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一、精心“预设”
1、准确把握教材。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这样的预设既不违背教材的理念,也能够很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2、“生成”留白。传统的预设中,教师为了追求课的“完美”,甚至会设计好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并且在上课过程中决不容许“节外生枝”。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很少用心、耐心地倾听学生真实的想法,而是一味地把学生的回答生拉硬扯到预设的答案上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教师备课时构建的是“直线型”教学方案,忽视了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因此,预设要有弹性,要适当“留白”。
二、理智“生成”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面对课堂上的提问,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预设之外的“生成”是必然的。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预设,随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正确地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不仅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反而能为之前的预设增添光彩
『贰』 如何处理语文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预设的必要性
预设,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精心备课,在进行课堂内教学之前,要千方百容计地备好课,设计许多精彩的环节,甚至查阅很多的资料。我们通常预设的内容包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目标,从这不然看出,做好预设对上好每一节语文课都是非常重要的。
2、生成的必然性
所谓生成,就是课堂中,学生对文本的内在理解以及提出的质疑。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想象到课堂当中所发生的一切。新课程理念指出,阅读是一种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心与心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碰撞。它不仅仅是一种阅读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阅读后再创造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主动性的创造过程,因而学生的生成是必然存在的。
3、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预设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可见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叁』 如何有效处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问题 的图书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积极情感的氛内围的创造需要教师具有较容高的综合素质,应该在教学中设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通过提供成就感,合理期望和激励评价等诱因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持久保持,从而取得语文学习的成功。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与教学有关的文学修养和造诣。还应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品格能影响教的方法和教的效果,较高的人品修养和令人愉快的个人品质如民主、公正、谦虚、慷慨、幽默、耐心、宽容、尊敬他人和良好的与人合作精神等,都是教师一个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相识、熟悉、亲近,进而发展成为朋友、伙伴,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才会保证教学和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
『肆』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精心设计教学教程,设计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的引导是否成功的关键,活动是否有趣,是否紧扣目标,活动时间是否允许,活动之间如何联系过渡,活动能达到什么效果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伍』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精心预设,妙对生成
一、精心预设,富有弹性
1、吃透内容,明确目标
教师一定要清楚地知道,一堂生动的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达成一种什么目的或效果。为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内容,明确课程目标。而学生学有所得是语文课堂评价的终极目标。因此,增强学习的目标指向性,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教师主导作用、引领作用的体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注意课程目标下的生成教学,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生成学习内容,而目标的确定不能有虚化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出现“贴标签”“泛化”现象,而“语用”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乏或变得含糊,学生的听说读写在课堂中表现得随意化、虚泛化。课堂效果差,学生没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过程方法等目标在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去渗透,决不能本末倒置。
2、研究学生,精设问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线教师常常困惑于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矛盾之中: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探究,往往完不成预定的教学计划;而按部就班地依教学计划走,课堂又往往沉闷,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这必然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精心处理教材,精心设计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关系到阅读教学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效的提问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既能抓住教材的精髓,又能调动学生展开教学探究活动,如一位教师在教授《登高》一诗时,设计一探究问题:“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请你说说“奇”在何处。这个问题紧扣了诗歌赏析的关键,激活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全诗的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许多语文老师一味地信赖教参,或凭借经验,缺乏精设问题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平庸乏味,或东一榔头,西一斧头。如一位教师在讲《拿来主义》时,从文章的结构,到立论与驳论的关系,到说理的特点,到语言的特色等方方面面,全设问题,一堂课下来,近十来个问题,老师问的多,学生答的少,结果变成了“满堂问”,学生似懂非懂,被动应付。这样的课堂根本谈不上动态生成性。因为学生没有思考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而被教师牵着走了。而另一位教师在讲授《拿来主义》时,则只设计了一个主要问题:这篇文章说理形象生动,请你说说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虽然问题只有一个,但整个课堂异常活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心论点,到破立结合的写法,到比喻论证,到语言的形象、幽默等等全都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理解了,课堂的动态生成很丰富。
因此,在课堂预设中,一定要研究好问题的设计,要常问自己,“选择什么提问”“为什么这样问”,提出的问题是否紧扣了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能否提高学生素养,是否适合学生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否有利于建设开放、动态的语文课堂。
3、过程情境,弹性预设
