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还有尹风庭的《苦柚》吗在第几册
呃…人教版没有
2. 94年小学语文书
让我们荡起双桨,凡卡,苦柚,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琥珀,他是我们的朋友,挑山工,雪后,骆内驼和羊容,打碗碗花,难忘的一课,吃墨水,小摄影师,小站,毕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翠鸟,卢沟桥的狮子,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国石,珍贵的教科书,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咋家还缺啥,曹冲称象,蜜蜂引路,三味书屋,不动就要问,司马光砸缸。
3. 浅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讨论
为了扭转课堂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如何使小组合作讨论从形式走向实质,让小组讨论收到实效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1.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
好的问题是讨论的起点。小组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个体无法独立完成或不能很好完成时,通过集体共同来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些一看就懂,一想就明的问题,不要大费周折的讨论来讨论去。组织小组讨论的问题要能引起每个学生的思考,有讨论的价值,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引发学生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设计论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1.1抓住课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例如《苦柚》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成甜的。”我们就以“苦柚到底是苦还是甜”作为论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探究辩论,达成了共识,小姑娘的诚实打动了伯父的心。柚子是苦的,可伯父的心却是甜的。这样的问题设计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感、并有所言。
1.2抓住课文中能产生分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如教完《草船借箭》一文后,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那“箭”明明是曹操被诸葛亮“骗”来的,为什么题目却用“借”?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有的说,用“骗”不好听;有的说,用“借”能点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说有借就有还,那些箭后来诸葛亮不是都还给曹操了吗?所以用“借”好。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广开思路,培养了思维的全面性和概括性。
1.3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讨论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我们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课文中哪些地方反映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什么草船借箭能够成功?”这个问题涉及全文重、难点,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通过群体的智慧,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便迎刃而解。
1.4于“无疑”处求“疑”,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在学习《找骆驼》一文时,当读到最后两个自然段时,学生对老人找寻走失骆驼的方法很清楚了,还可引导学生再次生疑:“走失的骆驼有那么多特征,为什么必须顺着它的脚印去找呢?”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老人了解到的三个特征,分别用三种方法去找,看一看结果如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只有顺着脚印去找,才能找到骆驼。
2.小组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在恰当的时机安排小组讨论。
2.1在教学的重点内容上实施小组讨论
教学的重点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最密集的“中枢”所在,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点部位。在这里安排讨论,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都主动参与,与文本展开深刻对话。如《珍珠鸟》中最后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蕴含哲理,给人以启迪。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可以设计这样一些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珍珠鸟为什么会这样信赖“我”?信赖创造了怎样的美好境界?”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到了有关的内容,在小组内的进行了充分地交流,从中明白了“爱”是“信赖产生的基础,信赖产生了美好境界。
2.2在教学的“难点“上实施小组讨论
所谓教学难点, 就是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的问题,如《放弃射门》中“福勒放弃射门,到底应不应该?”这个问题学生说法不一,各执己见。于是我就按照学生的观点把他们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正方的观点是“应该”,反方的观点是“不应该”,组织一次辩论会。双方的辩论非常精彩,但是通过辩论,同学们明白了福勒在关键时刻放弃了辉煌的荣耀,却让我们看到了他背后的人性美,一个大明星的豁达的胸襟。
3.小组讨论的安排要合理
在组织小组讨论是如何分组?安排几次?给多长时间?直接影响到讨论的结果。所以每个环节都要非常周到细致。
3.1讨论的分组要合理
为了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到参与讨论,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采用以下三种分组方法:“同质分组”,即把具有相同学习水平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这有利于每个成员制定相近的目标,参与公平的竞争;“异质分组”,即把学习水平处于不同层次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这有利于发挥团队优势,落实后进学生的辅导,也有利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因为彼此的整体水平接近;“自由分组”,即让情趣相投的同学自由组织在一起,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团体的凝聚力也较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灵活机动的分组原则,除以上分组处,针对难度不同的问题,还可以采取同桌讨论、前后桌讨论、大组讨论等等。分好组后,还要事先对组内的成员进行合理的安排,明确各自在合作中特殊的角色和职责,如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和检查员等等,确保达到团队的目标。
3.2讨论的次数要适当
一般情况下,每个学习小组有4-6人组成,每个学生都要发言,都要听别人的发言,都要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同时来修正自己的观点、看法,最后形成小组的意见。如果遇到较难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还要反复研讨、交流,直至问题解决。小组讨论的次数就不能过多,一堂课安排一两次就可以了,切忌过于频繁。
4.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创新教育
【英盛观察】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因素,为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何有效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呢?
