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风格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风格

发布时间:2021-01-09 17:25:17

『壹』 如何形成教学风格

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闫德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
一、教学风格的意义
从理论方面来看,教学风格研究是教学理论的深化和发展。随着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日益向纵深发展,许多新的课题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对教学艺术及其风格的关注便是一个显著事例。教学风格作为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在教学个性化的追求中被人们所瞩目乃是一种必然结果。然而,传统教学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的艺术及其个性的研究,致使教学风格的理论成果贫乏,远远不能适应教学艺术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教学风格研究是对于教师教学艺术创造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研究,可以丰富和完善教学论和教学艺术论的理论体系,弥补长期以来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理论研究的不足,影响和推动教学论、教学艺术论的发展。
从实践方面来看,教学风格研究是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升。我国教学风格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一直伴随着教师教学经验总结一道成长。起初主要是总结优秀教师们的先进教学经验并概括出教学风格的类型和表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著名优秀教师逐步以鲜明的教学风格被人们承认和学习,例如斯霞、霍懋征、李吉林、丁有宽等。教学风格研究通过对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条件与发展规律的揭示,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提供有益的启示,对于教师的教学迅速走上成功、成熟之路可资借鉴。同时,教学风格研究有助于引导、鼓励教师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扬长避短,朝着合乎自己审美个性和特长的目标去努力,加快形成独立风格的步伐。教学风格研究为广大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重视专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风格的内涵
何谓“教学风格”( Teaching style )?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对此有各不相同的侧重点。国内学者关于教学风格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方法特点说、个性核心说、教学风貌说、稳定表现说、表现方式说、艺术特色说、观点技巧结合说,分述如下:
(一)方法特点说:邵瑞珍( 1983 )认为教学风格是“在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贺雯( 2005 )认为: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个性化和一贯的方式、方法。
(二)个性核心说:张翔( 1987 )认为“就教师个人而言,当他的教学是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合规律性和个性时,就会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教学风格。”他认为教学风格的特征是:表现方式的独特性、个体意识的直觉性、行为方式的习惯性和学习交流的不可模仿性。
(三)教学风貌说:程少堂( 1988 )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具有独特性、丰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四)艺术特色说:吴也显( 1991 )认为“课堂教学的风格就是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艺术特色。是他的思想境界、审美理想、艺术修养、性格特点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
(五)表现方式说:卢真金( 1991 )认为“教学风格就是教学艺术家所特有的、在教学活动整体中重复表现一种‘韵味'、‘格调'、‘风貌'的表现形式。它是艺术家精神风貌的个性和教学技能技巧的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创造性、艺木性教学活动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和发展性是教学风格形成的特征。”徐丽华、傅亚强( 2005 )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其价值观念,对教学过程诸元素(知识、教师、学生和方法等)的偏好性和习惯化的方式。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
(六)稳定表现说:王北生( 1989 )认为“所谓教学艺术风格,就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技巧、教学风度的稳定性表现。”李如密( 2002 )、何小微( 2006 )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综合以上分析,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化的教学风貌和格调。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认同的: 1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长期的实践,执着的追求,才能将教学艺术的独特性格磨练成熟。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进入一种高境界的标志。 2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思想观点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教学风格形成和发展的内源性动力。 3 .教学风格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结果。教学风格不等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而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显示着教师达到的教学艺术水平,是教学风格产生理想效应的技术性保障。 4 .教学风格是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教学艺术是个性化的,没有独特鲜明的个性,教学艺术就模糊了自我的面孔,教学风格也就苍白无神了。教学风格是教师个性化教学艺术达到比较成熟时的一种教学状态。教学风格是相对稳定的,它给人一种成熟感,因为不够成熟的教学艺术之树上,是很难绽放教学风格之花的。 5 .教学风格是教师课堂教学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风貌和格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教学作风和精神面貌,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和技巧时一种教学状态和行为方式,是教学风格审美魅力的直接载体。
三、教学风格的类型
教学风格有哪些类型?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李如密( 1986 )提出科学型(或称理智型)、艺术型(或称情感型)和混合型的分类。吴庆麟( 1988 )提出演讲与讨论、集体中心与教师中心的分类。李林生、于德令( 1989 )提出热情奔放、深入浅出、平易朴实、雄辫谨严、幽默风趣、标新立异、画龙点睛的分类。欧阳仑( 1992 )提出慷慨激昂型、沉稳柔和型、逻辑推理型和活泼明快型的分类。李新宇( 1995 )提出活泼与严谨、优美与朴实、细腻与旷达的分类。
总体上看,这些分类简洁明了,易于理解,颇有亲切感,但分类标准不统一,随意性大,大多停留在描述性层次上,抽象概括水平不高,缺乏理论深度,科学性不强。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李如密( 1995 )综合使用多种分类标准和多种分类方法,采取单一标准与复合标准相结合,一次分类与多次分类相结合,模糊描述与术语界定相结合,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以求各种标准与方法配合使用、相互补充,达到教学风格分类结果的相对优化(见表 1 :教学风格综合分类表)。这一分类体现了教学风格层次性和序列性的特点,同时又强调和反映了教学风格分类结果的相对性和互补性,并对每一类型的教学风格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但是分得又过多过细,玄奥高深,难以把握;有些类别(如:理智型、庄雅型、谨严型,谐趣型、潇洒型、明快型)共性比较多,大体上可以归为一类。
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比较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教学风格的观点存在较大的差别。基于对“风格”这个词的不同理解,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对“风格”一词的理解往往出自艺术领域,他们强调风格的创造性、艺术性、独特性以及稳定性,因此对于教学风格概念的把握是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格调”、“风貌”的角度来的。国外的学者对于“风格”一词的理解往往与策略和方法相关,强调风格的独特性、稳定性,因此对教学风格的理解大多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有关。相比之下,国内学者的界定比较抽象,国外学者的界定更为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
一位教师是否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其中既包括教师主体的因素,也包括非主体因素;既有精神方面的原因,又有行为方面的原因。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曹振道( 1982 )认为,教学风格的形成与个人主观条件息息相关,包括教师的人格、品性、素养等;同时外部因素中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报刊杂志的宣传也对教师教学风格形成有一定影响。
李如密( 1986 )将影响教学风格的因素分为心理基础和教师的主观追求两种,其中心理基础包括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点和个性特征。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的心理基础与主观追求的高度统一。
王北生( 1989 )认为,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良好的教学修养,包括教师的知识修养、道德修养和技术修养;心理素质,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因素。
卢真金( 1991 )将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经验、教师个性质量及教师的性别和年龄。外因包括教学的科目内容、学生的年龄和基础、教学技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张武升( 1993 )将教学风格影响因素分为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包括教师的认知因素、情意因素和人格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其中宏观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因素,微观社会因素包括学校组织与群体因素。
王志平( 1994 )将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分为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基础因素包括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内部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个性、对教学艺术的主观追求;外部因素包括社会传统、时代要求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
