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意外如何处理

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意外如何处理

发布时间:2021-01-13 21:09:04

『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模糊、虚化,教学效率不高。
解决策略:
1、要把对《课标》的研读作为校本教研教师业务学习长抓不懈的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2、综观课标学段目标,把握好学段教学重点,明确各学段的阶段目标,才能把握好阶段训练重点,避免盲目教学。
3、统筹考虑教材编排体系,把握单元训练重点。每一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要把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方法、习惯态度等融为一体,进行整合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研读课文,了解学生,把握每课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目标要求准确确定教学目标。目标既定,课堂教学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要为实现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的重点要深究精练浓墨重彩,与目标关系不大的则可捎带而过轻描淡写。
在教学中把握住了学段重点、单元重点及每课教学重点就能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对重点处不惜时间精力进行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备课设计教学时,教师对文本细读感悟不深入不透彻,对文本蕴涵的情感体会肤浅冷漠,不能准确提炼设计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训练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往往既没有学生情感熏陶感染升华的心灵感动也没有扎实的语文知识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解决策略:
1、教师备课要克服照搬照抄现成教案设计,过分依赖教师教学用书的弊端,要树立“细读文本才是最好的备课”的思想,通过细读体味文本情感,通过细读品味语言。
2、阅读教学中精读感悟是最重要的环节,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运用积累都在这一环节体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也是贯穿其中,而抓哪些词句进行品析感悟,品析感悟出什么只有细读才能明确;“读什么、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等等,教师在细读文本中都要明确这些读的目标和定位,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3、在细读文本中把握教学重点,设计有价值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展开有效阅读。
三、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导致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读书时间不充分,学生参与学习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不高、学生参与学习的面不够宽等。
解决策略:
1、进一步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要致力于“学”服务于“学”。教学中要还文本于学生,还读书权于学生,还读书时间和空间于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享受读书快乐。多读是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体形成和谐提升的最有效途径和手段。
2、学习方式的灵活变化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低年段适合于朗读表演式、情境体验式等,随着年级的逐步升高,要培养学生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根据教材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探究”式阅读、“推想”式阅读、质疑式阅读、辩论式阅读、读写结合式等等。
3、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关键。要和学生平等对话,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张扬自己的各性,让学生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所有孩子都有兴趣参与学习中,都有表达展示的机会。
四、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关系处理不够得当。
解决策略:
1、把握语文教学的根本和实质,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能力的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2、克服重人文轻工具的做法,既要关注对人文内涵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更要抓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等基础知识的夯实,在借鉴文本语言,掌握组织语言的方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习文本表达方式写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
五、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处理不够得当,教学反馈和评价能力不强。
1、教师在备课进行教学预设不但要深入研读教材,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情,用学生的眼光去思考,用严谨的预设和扎实丰富的知识积淀对生成的“意外”巧妙做出应变。
2、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要有示范作用、导向作用,有针对性、有启发性。能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热情,更要引领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
六、教师的语文底蕴和积淀不够丰厚,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不扎实。
解决策略:
1、教师要加强学习,加强读书,和学生一起读书,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一个语文素养高的教师本身就是最鲜活的语文教材,是对学生最直接的学语文用语文的示范。
2、教师要积累背诵名篇佳句,首先熟读教材,特别是要背诵教材中的好篇章、好片段,和学生一起积累,既对学生言传身教,也加强自身对教材的熟悉掌握,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习作等的指导就有了源头活水。
3、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朗读能力急需提高,要发挥教师示范朗读的作用,提高教师习作指导的能力,教师要勤于动笔,坚持写下水文。

