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育目标与小学语文课堂实效怎样结合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蔡汀、王义高、祖晶,2001)曾说过:“训练年轻一代投入生活,应当不只是让其掌握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在于形成未来的人所必需的道德品质。”。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教学永远具有强烈的教育性。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新课改的热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在课堂进行德育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用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接受美的事物,陶冶他们情操,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小学语文学科内含有丰富的德育素材,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成长的心理特征,创设不同的语言情境进行有机地德育渗透,使小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真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人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进行初步探讨。
二、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的方法
2.1 言传身教 激发情感
德育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实施,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教师要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并在学生中树立教师的角色规范与威信。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有时甚至超过大人的想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1.1言教
教学语言是重要的传播教学信息的媒体,它设立了一种语文学习和使用的环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语言的交际性,意义性及趣味性。它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身心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不应总板着脸上课,这样学生就如芒刺在背。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教育家斯维洛夫讲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教《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忽然一位迟到的学生“砰”的一声,推门而入,径直人座,这位教师就诗取材,问道:“‘小扣柴门久不开’,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是‘小扣’而不是‘猛扣’呢?”学生议论了一番,有的学生说,因为诗人知书达有教养,讲礼貌。然后教师走到那位迟到的学生身边,弯腰轻声问他:“你说大家说得对吗?你赞成‘小扣’还是‘猛扣’?”这位同学脸红了,同学们也笑了起来,在笑声中大家都受到了教育和感化。
2.1.2身行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教师应“以身作则” “以教人者教已”,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尤其重要,教师的衣着、态度、教态将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要衣着美观得体,态度、热情活泼,教态亲切自然、大方,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语言表达更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所以,教师亲切的目光、期待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缩短了。教师的微笑、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最真切的感受;优美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
另外教师在教学或是生活中多说“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形成运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将习语脱口而出。同时,教师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特别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爱护与鼓励,用师爱去包围他们,使他们能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亲其师而信其道,爱屋及乌。
2.2 掘德育素材 渗透德育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如:诗歌、人物记事、寓言故事等,这些题材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2.2.1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中,从德育着眼,密切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既达到教学的目的,也进行了德育渗透。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生高谈阔论爱祖国,代替教育学生爱祖国,这是不可思议的事。”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爱国、爱集体的美德,从小就有为祖国争光的志向。例如:
抓住课文题目的闪光点,领会爱国情。《富饶的西沙群岛》,引导学生分析出该课题的中心词(西沙群岛)和关键词(富饶)。“富饶”表明西沙群岛是物产丰富的,使学生在新授刚开始即对西沙群岛有了好感。
品味词句,体会爱国情。《小英雄雨来》一文中:鬼子毒打雨来打得累了,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启发品味该句:鬼子为什么毒打雨来?雨来为什么说没看见?(为了掩护抗日干部。)雨来咬着牙表现出了什么样的品质?(切齿恨敌,宁死不屈。)从而使学生体会雨来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之情。
结合语文课外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情感。几年来我们组织的活动有:微型报设计:“我爱家乡的特产”;作文比赛:“爱祖国,知国情”;知识竞赛:“给台湾小朋友介绍我的家乡”;等。通过各种有效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下根。使思想教育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收效甚好。
2.2.2文明、礼貌常记心
对学生进行礼仪方面的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头戏。走进语文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教学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时,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我将这方面的德育教育单独划出来进行重点突破,收集了很多关于礼仪方面的资料,像进门前要先敲门,主动向长辈问好。并提出问候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课后养成自觉使用问候语的良好习惯,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识,又让学生学会了基本的礼节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礼仪之邦,讲文明、讲礼貌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礼貌礼仪和言谈举止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大任务。
三、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的要求
3.1注重情感教育 促进身心发展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身心整体发展的过程。小学阶段正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效应,充分利用情感的积极作用,必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将爱渗入学生心田,触动学生的道德情感呢?
