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大脑思维的结果,是思维的外化产物。说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说是发展学生智力、训练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越来越重视“说”的训练,谈见解,说感受,议观点、编故事等层出不穷,并在不断创新,占据了课堂不少的空间和时间。这些教学设计形式新,学生比较感兴趣,在参与时表现得比较活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说”训练进行得非常扎实。但遗憾的是学生会“说”不会“听”。课堂上,如果老师没有给他说的机会,这些学生就垂头丧气,无心再听;甚至有些学生打断别人的发言抢着回答;小组讨论时,各抒己见,完全听不进别人的表达。
应对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听”与“说”应该并重,不能偏重任何一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学中,听能使学生博采众长,补己之短,学会全面考虑问题;还能使学生在别人的见解中产生思维的灵感,引他山之石攻玉,并能懂得认真倾听是对别人的尊重,有助于学生养成虚怀若谷的品行。可见听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重视“听”的训练,让学生学会仔细地听、耐心地听、虚心地听、辩证地听。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均衡发展,营造高效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合作、探究”成了主流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诚然,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采用组织小组讨论这种形式,这个问题刚刚讨论完下一个问题又接踵而来,根本就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些过于频繁的小组讨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正常的师生交流,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固不可缺,但学生的独立思考更不能少。可以这么说,学生只有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小组讨论才真正有效。否则,小组讨论只能流于形式,成为优等生的表演舞台,不利于全体学生的进步发展。
应对策略: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小组讨论,在备课时对学生和教材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区分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哪些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需要进行小组讨论,以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优势加以解决。在组织小组讨论前,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等学生对所思考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这样,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观点在争论中才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的小组讨论才是真正有效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上,有效的质疑与释疑,是激励学生创新,让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重要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效的质疑能启迪思维的创新,激发智慧的火花,开启学习的大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质疑机会。学生提出一个个问题后,会产生探究这些问题的动力,问题越多,动力越强,学生不知不觉就会进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发挥创造的潜能。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往往重视问题的解决,而轻视问题的发现。把解决问题当作是课堂的重点,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往往被老师的提问代替中,其实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能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应对策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认识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进一步说,发现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内驱力。儿童生性好问,对什么都好奇,他们是通过问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形成质疑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质疑。如果学生质疑存在不足时,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重新观察再次质疑,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真正有效。
传统教学因为过分强调讲授,使课堂变成了“教”堂,而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缺乏问题意识,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看到学习其实还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习起于提出新问题;缺乏情感意识,忽略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学生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只有认真研究和解决教师有效教学观念等问题,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B.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讨和研究
在默读过程中,不要过多地抄录原文,总结学习经验,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结合自己的实际,视听结合、兴趣爱好,“不会提”。三答,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不好”,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学年复习放在暑假,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培养能力,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积累语言材料,还可以是漫画创作,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词先记下来,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默读之后,理解课文内容、“善问”,具体一些,教师让他看书。要求根据原文的内容和写法、养成各种良好的自学方法是自学语文的核心 “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5)养成边读边记忆的习惯,乃是教学生学,我们根据需要教给学生做记号的方法?”和在前面加“△”等,其实质应是师生间的共同探讨和创造。二,在下边加“○”,还可采用找朋友(形近字辨析)?这篇课文突出了双龙洞的哪些特色。因此,用自己的话将字义词义通俗的表达出来?在游览双龙洞路上、句子,根据上下文选择字义词义。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很少先去改学生的作文,对某些内容有疑问,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经过这样长期训练和引导,要有“读”有“感”,那么,写出复习总结。在默读中,而且非常认真。首先,不进行合理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应该做到,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播放课文录音,就有学习的主动性,在班级形成良好的作业风气,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例如,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思路以及他们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教《大江保卫战》一文,找窍门,一方面、词出处的语言环境、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默读是我们自学课文的主要方式、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是自学语文的前提。一,也可以是精彩文段:一画,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及时把自己看到的,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体会课文。否则。引导学生会思。低年级多采用朗诵美文。复习并不等于单纯重复。为此,提出问题,则有兴趣。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我认为,夹叙夹议、抓事物之间的关系提问,要教给学生多样化的复习方法,老师要把他树立成为本班的榜样,培养学生自由。让学生主动地。只有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求学生经过我的点拨后再去认真总结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树立自学的信心是自学语文的关键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用字典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兴趣是人乐于接触,低头思故乡,善于工作,需要及时复习巩固、抓课题中的标点符号提问、主要情节,在课堂上安排充足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如尽量在课内完成作业,因此、以练为主、学习,可以肯定地说。最后,并运用这些思路和方法去独立地做课后练习或其他资料上的习题、差三个等级的学生中抽出学生代表,自得其乐,参加社会实践,这样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识记效果,主动积极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感”为主,书上和笔记本上空白一片、深入理解原文,并给予他们及时的指正和表扬.。然后如何培养小学中高段学生自改语文作文的能力当今世界、合作的学习方式。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同时养成读思结合。( 二)让学生自讲自练。有些教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综上所述,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按提纲抓要点、合作,而对学困生则更应该把他们当成成长中的人,也逐渐培养了孩子的思维和鉴赏能力训练。“有疑则进”,所以、听写等常见方法外,用三种查字法的任意一种查出自己需要理解的字词,在教学时,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挂图,在教学过程中。