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对联,小学语文对联知识点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平内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容汉语言独特艺术形式。对联的主要特点是: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
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B.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出现的对联
经过楹联界的千呼万唤,对联这一文学形式终于进入中学语文课堂了。中学语文教材里介绍了对联的有关知识,中考高考(含模拟考试)也开始考到对联。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大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国粹被冷落几十年后,终于重返课堂了!但是,事情也不得不令人担忧:中考和高考的对联试题里出现的毛病颇多。现在,笔者结合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中考、高考对联试题主要有两种命题形式,一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作对联,一是要求考生对上联。诚然,这其中涌现了很多优秀试题。但是,存在的问题毕竟不少。本文就试题和所提供的参考答案,主要谈谈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危害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存在问题
一是概念使用不规范。如:
例1:春蕾文学社决定举办一期以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为主题的期刊,请你为期刊的扉页写一副上下联,以彰显主题,表达全校师生的共同心声。要求每联7个字,并用上拟人或夸张的修辞手法。(2006届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性考试[第一次]试题,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本试题中,“一副上下联”、“每联”的说法均不规范。对联由上联(也叫出边、出句)、下联(也叫对边、对句)和横批组成。一般说来,上联、下联必不可少。由于一副对联由上下联组成,因此在数量上,我们称对联为“副”。副,实物的一组一套。我们可以说 “一副对联”,但没有说 “一副上下联”的习惯。对联的上下联可分别称为“上比”、“下比”,题中“每联7个字”的说法错误,应为“每比七个字”,或“上下联各7个字”。在对联学中,“一联”实际上是“一副对联”的简称,生活中类似的说法如“一人”(一个人)、“一书”(一本书)等。
例2:英雄费俊龙、聂海胜随着“神舟六号”的巡天而名扬天下,中华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华夏儿女普天欢庆。聪明的同学,我们也合作一首对联来祝贺吧。
上联:俊龙腾空穿霄汉,长中华志气;
下联: 。(湖南益阳市2006年中考试题)
诗词可称“首”,对联须言“副”。
二是严重违反联律。
笔者发现学生所用复习资料,很多谈到了对联。谈对联时,涉及到了联律。但中考高考的对联试题中,违反联律者居多。
例3:对对子:
出句:衡山风光美;
对句: 。
[参考答案]邵水景色娟。
此题难度适宜,考生得分容易。但出句中“山”、“光”均为平声,参考答案中的“水”、“色”均为仄声,失替。
例4: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扫千年旧习; 。
第二题:略。(2004年冀鲁豫皖高考试题)
“祖国江山好”的参考答案为:“大地气象新”(“国”,为古入声字),“地”、“象”失替。
例5:下面是四副对联的上联,分为两题,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1、家中世界小; 。
2、大江南北处处风光好; 。
第二题:1、冬去山明水秀; 。
2、春回大地东风迎旭日; 。(天津市河西区2006届高三年级统一调研试题)
第一题:1、“家中世界小”为三仄尾。参考答案其一为“网上天地大”,“上”、“地”,失替。另外,联脚同仄。其二为“书里天地宽”,“里”“地”,失替。其三为“心里乾坤大”,联脚同仄。
例6: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有人出了一副对子。上联是“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请你分别结合《西游记》和《水浒》中的有关情节写出下联。
《西游记》: 。
《水 浒》: 。(2005年江苏镇江市中考试题)
乍看起来,此题新颖别致。将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与初中学生必读的文学名著结合起来:既考学生的能力,又考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思维不受束缚,留有广阔的空间。但仔细一想,发现问题太多:上联第一个分句中,“残”、“坚”失替,第二个分句7字,除“生”外,其余全仄。严重损伤了对联的音律美。其所附参考答案为:①化险为夷,师徒取得真佛经;②嫉恶如仇,鲁达打死镇关西。①中“化险”为述宾结构,怎能对“身残”(主谓结构)?“真佛金”,三平调且不论(佛,古入声字),从结构上看为“一二”结构,而“生命曲”为“二一”结构。同理,2中“嫉恶”对“身残”不工,“镇关西”专有名词,“一二”结构,对“生命曲”也不妥。
另外,例2中所提供的参考答案为“海胜巡天震寰宇,壮华夏威风”。此联上比之“龙”、“空”、“霄”失替;下比之“天”“寰”失替。“华夏”对“中华”,既为合掌,又犯异位重字之大忌!
