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课新闻两则中,哪些是导语,主题,背景,结语
00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兵力、战线、战况
主体: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㈡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课新闻两则中,哪些是导语,主题,背景,结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标题,标题下面加粗的黑体字是电头,电头下面的版第一句,就是正权文的第一句就是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就是导语以下的部分,直到结束都是主体,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没有背景,结语~
㈢ 语文导语
李商隐的《锦瑟》导语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专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属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名诗对接:(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大家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我们一起揭开《锦瑟》神秘的面纱。
㈣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的导语是什么
我们刚学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的渡江区域。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㈤ 关于八年级上语文习题
新课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课 新闻两则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主讲教师:彭修继
【目标定位】 a、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这两则新闻(消息),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知识,
培养阅读新闻(消息)的能力。初步掌握写新闻 (消息)的方法。 b、方法与过程目标: 运用多种形式的阅读,
通过整体感知→重点品味→比较归纳三个步骤,实现对新闻(消息)这一体裁的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了解文本内容结构,品味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的文本语言的
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体会历史的苍桑与厚重。
【内容品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新闻”泛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关于
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现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
这里的新闻是指后一种意思。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战况,
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概,也揭示了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内在原因和必然趋势。
这篇消息结构严密。具体表现在:(1)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是“总分关系”。
导语总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概况,主体接着按渡江时间先后和地点方位的不同,
分中、西、东三路叙述。
(2)衔接自然,过渡巧妙。例如:主体部分第二层,叙述了西路军的情况后,即用“此种情况……由于……”过渡,
“此种情况”承接上文来叙述“由于”则引出议论,十分紧凑自然。
(3)文中遣词造句也十分注意前后照应。如导语总述部分说“百万”大军,
分述中一一点出中路“30万人”,西路“35万人民解放军”和“东路35万大军”,合起来正是“百万”大军。
这篇消息的语言准确简洁,气势磅礴,传神抒情,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如导语一共不足五十字,简练明快的交代记叙的六要素中的何人、何时、何地、何事,
即告知了新闻“五w”中的四个“w”。
也知道了渡江大军的数量,渡江战线的长度,渡江作战的地点以及渡江作战的结果。
“冲破”“横渡”等词形象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写中路军渡江,用“突破”一词十分准确,因为中路军是首先渡江,在敌军千里防线上打开的是一个缺口。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南阳的情况和河南全境解放战争的战况,
分析了我军取得胜利,敌军频临失败的局势。
“中原逐鹿,鹿死谁手。”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带,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战略地位尤其突出。
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敌我双方在中原地区彼消我长,解放南阳,标志着中原大地全境即将解放,意义重大。
本文先用一句话作导语,概述了解放南阳的时间和状况。
然后用三句话介绍南阳的历史,以此突出南阳的重点战略地位。
第5句—第8句写蒋介石在南阳的布局和在河南的溃败情况。
第9句—第21句详细报道了我军一年来在中原地区的战绩,这一部分既与蒋军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
又通过背景材料的交代,深入分析了我军取胜的深层原因。
第22句到结尾写了敌军溃败的情况,指出了敌军失败的必然趋势。
这两则新闻都是关于解放战争的新闻作品中的瑰宝。高层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结构完整严密,两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均不缺,且主体部分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疑难指津】
问题1:通过阅读《新闻两则》,思考讨论课后练习,联系老师的讲解,你能谈谈消息这种新闻体裁的一般特点吗?
解答:消息是狭义的新闻,它是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其一般特点概括为四个字:真、快、短、新。
真:消息是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客观,不能虚构或夸张。
如1975年4月《人民日报》用《蒋介石死了》为题,报道了蒋介石4月5日于台北病逝的消息,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很客观。消息存在一个消除假消息和不实报道的问题。
历史上也有许多有名的记者是为了真实报道战况,深入前线成为战地记者,
如写《我军横渡长江情景》的阎吾,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魏巍。
真,与有感情色彩不矛盾。真实不排除真情。如申奥成功,《人民日报》用“我们赢了”作标题,喜悦之情,溢入言表。
快:就是指消息报道过程要尽量迅速及时。
过去由于交通、通讯手段限制,许多有价值的事实作为消息被众多人了解时,已时过境迁了。
现代通讯手段已可实现同步直接报道了。快,体现在报道过程的时效性和手段上。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渡江战役从49年4月20日午夜打响后,此文发稿时间是22日22时,
这在当时是算快的。
现在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甚至在同步直播的同时借助电话互联网等媒体开展与听众的互动。
短:指消息一般简明扼要。
一条消息虽然通常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个部分,但消息在有限的篇幅内交代记叙的六要素,
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这就要求其语言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楚。
为此,消息的结构常按信息内容的重要程度,由主到次排列,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放在最前面,
形成“倒金字塔”结构。
这种结构既能有效的控制篇幅,又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人们常说,看报就是看标题,有一定的道理。
新:这里主要指侧重消息内容时态的新,也指内容的重要性,新颖程度。
“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表达就突出了“新”的特点。
“新近发生的”是指“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
就表明消息的内容是“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
而“新近发现的”是那些早已发生却直到新近才发现有的新闻价值的事件。
如2000年美国总统竞选,副总统戈尔正努力角逐民主党总统提名时,美国报刊忽然披露“戈尔年轻时嗜大麻”,
几十年前的丑事抖搂出来,使之成为竞选中的爆炸性新闻。这样例子还有很多。
至于“新”所含的“新颖程度”是指有新闻价值。主要指三个方面:
1、思想性,用以教诲人,鼓舞人,陶冶人;
2、知识性,给人以有关社会、人生、自然等方面的知识;
3、趣味性,即怡情而不低级趣味,大众化而不追腥逐臭。这里的追腥不是“追星族”的“追星” 。
如有关文艺、体育、娱乐、时尚等方面的新闻就很讲趣味性,以吸引读者。
有一句话就很形象直白的点明了新闻内容新的特点:“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问题2:阅读消息首先要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你能理清这两则消息的新闻六要素吗?
