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学语文有哪些名师
: 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 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 天津市特级教师靳家彦 上海特级教徐善俊 特级教师支玉恒 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
斯霞,女,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斯宅乡,取名碧霄;8岁时,进族里办的"斯民小学"读书,改为斯霞。1922年考上浙江省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到绍兴第五中学附属小学任教,1929年转浙江省嘉兴县集贤小学工作。次年经人介绍到肖山湘湖师范学校工作。婚后转到南京东区实验小学教书,不久又转入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工作。1947年,又回到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小学(1952年学校改名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工作。1956年被评为南京市先进工作者,小学一级教师,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1963年,《江苏教育》、《人民日报》先后刊登《育苗人》、《斯霞和孩子》的报道,着重宣传介绍斯霞和学生的关系。1973年,江苏省教育厅调她到省教材编写组,编写小学语文教材。1977年底,她回到南师附小,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次年,被评为小学特级教师,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英雄,全国"三八"红旗手,南京市人民政府任命她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0年辞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职务,次年因病住院,不得不离开了心爱的讲台。主要著作有:《斯霞教育经验选编》、《我的教学生涯》。
霍懋征,女,汉族。中共党员。1921年9月出生。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北京第二试验小学教师、副校长,至今从教60年。是我国50年代就蜚声全国教育战线,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全国首批特级教师,荣获北京市教育工作者一等奖。多次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她光荣地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霍懋征老师一家三代八人选择了教师这一光荣职业,1991年这个教师之家当选“全国优秀教育世家”。
霍懋征老师是一位成功的人民教师,她在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教改实践,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经验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袁瑢(1923-)江苏南通人。女。交通大学肄业。建国后,历任上海实验小学教师、副校长校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妇联执委会常委。特级教师。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983年两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于漪,1929年生,浙江人,1951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历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等职。著有《于漪文集》、《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
李吉林,女,1938年5月生,1956年8月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毕业后在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1978年被评为江苏首批特级教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吉林老师长期坚持教学改革,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得到教育部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出版《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等6本专著,发表近二百多篇论文,计300多万字。这些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教委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暑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等。她主讲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电视讲座21集,由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华语地区播放,1999年获全国电化教材师范最高奖。她应邀外出讲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到教育界普遍的欢迎与尊重,是基础教育界卓有影响的小学教育专家。
支玉恒,1939年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1959年于河北体育学校毕业后在小学上体育课,后由于种种原因,1977年,近40岁时改教语文课。当时他连汉语拼音都认不全,于是虚心地向低年级老教师求教。踢球多年的脚很灵活,而用手写字却很费劲,于是苦练三年,无论写教案、改作业、批作文、写总结等,均用小楷毛笔书写。语文教学起步较晚,然而他以勤补缺,刻苦钻研,终于天道酬勤。他走出了张家口,走出了河北省,成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
贾志敏,上海市人,汉族人,1939年出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市委普教委员会副主任,民进浦东区委委员。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有46个春秋。由于他创造性的劳动,出色的工作而多次受到政府嘉奖。1994年,获上海市特级教师称号。1999年“五一”前夕,获“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特殊奖”。2000年获“浦东名师”称号。现任上海金苹果学校小学部校长,浦东新区首届政协委员。贾志敏同志一生坎坷,几经磨难。文革期间,贾志敏教师在政治上受迫害,身心上受摧残,但是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矢志不渝。42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他的课堂形成“以学生为主,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的风格。在作文教学中形成了“高、趣、真、活、实”的特色。提任校长以后,他大胆试验,积极探索,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经验获得了成效。1992年,上海电视台录制的电视系列片《贾老师教作文》,1994年上海教育台录制的作文教学系列片《锦上添花》相继在许多省市播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1999年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又录制了《贾老师教小学生作文》的光盘并面世,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前年暑假,贾老师应邀赴新加坡为当地华文老师传授语文教学经验,并获得极好的反映。
