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八上课内语文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八上课内语文古诗词赏析

发布时间:2021-01-23 03:53:25

⑴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课后古诗重点句+赏析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回生层云,决眦入归答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

人教版语文八下,九上的重要古诗句子及赏析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选出赏析错误的一项: ( )
A.首联以“凄凉地”、“弃置身”直接抒发了作者长期被贬边荒的愤慨。
B.三、四句连用典故,“翻似”二字,简描旧友被害情状。抒发诗人对战友的深切怀念,表达长期被贬后的人事沧桑之感。
C.五、六句写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千帆竞发,万木争春,借景物描写表达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D.结联在酬答白居易的感情时,明确表示振作自持的态度,表现出坚忍不拔的豪迈情绪。

2.诗中的乐天指的是_________,“见赠”中的“见”字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生活中还有相同解释的词语,试举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愿意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选出对杜牧《赤壁》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这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

B、“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C、第二句借物以怀古,意思是说我把它拣起来,洗磨之后,还能辨出是三国时代遗物。
D、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三、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是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3.选出对文天祥《过零丁洋》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首联回顾作者的出身经历,表达诗人矢志报国、至死不变的忠心。
B、颔联运用两个贴切的比喻,把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刻画得入木三分。
C、颈联慨叹兵败被俘,害怕元军,孤身无依而惶恐不安。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
D、末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四、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固难全。但愿人长久,千时共婵娟。
1、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明月……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处我解脱。
2、选出对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对天上仙境的幻想,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B、下片写望月怀人,感慨人生的离合无常,表现出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C、上片借月抒写欢欣,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人月双济,温馨而恬静。
D、全词执着现实,怀念亲人,构成豪放而空灵,抑郁而旷达的艺术特色。
3.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月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向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五、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工,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C.“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四句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以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提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2、选出对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前三句描绘潼关周围的景色及形势。“峰恋如聚”写众峰耸立;“波涛如怒”言黄河汹涌。
B、“望西都,意踌蹰”引发感慨,既有对秦汉盛世的怀念;又有对王朝更迭的惋惜。
C、曲末四句,精警遒劲,用极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了词人对历代受苦受难民众的深切同情。
D、这首小曲借“怀古”讽今世,鞭笞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劳动人民的滔天罪行。
3..下面的选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002年,厦门)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句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表现出汹涌澎湃的情态。
D.曲子表达了作者的伤感悲愤之情,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六、饮酒 (陶源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__________”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这首诗中表明诗人寄情山水劳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指__________________,“真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忘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优美宁静田园的喜爱,以及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第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第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飞鸟归林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心境。
D.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指出在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谛”,它既能体会也能言传。
4.对诗句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车马喧”在诗中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B.“悠然见南山”中一“见”字写出了诗人在采菊时在有意之间看见南山的情态,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
C.“飞鸟相与还”有双重含义,既指鸟儿飞向天空经受风雨的折磨,终于返回山林,又喻指作者以往的做官和现在的归隐。
D.这首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安闲,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的名篇。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七、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自挂云帆济沧海。
1.诗的前两句用“金樽”“玉盘”“斗十千”“直万钱”来表明宴会的_____________;三四句连用四个动词“_____、____
、____ 、_____”与前两句中的四个形容词“_____、____ 、____
、_____”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______________;面对宴会,诗人思绪茫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原句),这两句还具有象征意义,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的七八句运用典故,表明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的最后两句突出表现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正面写行路难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运用吕尚、伊尹典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诗中诗人唱出的最强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从本诗中,我们可看出诗人李白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性格特征)的伟大诗人。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而有不甘寂寞、勇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
B.这首诗巧妙运用渡黄河、登太行、济沧海和吕尚、伊尹等历史人物的典故,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感情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号称“酒仙”的诗人李白面对朋友为他摆设的豪华酒宴而“不能食”“心茫然”,可见诗人固执己见,对友人的感情毫不在意。
D.“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逼真地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略)
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略)
十、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略)
十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2.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
A、首联交代了送别之地和到任之处。举目千里,无限依依,点出作者对友人的关切惜别之情。
B.颔闻承上联而来,你我同是远离故土,作客他方,彼此都是一样的,安慰朋友,不必悲伤。
C.颈联转叙别后思绪。“存知己”、“若比邻”给友人以深情安慰和富于哲理的启迪,慷慨而别,鼓舞而去。
D.尾联转入眼前叮咛:如果没有作为,常年奔波,连儿子、女儿都要哭得泪湿手巾的。
3.“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 ,诗句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答: 。
4.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十二、早春
十三、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十四、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__________________。其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___。
2.“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对李煜《相见欢》赏析有误的一项: ( )
A、这首词写秋夜独处,离愁满怀。“相见欢’这个题目,暗喻词人恋恋不忘昔日那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
B、上片主要写景,依次点出人物、地点、时间、环境、季节,十分精练。一个“锁’宇,是尽传囚苦之情的点睛之笔。
C.下片直接抒情。“剪不断,理还乱”,以有形喻无形,巧将无形的“家国之思”化作可“剪”、可“理”的有形物体。
D、最后一句,是词人的深沉感叹:痛定思痛后,心中留下的仍然是说不出滋味的愁怨苦涩。
十五、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选出对王安石《登飞来峰》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这首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富有哲理:站得高,望得远,胸襟博大,见识就高明。
B、一二句叙事,气度不凡,活画出诗人当时昂扬的精神风貌和狂傲的性格。
C、“千寻”千百次寻找。诗人一登上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
D、三四句借题发挥,充分表现了这位踌躇满志的青年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与乐观自信的精神。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的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http://www.5156e.com/page/07-06-22/25349.html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1、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这两句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画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过尽千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之长。“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夕阳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江水悠悠,预示着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等待是充满渴望的,又是苦恼无奈的,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毕现。
2、肠断白苹洲。
——生动含蓄地刻画了思妇盼望之切,相思之苦,忧愁之深。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报国之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运用互文,情调悲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重内轻外,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5、亲射虎,看孙郎。
——运用典故,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狂气。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遣冯唐”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一样重用自己。
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要报效国家,抵抗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8、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句运用比喻,巧妙地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把愁搬上了船,是愁有了重量
不但随水而流,而且可以用船来载,极为为自然妥帖。
9、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生动的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一个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
10、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此句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以及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1033180100evzg.html