王松泉、董百志( 2000 )认为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教师个人因素上,主要包括人格因素、个性因素,审美个性和学识能力。
徐丽华、傅亚强( 2005 )对 8 所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 : 学校性质、教龄、教育阶段对教学风格的部分因素有显著影响,但性别与教学科目对教学风格影响不显著。
贺雯( 2008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影响教学风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个体的内在因素和个体的外在因素。个体的内在因素包含个体的心理品质和个体的内在动力系统,内在动力系统包括价值观、态度、教育信念、自我效能感等因素。个体的外在因素就包含很多,如教育体制、学校领导、工作压力、学生素质等外部因素也会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张晓辉、李如密( 2009 )认为,教学风格受到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的文化品质、心理品质、职业品质、生理品质以及个体对教学风格的自觉追求等方而;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在教学风格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遵循一定的结合机制:主客观因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统成整体,共同制约;协调一致,创造性结合。
综上所述,影响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颇多,学者们的归类方式也不一致,研究者根据文献资料分析将所有因素大致归为内因、外因两大类,与教师个体相关因素为内因,其他统归为外因;内因类包括:教师个人的主观追求、先进的教学思想、知识素养、教学技艺、教师个性特征、审美特征、教师教学水平和经验。外因类包括:学校行政管理方式、教学资源、教学科目、学生年龄特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报刊杂志的宣传、所处时代和所属的民族的影响和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政治宣传、文化变迁、经济发展等因素)。
五、教学风格的形成阶段
一名教师从开始从事教学职业时的无风格教学,到逐渐成熟,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一般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间的发展又可分为若干阶段。由于人们考虑的角度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也就会有不同的阶段之分。概括说来,国内学者对教学风格的形成阶段一般可做以下几种划分。
李如密( 1986 )从教学风格的独特性特征角度考虑,以教师教学中创新性(或称独创性、创造性)成份的多少为标准,把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摹仿性教学阶段。此阶段的教学局限于摹仿、照搬别人教学的经验和做法,本身的教学无创造性可言。第二,独立性教学阶段。教师基本上能够独立胜任教学工作,在一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活动已开始孕育着创造性的萌芽。第三,创造性教学阶段。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已处处可见,但有时表现得不稳定,有些“创造性教学行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第四,有风格的教学阶段。教学中的独创性已经呈现科学的、稳定的状态。教学艺术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张武升( 1993 )从教学风格的构成因素角度考虑,把教学风格构成因素中教学个性的成熟性与稳定性程度作为划分的标准,将教学风格形成阶段划分为:第一,无个性阶段。教学表现为照本宣科、缺乏教学个性。第二,个性初步形成阶段。教学表现为在个性心理特征和教学活动其它因素的影响下,己初步可以观察到某些独特的教学个性。第三,个性化教学阶。教学个性已从第二阶段的偶然能够观察到发展到随时可见,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与已相当明显,但有些教学个性仍处于不稳定或不科学的状态。第四,有风格的教学阶段。此阶段的教学个性已呈稳定的、科学的状态,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黄甫全( 1998 )从事物一般发展顺序角度考虑,从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程度出发,把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模仿性教学阶段。这一阶段的老师常常套用别人的成功经验,甚至模仿别人的教学语言、语调、手势乃至教学风度。第二,追求创造性阶段。这一阶段的老师摆脱了模仿的束缚,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并开始醒悟到要创造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第三,形成独特教学艺术风格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成为教学艺术的自觉追求者和创造者,在教学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的、稳定的个性色彩,处处闪耀着创造的火花。
何小微( 2006 )采用“目的性抽样”,选择一位教学风格比较突出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开放式 . 或半开放式访谈,辅以非参与型课堂观察和实物分析,收集了丰富材料,在此基础上把该教师的教学风格形成历程分为模仿、创新、成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仿阶段(教学的 1 — 3 年):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模仿,注重吸收别人成功的经验,比较依赖于前人做法、他人经验、教参和固定的教学程序。第二阶段是创新阶段(教学的 3 — 16 年):教学基本上摆脱模仿的束缚,独立意向鲜明,能根据自身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并且具有了明确的风格意识。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教学的 16 年后):这一阶段的特点的是个性化,此时该教师的教学风格呈现出稳定、一贯的特征。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稳定的表现,教学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在其教学风格发展过程中模仿性因素越来越少,而独创性因素越来越多,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任仕林( 2009 )通过考察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学优秀教师,把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童君老师在某市的一所国家级重点中学里任高中英语教师,是某市的骨干教师、市级学术学科带头人、模范班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从教己经近二十年了。她的教学特色鲜明,在课堂上严谨而不失幽默,并深受学生的爱戴,其教学风格也为大家所公认。据童老师的陈述,她的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有风格教学阶段。”
虽然角度不同,各学者对教学风格的形成阶段有各种不同的划分,但每种方法所论述的各个阶段的本质特点是相同的,都把教学风格的最本质特征——独特性作为划分教学风格形成阶段的标准。
六、教学风格的创建方法
在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中和最后表现形态上,总是或多或少带有他人影响的痕迹。自觉地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形成个人教学风格过程中所不可少的环节。李如密( 2002 )提出了学习和创建教学风格的基本方法。
(一)拜师学艺法与自我研习法。拜师学艺法是指教师自觉主动地向自己所景仰的教学风格的创造者请教学习,以使自己的教学也体现出这种风格特色来的方法。自我研习法是指教师因受条件限制不能直接拜师学艺而采取的以某种教学风格为蓝本,自觉采用其指导思想和技巧形式,以使自己的教学也体现出这种风格特色来的方法。
(二)作品分析法与模仿感受法。作品分析法是指教师通过分析一定的教学艺术作品,从而达到认识和掌握其中蕴含的教学风格的一种方法。模仿感受法是指教师模仿他人的教学活动而亲身感受、验证其风格特点及其相应要求,从而达到学习并掌握某种教学风格的一种方法。
(三)部分移植法与兼容并蓄法。部分移植法是指教师通过精心选择而后将他人教学风格中成功的教学特色部分地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来,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也带上这种特色的方法。兼容并蓄法是指教师对他人教学风格之长广采博收,利用综合优势使自己的教学获得整体最佳特色的一种方法。
(四)优势培育法与弱点逆转法。优势培育法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优势,从而形成个人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的一种方法。弱点逆转法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对其自身弱点的巧妙逆用和转化,从而使个人教学形成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的一种方法。
(五)选择突破法与综合建构法。选择突破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结合个人特长或教学需求选择突破口重点攻关,从而以点带面达到建立教学风格之目的的一种方法。综合建构法是指教师从教学整体着眼,通过综合变革、优化结构,而达到全面形成教学风格之目的的一种方法。
(六)实践升华法与理论渗透法。实践升华法是指教师对教学中不断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抽象升华、取其典型特征组成个人教学风格的一种方法。理论渗透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以先进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多方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都表现出明显的教学特点,从而最终形成个人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的一种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如密 . 教学风格论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 155-190 .
2.李如密 . 教学风格的内涵及载体 [J] .上海教育科研 ,2002 .( 4 ) ,41-44 .
3.李如密.教学风格综合分类的理论探讨 [J] .教育研究 ,1995 .( 5 ) ,66-71 .
4.徐丽华,傅亚强.中小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研究 [J] .课程•教材•教法 ,2005 ( 6 ) ,81-87 .
5.贺雯.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研究 [J] .心理科学 ,2005 . 28 ( 1 ) ,214-216 .
6. 贺雯.教师的教学风格及其发展研究 [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8 ( 7 ) ,18-21 .
7.张晓辉,李如密.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及其结合机制探析 [J] .教育学报 ,2009 ( 12 ) ,30-35 .
8.王艳,梁树森.教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 [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 4 ) ,63-66 .
9.张彧,唐功志.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匹配与失配 [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 ( 3 ) ,100-102 .