于永正,男,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1985年,于永正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于永正同志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于永正同志曾出版《教海漫记》、《于永正课堂教学与经验》等专著,并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靳家彦,男,1944年12月生,毕业于天津教育学院中文系。从教38年,现任天津南开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荣获天津市模范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国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学专家。创立“小学语文导读法”,应邀赴30个省、市及大专院校讲学,做示范教学,受到广泛赞扬。出版《小学语文导读法》等专著17部,发表《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教小学语文》等论文200余篇,多篇获全国及省市奖。《中国教育报》开辟专栏介绍“靳家彦教育教学艺术”。参加多种教材编写,培养徒弟20余名,均取得优异成绩。
张化万,男,江苏扬州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全国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代小学语文>编委会主编,杭州市小语会副理事长.曾荣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浙江省优秀教研员、浙江省十佳校长、区劳动模范、杭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94年,倡议并参与组织实施了"杭州市上城区跨世纪园丁工程";5次代表浙江省在全国小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的观摩会上执教示范课;先后带出了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曹晓红、王莺,培养了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省教坛新秀虞大明等一批省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优秀教师. 曾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上示范课,作学术讲座;有60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主编或撰写<写好作文的金钥匙><猪八戒学作文><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小学教育研究入门><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基础><小学语文典型课示例>等;出版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出版<张化万阅读教学><张化万作文教学><中国名师张化万>等课堂教学录像资料;主编<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1、12册)<现代小学语文><小学语文国情教育补充教材>等教材12本. 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王崧舟校长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他的语文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出,《语感教学法》入选教育部《中国名师》音像专著工程。他认为“语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他认为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他主张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传统的“双基”教学的前提下,着力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积累”和“语文基本习惯”的培养;他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依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见、引导质疑、敏于点拨”,并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现任清华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国家“十五”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海淀中心学区课程改革领导组副组长。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全国反馈教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师研究会副理事长。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具体目标是“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
孙建锋,男,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骨干教师培训对象。曾获江苏乍小学语文说课比赛一等奖,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一等奖;近年来,他应邀到山东,河南,浙江,江西,内蒙古等地上课,课堂教学扎实,灵活,富有创意,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在《小学语文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河北教育》等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吉春亚,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文本科学历。1964年生于美丽的太湖南岸,那“千山千水千秀才”的江浙人文沃土孕育的了她的聪慧灵气,再加上她博采众长、开拓进取,使她教学自成一派——带有浓浓“语文味”的且不乏诗情画意的“言语学习型”的教学风格。吉老师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曾主持和参与“语文思维训练”和“小学学科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等6项省级课题,其成果获得全国小语会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由国家出版社出版。北京小学,是北京市最好的一所小学。吉春亚老师就是这所学校的唯一特级教师。
薛法根,男,1968年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从教以来,潜心研究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曾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发表教学论文100多篇,著有《智慧教学》一书。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8年荣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教师,2001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