『贰』 教师如何处理小学语文课堂突发事件

1、一定要冷静:
在课堂上无论发生多大的突发事件,教师一定要学会冷静,自己绝不能乱了手脚,不知所措,站着发呆,冷静是处理好突发事件的首要要求,自己都慌乱了,还怎么能处理突发事件呢?教师更不能发火,发火发怒处理事情都不会如人意的,反而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和后患。
2、迅速判断事件轻重:
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影响,头脑中要迅速的能够判读出轻重缓急,影响范围较小,没有干扰到上课的,该怎么处理,影响大的改怎么处理,教师要心中有数。
3、影响小的冷处理:
影响比较小的突发事件教师要冷处理,就是不要急着处理,比如:学生在看漫画书,没有听讲,也没有影响到他人,不影响自己讲课,这种事情教师可以不急着处理,不要对着全班同学而提醒该学生,这反而影响了大家,可以轻轻走到他身边提醒一下,或者提问他一个问题就可以了。
4、影响大的当即处理:
影响比较大的突发事件,教师要冷静的当即处理,比如:课堂上打架,打牌等,或者是教室突然飞进一只马蜂,学生们都慌了,你还当做没有看见,那就不行了,必须亲自或找学生把马蜂赶出去或除掉,这样学生才能安心的听讲。
5、处理突发事件要机智讲方法:
无论处理什么样的突发事件教师都要讲究方法方式,以达到教育为目的,以化解矛盾为目的,以不影响上课或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为目的。
6、语言要幽默以柔克刚:
教师处理突发事件,一般不要以暴制暴,因为这样极易激怒学生,反而让自己下不了台,很难堪,教师的语言要风趣幽默,以柔克刚,最好借助班级学生的力量来处理突发事件。

『叁』 小学语文怎么上课好

语文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在启发学生思考,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使其学习变为爱学乐学。学生上课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课堂效率高。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而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小学生天真、稚气,好奇心强, 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课件,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2]
多读多练
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以此作为教学重点来训练。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这必须靠生活点滴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读书能力差,这就无形地成为学习语文的障碍,所以读书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重点训练朗读,希望家长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我恳请家长重视读说训练,并可以时刻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建议家长在用心倾听孩子读书的同时,给他一些掌声,一句鼓励,一份自信。假期中,您可以引导孩子预习新课,阅读儿童著作,或背诵古诗文时实践一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勤于练字
古人云:“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不同的字迹,亦能反映出不同的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所以拥有一手好字,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我建议学生可以练习楷书,可以临摹,久而久之的楷书练习,其精神与风格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要给予扎实有恒的要求,让学生的意志受到了考验与磨炼。这也是这学期的教学重点。
留心观察
三年级教学就是教孩子如何写好作文。的确,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必须重视它,正视它。其实写好作文不难,但必须留心观察,把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组织好语言,汇集成篇即可。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事说总是很容易,做起来就难了。本学期我刚刚接班,对学生情况不是很了解,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字词及基础知识。并将鼓励他们每天或每隔一天写一篇日记进行练笔。作文水平有待提高的学生就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拓展知识面,不断充实自己,争取有大的进步。希望学生在保证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多看课外书,在写作文时就会语言优美.生动.妙语连珠,这些都是因为阅读面广,知识渊博。希望家长可以重视阅读,假期中给您的孩子准备一俩本儿童读物,让他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平时也可把书带进班内,放在图书角里和同学共享.我相信您的孩子将受益终身。
培养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习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3、多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4、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5、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想法、见解的习惯。
6、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7、课外阅读的习惯。
考试技巧
我们在答卷时,尽量要保持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会相应地得到一些印象分。看题一定要仔细,做完后尽量留时间检查一遍,千万不要马虎!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子的起步阶段,其知识基础与行为习惯往往要影响学生的一生,培养学生相对独立且又合作的思维方式与人格也就尤为重要。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同时,他们做事又易缺乏持久性,往往虎头蛇尾。家长必须帮助并指导孩子的学习,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语文学习注重平时的积累,要多读多写多记。其次,要抽时间多与老师交流。老师会帮助你一起发现你的不足之处,及时给一些适当的建议,以便自己更好的改正从而取得进步。

『肆』 如何处理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

一、总括结束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束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及课文结构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自然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罗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

例如,教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我是这样总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学完《秋天》后,我这样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多了些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涩。

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这样的结束,既有对课文写法的小结,也有对课文立意的归纳,又有对课文结获的传递,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引用结束法
就是在教完课文时,引用名人名言或诗歌,俗语等来对全文来进行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认识。比如在教学完《生命生命》时可以这样结束:文章是讲完了,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冰心老人曾说过:“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对生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号召结束法
学完课文后对学生发出鼓励性的号召,能教会学生向善求真,最终达到育人的效果。如在学完《第一次真好》,我们可以这样结语: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

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那一定会给社会带来进步。

比如在学完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后,老师可以这样号召大家: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进行了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

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而美丽的事业吧。

四、祝愿结束法

这种结束法能给人温馨和鼓舞,起到催人奋进,教人自新的作用。比如在上完人教版七年级(上)《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时,我们可以这说祝愿同学们:同学们,我们学习的这两篇寓言故事,都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人生的航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五、悬念结束法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结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束,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诱导着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

