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师大版小学教材的特点是什么
http://gbjc.bnup.com.cn/newsdetail.cfm?iCntno=1941有个WORD
❷ 小学语文教材 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有什么区别
小学语文教材 北师大版和人教版的区别:
(一) 编写理念的比较
1.人教版:人教版教科书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领域的编写在 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完成各阶段目标的前提 下,力求抓住重点,在内容和形式上倡导简约。系统的综合性学习 共有15 次,主要安排在中年级之后,且不设定过多的条条框框, 对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留下充足的开发和选择空间。从中培养学生 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的 综合运用能力,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2.北师大版:北师大版的教材强调每个单元的整体与综合。除了 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活动外,还要进行观察、调查、参观、访问和 搜集查阅资料等,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语 文、运用语文,在活动中运用各种方式不断呈现学习、探究结果。 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形成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策略、方法等。
(二) 编排体例的比较
1.人教版:这版教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编排体系上体现了由隐到 显,“大”“小”结合的方式。如在五年级上册安排了两次“综合性 学习”,第一次是“小”的综合性学习,出现在“我爱阅读”专题 中,编排方式和四年级相同,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一些 诸如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之类的活动,并交流发现和得到的启发。 另一次则是“大”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安排在第五组, 完全改变以往教科书的编排方法,突破了以往课文单元主体的结 构,采用了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活动 分成“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个活动板块,按阶段开 展综合性学习。
2.北师大版:北师大在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排上体现了由浅入 深,循序渐进的观念。从第九册开始,有三个单元把语文天地改为 综合学习,这与前面语文天地的综合学习相比,其综合性更加深入, 尤其在十二册中,把语文天地都改为综合学习。因此说,北师大的 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年龄特征、认知发展水品、以及兴趣特点为基 础,并结合每册每单元的思想主题,兼顾识字、阅读、习作,促进 学生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三)选题内容的比较
1.人教版:人教版教科书综合性学习领域的选题富有浓厚的人文 气息,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注重给予学生系统语文知识,全面提 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基础上,关注语言文字背后蕴涵的人文精 神,选材主题面向自我、自然、社会,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 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 故事„„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获得情感的共鸣和熏陶。
2.北师大版:由于这版教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结合到单元中, 因此在内容选侧上是与单元主题学习相配套的。总体来说,这套教 科书坚持语文教育的民族化和现代化,注重让孩子通过对文学精品 的品味与感悟,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充分体现学会学习 的理念。
(四)呈现方式的比较
1.人教版:灵活多样,层次分明。[5]低年级不开展专题的综合 性活动,而是结合单元学习每册安排1 一3 次主题活动。中年级阶 段的综合性学习在呈现方式上,突出两个特点:一是主题不“特立”, 不“独行”,不“另起炉灶”,而是与单元专题保持一致;二是提示 与要求不是整体呈现,而是弥散在整组单元中。以“保护自然”这 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例,它散布于第5 课、第7 课课文之后以及“语文学习园地”之中。高年级阶段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 习”,不仅提出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还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培养策划、组织能力,特 别是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使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都得到 发挥。2.北师大版:充满童趣,操作性强。北师大在综合性学习领域创 新了呈现方式,注重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教科书通过多种鲜明可爱的卡通人物形象和图标提示,引导各 种语文学习任务、活动,适时给学生以情感支持和学习过程与方法 策略的指导。如安排两个小朋友丁丁冬冬的提示语,引导学生们学 习思考。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新时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是一片 全新的领域,它的出现对于教材的编写者和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是一 个挑战,它的成功实践将带来语文学习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它的 合理评价将影响到整个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 人教版和北师大版 “综合性学习”在设计思路和编写形式上做了 有意义的开创性工作。
❸ 谁有北师大的语文教参(六年级下册)
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教学设计(网络课)
大连开发区第九中学 吴春英
一、设计理念:
第一、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经过反复阅读教材、教参,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信息,查找了大量的相关网页,包括文字、图片、影视等,让学生能从更宽泛的视角去感受、领悟《清明上河图》及其所体现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在网络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自由调阅教师事先设计的网页课件,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教师只是通过网络监控功能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第二、体现学科整合的理念:
网络课的目的之一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在小学的语文课上曾学过《清明上河图》,对这幅画有所了解,而且对此很感兴趣,可是教材中却只有一幅图片及很少的文字的叙述,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我在课前就搜集了多个相关网站,信息量非常大,而且图文并茂,喜欢探究的学生如鱼得水,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科整合的问题,比如在历史与美术、历史学科与计算机等学科的整合,从而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第三、体现交流合作的理念
过去的课堂多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单项交流为主,而利用了网络就开辟了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多项交流的途径。学生可以在讨论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学生或教师)进行交流。网络成了学生交流合作的有效载体与有力工具。
第四、体现教学形式多样化的理念
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它有利于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贯彻。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7课。本课主要介绍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社会风貌。《清明上河图》不但是一幅现实主义的风俗画,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而且也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为后人提供了一副绚丽多彩的宋代社会的众生相,是北宋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是教材12、13、15、16课内容的提炼和总结,在整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一班的学生。这个班是跨越式试验的实验班,这次试验课也是学生和老师对此种课形的一次尝试,由于平时的训练不是很到位,所以,对网络资源的学习不能熟练地运用和学习,操作技术会稍有生疏。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问题、概括能力不是很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同时学生通过电影、电视、课外书籍等渠道已经了解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一些知识。特别班级几名对历史课特别感兴趣的同学,思维非常活跃,会提出一些有意想不到的问题。
