写作背景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2日夜,毛泽东同志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5. 关于八年级上语文习题

新课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课 新闻两则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主讲教师:彭修继
【目标定位】 a、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这两则新闻(消息),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知识,
培养阅读新闻(消息)的能力。初步掌握写新闻 (消息)的方法。 b、方法与过程目标: 运用多种形式的阅读,
通过整体感知→重点品味→比较归纳三个步骤,实现对新闻(消息)这一体裁的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了解文本内容结构,品味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的文本语言的
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体会历史的苍桑与厚重。
【内容品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新闻”泛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关于
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现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
这里的新闻是指后一种意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
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概,也揭示了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内在原因和必然趋势。
这篇消息结构严密。具体表现在:(1)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是“总分关系”。
导语总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概况,主体接着按渡江时间先后和地点方位的不同,
分中、西、东三路叙述。
(2)衔接自然,过渡巧妙。例如:主体部分第二层,叙述了西路军的情况后,即用“此种情况……由于……”过渡,
“此种情况”承接上文来叙述“由于”则引出议论,十分紧凑自然。
(3)文中遣词造句也十分注意前后照应。如导语总述部分说“百万”大军,
分述中一一点出中路“30万人”,西路“35万人民解放军”和“东路35万大军”,合起来正是“百万”大军。
这篇消息的语言准确简洁,气势磅礴,传神抒情,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如导语一共不足五十字,简练明快的交代记叙的六要素中的何人、何时、何地、何事,
即告知了新闻“五w”中的四个“w”。
也知道了渡江大军的数量,渡江战线的长度,渡江作战的地点以及渡江作战的结果。
“冲破”“横渡”等词形象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写中路军渡江,用“突破”一词十分准确,因为中路军是首先渡江,在敌军千里防线上打开的是一个缺口。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南阳的情况和河南全境解放战争的战况,
分析了我军取得胜利,敌军频临失败的局势。
“中原逐鹿,鹿死谁手。”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带,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战略地位尤其突出。
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敌我双方在中原地区彼消我长,解放南阳,标志着中原大地全境即将解放,意义重大。
本文先用一句话作导语,概述了解放南阳的时间和状况。
然后用三句话介绍南阳的历史,以此突出南阳的重点战略地位。
第5句—第8句写蒋介石在南阳的布局和在河南的溃败情况。
第9句—第21句详细报道了我军一年来在中原地区的战绩,这一部分既与蒋军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又通过背景材料的交代,深入分析了我军取胜的深层原因。
第22句到结尾写了敌军溃败的情况,指出了敌军失败的必然趋势。
这两则新闻都是关于解放战争的新闻作品中的瑰宝。高层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结构完整严密,两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均不缺,且主体部分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疑难指津】
问题1:通过阅读《新闻两则》,思考讨论课后练习,联系老师的讲解,你能谈谈消息这种新闻体裁的一般特点吗?
解答:消息是狭义的新闻,它是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其一般特点概括为四个字:真、快、短、新。
真:消息是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客观,不能虚构或夸张。
如1975年4月《人民日报》用《蒋介石死了》为题,报道了蒋介石4月5日于台北病逝的消息,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很客观。消息存在一个消除假消息和不实报道的问题。
历史上也有许多有名的记者是为了真实报道战况,深入前线成为战地记者,
如写《我军横渡长江情景》的阎吾,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魏巍。
真,与有感情色彩不矛盾。真实不排除真情。如申奥成功,《人民日报》用“我们赢了”作标题,喜悦之情,溢入言表。
快:就是指消息报道过程要尽量迅速及时。
过去由于交通、通讯手段限制,许多有价值的事实作为消息被众多人了解时,已时过境迁了。
现代通讯手段已可实现同步直接报道了。快,体现在报道过程的时效性和手段上。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渡江战役从49年4月20日午夜打响后,此文发稿时间是22日22时,
这在当时是算快的。
现在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甚至在同步直播的同时借助电话互联网等媒体开展与听众的互动。
短:指消息一般简明扼要。
一条消息虽然通常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个部分,但消息在有限的篇幅内交代记叙的六要素,
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这就要求其语言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楚。