孙双金,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江苏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事迹收入《江苏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00多篇文章,出版了《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和中华名师丛书《美丽课堂》等专著。
盛新凤,女,1970年生。著名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浙江省湖州市湖师附小,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湖州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她潜心研究,硕果累累,先后独立进行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的研究。30多项研究成果和论文公开发表,80多次在省内外公开示范教学,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事迹曾多次被《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设计》、《浙江教工》、《湖州日报》、湖州电视台“奉献”、“关注”栏目等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作专题报导。出版个人教学专著《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虞大明,男, 1972年4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省教坛新秀。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1995年5月获浙江省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同年10月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1999年获浙江省首届学科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2004年荣获浙江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才艺大赛金奖;2004年被评为上城区首届特级教师。工作10余年来,一直以开拓、创新、勤奋的态度实践着“用心成长,享受课堂”的理想与追求。应邀拍摄“名师讲坛”、“中国名师”专辑,出版发行。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百余次,获广泛好评。2003年出版个人第一本著作《走过10年——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参与主编《新班级教育的实践探索》。10余年来共有30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Ⅱ 小学语文精品课如何上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都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实践着拓展与改革,变更与发展,我们在经历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驯化之后,开始了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学生是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呼声越叫越响,可是我们的老师却在“新课标”道路上越来越迷茫,走得也似乎越来越远了,我们不如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试图从改变语文课程实施方式来看,以“问题驱动”为基本教学策略,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切入口,将老师的讲授任务转化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我感知,领悟的内动力,唤醒自主学习需求的欲望.而打造精品课程就是一个契机,一个切入点,在 打造精品课程的进程中,我们总是想找到一个最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不但适合学生的口味,也能够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实现,那么到底要用怎样独树一帜,独具匠心的教学法才能“配得上”精品课程呢?老师们在思索,在琢磨,在探索,在实践,一次次的试教就是证明,一次次的不合心意就是证明,一次次的抱有遗憾就是证明,一次次的“如果我要是 ……该多好!”要知道原因就在于我们还没有找到最有效地打造精品课程使用的教学方法。自然而然想到利用问题来带动学生的阅读情趣,洞察学生的阅读情感。
(一) 《问题驱动》教学法实施的背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在向我们展示着“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忆笔记,考后扔笔记”的传统模式,我们的老师也习惯于用记得多少来衡量学生听课的效果,如果我们看到满满的一页,密密麻麻,定会心花怒放,原来学生如此中意这一节课,其实,我们的老师就是在做这样无庸的奉献,学生究竟收获了什么,无非是教师“咀嚼”过的没有一点营养的垃圾食品,试想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我们不得不深思,迫在眉睫需要我们教师解决的是如何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去发问,去解决,去提高,去成长!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应该遵循的最高规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而在英国哈佛大学的门口处也高高地挂着一块牌匾,上面鲜明地写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精辟的观点“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看来,问,是学的前提,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因,可是要如何发问,需要我们的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创设情景,运用智慧启迪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们有主动提问的欲望,看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而在 打造精品课程中 ,我们更需要将问题意识通过一节活生生的课传达给学生,在不断滋养意识教育的同时,完善学生提问、会问、解答、感悟的各项能力,当然,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一节两节就能达成目标,所以,精品课程的研磨不但是给教育界带来了新鲜的血液,还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追求,我们力争做到最好!
(二)《问题驱动》教学法实施的过程
