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教学生的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增长与发展,而知识的增长与发展又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创新思维具有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综合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以及思维成果的独创性等特点。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创新思维是可以训练的,区别仅在于通过训练所取得实效程度的不同。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敏于发现,着力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努力营造一种飞扬激情,燃烧思想,充盈情思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一、启迪思维,让学生学会标新立异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许多课文所蕴含的美可能藏在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要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想常人所不敢想的问题。从而达到启迪思维,学会标新立异的目的。 1、创设佳境 “水本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 石本无火, 相激乃发灵光”。创新就如同是这相荡而起的涟漪,相击而发的灵光,使平静的心潮起伏澎湃,令平庸的大脑启蒙生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它需要一个能够催生“火花”的课堂氛围。[ 1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教学思想,积极创设生动活泼、宽松自如、民主协商、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就能大胆发言,就能敢于说、敢于辩、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 2 ] 一教师在教学《三亚落日》时,在充分引导学生品读美文欣赏美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设想:自己就置身在这柔软细腻的沙滩上,迎着徐徐拂来的暖风,看着光焰柔和的落日如诗般地没落,想说什么? 学生有说想画一幅画的,还有的说想写一首词,唱一首歌,作一首诗,一首赞美三亚的美妙绝伦的诗,一首情趣盎然、情景交融的诗??这时,一个学生说这是一首环保的诗,引来了同学们的一阵哈哈大笑。教师充满赞许且疑惑地问该生:能说说理由吗? 该生回答:碧水、蓝天、海鸥、落日、清风、沙滩,岂能融进一缕黑色的烟,一张白色的纸,一口厌人的痰,这不是一首环保的诗吗? 师生热烈鼓掌。在本案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为学生的“自由言说”营造了一个其乐融融、宽松和谐、你追我赶的课堂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学生可以民主讨论、自由发言、各抒己见。“画”也罢、“歌”也好、“诗”也行,无论你是怎样的画,怎样的歌,怎样的诗,只要是你真情的流淌,内心的言吐,老师都会小心翼翼地呵护。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也只有在一个适合它的空间土壤中才能孕育、诞生。因此,拆除教师和学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用民主、自由、宽容、激励来取代强制专断与师道尊严, 应该成为创新教学的必由之路。[3 ] 2、换种想法 “奇迹产生于换一种想法之中”。少年儿童好奇好问,一些问题在成人看来是不值一提,甚至是荒诞的,不易被人理解,但看似离谱的答案也许包含着独辟蹊径的思路,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学中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善于引导其求变,变得得法鼓励嘉奖,变得不妥引导启发。要让学生个个动脑筋,有收获。在《小马过河》的教学现场,当师生讨论认同“小马不动脑筋,别人怎么说它就怎么做”时,一个另类声音出现了:“我认为小马做得也有道理,它做事非常小心。如果河水真的很深,那么小马下水一不小心,性命就难保了。换成是我,听了松鼠的话也会收住脚步,这样冒险的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显然,这是一种引人思考,含着一种强烈批判意识的声音,教师顺势而引“是啊,生命只有一次,谁都不能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那么听老牛说是浅,松鼠说是深,面对让人如此为难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来得知河水的深浅呢?”学生讨论热烈,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 ]像这样有价值的生发点在我们的课堂中处处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像这位教师一样善于引发学生思想共振而使其学有所得。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并能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将交流讨论引向深入。因为任何压抑、干扰都将使创造的心灵受损。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特志特能特长,改变保守态度,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持异见,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把他们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二、开拓思维,让学生学会找岔子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完美即死亡”。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1、向教材发问学生崇拜书本和老师,往往会认为只要书上写的、老师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对所学结果有疑问之处,我们鼓励学生把疑问说出来,并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和查阅资料去寻求正确的答案。这样质疑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启迪智慧,增进互学精神,营造善思、善问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追求真理的品质。当《手棒空花盆的孩子》课堂上出现对诚实的雄日一片赞美声时,一个学生认为雄日太孤单,不想学他。