『贰』 语文教学风格有哪些 我的语文教学风格

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闫德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
一、教学风格的意义
从理论方面来看,教学风格研究是教学理论的深化和发展。随着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日益向纵深发展,许多新的课题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对教学艺术及其风格的关注便是一个显著事例。教学风格作为教学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在教学个性化的追求中被人们所瞩目乃是一种必然结果。然而,传统教学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的艺术及其个性的研究,致使教学风格的理论成果贫乏,远远不能适应教学艺术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教学风格研究是对于教师教学艺术创造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研究,可以丰富和完善教学论和教学艺术论的理论体系,弥补长期以来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理论研究的不足,影响和推动教学论、教学艺术论的发展。
从实践方面来看,教学风格研究是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升。我国教学风格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一直伴随着教师教学经验总结一道成长。起初主要是总结优秀教师们的先进教学经验并概括出教学风格的类型和表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著名优秀教师逐步以鲜明的教学风格被人们承认和学习,例如斯霞、霍懋征、李吉林、丁有宽等。教学风格研究通过对优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条件与发展规律的揭示,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提供有益的启示,对于教师的教学迅速走上成功、成熟之路可资借鉴。同时,教学风格研究有助于引导、鼓励教师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扬长避短,朝着合乎自己审美个性和特长的目标去努力,加快形成独立风格的步伐。教学风格研究为广大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重视专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风格的内涵
何谓“教学风格”( Teaching style )?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对此有各不相同的侧重点。国内学者关于教学风格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方法特点说、个性核心说、教学风貌说、稳定表现说、表现方式说、艺术特色说、观点技巧结合说,分述如下:
(一)方法特点说:邵瑞珍( 1983 )认为教学风格是“在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贺雯( 2005 )认为: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个性化和一贯的方式、方法。
(二)个性核心说:张翔( 1987 )认为“就教师个人而言,当他的教学是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合规律性和个性时,就会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教学风格。”他认为教学风格的特征是:表现方式的独特性、个体意识的直觉性、行为方式的习惯性和学习交流的不可模仿性。
(三)教学风貌说:程少堂( 1988 )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具有独特性、丰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四)艺术特色说:吴也显( 1991 )认为“课堂教学的风格就是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艺术特色。是他的思想境界、审美理想、艺术修养、性格特点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
(五)表现方式说:卢真金( 1991 )认为“教学风格就是教学艺术家所特有的、在教学活动整体中重复表现一种‘韵味'、‘格调'、‘风貌'的表现形式。它是艺术家精神风貌的个性和教学技能技巧的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创造性、艺木性教学活动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和发展性是教学风格形成的特征。”徐丽华、傅亚强( 2005 )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其价值观念,对教学过程诸元素(知识、教师、学生和方法等)的偏好性和习惯化的方式。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
(六)稳定表现说:王北生( 1989 )认为“所谓教学艺术风格,就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技巧、教学风度的稳定性表现。”李如密( 2002 )、何小微( 2006 )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综合以上分析,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化的教学风貌和格调。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认同的: 1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长期的实践,执着的追求,才能将教学艺术的独特性格磨练成熟。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进入一种高境界的标志。 2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思想观点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教学风格形成和发展的内源性动力。 3 .教学风格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结果。教学风格不等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而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显示着教师达到的教学艺术水平,是教学风格产生理想效应的技术性保障。 4 .教学风格是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教学艺术是个性化的,没有独特鲜明的个性,教学艺术就模糊了自我的面孔,教学风格也就苍白无神了。教学风格是教师个性化教学艺术达到比较成熟时的一种教学状态。教学风格是相对稳定的,它给人一种成熟感,因为不够成熟的教学艺术之树上,是很难绽放教学风格之花的。 5 .教学风格是教师课堂教学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风貌和格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教学作风和精神面貌,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和技巧时一种教学状态和行为方式,是教学风格审美魅力的直接载体。
三、教学风格的类型
教学风格有哪些类型?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李如密( 1986 )提出科学型(或称理智型)、艺术型(或称情感型)和混合型的分类。吴庆麟( 1988 )提出演讲与讨论、集体中心与教师中心的分类。李林生、于德令( 1989 )提出热情奔放、深入浅出、平易朴实、雄辫谨严、幽默风趣、标新立异、画龙点睛的分类。欧阳仑( 1992 )提出慷慨激昂型、沉稳柔和型、逻辑推理型和活泼明快型的分类。李新宇( 1995 )提出活泼与严谨、优美与朴实、细腻与旷达的分类。
总体上看,这些分类简洁明了,易于理解,颇有亲切感,但分类标准不统一,随意性大,大多停留在描述性层次上,抽象概括水平不高,缺乏理论深度,科学性不强。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李如密( 1995 )综合使用多种分类标准和多种分类方法,采取单一标准与复合标准相结合,一次分类与多次分类相结合,模糊描述与术语界定相结合,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以求各种标准与方法配合使用、相互补充,达到教学风格分类结果的相对优化(见表 1 :教学风格综合分类表)。这一分类体现了教学风格层次性和序列性的特点,同时又强调和反映了教学风格分类结果的相对性和互补性,并对每一类型的教学风格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但是分得又过多过细,玄奥高深,难以把握;有些类别(如:理智型、庄雅型、谨严型,谐趣型、潇洒型、明快型)共性比较多,大体上可以归为一类。
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比较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教学风格的观点存在较大的差别。基于对“风格”这个词的不同理解,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对“风格”一词的理解往往出自艺术领域,他们强调风格的创造性、艺术性、独特性以及稳定性,因此对于教学风格概念的把握是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格调”、“风貌”的角度来的。国外的学者对于“风格”一词的理解往往与策略和方法相关,强调风格的独特性、稳定性,因此对教学风格的理解大多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有关。相比之下,国内学者的界定比较抽象,国外学者的界定更为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
一位教师是否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其中既包括教师主体的因素,也包括非主体因素;既有精神方面的原因,又有行为方面的原因。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曹振道( 1982 )认为,教学风格的形成与个人主观条件息息相关,包括教师的人格、品性、素养等;同时外部因素中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报刊杂志的宣传也对教师教学风格形成有一定影响。
李如密( 1986 )将影响教学风格的因素分为心理基础和教师的主观追求两种,其中心理基础包括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点和个性特征。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的心理基础与主观追求的高度统一。
王北生( 1989 )认为,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良好的教学修养,包括教师的知识修养、道德修养和技术修养;心理素质,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因素。