三是某些出句陈旧,远远落后于时代,缺乏生活气息和意境美。
如例3中,“衡山风光美”,“邵水景色娟”,空发议论,缺少形象美。例4中“扫千年旧习”、“祖国江山好”,例5中“大江南北处处风光好”、“冬去山明水秀”等均给人似曾相识之感,似乎是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家历中跑出来的,显得陈旧落俗,毫无新鲜之感。这样的上联,考生能对出好的下联来吗?
四是出句立意欠妥,经不起仔细推敲。
例7: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二题(第一题略):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2004年琼桂陕藏蒙高考试题)
“旧风俗”“旧习惯”都要“离去”?我们的民族,有很多古老的风俗习惯,我们改革的目的是要改掉那些陋习鄙俗,保持我们民族传统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可永葆民族特色。去掉自己的而盲目拿来人家的,这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学习英语,并不是说不要汉语了。我们过圣诞节,并不是说要丢掉过旧历年、过端阳节、过中秋节等传统佳节的风俗习惯。春节的爆竹声声作响,我们的旧风俗习惯都要离去吗?我们自己忍心让它们离去吗?由此看来,这一出句的立意是不妥当的。
五是只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病态百出。
对联要求上联与下联意思相关,字数相等,断句一致,相同位置上结构相同,词性相同,节奏点上平仄相对。但是,有些对联试题的参考答案却令人深思。如例1所提供参考答案为:
①上联:银光流泻态婆娑;下联:神舟飞度傲长天。②上联:神舟豪迈览苍穹;下联:气概浩荡壮河山。③上联:长征箭撼九重天;下联:神舟惊动五千年。
①中的“态婆娑”如何解释?是“银光”之“态婆娑”?令人不得其解。“态婆娑”,主谓结构,与“傲长天”(述宾结构)如何对仗?另外,平仄上也不合律。
②中“神舟豪迈”“气概浩荡”,平仄姑且不论,存在搭配不当之毛病。
③中“箭撼九重天”与“惊动五千年”如何相对?
呜呼!此试题所提供之答案有如中国之股市,病态百出。叫人看了以后,既不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又不能得到美的享受,反而如同吃了一只苍蝇!
问题的危害性
对联,退出教学舞台几十年了,如今能够重返课堂,我们自然应当鼓掌欢迎!但是,这么多的病联试题出现在中考甚至高考的试卷上,又不得不令人深思。也许我们有的同志会说:对联难对,我们要对学生放低要求。这一点,本人双手赞成。现在的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我们的教师,我们的语文教研者。中学生对不工稳,情有可原,他们可以继续学习。而我们的试题出了问题,就必须引起注意了。
问题的危害性有哪些呢?
一是贻笑大方,有损文明古国形象。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连国考的试题都有争议、有错误,那么,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将会有何感慨呢?国外的汉学专家又会怎样评议呢?
二是对教学产生误导,误人子弟。考试是指挥棒,中考高考的试题对整个中学语文教学起着指挥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师往往潜心钻研中考高考试题,从而确实自己教学的努力方向。他们发现试题的参考答案也不过如此时,自然会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这样,学生的对联写作能力就难以提高了。
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对联,他们的鉴别能力还远远不够。我们的试题有毛病,参考答案是病联,他们因难以发现,很有可能会视之为宝,从而记忆仿效,以讹传讹,谬种流传,贻害子孙!