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讨论,在不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为了突出个别善的和美的,不惜以大量的不善和不美来垫底,或者故意把本来并不存在善、恶、美、丑的事物也竭力地往不善不美的方向强拉,以形成反差。这是我们在阅读时经常可以窥见的一种创作构思。它的特点是:抑九扬一。这是一种违背客观事实的、主观武断的、极端化的、刻意的、缺乏说服力的思维方法。[ 5 ] 2、向权威发问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帮助儿童努力克服思维的惰性、刻板、僵化和呆滞。不盲从,敢于向权威挑战。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描述伽利略进行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的情景。这个实验非常简单易行,不需要使用任何专门设备,也不需要掌握什么精湛的操作技巧,任何人都可以做这个实验。可是在过去的两千年中,七十三万个日日夜夜,竟没有一个人去做这个简单的实验。而伽利略却用铁的事实,在一瞬间就推翻了两千年来几乎具有绝对权威的亚里斯多德的结论。伽利略的伟大和可贵之处,不在于他做了这个实验,而在于他绝不盲目崇拜权威。三、深化思维,让学生学会突破障碍狭隘的观念,沮丧的心情,压抑的氛围等都会使我们缺乏创造力,我们要能够认识障碍,进而克服障碍,促使创造力的产生。要突破的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思维定势,不思变通;过于严谨,死抠字眼;崇尚权威,唯我唯上;从众心理,跟随大局;信息饱和,无法切入;胆怯自卑,缺乏自信;兴趣狭窄,倦怠懒惰。教学中,寻求“标准答案”、“正确结果”似乎成了许多课堂一种定势了的思想模式和合理化了的操作程序。语文课上,我们常看到,为了板书某个词,抑或为了得到某个问题的答案,教师会不惜宝贵的课堂时间,穷尽“追问”之能事,直至挤出“正确结论”来。这样的教学活动,完全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扼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独辟蹊径,尽量避开常规思维,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司马光的“砸缸救人”是人人皆知的反向思考,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司马光“反向思考”的过程:司马光怎么会想到“砸缸救人”这个办法的? 还有其他办法吗? 将教师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创新活动。[ 6 ]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如果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就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会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训练项目,会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果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去创造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是需要多多鼓励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一些创造性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能做到以上两点,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自然会得到充分发展。
❷ 对小学语文课改的几点体会论文:我对小学语文课改的
如何看待小学语文课改
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课改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在此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非常不利。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肯定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有些教师担心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师存在这种思想,必定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还有些教师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课堂彻底交给学生,教师的指导越少越好,于是,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这些教师往往无所事事,甚至做于当堂课无关的事情。
在课改教学中,有些语文课堂上,学生就是按导学案的设计学习,学生把导学案看作是试卷对待,有些学生把课文泛泛地读一遍,就做下面的环节,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给人感觉学生很“忙”,课堂一场“活跃”。还有,小学课改惯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表扬式”,学生谁回答对了,教师就让大家鼓掌边叫:“好,好,你真棒!”以此来激励学生,这对一、二年级学生很管用,但对五、六年级作用不是很大。
总之,在课改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学习任务,适时设计合作探究活动,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不要无所事事,要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去指导,监控学生的合作。对于一些教学模式要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管用一种模式。
❸ 小学语文课改如何落实
我们饱尝了其中的艰辛,特别是课改一线教师。一方面,课程改革实施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能力;另一方面,课程改革也带给我们课堂教学的变化,有变化才会有发展。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课堂改革应该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努力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变革,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下面几点是我对课堂变化的看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变民主了