卢真金( 1991 )将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经验、教师个性质量及教师的性别和年龄。外因包括教学的科目内容、学生的年龄和基础、教学技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张武升( 1993 )将教学风格影响因素分为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包括教师的认知因素、情意因素和人格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其中宏观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因素,微观社会因素包括学校组织与群体因素。
王志平( 1994 )将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分为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基础因素包括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内部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个性、对教学艺术的主观追求;外部因素包括社会传统、时代要求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
王松泉、董百志( 2000 )认为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教师个人因素上,主要包括人格因素、个性因素,审美个性和学识能力。
徐丽华、傅亚强( 2005 )对 8 所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 : 学校性质、教龄、教育阶段对教学风格的部分因素有显著影响,但性别与教学科目对教学风格影响不显著。
贺雯( 2008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影响教学风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个体的内在因素和个体的外在因素。个体的内在因素包含个体的心理品质和个体的内在动力系统,内在动力系统包括价值观、态度、教育信念、自我效能感等因素。个体的外在因素就包含很多,如教育体制、学校领导、工作压力、学生素质等外部因素也会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张晓辉、李如密( 2009 )认为,教学风格受到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的文化品质、心理品质、职业品质、生理品质以及个体对教学风格的自觉追求等方而;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在教学风格形成过程中,影响因素遵循一定的结合机制:主客观因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统成整体,共同制约;协调一致,创造性结合。
综上所述,影响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颇多,学者们的归类方式也不一致,研究者根据文献资料分析将所有因素大致归为内因、外因两大类,与教师个体相关因素为内因,其他统归为外因;内因类包括:教师个人的主观追求、先进的教学思想、知识素养、教学技艺、教师个性特征、审美特征、教师教学水平和经验。外因类包括:学校行政管理方式、教学资源、教学科目、学生年龄特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报刊杂志的宣传、所处时代和所属的民族的影响和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政治宣传、文化变迁、经济发展等因素)。
五、教学风格的形成阶段
一名教师从开始从事教学职业时的无风格教学,到逐渐成熟,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一般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其间的发展又可分为若干阶段。由于人们考虑的角度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也就会有不同的阶段之分。概括说来,国内学者对教学风格的形成阶段一般可做以下几种划分。
李如密( 1986 )从教学风格的独特性特征角度考虑,以教师教学中创新性(或称独创性、创造性)成份的多少为标准,把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摹仿性教学阶段。此阶段的教学局限于摹仿、照搬别人教学的经验和做法,本身的教学无创造性可言。第二,独立性教学阶段。教师基本上能够独立胜任教学工作,在一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活动已开始孕育着创造性的萌芽。第三,创造性教学阶段。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已处处可见,但有时表现得不稳定,有些“创造性教学行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第四,有风格的教学阶段。教学中的独创性已经呈现科学的、稳定的状态。教学艺术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张武升( 1993 )从教学风格的构成因素角度考虑,把教学风格构成因素中教学个性的成熟性与稳定性程度作为划分的标准,将教学风格形成阶段划分为:第一,无个性阶段。教学表现为照本宣科、缺乏教学个性。第二,个性初步形成阶段。教学表现为在个性心理特征和教学活动其它因素的影响下,己初步可以观察到某些独特的教学个性。第三,个性化教学阶。教学个性已从第二阶段的偶然能够观察到发展到随时可见,与众不同的教学个性与已相当明显,但有些教学个性仍处于不稳定或不科学的状态。第四,有风格的教学阶段。此阶段的教学个性已呈稳定的、科学的状态,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黄甫全( 1998 )从事物一般发展顺序角度考虑,从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程度出发,把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模仿性教学阶段。这一阶段的老师常常套用别人的成功经验,甚至模仿别人的教学语言、语调、手势乃至教学风度。第二,追求创造性阶段。这一阶段的老师摆脱了模仿的束缚,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并开始醒悟到要创造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第三,形成独特教学艺术风格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成为教学艺术的自觉追求者和创造者,在教学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的、稳定的个性色彩,处处闪耀着创造的火花。
何小微( 2006 )采用“目的性抽样”,选择一位教学风格比较突出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开放式 . 或半开放式访谈,辅以非参与型课堂观察和实物分析,收集了丰富材料,在此基础上把该教师的教学风格形成历程分为模仿、创新、成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模仿阶段(教学的 1 — 3 年):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模仿,注重吸收别人成功的经验,比较依赖于前人做法、他人经验、教参和固定的教学程序。第二阶段是创新阶段(教学的 3 — 16 年):教学基本上摆脱模仿的束缚,独立意向鲜明,能根据自身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并且具有了明确的风格意识。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教学的 16 年后):这一阶段的特点的是个性化,此时该教师的教学风格呈现出稳定、一贯的特征。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稳定的表现,教学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在其教学风格发展过程中模仿性因素越来越少,而独创性因素越来越多,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任仕林( 2009 )通过考察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学优秀教师,把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童君老师在某市的一所国家级重点中学里任高中英语教师,是某市的骨干教师、市级学术学科带头人、模范班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从教己经近二十年了。她的教学特色鲜明,在课堂上严谨而不失幽默,并深受学生的爱戴,其教学风格也为大家所公认。据童老师的陈述,她的职业生涯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有风格教学阶段。”
虽然角度不同,各学者对教学风格的形成阶段有各种不同的划分,但每种方法所论述的各个阶段的本质特点是相同的,都把教学风格的最本质特征——独特性作为划分教学风格形成阶段的标准。
六、教学风格的创建方法
在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中和最后表现形态上,总是或多或少带有他人影响的痕迹。自觉地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形成个人教学风格过程中所不可少的环节。李如密( 2002 )提出了学习和创建教学风格的基本方法。
(一)拜师学艺法与自我研习法。拜师学艺法是指教师自觉主动地向自己所景仰的教学风格的创造者请教学习,以使自己的教学也体现出这种风格特色来的方法。自我研习法是指教师因受条件限制不能直接拜师学艺而采取的以某种教学风格为蓝本,自觉采用其指导思想和技巧形式,以使自己的教学也体现出这种风格特色来的方法。
(二)作品分析法与模仿感受法。作品分析法是指教师通过分析一定的教学艺术作品,从而达到认识和掌握其中蕴含的教学风格的一种方法。模仿感受法是指教师模仿他人的教学活动而亲身感受、验证其风格特点及其相应要求,从而达到学习并掌握某种教学风格的一种方法。
(三)部分移植法与兼容并蓄法。部分移植法是指教师通过精心选择而后将他人教学风格中成功的教学特色部分地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来,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也带上这种特色的方法。兼容并蓄法是指教师对他人教学风格之长广采博收,利用综合优势使自己的教学获得整体最佳特色的一种方法。
(四)优势培育法与弱点逆转法。优势培育法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优势,从而形成个人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的一种方法。弱点逆转法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对其自身弱点的巧妙逆用和转化,从而使个人教学形成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的一种方法。
(五)选择突破法与综合建构法。选择突破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结合个人特长或教学需求选择突破口重点攻关,从而以点带面达到建立教学风格之目的的一种方法。综合建构法是指教师从教学整体着眼,通过综合变革、优化结构,而达到全面形成教学风格之目的的一种方法。
(六)实践升华法与理论渗透法。实践升华法是指教师对教学中不断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抽象升华、取其典型特征组成个人教学风格的一种方法。理论渗透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以先进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多方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都表现出明显的教学特点,从而最终形成个人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的一种方法。

