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语文教学风格
就是~不知道怎么说~也就是~文学风格吧。风格的意思你懂吧。语文教学就是有文采文学方面的吧,
⑵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
我最近看到一句话感挺深的:合格的教师不是多么会讲知识,而是看他是不是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让学生融入到你的课堂中来。你的课堂教学 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⑶ 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一、善于吸来收——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源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如果教师能做到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每节课都会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教师
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这才不愧为人师。
⑷ 语文教学风格有哪些 我的语文教学风格
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闫德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
一、教学风格的意义
从理论方面来看,教学风格研究是教学理论的深化和发展。随着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日益向纵深发展,许多新的课题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对教学艺术及其风格的关注便是一个显著事例。教学风格作为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在教学个性化的追求中被人们所瞩目乃是一种必然结果。然而,传统教学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的艺术及其个性的研究,致使教学风格的理论成果贫乏,远远不能适应教学艺术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教学风格研究是对于教师教学艺术创造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研究,可以丰富和完善教学论和教学艺术论的理论体系,弥补长期以来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理论研究的不足,影响和推动教学论、教学艺术论的发展。
从实践方面来看,教学风格研究是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升。我国教学风格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一直伴随着教师教学经验总结一道成长。起初主要是总结优秀教师们的先进教学经验并概括出教学风格的类型和表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著名优秀教师逐步以鲜明的教学风格被人们承认和学习,例如斯霞、霍懋征、李吉林、丁有宽等。教学风格研究通过对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条件与发展规律的揭示,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提供有益的启示,对于教师的教学迅速走上成功、成熟之路可资借鉴。同时,教学风格研究有助于引导、鼓励教师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扬长避短,朝着合乎自己审美个性和特长的目标去努力,加快形成独立风格的步伐。教学风格研究为广大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重视专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风格的内涵
何谓“教学风格”( Teaching style )?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对此有各不相同的侧重点。国内学者关于教学风格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方法特点说、个性核心说、教学风貌说、稳定表现说、表现方式说、艺术特色说、观点技巧结合说,分述如下:
(一)方法特点说:邵瑞珍( 1983 )认为教学风格是“在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贺雯( 2005 )认为: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个性化和一贯的方式、方法。
(二)个性核心说:张翔( 1987 )认为“就教师个人而言,当他的教学是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合规律性和个性时,就会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教学风格。”他认为教学风格的特征是:表现方式的独特性、个体意识的直觉性、行为方式的习惯性和学习交流的不可模仿性。
(三)教学风貌说:程少堂( 1988 )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具有独特性、丰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四)艺术特色说:吴也显( 1991 )认为“课堂教学的风格就是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艺术特色。是他的思想境界、审美理想、艺术修养、性格特点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
(五)表现方式说:卢真金( 1991 )认为“教学风格就是教学艺术家所特有的、在教学活动整体中重复表现一种‘韵味'、‘格调'、‘风貌'的表现形式。它是艺术家精神风貌的个性和教学技能技巧的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创造性、艺木性教学活动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和发展性是教学风格形成的特征。”徐丽华、傅亚强( 2005 )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其价值观念,对教学过程诸元素(知识、教师、学生和方法等)的偏好性和习惯化的方式。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
(六)稳定表现说:王北生( 1989 )认为“所谓教学艺术风格,就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技巧、教学风度的稳定性表现。”李如密( 2002 )、何小微( 2006 )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综合以上分析,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化的教学风貌和格调。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认同的: 1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长期的实践,执着的追求,才能将教学艺术的独特性格磨练成熟。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进入一种高境界的标志。 2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思想观点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教学风格形成和发展的内源性动力。 3 .教学风格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结果。教学风格不等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而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显示着教师达到的教学艺术水平,是教学风格产生理想效应的技术性保障。 4 .教学风格是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教学艺术是个性化的,没有独特鲜明的个性,教学艺术就模糊了自我的面孔,教学风格也就苍白无神了。教学风格是教师个性化教学艺术达到比较成熟时的一种教学状态。教学风格是相对稳定的,它给人一种成熟感,因为不够成熟的教学艺术之树上,是很难绽放教学风格之花的。 5 .教学风格是教师课堂教学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风貌和格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教学作风和精神面貌,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和技巧时一种教学状态和行为方式,是教学风格审美魅力的直接载体。
三、教学风格的类型
教学风格有哪些类型?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李如密( 1986 )提出科学型(或称理智型)、艺术型(或称情感型)和混合型的分类。吴庆麟( 1988 )提出演讲与讨论、集体中心与教师中心的分类。李林生、于德令( 1989 )提出热情奔放、深入浅出、平易朴实、雄辫谨严、幽默风趣、标新立异、画龙点睛的分类。欧阳仑( 1992 )提出慷慨激昂型、沉稳柔和型、逻辑推理型和活泼明快型的分类。李新宇( 1995 )提出活泼与严谨、优美与朴实、细腻与旷达的分类。
总体上看,这些分类简洁明了,易于理解,颇有亲切感,但分类标准不统一,随意性大,大多停留在描述性层次上,抽象概括水平不高,缺乏理论深度,科学性不强。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李如密( 1995 )综合使用多种分类标准和多种分类方法,采取单一标准与复合标准相结合,一次分类与多次分类相结合,模糊描述与术语界定相结合,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以求各种标准与方法配合使用、相互补充,达到教学风格分类结果的相对优化(见表 1 :教学风格综合分类表)。这一分类体现了教学风格层次性和序列性的特点,同时又强调和反映了教学风格分类结果的相对性和互补性,并对每一类型的教学风格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但是分得又过多过细,玄奥高深,难以把握;有些类别(如:理智型、庄雅型、谨严型,谐趣型、潇洒型、明快型)共性比较多,大体上可以归为一类。