例:下课铃声响了,可是学生的作业还没完成。于是我问学生:“我们把作业交上来再下课好吗?”孩子们互相看看,忽然有一位学生起来说:“老师,我们已经坐了一节课,累了。想出去呼吸呼吸!”我马上说:“真乖!”结果孩子们如愿以偿,都出去玩了。如果是在过去老师肯定会说学生只想着玩,没心学习,学生没有把作业完成也不敢吱声,还会被老师批评。现在我们的孩子敢说了,而且老师也同意了学生的要求,学生还敢对老师的讲课发表自己的意见呢?有的学生读了不少文章,但阅读能力仍然没提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创新阅读指导,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交给小学生语文探究性的阅读和语文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语文阅读方法,利用语文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手段。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语文创新教法特点设计不同的小学语文问题,鼓励小学生多角度阅读小学语文和换位思考小学语文,迅速展开阅读小学语文思维目标。
课改实践中,我们的课堂出现了“民主、和谐”的气氛,老师也从严厉坚硬的语言变优美悦耳了。现在老师对学生使用的都是鼓励,表扬的语言,孩子们在发育过程中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得到老师的赏识,学习自然热情高涨百倍,发现学生有点滴的亮点,老师马上给他们一个微笑,一个肯定,是可以唤起他们的自豪与自信心。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民主、自由、宽松、愉悦的校园学习环境皆可造就一群聪明可爱欢快活泼的孩子,这也是我们每位教师所希望的,只有让孩子们自由的成长,养成良好的思想习惯、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集中,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活而不乱,才能发扬个性,有自己的思维想象,有自己的奇思妙想。
二、小学语文课堂变活跃了
现在的课堂,老师不再迷信教导队案教学不是读教案,实施教案,而是根据学生实际和课堂情境,随机教学,而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坚持什么对学生是好的,怎样教对学生有利就怎样教。新课程的改革让课堂教学“活”了起来。例如:我在上《画风》一课时代气息,先提问学生风有多少种?风又怎样能画家呢?在课堂,孩子们积极的举手回答,态度热情大方,语言清晰流利,待孩子们回答完后,我让孩子们动手把风画出来,孩子们生生互动表现得很好,老师也融入其中。
这堂课把语文教学与画画,说话结合起来,较好地体现了“活”字,体现了学科融合,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古往今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宰,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提不起兴趣,自然也就不参与活动,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没有兴趣参与,没有兴趣活动教学肯定是失败的。因此,造成教学兴趣索然,课堂沉闷。课改以生,我们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只做为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学习、互相学习、合作交流,参与的学习兴趣非常好。
以往老师上课总是为了教学而教学,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其实这对学生的发展不利的。现在教师尽可能丰富课堂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能更好的发展。课改后,小学语文书上的儿歌很多,插图也很多,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变丰富了。
课程改革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适度的课堂延伸,多样的教学形式。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学生的知识自然就多了,大语文、大课堂在我们的课改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小学语文课堂变生活语文
走进生活自主识字“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课改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我们很近,这样,孩子人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低年级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材,这位学生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于是我顺势迁引,呼唤人文情感,引导学生把具有个性化的语言通过朗读进行内化,我让一名学生扮演童弟周,我作校长,郎读中令人激动的一幕出现了,他竞“嘭”的一声跪在校长(我)的面前,含着晶莹的泪苦苦哀求着,“请您相信我吧,我可以保证,一定会眼上别的同学,校长,试一个学期也好!您不同意,我不起来。”此时此刻,教室里一下子无声,只有那一双双“哀求”的目光企求校长,有的含泪沉默,然而,当他们听到校长让他试一个学期时,顿时有的学生充满了微笑,有的充满着希望,有的甚至带泪鼓掌……,于是,我就让学生把当时激动人心的一幕用语言表达出来,倾吐他们的衷言,使文章充满人文情感,果然催人泪下而又充满童心的片段诞生在学生的笔下。
四、统一作业“变”自主作业了
教学过程中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作业。长期以来,作业模式单一,缺乏层次,让全班甚至全年级做相同的作业。这样的作业一方面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个体需要,另一方面也不适合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的发展,无视学生间的差异存在,同时会产生学生厌学的负面影响。抹杀学生的个性,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每个学生”的观念背道而驰。因此,我在学生作业布置中作了一点小小的变化,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一个周二下午第二节课快结束时,我在三年级刚上完新课程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中的“读读背背”十二个成语:“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勤学好问、学而不厌、坚持不懈、业精于勤、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废寝忘食、竭尽全力、锲而不舍、脚踏实地时,又到了布置作业的时间了。我突然发现孩子们的目光由原来学习的兴奋变得暗淡下来。坐在讲台前的成语大王钟小东已经无精打采地拿出方格本,轻声嘀咕:每个词抄四遍,成语连带意思一起抄吧!”看到这里我的心情似乎被什么东西猛烈地碰撞了一下,如何使学生不仅在学习时充满活力,而且在做作业时也能保持原学习时的农厚兴趣呢?我就说:孩子们,今天的作业让你们自己作主,做一次自己喜欢的作业,做多少,怎样做全凭你们自已的需要,老师相信你们会比抄写做得更好,好吗?
