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处理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几种策略的实施作以下探讨:
一、重塑师生关系,保进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与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由此可见,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从而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让学生的笔管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使其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跃然纸上。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会有动态生成?因此,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感谢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才能不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得以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二、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充分预设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备之仗,成功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深挖教材内容,进行充分预设,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三、设计弹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特别是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不求老师一厢情愿、滴水不漏式的预设,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
四、积累教育智慧,驾驭实施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这时教师怎样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呢?除了善于倾听,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通过不断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同时,以自己的教育智慧有效地推进课堂的生成,从而与精彩相约于课堂。教育智慧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综述以上,我们知道: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课堂上,只要教师能善于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教师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那么,我们一定能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
❷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扬生活之风帆 创课堂之精彩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灵机一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
❸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预设式课堂的弊端。传统的教学一切都是预设好的。如有教学目标,每个教回学环节需几答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要设置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如何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这种教学形式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的,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由于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使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虽然教学中教师也可能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但教师是学生发言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学生常常不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是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长此以往,学生问题意识显得比较淡薄。
❹ 从几个案例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目标正确来就是指制定的教自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终极回宿。如何制定出一个具体明确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呢?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数学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计划:要使学生把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达到什么样的熟练程度、会用哪些方法解题等,这就是双基目标。其次是考虑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思维能力,这是思维能力的目标。再次是想一想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哪些思想教育,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渗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后是考虑哪些地方可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创新教育的要求,这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
❺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资源的"预设"与"生成
生成是指来教学中发生自的,教师没有预先设计的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不但要体现以学论教,还要体现以动论教,因材施教的策略。因此,无论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或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当中,都应渗透动态的综合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吸引学生的参与,引发动态资源的生成。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课堂上可能发生各种情况,如何把握时机,巧妙利用好动态生成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只要是有利于促使学生对生活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就要抓住契机,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甚至可以改变教学内容,而不必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
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结合平时教学中具体事例,谈谈如何机智处理生成
如何机智处理生成——学习《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有感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有许多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教案,并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这使得“死”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制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其实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它不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生成性教学内容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过程,而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课堂“预设”之外的教学意外(偶发)事件。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生成性资源的把握尤为重要,这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艺术性地应对。如何睿智地处理课堂生成的教学意外事件,值得我们探究,在课堂上,教师预设的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答案,甚至生成出错误的结论。教师是视而不见,还是热情待之?若选着前者,不利于学生积极的建构活动,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选择后者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要注意抓住这一“错误生成”带来的契机,耐心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我改正,使学生“生成”出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对问题重新审视,“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展开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其解决策略有:1、教师精心预设 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前教师要先了解学生,使本节课的宏观设计具有可行性;课前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了解学生对这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只有积极对待可能的生成性问题,才能有效、高效地应对生成,通过积极的应急预案减少无措现象。这样教师自己也增强了信心。2、学生自然生成生成并不是盲目地生成,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使教学有的放矢。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在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时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师除了精心预设,要以真诚宽容的态度接纳生成,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氛围。一节课只有40分钟,有些生成需要教师细心去捕捉,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进而发现问题。教师必须清楚地看到不是所有课堂出现的问题都对学生的学习有价值,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在课堂里解决。对于课堂无关的生成可以淡化,可以用商量的口吻,轻轻地告诉学生下课后再研究其提出的问题。我们也不妨借鉴《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中的“将错就错法”和“延迟判断法”。 ——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应该以敏锐的思维分析错误,快速判断错误的可利用价值,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巧妙的利用错误,智慧地将错误化为资源。因此 教师不仅要学会宽容学生,更应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向学生学习。 生成的错误,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而且为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创造了契机。错误,一朵美丽的花!——许多有价值的生成不一定都要当场应对,可以延迟判断。延迟判断不是回避,而是等时机成熟时,再加以利用。 教师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有效地调整好每一个生成性教学细节,就能使教学过程变得具体、丰富而充实,使教学过程充满变化与灵动,充满诗意与创造,诱发教学过程的高潮,开掘教学的深层意蕴,使师生主体共同成长,实现教学真正要义。
❼ 如何理解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内平衡与突破,是一容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1.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
2.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❽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精心设计教学教程,设计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的引导是否成功的关键,活动是否有趣,是否紧扣目标,活动时间是否允许,活动之间如何联系过渡,活动能达到什么效果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❾ 如何有效处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问题 的图书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积极情感的氛内围的创造需要教师具有较容高的综合素质,应该在教学中设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通过提供成就感,合理期望和激励评价等诱因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持久保持,从而取得语文学习的成功。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与教学有关的文学修养和造诣。还应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品格能影响教的方法和教的效果,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人品质如民主、公正、谦虚、慷慨、幽默、耐心、宽容、尊敬他人和良好的与人合作精神等,都是教师一个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相识、熟悉、亲近,进而发展成为朋友、伙伴,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才会保证教学和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