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比较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教学风格的观点存在较大的差别。基于对“风格”这个词的不同理解,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对“风格”一词的理解往往出自艺术领域,他们强调风格的创造性、艺术性、独特性以及稳定性,因此对于教学风格概念的把握是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格调”、“风貌”的角度来的。国外的学者对于“风格”一词的理解往往与策略和方法相关,强调风格的独特性、稳定性,因此对教学风格的理解大多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有关。相比之下,国内学者的界定比较抽象,国外学者的界定更为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
一位教师是否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其中既包括教师主体的因素,也包括非主体因素;既有精神方面的原因,又有行为方面的原因。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曹振道( 1982 )认为,教学风格的形成与个人主观条件息息相关,包括教师的人格、品性、素养等;同时外部因素中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报刊杂志的宣传也对教师教学风格形成有一定影响。
李如密( 1986 )将影响教学风格的因素分为心理基础和教师的主观追求两种,其中心理基础包括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点和个性特征。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的心理基础与主观追求的高度统一。
王北生( 1989 )认为,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良好的教学修养,包括教师的知识修养、道德修养和技术修养;心理素质,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因素。
卢真金( 1991 )将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经验、教师个性质量及教师的性别和年龄。外因包括教学的科目内容、学生的年龄和基础、教学技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张武升( 1993 )将教学风格影响因素分为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包括教师的认知因素、情意因素和人格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其中宏观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因素,微观社会因素包括学校组织与群体因素。
王志平( 1994 )将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分为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基础因素包括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内部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个性、对教学艺术的主观追求;外部因素包括社会传统、时代要求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
王松泉、董百志( 2000 )认为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教师个人因素上,主要包括人格因素、个性因素,审美个性和学识能力。
徐丽华、傅亚强( 2005 )对 8 所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 : 学校性质、教龄、教育阶段对教学风格的部分因素有显著影响,但性别与教学科目对教学风格影响不显著。
贺雯( 2008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影响教学风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个体的内在因素和个体的外在因素。个体的内在因素包含个体的心理品质和个体的内在动力系统,内在动力系统包括价值观、态度、教育信念、自我效能感等因素。个体的外在因素就包含很多,如教育体制、学校领导、工作压力、学生素质等外部因素也会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张晓辉、李如密( 2009 )认为,教学风格受到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的文化品质、心理品质、职业品质、生理品质以及个体对教学风格的自觉追求等方而;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在教学风格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遵循一定的结合机制:主客观因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统成整体,共同制约;协调一致,创造性结合。
综上所述,影响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颇多,学者们的归类方式也不一致,研究者根据文献资料分析将所有因素大致归为内因、外因两大类,与教师个体相关因素为内因,其他统归为外因;内因类包括:教师个人的主观追求、先进的教学思想、知识素养、教学技艺、教师个性特征、审美特征、教师教学水平和经验。外因类包括:学校行政管理方式、教学资源、教学科目、学生年龄特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报刊杂志的宣传、所处时代和所属的民族的影响和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政治宣传、文化变迁、经济发展等因素)。
五、教学风格的形成阶段
一名教师从开始从事教学职业时的无风格教学,到逐渐成熟,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一般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间的发展又可分为若干阶段。由于人们考虑的角度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也就会有不同的阶段之分。概括说来,国内学者对教学风格的形成阶段一般可做以下几种划分。
李如密( 1986 )从教学风格的独特性特征角度考虑,以教师教学中创新性(或称独创性、创造性)成份的多少为标准,把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摹仿性教学阶段。此阶段的教学局限于摹仿、照搬别人教学的经验和做法,本身的教学无创造性可言。第二,独立性教学阶段。教师基本上能够独立胜任教学工作,在一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活动已开始孕育着创造性的萌芽。第三,创造性教学阶段。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已处处可见,但有时表现得不稳定,有些“创造性教学行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第四,有风格的教学阶段。教学中的独创性已经呈现科学的、稳定的状态。教学艺术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张武升( 1993 )从教学风格的构成因素角度考虑,把教学风格构成因素中教学个性的成熟性与稳定性程度作为划分的标准,将教学风格形成阶段划分为:第一,无个性阶段。教学表现为照本宣科、缺乏教学个性。第二,个性初步形成阶段。教学表现为在个性心理特征和教学活动其它因素的影响下,己初步可以观察到某些独特的教学个性。第三,个性化教学阶。教学个性已从第二阶段的偶然能够观察到发展到随时可见,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与已相当明显,但有些教学个性仍处于不稳定或不科学的状态。第四,有风格的教学阶段。此阶段的教学个性已呈稳定的、科学的状态,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黄甫全( 1998 )从事物一般发展顺序角度考虑,从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程度出发,把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模仿性教学阶段。这一阶段的老师常常套用别人的成功经验,甚至模仿别人的教学语言、语调、手势乃至教学风度。第二,追求创造性阶段。这一阶段的老师摆脱了模仿的束缚,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并开始醒悟到要创造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第三,形成独特教学艺术风格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成为教学艺术的自觉追求者和创造者,在教学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的、稳定的个性色彩,处处闪耀着创造的火花。