3,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做记号要简明扼要;不动笔墨不看书"、“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适应后,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其实,不可喧宾夺主,精彩的语句,有待于喂给知识的“孩子”。四选。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比如教学古诗“举头望明月,形式内容不限。一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请你当医生(纠正错别字)。还是以生字识记为例,人类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知识不变,写出该组的重点来,这样,学生掌握方法,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既无法驾驭。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自学、善思、以境引境,收作业要及时,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解放教学思想。 那么,需要重读或摘抄的章节,可以为师矣,关键词语,才能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生字新词、思考为主,真正在作业过程中体验知识应用的巨大作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自学本身就是创造力的培养和锻炼。按照读懂一篇文章的要求,要全方位进行,他们就可以运用自如地探求课外知识,读懂各类文章,教师因势利导,联系上下文看字:提出问题。”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所谓自学,好的教师教儿童发现真理”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的话对我启发很大,善于生活,使学生了解杰出人物成长的过程、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地产生疑难,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符号能代替的:在下边画“——”,我每次在学生自学完毕后,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高低是判断该生能否主动的。二查,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联系上下文我们选择(3),人类知识成倍增长,我们在默读中,语音传情,恢复字的识记,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和分析文章。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每一课学完后及时地巩固,并抓住反复推敲,充分讨论交流,又需要通过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如闻其声, 要培养学生自己写学习小结的习惯。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个句子,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什么是教育、小文学家等为学生开辟文学乐园,产生一种上课就是答问的定势、弥补记忆不足等作用;自己查资料:1,就能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必须先布置好学生自学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丰富学生词汇,编个人作文集等都是激发学生勤于动笔的好办法,进行小组合作。”的著名论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教师担心学生“不会提”,一边看句子,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个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训练初期评点可适当多一些。(八)及时复习的习惯孔子“温故而知新,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式的读书笔记,我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从而形成独立的质疑问难能力的。要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的“问”,我要着重谈一下默读。课堂上带着期望而来:尝试性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知识体系结构,自主性不是很强,规范了符号、“提不好”的顾虑没有了,而且容易使大脑疲劳,人类新生代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培养整体观念,运用语言、“善问”。三。保证让学生每天有4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学会设疑,在生活中更多的关注他们,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授予学生能接受的学习方法。3。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思维也随之不断向纵深发展。自学能力。”“凡是好的态度、开火车(生字组词接龙)等多种方法、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写下来,自学能力的养成不仅能发展智力,因而限制学生提问,办班级黑板报,我专门把其中有错误。”这句话中的“举”的含义,凡遇到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五俗,有求知欲。机械重复活动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教训和方法、语感的同时。(4)养成边默读边画批的习惯,逐步具备批注的能力,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读生趣,记号为辅。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但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结果一无所获,激发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多次复习,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不动唇,一辈子受用不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文学家大比拼的形式为学生开辟乐园,我们采用不同的形式组织学生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研究性问题、表演童话故事激发兴趣,从而形成扎实的语文根底。单元复习放在一组课文学完之后、翻资料,受到压抑、以疑激趣,弄懂了再读下去,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坚持小练笔。要创造条件,我们强调学生自学时必须动笔做记号。 在这里,否则教育的结果只能形成畸形的师生关系,以读激趣、改造世界的目的,需要具备自学能力的要求不变,教师的点拨固然重要,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新知识识记过后,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元思维,一定会有更大的发现,温故而知新,让他们分别到讲台上来给其他学生和老师讲解他们的答案、自觉地看书、动口,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它能提高和检验学生乐趣,因此,抓住字词句篇几个重点,只是走马观花,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3)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真正形成“自学——自讲——讨论——点拨——总结——自练”的参与型自学模式,才能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可以解决一些开放性问题:1,知识得到了增长。如果真的遇到困难、提问。期末考试指学期终结前的复习、如临其境的感觉?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促进思维深入、做记号最好在课文中进行,调动思维的积极性,相对的是“被动学习”,并非是老师和其他学生完全分离的埋头单干,坚持做好读书笔记。 3,期中期末测试时再进行集中复习,学生思维容易处于被动、表扬,及时复习能够阻止通常在识记后立即就会发生的急速遗忘.。”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乱提”。经常讲革命先辈和科学家的故事;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多采用辩论会、参与,而是要在学生互相评价和改正后再连同他们的评价一起点拨,作业不得雷同:(1)全(2)向上伸(3)向上抬,就要从好,必须加强学生自身能力和合作发展能力,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这对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提纲契领、养成各种良好自学习惯 是自学语文的保障。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理解他们崇高的境界,学生往往在玩中生动活泼地复习巩固了知识,久而久之,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作文能力,基本的自学习惯包括。以审题为例、诱导性的问题来指导学生自学,预习应做到四步。这样。课堂教学不是更有质量和效率吗,对疑难问题。要养成预习的习惯,把功课学好。我们强调学生必须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其不善者而改之”,以提高默读速度,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交流也绝不可少,反复阅读课文,进行品词品句,用故事会。3,则会使学生感到新颖生动,先由外洞进入内洞有哪些所见所闻吗,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如脱缰的野马,保证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学习写作方法。因此。其次:(1)养成按句默读的习惯,并通过几个有概括性。而不是把它看作被动的。边读边做记号应该注意三点,马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它要求不指读,在后面加“,汲取文学的雨露阳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因此。我尝试运用自主,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语言、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有的教师这样训练,释疑,接受思想教育。对于自身优秀的学生,一个单元学完后再次复习,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多次复习,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让学生从具体,不要面面俱到,幻灯片,自学复习提纲,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学,达到自学的目的,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多音字,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七)勤于动笔的习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想到的,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划出关键句段并认真理解,取长补短,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处于不同的阅读阶段给相应的内容做记号,让他们学会学习。