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5课古诗赏析ppt

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附录10诗

1卷。 “从礼品的兄弟”(二)

汉末刘珍婷婷山松谷瑟瑟的寒风。

风一何盛,松一何劲!

冰霜是凄惨荒凉,终岁常正确的。

不会遭受凝寒,松柏有本性!

2。早期的国王勃唐

城阙(阙)辅三秦,五春凤燕王“少来发送任何赌术国家的政府”。 意向。

知己远方带来了遥远的地方附近。

无为在十字路口,孩子们沾巾。

3。 “幽州台歌”陈子昂唐

了古人前,后

看到。

阅读冗长的天地,

伤心,但提辖孤单。

4。 “送元二使安西”,王渭城朝雨渭塘

湿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说服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

5。 “宣州谢朓告别楼校书叔云”唐李白

离开我,谁不能停留在昨天一天。

混乱中我的心脏,这一天今天的疑虑就越多。

长风万里送邱鸦嗯,这种上涨可以陶醉。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清发。

淮夷邢庄认为无论是飞了,我想要拥抱月亮在天空中。

水抽刀流,喝了愁愁更愁。

没有意义的人生在世,说明散发弄舟。

6。 “张18初春是水务部门外,”唐·韩愈

运行的路灯雨,草色遥看近却无清脆天。

好处最多的是一年的春天,必须赢得烟柳满皇都。

7。 “无题”难别亦难李商隐晚唐

相遇时,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变化,月夜吟应觉冷。

山本去无多路,青鸟殷勤偷看。

8。 “相见欢”李煜五历元

独自在西,月如钩沉默。寂寞深院梧桐锁清秋。

无奈和乱,是离愁,不是在我们一般的感觉。

9。 “登飞来峰”王宋

飞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出。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自),因为在顶部。

10。清平乐·村居

毛纪檐低小小溪上的绿草。醉美吴声好,白发老妪翁某个人?大型儿童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子。