教师应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彻底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课堂环境。这是我们在预设过程与情境时首先要注意的。预设过程与教学情境时,课堂教学要在注意有序性的基础上,注意教学的无序性,学习内容的变动性,思维的离散性。教学设计,本是教学生成的实施准备,而课堂又是即时动态,总会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与情境预设时,要有弹性,在细节上不能定得过死,重点把握好教学主线,把握引导、点拨的时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其兴奋点、注意力、思维主线,要纳入到临场应变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正如“教如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因此在实施预设、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能完全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而我们在预设教案时,尽可能多地考虑其弹性空间,以有利于更科学地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确保其方向性、有效性。
二、对话体验,有效生成
1、调动学生,加强对话
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但教师不能成为教材的“传声筒”,课文是教学的例子,是师生对话的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学生的个性感受对话,与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话,鼓励并容许有不同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存在。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表现出单向性,封闭性,教师认真备课、写教案,然后按照预定的思路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有丰富个性和鲜活生命力的个体,忽视了知识是学生根据个体经验积极主动建构生成的。因此,教师应转变这种观念。教师只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倡导学生积极反思探索,真正建立一种平等对话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灵活自由的,动态开放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求知的欲望才会激活,课堂才会不断衍生出丰富、鲜活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语文课堂才会呈现生命的活力。对话体现阅读中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多层次的丰富内容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对话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要对阅读内容能作出个性的反应,让学生主动发现文本意义,并能建构新的意义。学生不仅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也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话的一方,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合作伙伴。
2、质疑探究,生成资源
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个体,其思维是开放的,他们的质疑是无法完全预设到的。当学生质疑时,教师要静心倾听,深入思考,寻找价值,有时会迎来不曾预约的精彩,生成出课堂教学新的资源,也可能是课堂上的亮点。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的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于是问“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于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同学们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于老师却说:“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这个新的知识,得感谢哪位同学?”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质疑提问,深入探讨,鼓励学生提问,营造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精神,又能生成动态的教学资源,从而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当然,这对语文教师的修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善于捕捉,利用这些资源,作出科学的教学决策。
3、把握异点,有效引导
异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问题产生的不同的见解或看法。当今的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异点往往是引起观点的撞击,生成课堂焦点,形成思维火花迸发的场景。
有一位教师讲授《祝福》,在解读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时,根据预设,鲁四老爷理所当然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上课时,对文中的柳妈,学生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她本身就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深信有关迷信,但她不是故意吓唬祥林嫂,可见不是凶手。这时,一学生突然提问:“既然柳妈不是凶手,那该怎样理解鲁四老爷就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鲁四老爷是不是受害者?”执教者一愣,随即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揣摩一下文中显示不同的时间鲁四老爷的心情与对祥林嫂的态度吗?”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等到讨论完后,执教者顺水推舟:“照这么说,鲁四老爷本身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我们能把杀害祥林嫂的责任全部推给他吗?”
上例是成功的。而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在质疑中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多元的理解,让学生带着一种求知的热情与兴奋投身更为广阔的空间,突破预设目标而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种不拘于已有答案,不落窠臼的批判性思维给学生带来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激励,这就是有意义的生成。
差异本身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这些异点的生成正是文本解读的难点或重点疑点,是由学生提出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课堂的“意外”进行生成教学(包括对学生错误问题的合理引导)。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既要课前精心预设,更要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再完美的作战计划也赶不上现场的变化。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一堂课不可能完全靠预设,也不可能完全靠生成。教师要精心预设并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善于捕捉生成点,多创设一点生成的空间,使教学有效且焕发生命活力。
『陆』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关系
预设目标是课文教学的前提条件,生成目标是在预设目标完成中形成的语文作为语言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柒』 小学语文 怎样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回划的设想和安排。“答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新情况。两者看似一对矛盾,实质上相辅相成
『捌』 什么叫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回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答。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预设。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针对性的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课前的预设可以为课堂的精彩生成奠定基石,也就是关注生成,做足预设,因此为了生成的精彩瞬间,教师在课前的预设是很重要的。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由于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玖』 教学中什么是预设什么是生成
