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学5年纪语文上册,嫦娥奔月课文里面的反问句
你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
改为陈述句:你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是要害更多的人。
『贰』 苏教版小学语文5年级上,第十课《嫦娥奔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嫦娥奔月》这篇课文叙说的是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使百姓免于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意境优美,情节动人,教学本课重在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
『叁』 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尝试
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其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在平时教学中,我着眼于改革和优化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关键能力,进行了一些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积极尝试。
一、着眼能力,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
(一)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在教学《迟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总起句,“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在品读了描写小海音和父亲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后,引导学生自行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明确是海音激怒了父亲,才会挨打,之后又引导学生练习多角度提问,深入思考父亲是为什么打我,如果不打会有什么后果?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最后抓住父亲送给我花夹袄和铜板这个细节的描写,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质疑,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感受到一个既疼爱孩子,有严格管教孩子的父亲的形象。从学生的表现看,基本达到高学段“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一次次质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二)文本对话,读中悟情。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我的故乡在北京》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文中优美语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后,再让学生通过“读”把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教学中,通过采用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不需要教师做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想象入手,入文入境。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再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教学《二泉映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从“阿炳双目失明,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买艺度日。。。。。”这一段描写中去想象阿炳的生活,进而体会他坎坷的命运,体会到阿炳通过琴声表达悲愤之情和人生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人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心中流动的情感。
二、品味语言, 积累中学会审美与文化传承
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学生语言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应充分利用其价值。《嫦娥奔月》这个民间故事从远古一路走来,人们一辈辈地传诵着,就因为故事中蕴藏着动人的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着重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来充分感受人物的形象,从而带孩子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了解美的真谛。课文以《嫦娥奔月》为题,执教前我认真阅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周益民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他是抓住另外一个层次的“美”,壮美、柔美、优美、甜美、凄美……来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这一设计非常独具匠心的,但是我考虑到我们孩子由于处在农村的特点,孩子对文本中的“柔美”“甜美”“凄美”等可能没有城里的孩子理解得那么的准确。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根据书后面的习题上复述课文的要求,抓住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智斗逢蒙——嫦娥奔月——后羿追妻——遥祝嫦娥”为线索的,我将“嫦娥奔月”作为重点部分来讲的,嫦娥吞下了仙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通过第6小节的配乐朗诵将孩子们直接带入“嫦娥奔月”这一部分。美的文字,美的画面,当嫦娥身体轻起来,飞出来了自己温馨的家,飞离了自己熟悉的村庄,越飞越高。这是多美的无奈,多么的凄凉,多么的美丽,这是一种凄美。让孩子通过画面的想象,音乐的渲染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孩子通过这一小节中的叠词“飘飘悠悠”和“碧蓝碧蓝”,去品味这段文字之美、环境之美以及嫦娥的心灵之美。
其次多利用课外资源,让学生多积累美的语言,通过主题阅读、背诵古诗、国学经典,鉴赏优美文段,给学生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三、习得语言, 练笔中学会运用与创造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北师大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在一年级学生学完诗歌《我很快乐》后进行写话练习:小朋友想一想,还有谁很快乐?,孩子们说出:“我是小乌龟,我会在水里游,我很快乐.我是小树,我会结果,我很快乐”等等很童真的句子。在学习了《清明上河图》中描写繁华街市的部分,让学生仿写旧街花朝节的热闹场面,在学习了《爷爷的芦笛》一课后,布置学生写一写晚上自己独自一人在家的情景,学生从文中悟得写法,有话可写,往往出现神来之笔。在一次次练笔中,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创造了精妙的语言。
四、探究实践,多元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1走进教材,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本中的探究实践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展示平台。如在六年级上册《花与生活》的调查报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确定自己准备调查的内容,制定好活动计划,然后进行小组分工: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准备节目等,最后进行活动展示。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其中,到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对家长、邻居进行访问调查,编写儿歌,绘制花的图片等,最后每个组的孩子都在全班进行了汇报:翔实的资料介绍、声情并茂的朗诵、悠扬的歌声、精彩的绘画……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增长了有关花的知识,拓宽了视野,能力自然也得到了锻炼。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课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让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在课内,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教师也可提供相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在课外,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把语文和生活练习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竞选班干部,课前3分钟说话(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开主题队会、班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等竞赛,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经典诵读、交友、谈心、玩QQ空间、发微信、写随笔、写旅游攻略……就这样,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在这些教学尝试中,我体会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
『肆』 在现在小学语文书第十课嫦娥奔月中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神话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专月。民间多有其传说以属及诗词歌赋流传。在道教中,嫦娥为月神,又称太阴星君,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心地善良,美丽贤惠。 ————————我是活雷锋,为人民服务!亲的好评是我前进的动力!