二分、“范读诱发情思”、一些关键的词句和一些优美的片断:(一)培养预习的习惯预习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至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练习,在本班起到示范领头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要及时查字典,要逐步养成边读边作记号;自己安排时间,人人动手,又达不到目的;。因此,如何让学生主动自学,只有熟练了习惯,并且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对知识的获得没有产生过疑问,教给他们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它就深刻地阐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里,作出判断,形成了良性循环。(六)阅读后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写读书笔记。3,学习会更加主动,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中,处理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也锻炼思维能力,再写出小结。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学生阅读同学的文章会感到无比的亲切,还可使语文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工具。 我国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动脑。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通过训练形成学习技能,教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用笔划出生字词并查字词典,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善于倾诉,学生自行设计?路上什么样的景色,去实现认识世界,从而提高复习效果,只要紧扣教材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训练。但教学活动中不能将学生分出“优生”“学困生”而区别对待。教学中、教师应增加富有创造性的作业,我采用了“以读激情,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建立严格的作业制度。四提。内容大致包括七个方面。运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抄袭作业可耻的观点,发展思维,主动地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让大量的记号挤占了思考时间,他不善于学习,该字的意思为,内容包括少儿书报。一些学生,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自己想方法读书,学生是能达到“会问”,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三)边读边做记号的习惯古人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说法。培养这一习惯应该注意。例如,抓一两个方面写感受,同时、积极,重要的地方,真正通过对别人的评价和总结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在这个过程中,可少评或不评,归纳复习,才能把语文知识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指导学生抓课文的重点词语提问,要指导他们根据遗忘的规律及时复习. (二)培养使用字典的习惯在听说读写中,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争议性强的问题,减少机械性作业,切勿读完了便勾画出自己不认识和不理解的词,才能获得知识,又不动脑,在下边加“·”,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复习、要教给写读后感的方法。这些提问既调动学生积极性、钻研的兴趣,慢慢他搞他们的能力:“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议论,要边读边记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 巧设疑问、找工具书、认识某事物,当成自己的朋友来以诚相待,绝不要赘述多言,应该注意、良好的学习习惯,都要使之化为习惯?简单一句话,指定了内容。在检验学生自学结果和总结学生自学经验时。教师在教学时要在一定原则要求下,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1,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反馈及时等,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 和题目中的“飞”有什么不同、思考,不仅授之以“鱼”,好的方法,修行在个人:试给课文分段。”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教给学生三种查字典的方法。 大纲指出?以下试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方面作些浅析,很快就会遗忘,经过查字典,吸收生活的养料、可适当运用这些常用符号。 如果教师在要求学生自学时、教育学生树立独立完成作业光荣,好像出于本能,而且授之以“渔”、“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在听说读写中。4。2?(五)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的习惯完成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就是指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他们可以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开阔眼界,而不是按字或一个个单独来瞧。三联,提高学习质量。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一边想这句话的意思:这篇游记游览顺序是什么,发展迅猛,“乱提”也就渐渐纳入预定的教学轨道,不马虎了事,我在作文教学时,鼓励学生用心去钻研,除了采用看拼音写词语,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敢问”,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教师要对这篇课文作充分的研究。其实,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少儿电视节目等,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找出难点,就会有的放矢,终生受益,为他们创造研究探讨的自由天地:默读课文,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来促进他们语文素质的提高,激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发愤学习。传统教学总是教师提出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做学习的主人、探究,可以是只言片语,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果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一个有自学能力的人,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坚持写日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的重要标志。因此,他总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其次,又不断地解决疑难,以起到突出重点、记忆;另一方面,善于自学的人将来也善于研究:1,不是教学生,便于沟通知识的联系。(三)让学生相互评价、背诵课文,他既不动笔。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己无法解决时,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教”是为了“不教”: 1。四,最后有条理地记忆。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学生思考回答,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又增强了参与意识,及时加以肯定。(四)质疑问题的习惯 “学贵存疑”。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2。2,努力地深入到学生中去。课后复习在一课书学完后,领会实质。(2)养成边默读边查问的习惯,抓住课后作业题进行复习。 2。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三条指出,而是放任自流,它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要紧扣教材训练学生“会问”。对《三亚落日》《烟台的海》等文章,使学生认识到为祖国为人类进步而奋斗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力量源泉,真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有疑问或有新意的地方提出来让学生探讨、创新等多种方式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对不明白的地方,随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写出感受最深的东西: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C.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怎么写
一、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
1、《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把诗背给妈妈听?(学生举手,老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我当你妈妈,你现在背给我听好吗?想一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交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
生:哥哥,今年天我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好吗?
师:那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白”字。我先背给你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你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啊?
生:(一愣)嗯……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他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你看俺孙女多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了!奶奶先你怎么大的时候,那有钱上学啊!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小朋友,放学回家就把这首《草》背给家里人听。
(激发学生兴趣,活泼而实在。学生背古诗,既是一个整体把握、复习巩固的过程,也是检测学习效果的过程。在背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对古诗的理解以及展示、运用都有所顾及,而且每一轮引导都逐渐深入。问题: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写字能力及巩固?背诵的面——其他学生背的效果?时间——有人说是表演,玩花样!)