『叁』 老师的教学风格有哪些

(一)理智型教学风格
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学生通过听教师的讲授,不仅学到知识,也受到思维的训练,还受到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的熏陶和感染。虽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苟言笑,但内心却充满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人的理智能力发展的执著追求。

一般说来,在数学等学科的课堂教学,采用这种风格的教师相对较多一些。

(二)情感型教学风格 这种教学风格的表现是,教师讲课情绪饱满,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融于对学生的关心、教导和期望之中,充满着对人的高度尊重的信赖。讲到动情之处,往往情绪高涨,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扣人心弦,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师生之间在理解、沟通的前提下,共同营造出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烈气氛。学生在这样的教师引导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训练价值,还包括人格、情感的陶冶价值。

相比内向型性格的教师而言,外向型性格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采用情感型教学风格。

(三)自然型教学风格 这种教学风格的主要特点是,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实无华,没有矫揉造作,也不刻意渲染,而是娓娓而谈,细细道来,师生之间在一种平等、协作、和谐的气氛下,进行默默的情感交流,将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融于简朴、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在静静的思考、默默的首肯中获得知识。教师讲课虽然声音不高,但神情自若,情真意切,犹如春雨渗入学生心田,润物细无声,它虽没有江海波澜的壮阔,却不乏山涧流水之清新,给人一种心旷神怡、恬静安宁的感受。
(四)幽默型教学风格 这类教学风格所体现的最大特点是,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开启智慧之门;一种恰如其分的幽默,引来学生会心的微笑,如饮一杯甘醇的美酒,给人以回味和留恋;哲人的警句、文化的箴言不时穿插于讲述中间,给人以思考和警醒。听这样的教师讲课,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在轻松、愉快和笑声中获得人生的启迪,获得心智的训练,变机械学习、被动模仿为心领神会、主动思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言,这是一种值得着力陶铸和追求的教学风格。

(五)技巧型教学风格 这类教学风格体现在,教师讲课精于教学的技巧,充满着机智,各种教学方法、技巧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并丝毫不带有雕琢的痕迹。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就像一种设计好的程序,过渡自然,组织严密,搭配合理,有条不紊。讲解、分析、论证时,思路清晰;提问、讨论、练习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透彻了解及对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和对知识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而言,这是一种追求高效率的教学风格,是许多教师课堂教学所实施和追求的一种境界。

『肆』 小学语文老师如何介绍自己的教学特色

很多老师都会添油加醋的说自己好,想要自己高一点等级,多加点工资。

『伍』 语文教师教学特色

突出语文特色 尽显学生个性 使教、学成为快乐

形象地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一次“福利”——为我们每一个敢于改革课堂教学的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回首以前的语文教学,教师难教、学生厌学,语文教学竟成了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吹来了改革的春风。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我觉得语文教学应突出语文的特色,尽显学生的个性。就此而言,我认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师的口语要艺术化,体现汉语言的魅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说普通话,口语更要艺术化,要体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具体有那些要求呢?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除了要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外,还兼有对学生进行规范语言的训导和陶冶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在平日和学生交往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用语的规范性和自身语言的示范性,达到言简赅,最大限度的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能。此其一。

其二,通俗生动,富有幽默感。由于教材用的是规范化的语言表达严整的知识体系,学生看过后未必能理解记牢,这就要求教师尽量用直观性很强的语言表述得具体形象。例如议论文中论据间应有针对性的分析并做到有理有据这点,很多学生不明白这样做有何好处。我就形象直观的将写议论文比做盖房子,事实论据好比砖,若事例堆砌,毫无分析,就如同将干砖垒在一起,无水泥粘合一样,一推就倒,站不住脚。这一比喻,学生豁然开朗,清晰的理解了这一难点。同时,语言还应幽默风趣,易于引起听者的兴趣。

其三,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感。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各有不同、千变万化的活生生的学生,是一个个信息复杂的小世界,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或条理清楚连贯,或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或语气庄重,或语气平和。总之,必须做到条理清楚,富有层次感。

其四,点播启发,富有激励性。鲁迅曾说过“音美以感耳”这样一句话。的确,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要使人感动,听起来入耳,要收到音美之效。语文教师要用语言去打动学生,这就需要让自己的语言富有情感与激情,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去接受知识,得到启发。教师的一句点拨话语有时能让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激励之言,有时能让学生终身铭记。要做到这些,关键教师要情真。情语动人,既可以策人奋发,又可以催人泪下,这应是教师口语艺术的最高境界。