『伍』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十嫦娥奔月里逢蒙逢到底读什么音
逢páng :姓.古有逢蒙.见《孟子·离娄下》.
可见“逢蒙”是正确的,但逢姓与逄姓实际来源一样,实际也是一个姓,有时就通用.甚至在古书里也同时存在两个写法,但都不能说错误了,只是“逢”好像更准一些.
『陆』 小学六年级上册习作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其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在平时教学中,我着眼于改革和优化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关键能力,进行了一些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积极尝试。
一、着眼能力,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
(一)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在教学《迟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总起句,“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在品读了描写小海音和父亲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后,引导学生自行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明确是海音激怒了父亲,才会挨打,之后又引导学生练习多角度提问,深入思考父亲是为什么打我,如果不打会有什么后果?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最后抓住父亲送给我花夹袄和铜板这个细节的描写,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质疑,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感受到一个既疼爱孩子,有严格管教孩子的父亲的形象。从学生的表现看,基本达到高学段“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一次次质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二)文本对话,读中悟情。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我的故乡在北京》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文中优美语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后,再让学生通过“读”把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教学中,通过采用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不需要教师做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想象入手,入文入境。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再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教学《二泉映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从“阿炳双目失明,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买艺度日。。。。。”这一段描写中去想象阿炳的生活,进而体会他坎坷的命运,体会到阿炳通过琴声表达悲愤之情和人生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人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心中流动的情感。
二、品味语言, 积累中学会审美与文化传承
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学生语言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应充分利用其价值。《嫦娥奔月》这个民间故事从远古一路走来,人们一辈辈地传诵着,就因为故事中蕴藏着动人的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着重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来充分感受人物的形象,从而带孩子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了解美的真谛。课文以《嫦娥奔月》为题,执教前我认真阅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周益民对这篇课文的解读,他是抓住另外一个层次的“美”,壮美、柔美、优美、甜美、凄美……来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这一设计非常独具匠心的,但是我考虑到我们孩子由于处在农村的特点,孩子对文本中的“柔美”“甜美”“凄美”等可能没有城里的孩子理解得那么的准确。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根据书后面的习题上复述课文的要求,抓住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智斗逢蒙——嫦娥奔月——后羿追妻——遥祝嫦娥”为线索的,我将“嫦娥奔月”作为重点部分来讲的,嫦娥吞下了仙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通过第6小节的配乐朗诵将孩子们直接带入“嫦娥奔月”这一部分。美的文字,美的画面,当嫦娥身体轻起来,飞出来了自己温馨的家,飞离了自己熟悉的村庄,越飞越高。这是多美的无奈,多么的凄凉,多么的美丽,这是一种凄美。让孩子通过画面的想象,音乐的渲染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孩子通过这一小节中的叠词“飘飘悠悠”和“碧蓝碧蓝”,去品味这段文字之美、环境之美以及嫦娥的心灵之美。