一、教要创新,常教常新
笔者不久前作一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问及高年级学生最不喜欢上什么课时,约百分之八十的皆言是语文;问及原因时,他们认为语文教师讲课,千篇一律,长此如往,就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如果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话,即使教师再认真备课,再认真讲课,收效也是微乎其微,往往高耗低效。这种结局正是教育一大忌。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的教必须创新,百花齐放,常教常新,以满足小学生好奇好新的天性。实际上,我们不少在第一线的小学优秀语文教师根据自身的优势、风格和个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课文的内容与形式,创造许多有特色、效果显著的教学法,很值得借鉴。下面举些方法供教师们参考。
(一)印证中心法。
“印证中心法”就是在明确中心句统帅全文、突出要旨的前提下,通过分析阅读,了解文中事例是如何一步步印证中心、深化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能使学生明确文章内容与中心的联系,通过析读,明其要旨,得其意趣。这种教学法的适用范围:有中心句通领全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适宜采用这种教学法,因其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一评价鲁迅的中心句:“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课文就是以此去选材的。又如《苦柚》一文也适宜采用这一种教法,因为伯父赞美卖柚子小姑娘的一段话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二)题眼导读法。
这种教学法指的是在阅读教学时紧紧抓住课题向全文辐射,将文中的知识点与课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一种教学方法。如《珍贵的教科书》以“教科书”为线索,以“珍贵”为中心。有一位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就采用了题眼导读法,效果奇佳。
(三)讨论填表法。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以阅读教材的内容为依据,在教师设计的表格的问题引导下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强化教学活动中的操作意念,通过群体的共同讨论、研究、互相启发、补充修改,从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此法时,要求课文具有如下基本特点:①文中的时间、地点、空间方位、事态的变化等交代比较清楚;②描述的主要对象有鲜明的对比性。如《斧子的故事》宜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四)图示板书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板书中辅之以有一定意义的线条、箭条、符号等,组成某种文字图形的一种板书方法,在语文教学板书设计上运用图示法,可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常见的有如下几种:①阶梯状。如《跳水》可设计如此的板书。②放大式。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可设计如此的板书,让学生深刻地把握课文的主旨。③线条式。如《东郭先生和狼》可设计如此的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弄清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五)观察实验法。
这法是教师在教学时,配合其它教学方法,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或通过学生自己实验,以说明或印证学习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较好地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鱼和潜水艇》、《捞铁牛》等课文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法。
(六)比较法。
这种方法充分利用课文中相似或相对的方面,通过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比较,使之互为映衬,有利于学生明白通晓课文,并提高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
另外还有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中间切入法、尝试法、演示法、引读法、读写结合法、逆顺法等等,总之不胜枚举。
二、让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创新,我们不能不顾及语文教学的性质、任务和要求,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在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的前提下,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见解。
(一)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但在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让学生几乎是围绕自己提的问题转,使他们处于被动的状态。而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又往往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而标准又几乎以教参书为依据。当然,我们并非一味地反对教师提问题。教师提问题在教学中是必要的,关键是提什么,怎么提。提的问题,问域要广,有一定的思维度,要少而精,突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难度适宜,体现全体性、层次性和循序渐进,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等。这里笔者想侧重谈一谈如何教学生质疑。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教学生从课题入手,如《草船借箭》可启发学生这样质疑:谁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用什么去借箭?怎样借箭?结果如何?可教学生从疑难词与句入手;可教学生从文体写作特点入手等等。这方面,笔者想侧重谈,因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教会学生质疑,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无论是写景状物的文章,还是记事写人的文章或说明文等,虽文无定法并各具特点和写作风格,但各类文体皆有它们各自共同的写作特点。如前者的写作都要抓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展开具体细致的描述。描述时,要恰当地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映衬、反复、排比等修辞格,注意动与静结合,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同时,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当学生明白写景状物之文是如此时,在学习这类文章时,他们就会质疑。