总之,实施课程改革以来,不管是课程改革的管理者,还是实施者;不管是老师学理学生,从理念到行为,从形式到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教育理念变了,教学方法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变了。
❹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改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丛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这,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式呢?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笔者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需要与时俱进,但绝不可抛弃!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习惯好。即具有各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这样一说,好象同”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并不完全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一味的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我们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才是”以人为本“最本质的含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六、好问的习惯;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必须经常主动习字。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在历时数年的”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笔者发现,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2、热情高。即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学习语言文字的激情。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更赞同一种观点,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因此,离开了学生的感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情,语文课是无法上的,至少是无法上好的。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也就是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拒绝伪读等等,其实就是讲的这个道理。这方面,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同语言文字伤了感情。这一点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可能随时都可能发生,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感;机械重复的抄写;教师对学困生的歧视等等,都可能导致这种后果。很好理解,试想,如果学生看了课表,某节课是语文,眉头都是皱的,语文课还怎么上?笔者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教学效果自然好。最关键的一点,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爱,对语文学习的激情,都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种提法,笔者很赞成:用让大爱温暖课堂!
3、会读书,即具有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一、学生要会朗读,要动情地读书;二、学生要会默读,要能做到默读中注意力集中,不动指、不动唇、不回视,抓住主要内容等;三、学生要学会快速读和略读、浏览。四、学生要学会在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学会在读中圈点、批画。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还有课外阅读量的达到。(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有个“不少于”的界定。应当说,这只是个保底的要求。)这些,就应当说是个死任务了。当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从更广的视觉看,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学生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可能学好语文。新课程不再提语言文字训练,但训练肯定还是要的。是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总得以训来年为基础。某种意义说,实践何尝又不是一种训练?因此,要从听、说、读、写;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上,从合作学习上,从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上,通过指导,让学生习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运用,形成习惯,学生将受益无穷,有的将是终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当然首先靠读,但教师的引导,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笔者在平时,常用讲幽默、笑话、俏皮话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来观察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式。诚然,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远远不够。还要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方法,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等,总之,要多方式、多层面、多渠道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说话,学会写,学会交际。即具有一定的表达,交际能力,要求达到不同标尺下的能说、能写和与人交际的的标准。
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虚与实的关系。当然这里的虚,不是无,也不是可有可无,这个虚必须务,而且必须务好!即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德。但务虚还要务实!即必须给学生打好语文基础,为他们现在的发展,也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对立统一的,万万不可割裂开来。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熏陶和关怀的同时,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学习语文知识,习得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心理、人格、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一味突出工具性,就走上了老路;一味突出人文性,则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也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因此,要万变不离其宗: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着眼。
❺ 新课改后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了哪些变化
新课改实施后,我们的语文老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上网观看专家、学者讲课视频,阅读有关文章,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 师生成了朋友。
新课改前,填鸭式教学盛行;教师的师道尊严,学生不可侵犯。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就是耳朵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老师的话就是权威,没有学生敢挑战。即使挑战也会被扣上不听话学生的帽子。被动式学习,抑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
新课改后,我们从内心认识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得不改了。课堂上,让学生先读课文,书上能找到答案的,就不再讲,小组能讨论解决的,老师也不再讲。老师只讲学生不会的,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这样讲课效率反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高了,兴趣也浓厚了。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友。老师也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讨论,师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二、 老师备课也可以“偷懒”了。
以前老师备课唯教参书为圣旨,恐怕少讲、漏讲,讲错。课堂上抓不住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把课堂教学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联系起来。老师累,学生苦。老师把大多数时间用在抄教参上了,没有思考和钻研教材的时间。
新课改后,课程资源丰富多彩。老师之间,学校之间展开合作备课,实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了备课的效率。老师有时间钻研教材,修改自己的教案了,设计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课堂教学流程。语文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口语表达训练、写作的实用性训练、书写的美观、课外阅读得到重视。
❻ 适合农村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什么
1、目标多维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还应包含学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征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因此,新型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诸如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价值观、品德、审美情趣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2)掌握学科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过程方法目标;(3)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知识与能力目标。