何小微( 2006 )采用“目的性抽样”,选择一位教学风格比较突出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开放式 . 或半开放式访谈,辅以非参与型课堂观察和实物分析,收集了丰富材料,在此基础上把该教师的教学风格形成历程分为模仿、创新、成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仿阶段(教学的 1 — 3 年):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模仿,注重吸收别人成功的经验,比较依赖于前人做法、他人经验、教参和固定的教学程序。第二阶段是创新阶段(教学的 3 — 16 年):教学基本上摆脱模仿的束缚,独立意向鲜明,能根据自身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并且具有了明确的风格意识。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教学的 16 年后):这一阶段的特点的是个性化,此时该教师的教学风格呈现出稳定、一贯的特征。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稳定的表现,教学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在其教学风格发展过程中模仿性因素越来越少,而独创性因素越来越多,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任仕林( 2009 )通过考察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学优秀教师,把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童君老师在某市的一所国家级重点中学里任高中英语教师,是某市的骨干教师、市级学术学科带头人、模范班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从教己经近二十年了。她的教学特色鲜明,在课堂上严谨而不失幽默,并深受学生的爱戴,其教学风格也为大家所公认。据童老师的陈述,她的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有风格教学阶段。”
虽然角度不同,各学者对教学风格的形成阶段有各种不同的划分,但每种方法所论述的各个阶段的本质特点是相同的,都把教学风格的最本质特征——独特性作为划分教学风格形成阶段的标准。
六、教学风格的创建方法
在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中和最后表现形态上,总是或多或少带有他人影响的痕迹。自觉地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形成个人教学风格过程中所不可少的环节。李如密( 2002 )提出了学习和创建教学风格的基本方法。
(一)拜师学艺法与自我研习法。拜师学艺法是指教师自觉主动地向自己所景仰的教学风格的创造者请教学习,以使自己的教学也体现出这种风格特色来的方法。自我研习法是指教师因受条件限制不能直接拜师学艺而采取的以某种教学风格为蓝本,自觉采用其指导思想和技巧形式,以使自己的教学也体现出这种风格特色来的方法。
(二)作品分析法与模仿感受法。作品分析法是指教师通过分析一定的教学艺术作品,从而达到认识和掌握其中蕴含的教学风格的一种方法。模仿感受法是指教师模仿他人的教学活动而亲身感受、验证其风格特点及其相应要求,从而达到学习并掌握某种教学风格的一种方法。
(三)部分移植法与兼容并蓄法。部分移植法是指教师通过精心选择而后将他人教学风格中成功的教学特色部分地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来,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也带上这种特色的方法。兼容并蓄法是指教师对他人教学风格之长广采博收,利用综合优势使自己的教学获得整体最佳特色的一种方法。
(四)优势培育法与弱点逆转法。优势培育法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优势,从而形成个人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的一种方法。弱点逆转法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对其自身弱点的巧妙逆用和转化,从而使个人教学形成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的一种方法。
(五)选择突破法与综合建构法。选择突破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结合个人特长或教学需求选择突破口重点攻关,从而以点带面达到建立教学风格之目的的一种方法。综合建构法是指教师从教学整体着眼,通过综合变革、优化结构,而达到全面形成教学风格之目的的一种方法。
(六)实践升华法与理论渗透法。实践升华法是指教师对教学中不断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抽象升华、取其典型特征组成个人教学风格的一种方法。理论渗透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以先进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多方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都表现出明显的教学特点,从而最终形成个人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的一种方法。
⑸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教学研究者都在不断进行课堂观摩,在观摩中捕捉学生学习灵感,激情,兴趣火花之于何时,何情,何景下闪现。然后进行科学研究,推广。他们也细心发现课堂教学中微有不足之处,将这一教学片段进行剖析,重新构设新的教学设计。这一系列的教学研究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在短暂的课堂中,如何学得更多,学得更轻松,学得更快乐,有效地促进他们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实切的发展而进展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它的实效性!
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来说,每一个阶段的课程标准都是不同的,但是从低到高,肯定是层层递进的,循序渐进。因此,想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熟悉课程目标,清晰教材目标,清楚单元目标是关键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工夫。
一 教师方面:根据学生,制定科学,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是一个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其实,它的设计,不是单纯从教师,文本的角度出发的。更多的,应该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教学风格合而成之。所以,教学目标要设立科学,适切。
我们都知道,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差异性,而不同区域的学生的差异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繁华城市与普通城市的教育,城镇教育与乡村教育,由于地理差异,家庭环境,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已习得的知识,视野的开阔面,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等等都是间接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影响因素。
去年,笔者聆听了几节我镇的小学语文公开课。有作文指导课,阅读教学课,语文教学展示课。听完之后,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市区的教师在教学理论上掌握得比郊区教师多点,还是市区的孩子突出的表现成就了老师呢?这个真的很难说。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好,说得具体又生动。老师指导得也相当不错。同是二年级的学生,如果把这堂看图写话拿到我的课堂上,某些说话训练就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所以,适度地降低教学要求,无论是对于我,还是我的孩子们都是有利无裨。太高的要求,学生达不到,教师有一种挫败感,学生也有一种沮丧感,从而双方都失去对教学的信心。
而我们的教学,并不是为了打击学生,也并不是为了拔苗助长,适当的拔高是希望学生能跳起来试一试。是为了帮助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抵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适切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它会让你的孩子真实的掌握了他们需要的,想要的知识。而做好这一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该全面考虑,合理筛选,科学设计!
二 学生方面:有所侧重地,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仅要看优等生的收获情况,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学困生是否也有收获。小学低段语文,注重深层理解还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因为,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理解能力除了跟智力,学习有关外,还跟一个人思想的成熟有关。有些知识,任凭你怎么讲解,若他的思想在这一方面若没有成熟,都收效甚微。譬如:人的情感。许多调查表明:那些少年天才虽然在学业上精湛过人,但他们的情感智商似乎十分低下。一个14岁的少年才子,坐在大学爱情课堂里,听着老师讲解着那位失恋之人是如何痛苦,如何悲伤,让学生细细品位字里行间的情感时,对于他来说,这些仅仅是一些凄美的文字而已,他走不进作品当中,因为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甚至他还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所以让他去深刻体会爱情的滋味,他很苦恼。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进展,不是看他是否和好生最终一同站到起跑线的终点。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是同一条起跑线,怎么会同时站到一块呢?而是相对于以前他的未知领域,他是否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而教师应根据自己已有的了解,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他加快一点步伐,再快一点,再快一点,缩小与优等生的差距为目标。
如果一节课一味地关注学困生,对于教学开展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它会让你的教学计划滞留,让你的课堂变得沉闷,让你的心情受挫,对于那些优等生,虽然他们也会有所收获,但是你忽略了他们表现的情感,淡却了他们的学习激情。长此以往,那些平时敢于举手,想要发表自己想法的人就会习惯于安静聆听。我想这样的教学也不是我们教育者所期待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呢?