解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二十日夜起。
地点: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或: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事件的原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经过:分兵中、西、东三路,横渡长江,二十三日可全部渡完。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地区的人民解放军。时间: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四日下午。地点:南阳。
事件的原因: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经过: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结果:我军占领南阳。
问题3:消息的结构一般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是不是所有的消息都要有这五个部分组成?
解答: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含电头)、主体、背景、结语组成,并不是一定要五个结构要素都齐备。
有时可根据情况省略导语或背景或结语。一般有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组成。
有时只有标题,人们称之为标题新闻。如本课时的两则消息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结语。
问题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结构严密,特别是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衔接自然,过渡巧妙,
有详有略。你能体会作者安排其先后的依据和详略有别的理由吗?
解答:《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严密,除了体现在导语与主体之间是总分关系外,
主要表现在主体部分各层次间先后详略安排得当。
主体部分为三个层次:从“二十日夜起”到“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是第一层;
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是第二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是第三层。
主体部分的三个层次之间在下列三个方面衔接:
1、时间上衔接:二十日夜→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
2、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3、内容上的过渡与衔接:第二层中有“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
第三层有“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第二层衔接;
第三层还有“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与第二层的“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衔接呼应。
笫一层先写中路军,一是因为中路军是“首先突破”的。
又因为本文发稿前毛泽东已在二十个小时前已发表了一篇题为《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的新闻,
专门报道了中路军的渡江战况,所以此层较简略。
西路军和东路军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战斗的,但考虑到西路军渡江情况与中路军相似,
连在一起讲就是顺理成章,显得很自然了。
东路军战况写得最为详细,这是因为,这里的敌情与前两路不同,战斗激烈,
又是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金汤”防线,直指南京城,倍受关注,有必要写具体一些,
才能显示出我军的英勇善战 ,势不可当的气势。
问题5:消息是以记叙手法来作为报道手段的,消息能否用适当的议论文字?试以《新闻两则》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在语言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比较朴素和概括的记叙语言。
但在充分叙述事实的基础上,作些必要的,画龙点睛式的精辟议论也是允许的。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的第二层,在叙述了西路军的基本情况后,
自然地引出一段议论:“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这段议论,从敌我双方透辟地分析了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向的关键,
既是前文叙述的延伸补充,又深化了这篇新闻的思想性,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要注意的是,消息中的议论一忌空泛,二忌长篇大论,三忌观点偏激,奇谈怪论。
【能力升级】 例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军30万昨日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标题后导语前的括号内的部分在新闻里称为“电头”,
它交待了:通讯社名称或报道者,报道地点和报道时间等三个信息点。分别是:( )、( )、( )
“电头”的作用是:表明材料( ),报道及时。这则消息的“电头”用 ( )暗示了战役正在迅速发展进行之中。
剖析:此文是毛泽东主席为新华社写的一篇消息。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早播20个小时。
此题是考查关于“电头”的内含要素和作用的。解题时前半部分要根据题目的提示:
“交待了通讯社名称或报道者,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按顺序对号入座,很容易就能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中间部分的填空题目是考察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自己组织语言,
但与前三个填空题对应分析后就会发现是与“通讯社名称和报道者”相关,就可概括为“来源真实”。
做类似的题要注意“通讯社和报道者”现在已可统称“媒体名称”或称“传媒名称”。
答案分别如下: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来源真实、前线。
2、这则消息的导语是( )。这则消息的导语包括了四个要素:( )、( )、( )、( )。
剖析:此题是考查导语的有关知识。也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一个训练。
解题时首先要在脑海中复习新闻的六要素,然后一一筛选,找出对应的内容。
此题答案是:第一句。 (或答: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 时间:二十一日; 人数:大约三十万人; 地点:长江; 事件:渡过长江,突破长江防线。
3、文中主体部分哪些描述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崩溃?哪些讲词语描述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剖析:主体部分把敌我双方的战况和士气作了对比报道。
此题重在考查学习阅读文本时对文本中流露的情感倾向的感悟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一要扣住“词语”的感情色彩,二要着眼于“描述”的文字,三要借助双方的对比态势来找答案。
答案如下:摧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万船齐发、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
4、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方式类型不同的一句是:( )
A、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
B、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C、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D、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剖析:此题是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方式的辨识能力,
同时复习消息这一新闻体裁虽然是从记叙为主,但必要的议论可以深化内含,增强消息的思想性。
解题时可用排除法,先将相同的,明显用记叙方式的A、C、D筛选出。答案B就容易出来。
例2:(2003年·四川省)试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6个字)
昨日,记者从成都市邮政局获悉,按国家邮政总局统一安排,
从即日起,凡是通过邮局汇往民政部、卫生部、红十字总会的防非典爱心捐款,均免收邮费。