3.1.1润情感
孔子在《论语》中早已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育应尽量激励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知识,变求知为一种快乐事,从而获得情感的满足。
如在教学〈〈钱塘江大潮〉〉时,为了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一个直观、全面、形象的认识,在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段视频为导入。当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出现在学生们面前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被这大潮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观所震撼,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由此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近课文,走近钱塘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1.2磨意志
小学中的语文课让学生有兴趣就是成功的,但是有了兴趣并不等于就能学好。我们要求学生不仅在玩中学,而且能学以至用。所以意志在语文学习中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把学生性格和意志的培养渗透在教学中。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对初学者来说,尤其是在学习识字阶段,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树立不断克服困难信心,还要尽可能设置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把艰苦的劳动变为轻松又愉快的体验,消除了学生厌学的情绪。
我们在上完一个单元的内容之后,往往通过测验来检测学生学的情况,这不仅对学生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2组织课外活动 加深德育渗透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而课外的时间是无限的。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那么富于思想性、娱乐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无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师在某些方面设计、组织活动时要注意:
3.2.1结合教材内容
结合教材内容,要让学生感觉得在复习旧知识,而不是另有目的。在教学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说说我自己”时,分小组评一评,选出说的最像本人的同学。通过小组汇报、与他人对比的形式,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尊重他人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三年上册语文园地一“我们的课余生活”时,在班上开展以“我丰富的课余生活”为主题的班会,学生各抒己见,接接着再发给每位学生发一张能力调查表,大家激烈地讨论着,生怕落后了一样,个个都把表格填得满满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们的内心渴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渴望自己的劳动得到别人的认同,也渴望成功。用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热爱劳动的观念。
3.2.2德与智紧密结合
德与智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德育行为。低年级开展栏目“我的发现”,成立6人一组的语文学习合作小组。每位成员轮流收集课外信息,一周进行一次汇报。收集得多的一组,给予适当的奖励。使学生自己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方法,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扩展。“ 宽带网”是二年级下册安排的,不是让学生上网,而是借网络中的这个名字,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到了高年级,“回顾与拓展”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这一组的学习收获,总结学习的收获、交流和收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教学活动,不仅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内涵,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同时还创造了口语交际的氛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的目的必须是明确而又统一的,也就是教师言传身教;善于挖掘德育素材;润情感磨意志,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德育走进现实生活。教师还要提供信息,加强指导,积极创设情境,使小学生通过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其思想情感,道德品质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及其辨别能力,帮助学生成为思想素质高,思维能力强的语文新生代。愿德育之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开花。
Ⅱ 小学语文中里与德育教育有关的课文有哪些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间说教,不但激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好教学渗透德育方法,这是关键,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作为一名从事二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师,我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在习作中渗透德育。
一、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朗读,是以声音为媒介,“以声入情,因声求义”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领会课文的意义,体味课文蕴含的情感,受到思想教育。
朗读活动是小学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在朗读中巧妙地渗透德育。近几年,我校进行了“以读为本,悟情明理”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课题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入情地读,能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二、 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学习“乳”字时,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心知感恩孝敬父母。此外,因喜欢和腐蚀和啄食农村垃圾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起净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一些地区对“乌鸦”代表着灾难和吉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学生们从中不只懂得了该词组的使用和意思,还培养了纠正错误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三、 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收藏
分享
顶
踩
回复 举报
中学生作文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1:16:50 | 只看该作者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例如针对有些学生沉迷于某些谈情说爱、情意绵绵的情节,便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是离不开时代特点的;针对某些学生阅读时只注意故事情节,教育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四、 在习作练习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我并没有给学生设定写作的模式,也没有要求篇幅和数量上的限制,而是要求学生们有经历、有感触、有写作欲望,就随时写下来,我也随时给学生们小作品进行批改和引导。作文是对生活反映,所以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重视德育的渗透的过程。
如: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从中细细地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也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注意周围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欲望,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同样能实现培养作文能力,又实现了德育教育渗透目的。记日记也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但大多数学生写日记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能起到求真务实的作用,写日记还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贬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样能起到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在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
