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发布时间:2021-01-12 00:53:04

1.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中的朗读课

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
我们可以把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即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环节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1.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2)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3)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指导停顿和重音,并练习朗读.)这样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了朗读.
2.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2.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相契合,深刻体会到了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是一条可取之路.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

2.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策略一】教师苦练内功——重视读
课堂上能把每个同学读课文的情况评价得清楚、准确、到位,孙老师真是游刃有余。他能做到这样也不仅是在课堂上即兴表现突出,还要看出他在课前也用了不少功夫,看出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能这么恰当评价同学们的朗读,可想而知他对课文的解读有多少地到位。孙老师上课一开始就强调“读题的开始就要规范地读好!”,说明他非常重视读课文的质量。可是,他对待学生读的不太好的情况,不是去生硬批评,而是耐心引导,让学生再试一试。这样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试读课文,直到他觉得“够味”为止。这种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对朗读教学的一丝不苟,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内在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们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基础。语文老师要细读文本,重视朗读,练就过硬的朗读基本功,才能有的放矢的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感悟,才能感受文本的内蕴之美。所以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一定不要忽视自己朗读技能技法的训练,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保障。
【案例二】《落花生》
师:你能不能把喜欢的感情读出来?刚才,我听你们集体读,有一个优点:非常整齐。但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你们每一句都是刀削的,一茬齐。有时停顿要长一些,有时要短一点,要根据内容和感情来读,好不好?自己读读,体会体会。
师:谁愿意读?把喜爱崇敬之感读出来!
(生读完后)
师:老师再读一下,比较一下,看谁读得好?谁好就向谁学习,好不好?
(师示范)
师:你们点评点评!
生1:孙老师感情很深,那位同学读得平淡些。
师:孙老师就这个水平吗?感情深吗?我不要听笼统的,你说我好在哪儿?
生2:孙老师读出来是意味深长的。
生3:孙老师把桃子、苹果、石榴和花生特点读出来了,重读了这样形成鲜明对比。
师:哪些词重读了?
(师再示范)
生4:“高高地”重读了。
生5:重读的是“很多”和“一样”。
师:我这个“一样”读得轻一点,有时突然轻下来,也引起别人注意;有时故意停顿一下,也会引起别人注意。
(师又示范)
师:读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要好好体会它。我什么地方该读得慢?什么地方该读得快?什么地方该用什么语气才能把感情表达出来?下面学着我的样子,大声读刚才这段话。
【策略二】遭遇难读语段——示范读
以上片断,孙老师朗读指导扎实有效,在遇到需要激情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及时采用范读指导,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学有榜样,练有所依,真正掌握朗读技巧。学生从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得到朗读的暗示,悟出了表达情感的方法与技巧。在平常教学中我们总是强调学生要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而老师则是旁观者,蜻蜓点水式的给学生点拨一下也就完事,至于学生读的程度那就看学生的悟性了。这看来已成为常理,但真正的语文教学,同样需要教师付出和学生一样多的精力去读,去感悟。因为只有教师的语言赋有美感,才会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因为教师动情的范读会深深感染学生,感动学生,震撼学生,使他们全身心进入情境,这种语言的蕴涵是学生用心感悟的,用情拥抱的,这种朗读的情境,可能会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里,其语言蕴含的理解是任何语言的表述都无法比拟的。也许有人会说教师是引导者,是组织者,是激励者,但孙老师的行为更说明教师首先要做个优秀的示范者。
【案例三】《二泉映月》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心去朗读了课文,读得非常好。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灯片,每行三个词,共五行)认识吗,谁来读读?
生:月光如银双目失明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向往光明恬静激荡
师:你叫什么名字?读得很好,很认真。他是横着读的,你可以怎么读?
生:我准备竖着读。
师:你为什么竖着读?
生:第一行都是讲月亮的。
师:月亮、月光的。
生:第二行是讲阿炳的感情的。
师:是讲阿炳的生世的。
生:第三行是讲二泉映月的美的。
师:是啊,讲的是《二泉映月》的旋律。那么美的月光,你怎么读呢?
生: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第二行是讲阿炳的生事的,怎么读呢?谁来读?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把掌声献给他!
生:(鼓掌)
师:他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谁再来读第一组?
生:(柔美舒缓地读,掌声再次响起。)
师:我们一起带着我们的感情把如此美丽的月光,把阿炳坎坷的身世读出来。
(生充满感情地读)
【策略三】编排词语组合——思着读
这一案例中,孙老师另辟蹊径,将字词与课文重点词语整合起来,以行列组合的方式出示,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词语排列的规则,锻炼学生对词语的感受能力,并且以“集群发布”的形式,便于学生积累,丰富语言储备。其实,读词语组合看似简单,实则要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比读课文难度还要大。孙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整体意境的把握,不仅让学生读准词语,更让词语变成一首连贯优美的小诗,学生在读中感受“美” ,认识“人”,欣赏“曲”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读出了词语所蕴涵的韵味。更巧妙的是三组词语,以“月”、“人”、“曲”并列的形式,内在地揭示课文叙述的脉络,学生在比照朗读之中,悄悄地走进课文情境,为学生读好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这种策略的应用我们在《天鹅的故事》、《黄河的主人》、《秦兵马俑》等课文教学中都可以去实践尝试。