其次多利用课外资源,让学生多积累美的语言,通过主题阅读、背诵古诗、国学经典,鉴赏优美文段,给学生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三、习得语言, 练笔中学会运用与创造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北师大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在一年级学生学完诗歌《我很快乐》后进行写话练习:小朋友想一想,还有谁很快乐?,孩子们说出:“我是小乌龟,我会在水里游,我很快乐.我是小树,我会结果,我很快乐”等等很童真的句子。在学习了《清明上河图》中描写繁华街市的部分,让学生仿写旧街花朝节的热闹场面,在学习了《爷爷的芦笛》一课后,布置学生写一写晚上自己独自一人在家的情景,学生从文中悟得写法,有话可写,往往出现神来之笔。在一次次练笔中,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创造了精妙的语言。
四、探究实践,多元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1走进教材,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本中的探究实践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展示平台。如在六年级上册《花与生活》的调查报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确定自己准备调查的内容,制定好活动计划,然后进行小组分工: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准备节目等,最后进行活动展示。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其中,到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对家长、邻居进行访问调查,编写儿歌,绘制花的图片等,最后每个组的孩子都在全班进行了汇报:翔实的资料介绍、声情并茂的朗诵、悠扬的歌声、精彩的绘画……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增长了有关花的知识,拓宽了视野,能力自然也得到了锻炼。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课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让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在课内,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教师也可提供相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在课外,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把语文和生活练习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竞选班干部,课前3分钟说话(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开主题队会、班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等竞赛,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经典诵读、交友、谈心、玩QQ空间、发微信、写随笔、写旅游攻略……就这样,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在这些教学尝试中,我体会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生根。
『柒』 语文题(小学六年级的题目,基础题,与课文无关)
一,按要求写四字词语
1.写出三个与戏曲有关的四字词语。
粉墨登场 京腔京韵 假戏真做 字正腔圆
二,根据语境填四字词语。
1.李凯是个热爱学习的孩子。课堂上他专心致志地听讲,回答问题时(妙语如珠),连老师听了也赞不绝口。他还(笔耕不辍)地写日记,所以写起作文来总是(妙笔生花)。
2.丁丁正在绘声绘色地讲着《嫦娥奔月》,这个故事引人入胜,我们都听得入了迷,仿佛身临其境。故事讲完了,我们(意尤未尽):丁丁真是当之无愧的故事大王!
3.武松端起满满的一碗酒,(一饮而尽),连称赞道:“好酒!好酒!”
4.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静静地看书。由此,你联想到的成语有“(聚精会神)( 专心致志)( 孜孜不倦)”等。
5.走进大自然,我们登上(绿树成萌)的大山,呼吸着(清新自然)的空气,欣赏着(修长挺拨)的翠竹、五颜六色的野花,俯视着(硕果累累)的果园……这一切令人(流回忘返)!
三,修改下列病句
1.北京的选手获得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一等奖。
2.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贯彻推广普通话的号召。
3.这就是经王洛宾整理并定名的著名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4.前一阶段,我因为只重视了课外学习,因此忽视了体育锻炼。
四,把下列句子改成比喻句。
1.玩了一个下午,这帮小家伙的身上个个像泥猴一样沾满了泥巴。
2.林荫道两旁的树木棵棵枝繁叶茂,就像巨大的伞一样。
五,把下列句子改成拟人句。
1.荷塘里,碧绿的荷叶把荷花映衬得如少女的脸庞般红艳,这景色真是美妙绝伦!
2.瞧,孔雀看到小姑娘的花裙子,它立刻不服输的张开了那扇子似的大尾巴!
六,把下列句子改成夸张句。
1.今天,太阳真厉害,外面火辣辣的,快要烤死人了。
2.别看爷爷都八十了,说起话来嗓门儿还像打雷一样,可大啦!
3.接力赛上,关键的第一棒就出师不利,他气的狠不得找个地逢儿钻进去。
『捌』 苏教版小学语文(嫦娥奔月)是一篇什么故事,文中主要讲哪三个人物
苏教版小学语文(嫦娥奔月)是一篇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嫦娥、后羿和逢蒙三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