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这句话就点明了德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者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后,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德育。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内容,选好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讲究德育时分寸的适度,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样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一、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学《画杨桃》时,结合一个学生将杨桃画成五角星惹来同学们的哄笑,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学生终于知道了坐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杨桃,其形状是不相同的这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在做事做人中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教学《古井》时让学生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二、正确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一)、在教学作者背景中渗透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的时代、作者背景都是不同的,让学生课前预习寻找关于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为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作者的高尚品格,从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有助于进行道德教育
(二)、在解读课文时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编排者选的这些课文都是有原因的,从各个角度进行选材,达到各种育人的目的。而教师就是在分析这些课文的过程中,根据其内容和特点,掌握适当时机,灵活地进行德育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1、从学习古诗中渗透德育
诗歌自古就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诗歌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文化,古诗语言简练精辟,每一首诗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通过读诗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积累古诗,来沐浴学生的心灵。
2、反复诵读,悟出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指的是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些意境优美、情感浓郁的文章特别适合用多读的方法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只有把课文读通、读熟了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读的方式很多种在把课文读熟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课文内容,更加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分析词句领会内涵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中重点的字词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效途径,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很好的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进一步延伸。比如在语文实践性作业设置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农民种花生、起花生以及花生生长过程中除草、打药的调查报告,简单的一个作业,由学生向家长咨询,然后自己做这个调查报告,让学生了解种花生的整个过程,从而了解到父母的辛苦,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德育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谐自然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在小学教育中应该重视德育,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上才更加有竞争力,更能适应社会的进步。
三、认真研究学生,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 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Ⅳ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李金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现简单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深钻教材,找准教材中的德育“触”发点。 语文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它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钻教材,找准教材中的情感“触”发点,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从而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 1、识字、写字教学中结合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渗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大一部分老师往往把识字教学看着是老师在前面一遍一遍地教字,学生在下面一次又一次地读字、记字,把写字教学看着是学生对着课本一次又一次的抄字,老师只把学生看着是识字写字的“机器”,全然不顾学生自身的需求,不顾学生学习兴趣及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味地把这些字“灌”进学生的脑海中,违背了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我们知道,中国的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形体优美,而且结构讲究对称又富于变化,同时追求严整又不失灵活,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汉字本身的笔画、结构和形体等特点渗透德育,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所学汉字的特点,再让其在讨论交流中分析这些汉字与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笔画、结构等,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教学“婆”这个生字时,我故意将“婆”字下半部的“女”那一横写得很短,让人一看上去下面的“女”像被什么压得喘不气来一样。再让学生跟写得规范的“婆”相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通过一番比较学生知道了:,要写好“婆”这个字,写好下面的“女”是关键,一横要长,要将上面的“波”托住,这样这个不“婆”字才站得稳,立得正。由此,我进一步点拔:汉字也和我们人一样,他们由两个字或三个字组成一个新字,就像我们的家庭一样,要相互团结、合作,互相谦让,互相帮助,这样的家庭才会和谐而美好。再如在教学“人”字时,我让学生明白,这个字虽然是一撇一捺两笔组成,但要写好这个字却不易,因为它的结构是相互支撑的,互相依靠的,只有这两笔相互合作,共同支撑,才能让这个“人”字稳稳当当地站立。 2、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实践,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下面以《太阳是大家的》一课为例谈:在本课的第二小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太阳把它的金光往鲜花上洒,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巧妙地引导学生“浮想联翩”,随着学生的想象之门的开启,一句句充满爱心的话语,一声声代表真诚的感谢从学生们的小嘴中流出,此时的学生仿佛已是阳光、鲜花、小树,伴随着这种真切的情感体验和形象的思维、想象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太阳对鲜花、小树的爱护,也让学生懂得了鲜花、小树对阳光的感谢,此时学生的心中也埋下“爱心”“感恩”的种子。在后面的第四小节的教学中,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太阳它为什么要到别的国家去呢?它在别的国家都会干些什么呢?让学生明白太阳不仅是属于我们的,也是属于别的国家的,她也要把她的爱给别的国家,所以说太阳是大家的。从而也让学生懂得爱是要分享的。最后在让学生交流“那作为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分享太阳的温暖的全世界的孩子,应该怎么做呢?”使其体会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 3、在习作教学中触发学生的情感火花。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是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自我个性和内在感受的真实再现。因而在习作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限的空间里,观察、交流,放飞学生的思维,激发情感的火花,使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观所悟,结合自己的感受自由表达,并在表达中受到情感洗礼,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二、课外延伸,德育延续。 1、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2、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德育行动。 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育融为一体,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Ⅳ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文昌市南阳农场学校 陈泽军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等诸育的和谐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教书育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本人就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浅谈一些见解。 