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伍』 如何处理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只有大量阅读,勤写勤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写素质的提高。但是,在实践中,也有不少学生读了好多文章仍写不好作文,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读和写的关系,将这两个环节人为地分开了,这就需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正确地加以引导。
下面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只有大量阅读,勤写勤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写素质的提高。但是,在实践中,也有不少学生读了好多文章仍写不好作文,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读和写的关系,将这两个环节人为地分开了,这就需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正确地加以引导。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谈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从读入手,以读促写。以读促写首先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大量阅读即多读,既指读的篇章多,也指读的遍数多,以至熟读成颂。但应该强调一点,这样的阅读不是指机械的“死读”。阅读课文或别的优秀文章,主要是学习理解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情达意的方法。通过阅读,要使学生懂得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遣词造句。故而,读文章时要仔细认真,勤思多想,最好的方法是联系自己的实际对照阅读,即文章拿到手,自己先想一想:这种题目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中心词是什么?有什么限制?让我写应从何入手?读文章的过程中,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自己先前的想法与这篇文章相比有哪些差异等等。通过琢磨咀嚼,当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平时我们说,写作基于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就是这个道理。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它告诉我们怎样写,我们的写作方法,大多是从阅读中领悟到的。因为好的文章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只有厚积才能博发,因此,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要重视在阅读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更好地体验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要重视在阅读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更好地体验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在课上进行练笔。这里面,机会、形式都是很多的。要改变阅读课上不动笔的这种现状。我看到目前我们的阅读课多数动口不动手。另外,我们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和交流,还要鼓励学生课外练笔,比如写读书笔记等等。语文学习,绝对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成才于课外,仅靠很少的语文课,仅靠几本薄薄的教科书,是不能够培养出很高、很强的语文素养的。 在语文方面,将来的成功者必定是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学生。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语文“读写链”的实践和研究,就是为了较好地解决读与写的链接问题。

『陆』 如何有效处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问题 的图书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积极情感的氛内围的创造需要教师具有较容高的综合素质,应该在教学中设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通过提供成就感,合理期望和激励评价等诱因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持久保持,从而取得语文学习的成功。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与教学有关的文学修养和造诣。还应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品格能影响教的方法和教的效果,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人品质如民主、公正、谦虚、慷慨、幽默、耐心、宽容、尊敬他人和良好的与人合作精神等,都是教师一个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相识、熟悉、亲近,进而发展成为朋友、伙伴,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才会保证教学和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