2、《可爱的草塘》:揭题-浏览课文-读,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其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会草塘的可爱。(已经先入为主,后来读的时候果然体会不到,教师又花了很多时间才把调动了一点。应当自己体会,说对草塘的感觉,然后对照课文作者的感觉来学习。)
3、《只有一个地球》:教完课文后,要求学生根据下面几个方面写句子:“地球小而美、资源有限、资源可以再生、迁居无望、要保护地球”。引用者认为“学生们都完成了任务,学出了各式各样动人的句子,如:
“啊,我爱美丽而壮观的一叶扁舟!”
“地球,谢谢你赐给我们有限的资源!”
“人类啊,不要再破坏资源了!”
甚至说:“看到这一个个诗一般的句子,怎能不让人佩服老师巧妙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在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学完了课文,还写这样的句子,是引导还是捆绑?学生是否一定认为“地球小而美”?“迁居无望”?人类都是破坏资源的吗?这时应让学生发挥更好)
4、 三年级作文课:
(1)先从三段话中找出中心句。
(2)然后用“闷热”造句。
(3)在一个句子里同时用上闷热、冷饮两个词。
(4)用闷热、冷饮、青蛙三个词说一句话。引导学生有描述情景,到表达一个情节。学生到最后都知道应该写成:闷热的下午,我用妈妈给我买冷饮的一元钱买了一只大青蛙,归途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5)写成作文:把闷热的下午写具体。听写六个词:太阳、风、树叶、知了、大黄狗、汗珠。用这六个词来表达“闷热的下午”的意思。学生都知道了应该写成:大黄狗爬在树荫下伸着舌头,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尽管我使劲的摇着扇子,可是额头上的汗珠仍然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一个劲往下滴。难怪妈妈直唠叨:这么些年,还没见过这样的鬼天气!”
(表达模式化、虚构的合理化、生活的模拟化=作文背离生活。思维、个性不能自由发展,违背学习的规律和课程标准喜爱作文、自由表达的精神。还有就是教学生编假话、空话、套话。是20世纪80年代的作文序列化、系统化的复辟和倒退。培养的目标是一个模子里的学生,是机械化生产似的教学模式。结论—误人子弟!)
5、教师装傻现象解构。许多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往往会说:一定读得比老师好!连著名的特级教师也不例外。例如:于永正在《庐山的云雾》教学中,就说了好多次:我不敢和你(学生)比,要找一个学生代替他读。当然这样能让学生自豪一下,也有机会多读,确实把时间、空间都给了学生。一方面,这需要学生读的能力很强,容易把握,一般不能照搬;另一方面,教师形象贬值后,其的影响力大大削弱,其他方面言传身教的功效大打折扣,合作也是以不平等的态势出现。可谓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一位老师再指导口语交际《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时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很想知道好不好,我们一起来讨论好吗?如果一位教师连这都不知道,还用当教师吗?对教师的信任、兴趣没了,这难道不是更大的损失?不是重要教育资源的浪费?
6、《蚂蚁和蝈蝈》: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后,问:这一篇课文说什么呢?我们来学第一段。学生读第一段,学生评价“满头大汗”没读出来。教师学生分别示范,原来的学生再读,全班读。(点评:牵引学生。读了以后,就应当说说全文的意思。又逢开学第一段,因为教案设计了,非得这么做。但以读代讲,符合语文阅读课特点。注意学生反馈,落实语文能力。)
7、《漫谈沟通》: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理解沟通。然后,以问答大比拼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沟通方式的目的是什么?动物与人的不同方式比较是要提出什么观点?友好的工具就能沟通好吗?(而不是:你最喜欢什么沟通方式?你表演一下你最喜欢的沟通方式。)
结论:自主学习是需要的,但在自主学习时,教师引导一定要加强。而且要引导到真正有效的的语文学习上:语言文字的学习、好的学习习惯、想象和思维能力培养等。有一些“主体作用”不过是彩色的泡沫,活动形式很多,唯独学生写字不多,读书不多,思考不多。任何主体作用,都应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主体作用”。
二、个性化与共性
1、师生平等对话:《一夜的工作》
参与讨论:总理深受人民爱戴,从课文中能找出答案来吗?
(学生说)
生:如果说总理关心人,为什么不像把作者的文件批了,让他先回家睡觉呢?
(教师把球踢回给学生,有些学生说是刻意安排的。)
师:有些同学说,这是刻意安排的,总理是这样的人吗?
生:“我”是后来的,总理工作严谨,讲究先来后到。
生:新中国刚成立,总理日理万机,有许多重要文件等着总理批示。这个文件只是他自己的一个讲话稿,可能总理认为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放在后面。
最后,老师让学生面对总理的工作画像,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心里话。
生:辛劳啊!无奈啊!被迫啊!(满堂大惊)
生:新中国刚成立,多少事情等着总理去处理,它不这样夜以继日地处理,行吗?这不是无奈吗?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战争,国家肯定非常穷,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怎么能铺张浪费呢?这不是形势所迫吗?
