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学案第14课答案
我哪知到是哪课啊
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课文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有一次,父亲带着我,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顶。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
“好好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爸爸和蔼地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此后,我一直把父亲的教导记在心间。
再见了亲人教师教案
学会本课5个生字及12个新词。
2、仿照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3、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4、将参观活动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2、将参观活动与问题结合起来,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
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录像带,文字投影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清层次,交流参观内容及感受,质疑。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 自读课文,划出生字。
2、 看生字表,查字典学习生字。
3、 小组交流,如何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4、 课堂交流。
注意字形:比较"谦""歉"。
注意读音:"谊"读yi不读yi。
多音字:"泊"组词:"泊船""血泊"。
二、 老师范读,激情;学生读课文,理清层次。
三、 小组活动:交流参观"抗美援朝展"后的内容和感受。
四、 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认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 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感染。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仿照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一、 揭示题目,导入新课。
1、 交流感受。
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再见了亲人。为了更好地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我们参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五十周年展览。谁愿意用一句话来概括自
己参观的感受。
学生发言。
2、 解释题目,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及参观的内容谈谈对课题的理
解。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
小结。援朝八年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课文真实地再现了1958年志愿军奉命凯旋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
人场面。
二、 学习叙事部分。
过渡语:请同学们打开书,按照思考题进行自学。
1、 出示思考题,学生个人自学。
默读课文,结合文中几件典型事例思考:1、 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2、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 课堂交流,老师点拨。
抓住"雪中送炭"、"惟一"、"同归于尽"、"血泊"等关键词语进行理解。
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是鲜血凝成的。
板书:深情厚谊 鲜血凝成
3、 提问:是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为了志愿军战士,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
超越国籍,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顾惜亲人的生命。她们为什么能为志愿军付出
这样高的代价呢?请同学们结合参观的内容谈一谈。
学生结合参观的内容,简介杨根思、毛岸英、罗盛教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说明志愿军
为了朝鲜人民同样付出了血的代价。
4、 小结:为了朝鲜人民,无数志愿军战士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把鲜血洒在朝鲜这片国
土上。所以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情谊。
5、 指导朗读。
(1) 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追述这些历历在目、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的? (感激、感动、赞美、激动)
(2) 请选择自己体会最深,最受感动的事例来朗读。注意表达你体会到的思想感情。
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三、 学习抒情部分。
1、 提问、思考:现在志愿军就要同这些朝鲜亲人分别了,此时此刻,他们是怎样抒发自
己那依依惜别之情呢?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来读一读,想想怎样读出
句子中的感情。
学生个人自由读。
作者:61.144.119.* 2005-5-15 11:33 回复此发言
--------------------------------------------------------------------------------
2 再见了亲人教师教案
2、 学生评读。
注意:(1)体会与大娘告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小金花的疼爱、不放心,对大嫂的不忍
心。
(2)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3、 师述:下面我们把叙事与抒情连起来读。请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朗读,注
意表达出志愿军的思想感情。
老师范读,学生个人读,指名读。
四、 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 导语。战士即将启程,列车就要开动。每望一眼亲人的面孔,便引起难忘的回忆,每
告别一句,泪水便会涌出。我们的战士是在泪雨里,情海中前进。请同学们亲
眼看一看当时的送行场面。
2、 看录像。
3、 导读: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此时车内车外,人们洒泪道别,两
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
读最后三段课文,体会这种感情。
学生个人练习朗读。
4、 师生共读。
师:战士们登上了列车,望着慈祥的老妈妈,刚强可爱的小金花,架着双拐的大嫂,
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亲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发出
了喊声:
生: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汽笛响了,列车开始启动。紧紧拉着的手松开了,列车前行,亲人向后退去。战士
们多想再看他们一眼呀!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
生: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
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师: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战士们只好挥起手,大声
呼喊着:
生: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小结:列车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连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说的"中
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之间结成的深厚友谊将永远留在朝鲜人民子子孙孙的
心中。"
(出示投影)
五、仿写。
1、 总结写法:课文学完了,这篇充满深情的抒情散文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那么作者
是怎样歌颂情,表达情的呢?
学生回答 板书:叙事 抒情 第二人称
2、 仿写。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毕业,想象一下,当你与共同学习、生活了六年的同学、老师
告别时,你的心情会怎样?