1、《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驱动》教学法就其本质是将学生带入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的问题并发现其背后潜藏的真实情感,以达到“学情并举”的双重目的。这样的做法不但巩固了学生宽厚而灵活的基础知识,对其发问的欲望和潜在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激发,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重,也发掘到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内部动力。在我们曾经打造的口语交际--《小烦恼热线》精品资源包的时候,授课老师注重了学生思考的重要性,更注重了提问的魅力,比如,教师针对表演的一组同学,当场安排一个互动交流的环节,让听的同学提问,表演的同学立即回答他为什么是这样安排对话的,学生不仅兴趣十足,而且双方都锻炼了思考、反应、回答、交流的能力,这就是问题驱动的独到之处,学生自觉走进老师设计的问题中,在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再次发问,双重提高,整一个教学环节都由学生自己解决,自己实践,这,是最有创意的教学方式。
2、《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实施与操作
《问题驱动》教学法,就其本质是对学生发问的潜意识的再次塑造,这就需要一定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发问的情景,从而受到好奇心的影响而自觉走入问题中来,论其特点和实施的要求来说,就是情景促发问,发问带情景,提出问题是主体,解决问题是目标,实践反思是保障。比如在打造《我为你骄傲》这一阅读课的精品资源包的时候,老师们将老奶奶为什么没有责备小男孩反而还意味深长地说:“我为你骄傲。”这个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贯穿于整一篇文章的理解,贯穿于对小男孩及其老奶奶的理解中,也是充分注重到了问题驱动的巨大动力,将问题还原到学生阅读中来,具体到一个字,一个词,这样自然带动了学生自主阅读,并由针对性地阅读。
(1) 呈现问题是主体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问题是学习理解文章,掌握作者所要表达情感的生命线,只有不断地发问,利用解决问题的驱动力来完成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接受,消化和吸收,那么,如何提出问题,将问题表现出来,即问题的表征,将以怎样的形式展示出来呢?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反复推敲,小组实践,讨论研究来呈现问题,当然问题可以是多种多样、各个层面的,可以是词语,可以是句子,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处自己的感悟,当然,在这里要强调的是,问题的发现不单单是教师的行为活动,更应该是学生自主发现而获得的,同时,有了问题也不是根本,关键是通过小组讨论,同桌说说,相互间互谈感受和见解,来进一步完善问题的表征,以方便更好更加全面细致的解决。这方面,在《小烦恼热线》精品课程资源包打造过程中,我的印象尤其深刻。教师布置了一个小组活动交流的环节,即小组内一个扮演知心姐姐,一个扮演小烦恼,两个扮演场外听众,学生在掌握了不同角色谈话的要求后就自主进行交流探讨,小烦恼向主持人说明自己的烦恼,主持人进行开导并出主意化解烦恼,而场外的热心听众也可以随时“打进热线”,共同参与。这个环节就是充分注重了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情感,解决问题,化解烦恼不是关键,解决问题不是核心,学生的参与、学生的质疑,学生的活动、学生的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才是问题驱动教学法想要产生的效能,也是关键,也是核心,更是灵魂。
(2) 解决问题是目标
如何合理地解决问题,如何在发问求解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水平,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我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取小组内部分工,最后在整合答案的方式。可以课上讨论、交流、互动、研究,也可以课后反思,上网查阅资料,查阅各类书籍寻找答案,自己抽象、概括出一套自己的东西,形成个人单一的独特见解,当然,我们不要忽视了问题驱动策略的一大优势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充分地查阅资料,不断开阔学生视野,拓宽思路,提高认识,相信有很多是我们的教科书无法提供的营养。
(3) 实践反思是保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走如文章的情景,就起问题获得的答案,重新体验一堂课,在反复的研磨中,更加深刻地感悟文章内容的本质特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又有了什么突破性的问题,可以再一次尝试解决,相信在这样的反复发问-解决的轮回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情感体悟更加彻底深入。无论是《小烦恼热线》还是《我为你骄傲》还是《玩具台前的孩子》还是如今正在研磨的《我选我》,他们都离不开一种教学效果提高的模式,那就是反思,反思是精品课程真正成为精品的保障,更是铺路石。不断地反思才能发现问题,不断地反思才会发现不足,由了不足有了问题,才会去改正教学方式,调整教学方法,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有效、才能实效,才能高效!
3、《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效果
(1)塑造了学生主动发问的意识,进一步强化了问题驱动策略的实效,也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真正的“问题意识”,学会在问题中理解,在问题中感悟,从而做到了学生在思维中收获知识。“问题驱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实现的,而在精品课程研磨的过程中,要将学生问题驱动的意识提升到日常教学中来,首先老师就要加强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必要性,这样的问题才有必要去刺激学生的发问神经和意识,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2)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也密切了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完全可以主宰一节课堂教学,因为,一堂课中关键的零件都在学生的手中,眼中,心中,教师不再高高在上了,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问题的提出者,解决问题的参与者;而且,在发问过程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无形中缩小了距离,学生也会感到轻松无限。
(3)强化了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商讨的能力,让孩子们在交流中学习,在针锋相对中,实现思想的提升,智慧的碰撞,更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精品课程的课堂也是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题,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参与者,他们不是旁观者,“没有学生的课堂将会是一片死寂”,让学生在思索中学习,在问题中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为,只有发问的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习和接受知识,才能灵活地运用智慧,思考和拓展的能力在能不断地提高强化,让我们重视“问题驱动”的效应,将学生发问、自主解决的实践能力挖掘出来,另辟蹊径,创造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创造小学语文精品课程研磨路上的新风景!