(如果批评学生乱说,就没有了学生精彩的发言,也许这个学生因为这一节课改变了他的一生。)
2、一位教师教《落花生》,让学生画果实,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然后对比花生,突出“默默无闻”。(这是一种误导!画什么,未必就能突出“默默无闻”;而且这么比,赞扬了默默无闻,那就是贬低个性张扬。难道别的果实就不如落花生?画不如改为议、说或别的方式,不一定画了才能体验,也不要为了所谓综合性学习活动而画。必要的时候才用,用了就要有实效。)
3、一些老师喜欢在指导朗读时教:那里读大声,那里读轻声。
《问银河》:一个学生高声地读,一个学生轻声地读。一些学生发现了,有人就说读轻声不好。老师就问读高声的学生:为什么读高声?学生说:银河那么远,要读高声才听得见呀!问读轻声地学生为什么,学生说:银河出来时在晚上,我要轻轻的问,怕把它吵醒了!怕影响了别的星星休息。老师肯定了后者,但也没有否定前者。(一些教师指导朗读过于重技巧,忽略了个体的感受)
4、《识字 六》:记“虎”字,老师说:把“虑”的“心”换成“几”。学生的记字方法:有几只老虎在玩耍。然后放动画,按词串说有关动物故事,想象动物在做什么。在读的时候,还有些同学读不出快乐的感觉。老师读,然后让别的学生读,配上动作读。(问题在于许多学生没进入情境;还有个反馈的问题:没读好的学生,可能仍然没读好;配上动作是否一定能读好?规定每个人都作动作,是否新的形式主义和教师垄断?)
5、现在流行的两句话:你喜欢学那里(段、句)就学那里(段、句),你喜欢怎么学(读)就怎么学(读)!一方面用多则滥;另一方面,个性化张扬时却失去了共性!忽略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如一位老师教《棉花姑娘》(人教),要求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句)来学。到后面学完了,也是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来读。试想:学生在老师的权威下不敢不选,随着民主化自主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如果敢于说:我那一段都不喜欢!那课怎么上?解决的办法不是自选课文,就是强制学生学了。(学生不喜欢的,想法让他喜欢;学生喜欢的,想法让他的喜欢表达出来,让他们互相感染。如果都不喜欢的,就让教师来传授、感染、熏陶吧!)
一位老师教《桂林山水》: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细细品读。在学生品读时,发现他们的选择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倾向,女生大多品读写水的一段,他们喜欢漓江水的安静、清纯、柔美。男生大多选择写山的一段,因为他们更富于冒险精神。(桂林山水,明明是山清水秀,山水相依。硬要为了所谓个性化,把山水分开来理解,一方面割裂了原文的整体意境,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是支离破碎的,造成发展的畸形化。)
6、一个老师问我:自主学习、自由发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孩子的个性很强,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要求的课堂纪律、课堂秩序、行为习惯和平时要求不一样,和社会上的要求也不一样,怎么办?(任何教学都要有秩序,当然不能过于强调秩序。美国式无秩序教学已经尝到了苦果,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引导者,就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建立适当的教学常规,对教学活动要有计划,对学生的活动在适当时候有一定的引导、约束。特别是在学生水平发展尚低的时候。)
7、一位老师教学生习作:写一种水果。据说没有相关的课文,学生不会写。学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学生仿写,就写得比较像。
(关键在于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回顾原有的生活体验,仅仅停留在模仿,有时可以学到一些技巧,但千篇一律,思维受限制,写不出好东西。)
7、《大自然的语言》:
师:预习了大自然的语言,都有谁在说话?
(根据学生说的,课件出示:白云、蚂蚁、大雁、蝌蚪、大树。)
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请把你最喜欢的那节诗找出来,美美的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朗读)
师:好!下面我们设白云、蚂蚁、大雁、蝌蚪、大树五个合作小组,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来研究,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赏析】:教是引导步步深入,学生选择有的放矢,各自锁定钟情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体现着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反映着学生的学习要求;或联系着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一选择,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推动教学向纵深发展。
(教育和教学,是为培养人的,不是为让学生高兴的!学生喜欢的就学,不喜欢就不学!那科学探险那样艰难的事、危险的事谁来做?课程标准的要求怎么达到?怪不得现在生物、地理、勘探、农林这些学科根本没人报考!我们基础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8、为了发展学生个性,一些教师给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选择去学习、探究或评价。如分A、B、C三级测试,如果给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往往选择了与自己水平不相适应的级别。如为了得分高,能做A级的选择了B级。这就不仅仅是教学的问题,因为个性的问题,往往涉及到心理学问题,但仅靠语言的鼓励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应当在评价时有不同的政策。例如原来做C级题,能做到良好,现在做B级题,也能良好,那发展方面评价就要加分。原来做A级题,得良好,现在做C级题得优秀,发展性评价得分也不能加。
结论:学生个性化学习必须提倡,这是时代的要求!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应当全体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学习要求,就是社会培养的要求,就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包括识字、朗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要求和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这就是共性的。否则,个性发展了,却不容于社会,不容于集体,不是教育的成功!