其四,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课堂上的口语音速要快慢适宜,节奏分明适度,使语句的断续疏密、语气的刚柔与内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起伏一致,做到抑如平湖秋水,扬如天女散花,顿是金戈铁马,挫象雷霆万钧。这样,才会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掀起波澜,使课堂教学深刻形象、生动感人。

二, 学生的阅读要个性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学生随着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对知识的需求量增加,阅读范围进一步扩大,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那么,阅读教学应注意那些呢?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做出自己的评价”。有人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和文本主体间对话过程。因此,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立体交叉、互动、互为依存条件关系。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到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就是对话阅读理念的基本要求。在此要求下,个性化阅读教学就必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第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如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

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三,课堂的形式要多样化,教、学都是一种快乐。

回顾以前,语文教学之所以成为一个难点,课堂形式单一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师一本教科书,学生一个笔记本,一个讲:文章大意,大家记:段落层次。千篇一律,课课如是,想来也觉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春节晚会之所以为大家所期盼,所回味,是因为里面的节目形式多样,精彩纷呈。语文教学如果也形式多样的话,语文也会成为教师愿教,学生乐学的科目。那么,语文课可以采用那些形式呢?

1, 诗歌,散文朗诵会。适合诗歌、散文的学习,因为这种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感情,节奏感比较强,最适合朗诵。

2, 主题辩论会。适合议论文的学习,在辩论中,既丰富了大家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严密的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3, 戏剧演出。适合小说、戏剧的学习,把书面的文字变成活生生的舞台形象,既提高了表演能力,又掌握了文体知识。

4, 受抄报展评。适合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围绕中心选材的能力。

此外,还有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和成语接龙等形式。课堂形式多样化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何乐不为呢?

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学科。那么,语文教师理所当然要成为一名最有激情,最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当正视乃至珍惜学生的富有生命价值的语文学习活动,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以极强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构建完美的人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的状态。只有具有这样的“生态关怀”,学生们才会在学习体验中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生活中的人,一个自主学习的人,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的人,一个满足看生命成长需要的人。这样的语文学习,有谁会说不快乐呢?其实,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在对学生进行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实现着心灵的转换,不断创造着的自我,展现着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样的课堂,有谁会说不是充满快乐呢?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们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传播着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情感信息,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自控能力的行为主体和伙伴;学生心中有老师,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导师和朋友,在沟通、合作、对话、互动、交流中,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

『陆』 小学语文的主要名师有哪些分别有哪些教学法或者教育流派

斯霞,女,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斯宅乡,取名碧霄;8岁时,进族里办的"斯民小学"读书,改为斯霞。1922年考上浙江省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到绍兴第五中学附属小学任教,1929年转浙江省嘉兴县集贤小学工作。次年经人介绍到肖山湘湖师范学校工作。婚后转到南京东区实验小学教书,不久又转入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工作。1947年,又回到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小学(1952年学校改名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工作。1956年被评为南京市先进工作者,小学一级教师,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1963年,《江苏教育》、《人民日报》先后刊登《育苗人》、《斯霞和孩子》的报道,着重宣传介绍斯霞和学生的关系。1973年,江苏省教育厅调她到省教材编写组,编写小学语文教材。1977年底,她回到南师附小,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次年,被评为小学特级教师,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英雄,全国"三八"红旗手,南京市人民政府任命她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0年辞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职务,次年因病住院,不得不离开了心爱的讲台。主要著作有:《斯霞教育经验选编》、《我的教学生涯》。

霍懋征,女,汉族。中共党员。1921年9月出生。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北京第二试验小学教师、副校长,至今从教60年。是我国50年代就蜚声全国教育战线,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全国首批特级教师,荣获北京市教育工作者一等奖。多次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她光荣地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霍懋征老师一家三代八人选择了教师这一光荣职业,1991年这个教师之家当选“全国优秀教育世家”。
霍懋征老师是一位成功的人民教师,她在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教改实践,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经验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袁瑢(1923-)江苏南通人。女。交通大学肄业。建国后,历任上海实验小学教师、副校长校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妇联执委会常委。特级教师。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983年两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于漪,1929年生,浙江人,1951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历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等职。著有《于漪文集》、《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

李吉林,女,1938年5月生,1956年8月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毕业后在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1978年被评为江苏首批特级教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吉林老师长期坚持教学改革,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得到教育部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出版《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等6本专著,发表近二百多篇论文,计300多万字。这些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教委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暑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等。她主讲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电视讲座21集,由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华语地区播放,1999年获全国电化教材师范最高奖。她应邀外出讲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到教育界普遍的欢迎与尊重,是基础教育界卓有影响的小学教育专家。

支玉恒,1939年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1959年于河北体育学校毕业后在小学上体育课,后由于种种原因,1977年,近40岁时改教语文课。当时他连汉语拼音都认不全,于是虚心地向低年级老教师求教。踢球多年的脚很灵活,而用手写字却很费劲,于是苦练三年,无论写教案、改作业、批作文、写总结等,均用小楷毛笔书写。语文教学起步较晚,然而他以勤补缺,刻苦钻研,终于天道酬勤。他走出了张家口,走出了河北省,成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

贾志敏,上海市人,汉族人,1939年出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市委普教委员会副主任,民进浦东区委委员。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有46个春秋。由于他创造性的劳动,出色的工作而多次受到政府嘉奖。1994年,获上海市特级教师称号。1999年“五一”前夕,获“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特殊奖”。2000年获“浦东名师”称号。现任上海金苹果学校小学部校长,浦东新区首届政协委员。贾志敏同志一生坎坷,几经磨难。文革期间,贾志敏教师在政治上受迫害,身心上受摧残,但是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矢志不渝。42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他的课堂形成“以学生为主,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的风格。在作文教学中形成了“高、趣、真、活、实”的特色。提任校长以后,他大胆试验,积极探索,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经验获得了成效。1992年,上海电视台录制的电视系列片《贾老师教作文》,1994年上海教育台录制的作文教学系列片《锦上添花》相继在许多省市播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1999年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又录制了《贾老师教小学生作文》的光盘并面世,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前年暑假,贾老师应邀赴新加坡为当地华文老师传授语文教学经验,并获得极好的反映。

于永正,男,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1985年,于永正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于永正同志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于永正同志曾出版《教海漫记》、《于永正课堂教学与经验》等专著,并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靳家彦,男,1944年12月生,毕业于天津教育学院中文系。从教38年,现任天津南开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荣获天津市模范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国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学专家。创立“小学语文导读法”,应邀赴30个省、市及大专院校讲学,做示范教学,受到广泛赞扬。出版《小学语文导读法》等专著17部,发表《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教小学语文》等论文200余篇,多篇获全国及省市奖。《中国教育报》开辟专栏介绍“靳家彦教育教学艺术”。参加多种教材编写,培养徒弟20余名,均取得优异成绩。