『柒』 如何处理小学语文课堂上出现的意外

记忆中,许多名师的教学风格如行云流水,教学设计似随意却又暗藏玄机,适时巧妙的点拨常常把错误生成美丽,不经意间耳边响起的铃声竟然让人有点遗憾……不可避免的,我也见证过许多课堂意外的发生。
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动态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而且这些可能性的相互作用,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进程。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形形式式的情况和事件。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教学意外也是正常的。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教学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及时引导,灵活重构,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一、教师对“教学意外”的处理方式例析
在有部分教师眼里,教学意外就意味着教学设计不到位,学生配合不成功,教学效果不好。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他们千方百计地把课“做”得又圆又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面对课堂中的教学意外,教师处理不当的现象很多。
1.漠然处之,置之不理
课例描述:一日,听一位年轻的教师上《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老师抛出了一问题“课文中的这三个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接二连三地回答喜欢勤劳的小白兔,老师喜笑颜开,不吝表扬。也有一部分学生发表意见“喜欢老山羊”,理由也很充足。这时一个坐在前排的学生标新立异,嘴里嘀咕着:“我喜欢小灰兔!”声音不大,但是老师分明听清楚了,老师不易察觉地轻皱了一下眉头,没有说话。于是,下一教学环节在继续着。
评析: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班级总有几个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的学生,往往在教师和学生研讨好某个问题后,达成共识了,他偏偏要独辟蹊径跟老师唱起了对台戏;或者在老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时,就迫不及待地插话、抢答,这类学生常常被视为调皮生,老师担心此类学生影响纪律或提出什么刁钻的问题,因而对此异类回答或插话的意外事件采取的对策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漠然处之。
2.委婉称赞,避而不谈
课例描述:有一次,我去某校参加调研听课,一位老师上《燕子专列》,在学习“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后,老师质疑:“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一生正好投教师所好,提出教师预设中的问题“燕子是候鸟,为什么需要专列送呢?”可是另一生突然大叫:“这个问题我会回答。”教师态度极其和蔼,亲切地说:“你可真聪明,我们把机会让给提问的同学,好吗?”
评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排除“异己”、回避困难、绕过矛盾,处心积虑地奔向那个教师自认为的“主题”。例中亦如,教师设计的这个环节仅是提问以引出下面教学环节,预设中没有让学生回答。因此在学生意外回答时,教师怕扰乱自己的教学思路,很客气地对学生赞赏,却刻意地回避学生的问题。
3.束手无策,胡乱回答
课例描述:在一次调研活动中,有位教师在教学《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时,请学生找出哪些句子写出了“国旗护卫队为了让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付出了很多”?有个学生忽然质疑“为什么说是‘迎接每一次新的国旗升旗仪式’?”教师显然在备课时并没想到这个问题,片刻沉默和支吾后,教师解释:“每次五一、十一这些节日时都会用新的国旗。”
评析: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会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课堂上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均衡也会给教学带来很多的意外。像本课例中,国旗护卫队的生活虽然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但是“新的国旗升旗仪式”这样一个短语,“新的”修饰的是“仪式”,而非“国旗”,对于大部分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深奥,教师“闻道在先”,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水平应远远高于学生。可是这样浅显的问题,教师在意外出现时的慌乱状态下对此作出了错误解释。
4.纠缠不清,脱离目标
课例描述:曾看过《麻雀》一课的教学片段。当教师问:“麻雀妈妈是怎么样跟猎狗进行搏斗的?”有位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这只大麻雀不一定是妈妈,也许是它的爸爸。”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你是根据什么认为它是麻雀爸爸的?”“因为书上没有说是麻雀爸爸还是麻雀妈妈,我是猜的。”别的学生受到了启发,纷纷补充道:“爸爸一般比妈妈勇敢些,力气也大点,所以是爸爸的可能性比较大。”教师表扬:“你真聪明!”“我觉得也可能是爸爸,因为爸爸经常带我出去玩,妈妈很少有功夫同我一起玩的。”此时,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不满地嚷道:“那可不一定,说不定还是麻雀爷爷呢!”教室内一阵哄堂大笑。
评析:萨特说:“学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阅读,文本是一种引导,教师是另一种引导。学生的阅读感悟带有个性化的特点,这些个性化的感悟往往能激起课堂的争鸣,或引起课堂的共鸣。但是教师要善于点拨,营造点拨的基点,明确点拨的重点,在学生的感悟游离于文本内涵,脱离了教学目标时及时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
二、“教学意外”是值得开发的课程资源
生成性的课堂必然会出现教学意外。这种意外是课堂上即时发生的,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感受的一种抒发,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只要处理得当,意外的出现不是坏事而是好事。
1.智慧,在意外时闪现
某教师上《下雨》一文时,由于文章内容简单,学生易于理解,通过多次朗读后,学生对文章所要传达的意图已了然在心,于是准备结束课文,谁知道,这时,杀出了一个程咬金,一只小手举得高高的,嘴里不停地叫:“嗯,老师……”他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个小宝一点也不聪明。”教室里一片哗然!他继续说道:“自己淋湿了,很容易生病。我有办法让小宝既不淋湿,又让那位同学有伞。”此时,他一脸的骄傲,说:“其实小宝只要和那位同学一起撑伞回家,到了家门口,再把伞借给那个路远的同学,这样不是自己不会淋湿,又做了好事吗?”他非常得意。却不料,他的话音刚落,立刻有许多学生举手。另一生说:“你的办法是很好,可是,如果小宝家和那位同学的家是反方向的,那他们怎么一起撑伞回家?”“对呀,就是嘛!”同学们都发出会意的笑声。