参考文献:语文书第五单元

21吴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

22 5沙僧东晋陶渊明

/> 23 <br马云说唐·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连明初

25诗词曲五

酬乐天扬州画廊看到的每一件礼物开始

巴山刘禹锡楚水苦不堪言,23年抛弃曝光。

怀旧空笛殷雯赋,转向乡镇人喜欢烂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听一首歌君主今天,随着葡萄酒长期精神偶尔的玻璃。赤壁

杜牧未售出的铁片和撕裂承认前者。

东风不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与周郎。

过零丁洋

天翔因为受到沉重打击,武器稀疏4周明星。

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怕滩头说恐惧,孤独的海洋在那里叹伶仃。

每个人都,留取丹心照汗青。前奏

苏炳辰秋,欢饮黎明,等待,为此篇,并怀上的孩子。

比较研究?把酒问青天。我不知道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想回去风,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舞蹈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当你舍入到长做什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中崛起,如聚乙烯,海浪愤怒,河流表潼关道等。希望西方的目的是犹豫。的秦汉伤心行,宫10000做了土。兴,百姓遭殃,亡,百姓苦。

/> 26小石潭记刘棠第六单元

<br 27岳阳楼记扇宋代

28醉翁亭记和记宋欧阳修

29满井游记道明施屋绶

饮酒陶渊明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Q君何,心脏远离偏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日夕佳山间空气,飞鸟相还。

这里有真正的意义,我想区分已忘言。行路难

金樽李白的缘故十千桶,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心脏周围的剑一脸茫然。

对于黄河冰Sechuan,将被张贴太行雪暗天。

闲置捕鱼河上,顿时梦舟在复杂的一面。

旅游,旅行,更误入歧途,在这个安全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为秋风所破茅屋歌

杜八月秋高风怒号,毛泽东三倍于我家的音量。

飞度茅机肮河泻农村,大批量的长林梢谁挂下一个浮球开关申通证。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忍能成为盗贼的对立面。

公然入竹去握住毛泽东,唇焦口燥必称,从依靠叹息回国。

俄顷风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冷布被子多年似铁,骄儿踩邪恶躺在裂纹。

泄漏无关,在床边,雨并没有切断脚如麻。

睡眠不足一直以来丧乱,潮湿的夜晚被彻底嗬!

安得几万,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暴雨如山!

唉,当意想不到的景象眼看着房子,我也愣鲁单独步行坏了!

白雪歌这里送武判官归

岑白草北批量折扣,胡天八月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梨花盛开的树。

散入帘湿罗幕,没有温暖的皮草大衣织锦衾薄。

一般应鞠躬的角度控制,都还在吃奶的衣服寒铁。

沙漠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置酒饮在军事,胡琴琵琶与羌笛熄灭。

已根据暮雪辕门,寒风并没有变成红色按钮。

轮组东门送君去,去雪山的天空时。

山电路,但不是国王,离开马过来的雪线。

己亥杂诗

龚自珍浩荡的悲伤白日斜,

尹鞭意味着世界的东端。

落红不是无情,
化作春泥更护花。

⑷ 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内课外)内容 加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
【译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
一片孤城万仞山。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
羌笛何须怨杨柳,间。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
春风不度玉门关。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注释】
①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山极高。②羌笛:古代羌族人自制的一种管乐器。杨柳、:唐代有折杨柳送别的习俗,这里的杨柳是指 《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④度:越过。⑤玉门关:边关名,汉代建置,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
【相关链接】
王之涣(688-742),唐代著名诗人,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之涣的诗意境壮阔、热情奔放,以边塞诗享有盛名,与高适、王昌龄有“旗亭画壁”的传说。他的许多诗都被当时的乐工谱曲歌唱。他的诗大都失传,现今尚存六首。
【赏析】
《凉州词》是唐代新的乐府歌曲,不是诗的题目。唐代不少诗人都为歌曲配词,因此,他们的诗集里都有以《凉州词》为题的诗歌,如王翰的《凉州词》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重在写古代边防要塞的地理形势,为后两句作铺垫。诗的后两句写边防战士因长期驻守,思念家乡亲人,常用羌 笛吹奏《折杨柳》这支曲子,以抒发苦闷之情。这两句的意思是:远远传来了用羌笛吹奏的《折杨柳》,你何必要吹奏这支曲子呢?这使得久守大漠中的将士,不由 得想起了家乡。塞外孤城的环境描写使得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显得格外凝重。