学生回答(不舍)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忆发生在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一件件往事。请你选择其中
一件最让你感动的事例,仿照课文前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歌颂同学情,师
生情,并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先抒情再叙事,也可以先叙事再抒情,水平高的
可以先抒情后叙事再抒情。
学生习作。
3、 读、评、改。
五、 布置作业。(出示投影片)
必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做:
(1) 结合展览和课文内容创作一期自画报或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或连环画,表现
中朝两国人民的友情。
(2) 给文中的一位朝鲜亲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
(3) 创作一首小诗歌颂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
(4) 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7、再见了,亲人 抒情散文:
深情厚谊 叙事
鲜血凝成 抒情
第二人称
中国人民志愿军 ――――――― 朝鲜人民
[打印] [关闭]
作者:61.144.119.* 2005-5-15 11:33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再见了亲人教师教案
《再见了,亲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时,揭示题意
1、导语。激情描述“离别”情景。
2、变换课题句式。读中领会:同样的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
引导比较体会“深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发展目标,感知内容。
学习这篇课文,要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
鲜人民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在体会过程中,可着重从作者所描叙的情景与事情两方面去细心阅读,深入思考。
2、尝试阅读1——2节。
(1)边读边想,分清情景与事情,作上记号。
(2)交流、讨论后补词概括,完成练习一:怎样的情景?(难
以离别)怎样的事情?(难以忘怀)
三、深入阅读,感受“离”情
1、自读第1节,从哪些词句中读懂“难以离别”?
2、交流中,引导注意语气的朗读,读得别更难,情更深。试读、
指读。
3、再读2、3节,读懂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的离情别意。
4、启思:在依依不舍中,又为什么一再请求“请回去吧”?
四、回复课题,深入发现
1、过渡语:列车西去,呼唤不断。这是多么催人泪下的离别场
面啊!但离别的仅仅是三位“亲人”吗?
2、交流讨论小结:这一声“再见了,亲人,”是志愿军战士在
向全体朝鲜人民告别,是向朝夕相处、并肩战斗了整整八年的朝鲜亲人们告别啊!齐读课题。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人,概括“往事”
1、导入:往事越难忘,情谊越深厚,离别才这样难舍难分。
2、轻读课文,完成练习二:用“谁为了……而结果……”句式
概括每件事情。
二、展开发现,深究讨论
1、细读大娘“送打糕”、“救伤员”,哪些词语集中体现了情谊
之深,令人难忘?
2、交流中读句。
3、指导认识反问句及其朗读训练。
4、继续阅读、讨论、体会小金花、大嫂所经历往事的生死之情,
并指明朗读。
三、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1、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
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
2、引读四、五节。
3、再读,引导学生深层理解“洒过鲜血的土地”的意思(鲜血
同洒、生死与共、鲜血凝成友谊。)
4、把“亲人”与“土地”联系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你对这
课题又发现了什么?(不是亲人,胜如亲人。“再见了,亲人”这是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5、带着对“亲人”,对“土地”的这份感受,读课文结束句,
又有什么发现?(友谊世代长传,心永相连)
四、交流评价,总结学习。
参考资料:http://tieba..com/f?kz=16320753
④ 日记五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14课课文读后感
第一篇:
在学习第七单元时,第一篇课文就是《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感受匪浅……
作者在一次的钓鱼中,他的爸爸见开放钓鱼的时间还不到,所以坚决要让作者把鱼放掉,也就是作者放了鱼,他才受益一生……
读完课文后,开始我不太深入意思;随后,老师的讲解令我猛然醒悟,对文章也有了一定得了解。再一次的阅读,让我感到作者和他爸爸也是有相同之处的。
一、爸爸知道离开防钓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就坚决让儿子(作者)把鱼放回到湖里去,这表现了父亲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品质,我也要向这位父亲学习这种品质。
二、儿子听了爸爸的话后,开始不太愿意,但后来又照做了,说明儿子也很爱父亲,是听父亲的话的。所以,儿子也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
儿子长大以后,爸爸的做法使他受益一生,当上了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如果当时父亲不这样做的话,而是放任儿子,那儿子长大以后,可能会走上歧途,走入深渊;因为他爸爸放任了他,他很有可能经不住任何诱惑,而失去诚信,失去品德。
在第三次再次阅读时,是六三班的一位老师讲的,这位老师讲的很好,也很透彻,使我对这篇课文又加深了印象,我又明白了许多的道理。其中,这位老师说过一句话使我记忆深刻,“衡量一个人的品德,是看他再没有人知道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法国)”我们老师也说过意思相近的话,如果谁能在老师不在的时候不捣乱,安心学习的话,那这个学生就是一名好学生。”老师说的话和法国人孟德斯鸠说的话极为相像,一个人的品德就是要看他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做些什么,才能发现这个人真正的品德是怎样的。文中“儿子”知道没有人看到,也没有人知道,但他听了父亲的话,才是他没有失去品德……
老师说过,读书要读三遍才能理解,这次,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也同样读了“三遍”,使我一次次的去深入、去发现、去理解。只要你也读够三遍,你也一定能明白,理解,我相信你!