【案例四】《二泉映月》
师:阿炳挣几个零花钱又怎么度日呢?请你们想象。
(播放《二泉映月》)大屏幕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展开合理想像写一片段。
(《二泉映月》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礼堂,所有人都沉浸其间,默默想像,有学生间或喃喃自语。)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
师:凄惨的琴声传遍了大街小巷,阿炳坐在二泉边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他却听到了——“渐渐的”。
生:(齐)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
【策略四】创设语言情境——入境读
叶圣陶先生所言“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一提到创设情境,老师们就会自然想到多媒体的音像效果,把静止生硬的文字符号变成鲜活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读书人变为一个当事人,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当然是好,学生很快进入那种符合文本的意境。但这不是创设语言情境的唯一手段。其实名师在上课时他们大都挖掘语文的东西,让学生和文本深入地对话,如孙老师在这片断中紧紧抓住“阿炳是怎样卖艺度日的?”让学生想像,让学生去说话,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变成了一个个“阿炳”,他们在“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还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阅读补充材料来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如孙老师在这一课快结束时补充:“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时,应该跪下来听……”学生再一次感受《二泉映月》二胡曲的荡气回肠,朗读起来入情入境。
【案例五】《林冲棒打洪教头》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好。现在我们来演一演这两个人物,谁来演林冲?林冲是精汉子,(指一身材魁梧、脸庞黝黑的男生)威武的,英俊的林冲,黑林冲。(众笑)谁来演洪教头?你们选,你们班谁上来演洪教头比较合适?(学生纷纷指一男生)大家选中你了,这是你的光荣(众笑)。想一想,洪教头歪戴着头巾,挺着胸脯,是怎么走进来的。就演第七段,谁来读旁白?(学生纷纷举手要读,教师指名一女生读旁白。)要不要孙老师指导一下,你们两个要随着她的朗读,做出相关的动作,怎么把火烧天,怎么拨草寻蛇。其他同学都是什么?(生齐答:观众。)洪教头倒地以后,你们应该怎样?(生齐答:哈哈大笑)
生:两男生表演第七段内容。(表演与旁白不合拍,但仍逗得学生大笑。)
师:看来表演和旁白合不到一起。这样吧,这次不要旁白,你们两个自己说,自己演,好吗?开始。
生:两男生再次表演第七段内容。
【策略五】再现文本形象——表演读
表演读,就是通过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把头脑中平时所积累的表象挑出来重新组合成文章中所描写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位位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有形有色的事物,达到如睹其物,感到事物的形、色、味;如见其人,感到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如临其境,感到环境的恬静或欢腾、旷远或险峻……以上片断中孙老师让学生表演文中的林冲和洪教头,学生兴趣盎然,分组合作,一次一次地边读边演,乐此不疲,学生使那个场景还原出来,学生如入其境,如见其人,如经其事。这样学生读出了人物的感情,读出了人物的性格,读出了人物的形象。孙老师在执教《三顾茅庐》中也运用表演读,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表演求贤若渴的刘备、无礼粗鲁的张飞,这样表演朗读起来,就符合人物性格特点了,真可谓有声有色。当然表演读要根据具体的课文、具体的语段来,有的语段适合表演读,有的语段不适合表演读,老师要因文而选。教师千万不要为了表演而表演,那就失去了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初衷了。
【案例六】《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哪一段写游人爬天游峰的?你读一读。
(一生读)
师:你找得准,但听你的朗读爬天游峰悠哉悠哉的,谁能让我听了你的朗读能听出爬得累?(一生读)
师:你听他读,好在哪儿?顶天立地——高,900多级,900多级,1800多级——台阶真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也读得好,给你打99.999分,这0.001分扣在哪儿?
生:要稍慢点。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气喘得厉害,要慢些。
(生读此句)
师:容易吗?不容易。谁来挑战?读得比他还好。
(请班内冠军来读)
师:打多少分?
生:100分。
师:听他这么读,我心里也痒痒的,也想读一读。给我打多少分?(生笑)我读了你们也要读。(师读,掌声)给我打分。
生:99.99的循环。
师:为什么扣我一点点?
生:不知道。
师:讲不出理由,我不接受。
生:省略号要停两拍,显示老人很累。
师:听我读得对不对(师读)
生:你改的。“顶天立地”该响一点。
师:该怎么读,你教教我。(生读)你还没超过我。
生:应该不止一处重读:“顶天立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倒抽了一口气”要很轻。
师:听你们一起读,都读得好,我接受。(齐读)超过我没有?
生:超过!
师:拜你们为师,你们都是我的小老师。你们比我还强。还要我教吗?
【策略六】利用读后评价——比着读
以上片断,孙老师充分利用读后评价的环节。像这样的案例还有他执教的《拉萨的天空》、《只拣儿童多处行》,他多次引导学生关注读的效果,“能打多少分?”“要达到100分该怎么读?”“为什么扣他0.5分?”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标准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提高了朗读指导的实效性。同时,他还要求学生给他的朗读评分,让学生做了一次小老师。这种换位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和激情去朗读,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朗读评价,尽管注意了积极性导向,但相对于学生来讲仍然只是一种单调刺激。例如:“好”“读得不差”“真有感情”等积极性评价语,这些评语是“狂轰滥炸”“屡见不鲜”,学生难以具体了解“好在哪里”“差在哪”,评价缺乏针对性,难以有效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向孙老师那样巧用评价,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采用打分式的评价。 在评价中重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所要努力的方向,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给予多次的评价机会。 通过准确得体、幽默风趣等技巧性、艺术性的评价语去调节课堂气氛,激活课堂,为学生的朗读营造出和谐愉快的美好境界,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孙双金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成功案例有很多,所采用的策略当然也不止以上六种。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综合性地选用一些朗读教学指导策略,扎实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孙双金老师在《教学三境界》一文中引用了这样一句格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相信你,应该知道自己怎么做了吧!