三是不利于楹联文化的普及和提高。楹联事业后继乏人,楹联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因此,中国楹联学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就一直呼吁要让楹联走进课堂。而现在,我们学生面临的形势是:复习资料上到处是病联,考试试卷上经常出现病联,而且一直被认为无懈可击的参考答案也病态百出,学生经常被这些病联包围着。环境如此,楹联写作能力怎能提高?中国楹联的明天将会如何?难道若干年后,要我们的子孙后代,到国外去学习中国楹联吗?
由此看来,这种试题不能再泛滥了!否则,我们会误人子弟,遗患后世。楹联教学将达不到目的,国粹灵魂将会被阉割!
解决问题的办法
目前,中国的楹联教学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们决不能停滞不前,而应继续走下去,并且要走稳走好。那么,我们目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向楹联行家学习,努力提高楹联素养。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地道、最为老百姓所熟悉并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形式,它将永远流传而不被淘汰。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语文教育研究者,一定要努力学习楹联艺术,提高自己创作对联的能力。学习最大的天敌是自我满足。我们的很多同志满足于能够夸夸其谈地背一些对联格律就自认为通晓对联了,他们从不肯向内行学习。否则的话,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二十二年了,各地的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楹联家们遍及全国各地,而我们的中考甚至高考试题中,为何出现这么多的毛病呢?
二、把语文课本中的对联知识教实、教活、教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课本中即有对联知识,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P114“识字7”实为“对对歌”:“是对非,长对短。虚心对骄傲,热情对冷淡。诚实赢得千家咱赞,虚伪招来万户嫌。”这种由长到短,由易到繁,由一言到二言、七言的排列,和《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的句子类似,又增加了句子的时代感,可见编者之用心所在。而我们的大多数教者在教学时,仅仅停留在“识字”层面,这是多么的可惜啊!
三、中考高考的语文命题邀请楹联专家参与,对联试题由他们把关。提高楹联素养,不是一天二天便能见效。在目前近一段时期内,这恐怕是最佳办法了。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由中国楹联学会的负责人撰写有关对联,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何不借鉴一下这一经验呢?
本人并非危言耸听,小题大做,而是衷心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良好的对联学习环境,学好对联,继承我们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让我们的国粹在新的时代永放光芒!
C. 小学语文教研对联
序 言
对联,又叫“楹联”,“对子”,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与诗文辞赋和书法相结合的独特的综合艺术。
传统观点认为,“对联”是由“春联”演变而来的;而“春联”的源头则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的“桃符”。
根据《淮南子》记载:“题桃符”是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余的桃木上面写些祛祸祈福的吉祥话,或者写上“神荼”、“郁垒”(也写作“郁雷”)——两个神名,悬挂门旁,用来避鬼驱邪的一种风俗。
有人考证,最早的一幅“春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写的。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北宋开宝元年(公元964年)五代后蜀主孟昶叫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词,因嫌辛寅逊写得不工稳,孟昶就自己题写了“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据说从此以后,“题桃符”便逐渐演化为“写春联”了。
其实,中国古代自《诗经》以来不断发展的诗歌为“春联”的出现准备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源远流长的诗歌中,对举(对仗、对偶)的诗句俯拾皆是。西汉庾信、江淹、鲍照的诗歌中就有不少“对仗”十分工整的句子。更为重要的是骈体文的发展兴盛和沈约、杜审言等人对诗歌在音韵学方面的革新和规范,而诗歌又在中国古代从汉代到宋代数百年间占据着中国古代文学的统治地位。孟昶只是把唐代就盛行的诗歌的对仗句子第一次在题“桃符”时的“创新”运用罢了,而这种形式又为当时和后世所喜爱和传播。所以,“春联”是一个应运而生又有深受欢迎的有旺盛生命力的时代产物。
因而宋代,春联逐渐推广,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店堂书房的重要装饰物,有些人也将其作为庆吊、交际之用。
据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据说朱元璋曾为大臣陶安写了一副对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朱元璋更有对联天子的雅号。
脍炙人口的古今名联很多,关于对联的著述也不少,对于对联的起源、制作、故事、佳话、趣话、分门别类都有著述。还有专门进行语言、文学、类似文字游戏、却又幽默风趣、反映聪明才智的思维训练的“课联”(对对子)。
对联的一般要求:
1、字数相等(除特殊情况外,对联中不能出现相同的文字)
2、词性相同
3、意义相关或相对
4、平仄相对
5、上联尾字通常是仄声,下联尾字通常是平声
对联在我国历史悠久,旧时的读书人,一入学就学“对课”(对对子),从二言三言到四言五言,然后学诗词歌赋,所以撰写起对联来往往就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楹联创作的数量之多,堪称不计其数,使用范围之广,堪称世界之最。人们用它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在中国,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无论皇宫帝陵,还是古刹庙宇,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无论书斋画室,还是道观厅堂……可以这样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乔迁开业、游山玩水、聚会独酌……只要有中国人生活(或者是曾经有中国人生活过)的地方,就有“对联”。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对联分成若干的种类。楹联、春联、婚联、挽联、谜语联、拆字联、数字联、行业联、嵌字联、增字联、减字联……无所不有。
对联可以叙事,可以写景,可以总结历史事件,也可以针砭时弊,可以状物,可以抒情……可以颂扬,也可以讽刺,还可以劝勉、警策……对联,无事不可用,无处不可用。对联,有的庄重肃穆,有的风趣诙谐,有的通俗晓畅,有的典雅含蓄,有的气壮山河,有的义愤填膺,有的哀婉悱恻,有的令人捧腹,有的令人沉思,有的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有的只有上联,无数文人墨客搜索枯肠,也无法对出下联而成为“绝对”。
总之,对联是一种堪称“国粹”的与诗文辞赋和书法相结合的、运用广泛,小巧玲珑、言简意赅而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综合艺术。有的对联精美绝伦。楹联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艺术奇葩。
正如前人所说:“联语虽文字小品,而于短言片语中或取诸身,或取诸物,庄谐杂列,劝惩寓焉”;“欲表其欣慕颂祷之忱,则有庆,欲写其凄凉悱恻之思,则有挽”;“他如神祠怀古,昔贤先哲奕奕如生,名胜记游,高山大川历历如绘,上下五千年,纵横四万里,开编像对,恍在目前”;“骈俪之绪余,随时随事出其新,提笔立就,自臻妙境”。
虽然对联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是,当今的学校教育对此却几乎不提及。这是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可惜的疏漏,甚至可以说是失策。
我编辑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教给在校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想告诉年轻一代,我们的语文学习中,还有一个可以学习知识的好场所——那里也有珍珠宝贝。
学习和研究对联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修身养性,锤炼语言功底,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使语言更简练、精粹、优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对联是从来不用标点符号的,在编辑过程中,我为了使读者能更准确地解读作品,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方式——有的加上了标点,有的则没有。