为此,消息的结构常按信息内容的重要程度,由主到次排列,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放在最前面,
形成“倒金字塔”结构。
这种结构既能有效的控制篇幅,又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人们常说,看报就是看标题,有一定的道理。
新:这里主要指侧重消息内容时态的新,也指内容的重要性,新颖程度。
“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表达就突出了“新”的特点。
“新近发生的”是指“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
就表明消息的内容是“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
而“新近发现的”是那些早已发生却直到新近才发现有的新闻价值的事件。
如2000年美国总统竞选,副总统戈尔正努力角逐民主党总统提名时,美国报刊忽然披露“戈尔年轻时嗜大麻”,
几十年前的丑事抖搂出来,使之成为竞选中的爆炸性新闻。这样例子还有很多。
至于“新”所含的“新颖程度”是指有新闻价值。主要指三个方面:
1、思想性,用以教诲人,鼓舞人,陶冶人;
2、知识性,给人以有关社会、人生、自然等方面的知识;
3、趣味性,即怡情而不低级趣味,大众化而不追腥逐臭。这里的追腥不是“追星族”的“追星” 。
如有关文艺、体育、娱乐、时尚等方面的新闻就很讲趣味性,以吸引读者。
有一句话就很形象直白的点明了新闻内容新的特点:“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问题2:阅读消息首先要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你能理清这两则消息的新闻六要素吗?
解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二十日夜起。
地点: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或: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事件的原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兵中、西、东三路,横渡长江,二十三日可全部渡完。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地区的人民解放军。时间: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四日下午。地点:南阳。
事件的原因: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经过: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结果:我军占领南阳。
问题3:消息的结构一般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是不是所有的消息都要有这五个部分组成?
解答: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含电头)、主体、背景、结语组成,并不是一定要五个结构要素都齐备。
有时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一般有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组成。
有时只有标题,人们称之为标题新闻。如本课时的两则消息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结语。
问题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结构严密,特别是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衔接自然,过渡巧妙,
有详有略。你能体会作者安排其先后的依据和详略有别的理由吗?
解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严密,除了体现在导语与主体之间是总分关系外,
主要表现在主体部分各层次间先后详略安排得当。
主体部分为三个层次:从“二十日夜起”到“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是第一层;
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是第三层。
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之间在下列三个方面衔接:
1、时间上衔接:二十日夜→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2、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3、内容上的过渡与衔接:第二层中有“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
第三层有“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第二层衔接;
第三层还有“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第二层的“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衔接呼应。
笫一层先写中路军,一是因为中路军是“首先突破”的。
又因为本文发稿前毛泽东已在二十个小时前已发表了一篇题为《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的新闻,
专门报道了中路军的渡江战况,所以此层较简略。
西路军和东路军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战斗的,但考虑到西路军渡江情况与中路军相似,
连在一起讲就是顺理成章,显得很自然了。
东路军战况写得最为详细,这是因为,这里的敌情与前两路不同,战斗激烈,
又是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金汤”防线,直指南京城,倍受关注,有必要写具体一些,
才能显示出我军的英勇善战 ,势不可当的气势。
问题5:消息是以记叙手法来作为报道手段的,消息能否用适当的议论文字?试以《新闻两则》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在语言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比较朴素和概括的记叙语言。
但在充分叙述事实的基础上,作些必要的,画龙点睛式的精辟议论也是允许的。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的第二层,在叙述了西路军的基本情况后,
自然地引出一段议论:“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这段议论,从敌我双方透辟地分析了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向的关键,
既是前文叙述的延伸补充,又深化了这篇新闻的思想性,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要注意的是,消息中的议论一忌空泛,二忌长篇大论,三忌观点偏激,奇谈怪论。