1)不同的教学任务,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课堂训练与检测,选择互动的学生应有所侧重。如: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字词的掌握是重点,因此,字词的训练尽多地照顾学困生,多给他锻炼,展示的机会,让他有种成功感,喜悦感,让他保持对语文课堂强烈的学习兴趣。而那些好学生,字词对于他们来说,已不是他们十分想要挑战的项目;而对于朗读方面,应体现一个层次性,先让读得不够好的同学读,老师适时点拨,让他有所进步后,再请好同学展示读,这样一来,不仅让差的有了进步,又给好生搭建了一个自如展现的平台。也使整堂课有了不断进步的过程;而对于那些教学难点,则需要集体的智慧结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探究与讨论的兴趣。往往在这个时候,学困生,可能会不知所措,毫无头绪。如果老师不给他们创设一个思维过度的阶梯,他们会有畏惧,烦躁,乏味之感。害怕和老师互动,担忧自己被老师抽中,烦躁自己很迷惘。这些情绪在课堂上都是消极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所以在处理教学难点的时候,想要关注那些差生,讨论交流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让他们在小组里,学会倾听,其实,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至少可以让他们有了一丝头绪。会明白一点。而且在小组讨论交流中,也让他学会了与人合作。经过讨论之后的交流,好学生理解的更深更透,而那些学困生也会得到进步。这就是一种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2)教学的整体有效进程还要顾全大局。在低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有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为了能让学困生能在课堂中有锻炼的机会,所以无论什么问题都要挑挑他们回答,可结果是他们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有的差生答非所问,老师启而不发。折腾了半天,答案还是未见雏形。可是下课时间已经到了。一节课就在教师启发与等待中消磨殆尽。可以说,这不是有效课。所以,要想在一节课,让教学设计顺利地进展下去,顾全大局的意识一定要有,我们的课堂不是个别人的课堂,而是所有学生的课堂,这节课,该要完成的内容还是要完成,个别学困生遇到障碍没关系,我们要换一种方法让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不能因为他们而熟视无睹那一双双渴求,等待知识的眼睛。
三 课堂方面: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切忌课堂结构的单一性
1)课堂活动应动静交替
课堂活动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整堂课是喧哗的,热闹的,一直像表演某个情景剧那样让学生兴奋不已。课堂的确需要活跃的东西出现,但也需要安静的东西在里面交替填充,动静结合的课堂不仅让学生有个思维的空间,也让他短暂的注意力有一个分散的时间。一个孩子,要让他整整坐一节课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是很难做到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利的,长期处于思维状态中,这是单调枯燥的。所以,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创设动静皆宜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这样构思:你这节课,你认为哪些教学环节需要小朋友静下心来思考的,需要仔细品位的内容,你就要给他们安排一个安静思考的时间,当这个问题不能通过个人的读读想想感悟出来,说明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降低这个难度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呢?如果继续让他们自己思考下去,他们会感到烦躁,疲惫,不太愿意再次思考。在这种情境下的再次思考,效果甚微。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应给学生一点点拨,一点提示,也可以换种思考方式改变这种沉重的气息,让学生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四人一小组相互说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困惑的地方,让他们在合作的,质疑,探究的氛围下共同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增添孩子学习的兴趣,缓和一下课堂的紧张,沉闷的气氛。让孩子在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消除因个人不会解决问题的无助与挫败感。二是为了让孩子在课堂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还能感受到团结,合作,交流的幸福与成功体验。如今的国际教育提倡的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这些观点的提出,真的值得我们所有教师深思:作为老师,在课堂上,我们如何做才能提高学生这些能力呢?如何做,学生们在课堂上或多或少地了解社会生活的一些必要的规则呢?我们很容易听见这样的大学毕业心声:“学校跟社会真的是大不相同啊!”“生活真的很累啊!”“与人交往真难啊!”“社会怎么跟学校不一样啊!”……我想这种结果的诞生跟我们教师,教学,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缺失,缺失对孩子未来步入社会生存,合作,交际,沟通的引导与教育。从而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就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教师应该有一种长远教育意识,以小见大的概念,小课堂,大道理,大学问,大益处!做到这样了,教师问心无愧!
