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鲁迅的简介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
B. 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大全
1、莺歌燕舞
解释:黄莺歌唱,燕子飞舞,形容大好春光或比喻大好形势。
2、春暖花开
解释: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
3、春回大地
解释:好像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4、春意盎然
解释:意:意味;盎然:洋溢,深厚。春天的意味正浓。
5、春色满园
解释: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6、鸟语花香
解释:鸟儿叫,花儿飘香,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桃红柳绿,~。
7、春色撩人
解释: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8、春山如笑
解释: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9、春华秋实
解释: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华:花。
10、春意阑珊
解释: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11、枯木逢春
解释:比喻重获生机。
12、雨后春笋
解释:春雨之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生事物大量地涌现出来。
13、花红柳绿
解释:形容春天花木繁茂艳丽的景色。
14、百花齐放
解释: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
15、春光漏泄
解释:原指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将至的信息。比喻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漏出来。
C.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叫国语,中学叫囯文,大学叫什么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叫国语,
但中学不叫囯文,
就叫中学;
汉字才叫囯文。
大学,
也是叫大学。
呵呵。
D. “民国语文”为什么这么热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五六年前曾影印推出过民国时的一套国语课本,丛书包括1917年张元济校订的《商务国语教科书》(上下册)、1932年叶圣陶和丰子恺编绘的《开明国语课本》(上下册)与魏冰心等编写的《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上下册),一共6本。这些已经“发黄”的书似乎一直默默无闻,却突然在这一两年间火起来。断货,重印,其他出版社跟进……民国语文课本一本接一本地面世,成了书界一大热点与风景。
而这股民国语文热,似乎又多多少少带着一种现实的指向,一种对现行教材与教育模式无言的对比。中小学乃至大学的语文教育,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2009年,上海作家叶开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上,一口气写了12篇专栏文章,对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行批判。去年,浙江语文老师蔡朝阳与郭初阳、吕栋等20余位中小学语文老师成立“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篇目多方质疑,并推出了《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而近年来,中国文化界、出版界和学术界出现的“民国热”,从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知识分子、作家、报人的事迹,开始向小学语文课本、小学生作文和小学生读物领域蔓延。今年,民国小学生语文课本和读物的出版,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
三类民国语文读物带热市场
今年1月,邓康延主编的《老课本,新阅读》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此,民国语文的出版序幕被拉开。目前,市面上出版的小学生民国语文类出版物,基本可分三种:民国小学生语文课本、民国小学生作文和民国儿童读物。
语文课本方面,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开明书店民国时期出版的系列语文课本,共计三套,每套四册,分别是《开明幼童国语读本》《开明儿童国语读本》以及《开明少年国语读本》。这三套书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图,共440篇课文。还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民国语文》,分为“初小选粹卷”和“高小选粹卷”两本。中华书局则出版了闫苹主编的《民国经典国语课》。
民国小学生作文方面,新星出版社有《民国模范作文》;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两卷本《民国小学生作文》,荟萃了民国时期出版的大量优秀小学生作文。此外,董志渊、潘筱兰还主编了《老作文·新阅读:民国小学生作文》,吴继铨、瞿世镇也主编了《民国小学生作文》。
民国小学生读物方面,海豚出版社推出的“幼童文库”将于近日上市。该社社长俞晓群称,该书是以民国时期上海商务版的“幼童文库”为蓝本重新进行修订和设计的,首批10本。下一步,该社还将操作“小学生文库”等。
对于中国文化现实的反思
诗人西渡说,民国的教材在语言上更考究,从文章上看,更儒雅,更从容。现在回头去看民国语文,还是非常宝贵的一个资源。好像我们自己渐行渐远,忘了我们的出发点,民国语文当中的很多优点,我们自己丢掉了,需要重新去发现它,重新去认识它。但也不是说,我们完全要走回头路,这也是走不通的,我们本身的语言,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语文研究专家王林认为,民国时期的语文,最重要的特质是它的儿童性非常充沛,也非常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其次,它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抱有扬弃的态度。最重要的,是它里面有一种非常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我感觉那个时候的人精力充沛,活力四射,很有政治理想……但是它和儿童性不是背道而驰的,而是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讲述的爱国主义。
从民国语文中学儒雅、真诚
俞晓群觉得,重温民国,首先是为了弥合一段历史的文化断层,它的大背景是在大历史视角中,“我们仍然处在五四时代”。民国时期许多人物的创作,实际上已经达到很高的文化水准,比如图画书。俞晓群说,从浩如烟海的民国典籍中选书,也要多一点研究,多一点经典意识。“幼童文库”就找到了三点依据,一是名社,商务印书馆;二是名编,王云五先生;三是名著,“万有文库”、“幼童文库”和“小学生文库”等。
西渡认为,从语言上说,我们从小要学习民国语文的儒雅,以及节奏上的从容。“其实语言教育的是人,我们实际是语言所熏陶出来的。我们的语言急促,我们的语言浅白,其实会影响到我们为人处世上,我们行为方式都受语言的影响。”
用《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的话说:许多孩子已被“调教”得甚好,他们很懂得迎合老师,就像大人会奉承领导一样。好作文的标准究竟如何?是合理想象、感动老师为大,还是质朴纯真、真情实感最妙?
赵长天认为,作家创作也会虚构,虚构和真实并不矛盾。“真”源于情感的真实,而多数孩子的虚构只是为迎合老师,文章写出来自然就难看。“小学生作文的最高标准是童心童趣,因为孩子可以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东西。但现在孩子却只写老师要求的话,最后来一句:这个说明了……”赵长天看到的大量作文都如此。
让孩子从“假大空”回归“真善美”,一本作文书的推动力远远不够。语文教育方式应该有所改变,现在的作文往往要求突出某一主题,其实没必要。好的作品是多意的。赵长天指出:“文字是一种工具,掌握它有一定规律和标准,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不能因此就把教学工作变得教条、死板,这会把学生越教越傻。”他鼓励孩子们多阅读,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写了。
让孩子们“我手写我心”。违心所写,真情所失。“真话不全说”,算是一种善意的违心;可能否做到“假话全不说”呢?许多人的人生首句谎言假话,就是从作文开始的。当下应试教育框架中的应试作文,以应付为己任,产出诸多应景之作,远离手写我心。瞎编故事,可又没有“哈利·波特”般的想象力,一看就是假的,而且还假得很雷同。
教育,包括语文教育是要培养创造思维的,遗憾的是,这种天赋潜能在应试教育中很大程度上被无形地扼杀了。
E. 求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上的一篇文章,讲民与国之间的关系,《读者》曾引用过这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