总之可质疑之处,无处不有。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子,大胆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服从多数是社会生活中一条普遍有效的原则。从众思考方式,从表面上看,多数人的意见都很接近,甚至讨论也很热烈。但实际上许多人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新的创意无从谈起,有的人即使有创新的见解,也不愿意或不敢说出来。因此,“从众思考”方式对创造力的抑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从众心理”也普遍存在。不少学生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习惯依据课本、教师的看法和优生的发言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与大家发生矛盾。这显然与创新教育的精神和目的背道而驰。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从众心理”,大力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即使离谱也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肯定的前提下,启发他们重新思考,使见解切合实际,合情合理。有一位教师讲完《将相和》一课后,他问学生喜欢课文中的谁及其理由。同学们纷纷道出喜欢蔺相如和廉颇及其理由,而教参书和课堂上也是评析这两个人物形象。眼看要结束课了,突然有一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教师说意见相同就不用重复了,如有异就发言。这位同学立刻站起来,一鸣惊人地说他喜欢赵王,并陈述理由: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者,赵王看他有胆有识就委以重任。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破格提升他,位居廉颇之上。这种不拘一格,不论资排辈,只要德才兼备者就大胆起用的选拔人才的做法难能可贵,值得赞扬,即使今天也很值得肯定的。
三、拓宽狭窄思路,激发思维驰骋
目前为数不少的教师,没有利用好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仍然沿用“应试教育”的那些做法,满堂灌,就课文教课文,搞繁琐哲学,逐字、逐词、逐句地串讲串问,左分析,右提问,引着学生往“标准答案”上靠,往教案划定的圈子里钻,极少涉及课文相关的材料,也几乎没有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的刊物书籍。学生的阅读面只局限于教材,其中又难得自己去感受、领悟、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思维受约束。殊不知,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博览群书,离不开语言的深厚积累,离不开对一定信息量的占有。只有这样,才能为放飞思维、使思维具有创新的特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要宽泛。教材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凭借,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无非是个例子,要由此引申开去,拓宽教学内容。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适合青少年儿童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其它人文科学读物,科普读物,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带、录像片、光盘等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鲜活的现实生活都可以经过筛选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广纳百川,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教学时,完全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充分占有相关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更深刻地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并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见解。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可播放有关电影的片断,介绍相关人物的资料,还可以有侧重地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可歌可泣的事,甚至还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的事迹,并写读后感。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介绍安徒生其它的童话故事,让学生课后去阅读。
当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时,有了活水源头时,教师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利用课文创新因素进行教学。可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幻想,或填补课文的空白,如《小珊迪》一文,由于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小珊迪被车轧至重伤的情节没写。对此可让学生去想象补写;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也是由于采用第一人称写,因此,当邱少云被无情的烈火焚身的时候,其内心活动如何?课文不可能写也无法写。作为教师可考虑让学生根据课文去想象。等等。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过程中,教师不要拘泥一格,要从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入手,不断注入创新活水,推陈出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其思维天地,让他们大胆质疑,善于质疑,乐于提出独特的见解。只有这样,创新才能落到实处,结出硕果。
5. 求小学语文(苦柚)这篇文章。
课文原文
金秋十月,故乡的柚子熟了。
旅居海外的伯父带着十五岁的女儿从遥远的南美洲回到了浮云镇。
第二天一大早,堂妹就嚷着要我陪她去买柚子。
“去,我也去”。伯父笑着说,“她没见过柚子,我也四十年没吃过柚子了,我们都得了思柚病。”
正是柚子上市的旺季,一筐筐黄澄澄的柚子摆在街道两旁,卖的人在吆喝:
“卖柚子,好甜的柚子!”
“先尝后买,不甜不要钱!”
我们东瞧瞧,西看看,不知买谁的好。
往前走,来到一个卖柚子的小姑娘跟前,她大约和堂妹一样年纪。红红的脸蛋上印着两个浅浅的酒窝,胸前,别着一枚中学校徽。她安静地坐在那里,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出神地盯着打开的书,看样子她早已忘了自己是卖柚子的了。
“多少钱一个?”伯父指着她那筐又大又黄的柚子问。
“一毛”。
“这么便宜”。
“今天是星期天,我帮妈妈卖柚子,她说自己家的,卖便宜点”。
“这是什么柚子?” 伯父又问。
“这叫棉花柚,个儿大,其实里面的肉不多。”姑娘合上书,郑重其事的说。
伯父的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接着问:
“甜吗?”