⑸ 八年级上册 语文 古诗文赏析

《桃花源记》赏析
【注评】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捕鱼为业:以打鱼为职业。为:动词,作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顺着,沿着。溪:(一条)小河。行:行进,这里指划船前进。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之:助词,的。○交代桃花源发现起因。“忘路之远近”。预示进入奇境,又为下文“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伏笔。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忽然,突然。逢:遇到,碰到。夹岸溪的两岸。数百步:这里指在几百步远近的范围之内。落英:落下的花瓣。一说指初开的花。缤纷:叠韵联绵字,用来比喻多,纷繁杂乱的样子,这里是纷纷扬扬的样子。○写境界之异。“忽逢”表明无意中发现。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甚异之:对这种景象感到很惊异。甚:副词,很。异: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之:代词,指以上所叙景象。复:副词,又,再。前行:向前走。欲:想,要,想要。穷:动词,彻底弄清。其林:那桃林。其:代词,指桃花林。○渔人因惊异而寻根问底,引出下文更异之境。

写武陵人无意中进入通往桃花源的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林尽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得:获得,得到,见到,这里可译为“发现”。一山:一座山。仿佛:双声联绵字,似乎。若:副词,常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前,表示所叙事实大体如此。可译为“好像…一(似的)”。 ○穷林而得山,山又有口,步步引人入胜。 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6)然开朗。 便:副词,就。舍:旗弃,扔下。初:副词,表示时间,开始时。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才:副词,刚刚(能够)。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跨入一个新的天地。 土地平旷(kuàng),屋舍(sh色)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m6)交通,鸡犬相闻。 平旷:平坦宽阔。旷:空阔,宽广。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连通。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景象。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xī)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0),并怡(yí)然自乐。 其中:那里面的人。往来;来来往往。种作:耕种劳作。衣着:指身上的穿戴。悉:副词,完全,尽。如外人:和外面的人一样。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黄发:指老人,旧说老人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代老人。垂髫:小孩垂下的头发,用以指代小孩。并副词,表示不同对象都发出同一动作,可译为“都”、“全都”。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写桃花源中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气氛。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一片充满安宁和乐的生活环境。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与现实社会的黑暗形成强烈对比。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乃:副词,就所从来:从何而来,从何处来到这里。名词性结构。具答之(渔人)全都回答了他们。主语渔人承前省。之:代词,指桃花源中人。 便要(ya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邀”的同音假借,邀请。作食:做饭。○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相见。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闻:听说。此人:指武陵人。成:都。问讯: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shuài)妻子邑(yi)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i)与夕人间隔。 自:自己,桃花源中人。云:说。先世:前代祖先。避秦时乱:意思是在秦代时候为躲避战乱。率:带领。妻子:老婆孩子。妻:妻子。子:孩子。邑人:同村的人,乡亲。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不再离开这里。复副词,再。焉:代词,这里。遂:副词,便,就,于是。间隔:间离,隔绝,不通消息。○桃花源中人自述入山原委“避秦时乱”影射现实。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中人)问渔人现在外界是什么韩代。今:现在。何世:什么朝代。世:朝代。乃:副词,竟有“意外”的意思。不知有汉:不知道有过汉朝。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魏朝和晋朝。○五百年朝代更替全然不知,真是目空今古。 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此人:指渔人。为:介词,向。具言所闻:把所知道的全都讲出来。皆:都。叹惋:叹惜。○叹惋外界屡遭世乱。衬托世外天地的安乐。 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馀人:村里其他的人。复;又。延:邀请,引导。皆出酒食:都摆出酒肉饭菜招待。○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很好客。 停数日,辞去, 停数日:停留了几天。辞去:(渔人)向桃花源中人告辞离别。句中主语承前省。 此中人语(yǜ)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中人:指桃花源中人。语:动词,告诉。云:动词,说。不足:不值得,不必。为:介词,跟,向。外人:外面的人。○叮咛不要向外界传扬,为下文重寻不见、与世永隔伏笔。