要想达到上述编辑目的,我编辑的这本书就是比较粗糙的了,编排的次序和分类也许并不科学。加上时间比较仓促,个人的知识修养水准有限,书中难免存在谬误,敬请知情者不吝指教。
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参阅了前人关于对联的不少著述,还在一些网站上收录了不少对联专家和爱好者的宝贵资料。我谨借此机会,向这些素未晤面的支助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编者2003年9月
D. 小学语文课本接触过的对联以及名言警句等
复习资料——名句142条
名句集锦
1、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左传》)
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7、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11、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1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1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1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17、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18、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2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21、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
2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23、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
24、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曹操《龟虽寿》)
2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7、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28、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枚乘《上书谏吴王》)
2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3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3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膝王阁序》)
3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3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
36、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3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3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40、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4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僧云览诗中之句)
4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4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宋·苏试《水调歌头》)
4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4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47、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48、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49、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50、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岳飞《满江红》)
51、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5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日记故事》)
53、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元·李开先《宝剑记》)
5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
55、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元·李寿卿《伍员吹萧》)
56、养军千日,用军一时。(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
57、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明·刘基《卖柑者言》)
58、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对联)
5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60、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61、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62、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63、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增广昔时贤文》)
64、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施耐庵《水浒传》)
65、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施耐庵《水浒传》)
66、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施耐庵《水浒传》)
67、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吴承恩《西游记》)
6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6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70、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清·秋瑾《黄海舟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
71、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清魏子安《花月痕》)
72、鲁迅名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名句集锦(二)
73、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74、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
75、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76、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77、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78、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7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80、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81、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8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3、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8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85、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8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88、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8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90、既来之,则安之。