【能力升级】 例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军30万昨日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标题后导语前的括号内的部分在新闻里称为“电头”,
它交待了:通讯社名称或报道者,报道地点和报道时间等三个信息点。分别是:( )、( )、( )
“电头”的作用是:表明材料( ),报道及时。这则消息的“电头”用 ( )暗示了战役正在迅速发展进行之中。
剖析:此文是毛泽东主席为新华社写的一篇消息。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早播20个小时。
此题是考查关于“电头”的内含要素和作用的。解题时前半部分要根据题目的提示:
“交待了通讯社名称或报道者,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按顺序对号入座,很容易就能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中间部分的填空题目是考察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自己组织语言,
但与前三个填空题对应分析后就会发现是与“通讯社名称和报道者”相关,就可概括为“来源真实”。
做类似的题要注意“通讯社和报道者”现在已可统称“媒体名称”或称“传媒名称”。
答案分别如下: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来源真实、前线。
2、这则消息的导语是( )。这则消息的导语包括了四个要素:( )、( )、( )、( )。
剖析:此题是考查导语的有关知识。也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一个训练。
解题时首先要在脑海中复习新闻的六要素,然后一一筛选,找出对应的内容。
此题答案是:第一句。 (或答: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 时间:二十一日; 人数:大约三十万人; 地点:长江; 事件:渡过长江,突破长江防线。
3、文中主体部分哪些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讲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剖析:主体部分把敌我双方的战况和士气作了对比报道。
此题重在考查学习阅读文本时对文本中流露的情感倾向的感悟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一要扣住“词语”的感情色彩,二要着眼于“描述”的文字,三要借助双方的对比态势来找答案。
答案如下: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4、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方式类型不同的一句是:( )
A、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
B、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C、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D、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剖析:此题是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方式的辨识能力,
同时复习消息这一新闻体裁虽然是从记叙为主,但必要的议论可以深化内含,增强消息的思想性。
解题时可用排除法,先将相同的,明显用记叙方式的A、C、D筛选出。答案B就容易出来。
例2:(2003年·四川省)试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6个字)
昨日,记者从成都市邮政局获悉,按国家邮政总局统一安排,
从即日起,凡是通过邮局汇往民政部、卫生部、红十字总会的防非典爱心捐款,均免收邮费。
目前,我省一些机构和个人纷纷表达捐款意愿,
国家民政部、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已开通了爱心捐款通道。
寄款时,汇款人须在附言栏内注明“防治非典捐款”字样。
收款单位在收到汇款后,将向捐款者寄发收到捐款的收据和相关资料。
剖析:这是2003年四川省的一道中考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概括能和表达能力。
做此题要注意新闻的六要素,找出六要素后加以筛选,
抓住事件有关的主干词语“防非典”、“爱心捐款”、“今日起”、“免收邮费”,
而人物、地点等信息成了次要信息,由于字数限制,因而省略。
答案如下:防非典爱心捐款今起(即日起)免收邮费(或“今起防非典爱心捐款免收邮费”)
例3:阅读下面这则从网上下载的新闻,完成相关题目。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中国网北京4月29日电(记者刘舒凌)自人民大会堂现场报道: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今日(29日)下午15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一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面,
实现了两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后的历史性握手。
据了解,会晤结束后,连战一行将在北京饭店举行千人记者执行会,就会晤内容和共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1、试给本则新闻的标题加一个引题或加一个副题。
剖析:这是一则考查关于消息标题的开放性题目。解题时首先要把“引题”、“副题”的位置、要求、作用搞清楚,
引题也可引用对仗工整的文字,而正题后的副题可作展望议论。联系此次会见的历史意义,参考答案如下:
引题:①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③穿越风雨六十年,两党领袖再握手;④相隔六十年,历史性握手。
副题:①破冰之旅,意义深远;②60年后的历史性握手,相见恨晚;
③跨越海峡的历史性握手,共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④坚持和平,走向双赢。
2、文中点明历史背景,提示历史意义的议论性文字是( )。你能自己加一点感想或议论吗?
剖析:此题第一问是复习训练新闻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体会议论在新闻中的作用。
也是引导学生培养挖掘深层信息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有两个提示要抓住:①议论性文字;②点明历史背景,提示历史意义。
答案是:第二段(或“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历史性握手。”)
第2问是一个延顺而来,拓展性的开放题。
答案可以是多样性的。但要联系本则新闻或联系历史背景,历史的潮流趋势和历史意义来展开。