目前,我省一些机构和个人纷纷表达捐款意愿,
国家民政部、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已开通了爱心捐款通道。
寄款时,汇款人须在附言栏内注明“防治非典捐款”字样。
收款单位在收到汇款后,将向捐款者寄发收到捐款的收据和相关资料。
剖析:这是2003年四川省的一道中考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概括能和表达能力。
做此题要注意新闻的六要素,找出六要素后加以筛选,
抓住事件有关的主干词语“防非典”、“爱心捐款”、“今日起”、“免收邮费”,
而人物、地点等信息成了次要信息,由于字数限制,因而省略。
答案如下:防非典爱心捐款今起(即日起)免收邮费(或“今起防非典爱心捐款免收邮费”)
例3:阅读下面这则从网上下载的新闻,完成相关题目。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中国网北京4月29日电(记者刘舒凌)自人民大会堂现场报道: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今日(29日)下午15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一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面,
实现了两党最高领导人相隔60年后的历史性握手。
据了解,会晤结束后,连战一行将在北京饭店举行千人记者执行会,就会晤内容和共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1、试给本则新闻的标题加一个引题或加一个副题。
剖析:这是一则考查关于消息标题的开放性题目。解题时首先要把“引题”、“副题”的位置、要求、作用搞清楚,
引题也可引用对仗工整的文字,而正题后的副题可作展望议论。联系此次会见的历史意义,参考答案如下:
引题:①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③穿越风雨六十年,两党领袖再握手;④相隔六十年,历史性握手。
副题:①破冰之旅,意义深远;②60年后的历史性握手,相见恨晚;
③跨越海峡的历史性握手,共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④坚持和平,走向双赢。
2、文中点明历史背景,提示历史意义的议论性文字是( )。你能自己加一点感想或议论吗?
剖析:此题第一问是复习训练新闻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体会议论在新闻中的作用。
也是引导学生培养挖掘深层信息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有两个提示要抓住:①议论性文字;②点明历史背景,提示历史意义。
答案是:第二段(或“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历史性握手。”)
第2问是一个延顺而来,拓展性的开放题。
答案可以是多样性的。但要联系本则新闻或联系历史背景,历史的潮流趋势和历史意义来展开。
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10课的中心思想.
第一单元 【新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怎样阅读叙事性作品
1、 了解梗概:搞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划分层次,理出线索。
3、 概括段意,画出重点语句。
4、 归纳中心:弄清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写。
5、 分析写法:可从语言特点、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去分析。
范例1 怎样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
1、这是一篇新闻稿。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 万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三分之二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解答: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
相关知识链接:什么叫新闻?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范例2 如何整体把握《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
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这一层又 分三点具体报道取得的主要成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解答:
这则新闻,重点报道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情况,并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解题方法链接
1、 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 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 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 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 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2 芦花荡
情节 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老头子性格特点:老头子是一个抗日英雄的形象,他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自信自尊、老当益壮。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这一形象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3 蜡 烛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中心思想:通过写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和苏联红军烈士的故事,赞美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世界奇迹“赞誉”
破烂
惊人杰作讽刺、谴责
人道、正直、公正、是非分明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同情、尊重中国人民
中心思想:雨果以人类的良知严厉谴责本国强盗政府,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极大尊重和同情,表达了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文中的陋室是作者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是一篇散文,以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文章以花的形象象征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品质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表示自己要在污浊的社会里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本文不是一篇借物咏志风世的散文。
24、《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
㈦ 有些新闻的标题还包括____标题或者___标题,导语前面也常常会有______,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
有些新闻的标题还包括(主)标题和(副)标题,导语前面也常常会有(电头),用来说明消息来源或消息发布时间。
㈧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地点人物!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谢谢
时间从1949年4月20日晚——6月2日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人物人民内解放军百容万大军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㈨ 语文导语设计怎么写
语文导语设计
这方面的文章不太好写
,你可以去找别人帮你写一下。
我知道一家,他们的文章写的不错,完成文章,满意再付款的.
(QQ)加为好友就行
:一
零
三
七
二
五
二
六
五
七
㈩ 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导语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48-01导语,即课文教学时的开场白内,教师一走上讲台,就用一容段娓娓动听的导语引入课文教学,就像一场精彩的戏拉开了序幕。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老师一开始上课就得扣动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