91、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92、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9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94、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95、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96、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97、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9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99、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100、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101、伟大出于平凡,理论来自实践。
102、自满的人学一当十,虚心的人学十当一。
103、孔小不补,孔大受苦。
104、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10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06、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0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08、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109、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110、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11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112、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113、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114、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115、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116、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117、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118、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119、人有失足,马有失蹄。
120、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21、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12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23、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
124、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
125、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
126、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27、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128、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129、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30、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131、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132、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133、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走如风。
134、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135、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排篱笆三个桩。
13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137、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3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139、小不忍则乱大谋。
140、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141、熟能生巧,勤能补拙。
142、马虎失街亭,大意失荆州。
E. 小学语文积累:对联大全100句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联语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早年满怀豪情,壮志凌云的胸怀。上联一个“乘”字,一个“破”字,展示了作者树立远大的志向,非凡气概;下联的一个“面”字,一个“读”字,写出了作者苦读求知,不懈追求的治学精神,一扬一抑,准确地刻画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与有肝胆人共事",就是要与有胆有识,重感情,讲义气的人共事,结合朋友.“从无字句处读书”,不是让我们不读“有字句”之书--毕竟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是劝我们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要在“无字句”的地方,也努力读出“有字句”的内容来。在这句话中,“读书”已经引申为“学习”的涵义。就此而言,“从无字句处读书”,应该是在实践中将书本上的知识消化、吸收、提高的一个过程.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意思是竹子内心谦逊才向人虚心低头,梅花高傲不屈从不仰面拍马逢迎。此联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抓住梅竹特点,展现人的美好心灵。上联“有低头叶”,指竹不倨傲自矜,虚心有节。下联“无仰面花”,指梅不媚俗向上的骨气品格。此连语言朴实,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对仗精工,堪称佳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幅对联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
F. 小学语文积累:对联大全,千古绝对集锦
1.寂寞寒窗空守寡 俊俏佳人伴伶仃
2.绿水本无忧, 因风皱面 靑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回
3.烟锁池塘柳,灯垂锦槛答波 。 (炰镇海城楼)
4.我俄人,骑奇马,张长弓,单戈成战,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尔人你,伪为人,裘求衣,合手即拏,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
5.鸡犬过霜桥 一路梅花竹叶
G. 关于小学语文对联的仄仄平是在几年级
小学三年级语文,或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春联》。
白居易《忆江南》回中的三四句,答即是一副工整 和谐的对联: 日出/江花/红/胜火(仄仄平平平仄仄) 春来/江水/绿/如蓝(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 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 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H. 小学语文对联题
财源广进通四海
生意兴隆达三江
I. 小学语文积累:对联大全,千古绝对集锦(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专。风高秋月白,雨霁晚属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朦。腊屐对渔篷。过天星似箭,吐 魄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檐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二、冬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间,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J. 小学语文书中的对联
文中?
我只知道六年级上八单元日记月累有
松柏风度
梅竹情操
格超梅以上
品在竹之间版
竹开霜启翠
梅动雪前春权
吾爱松柏梅兰友
任尔东西南北风
品若梅花香在骨
人如秋水玉为神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学翠竹到老虚心留劲节
敬苍松久经风雨不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