小姑娘害羞地摇摇头:“有点苦。”
伯父有些激动:“好,我买十个!”
“十个?”小姑娘睁大眼睛望着老人,仿佛没有听清他的话。
“是十个。”
“您要带到很远的地方去吗?”
“是的,我住在圣地亚哥,你学过地理吧,智利,在南美洲,太平洋彼岸,离这儿有一万多里呢。”
“少买一点吧。”
“为什么?”
“这种柚子确实不大好吃,苦味很浓,人们都不喜欢。”小姑娘站起身来,接着说:“再说,你好不容易从国外回来,要把家乡的柚子带到外国去,应该买点好的,甜的。”
“你说得很对。”伯父拉着小姑娘的手,连声说:“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
小姑娘腼腆地笑了。
“这筐柚子,我全买下!” 伯父说着更加激动了。
我和堂妹打开旅行袋,把一筐柚子装了进去。
堂妹付完钱,伯父把一张崭新的一百元钞票塞到小姑娘手里说:“祝你幸福,好孩子!”
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要,把一百元还给伯父,提起空筐,飞快地消失在人流中。
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他们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这位海外归客,同时啧啧称赞。
秋阳高照,映红了美丽的山乡小镇。回家的路上,我和堂妹提着沉甸甸的旅行袋,一边走,一边听着伯父意味深长的赞叹: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可以买到山珍海味,可以买到金银珠宝,就是买不到高尚的灵魂哪!
苦柚,那一袋苦柚,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6. 80后小学语文课本上的那个,卖柚子的故事怎么说的
是叫苦柚那个吗?别的买柚子的都说自己的柚子甜,她说自己的柚子是苦的那个?
表示90后学过这个
7.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重难点内容教学
为了扭转课堂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如何使小组合作讨论从形式走向实质,让小组讨论收到实效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1.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 好的问题是讨论的起点。小组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个体无法独立完成或不能很好完成时,通过集体共同来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些一看就懂,一想就明的问题,不要大费周折的讨论来讨论去。组织小组讨论的问题要能引起每个学生的思考,有讨论的价值,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引发学生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设计论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1.1抓住课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例如《苦柚》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成甜的。”我们就以“苦柚到底是苦还是甜”作为论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探究辩论,达成了共识,小姑娘的诚实打动了伯父的心。柚子是苦的,可伯父的心却是甜的。这样的问题设计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感、并有所言。 1.2抓住课文中能产生分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如教完《草船借箭》一文后,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那“箭”明明是曹操被诸葛亮“骗”来的,为什么题目却用“借”?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有的说,用“骗”不好听;有的说,用“借”能点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说有借就有还,那些箭后来诸葛亮不是都还给曹操了吗?所以用“借”好。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广开思路,培养了思维的全面性和概括性。 1.3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讨论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我们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课文中哪些地方反映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什么草船借箭能够成功?”这个问题涉及全文重、难点,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通过群体的智慧,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便迎刃而解。 1.4于“无疑”处求“疑”,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在学习《找骆驼》一文时,当读到最后两个自然段时,学生对老人找寻走失骆驼的方法很清楚了,还可引导学生再次生疑:“走失的骆驼有那么多特征,为什么必须顺着它的脚印去找呢?”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老人了解到的三个特征,分别用三种方法去找,看一看结果如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只有顺着脚印去找,才能找到骆驼。 2.小组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在恰当的时机安排小组讨论。 2.1在教学的重点内容上实施小组讨论 教学的重点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最密集的“中枢”所在,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点部位。在这里安排讨论,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都主动参与,与文本展开深刻对话。如《珍珠鸟》中最后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蕴含哲理,给人以启迪。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可以设计这样一些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珍珠鸟为什么会这样信赖“我”?信赖创造了怎样的美好境界?”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到了有关的内容,在小组内的进行了充分地交流,从中明白了“爱”是“信赖产生的基础,信赖产生了美好境界。 2.2在教学的“难点“上实施小组讨论 所谓教学难点, 就是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的问题,如《放弃射门》中“福勒放弃射门,到底应不应该?”