虽然,像类似的“课堂意外”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但正是这种“意外”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促成了学生智慧火光的闪射,心灵深处探索欲望的喷发。面对“意外”,我们是在举措茫然中维护自身权威,错失一个个教学良机呢?还是在亲和对话中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现”,拥有一分分意外的惊喜?
答案不言而喻。
2.语言,在意外中丰富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学生朗读中,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觉得课文写得不美!”原来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打破了,气氛变得严肃起来,大家都盯着老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老师压住心中的扫兴与遗憾,不失温和地问。“因为他写得不够详细具体。比如它只说了‘太阳出来了。’为什么不说‘红脸蛋的太阳公公笑眯眯地出来了’?这样写太阳的样子和颜色,多生动啊!”
可以看到,
“意外”有时候是课程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像例中学生在与课本的交流、教师的交流中经历一次新的语言实践过程,由读中的感悟引起写作上的火花,阅读教学从读懂语言走向发现语言和创造语言。
3.情感,在意外后升华
某老师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奔波”一词,别出心裁地出示“李政道博士一天的行程安排:花莲慈济医院―花莲机场―台北机场―香港机场―上海机场―杭州―凌晨到达杭州医院”。顺势提问“这是怎样的一天?”让学生体会李博士为了挽救海峡彼岸年轻的生命一刻都不曾停歇。正当学生为李博士的“奔波”动情之时,这时,一个学生困惑地插嘴:“为什么不直接从台北飞往杭州”,老师及时补充介绍大陆与台湾的历史与政治背景,引导学生带着内心的震撼和感动去品读“奔波”。
至此,“奔波”一词不再只是承载着简单的含义,更负载着深刻情感的人文内涵。“奔波”身上带着艰辛,带着感动,更带着希望,一种由衷的情感被激发,孩子们深深地陷入情境中,许多忙碌的身影,感人的画面在他们的脑海里交替叠印……情感目标不正因为这一意外的契机而得以达成吗?
4.人文,在意外处体现
在教学第一册《识字2》时出现了这样一幕:教师用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挨个儿认读课件上出示的生字。轮到一位文文静静的小姑娘了,只见她盯着轮到她读的那个字,沉默着。她的小脸涨得通红,眉毛拧成一股绳,小嘴咬得紧紧的,可是她一直没出声。教室里骚动起来,个别学生不屑地嘀咕:“唉,这也不会!”老师面带微笑说:“那你会读别的字吗?”“会!”
小姑娘大声地读出了其它的字,老师的笑意更浓了:“这么多字会读,可真了不起!”小姑娘自豪地坐下了。
在那一刻,那个满脸通红的小姑娘因为读不出字而羞愧不安,老师给予了她莫大的鼓励和信任,她让从困境中重新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意外发生的时候,伴之而来了学生的某种隐性的心理需要。关注和体察让看起来只是意外的细节变得充满人情味,尽管简单的一句话,但它却充溢着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真正关怀和尊重!
三、“教学意外”资源的开发策略
1.深入解读文本——胸有成竹
文本是教学的重要凭借与依据,教师研究文本是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特级教师钱梦龙谈他的备课方法时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也早烂熟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带点激情。”对于语文老师来说,研究、理解文本还有着特殊的决策意义。因为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的设计。只有正确、到位、深刻地理解教材、分析教材,深层次地走入文本,才能大视野、大手笔、大境界地构建教学的整体框架,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引领学生抓住要点由浅至深、由表及里地解读文本,感悟文本。
2.准确掌握学情——知己知彼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设计必须把学生作为焦点,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尤其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某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清澈的湖水》一课中“变幻的山峦”时,让学生学写湖水的句子,后学写山石的句子,学生在理解“变幻的山峦”时,因为没有感受山石的栩栩如生、形体各异的铺垫,学生的感悟只局限于下文的“小鱼游动”使湖水荡漾,山峦的倒影相应从清晰到模糊的变动。再次实践时,老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先学写山石的句子,再返回学写湖水的句子,学生的脑海中已有对山石变化多端的形象的理解和感悟,已有了一种感性的积累和铺垫,因而在理解“变幻的山峦”时自然而然地联系上文融会贯通,达到从浅层表象到深层内涵的积淀和内化。
3.多元预测生成——运筹帷幄
面对课堂纷至沓来的生成,教师如果缺乏高超的调控艺术和引领技巧,就会在追求生成的精彩中迷失方向,就会出现课堂上的失衡现象。把握生成是一门艺术,众多名师能做到收放自如,巧妙处理偶发事件,调控得当,高潮迭起,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但是名师毕竟是名师,名师是凤毛麟角,是“师”中龙凤,更多的是我们这些有心追求精彩课堂的普通老师,我们能做的也能做到的就是课前的种种努力。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同样的课题,同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正是因为这种种不同,才构成复杂多样的学情。虽然说课堂教学有许多是无法预料的,但有时还是有章可循的。为了生成的精彩瞬间,教师在课前多元地预测学生可能发生的信息走向,根据一些最可能出现的“可能”,预备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案或应对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4.灵活调整预设——融会贯通
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因此教师在实施预设时遇到学生冷场的意外时,须随机重新调整教学预案,组织教学语言打破僵局,激活学生的思维。
《和太阳比赛早起》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预设问题“太阳升起来了,给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呀?”可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或皱眉,或低头,或抓耳挠腮。此时,教师调整了问题,面带微笑对学生说:“我们就是大地上的小花、小草、小树、小鸟,你睁开眼,看到了太阳会怎么说,怎么做啊?我们可以来演一演,说一说。”“好!”顿时,教室里的气氛重新又轻松起来,一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这样转换一下问题,学生马上打开思路各抒己见。
意外的出现证明了教师已经为学生搭建了宽广的发挥的舞台,学生有了创造的苗头;意外的出现也使教师有了自由挥洒的空间。错,也许是另一种美丽,意外,也许蕴含着另一种收获,让我们笑看“意外”,巧对“意外”,期待一份出乎意料的喜悦!