Ⅲ 小学一年级用的语文典精是什么样子
我们知抄道,语文和其他学袭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知识点和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的要求,在不同的阶段均呈螺旋形上升的态势。这也就意味着,以往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缺陷,完全可能在新的学习阶段有多次弥补和彻底解决的机会。学生的疏理工作做得越是全面细致,缺陷补救、能力提升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般来说,阅读方面那些属于语文基础部分的内容,如文言课文常识、文言实词的理解、文句中别字
的辨认改正、修辞方法的识辨、说明方法的理解、文章中相关词语和句子的搜寻等等,是大多数学生掌握得比较好的.而文章中某些环境或情景的理解、文中人物或者作者感情的把握、主题的理解及概括、观点的提炼和表达、对论证或者说明过程的分析等,就不那么容易透彻、深入地予以掌握了。这些,也往往是不少学生语文学习中的软肋,需要花大力气去努力掌握的。因此,如果能在事先充分了解好自身的弱点,从而在初三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就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Ⅳ 小学语文精准语言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回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答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Ⅳ 小学四年级语文怎样学精
老实交代的认真做该背的一定背把握字词音形义 形近字多音字等
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知道重点语段内涵
会默写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Ⅵ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精细化教育教学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从字词句到段落篇章,从小学到中学,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给了我们什么?如果是愈教愈困惑、愈教愈不会教,那才说明我们是在用“仰”视的态度“钻”研语文及语文教学;但倘若只是自信,那在说明你对语文用心之外也反映出你水平与能力处于停滞状态;而那种拿着“教案书”照本宣科的,可能一辈子也品不出语文的真味、看不清语文的真面、演绎不出自己在语文上精彩。
继“有效教学”口号之后今年上级教学主管部门又抛出了“高效课堂”这样一个更显光鲜亮丽的词汇。很明显,有人发现了前者表述不严谨,体现不出其对教育效率不断追求的初衷——跟当年的周扒皮半夜趴到鸡窝学公鸡叫的目的差不多,也像当年“大跃进”时农业追求高产一样。可是教育者不是当年那些可以榨出“剩余价值”的工人和农民,我们可是“干部”身份,接近于“公务员”;教育也不同于农业生产,且一味追求“高”就不怕催生出类似当年害人不浅的“浮夸风”来吗?
放下时髦的“高效”,我们不妨先联系实际谈谈语文的“精细化”问题。
其实,并非精细的就好、粗放的就差强人意——相反,“精细”倒常与“便秘”“痤疮”“肥胖”等有染,而“粗放”到能教人想到“五谷杂粮”“营养均衡”“绿色健康”等。在“精细”与“粗放”之间应该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应辩证的认识这一对矛盾,寻找“粗”与“细”之间的巧妙组合与转化。因此,我这里要说的“精细”不是所谓要“抓字词句”或“设计好主干问题”等类似的细节问题,它是立足“有效”、瞄准“高效”、兼顾教育规律和语文学科特点而做出的一个较系统的思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精细化。
1、尊重统一的教材,保持语文的本色。
课程改革已多次,教材也在不断更迭,而且还会继续,这是正常的。无论哪种版本的教材,都应当而且都可以使学生学好语文。因为我们遵循着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现就以我们当前使用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如何使用才能实现所谓精细化。
首先,要抓住“经典”篇目。这些往往也是课标中要求或推荐到的。前几年不就有高中语文老师用自己多年“编写”的一套教材教出了好成绩的传言吗?这位老师肯定抓住了经典。这不仅仅是考试会考经典,更重要的是通过经典的东西学生掌握了技巧、养成了习惯、勾起阅读更多经典的欲望。