3.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工作

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专学方法;不断对自己属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只有在吃透课标、深钻教材、研究学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精心备课,在教学中胸有成竹和有的放矢。

4.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在阅读教学时,恰当地充分运用朗读手段,适时进行朗读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生字词,读通读懂课文,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与文本通话,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领悟更深层的东西,受到良好的熏陶。毕竟,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想懂得有些社会化知识和从成人的眼中看世界,这是很难的。因此,只有通过读来慢慢体会,设置情境朗读,结合实际教学,指导他们用恰当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读可以增强记忆,发展思维,让小学生多读多练,自然而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会的东西也就有所增多。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教师需要更新朗读的理念,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给予高度的重视。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代许多文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学生多读诵,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学生“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强牵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一直传至今天。
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学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理解,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其实诗无须过多讲解,用“读”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
二、重视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共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老师的感情引起学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通过形象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教师在范读时,就必须达到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保证朗读时间,教给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重写轻读的现象,造成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差。鉴于此,教师必须依据不同年级、教材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四、创设朗读情境,提高朗读水平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图法等等。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地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在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通过创设情境的朗读训练,准确地表达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水平自能较快得到提高
五、朗读与评价并存与学习中
把朗读指导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评,以评促读,在读与评中培养语提高能力,发展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与领悟。朗读指导与评价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二是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三是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受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也就成了学生发展的资源。抓住朗读环节中,“评价”这激励机制,让学生想读书,爱读书。在评价中,要做到不露痕迹的点拨,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做到教学无痕。一节生动、有意义的语文课,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理解领悟知识,学生无形中获得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学生的朗读,以读入文,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朗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感情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欣赏力、创造力,还语文阅读课以美丽、动人的容颜。