通过问讯、款待和嘱告,写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和真挚,并借其“避秦时乱”的来历,影射当时晋宋易代之乱。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既出,出来以后。既:副词,已经,表示“出”的动作已经完成。得其船:找到他的船。其:代词,他(渔人)的。扶:划。向路:来时的路线。志之:记下沿路的标志。志:记,作标记。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及郡下:到了(武陵)郡城内。及:到。、诣:到,往。太守:一郡行政的最高长官。如此:这里指上述渔人的一切见闻。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即:副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紧衔接,就,马上。遣:派遣。其:代词,他,指渔人。所志:“所”与动词“志”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以前留下的标记。遂迷:竟迷失了方向。不复得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了。○太守欲问津而不得。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南阳:郡名,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骥之,《晋书》本传说他“好游山泽,高尚不仕”。高尚士:志趣高尚的人。闻之:知道这件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打算。未果:没有实现。果:结果,实现。寻病终,不久因病而死。寻:副词,不久。终:死。○刘子骥欲问津而不果。 后遂无问津者。 后:后来。遂:便。问津者:问路的入。问:“访求”的意思。津:本指渡口,这里指通往桃花源的路径。

写自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也找不到它了。表明桃源虽好,终是幻境。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有位武陵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一条溪流划船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内,里面没有别的杂树。地上芳草鲜嫩茂美,满地落花。渔人见到这片景色很是惊异。于是又向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的发源处没有了,只见那里有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似乎有光线(透出来)。(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只能勉强通过一个人,再走几十步,就突然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锗畅通,鸡鸣狗叫声彼此都能听到。这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人。(无论)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他们)看到渔人,竟大为吃惊,问从哪里来。(渔人)详细的回答了。就(有人)邀请(渔人)到他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款待。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向他)打听消息。(他们)自称祖先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位渔人一件件的给他们详细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大家)都感叹惋惜。其他人各自再请(渔人)到他们家去,都拿酒饭款待。(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开。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必对外面的人说起。”。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来路划出去,一路上处处做上标记。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原先所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那条路。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德行高尚的人,听到这件事,高兴地打算前往,计划还未实现,不久因病去世。后来就再没有去探访的人了。

【简析】

《桃花源记》写于晋、宋交替之际,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接,民不聊生。作者虚构了一个渔人偶入桃花源的故事,借以描绘了_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安乐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残酷剥削和贫困境遇的意愿。这样的理想国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固然仅是一个乌托邦,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的丑恶和黑暗,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又像一座灯塔,激励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桃花源”的艺术创造以其民主性的光辉照彻中古时代,并成为后代作家的传统题材,表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文章以渔人行踪为序展开记叙,从他逢桃花林并入桃花源写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寻未果而告终。开头结尾略写,因为这些只作为引起和余韵,中间渔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见所霞是主体,就写得很详尽。有渔人眼中看到的桃花源的风貌,他与桃花源中人的对话,桃花源中人对他们款待,他们的来历和生活情景,思想感情等等,这样写,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详略得宜。《桃花源记》总的构思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这表现在故事是虚构的,桃源境界也是想象中的产物,人间并不存在等方面。但它的细节描绘又是现实主义的,不论是山外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还是桃花源里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现实生活中都不难找到,这就给人以亲切逼真之感,相信这是人间乐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宁愿信其有,不肯信其无。特别是借助于当时的真实人物——南阳刘子骥的规往,更增添其真实感,使读者也为之神往。归根结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现实的沃土之中的。但渔人重寻又迷了路,“后遂无问津者”,又带有神密色彩。又实又虚,似真似幻,表明桃源虽好,但只是幻想而已。

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一个完整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仅用了三百二十字,叙述得扣人心弦。“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二十二个极常壳的字眼,便勾画出一片奇景,如在目前,永难忘怀。至于桃源风貌的描绘,人物活动,对答的记叙,也是着墨不多而内含丰富,令人味之不尽。“美好而淳朴”,这是桃花源和这篇散文给我们的共同印象。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遂”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彻底完成。如:“后遂无问津者”,可译为“就”。二、表示动作行为准备达到的最后结局。如“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可译为“竟然”、“终于”。三、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和前一件事的接续关系。如“………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译为“于是”、“就”。

交通 妻子

本文“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表示交通运输的意义不同。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表示男子的配偶的意义不同。