2)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新颖化,合理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相对集中,不分散,也是有效课堂的一个指标。如果学生对于你所谈,所授,所展示的课件,所呈现的方式感到有兴趣,则他们在这节课的收获肯定比较多。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出一个适宜的,恰当地呈现方式。譬如在小学语文《人间仙境九寨沟》里,对于某些词语的理解采取的呈现方式就可多样化:“攀吊”这是一个新词,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小朋友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猴子攀吊树枝是怎样的呢?然后教师可以随时拿出一个教棒做树枝,让学生演示一下既可。这样一来,既提高小朋友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演示的过程中理解了这个词语,从而达到了积累的作用。当然,一堂课,需要演示的词语不能多,一多就会适得其反。而对于“雪峰插入云霄,银光闪闪”则可以借助画面来感受,当小朋友看到那么高的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雄伟,壮观时,他们是多么的惊讶,多么震撼啊!他们会把这样的一种画面深深地印到脑海里。可能我们一时是看不出这些画面的呈现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和提高,但是待他稍大一些,等基本掌握了语言的表达之后,遇到想象写景时,相信他在调动大脑里储存的材料时,一定会有这一幅画面的闪现。这就是一种素材的积累。而积累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也需要画面的积累。为什么那么多的作家想要创作,想要激发灵感,不顾千辛万苦,跋山涉水,穿越撒哈拉沙漠呢?游览祖国边境西藏呢?因为亲眼所见的东西,可以激发他们的灵感。有了众多的素材,灵感自然会出现。
其次,语文课堂要注意读想,读诵,读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综合
语文课堂,光听,光看,光说是不行的。语文是一种综合素养。以前听别人说:“有的人会写但不会说”,“有的人会说但不会写”。看似合情合理。其实,这里面肯定有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是教育的一种欠缺,还是教育的忽视呢?学生欠缺的是什么?教师忽视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都能扎实抓好学生读、说、听、写每一环节,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展示平台,锻炼他们的机会,提高在众人面前展现的心理素质,还会有这样的局面吗?据我调查:会写的人,但不会说的人,主要有这几点原因:1 胆小,在私下和朋友讨论时,很能说。可是一旦站在众人面前,可能说得就会很少。为什么?一方面是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是语言组织能力,还没有完全想好。再者就是平时积累有关的信息太少,从而导致心理紧张,忘记已经想好的话。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锻炼学生的胆量,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高学生组织自己想要说的话的能力,理清要表达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一堂课要不仅要让学生读,还要把自己读到的感悟通过自己的组织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也可以是肢体的!这种表达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年级特点有所针对地安排进展。如果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你让他把自己读出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不是故意给他设置障碍吗?故意挫败他学习的积极性吗?如果二年级的学生,你还不让他尝试让他写一写,你这就是一种忽视学生表达的需要,低估学生表达的能力。万万不可,到了哪一个年级,我们老师都可以让学生跳起来,尝试一下“摘苹果”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长得更快,跳得更高,得到的果实又多又好!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当你吸取了太多的知识,你能在你的生活中,学习中准确地,恰到好处地运用它,这就是一种外化过程。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不仅外化到那一张张试卷上,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将来着想。
3) 课堂上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
有效的课堂,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很重要。无论学生回答是否到位,到点,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进程需要给予他们及时亦或有目的性的滞后评价。而激励,肯定的评价会让学生兴致勃勃,提高学习兴趣!我们不难发现:经常得到别人肯定与表扬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外向,活泼,开朗,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受老师的表扬的孩子则不是很大胆,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自己不能肯定答案是否正确,他们往往声音很小。我们还可以从自己身上深深体会到:当你在某一方面干的出色,被别人认可,赞赏的时候,可能成人在表情或肢体上没有孩子那样太大的反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你很开心。也许这种表扬更加激发了你对被别人肯定的这方面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大人的成长需要激励,更何况小孩?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做一个细心的人,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真诚的鼓励他,肯定他!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个问题的答案表述往往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回答的得体,有的人回答的有灵性,有的人回答的很智慧,有的人回答的很淳朴,有的人回答的很妙!这些答案之中,可能某些说法是不可取,但是语文是一个综合素养的体现。教师应该抓住学科的特性,灵活的评价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是学生积累生字和词语的主要阶段,他们在表达上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化,面对这样的回答,教师想要做到多样化确实需要动一翻脑筋。如何不重复使用一句表扬语,如何发现孩子回答问题时的特别可取之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口头表扬?什么情况下使用书面评价?什么时候使用肢体语言的肯定,譬如:眼神的肯定,期待,鼓励,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抚摸,身体的靠近,握手,掌声的鼓励等等,这些形式各样的肢体语言都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这些小小的动作或表情,其实,这些给予孩子的力量是强大的!因此,做一个有心,有情的语文老师,你的课堂就会心心相印!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的一个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上,使我们师生双方的收益都达到最大化,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企盼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的独立体,因此,没有固定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只要你在你的岗位上再多一份爱心,多一点细心,多一点热情,多一点执著,多一点钻研,多一点付出,多一点反思,相信你的课堂一定会比现在的课堂更精彩,更充满教学智慧!而我们的教育也就是在不断的付出中,不断的反思中,滚滚向前!
⑹ 小学语文低年级和中年级教学上存在哪些差异
在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将影响着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内力的培养。容针对农村小学严重存在的缺乏语言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必须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逐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把握和运用能力,引领小学生走进语文,应用语文教学焕发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力。
⑺ 怎样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教学研究者都在不断进行课堂观摩,在观摩中捕捉学生学习灵感,激情,兴趣火花之于何时,何情,何景下闪现。然后进行科学研究,推广。他们也细心发现课堂教学中微有不足之处,将这一教学片段进行剖析,重新构设新的教学设计。这一系列的教学研究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在短暂的课堂中,如何学得更多,学得更轻松,学得更快乐,有效地促进他们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实切的发展而进展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它的实效性!
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来说,每一个阶段的课程标准都是不同的,但是从低到高,肯定是层层递进的,循序渐进。因此,想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熟悉课程目标,清晰教材目标,清楚单元目标是关键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工夫。
一 教师方面:根据学生,制定科学,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是一个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其实,它的设计,不是单纯从教师,文本的角度出发的。更多的,应该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教学风格合而成之。所以,教学目标要设立科学,适切。
我们都知道,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差异性,而不同区域的学生的差异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繁华城市与普通城市的教育,城镇教育与乡村教育,由于地理差异,家庭环境,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已习得的知识,视野的开阔面,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等等都是间接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影响因素。
去年,笔者聆听了几节我镇的小学语文公开课。有作文指导课,阅读教学课,语文教学展示课。听完之后,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市区的教师在教学理论上掌握得比郊区教师多点,还是市区的孩子突出的表现成就了老师呢?这个真的很难说。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好,说得具体又生动。老师指导得也相当不错。同是二年级的学生,如果把这堂看图写话拿到我的课堂上,某些说话训练就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所以,适度地降低教学要求,无论是对于我,还是我的孩子们都是有利无裨。太高的要求,学生达不到,教师有一种挫败感,学生也有一种沮丧感,从而双方都失去对教学的信心。
而我们的教学,并不是为了打击学生,也并不是为了拔苗助长,适当的拔高是希望学生能跳起来试一试。是为了帮助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抵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适切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它会让你的孩子真实的掌握了他们需要的,想要的知识。而做好这一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该全面考虑,合理筛选,科学设计!