5.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读得“有口无心”。主要体现在:朗读训练没有找准“着眼点”、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下面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脉”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山中访友》,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喜爱的心情去读,语调应轻快、活泼,读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而本册中《怀念母亲》一文则通过日记和散文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爱意和生身母亲无限愧疚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选好训练的“点”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也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七月的天山》,在备课时,应重点设计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七月的天山,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七月天山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胆、有效的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 二感同身受酝酿情感 1.读书如见感同身受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可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加亲近人物,体会个性,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隐藏于字里行间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2.静思默想酝酿情感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学生在读中把一颗颗稚气、晶莹、澄明的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爱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感情朗读奠定情感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3.技巧指导,锦上添花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应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工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6. 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加强朗读训练
李靖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语文的阅读教学,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加强学生语言的训练,通过读熟以至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养成一种自己的"语文行为和心态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结合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对学生进行严格而扎实的语言训练,不断提高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要把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朗读即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一种熏陶,读一篇好文章会让人心荡神弛,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特别是青少年儿童时期,从朗读活动中得到的宝贵教益,对一个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念,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好的朗读训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课上一定要有朗朗的读书声。然而,在许多的课堂上,却少有朗朗的读书声,很少听见饱含感情的朗读,不少学生的朗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或者是结结巴巴、语如断珠;或者是声音细小、不重节奏,乱断词句。这些常见的现象,可以归结说是学生的朗读能力太差。学习语文“读”占螯头,朗读对于学好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强调知识体系,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和“知识传授—训练强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而且不重视阅读教学,更不谈朗读训练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如何进行朗读训练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教师备课要备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备课时,就要把“读”作为一项重点目标来考虑,要重点备“读”。如一篇课文要读几遍,每一遍要用什么方式来读,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读,准备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哪些句段要重点读,应该怎样指导学生朗读等都要备好。教低年级的教师备课还要备范读,如范读哪些语段,怎样读,为什么要范读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三、教师范读引导
语言文字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媒介,蕴藏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情感、内涵等,往往可意会而难以言传,非得通过朗读体会不可。但是,小学生的生活背景、人生阅历、知识结构、情感体验等,又决定了他们对许多课文的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有困惑、有障碍,所以有时候一篇课文已经讲完,而学生仍旧只是一知半解。于漪老师曾说:“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教师范读,正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以最质朴、最直观、最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激发和感染。教师如能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就会“感之以趣”、“ 趣之以读”、“读之以思”。因此,范读是文本理解的一个重要导航。《一株紫丁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崇敬之情。我在范读时,眉眼舒展,始终带着甜美的微笑。此时,我观察到孩子们的小脸蛋也露出舒心的笑容。当读到最后一句“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时,我提高了音调,脑袋也不经意地随着韵律晃动,脸上的笑容更为灿烂,眼睛也带着笑意。我的感情很快被学生所感应,当孩子们捧起课本朗读时,笑意已在眼中闪烁,崇敬之情已在脸上浮现。总之,老师范读时语感要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老师的朗读技巧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得着。老师要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入景入情”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扶读”下,就能够把课文朗读得更好。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既能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变成生动的有声语言传递给学生,也能把教师的情感、作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具体、深入。
四、着眼朗读,读中渗透,感悟情感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表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应侧重情感的体验,淡化技巧的要求。倘若说“正确”、“流利”地读,是“练”出来的,那么“有感情”地读,则是“悟 ”出来的。在进行必要的“重音”停顿 “速度”“高低”朗读技巧指导之处,“有感 情”地读侧重学生自我的思、悟、品。
如教师在教授《假如》一课,文中“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一句中的“苦苦”这个词语学生不懂,教师没有抽象地下定义,而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句反复诵读,仔细体味,结果学生豁然明白:“苦苦”在这里不是说嘴里有苦味儿,是说等得“很辛苦”、“很艰难”、“很伤心”。通过细细品读,学生对“苦”字叠用也有所感悟,因此用了那么多“很”。同时,在对“苦苦”一词反复品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怜悯之心已油然而生,受到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感化,这就是成功的朗读感悟。
要想使学生通过朗读达到有效的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至关重要。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更加深透。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首先,教师必须先“动情”,要用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要善于通过自身丰富的定于变化的更替情真意切的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个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如果教师本身无动于衷或无病呻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还必须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情境。除了利用情态语言等“煽情”之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讲激情故事、设置悬念、安排表演等,尽快地让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
调动情感参与最关键的还是学生的角色移位。即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体悟情感,体验生活。如有位教师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把自己装扮成荷叶姐姐(胸前披挂一块纸板做的绿色大荷叶)。她启发学生说:“老师是荷叶姐姐,那你们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回答:“我是小水珠”、“我是小蜻蜓”、“是小青蛙”。在导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人人演读小水珠的“躺”、小蜻蜓的“立”、小青蛙的“蹲”,并让学生读后谈谈自己的躺(立、蹲)在荷叶上的心情和感受。学生一个个完全进入了童话世界,这样,他们的朗读都十分自然到位,理解得以深化,情感也得到升华。
五、避免形式单一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形式应多样化。范读、领读、散读、抽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形式应交替进行,给学生以新鲜感。在低年级的朗读训练中宜多用范读和领读。因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初期,尚未形成汉字音、形、义三者的牢固统一联系。在朗读时常常表现为一字一顿地读。或用手指指一个读一个,因而常常会将多音词人为地分割开来读,很难把词联合成语气连贯的句子一气读出来,所以朗读往往破坏了正常的语调格式。结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先范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把词联合成语气连贯的句子读出来,从而正确理解课文。当然,对个别差生还应教读。散读宜在讲读课文之前进行,一个班的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在讲读之前,学生可以随意根据自己的朗读水平或快或慢,便于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抽读宜在讲读时进行,抽读是学生单个地朗读,教师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从而在讲读时对症下药,及时纠正。但抽读时,千万不能只抽几个“读书常委”。这样不利于提高全班的朗读水平,也不利于教师正确了解情况。分角色朗读和齐读宜在讲读课文之后进行。讲读课文之后,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时学生才容易进入角色,朗读的质量才高,才能更好地帮助差生正确地理解课文。齐读时,学生也不至于因为跟不上而打“二和声”。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7.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
我们可以把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即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环节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初读
初读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细读
细读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1.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穆老师的眼睛》的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这一节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2)穆老师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有何特点?(3)这一段怎么读才能读得好呢?(指导停顿和重音,并练习朗读.)这样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了朗读.
2.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
三、品读
品读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学生通过品读欣赏,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特色,“点滴积字”可以运用到作文中去.
2.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相契合,深刻体会到了那男孩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教学中切实指导学生读书、课堂上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是一条可取之路.让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切实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