张化万,男,江苏扬州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全国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代小学语文>编委会主编,杭州市小语会副理事长.曾荣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浙江省优秀教研员、浙江省十佳校长、区劳动模范、杭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94年,倡议并参与组织实施了"杭州市上城区跨世纪园丁工程";5次代表浙江省在全国小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的观摩会上执教示范课;先后带出了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曹晓红、王莺,培养了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省教坛新秀虞大明等一批省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优秀教师. 曾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上示范课,作学术讲座;有60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主编或撰写<写好作文的金钥匙><猪八戒学作文><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小学教育研究入门><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基础><小学语文典型课示例>等;出版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出版<张化万阅读教学><张化万作文教学><中国名师张化万>等课堂教学录像资料;主编<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1、12册)<现代小学语文><小学语文国情教育补充教材>等教材12本. 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王崧舟校长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他的语文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出,《语感教学法》入选教育部《中国名师》音像专著工程。他认为“语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他认为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他主张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传统的“双基”教学的前提下,着力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积累”和“语文基本习惯”的培养;他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依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见、引导质疑、敏于点拨”,并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现任清华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国家“十五”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海淀中心学区课程改革领导组副组长。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全国反馈教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师研究会副理事长。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具体目标是“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

孙建锋,男,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骨干教师培训对象。曾获江苏乍小学语文说课比赛一等奖,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一等奖;近年来,他应邀到山东,河南,浙江,江西,内蒙古等地上课,课堂教学扎实,灵活,富有创意,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在《小学语文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河北教育》等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吉春亚,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文本科学历。1964年生于美丽的太湖南岸,那“千山千水千秀才”的江浙人文沃土孕育的了她的聪慧灵气,再加上她博采众长、开拓进取,使她教学自成一派——带有浓浓“语文味”的且不乏诗情画意的“言语学习型”的教学风格。吉老师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曾主持和参与“语文思维训练”和“小学学科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等6项省级课题,其成果获得全国小语会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由国家出版社出版。北京小学,是北京市最好的一所小学。吉春亚老师就是这所学校的唯一特级教师。

薛法根,男,1968年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从教以来,潜心研究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曾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发表教学论文100多篇,著有《智慧教学》一书。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8年荣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教师,2001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

孙双金,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江苏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事迹收入《江苏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00多篇文章,出版了《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和中华名师丛书《美丽课堂》等专著。

盛新凤,女,1970年生。著名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浙江省湖州市湖师附小,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湖州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她潜心研究,硕果累累,先后独立进行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的研究。30多项研究成果和论文公开发表,80多次在省内外公开示范教学,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事迹曾多次被《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设计》、《浙江教工》、《湖州日报》、湖州电视台“奉献”、“关注”栏目等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作专题报导。出版个人教学专著《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虞大明,男, 1972年4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省教坛新秀。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1995年5月获浙江省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同年10月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1999年获浙江省首届学科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2004年荣获浙江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才艺大赛金奖;2004年被评为上城区首届特级教师。工作10余年来,一直以开拓、创新、勤奋的态度实践着“用心成长,享受课堂”的理想与追求。应邀拍摄“名师讲坛”、“中国名师”专辑,出版发行。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百余次,获广泛好评。2003年出版个人第一本著作《走过10年——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参与主编《新班级教育的实践探索》。10余年来共有30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柒』 教师教学风格有哪些

教学风格类型:

1、立法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创造和提出规则,依照自己的方式教学,喜欢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执行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按照既定的规则、程序解决问题,喜欢按事先计划好的活动进行教学;

3、批判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判断和评价事实、程序和规则,喜欢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分析或评价任务。

4、整体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面的全局性、抽象性的问题,偏好总体性、概念性、观念性的教学任务。

5、局部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细节性、具体性的教学任务,完成工作时能够深思熟虑;

6、激进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超越现有的规则和程序,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教学任务;

7、保守型。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师喜欢熟悉的教学任务、教学情境,喜欢遵从传统的教学方式。

(7)小学语文名师教学风格扩展阅读

教学风格形成的基本模式:

1、模仿。模仿是形成教学风格的第一步。每个教师,都要模仿他人的教学风格。但模仿的目的不是为了照搬,而是为了熟悉他人的教学艺术,有的教师模仿的多一些,有的相对少一些,模仿的目的,是对不同教学风格有所了解,不断熟悉,但切忌“东施效颦”,盲目模仿而弄巧成拙。

2、选择。在熟悉众多的教学风格后,根据个人的特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主要依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心理、生理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模式。

3、定向。选择了某种教学模式之后,就应该对自己的教学风格的发展方向做初步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向这一方向努力。

4、创新。向确定方向努力的过程,就是创造具有自己特色的高层次的教学风格的过程。这种创造是自觉地将教学艺术运用于教学实践,将各种教学要素融为一体,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捌』 小学语文有哪些名师

: 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 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双金 天津市特级教师靳家彦 上海特级教徐善俊 特级教师支玉恒 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
斯霞,女,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斯宅乡,取名碧霄;8岁时,进族里办的"斯民小学"读书,改为斯霞。1922年考上浙江省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到绍兴第五中学附属小学任教,1929年转浙江省嘉兴县集贤小学工作。次年经人介绍到肖山湘湖师范学校工作。婚后转到南京东区实验小学教书,不久又转入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工作。1947年,又回到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小学(1952年学校改名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工作。1956年被评为南京市先进工作者,小学一级教师,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1963年,《江苏教育》、《人民日报》先后刊登《育苗人》、《斯霞和孩子》的报道,着重宣传介绍斯霞和学生的关系。1973年,江苏省教育厅调她到省教材编写组,编写小学语文教材。1977年底,她回到南师附小,担任一年级班主任,次年,被评为小学特级教师,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英雄,全国"三八"红旗手,南京市人民政府任命她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0年辞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职务,次年因病住院,不得不离开了心爱的讲台。主要著作有:《斯霞教育经验选编》、《我的教学生涯》。

霍懋征,女,汉族。中共党员。1921年9月出生。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北京第二试验小学教师、副校长,至今从教60年。是我国50年代就蜚声全国教育战线,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全国首批特级教师,荣获北京市教育工作者一等奖。多次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她光荣地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霍懋征老师一家三代八人选择了教师这一光荣职业,1991年这个教师之家当选“全国优秀教育世家”。
霍懋征老师是一位成功的人民教师,她在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教改实践,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经验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袁瑢(1923-)江苏南通人。女。交通大学肄业。建国后,历任上海实验小学教师、副校长校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妇联执委会常委。特级教师。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983年两次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于漪,1929年生,浙江人,1951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育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历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等职。著有《于漪文集》、《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