这种由两个单音节的词组成的短语,在文字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完全相同,但意义却差别很大。这样的例子在本文还可以找出一些。翻译时,要落实每个字的含义,以免造成误解。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此人”是主语,“言”是谓语,“所闻”是谓语,“所是所字结构作宾语;“一一”、“为(介宾结构,宾语承前省)”“具”都是“言”的状语。“皆叹惋”是主谓句,主语是桃花源中人承前省,谓语是“叹惋”,“皆”是状语。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作: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乃:副词,用在谓语之前,表示在某种情况之后,紧接着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这里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竟然”。无论:不用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译为:(这里的事)不必向外边的人讲啊。不足:不值得,表示一种委婉的制止,即“不必”,“不要”。为:介词,表示在动作行为发生的同时所旁及的对象,这里可译作“向”。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即世人。也:语气词,和“不足”配合起来,表示禁阻语气。

《石壕吏》赏析
【注评】

暮投石壕村, 暮:傍晚。名词用作副词,作“投”的时间状语。投:动词,投宿。石壕村:即石壕镇,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点明时间、地点。 有吏夜捉人。 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丁的差役。○事件。“夜捉人”显出形势的危急和气氛的恐怖。 老翁逾墙走, 老翁:老头,老汉。这是“夜捉人”的目标。逾墙走:翻墙逃跑。逾:动词,越过,翻过。走:动词,跑。○老翁闻风而逃,说明捉人已不是头一回,所以人们早有思想准备;连老头都要捉,又说明当时已无壮丁可抓。 老妇出门看(kān) 。 老妇出门察看情况,掩护老汉,应付差役。

写诗人傍晚投宿,差役夜间捉人,是事件的开端。

吏呼一何怒, 呼:动词,吆喝,吼叫。一何:多么。怒:凶猛,粗暴。妇啼一何苦!啼:哭。苦:悲哀,悲痛。○吏呼而怒,妇啼而苦,对比鲜明。

概叙差役和老妇间盘问应答情景。

听妇前致词: 前:动词,走上前去。致词:对人讲话,告诉对方。 三男邺(yè)城戍(shù)。 三男:三个儿子。男:儿子。邺城戍:即.“戍邺城”,防守邺城。这里实指参加围攻邺城的战役(参看【解题】)。戍:防守。○三个儿子全在前线,说明壮丁确已抽尽。由此以下都是老妇自诉。 一男附书至, 附书至:捎信回来。附书:托人带信。至:到(家)。 二男新战死。 二男:两个儿子。新:刚刚,最近。○三子中两个已战死,从侧面表现了战场上形势严重。 存者且偷生, 存者:活着的人。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这存者既指战场上暂时幸存的一个儿子,也包括生活在兵荒马乱中的老妇自己和别人。 死者长已矣! 长已矣。永远完结了。已:停止,完结。○以上老妇诉说儿子被征调的悲惨情况,揭示了老妇人内心的深沉悲痛。 室中更无人, 室中:家里。更:副词,再。无人:指没有男丁。 惟有乳下孙。 惟:副词,只。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孙儿的母亲还没有离家而去。去:离开,指回到娘家或改嫁。○从这句可知道她丈夫是战死二男之一。 出入无完裙。 出入:偏义复词,重在出字,即出门。完裙:完好的衣裳。○从媳妇衣不遮体,不难推知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更无”紧扣“惟有”,句法严密。隐瞒老翁,维护儿媳。以上诉说家中几个人的处境。 老妪(yù)力虽衰, 老妪:老妇人。旧时老年妇女的通称,这里是老妇自称。衰:弱。○一个“虽”字说明老妇不得已的内心痛苦。 请从吏夜归。 请让我随同你们这些差役连夜回到军营里去。请:助动词,用于动词前,表示说话人的希望或请求。可译为“希望”“请让”“请允许”。从随从,跟从。 急应河阳役, 急:赶快,急迫。应付。河阳:郭子仪退守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孟县西南。役:差事。 犹得备晨炊。 犹得:还可以,还来得及。备:备办,准备。晨饮:早饭。○老妇为救下老伴和媳妇,孙子,不顾年迈体衰,请求应征支差。