『捌』 如何处理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对于调皮学生复对我们采取的恶作剧,我制们教师应冷静,尽量地让自己表现出不惊奇、不慌乱、不追究、不批评、训斥的态度,可以以目光或手势示意他不要这样做,或一笑了之,或因势利导等,课后再单独找他谈。一方面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另一方面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如:有一次,我一走进教室就看到了学生在黑板上画我的漫画,我当时很自然地、“大度”地欣赏了一下自己的“肖像”,并表示满意的态度,然后再幽默对这位学生说,希望他能好好学习,把老师再画美一些,老师会更喜欢。这学生听了之后羞愧地低下了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向我道了歉,过后他说没想到我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决,他当时认为我看了之后会大发雷霆,会批评他,没想到我没有中他的“圈套”。通过这件事让我认识到:其实有时学生搞恶作剧的目的是想引起我们老师的注意,并不是带有真正的“恶意”,只要我们老师通过宽容、理解、鼓励就能很好地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玖』 小学怎样应变语文课堂的突发问题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在学会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必要的情感体验。教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热情、积极的求知欲望、个性化的求异思维以及和谐的探究合作体系的课堂特点。而这样的课堂氛围必然有利于学生提出更富想象力的、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无形中增加了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次数,加大了应变难度。如果教师在困难面前一味地利用“课后解决”,在某种意义上说,就违背了课改的初衷。最近,我在一次集中听课时,无意中发现上课的四位教师在处理课堂上出现的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法。也许是巧合,但仔细想想,再回忆曾亲历的各种突发事件,我似乎觉得这种方法几乎成了我们教师挡住学生突然发问这把利剑的不败盾牌,现已被很多教师争相效仿并熟练使用着。 对于这种普遍存在的问题,我禁不住要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又过问了吗?“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是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激情提的问题(也许是思而不得其解),我们难道就能这样“处理”掉吗?目前,在课改的大环境下,这个问题更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种方法的普遍被采用,会造成一种敷衍风气的蔓延。在这里我们不妨比较几个教学案例,看看这种方法是否应该尽量少用。案例1:一名教师把某学生的作文当成范文在课堂讲评,刚读几句,一位学生喊:“这篇文章是抄来的。”课堂上立刻出现骚动,教师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事件改变初衷,镇定地问学生:“同学们,这篇文章好不好?”“好是好,可是……”教师再次强调说:“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好不好,不管其他。”学生说:“好极了!”“好就请同学们读读,看好在哪里?”教师接着说:“这样好的文章我以前读的不多,同学们可能也读的不多,以后多给同学们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你们觉得怎样?”“好”“那对今天第一次为我们推荐优秀文章的同学大家说该怎办呢”学生齐说:“谢谢!”当全体同学都心领神会时,教师说:“今后我们轮流推荐,不过,如果推荐原文。请别忘了标明出处和作者。”案例2:语文课上,教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了课文《小珊迪》,问学生“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哪些段落?”这时一名学生出乎意外地回答:“一个也不喜欢”教师尴尬一阵后不问情由地说:“这么好的课文你都不喜欢,那你喜欢什么?你的作文是不错,不过,这可是名家的作品,难道你能比他写得好?同学们,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要自以为是。”(事后经同行了解得知,这名同学不喜欢这篇课文的理由是小珊迪都快要死了,还记得那一点点钱,不现实)案例3:在一节语文课上,一学生问:“课文写的是熊熊燃烧的大火,为什么只烧死邱少云一个人?如果是只烧死他一个人,就不能叫熊熊燃烧的大火。既然是熊熊燃烧的大火,邱少云身上的手榴弹为什么没有爆炸?”教师一时答不上来,便问其他学生谁会回答。有学生说“手榴弹可能是假冒的,根本不能爆炸。”也有的说“手榴弹里没有炸药,当然不能爆炸。”对此问题教师难以合理解答,只好说待课后查资料再解答(这个问题没办法查到相关资料,只有经过师生的进一步思考或者寻求同伴帮助解决)。 通过这三个案例,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案例1,教师变“抄袭”为“推荐”,教师机智巧妙的转折,是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循循善诱的最好体现;案例2,教师不负责任地随意表态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案例3,教师的水平不足以支持他很好地解决这一突发事件,操起“课后解决”这一盾牌,显然也不是理想的解决办法。