一、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地位。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长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卢沟桥的狮子》、《落花生》等等各篇课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这些课文都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从教材中可以看出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通过教师示范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决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教师自身的敬业态度,责任感,气质性格,道德修养,特别是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被学生有意无意的仿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这种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每一位学生往往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体会教师的为人处事方法。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尤其是责任感较强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感化。为此,本人在教学工作中,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塑造高尚的师德形象,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感动学生。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长城》时,首先向学生介绍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长城的气魄雄伟,接着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修建长城浩大、艰巨的过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以及作为中国人为有这样的长城而骄傲。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充分挖掘课文的闪光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都有一项德育任务,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能油然而生出的一种感情,但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由教师归纳出中心思想后,学生识记,久而久之,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等一些德育任务成了一句空洞的话。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感情型的,要以感情为主。入选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其“闪光点”,即德育任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是通过或抓住其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来打动学生,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把课文中的闪光点挖掘出来,使其放光,是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小红军宁愿自己挨饿受冻、甚至牺牲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的好品质。教学时抓住体现小红军“倔强”的词语来和句子来理解,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学生的感情不断得到升华,小红军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闪光。最后,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谈小红军,深入感受小红军那种顽强的革命精神,身心再次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德育渗透还必须得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让学生针对阮恒的做法进行讨论,很快形成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认为阮恒这种举动是令人钦佩,从阮恒朴实的语言中体现伟大的人格。第二种、认为阮恒是傻子,以为要把血输给小女孩,自己就会死,可还是让医生抽他的血。针对两种不同的说法,教师充分让学生有争论的时间,并要以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方。不久,第一种说法的同学首先根据课文中描写阮恒几次举手又放手,最终还是举起了手的行动说明阮恒也犹豫过,但善良的本性使阮恒选择了救小女孩,然后结合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终于把第二种说法的同学说的无以对答,也接受了第一种说法。在这争论的过程中,这一课的德育任务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已经认识到做人要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真诚地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深挖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Ⅵ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统过程两者密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应教材主线课内外阅读、写作、作业批改渗透积极健康德育思想同时课外巩固正确德育思想;日常生活范例丰富活动动力推动德育教育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语文教师德育教育渗透语文教学全过程才会使德育成空泛口头说教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知识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实现水乳交融齐头并进
教书育人教师重要使命德育育人灵魂学校教育应处于极其重要地位事实上学校里每位教师都应德育教育工作者都要参与德育教育全程管理要关注德育教育实效性问题经济转型期今天社会发展大变化学校要树立人本教育理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和抓住课堂教学各环节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加强和提倡学校即时性教育与社会性教育应统起来让每孩子都能深刻体会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其人生影响并帮助学生积极健康面对学习、生活德育教育终目小学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方法与途径研究要牵强附会更要脱离语文课特点要讲究自渗透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渗透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种教育现象孩子其越少感觉教育意图教育效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学生知道教育教育失败了因此我想德育无处无时有小学语文教学应当露痕迹地渗透达水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无痕效
二、教材阅读:德育教育基本手段
何达水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无痕效首先教师必须要有德育渗透意识教材阅读进行与教育好方法教师帮助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分析课文我们教师课堂教学要坚持文道统原则要只注重了语文工具性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去教学生字、词、句、段、篇、语法等等基础知识了考试而教了教书而教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教育试想我们教出来顶级科学家没有爱国情感又会愿意祖国作贡献呢定会跑条件好国家去别人作贡献反之我们只注重了语文人文性课堂上耗费大量时间去进行思想教育而忽视了基础知识教学也取试想人连起码字、词都没有学会连课文都读通顺又能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教学生阅读文章时能太直、太白、用法规式命令教育教育能否内化能否使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内化并约束自己行要求教师要做潜移默化和风细雨无而治求本逐末循循善诱要有水滴石穿精神思想品德教育能搞得轰轰烈烈要求稳才能使孩子保持公正心进入社会种教育句能有效需要多年基础也老师能做而循环工程
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经常途径语文教学要贯彻文道统原则语言文字训练句段篇章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于教学过程之充分利用课文内容丰富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使学生经常地受多方面教育基于种理念需要我们认真挖掘教材德育渗透点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自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任课教师学科教学何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进去首先确定向学生教育内容并明确教材德育渗透要点同时寻找适合方法和途径来进行教学过程让孩子感受每位教师要研究其实我们日常生活社会实践都有德育我们教材也蕴涵着大量德育内容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所包含德育内容生活德育与教材德育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让我们教育赋予生命力和感染力教师对教材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阅读活动体会深邃德育内容
三、课堂互动:德育教育有效途径