二 学生方面:有所侧重地,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仅要看优等生的收获情况,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学困生是否也有收获。小学低段语文,注重深层理解还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因为,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理解能力除了跟智力,学习有关外,还跟一个人思想的成熟有关。有些知识,任凭你怎么讲解,若他的思想在这一方面若没有成熟,都收效甚微。譬如:人的情感。许多调查表明:那些少年天才虽然在学业上精湛过人,但他们的情感智商似乎十分低下。一个14岁的少年才子,坐在大学爱情课堂里,听着老师讲解着那位失恋之人是如何痛苦,如何悲伤,让学生细细品位字里行间的情感时,对于他来说,这些仅仅是一些凄美的文字而已,他走不进作品当中,因为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甚至他还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所以让他去深刻体会爱情的滋味,他很苦恼。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进展,不是看他是否和好生最终一同站到起跑线的终点。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是同一条起跑线,怎么会同时站到一块呢?而是相对于以前他的未知领域,他是否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而教师应根据自己已有的了解,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他加快一点步伐,再快一点,再快一点,缩小与优等生的差距为目标。
如果一节课一味地关注学困生,对于教学开展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它会让你的教学计划滞留,让你的课堂变得沉闷,让你的心情受挫,对于那些优等生,虽然他们也会有所收获,但是你忽略了他们表现的情感,淡却了他们的学习激情。长此以往,那些平时敢于举手,想要发表自己想法的人就会习惯于安静聆听。我想这样的教学也不是我们教育者所期待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呢?
1)不同的教学任务,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课堂训练与检测,选择互动的学生应有所侧重。如: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字词的掌握是重点,因此,字词的训练尽多地照顾学困生,多给他锻炼,展示的机会,让他有种成功感,喜悦感,让他保持对语文课堂强烈的学习兴趣。而那些好学生,字词对于他们来说,已不是他们十分想要挑战的项目;而对于朗读方面,应体现一个层次性,先让读得不够好的同学读,老师适时点拨,让他有所进步后,再请好同学展示读,这样一来,不仅让差的有了进步,又给好生搭建了一个自如展现的平台。也使整堂课有了不断进步的过程;而对于那些教学难点,则需要集体的智慧结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探究与讨论的兴趣。往往在这个时候,学困生,可能会不知所措,毫无头绪。如果老师不给他们创设一个思维过度的阶梯,他们会有畏惧,烦躁,乏味之感。害怕和老师互动,担忧自己被老师抽中,烦躁自己很迷惘。这些情绪在课堂上都是消极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所以在处理教学难点的时候,想要关注那些差生,讨论交流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让他们在小组里,学会倾听,其实,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至少可以让他们有了一丝头绪。会明白一点。而且在小组讨论交流中,也让他学会了与人合作。经过讨论之后的交流,好学生理解的更深更透,而那些学困生也会得到进步。这就是一种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2)教学的整体有效进程还要顾全大局。在低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有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为了能让学困生能在课堂中有锻炼的机会,所以无论什么问题都要挑挑他们回答,可结果是他们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有的差生答非所问,老师启而不发。折腾了半天,答案还是未见雏形。可是下课时间已经到了。一节课就在教师启发与等待中消磨殆尽。可以说,这不是有效课。所以,要想在一节课,让教学设计顺利地进展下去,顾全大局的意识一定要有,我们的课堂不是个别人的课堂,而是所有学生的课堂,这节课,该要完成的内容还是要完成,个别学困生遇到障碍没关系,我们要换一种方法让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不能因为他们而熟视无睹那一双双渴求,等待知识的眼睛。
三 课堂方面: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切忌课堂结构的单一性
1)课堂活动应动静交替
课堂活动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整堂课是喧哗的,热闹的,一直像表演某个情景剧那样让学生兴奋不已。课堂的确需要活跃的东西出现,但也需要安静的东西在里面交替填充,动静结合的课堂不仅让学生有个思维的空间,也让他短暂的注意力有一个分散的时间。一个孩子,要让他整整坐一节课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是很难做到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利的,长期处于思维状态中,这是单调枯燥的。所以,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创设动静皆宜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这样构思:你这节课,你认为哪些教学环节需要小朋友静下心来思考的,需要仔细品位的内容,你就要给他们安排一个安静思考的时间,当这个问题不能通过个人的读读想想感悟出来,说明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降低这个难度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呢?如果继续让他们自己思考下去,他们会感到烦躁,疲惫,不太愿意再次思考。在这种情境下的再次思考,效果甚微。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应给学生一点点拨,一点提示,也可以换种思考方式改变这种沉重的气息,让学生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四人一小组相互说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困惑的地方,让他们在合作的,质疑,探究的氛围下共同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增添孩子学习的兴趣,缓和一下课堂的紧张,沉闷的气氛。让孩子在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消除因个人不会解决问题的无助与挫败感。二是为了让孩子在课堂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还能感受到团结,合作,交流的幸福与成功体验。如今的国际教育提倡的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这些观点的提出,真的值得我们所有教师深思:作为老师,在课堂上,我们如何做才能提高学生这些能力呢?如何做,学生们在课堂上或多或少地了解社会生活的一些必要的规则呢?我们很容易听见这样的大学毕业心声:“学校跟社会真的是大不相同啊!”“生活真的很累啊!”“与人交往真难啊!”“社会怎么跟学校不一样啊!”……我想这种结果的诞生跟我们教师,教学,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缺失,缺失对孩子未来步入社会生存,合作,交际,沟通的引导与教育。从而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就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教师应该有一种长远教育意识,以小见大的概念,小课堂,大道理,大学问,大益处!做到这样了,教师问心无愧!