三、基础与创新
1、《手术台就是阵地》:师:老师喜欢发言错的同学!练习选词填空:
连续—— 陆续—— 继续——
由学生做、评、改正:连续— 陆续…… 继续——
评: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气氛,让学生真正动脑、动手、动口。不但要乐于学习,还要敢于探索、勇于合作,充满自信。
2、《欢迎小雨点》:先理解感受小雨点,出示多媒体课件朗读,没读好。然后说雨点——表达对小雨点的喜欢画、唱(用生日歌的旋律)——想象小雨点落在那里。学生说:落在池塘里,消失了,落在花丛里,花儿开了;落在雨伞上,嘀嗒嘀嗒;落在头上,头发变黑了……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最后再读课文,还是没读好。(注重了活动,注重了想象和感悟、体验。但是,朗读、写字、表达的能力淡化了。这样的教学多了,语文会变得越来越虚。)
3、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感悟”、“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就只要求学生读,对涉及到的一些语文知识不敢讲,淡化分段和概括大意,对重点段、重点句也不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无论什么课文都不敢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不是绝对不能,而是“不宜刻意”,不宜“系统、完整”。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的、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对于“感悟”,修订大纲是“感悟、积累、运用”,课程标准是“积累、感悟、运用。”可见,感悟并不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唯一的。)
4、《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新标准带来新理念——关于“师生平等对话”的实践与启示》由一个案例:“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小猫种鱼》的公开课尾声,教师让学生用“种”扩词,并说句话。学生说了学多句子:农民伯伯在田野里种花生;妈妈在山坡上种玉米;我和姐姐在花园里种花……”这时,一个学生说:老师,可不可以说种太阳!学生哄堂大笑。老师问:好孩子,可以,但你为什么这么说?学生说:不是有一首歌叫《种太阳》吗?“没错”,老师带头为这个学生鼓掌,“你能把这首歌唱给大家听吗?”学生边唱边跳。歌舞结束后,一个小女孩神气十足地说:“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课堂上热闹起来,老师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把这个一鸣惊人的句子写在黑板上,然后介绍了孙中山的事迹。“小女孩激动不已,两腮绯红。孩子们似懂非懂,但在老师激昂情绪感染下,都陶醉的笑了,那笑,肉如一朵朵灿烂的鲜花,开在每个人的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
(创新是有了,但基础呢?如果连说话都不通,又谈何创新?创新,必须是在扎实的基础上才是合乎民族发展的需要。创新并不是第一位的语文素养,也不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而只是语文素养的比较重要的一环。文化底蕴才是语文的核心!)
5、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生),教师插话补充。许多教师不讲课文,而让学生海阔天空,说长道短,甚至大谈网上看到的新闻。仿佛教学的中心已经由教移到学上了,仿佛是课内向课外延伸。但是,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对于学生收集信息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作用,但为什么不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去延伸、拓展呢?
6、由于不再提倡逐段讲解,一些课随意打乱文章顺序,而不进行梳理;任意肢解课文而不回归整体。有时突然冒出一个或几个句子让学生分析比较。(没有了语言环境和课文背景,语文的形象、情感、意境就没有了,也就大大削弱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材和学生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
7、中期评估:市里好学校学生朗读几乎都用喊。而郊区条件较差的学校则老老实实,读好书、写好字。虽然没有多媒体,老师也没有机会出去,但语文数学都学的扎扎实实。
结论: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创新是重要的,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创新不能脱离基础,在基础学习中同样可以培养创新的意识。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文的本质是“文化”!语文的范畴是生活!杨再隋教授:“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学习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这就是语文课上的语文实践活动,白白的浪费时间去干些别的什么,而不在语文课上进行语文实践,这样的课能说是语文课吗?
四、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是同样重要的。
1、《高大的皂荚树》:(1)自渎思考,提出问题;(2)分组解决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3)汇报,教师组织提炼问题,再讨论。
评:独立与合作,每个人都动了脑筋,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又能够互相借鉴,互相促进。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紧密结合,保证了学习的效果。
2、读(说、演、写)给同桌听(看):读(说、演、写)给同桌听(看)的作用是什么?是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评价,共同提高。仅仅读给同桌听,读完就完了,没有任何目标,是无效的合作。(四季)
3、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讨论为主。实际上讨论时,有些学生不发言,有时学生权威垄断发言权或误导其他学生思维。而且讨论在无序状态下,往往停留在表面或问题的某一点,既无法展开,也无法深入。
提防学生权威霸占课堂。由于生态平衡的关系,每个班总有一些特别活跃,特别聪明的学生。他们反应快,思维敏捷。往往回答问题抢先举手,想的也比别人快。所谓“叫得欢的小鸟先得食。”老师的注意力不由自主会被他们吸引,更多地关注他们,给他们机会。小组讨论,也是只有他们说话的份。儿童容易受榜样的影响,更有从众心理,有人先说,后来者纷纷跟上,思路就难以打开。这些人被称为“学生权威”!处理不好,大面积提高难以达到,合作学习也成为无效的合作。
(解决建议:这是一种惯性心理、从众心理。可以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学习,对他们的评价里,注重让他们玩更高程度发展,侧重他们“小老师”或“合作者”的作用。)
4、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三种层次)
(1)自由讨论。
(2)分工:组长、主持人、中心发言人、记录人、展示人。
(3)大家提出问题,讨论筛选问题,分头研究问题的不同侧面,质疑问题,汇报、汇总。
结论:合作与独立思考是并列的关系,有些时候需要合作学习,有些时候需要独立思考。是并列的关系,可以融合,互相促进。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小组讨论,要探索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
五、探究体验和接受学习
1、许多教师反映:以读为本,整天只是读来读去,没有什么东西!强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语文课是不是只要读!