其次,要用好语文教材角落里的东西。新课程理念中的许多东西既打乱了既有的一些习惯和方法,也使新教材发生了诸多变化,比如“淡化语法”体现在教材编排上就是将“词的分类”“短语类型”“句子类型”“修辞”等逐一分解到了各册教材后的“附录”中,取消了以往“划分句子成分”的内容。同样被“附录”了的还有“应用文写作”“字词表”等。其实,“附录”的都是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为“课标”中的一个“淡化”就不重视各册教材后的“语法表”。眼下许多学生朗读不懂句读、作文病句不会改等,病根就在语法知识缺失所致——人家让我们“淡化”,我们却从让其缺失——改革经常使我们在两个极端之间跳跃。这样分析,我们对学生经常拿着格式错误的请假条给老师这种现象也就能理解了——不是学生出了问题,是我们长期忽视了这些“附录”里的东西,舍弃了语文最基本的东西,迷离的双眼只疲于对琳琅满目的课文的所谓学习。除了“附录”,苏教版中还有“名著推荐”“文笔精华”“口语交际”都繁华的设计,我们都不可小觑其设计意图。
2、创作自己的、不断“进化”的教案。
老师依赖市场上的《教案书》或“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学生靠一本《字词句篇》这种做法是后患无穷的,它会让我们只习惯于抄袭而不习惯于思考、让我们忘记查阅资料和工具书应成为人一辈子的习惯、忘记教和学都是创造性的工作------许多老师电脑里都保存着各级各类从网上免费复制或下载的“计划”“总结”“教案”“论文”等;许多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坚持每学期都买《字词句篇》,到中学毕业却连本《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我们和学生许多时候不是在思考、在表达,而是在抄写、在“下载”、在“复制”、在“粘贴”。难道不是吗?
诚然,抄来的教案往往要比自己编的成熟和精细,但我们用起来也往往不得劲、不顺手——除过那些习惯于照本宣科的人。真正的教案应该是自己课堂上的“演讲稿”,是可以随时修改的“草稿本”,应该体现着自己的思路和观点,显示出清晰的、从粗糙到不断精细化的进化痕迹。特别是从初中阶段开始,语文教学就不应再过多被“字词句”所牵掣,不能再满足于分段、找中心句、明确总分结构这类手段性做法上,领悟主旨、学习技法应成为主要任务。因此,语文老师应更多带给学生一些新颖的观点和视角,但不是预设太多的预期或所谓的“目标”“要求”之类,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鉴赏、独立思辨和表达,使每个学生的思想都能成为放荡不羁的骏马。从这个角度看,昔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狭隘地套用所谓“目标教学”该有多么的蹩脚和愚蠢。
要想让学生获得感动和启示,我们首先要静心去阅读并从中获得感动和启示——越是精彩的、典范的东西,我们越要这样做,否则我们就是在糟蹋美,是对经典的亵渎,是语文的悲剧。
在此基础上编写自己的教案,这才是得心应手的教案、扎根实际的教案、有生机活力的教案,更是有自己专利的“独创”。
莫言在谈文学创作时说:“重复自己比重复别人更可耻。”对于自己的创作的教案也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删改、替换和增补,从而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修完善。
由此看,教学管理者亟需改变评价教师教学的理念,让大脑尽快能越过惯常的表象的迷惑和制约,最便捷的方法是:谁的教案改的越多越真实且越有价值,反之则反;谁的课暴露的问题越多越真实且越有增值空间,反之亦反。惟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我们的教育才会是货真价实、沾泥带水的“常青藤”,而非飘着油花和热闹的舞台秀。
二、教学手段的精细化。
1、“搞笑”的设计。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它经常要与“思想”和“感情”两个词遭遇,这也就决定了语文的本面应当是静默的、冷峻的、厚重的。但是,社会的纷繁与喧闹却很难再让我们保持住对语文、对母语的那份敬畏和热爱——影视、游戏成了时尚,读书、看报倒成了另类;聊天、骂娘口若悬河,写文章、打字却总难产;下课活蹦乱跳,上课却形同开追悼会------语言文字的美被冷落、被扼杀、被边缘化,语文课堂要想提高和保持“参与率”“收视率”必须增添必要的“搞笑”,如周立波式的滑稽与刻薄,崔永元式的冷幽默等——今天的我们更像贩卖知识的商人,也得学会包装和营销。
适度的搞笑也是为了“高效”,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2、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