2)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新颖化,合理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相对集中,不分散,也是有效课堂的一个指标。如果学生对于你所谈,所授,所展示的课件,所呈现的方式感到有兴趣,则他们在这节课的收获肯定比较多。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出一个适宜的,恰当地呈现方式。譬如在小学语文《人间仙境九寨沟》里,对于某些词语的理解采取的呈现方式就可多样化:“攀吊”这是一个新词,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小朋友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猴子攀吊树枝是怎样的呢?然后教师可以随时拿出一个教棒做树枝,让学生演示一下既可。这样一来,既提高小朋友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演示的过程中理解了这个词语,从而达到了积累的作用。当然,一堂课,需要演示的词语不能多,一多就会适得其反。而对于“雪峰插入云霄,银光闪闪”则可以借助画面来感受,当小朋友看到那么高的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雄伟,壮观时,他们是多么的惊讶,多么震撼啊!他们会把这样的一种画面深深地印到脑海里。可能我们一时是看不出这些画面的呈现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和提高,但是待他稍大一些,等基本掌握了语言的表达之后,遇到想象写景时,相信他在调动大脑里储存的材料时,一定会有这一幅画面的闪现。这就是一种素材的积累。而积累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也需要画面的积累。为什么那么多的作家想要创作,想要激发灵感,不顾千辛万苦,跋山涉水,穿越撒哈拉沙漠呢?游览祖国边境西藏呢?因为亲眼所见的东西,可以激发他们的灵感。有了众多的素材,灵感自然会出现。
其次,语文课堂要注意读想,读诵,读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综合
语文课堂,光听,光看,光说是不行的。语文是一种综合素养。以前听别人说:“有的人会写但不会说”,“有的人会说但不会写”。看似合情合理。其实,这里面肯定有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是教育的一种欠缺,还是教育的忽视呢?学生欠缺的是什么?教师忽视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都能扎实抓好学生读、说、听、写每一环节,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展示平台,锻炼他们的机会,提高在众人面前展现的心理素质,还会有这样的局面吗?据我调查:会写的人,但不会说的人,主要有这几点原因:1 胆小,在私下和朋友讨论时,很能说。可是一旦站在众人面前,可能说得就会很少。为什么?一方面是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是语言组织能力,还没有完全想好。再者就是平时积累有关的信息太少,从而导致心理紧张,忘记已经想好的话。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锻炼学生的胆量,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高学生组织自己想要说的话的能力,理清要表达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一堂课要不仅要让学生读,还要把自己读到的感悟通过自己的组织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也可以是肢体的!这种表达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年级特点有所针对地安排进展。如果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你让他把自己读出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不是故意给他设置障碍吗?故意挫败他学习的积极性吗?如果二年级的学生,你还不让他尝试让他写一写,你这就是一种忽视学生表达的需要,低估学生表达的能力。万万不可,到了哪一个年级,我们老师都可以让学生跳起来,尝试一下“摘苹果”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长得更快,跳得更高,得到的果实又多又好!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当你吸取了太多的知识,你能在你的生活中,学习中准确地,恰到好处地运用它,这就是一种外化过程。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不仅外化到那一张张试卷上,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将来着想。
3) 课堂上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
有效的课堂,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很重要。无论学生回答是否到位,到点,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进程需要给予他们及时亦或有目的性的滞后评价。而激励,肯定的评价会让学生兴致勃勃,提高学习兴趣!我们不难发现:经常得到别人肯定与表扬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外向,活泼,开朗,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受老师的表扬的孩子则不是很大胆,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自己不能肯定答案是否正确,他们往往声音很小。我们还可以从自己身上深深体会到:当你在某一方面干的出色,被别人认可,赞赏的时候,可能成人在表情或肢体上没有孩子那样太大的反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你很开心。也许这种表扬更加激发了你对被别人肯定的这方面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大人的成长需要激励,更何况小孩?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做一个细心的人,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真诚的鼓励他,肯定他!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个问题的答案表述往往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回答的得体,有的人回答的有灵性,有的人回答的很智慧,有的人回答的很淳朴,有的人回答的很妙!这些答案之中,可能某些说法是不可取,但是语文是一个综合素养的体现。教师应该抓住学科的特性,灵活的评价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是学生积累生字和词语的主要阶段,他们在表达上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化,面对这样的回答,教师想要做到多样化确实需要动一翻脑筋。如何不重复使用一句表扬语,如何发现孩子回答问题时的特别可取之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口头表扬?什么情况下使用书面评价?什么时候使用肢体语言的肯定,譬如:眼神的肯定,期待,鼓励,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抚摸,身体的靠近,握手,掌声的鼓励等等,这些形式各样的肢体语言都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这些小小的动作或表情,其实,这些给予孩子的力量是强大的!因此,做一个有心,有情的语文老师,你的课堂就会心心相印!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的一个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上,使我们师生双方的收益都达到最大化,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企盼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的独立体,因此,没有固定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只要你在你的岗位上再多一份爱心,多一点细心,多一点热情,多一点执著,多一点钻研,多一点付出,多一点反思,相信你的课堂一定会比现在的课堂更精彩,更充满教学智慧!而我们的教育也就是在不断的付出中,不断的反思中,滚滚向前!