李吉林,女,1938年5月生,1956年8月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毕业后在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1978年被评为江苏首批特级教师,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李吉林老师长期坚持教学改革,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得到教育部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出版《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等6本专著,发表近二百多篇论文,计300多万字。这些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教委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暑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等。她主讲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电视讲座21集,由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华语地区播放,1999年获全国电化教材师范最高奖。她应邀外出讲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到教育界普遍的欢迎与尊重,是基础教育界卓有影响的小学教育专家。

支玉恒,1939年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1959年于河北体育学校毕业后在小学上体育课,后由于种种原因,1977年,近40岁时改教语文课。当时他连汉语拼音都认不全,于是虚心地向低年级老教师求教。踢球多年的脚很灵活,而用手写字却很费劲,于是苦练三年,无论写教案、改作业、批作文、写总结等,均用小楷毛笔书写。语文教学起步较晚,然而他以勤补缺,刻苦钻研,终于天道酬勤。他走出了张家口,走出了河北省,成为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

贾志敏,上海市人,汉族人,1939年出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民进市委普教委员会副主任,民进浦东区委委员。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有46个春秋。由于他创造性的劳动,出色的工作而多次受到政府嘉奖。1994年,获上海市特级教师称号。1999年“五一”前夕,获“浦东新区开发建设特殊奖”。2000年获“浦东名师”称号。现任上海金苹果学校小学部校长,浦东新区首届政协委员。贾志敏同志一生坎坷,几经磨难。文革期间,贾志敏教师在政治上受迫害,身心上受摧残,但是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矢志不渝。42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他的课堂形成“以学生为主,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的风格。在作文教学中形成了“高、趣、真、活、实”的特色。提任校长以后,他大胆试验,积极探索,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经验获得了成效。1992年,上海电视台录制的电视系列片《贾老师教作文》,1994年上海教育台录制的作文教学系列片《锦上添花》相继在许多省市播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1999年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又录制了《贾老师教小学生作文》的光盘并面世,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前年暑假,贾老师应邀赴新加坡为当地华文老师传授语文教学经验,并获得极好的反映。

于永正,男,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1985年,于永正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于永正同志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于永正同志曾出版《教海漫记》、《于永正课堂教学与经验》等专著,并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

靳家彦,男,1944年12月生,毕业于天津教育学院中文系。从教38年,现任天津南开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荣获天津市模范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国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学专家。创立“小学语文导读法”,应邀赴30个省、市及大专院校讲学,做示范教学,受到广泛赞扬。出版《小学语文导读法》等专著17部,发表《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教小学语文》等论文200余篇,多篇获全国及省市奖。《中国教育报》开辟专栏介绍“靳家彦教育教学艺术”。参加多种教材编写,培养徒弟20余名,均取得优异成绩。

张化万,男,江苏扬州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杭州市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全国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代小学语文>编委会主编,杭州市小语会副理事长.曾荣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浙江省优秀教研员、浙江省十佳校长、区劳动模范、杭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994年,倡议并参与组织实施了"杭州市上城区跨世纪园丁工程";5次代表浙江省在全国小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的观摩会上执教示范课;先后带出了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曹晓红、王莺,培养了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省教坛新秀虞大明等一批省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优秀教师. 曾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上示范课,作学术讲座;有60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主编或撰写<写好作文的金钥匙><猪八戒学作文><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小学教育研究入门><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基础><小学语文典型课示例>等;出版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出版<张化万阅读教学><张化万作文教学><中国名师张化万>等课堂教学录像资料;主编<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1、12册)<现代小学语文><小学语文国情教育补充教材>等教材12本. 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王崧舟校长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他的语文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播出,《语感教学法》入选教育部《中国名师》音像专著工程。他认为“语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他认为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他主张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传统的“双基”教学的前提下,着力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积累”和“语文基本习惯”的培养;他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依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见、引导质疑、敏于点拨”,并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

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从教于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现任清华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国家九五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国家“十五”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海淀中心学区课程改革领导组副组长。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全国反馈教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师研究会副理事长。从1994年开始搞“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具体目标是“继承工具性,打牢语文基础;注重人文性,弘扬主体精神;体现民族性,遵循汉语学习规律。”

孙建锋,男,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骨干教师培训对象。曾获江苏乍小学语文说课比赛一等奖,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一等奖;近年来,他应邀到山东,河南,浙江,江西,内蒙古等地上课,课堂教学扎实,灵活,富有创意,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在《小学语文教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河北教育》等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吉春亚,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中文本科学历。1964年生于美丽的太湖南岸,那“千山千水千秀才”的江浙人文沃土孕育的了她的聪慧灵气,再加上她博采众长、开拓进取,使她教学自成一派——带有浓浓“语文味”的且不乏诗情画意的“言语学习型”的教学风格。吉老师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曾主持和参与“语文思维训练”和“小学学科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等6项省级课题,其成果获得全国小语会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由国家出版社出版。北京小学,是北京市最好的一所小学。吉春亚老师就是这所学校的唯一特级教师。

薛法根,男,1968年生,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从教以来,潜心研究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曾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发表教学论文100多篇,著有《智慧教学》一书。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8年荣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教师,2001年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

孙双金,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江苏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事迹收入《江苏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00多篇文章,出版了《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和中华名师丛书《美丽课堂》等专著。

盛新凤,女,1970年生。著名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浙江省湖州市湖师附小,大学本科毕业,中共党员,湖州市第四届政协委员。她潜心研究,硕果累累,先后独立进行了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的研究。30多项研究成果和论文公开发表,80多次在省内外公开示范教学,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事迹曾多次被《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设计》、《浙江教工》、《湖州日报》、湖州电视台“奉献”、“关注”栏目等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作专题报导。出版个人教学专著《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虞大明,男, 1972年4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省教坛新秀。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1995年5月获浙江省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同年10月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1999年获浙江省首届学科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2004年荣获浙江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才艺大赛金奖;2004年被评为上城区首届特级教师。工作10余年来,一直以开拓、创新、勤奋的态度实践着“用心成长,享受课堂”的理想与追求。应邀拍摄“名师讲坛”、“中国名师”专辑,出版发行。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百余次,获广泛好评。2003年出版个人第一本著作《走过10年——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参与主编《新班级教育的实践探索》。10余年来共有30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名师教学风格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