这个问题学生说法不一,各执己见。于是我就按照学生的观点把他们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正方的观点是“应该”,反方的观点是“不应该”,组织一次辩论会。双方的辩论非常精彩,但是通过辩论,同学们明白了福勒在关键时刻放弃了辉煌的荣耀,却让我们看到了他背后的人性美,一个大明星的豁达的胸襟。 3.小组讨论的安排要合理 在组织小组讨论是如何分组?安排几次?给多长时间?直接影响到讨论的结果。所以每个环节都要非常周到细致。 3.1讨论的分组要合理 为了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到参与讨论,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采用以下三种分组方法:“同质分组”,即把具有相同学习水平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这有利于每个成员制定相近的目标,参与公平的竞争;“异质分组”,即把学习水平处于不同层次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这有利于发挥团队优势,落实后进学生的辅导,也有利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因为彼此的整体水平接近;“自由分组”,即让情趣相投的同学自由组织在一起,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团体的凝聚力也较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灵活机动的分组原则,除以上分组处,针对难度不同的问题,还可以采取同桌讨论、前后桌讨论、大组讨论等等。分好组后,还要事先对组内的成员进行合理的安排,明确各自在合作中特殊的角色和职责,如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和检查员等等,确保达到团队的目标。 3.2讨论的次数要适当 一般情况下,每个学习小组有4-
8. 浅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讨论
为了扭转课堂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如何使小组合作讨论从形式走向实质,让小组讨论收到实效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1.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 好的问题是讨论的起点。小组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个体无法独立完成或不能很好完成时,通过集体共同来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些一看就懂,一想就明的问题,不要大费周折的讨论来讨论去。组织小组讨论的问题要能引起每个学生的思考,有讨论的价值,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引发学生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设计论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1.1抓住课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例如《苦柚》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成甜的。”我们就以“苦柚到底是苦还是甜”作为论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探究辩论,达成了共识,小姑娘的诚实打动了伯父的心。柚子是苦的,可伯父的心却是甜的。这样的问题设计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感、并有所言。 1.2抓住课文中能产生分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如教完《草船借箭》一文后,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那“箭”明明是曹操被诸葛亮“骗”来的,为什么题目却用“借”?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有的说,用“骗”不好听;有的说,用“借”能点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说有借就有还,那些箭后来诸葛亮不是都还给曹操了吗?所以用“借”好。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广开思路,培养了思维的全面性和概括性。 1.3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讨论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我们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课文中哪些地方反映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什么草船借箭能够成功?”这个问题涉及全文重、难点,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通过群体的智慧,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便迎刃而解。 1.4于“无疑”处求“疑”,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在学习《找骆驼》一文时,当读到最后两个自然段时,学生对老人找寻走失骆驼的方法很清楚了,还可引导学生再次生疑:“走失的骆驼有那么多特征,为什么必须顺着它的脚印去找呢?”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老人了解到的三个特征,分别用三种方法去找,看一看结果如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只有顺着脚印去找,才能找到骆驼。 2.小组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在恰当的时机安排小组讨论。 2.1在教学的重点内容上实施小组讨论 教学的重点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最密集的“中枢”所在,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点部位。在这里安排讨论,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都主动参与,与文本展开深刻对话。如《珍珠鸟》中最后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蕴含哲理,给人以启迪。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可以设计这样一些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珍珠鸟为什么会这样信赖“我”?信赖创造了怎样的美好境界?”