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课后习题答案

教学设计A]体验阅读
创意说明:《新闻两则》虽是实用性文体,但文中饱含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和感情色彩,再加上写作时代虽是学生熟悉的解放战争时期,但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如果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课堂会别有洞天。
[教学步骤 ]
序曲: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我们学习《新闻两则》,让我们试着走进电视——
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先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然后大家按照老师的方法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来当制片人
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地图绘制组: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flash制作。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
二.进入演播厅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
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
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设计示例:
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①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②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③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
④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
⑤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
结束语:好,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
三.坐上观众席
如果你是观众,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务:
1.你听出了新闻报道者的情感倾向吗?
2.对军事家的分析,你还有异议吗?
3.对这场战争,你好可以补充一些“独家”的资料吗?
四.学生仿照上面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设计B]对应摘读
创意说明:新闻具有三性: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新闻结构有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新闻中记叙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新闻必须掌握的内容。对应摘读就是在简要介绍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寻找、自由发现、自己巩固的过程。抛开了支离破碎的串讲,让知识与阅读内容一一印证,让知识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进入学生的灵魂并且融会贯通。
[教学步骤 ]
一、摘读六要素
1.知识简介
新闻的六要素指的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与记叙的要素基本相同。
①人物有时是个体,有时是群体,这两则消息的人物可能都是群体。
②时间有时指具体的某一时间点,有时也指某一时间段。
③地点有时指具体的某一个点,有时也指一段距离,要注意分别。
④事件发生的原因要仔细阅读,查找文中隐含的信息。
⑤经过和结果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
2.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二.摘读五部分
1.知识简介。
①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有时还有引标、副标。
②导语 :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③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 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④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⑤结语: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2.再次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
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背景和结语暗含在主体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
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三.摘读三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真实性: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及时性: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准确性: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及时性:1948年11月5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教学设计C]比较阅读
创意说明:《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且都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作,语言、情感极为相似,但同中有异,虽是同一作者所写,也都是写胜利,但情感的强烈程度、写法等方面存着较细微的差别。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写作特色,进而训练思维,进入较高层次的阅读境界。
[教学步骤 ]
一.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二.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地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生在长江沿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生在地处中原的南阳。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将自己的发现写成小段的鉴赏性文字。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七 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课文扩读材料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巳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使用建议: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新闻两则》创意教案设计搜集整理

7. 八年级上语文每课一练新闻两则的答案

《新闻两则》
1、略 2、人民解放军;百万;长江;百万、横渡;简洁、概括;不是虚指,中路军30万,东路、西路各35万,共100万 3、标题;导语;主体;用事实说话4、第一句用到了比喻,语言生动形象。5、“歼灭”是指消灭;“击溃”只是打退,打散(不一定消灭了)6、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冲破;正是、又 7、C 8、三峡总公司对金沙江溪洛渡和向家坝两个水电项目开展前期工作。9、电头;发电单位;时间;来源真实10、第一句11、不好。“至发电时止”表明战斗正在进行之中,更体现新闻及时的特点,“现在”所表达的时间比较模糊。12、我西路军当面之敌……微弱。13、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14、略15、随着岁月的流逝,英雄和美人的美名也会渐渐消失。(意思对即可)16、那是功勋卓著的军官的一种崇高而特殊的荣誉。17、对荣誉的尊敬、对自己军人本色的骄傲。18、议论;铺垫19、不可以。这句话为后文埋下伏笔。蒙哥马利手中的剑不由自主……而且还有将军本人了。20、挑战自己并且不怕失败。21、“这一年……开幕典礼”、“将军佩剑出场”、“蒙哥马利手中的剑……将军本人了”、“蒙哥马利从会场上消失了”22、这篇短文通过蒙哥马利将军执意要举剑参加国会典礼,赞扬了蒙哥马利将军敢于挑战自己不怕失败的精神。

8. 八年级语文上新闻作文600字

弘扬美德 共创和谐——某某小学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为推动教育系统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学生创造一个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学习环境,保证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日前,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建和谐校园活动。某某小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充分调动广大学校师生、家长和社区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的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的目标和任务是:做到师生和校园安全、健康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机构基本完善,校园安全卫生设施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师生的法制观念、安全防范和卫生保健意识进一步增强;校园刑事治安案件和安全卫生事故的发生次数显著下降,重大刑事治安案件、重大安全事故、重大食物中毒和传染病流行得到杜绝;校园秩序井然、环境优美,以育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校园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师生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基本形成。努力使学校成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创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明水平。积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落实好《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要求,提高师生的文明素质;注重开展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教育,明显降低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事故

9. 初二上册语文书《新闻两则》的练习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起
地点版:1000余华里的战线权
原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阅读全文

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专题训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