2、多元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缺乏和谐的师生双向交流,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新型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师生实现交流、互动,在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学中是合作的伙伴、交心的挚友。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元互动成为教学的亮点,只有多元互动才能产生教学的共鸣,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最大的教学益。
3、以学定教
学是教学活动的本源、基础与条件,教必须建立在学的基础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取决于能否按照学的客观规律而施教,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因学论教”。其一,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构模式,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来筹划。其二,课堂教学要渗透学科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只有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才能产生积极的整体效应。
4、方法优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风格等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一方面倡导“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科学把握好和运用好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遵循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实践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育人为主旨。
三、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才能,发展其个性;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发扬教学民主,还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力。
——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这种开放性表现在学生心理安全方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既不拘泥于教材,又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表现在思维空间上,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表现在教学结果上,不满足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过程性原则。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求未知上来,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加强思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挑战性原则。教师要倡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敢于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敢于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于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质疑权威的结论等。
——差异性原则。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方面。通过实施差异性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
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❼ 小学课改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本次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扔掉语文,专门谈思想政治。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二、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最基本的出发点。
三、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
四、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这是对十年课改实践中反馈的比较集中的意见。尽可能明确哪些要提倡,哪些要反对,以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五、回应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比如,近些年来,关于识字写字和汉字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不光是中小学教育,社会用字情况也很严重;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的字不行,很多老师的字也不行。有的老师只做PPT,不敢写字。三是有的地区学生写字教学负担过重。有的地区,特别农村地区,识字环境比不上城市,对识字写字的量反映比较强烈。本次修订,具体目标有改动,识字写字的量总体控制在原有下限要求,评价建议也有改动
❽ 小学语文三年级应该怎么进行课改
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他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课改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课改的性质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阶段。课改的实质就是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唤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构人生发展体系,让学生发展走向健康之路。
三年级语文课改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探索出一条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新路径;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工作思路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
(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三) 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感受课文给学生带来的无穷魅力。
教材的文章的语言都非常的清新隽永,是学生亲近母语的又一个桥梁,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平台。本学期,学生不但欣赏了祖国优美的河山,而且通过对课文文字的朗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和陶冶,激发了学生深深的爱祖国的激情。像:千姿百态的庐山的云雾、美丽迷人的南沙群岛、令人心醉的槐乡五月等等,都把学生引领进一片美的天地,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时候,被课文语言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陶醉着,感受着母语文化的恒久魅力,在语言中沉浮着、徜徉着,提升着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本学期,学生也认识了很多的人物,这些人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像坚忍不拔的桑兰、才华横溢的王勃、谦虚的萧伯纳、关心爱护藏胞的朱德、神勇无比的李广等,都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孩子今后的成长留下了很珍贵的财富,有的是激励,有的是榜样,有的是感动,有的是敬佩,这些都将留在学生的记忆了,是陪伴他们一生的财富和资本。更有寓言故事,给学生一个道理,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会迷失,总之,课文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回味无穷,整个学期,学生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着语文的魅力,感受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用全新的思想武装自己,打造自己,把自己推向更高的学习境界。
(四)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我发现,学生现在离生活是越来越远,缺少一种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我尽量的引领学生去留心生活中的事情,这样学生就多了一份生活的经验,多了一种积累,在写作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些素材。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五)悄无声息打基础,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中领略母语的文化。
学习语文最基础的是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这是他们更好的亲近母语的基础。本学期学生的词汇量又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们在阅读课文时都能先自学生字新词,这给进一步学习语文打下了基础,也减少了不少的时间,只要把难记的词强调一下,学生掌握生字就很容易了。只是个别的后进生,需要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们,把时间都给他们,帮助他们正确的识记,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学生以后向更高层次打下坚实的根基.
(五)在各种活动中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语文要多读才行,多读书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我始终坚信这一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除了完成课内的阅读外,还向课外这块阅读阵地进军,利用平时中午时间,让孩子多读书,做笔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让他们出小报,把自己积累的知识进行一次汇总,这样学生无形中知识就在增加和提高。另外,我还在班级中启动了说话的练习,每天的语文课上,我都拿出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说话练习,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自己的胆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学习语文也有了兴趣了,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做了铺垫。
总之,本学期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应该学和做的都很多,我们学习的路还很漫长,而等待学生们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愿他们在新课程新教材的阳光下盛开更美更灿烂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