比如《背影》一课,用歌曲《父亲》导入或导出,再听配乐朗诵都会收到良好效果。小米加步枪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愈来愈高的审美品位。
3、跨学科内容的设计
如前所述,语文会用到音乐创设氛围,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也会经常涉及到。比如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篇说明文就可以用画平面图的方式进一步理清说明顺序。还有众多古诗文教学更离不开历史知识的加盟。
4、课外作业的设计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要多大。课堂仅仅是学语文的开始。因此语文应当有课外作业,且以背诵积累、查阅资料、拓展阅读、写读书笔记、写日记等为主,以广泛涉猎求得厚积薄发。不应总把机械重复的“字词句”方面的作业才当作业——这类无效的作业只能加大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学习的劲头越来越疲、书写越来越潦草。
三、教学对象认知的精细化。
1、重视群体性差异
北方与南方、农村与城市、学优生与学困生、男生与女生等都可以算作群体性差异,都需要在教学中予以考虑。比如“荷”专题的处理:北方学生就只能从网上查阅图片资料,而南方就可以实地观察、访问、体验。
2、关注个体性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是课题也是资源,这也体现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比如教《甜甜的泥土》,班里的单亲学生、父母离异的学生等就需要提前了解,从而使其在教学获得更多的积极影响,并为其他同学的学习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的精细化。
1、科学分类。
除了惯常的以成绩区分出“优”“中”“差”外,更应尝试以性格分类或以思想水平分类等,从而让每个同学在不同的活动中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要知道许多学生的自信心正是被我们用单一的成绩给砸掉的。
2、动态评价。
路遥在谈自己小说中的人物时说:“人不是一个固定的常数。”现实中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更是不可断言的——矮的可以长高,坏的可以变好------有点半年就换一个样。因此,我们应看好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
3、减小考试成绩的区分度,杜绝“以成绩论英雄”。不要用成绩使大面积的学生成为校园里的“穷人”,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在每次考试中都能获得成功或保持着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我们的考试应成为激励的手段而不是伤害的武器。
总而言之,教育不是政治,不需要一天一个口号、一张嘴一个精神;教学是一种艺术,过多的指手画脚只能让那些仅有的艺术细胞无所适从,而试图让教学“模式化”就无异于痴人说梦。
言而总之,语文太大,从里到外都大。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你可能一辈子都读不完,而教语文的方法和套路又千差万别。“是人不是人,都能教语文”——就看谁教得更教学生爱语文。在语文面前不应当有权威。抛掉“文人相轻”的陋习学会欣赏吧!就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每个学生一样。摘下自信的眼罩不断审视和修改自己的教学吧!面对浩瀚的语文和多变的学生,我们语文教学的精细化、高效化应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Ⅶ 小学语文课怎么上更精彩
这问题好大哟!不过,你该去参加过培训或听过讲座吧?授课人的幽默、风趣内,会让你觉得时光飞逝;
多利用容课件,声、光、电、色……齐上阵;
从重点词句入手;
让孩子动口、动手、动脑;学生读得懂的千万别讲,看得懂的,千万别说,把课堂时间交给孩子;
经常变换教学方法,避免你一开口,学生就知下文……当然,最终的精彩是由你自身的能力、学生的素质、教材内容的难易及教学设施的配套程度综合产生的化学效应,有时还是即兴的,并非你事前准备能起作用。不过,多去积累,多去留意,滴水也能江成大河!--------
其实,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虽不认识你,但猜你一定是一位上课精彩的,学生喜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