小学孩子们塑性都强老师言行们心目分量都重所教师与们打交道、授课过程自身要注意做好表率和榜样首先课堂上应当力求营造种轻松、平等、融洽互动氛围尽能地让孩子们成主体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引导们无论成绩好还好都要视同仁并能准确记住们每位名字遇问题时表现出急躁和训斥选择更有利于孩子们接受方式去沟通解决课堂上倡导多用些鼓励教学用语请大胆说出来、帮我指出来等等做权威者姿态自居课堂外则要主动给予学生们关心和鼓励经常与学生有知识交流和情感沟通
轻松、平等、融洽课堂氛围有助于德育教育活动顺利进行教师与学生间保持互动关系课文讲解、习题辅导等课堂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与教师沟通快乐对教师传递德育信息才能充分接受同时也应留给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也能发表意见并找出理由分析具体实际问题
普斯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文化传递教育之教育正于人格心灵唤醒教育核心所当今新形势下作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更加清楚自己工作价值取向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和渗透教学全过程真正培养出国家社会所需要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有用人才
四、课程研究:德育教育重要方面
对课程本身要进行研究课题要进行立项要给予指导要组织团队进行团队式研究必须协作合起伙来干依靠集体智慧对课题进行分解德育内容挖掘德育方法选择探索小学语文课样进行德育品德方法探索对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有定帮助分解子课题组备课时有思想准备列出表(栏目:章节、单元、课题、挖掘德育点、方法选择、课堂教学片段、教学实录、教学效、师生评价、教师反思等)全书所有德育内容点方法选择全都要列出来进行有效研究和探索
德育工作者要学科渗透德育教育作项重要工作来抓用充分时间要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与探索样研究、何探索、否有效需要学科所有教师
Ⅶ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
一、钻研教材,深入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苏教版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教材中所体现的浓浓人文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切忌空泛、枯燥地说教,人为地拨高。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走极端:既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教师要深入备课,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卢沟桥的烽火》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他们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这首诗,让学生懂得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高尚品质。
二、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肩负“教书”和“育人”这两大重任。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又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欣赏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抓住“拉、撑、护”三个动作,突出“撑”,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是怎样的撑啊”。撑在桌上,弓着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他的血肉之躯去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他要保护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呀。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这一个“撑”,让学生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师要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如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黑暗中,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对话,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2、语文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深化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坚持正面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学《学会合作》这一课时,除了课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学校里进行的各项集体评比活动、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体会合作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学中,抓住契机,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
作文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内在真实的感受。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如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快结束了,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给自己的任课老师写一封信。习作时,启发学生回顾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诲,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典型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4、课外延伸,德育延续。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切实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推动学生德育行动。语文课外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而且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课外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道德品质、积极进取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开展排演小话剧《负荆请罪》、“红领巾小记者”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名人成功故事会、“我选我”演讲、制作“我的成长册”等活动,我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三、认真研究学生,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才能被学生主动接受。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学习阶段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加深理解和体验,去感悟和思考,让他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在课后也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发挥表率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Ⅷ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
一、优化设计,注重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他们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持续发展。但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非瞬间能奏效,它必须经过教师精心策划和长期努力才能达到。这正如荀子所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诚然,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和养成良好思想品德需要长期过程。教师首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注重从“三维目标”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学环境、教学媒体以及其它约束因素,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以优化教学过程,为引导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铺垫。其次,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懂得知识迁移运用:如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会字的读法、字形、字义,而且要了解这个生字来源、使用价值或现实意义等;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与新知识相关的一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其养成好品格。这样,小学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才算是能够“搬家”的知识,也才算是他们亲身经历或体验过的有用的知识或有价值的知识。学生如果乐于这样学习知识,那么他们主动学习态度就会随之逐步形成,他们情感个性就会得到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优化语文教学设计,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促使他们知识水平和个性情感同步上升。我校五教学模式(目标引导、探究巡导、交流示导、达标训导和拓展疏导)从新课标要求出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使教师在教学逐步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好品质,促使学生向良性方面发展。
二、知行合一,力求实效