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到了有关的内容,在小组内的进行了充分地交流,从中明白了“爱”是“信赖产生的基础,信赖产生了美好境界。 2.2在教学的“难点“上实施小组讨论 所谓教学难点, 就是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的问题,如《放弃射门》中“福勒放弃射门,到底应不应该?”这个问题学生说法不一,各执己见。于是我就按照学生的观点把他们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正方的观点是“应该”,反方的观点是“不应该”,组织一次辩论会。双方的辩论非常精彩,但是通过辩论,同学们明白了福勒在关键时刻放弃了辉煌的荣耀,却让我们看到了他背后的人性美,一个大明星的豁达的胸襟。 3.小组讨论的安排要合理 在组织小组讨论是如何分组?安排几次?给多长时间?直接影响到讨论的结果。所以每个环节都要非常周到细致。 3.1讨论的分组要合理 为了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到参与讨论,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采用以下三种分组方法:“同质分组”,即把具有相同学习水平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这有利于每个成员制定相近的目标,参与公平的竞争;“异质分组”,即把学习水平处于不同层次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这有利于发挥团队优势,落实后进学生的辅导,也有利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因为彼此的整体水平接近;“自由分组”,即让情趣相投的同学自由组织在一起,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团体的凝聚力也较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灵活机动的分组原则,除以上分组处,针对难度不同的问题,还可以采取同桌讨论、前后桌讨论、大组讨论等等。分好组后,还要事先对组内的成员进行合理的安排,明确各自在合作中特殊的角色和职责,如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和检查员等等,确保达到团队的目标。 3.2讨论的次数要适当 一般情况下,每个学习小组有4-6人组成,每个学生都要发言,都要听别人的发言,都要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同时来修正自己的观点、看法,最后形成小组的意见。如果遇到较难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还要反复研讨、交流,直至问题解决。小组讨论的次数就不能过多,一堂课安排一两次就可以了,切忌过于频繁。 4.小组讨论需要教师的引领 在开始合作学习时,经常会出现学生思维受阻或是讨论与交流层次浅、表面化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引领,深化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指导者、评价者。尤其在小组代表汇报的时候,有教师简单、精练而艺术性的提炼指点,孩子们的思维会得到很好的提升。如在教学《登山》一文中,学生在交流“看完日出后,列宁该不该再走那条危险的小路时下山?”时产生了争论:有的学生认为列宁应该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因为他不想让害怕征服自己,他要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有的学生却认为列宁不应该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因为此时他不用赶时间,万一掉下深渊,对国家的损失太的啊。这时教师适时指导:同学们,你们能联系上下文找出理由说服对方吗?最终学生和老师一起深入文本,在探究、辩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列宁再走这条危险的小路不是冒险,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深入探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到位了。 小组讨论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讲究方式、方法,讲究实施策略,它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9. 求小学语文苦柚这篇文章
课文原文金秋十月,故乡的柚子熟了。旅居海外的伯父带着十五岁的女儿从遥远的南美洲回到了浮云镇。第二天一大早,堂妹就嚷着要我陪她去买柚子。“去,我也去”。伯父笑着说,“她没见过柚子,我也四十年没吃过柚子了,我们都得了思柚病。”正是柚子上市的旺季,一筐筐黄澄澄的柚子摆在街道两旁,卖的人在吆喝:“卖柚子,好甜的柚子!”“先尝后买,不甜不要钱!”我们东瞧瞧,西看看,不知买谁的好。往前走,来到一个卖柚子的小姑娘跟前,她大约和堂妹一样年纪。红红的脸蛋上印着两个浅浅的酒窝,胸前,别着一枚中学校徽。她安静地坐在那里,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出神地盯着打开的书,看样子她早已忘了自己是卖柚子的了。“多少钱一个?”伯父指着她那筐又大又黄的柚子问。“一毛”。“这么便宜”。“今天是星期天,我帮妈妈卖柚子,她说自己家的,卖便宜点”。“这是什么柚子?”伯父又问。“这叫棉花柚,个儿大,其实里面的肉不多。”姑娘合上书,郑重其事的说。伯父的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接着问:“甜吗?”小姑娘害羞地摇摇头:“有点苦。”伯父有些激动:“好,我买十个!”“十个?”小姑娘睁大眼睛望着老人,仿佛没有听清他的话。“是十个。”“您要带到很远的地方去吗?”“是的,我住在圣地亚哥,你学过地理吧,智利,在南美洲,太平洋彼岸,离这儿有一万多里呢。”“少买一点吧。”“为什么?”“这种柚子确实不大好吃,苦味很浓,人们都不喜欢。”小姑娘站起身来,接着说:“再说,你好不容易从国外回来,要把家乡的柚子带到外国去,应该买点好的,甜的。”“你说得很对。”伯父拉着小姑娘的手,连声说:“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小姑娘腼腆地笑了。“这筐柚子,我全买下!”伯父说着更加激动了。我和堂妹打开旅行袋,把一筐柚子装了进去。堂妹付完钱,伯父把一张崭新的一百元钞票塞到小姑娘手里说:“祝你幸福,好孩子!”小姑娘说什么也不肯要,把一百元还给伯父,提起空筐,飞快地消失在人流中。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他们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这位海外归客,同时啧啧称赞。秋阳高照,映红了美丽的山乡小镇。回家的路上,我和堂妹提着沉甸甸的旅行袋,一边走,一边听着伯父意味深长的赞叹: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可以买到山珍海味,可以买到金银珠宝,就是买不到高尚的灵魂哪!苦柚,那一袋苦柚,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10.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讨论式教学