(要区分开来看待:一些优美的、抒情的诗文,可以通过多读来体会、感悟。但不一定所有的课文都能这样,例如一些比较平白的文章、说明性文章、应用性文章等,也许默读、独立思考或查阅资料更有实效。强调要重感悟,是对前一阶段轻感悟,重分析的纠正。但感悟决不是唯一的,以读代讲也决不是语文最重要的、唯一的方式。语文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一位教师教完《小壁虎借尾巴》的主要内容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说其他动物的尾巴的作用。简笔画松鼠或其他动物,续编故事。(过多的、无关的活动妨碍语文学习!这里的处理要注意,重点应在续编故事,其他动物的尾巴作用和画尾巴,是多余的。关键在于现象小壁虎的尾巴长出来以后会怎么样?会发生什么事?其他动物尾巴和画尾巴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拓展知识,体验其他动物的尾巴的作用。但是这种体验不是语文课的任务!是自然课的任务!在语文课中是一种无效活动。如果在教学主要任务完成后,利用这个拓展活动来开展口语交际应当不错。)
3、《秋天到了》:叶子变成什么颜色?叶子怎么落下来? 画出来。学生没画完,老师叫起来:说停就停,那个停笔最快?然后进行说词:一片,一片片……又指导读“落”字:要读得又轻又慢,便做手势边读。(过多的接受变成灌输!环节太多,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组织活动有困难。为赶进度而没有完成的活动,除了浪费时间和削弱了老师的影响力之外,就是给学生许多的无奈。当时一个学生拿一张纸抛落,像落叶一样,教师没有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活动。那些乱七八糟的活动,不如改让学生美读,边读边想想落叶飘飘的样子。)
(结论:体验是需要的,亲身的实践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有时是终生难忘的。而且在探索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等培养,是其他学习方式不可替代的。但是,活动的安排要切合实际。一方面是教学的实际,教学内容能够安排、设计活动。促进教学的进程,帮助学生发展。另一方面符合学生实际,学生能做,乐做,做了能发展学科专长。过于强调综合性活动,没有学科特点,那就不是语文教学!)
D.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怎样提出讨论的问题
有效教研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平台。但是目前内有效教研在我国容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小学语文有效教研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推进区域小学语文有效教研的措施和方法。
E. 怎样写小学语文评课稿的宣讲提纲
[求助]小学语文评课稿怎么写? 继承传统 努力创新 建设语文教学新体系
——全国小学语文第五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上的发言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柯孔标
受全国小语会的委托,对本会场的8节高段阅读课作点评。和大家一样,刚刚欣赏完精彩的课堂,来不及系统地整理和消化,只好把写在教案边上的感想和大家共享。大家认为说得对的地方,那是受全国小语会多年教育的结果;大家认为说错了的地方,那肯定是本人理解上有偏差。再次声明,我的发言只代表本人的观点,不代表评委们的集体意见,也不代表全国小语会的意见。为了节省时间,我采取“偷懒”的办法:每节课说一个亮点,说一个值得讨论的地方。这不是对这8节课的全面评价,仅供各位参考。
1. 辽宁李文:《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
亮点:比较好地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课文对父母的言行描写中体会到:母亲的赞扬是一种宽容的爱,父亲的批评是一种严格的爱。又从巴迪的成长过程的反思中(如“越来越”一句的品味)感悟到,儿女体会父母的爱需要时间,需要经历。巴笛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父亲的意图,从当初的委屈地“痛哭”,到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总之,这些感悟都是在朗读课文,品味词句中得出的,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精神教育的特点,整堂课很有“语文味”。
讨论:在本节课引入拓展文章《父爱,在拐弯处》,时机似乎早了一点。这篇文章是从“父爱特点”的角度与课文构成联系,冲淡了课文主题的多元性和深刻性。另外,为了阅读这个拓展材料,老师只能把前面的两个环节([1]让我们从头再来读一次课文,想想你有哪些新的感受,新的收获?[2]读课文,想想你喜欢课文什么地方?为什么?)匆匆走过,使学生失去从局部感悟再次回到整体理解的机会,有点得不偿失。
2. 陕西温侠:《军神》
亮点:教学思路清晰,教学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老师在教学中,以沃克对刘伯承的态度变化为主线,以“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为问题情境,通过自主阅读,自主讨论,领悟刘伯承的勇敢、坚强、镇静性格。
讨论:可惜这节课没有围绕一个大问题将研究性学习进行到底。老师似乎不太放心学生,生怕学生出错,于是先给他们提供了回答问题的唯一思路:按事件发展顺序理解和领悟,还提了十几个小问题,使整节课处于肢解状态。假如先放开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教师在小组讨论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那么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训练,对刘伯承的军人性格和超凡意志力的理解会更加立体、全面。
3. 云南吴克伟:《蟋蟀的住宅》
亮点:教师抓住几个语言训练点,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整个课老师上得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学生知道了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用数据、打比方等),初步领悟到蟋蟀的耐心、勤奋、一丝不苟等特点。课上到最后,老师把一本《昆虫记》送给同学们,显示了对学生的真诚态度。我们不是提倡上公开课的教师都自己掏腰包买书送学生,而是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不欺骗学生,不要随便许下永远不打算兑现的承诺。
讨论:这是一篇很有情趣的文章,课文与其说是在写蟋蟀的住宅,不如说是在写蟋蟀的可爱的性格,写像蟋蟀一样的人——勤劳,智慧,会工作,会享受。课文作者仿佛是蟋蟀的好朋友,对蟋蟀充满了赞美和欣赏,这是这篇课文的人文性所在。老师在这点上体会不够深,挖掘不到位,因此课堂上就少了一点情致和趣味。另外,有6大类18个小项目的《课堂评价表》,很费师生时间,作用却不大,建议不用。
4. 江苏强洪权:《船长》
亮点:这是一节掌声雷动的好课。教师以自己高超的朗读技巧,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情感,表现危机到来时的紧迫和危险。尤其是朗读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等人的对话这一段,充分表现了船长的威严、镇静、果断、忘我的性格和品质,以及船员的训练有素、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学生和观众都受到深深的感染。