四、目标分析
根据课标、教参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确定本课的活动目标是:
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体会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3、通过自由提问,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解疑的能力。
4、体会传递历史信息有多种方式,知道艺术作品也是获取历史信息、感知历史的重要途径。
5、感受到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和探究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活动重点是:利用网络欣赏绘画作品,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引导学生体会传递历史信息有多种方式。
活动难点是: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处理信息,实现历史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的有机结合。
五、媒体运用与意图
本课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采用Dreamweaver制作的网页课件,在网络环境下完成。
首先,本课是一节活动课,特点是从绘画中寻找历史信息。而《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卷横528.7厘米,纵24.8厘米。如果在教室里采用传统的方法学生无法从视觉、听觉方面,近距离、多角度、高清晰地欣赏画卷,更谈不上感知所展现的社会风貌了。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浏览老师提供的画卷相关的文字、图片、影视、动画等资料,能够比较清晰地欣赏画卷的每一个细节,便于学生观察、分析画卷,有利于活动目标的完成。
其次,教师在课前为学生搜集了多个相关网站,信息量非常大,而且图文并茂,学生能够获得几倍于课本的信息量,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热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终身受益。
第三,网络环境下,近距离地感知画面,完成学习目标,会使学生体会历史信息的不同传递方式,知道艺术作品也是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之一,有利于学生将历史与美术、历史与信息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四,通过网络全方位的欣赏、感知《清明上河图》,了解其创作的历史背景、曲折经历、地位影响,会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和探究兴趣,有利于情感目标的达成。
六、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教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分别从科学技术、文学戏剧等方面感知了宋元的文化成就。今天我们将从一个更新的视角,在更宽泛的环境下,去感受宋元时期的社会风貌,让我们走进中国古代最大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去领略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去探究《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
2、学生介绍作者张择端。
3、教师利用广播教学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及描绘的主要内容。
(二)确定目标,明确任务
1、教师讲解活动要求。
2、出示学习目标。
①从画卷简介中初步认识《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背景、曲折经历及历史影响。2、《清明上河图》中各行各业的人物都有,你能从衣着、神态等方面判断画中的人物的职业和身份吗?
②图中的建筑是商肆、酒店还是民居?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
③宋代流行哪些娱乐活动?古代居民的服饰、生活跟现在有什么异同?
④宋代的集市有哪些商品,与今天的市场有何异同?宋代有哪些交通工具?从图中能看出汴京是当时全国性的商业集散地吗?
⑤教师指导学生标划分小组、分配任
(三)自主浏览,协作探究
1、学生网上探究、整体感知。
2、学生网上探究、局部感知。
3、学生网上探究、细节感知。
通过画卷简介,解决第一个活动目标;通过从听觉、视觉方面,近距离地欣赏画卷,解决后四个活动目标。
(四)开动脑筋,主动质疑
1、小组合作,自由提出问题。
2、小组竞赛,自主解决问题
3、教师点拨,指导、解疑,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五)、在线测试,即时评价。
(六)、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七、流程图式(附后)
❹ 小学语文教材,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有什么区别
小学语文教材,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区别有编写理念的不同、编排体例的不同、选题内容的不同等。
❺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理念是什么
△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树立了促进发专展的教学观:由重“一维目属标”向重“三维目标”;
△树立了开放动态的课程观:既准确地加工教材,又科学地补充教材;
△树立了民主合作的师生观: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宽容学生、赏识学生
❻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上网络搜索会有答案
❼ 如何有效利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数学教材的全称为: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本教材的研制历时十多年,1989年开始筹备与申报《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1992年该项目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确立为国家级“八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专题(教科规字[1992]1号),课题组从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现状反思、中国古代数学与数学教育的特点以及现代数学发展趋势等多个角度开展了全方位的研究与探索。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制订了《数学课程改革方案(实验稿)》,并在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游铭钧先生以及一批数学家、数学教育家的支持下,于1994年开始组织编写第一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轮自愿参加实验工作的只有17所学校,之后实验范围逐年增加。1998年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领导的直接指导下,与吉林省教育学院合作,着手进行第二版实验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编写。实验学校的学生数超过3万人,遍布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
2001年,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具体内容目标为依据,着手进行第三版实验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编写工作。第一学段(1~3年级)教材分别在2001年、2002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从2001年秋季起在全国的17个省22个第一批国家级实验区使用,2002年秋季在全国各省市扩大实验范围,已有240多万起始年级的学生开始使用本教材。
本文所说明的教材是第三版。这套教材是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教材的编写,建立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小学数学课程新体系。本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理念和基本特点
(一)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二)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
(三)以数学活动为线索,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和交流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六)突出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与综合
(七)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八)结合适当的素材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二、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各领域的特点