借老妇的口述,写差役的横暴和老妇一家的遭遇,以及她不得已自请服役的情况。

夜久语声绝, 夜久:夜深。语声:说话声。绝:断。如闻泣(qì)幽咽(yè)。闻:听到。泣:抽泣,无声的哭。幽咽:形容低微的断续的哭声。骚乱过后,一片静寂,只剩下阵阵幽咽。这是一幅多么凄惊的景象。这里的“闻”与开头的“听”遥相呼应,说明诗人也为之彻夜未眠。 天明登前途, 登前途:踏上前面的路。前途:指要赶的路。 独与老翁别。 独:单独。别:告别。○一个“独”字暗示老妇确被抓去。集中表现了这一家的凄惨情景和诗人内心的沉痛。

写老妇被抓后这一家的凄惨情景,以浓重的悲剧气氛作结。

【译文】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一户人家,天刚黑就有差役进村捉人。这家的老汉听到动静翻墙逃走了,老妇人出门去看情况。

差役吼叫声是那样的凶,老妇人的啼哭又是那样的悲痛!

只听到老妇人上前向差役诉说,她说:我一共有三个儿子,都已经应征去守邺城了。最近有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活着的人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就都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可以抓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这孙子,所以他母亲还没有离家而去,只是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也没有啊!你们如果非抓一个人不可,就抓我老婆子好了,我虽然衰老没什么力气,但今晚跟你们去,还能支应河阳紧急的差使,赶得上给部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嘈杂的说话声消失了。我似乎听到隐隐约约的哭泣抽咽。天亮后,我启程赶路,只好单独跟老汉一个人告别。

【简析】

《石壕吏》是被誉为“诗史”的杜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

这是叙事诗。作者按他的行踪,以第一人称客观叙述一夜和一朝中所见所闻,不加论断,让人从故事中去体会诗的主旨,懂得作者的爱憎。开头四句,一句叙一人一事,极简练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写出了事件的开端,而字里行间又显露出战乱之际特有的骚乱、恐怖气氛。作者接着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对比鲜明的两句概括写出事件的发展。然后转入对老妇在差役威逼下一段自诉的详细记录。这段“致词”共有十三句。前五句说三个儿子全都上前线了,而且最近有两个阵亡。尽管如此,官府还要再来抓人,简直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这也集中体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深重。中间四句说家中只有吃奶的孩子,儿媳妇连一件出门的衣服也没有,更反映出“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的十室九空,人民极端贫困的生活状况。最后四句说老妇在万般无奈中,为了顾惜老翁和幼孙的生存,慨然应征,奔赴国难,这出入意料的结局把全诗推向高潮,是对昏庸的统治者的血泪控诉。末段照应开头,也只有四句,写老妇被带走后举家凄凉,作者天明上路独与老翁告别。事件结束了,而浓重的悲剧气氛几乎让读者透不过气来,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家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

从结构安排上看,作者把老妇对差役的“致词”放在突出的地位,记录了她对一家遭遇的血泪控诉,这就自签而然的通过老妇的口,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让事实本身说话,自然比间接描述更为真切感人。详写孝妇的苦啼诉说,略写石壕吏之严词追逼,以实写虚,用笔十分简括。全诗主要叙述部分全由一“听”字得来。这样组织材料既可突出老妇的惨痛叙述,又可撇开一些其他描写,使全诗十分简练紧凑。也正因为是“听”到的,才让人感到更真切,更能烘托当时的气氛。前面说作者是客观叙述所见所闻,不加论断,但叙述中有些语句仍然直接或间接表露出自己的感情,如“有吏夜促人”、“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等句,都带有感情色彩和暗示作用。再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分明表示作者一直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变化,以致深夜未能合眼。而天明登程的沉痛意绪也沛然可感。