综合比较三个案例中的教师角色,第一例中的教师,是通过自己的智慧,随机应对课堂发生的事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可谓智慧型的教师;第二例中的教师简直可以说是鲁莽型的;第三例中的教师,处理问题缺少智慧、缺乏应变、缺乏创意,可谓欠缺型的。显然,只有教师通过自己非凡的智慧、敏捷的才思、渊博的知识、过人的胆识、合理的应变、丰富的经验、充分的准备、耐心的引导和平等的合作而使问题得以在课堂上解决的结果,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理想方法。只可惜,这种结果现实中确实很少出现。 有很多“课后解决”的事例,都存在相同的消极回避的特点。比如,小学语文教材《飞机遇险的时候》一课,在不同的课堂就出现不同的突发事件。如一学生问教师“假如小杨梅不是叶挺的女儿,周恩来会让伞吗?”又如“每个人都有珍爱自己生命的权利,周恩来不应该让伞。”还有品德课上学生问教师,“做好事不告诉他人是不是撒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还叫比赛吗?”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大多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走进误区的结果,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只有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散求异地思维,才能提出各种尖锐的问题。教师只有在积极维护学生的探究精神,热情主动地进行合作,随机应变地正确引导,用自己在知识与经验上的资源条件,机智地划定解决轮廓,既要限制事态的无序发展,还要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时空差异,引导学生学会用客观视觉去看待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携天真这笔财富走向成熟,成就人生。这样才符合课改所要求的营造主动、创新、富有实践性的课堂特点。对于那些是因为学生的阅历所限而导致的思维误区,则更需要教师作为学生的知识源,满足学生解决问题的要求。不难看出,如是因为教师的能力、知识、意识以及观念上的原因导致教师不足以满足课堂应变,才不得已而“课后解决”,显然是不应该倡导的。诚然,“课后解决”也不是明令禁用的方法。人非圣贤,教师也绝非完人。这种方法可以在两种情况下使用:一是当课堂上遇到学生提出了既有影响又有价值的问题,师生都难以解决,且一时又没有资料可参考,在师生心理都可接受的情况下使用;二是教师有意要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刻、更广泛、更自主的学习。比如,前面提到的《我的战友邱少云》所发生的事情,我看就有文章可做。教师完全可以在与学生的简单讨论中,肯定这场战争和邱少云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性,然后有意识引导到课外学习中。教师可以选择两种方案,一是可以让学生查阅关于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参考课文内容,按照自己的想法,也写一篇《我的战友邱少云》,然后进行比较。二是教师直接引导学生,从各种文学体裁的区别去理解作者的写法,告诉学生课后比较报告文学和一般记叙文在真实性和代表性上区别。这两种方法,不仅可以解决课堂上发生的问题,而且可以使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课改所提出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的要求。遇到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切莫一厢情愿地武断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错过情感培养的绝佳时机。但“课后解决”绝不应该是通用方法。如果教师是用这种方法在掩盖自己的不足,避免自己的尴尬,而手执这一盾牌,采取迂回战术驾驭课堂,那就应该被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要求教师加强学习。依笔者所见,这个时候不能选择学学科知识,那是远水不解近渴,而是要通过学习,深刻理会课改精神,力求以新的教育观念,走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备课时就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尝试自主模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全过程。要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师的角色,建立和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放下知识权威的这顶帽子,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存在于学生之中。更要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和教师的探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自行走到知识殿堂的门前,并产生渴望进人这座殿堂的向上心理。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意外如何处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