(一)数与代数领域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编写者经过努力,在第一、二版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已经完成了新世纪(版)小学数学第一学段六册教材的编写工作,并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在全国各地已有240多万名起始年级的学生在试用这套教材。但教材仍然还会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方面。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教材建设永无止境,课程改革需要不断探索,实验区使用标准组编写的教材,既是对我们的激励、肯定,更是一份责任,一份期望。因此,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教师在运用本教材的同时,能将教材中的问题和修改建议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提高教材的质量。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向下一代提供最优质的数学教育,我们责无旁贷!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理念和基本特点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本套教材在研究建国以来历次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又汲取了大量的国外课程、教材改革的成功经验。同时,教材编写者充分地考虑到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也充分考虑到未来社会对公民的数学要求,力求形成以下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
(一)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新的知识,已成为当前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认识。每个在校的儿童都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与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广泛地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数据、可能性、关系等丰富的数学世界。因此,教材十分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一方面注重与日常生活、现实空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即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兴趣等。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许多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有数学价值的情境,使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例如,在数与运算的学习中,教材突出对数的实际意义及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强调以现实的或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教材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人类生活的空间,通过学生身边的物体引入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学习,并增加了确定位置、图形变换等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内容。在统计的学习中,教材安排了大量学生周围的话题,鼓励学生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来作出判断。与此同时,教材又安排了“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探究活动”等学生喜爱的、又乐于接受和愿意思考的学习内容。教材安排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身边的事例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活动空间的拓展,教材逐步将学生的视野从自我世界、周围环境引向现实社会、科学技术等更为广阔的空间,选择了更为丰富的素材,同时特别注意挖掘富有时代气息的问题。例如,在“认识多位数”的学习中,教材突出了多位数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安排了“抗击非典”“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开发大西部”“我国海洋资源”“太阳系九大行星”“三峡水力发电站”“火箭速度”“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等丰富的素材,使学生从环境、社会、科技等多个角度,理解周围世界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多位数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
教材对重要的数学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编排,即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问题。通过上述的过程,学生将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例如,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单元,教材是从学习开始的。教材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到“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传统教材往往在此就引入的意义、读法和写法,这样做既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创造潜能,也没有体现出学习数学符号的优越性。其实,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一半”等名词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教材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这个问题。在讨论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可以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入“一半可以用来表示”,并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数学符号的优越性。这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了从问题情境到建立模型的过程。进而,教材让学生在“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操作与描述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片树叶、半件衣服、半张纸等,对这一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应用,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模型的作用。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了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实践证明,教材的这一基本叙述模式有利于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这一模式也打破了以往单纯由教师讲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操作、实验、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同时,这一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良好的情感体验。
❽ 小学教材北师大版和人教版的区别在哪里
1、总体结构安排不同:北师大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用时8课时,人教版教材的分数乘法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用时12课时。
2、概念引入和计算方法介绍不同:北师大版的教材借用裁纸的小案例引出分数乘法,并将其总体分为三部分。在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部分,部分占总体的问题通过加法和乘法的方法得到解决,随后配套几道练习题,供学生摸索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
3、特点不同:人教版的小学教材是普教版本,能够适应全国大多数地区。整个教材的编辑比较严谨,基础知识和逻辑性都比较强,课本内将一些知识点讲的比较透彻。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排版跨度太大,跳跃性比较强,容易导致小学生知识点掌握不牢固。
(8)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参扩展阅读:
小学教材北师大版注意事项:
学生毕业时须修满本专业层次要求的最低学分,教学计划中公共必修课及专业必修课必须全部修完,其他学分由专业选修课补足。
专业选修课可以进行自主调整学习,需参考培养计划中的其他专业选修课,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以及毕业所需学分需要,可联系学习中心进行调选课申请。
每个学期考试结束后,学院公布成绩后学生应及时查看自己的成绩,每门课程取得合格以上成绩,才能取得相应学分,如有课程的成绩不合格请及时联系学习中心老师申请课程重修,以免影响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