⑻ 如何做好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我认为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大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我认为,低年级要提高阅读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x0d一、让学生充分的读书\x0d低年级是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要一点一点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默读能力;要更多地通过听读体会和朗读体验来理解内容,而不是主要靠讲解理解内容,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抓读书.要使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读书机会,要把朗读、默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使每个学生主要依靠课堂上的训练把每篇课文读熟,逐步培养和提高朗读能力和默读能力.\x0d正确地读,是流利地读和有感情地读的基础,也是低年级朗读训练的重点.所谓正确,首先要做到每个字都要发音正确,特别是要读准生字的字音;用普通话读,要杜绝地方音;还要读好轻声、儿化等.二要做到,不一字一顿地读,能按句逗停顿;也不每个字都拖长声音地唱读.三要进一步做到,长句子中和段落之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要自然停顿.而每个学生读每篇课文都能达到上述要求是不容易的,但又是必须达到的.一年级学生应达到上面讲到的一、二两点,二年级学生还应做到第三点.教师要舍得在读正确上花时间.特别是对生字的字音、易错读成地方音的字的读音要重点加以指导.对于停顿,可用范读让学生体会和学生自读体验的办法,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停顿的规律.\x0d教师应当在学生初步做到把课文读正确之后再进行讲读,并结合讲读继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逐步做到流利地、有感情地读.只有这样,朗读训练才能实处,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x0d默读,要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训练,新课程标准从二年级提出学习默读课文的要求.默读训练要指导学生学会心读,第一步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由口诵转为心读;第二步要做到一边读一边想,把默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为了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默读能力,教师可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默读思考、默读后提出疑难问题等办法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一边读,一边想,逐步做到在读的同时知道想什么和怎么想.\x0d背诵,也是一种阅读基本功.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名篇佳作,而且可以检查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低年级课文篇幅短小,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背诵全文或精彩的段落.课程 标准强调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其目的在于厚积他们的文化底蕴,培养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 例如,我在教学《泉水》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插图和课件,感受课文的美景,结合采取提供重点词语的办法来引导学生背诵.再根据教学实际,在读懂阶段配合入境悟情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让学生能背诵全文,而且在背诵过程中情操得到了熏陶.\x0d二、抓好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x0d抓好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各个年级的要求要有所侧重,低年级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抓好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x0d1、可以用直观的形式把字词同相应的事物建立联系\x0d直观的形式包括实物、图画、幻灯直观,动作、表情等直观.对学生少见的事物更应该用图像直观加上语言直观等多种直观方法,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建立起这类事物的表象.比如在我在教学《2008,北京!》这一课时,让学生找出人多的词,学生很容易找到人山人海这个成语,可是怎么理解这个词呢?对于比较抽象的词来说,借助课件,让小朋友通过画面来感受人的多,这比教师讲解的效果好的多.\x0d2、引导学生把字词同有关知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x0d对一个字、词的意思的理解程度,也是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字词教学中,对一些信息量大的词和较难理解的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理解词义.如在教学《2008,北京!》一文中,如何让学生理解沸腾一词在文中的意思,就必须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沸腾的本意:水开时的样子,热气升腾,上下翻滚.只有联系实际对词语本意有了认识,才能深入理解文中的意思:就是指场面的热闹.\x0d3、用想象的方法理解\x0d引导学生用想象的方法把有关词句的情景具体化,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句,如在教学《乡下孩子》一课时,对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这段内容时,我先指明学生读,然后完成乡下孩子是( ),是( ).这个填空.当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接着我就让学生闭眼想象在妈妈怀里的感觉,在爸爸背上的心情.通过想象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和妈妈爸爸在一起是快乐的,是幸福的.然后再来读好这个自然段,就相当容易了.同时也发挥学生想象力,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x0d三、要从低年级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x0d1、读书要集中注意力,要把书读进去.只有注意力集中,朗读,才能读正确;默读,才能一边读一边想.学生一旦养成专注、认真的阅读习惯,会影响到其他方面,对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非常有利.\x0d2、读书要勤查字典.到了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音序、部首两种查字典的方法.把方法转化为能力,靠训练.要求学生每学一篇新课文,要从字典中查出生字.学生造句、写话遇到不会写的字,鼓励他们从字典中查找.希望学生通过勤查字典,逐渐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进而培养和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x0d3、读书要边读边画,做到读、想、画结合.低年级学生可以边读边画:重要的词语、重要的句子、读不懂的地方等等.一边读,一边勾勾画画,可以促进思考,有助于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x0d总而言之,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积极采取一切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质量.
⑼ 如何打造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的亮点
打造低年级语文课堂的高效性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 同时也是每位教师一直以来都重视的问题.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 经过总结与思考, 提出以下几点提高低年级语文课堂效率的建议.
1 督促学生做好功课预习,促进课堂的高效性
做好课前的预习是确保课堂高效性的基础, 在预习的过程中, 学生对于旧的知识进行了巩固,对新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于新课中不懂的或者有疑问的问题记下来, 这样学生带着疑问上课, 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预习有助于学生更快速的理解新课的内容.
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 在自制力方面不强, 这就需要教师在每学期之初的家长会上做好工作,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帮助,让家长重视起孩子的预习, 帮助督促孩子进行预习.有了家长的帮助孩子自然就会学习的更快更有效率.
教师在给学生安排预习内容的过程中,要逐渐的增加内容, 玉虚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 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低年级的预习主要应该包括读课文、 画出生字、 给课文分层然后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解决一些能够靠自己解决的问题.
2 立足课堂教学, 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2.1 重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生成于预设状态下, 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 因此, 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课之前要事先对该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熟悉, 深层次的挖掘内容的内在联系.例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它们对于一些词汇的意思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不常用的需要考虑感情色彩及使用语境的词汇,教师具需要在教学目标当中去体现, 在课堂上引导、 启发学生去正确的使用这类词语.例如巡逻和巡航之间的区别, 巡逻是指在陆地上,而巡航是指在海上或者空中, 教师点明关键之处, 学生就会明白它的使用范围, 才不会出错, 才能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