第二篇:
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今天,我读了《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让我领悟了这句话的真正内涵。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因为没有到开放的时间,父亲命令我把鲈鱼放回湖中。三十四年过去了,每当我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总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从此,我便有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刚开始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脑海中就产生这样一个疑问: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中,是因为他不喜欢这条鲈鱼呢?还是他的道德告诉他不能贪心呢?带着好奇心,我开始了深入的思考,我把文章又仔细地读了一遍,这回我找到了两个不是不喜欢才放回湖里的证据,分别是“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盯了鲈鱼好长时间后,命令我放回湖中”。对于这两句话,我的看法是:第一句话的得意和欣赏代表了父亲喜欢大鲈鱼,第二句话代表了父亲对大鲈鱼的依依不舍。尽管这样,父亲还是让我把鲈鱼放生,我不由得对这位父亲产生了敬佩,正是因为他在道德面前,做出了正确的抉择,才使我走向了一条正直的道路,他真是一位英明的父亲!
看这个文中的父亲,联想到了我的父母,他们也像文中的父亲一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我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他们平时也对我要求十分严格,违背道德的事情,坚决不能做。当他们严格要求我的时候,刚开始我还有点反感,有点儿不高兴,但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理解了父母的一番苦心,他们这样做是对的。如果没有他们的约束,我难免会误入歧途。
我也有过类似关于道德抉择的经历。有一次,我放学后打扫卫生时,竟然在我的座位下发现一枝笔。那枝笔很漂亮,是我喜欢的一种。我拾起它正想把它装入自己的书包,突然想起爸爸曾经告诫我的话:“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我脸上顿时火辣辣的,就左顾右盼找失主,无奈同学们都回家了,我便先把它装了起来。第二天一来我就四处打听,才知道是武烁菡丢的,当我把那枝笔还给她时,她微笑地向我表示感谢,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我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这件事虽然很小,但也足以让我在道德面前做出了抉择。人生的路还很长,也许会遇到比这枝笔还要诱惑人的“笔”,因此,我要用道德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终身做个正直的人。
第三篇:
“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与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这是课文《钓鱼的启示》中最吸引我的一句话。
《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有精彩的情节,但是它用简朴的语句和简练的故事情节讲述出了一个不深奥但却非常有意义的道理。
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小詹姆斯与爸爸出去钓鱼,他们在不允许钓鲈鱼的时间里钓到了一条大得简直令人难以相信的鲈鱼,经过爸爸的教诲,原先不肯放生鲈鱼的小詹姆斯终于把鲈鱼又放回到湖里了,这次钓鱼的经历让小詹姆斯懂得了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有没有人监督,都要遵守规则。因为这是一个道德问题。
谁都知道要自觉地遵守规则,可是在很多时候,很多人为了自己一时的很小的便利而去违反规则,也许,他们并不是故意要这样做,但是面对诱惑的时候,总是心存侥幸,不能管住自己。其实,规则的制定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更安全、更方便,但是,要想真正达到制定规则的目的,需要靠每个人的自觉遵守和执行。好多人在违反规则的时候,总是想:“就这一次,没关系。”、“下次注意就行了”、“反正没人知道”……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都这样做,那规则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遵守规则,要靠每个人的自觉性,怎样才能有这种自觉性呢,这就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品质问题。这种道德和品质的培养要从小时候、从小事情上做起。
我在北欧的那段日子里,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在过马路时,行人在红灯前一律不走,即使没有任何车辆来往,他们也要等到绿灯亮时才从斑马线上横穿马路。可是,在北京,行人横穿马路时从来不看灯,想走就走。我们班有些同学也是这样,上课发言时讲的很好:“我们一定要遵守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可在实际生活中,做的却又是一套。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却做不到呢?
这有600字,你自己删吧
以后有问题再来找我哈
(*^__^*) 嘻嘻……
⑤ 5年级上册语文书14课生字组词
人教版5年级上册语文书14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版文生字及组词如下:
黛:~权色。~眉。粉~。~绿。~蓝。~紫。
宴:~客。~饮。~席。
纫:~辑。缝~。
绎:寻~。演~。~如。络~不绝。
⑥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4课段意! 急!!!!!
“止”是仅有的意思。“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指通往广场的路有很多条。言外之意是告诉女儿当她一条路行不通时应不灰心,要有走另一条路的信心。本文以这句话为题。点明了文章主题
⑦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课文是什么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有一次,父亲带着我,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顶。脚底下,星罗内棋容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
“好好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爸爸和蔼地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此后,我一直把父亲的教导记在心间。
⑧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4课的主题是什么名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⑨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往广场的路》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回忆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带着“我回”到塔顶,看许多答条通往城市的街道,后来遇到两次难题,他记住了爸爸说的话:“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冲破了难关。父亲的教导是作者终身受益。
还有一个: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回忆了“我”生活中的几件事情,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