为了扭转课堂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如何使小组合作讨论从形式走向实质,让小组讨论收到实效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1.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
好的问题是讨论的起点。小组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个体无法独立完成或不能很好完成时,通过集体共同来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些一看就懂,一想就明的问题,不要大费周折的讨论来讨论去。组织小组讨论的问题要能引起每个学生的思考,有讨论的价值,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引发学生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设计论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1.1抓住课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例如《苦柚》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成甜的。”我们就以“苦柚到底是苦还是甜”作为论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探究辩论,达成了共识,小姑娘的诚实打动了伯父的心。柚子是苦的,可伯父的心却是甜的。这样的问题设计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感、并有所言。
1.2抓住课文中能产生分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如教完《草船借箭》一文后,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那“箭”明明是曹操被诸葛亮“骗”来的,为什么题目却用“借”?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有的说,用“骗”不好听;有的说,用“借”能点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说有借就有还,那些箭后来诸葛亮不是都还给曹操了吗?所以用“借”好。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广开思路,培养了思维的全面性和概括性。
1.3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讨论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我们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课文中哪些地方反映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什么草船借箭能够成功?”这个问题涉及全文重、难点,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通过群体的智慧,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便迎刃而解。
1.4于“无疑”处求“疑”,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在学习《找骆驼》一文时,当读到最后两个自然段时,学生对老人找寻走失骆驼的方法很清楚了,还可引导学生再次生疑:“走失的骆驼有那么多特征,为什么必须顺着它的脚印去找呢?”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老人了解到的三个特征,分别用三种方法去找,看一看结果如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只有顺着脚印去找,才能找到骆驼。
2.小组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在恰当的时机安排小组讨论。
2.1在教学的重点内容上实施小组讨论
教学的重点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最密集的“中枢”所在,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点部位。在这里安排讨论,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都主动参与,与文本展开深刻对话。如《珍珠鸟》中最后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蕴含哲理,给人以启迪。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可以设计这样一些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珍珠鸟为什么会这样信赖“我”?信赖创造了怎样的美好境界?”学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到了有关的内容,在小组内的进行了充分地交流,从中明白了“爱”是“信赖产生的基础,信赖产生了美好境界。
2.2在教学的“难点“上实施小组讨论
所谓教学难点, 就是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的问题,如《放弃射门》中“福勒放弃射门,到底应不应该?”这个问题学生说法不一,各执己见。于是我就按照学生的观点把他们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正方的观点是“应该”,反方的观点是“不应该”,组织一次辩论会。双方的辩论非常精彩,但是通过辩论,同学们明白了福勒在关键时刻放弃了辉煌的荣耀,却让我们看到了他背后的人性美,一个大明星的豁达的胸襟。
3.小组讨论的安排要合理
在组织小组讨论是如何分组?安排几次?给多长时间?直接影响到讨论的结果。所以每个环节都要非常周到细致。
3.1讨论的分组要合理
为了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到参与讨论,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采用以下三种分组方法:“同质分组”,即把具有相同学习水平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这有利于每个成员制定相近的目标,参与公平的竞争;“异质分组”,即把学习水平处于不同层次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这有利于发挥团队优势,落实后进学生的辅导,也有利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因为彼此的整体水平接近;“自由分组”,即让情趣相投的同学自由组织在一起,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团体的凝聚力也较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灵活机动的分组原则,除以上分组处,针对难度不同的问题,还可以采取同桌讨论、前后桌讨论、大组讨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