“知行合一”就是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它阐明了教学不能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学生生活实际;也不能过分强调学生现实需要,而脱离教育理论指导。它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最终获取知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所学知识的运用价值,即重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新知识的途径,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方便学在进行知识探究或寻求到建构新知识的方法;还应该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根据学生需要选择内容,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国培时某专家讲道:一位教师上《狼牙山五壮士》时,第一次上课总感觉学生对这篇课文学习兴趣不浓,能发问的学生很少,许多学生处在游离状态,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接下来,这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摸底,根据学生需要选择教学内容。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而不叫战士呢?他们为什么要把敌人引向山颠来?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枪砸断?他们为什么要自己跳下悬崖?……两次上课效果迥然不同,后者效果甚佳。程颐说:“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思考,有所思就有所获;教师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有所思才能有所获,才能不断创造出教学奇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潜心读书,让学生获得知识体验和审美感受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实现知识建构或知识再生的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解答疑难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那里得到启发,学生从教师那儿学会思考,他们一会儿从书本到现实,一会儿又从现实回到书本,双方共同在学生探究新知识问题上促使彼此知识日益上升,并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共鸣,师生良好互动增进了彼此间友谊,加深了彼此间感情,让教师轻易地落实了情感教学目标。所以人们常说学科教学是落实德育目标的主要渠道,教师在这种“知行合一”思想指导下,定然会收到最佳教学效益。
三、倾注爱心,促进发展
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适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体落实德育目标,倾注爱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如教师应创建德育与教学相统一的新模式,建立落实德育目标长效机制;尊重学生人格、正确评价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困生;不断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等等,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源源不断地得到爱的滋润,促使学生情感个性发展。因此,教师从教学设计到批改作业,至始至终都要关心学生,给学生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使学生在完成知识建构全过程中,永远得到老师帮助和呵护,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正如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所说:“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学生在教师正确引导下,不仅学会了学习、合作和交流;而且学会乐做人。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费莱雷所说:“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积极探寻落实德育目标的多种途径,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环境,建构良性的教与学“生态系统”,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与情感同步发展。与此同时,这也使小学语文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获得进步,从而为其今后创造精彩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Ⅸ 对小学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学科德育持哪些方面的看法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学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说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品格中,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重要。那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哪些方面最能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呢?
一、为人师表,不断进取
在孩子的眼里,教师就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仿效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固有的依附性和向师性,决定了教师首先要在仪表、生活作风及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表率。让学生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要“精深”自己所学专业,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努力成为“终身学习”的模楷。而教师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其本身对学生就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它好像一种“催化剂”,不断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争做社会有用之才。
二、有良好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人格中的核心因素,最能折射出教师的人格是否完美。教师的性格在认识、情感和态度三个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其主要表现是:教师理想的性格有利于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活力的学习气氛,影响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授课的态度以及对学校的态度。可以说,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教师性格的函数,在情感方面,教师性格好,学生就喜欢教师,学习积极性就高,所以教师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只有与良好的性格特征相结合,才能密切师生关系,达到密切师生关系,达到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对学生真诚的爱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有希望得到老师真诚的爱。但有时会因此而受到伤害。因为我们有些老师对学生爱而不真,爱不得法,导致失去学生的信任,破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爱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心理体验。教师的爱是一种高尚的、纯洁的爱,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没想到要得到回报,更不是为了做给学生看,但他必须让学生感觉到这种爱。只有让学生多次体会到教师的爱,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才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就要求教师要爱得得法,爱得恰到好处。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将整个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让这份爱感染他们、激励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这既是教师职业神圣之所在,更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最大体现。
四、富有幽默感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该只把课堂当作传承知识的场所,更应把课堂当作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碰撞智慧火花、启迪智慧灵感的其乐融融的“磁场”,而风趣幽默正是这个“磁场”的“磁心”,它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示。一个妙语连珠,别具情趣,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的教师,在丰富的知识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幽”他一“默”,即使学生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又使学生在开怀大笑中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师往往让学生铭记终生,永难忘怀。
俗话说:百年树人。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延续。因此,我们要在每个学生心中撒下爱并播下诚实、正直、善良的种子,用自身良好的品格、睿智去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用最灿烂的微笑迎接每一天太阳的升起,并最终成为一颗颗耀眼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