最后,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两点值得注意。一、这首诗固然通过石壕吏的乘夜捉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但最主要的还是在反映“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一点我们从全诗记叙中所传达出的动乱年代的时代气息,十室九空的惨状,战事的危急,人民衣不遮体的窘迫,战场伤亡的惨重,老妇应征服役的奇闻等方面,不难感知。作者对唐王朝的腐败不是没有批判,但矛头主要针对造成人民灾难的罪魁祸首安史乱匪。二、作者既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引起他深切的同情和愤慨,又并不反对这场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因为“安史之乱”不平息,国家社会就不可能得到安宁。从这一角度上说,诗中所述老妇应役一事,既是对统治者严厉的斥责、控诉,也是对人民慨然而赴国难这种精神的褒扬。这一点在“三吏三别”的其他诗篇里有更明显的表露。如《新婚别》中,新妇虽然有“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哀怨,但最终慨然道出“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的劝勉之词;《垂老别》中那位从军老者也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悲壮自白。这反映了杜甫思想上的深刻矛盾。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用语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第一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作者虽未具体描写雪景,但这个“绝”字,让人看到的却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观景象,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种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画出了大雪的威严,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深更半夜,“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双方的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但作者并不曾有一言半语,只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笔墨简炼,韵味无穷。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也正因为这样的“兴致”和“感觉”,才有末句的“问其姓氏”。可作者在此并未写出他们的“姓氏”,只一句“是金陵人,客此”,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在意外相逢的惊喜、“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欢娱过后,才知他们是他乡游子,所面临的现实将是各奔西东。今生今世也许相会无期,顿时,作者“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本段虽是平实叙述,表达感情的词语全部弃之不同,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末段“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不料不仅碰到了两位“知己”,而且有“舟子”陪伴。那么作者为何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舟子的喃喃之语揭开了谜底。原来他们虽然同行,却并不同心,由于志趣不同,“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始终不理解。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这个小小的尾声,如轻舟荡浆,使人感到文情摇曳,余味无穷。

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课后古诗解析

.赠从弟(其二)(原文略)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 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 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略)
赏析: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诗人高尚的志趣远远超出流俗的常情,诗人广阔的襟怀真的可以囊括世界;这两行名句发出的光亮简直要使一切送别诗黯然失色。诗的气势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澜,象大鹏举起翅膀,挟着浑浑的旋风直冲霄汉,显出诗人的绝大笔力。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流泪沾巾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该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五言律诗为例,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3.登幽州台歌(原文略)
赏析: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2]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诗人孤独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在这蓟北幽州台上,他或许想到了大破齐军的燕国上将军乐毅,或许想到了北征乌桓临石观海的三国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帐下,竟无用武之地,英雄已远而前途渺茫,那份旷世的孤独,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该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该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该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楼台高耸,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元,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念这首诗,人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仓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4.终南别业(原文略)
赏析: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了。全诗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可谓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略)
赏析: 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 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略)
赏析:这首是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诗都是写春天的诗,第一首写景,第二首则注重抒情。
这第二首诗以江边春天的柳色映衬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7.无题(原文略)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东风”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第二句则写伤别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开凭借的是春风之力,而春风力竭,则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样呢?诗人在这里用暮春景象进一步表达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
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下句,“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
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其内容。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一位大家,当时与杜牧齐名。不过,若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他是超过了杜牧的。李商隐在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性地丰富了诗的抒情艺术。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蒙眬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或确依何事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
8.相见欢(原文略)
赏析: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此话看来,很是在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登“西楼”,词人可以东望故国。仅六字,一下子简练的勾勒出主人公的凄惋、悲苦的神态。接着“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月光笼罩下的梧桐突出环境的寂寞清冷,用“深”字用得极准确,极通俗,真可谓境界全出。上片十八字共写了四项内容,即人物、地点、时间、季节,虽然只是疏笔勾勒,但却是一副非常美丽的图画,而且背景极为广阔,读之使人如身临其境,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一切景语皆情语。” 下片具体写离愁,是词的旨意所在,也是这首词写的最深刻的地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像波涛汹涌,把全篇推向高潮。离愁本身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情绪,它能感觉到,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要对它本身作具体描写,确实非常困难。然而,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比喻使之变得具体可感,而且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以至成为千古名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用了一个比喻,写离愁的另外一个境界,即人对它的具体感受。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不知是什么滋味,它既不能用酸、甜、苦、辣之类滋味来概括,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东西的滋味来比拟,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般滋味”,亦即稼轩词所谓“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相见欢》广为流传。全词区区三十六个字,同一首七绝差不多,但在这简短的篇幅中,词人却把离愁的愁人、缠人写得无比深刻,凄凉、寂寞、孤独的心情袒露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读者为之泪下: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⑺ 语文古诗词赏析

琵琶行 白居易

【评析】

⑻ 语文古诗词赏析 方法&举例 !!!

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解题技巧】答题格式类型
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一)形象意境类
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析: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
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
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阅读全文

与人教版八上课内语文古诗词赏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