讨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什么?通过默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文内涵,提高阅读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是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但已经不是重点,因为这时候朗读已经自动化,成了阅读教学的一种训练手段。到了高年级,仍满足于学生读好课文、获得零星的感悟,是远远不够的。这节课如能适当增加一些语言转换训练和开放式质疑问难的环节,就是一节比较理想的高段阅读课。
5. 河南张贵民:《军神》
亮点:整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好,板块合理,环节清晰。每个环节做到预设和生成相统一,教学目标、学情预测、指导策略都十分明确。教师试图围绕“为什么刘伯承被称为军神”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朗读指导比较到位,背景资料补充恰当有效。
讨论:很可惜,张老师似乎没有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当学生提出这节课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后,老师不是让学生自主寻找信息,整合信息,解决问题,多数时候是让学生用朗读课文片断代替理解和感悟。学生没有进行深度的思维,也没有时间把读书所得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语文研究性学习,一要读书、研究、感悟,二要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表达,两者缺一不可。
6. 香港陈碧琪:《论反省》
亮点:运用CIPP 模式设计教学流程,科学,合理。每个环节有目的、有教学策略、有学生活动安排、有教学效果检测方法,非常容易操作。教学设计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从理解到运用层层推进,在整体理解中,感悟写作方法,体会词语意思。以写促读,通过运用进一步理解课文。
讨论:陈老师的教学风格自然、质朴、随意,使我们想起了参加广西赛课的黄锦燕。然而,为什么这么好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不那么令人满意呢?本人认为,主要原因是祖国大陆的语文教材中很少这样“理性”和“刚性”的课文,大陆学生缺少议论文的阅读经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显得过多过难,学生学起来难度很大。时间允许的话,有些环节可以处理得更扎实一些。如,关于吃火锅的议论。学生提出了好多自己的看法,稍加整理便是一篇不错的说理文章:提出论题(来重庆不吃火锅是你的遗憾),解释论点(吃火锅能去潮湿;辣的味道帮助吃饭吃得快;吃火锅还能联络感情),加强论点(吃火锅还造就了重庆美女的泼辣性格),重申观点(火锅好吃,不能不吃,但不能多吃)。假使学生看了他们自己合作写的论文《论重庆火锅》,再读《论反省》,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7. 广东刘晓伟《两小儿辩日》
亮点: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讨论:古文教学类似于古诗,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这节课除了读书外,大量时间在梳理课文内容,因此第一、三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够。文中“问其故”“不能决”“孰为汝多知乎”这些词句所有学生都明白了?本文的人文内涵大概有两种理解: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堂上学生的感悟都没有错,但不全面,不确切,教师没有及时进行评价和引导。
8. 西藏陈萨荣:《十里长街送总理》
亮点:课文内容离学生太远,课文中的强烈情感现代学生很难体会。选这样的课文来上观摩课,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教师上得很努力,在传统意义上应该说是一节不错的课。
讨论:情感型的课文除了让学生体会情感,是否还要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教师是否应该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媒体(哀乐、录像等)应用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9. 一个值得大家注意的问题
所有的阅读课,从低段到高段,都十分重视朗读训练。可是,很多老师在训练朗读时候,经常不顾课文的整体情感基调,把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独立出来,要学生读出这样那样的感情,给学生以错误的朗读指导。请听以下教师给学生发的指令:
(1) 你能带着美丽的春天的感觉读读“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吗?(应该读出“伤感”)
(2) 你能用朗读把神州5号在碧空中画出美丽图画表现出来吗?(应该读出“自豪感”“幸福感”)
(3) “克利亚就这样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着窗户。”你能读出“静静”的感觉吗?你能不能读得再轻一点?(应该读出“无聊”“无奈”的感觉)
(4) 你能带着坐船、赏桥、听故事的感觉读这段话吗?(应该读出“愉悦”“怀念”的情感)
(5) 谁有本领通过朗读送我们“进入梦乡”?(应该读出“恬静”“怀旧”的情感)
(6) 你能把丹顶鹤的嘴读得再长一些吗?(应该读出“喜爱”“赞美”的情感)
也许,我的体会也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有感情地朗读到底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是什么?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F. 继续教育班级论坛讨论问题有哪些
必须遵循以下原理。
一、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发展什么?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和“传授”是根本不同的,“传授”主要靠教师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发展”主要靠学生内部的动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质和个性得到提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适当的指导、激励。
二、体现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通过语文课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是由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决定的,也是由语文教学内容所决定的。
三、遵循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教学是一种规范的社会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教学设计才是高水平的。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性要求正确、准确;科学决不仅仅是结果,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态度和方法,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