8.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做好朗读训练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小学低年级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极佳载体。但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语感差。因此,如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成为一大难点。

9.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加强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加强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蓝天上的朵朵白云,绿绿的草,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绚丽的色彩深刻体会到“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的美妙的心境。文章的最后“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一句,短短的9个字,虽然字数较少,但是却充分表现出老舍一行在蒙古受到了蒙古人民的热情接待,感情十分火热,十分真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纯朴的蒙古人民的赞扬,阅读时要充分读出这种感情。又如教学《师恩难忘》,通过朗读描写田老师上课的情景,田老师把一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作者至今不忘。田老师讲得生动,作者写到田老师讲得“娓娓动听”,而且写自己的感受,“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老师教学技艺之高超,“我”对老师的喜爱、钦佩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教师只须作必要的点拨和提示,注意抓住“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关键词语,通过朗读促进学生感悟田老师是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既教书又育人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敬佩与感恩之情。又如《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护士见“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先让学生理解“责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责怪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读的时候,不能太重了,否则,不符合护士的身份,且他们毕竟素不相识;又不能太轻了,不然,不足表达护士对母亲的关爱。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在废墟里不停地挖掘的情景中,学生通过读众人劝解的语言,品味到父亲的坚韧,学生通过读父亲的同一句话“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急切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从而感悟到父亲的执著,父亲的了不起,感受到儿子在险恶的环境里不怕苦难、坚强不屈、对生命不放弃,也了不起。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做到了意文兼顾,才能表达作者的真实感情。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 ,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阅读全文

与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