谈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x0d一、提出问题\x0d1、传统课堂教学预设的太多.\x0d我们知道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但传统的教学几乎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者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目中无人,把学生看作一个待装的容器.\x0d然后根据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将教学内容一层不变地灌进去.很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学生稍越案池半步,有点旁逸斜出与众不同便遭封杀,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科学课堂变得异常沉闷,机械与僵化;学生主体精神的焕发,创新精神的闪烁几乎是沦落、丧失待尽.\x0d2、生成性课堂教学.\x0d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作为新课改的前沿阵地课堂,更应以生为本,高度认识到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于是,当思维迥异,个性纷呈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加课堂学习,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老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情感碰撞,生命沟通时,我们的课堂便呈现出空前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多变,即充满了生成性.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的学生才会让激情之流四溢,思维之花闪耀,睿智之言流淌;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才是新课改所需要的理想课堂.\x0d二、生成与预设的关系\x0d传统观念认为生成与预设是一组对立的概念;精彩的生成往往是无法预设的.其实不然,精彩的生成是可以预设的.只不过这种预设 ,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设,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又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除了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编写教案,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模式,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预设他们可能会生成哪些新的教学资源,并给自己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胸有成竹地接受与拥抱课堂生成.下面就科学课堂教学谈谈对学生最易产生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几个方面的预设.\x0d1、预设学情变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能作小孩子的先生.\x0d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会产生一些变化.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我们的教学.所以上课之前,我们要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预测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x0d2、预设质疑问难.\x0d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唯书,不唯师,敢就文章的关键点疑惑处重难点模糊处,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意外问题的出现,使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具偶然性,让我们一时难以驾驭.所以,我们备课时应对上述易引起学方进行深入预设.\x0d3、预设拓展延伸\x0d新课标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认为科学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处延等同,要求我们拓展科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阅读生活这部无字词典来获取信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因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方法、途径与内容丰富多彩,极易生成新的难以预测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对易于拓展的内容进行预设,了解他们可能使用的拓展方法与途径,做到胸有成竹.但不可否认,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并且是以生为本的人性化预设,有时课堂上的许多情况我们还是无法预知的.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为教学是一门艺术.所以当我们面对无法预设的课堂生成时,要树立正确的课堂观,灵活应对并使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且做到及时记载,及时反思,为下一次的预设作好铺垫,打好基石.所以,我以为预设与生成不是水火不融,而是水火交融,似一对孪生兄弟.\x0d三、科学应对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x0d首先是从容不迫 ,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无论是已经预设的还是未曾预设.教师要给自己一个平静的心态,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相信自己已经充分地预设学生,预设文本;面对如此的生成,已是胸有成竹,一定会在与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与合作中迎刃而解.\x0d其次是学会倾听,学会倾听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用来从那转瞬即逝,稍不留神就被忽视的生成性资源中捕捉有效的信息.二是给自己一个平静心态以及对捕捉的信息进行思考、分析的时间与空间.倾听时,教师要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说话的学生,用点头、微笑等方式来表达你的理解与赞同,并做出适当的鼓励.在捕捉有效信息的同时,更传递着对学生的尊重.\x0d再次是善于引导,引导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顺着学生的问题往下走,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共同思考,笔者把它称为顺水推舟.如在上《月相》时,有位学生对课本中的图提出了异议:为什么上弦月与下弦月看起来都会是西边的月亮呢?教师并未直接发表自己的想法,而是顺水推舟:有和他一样问题的同学吗?话一出口,便有几个同学举起了手.待这几位同学回答完毕后,教师再次顺水推舟:是呀,我们用实验演示了上弦月是西边的天空亮,那么在课本图中为什么下弦月也是西边的亮呢?对于你们大胆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由衷地表示钦佩\x0d最后是巧妙延伸.上述两则案例中,学生的问题都在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中巧妙解决,而有时有些问题却无法当场解决.我们除了要主动承认自己无法解决之外,更要学会巧妙延伸.如教学《物质燃烧》时,在探究了到底是长蜡烛还是短蜡烛先熄灭之后,有位学生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罩子的大小和蜡烛长短的程度是否影响问题的答案?老师当即表扬了这位学生,同时请同学们就此问题在课后进一步探究,并根据结果完善课上的结论.就这样老师既妥善地处理了课堂上的意外生成,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又把课堂探究与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显然,当我们把科学课堂教学视作教师与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时,我们就会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组织科学课堂教学,并正确地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建立让师生情感共鸣、智慧碰撞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科学新课堂!
『拾』 预设的预设与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在教学实践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突出表现为以下两对关系。
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一元指的是一元标准、共性认识、普遍价值,多元指的是多元解释、独特认识、多元文化。认识和思维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新课程教学提倡和强调学生对文本的多种解读、对问题的多种解答和对情景与生活的多种体验。多样化和个性化激活了课堂,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活力。但是,不能由此走向认识和思维的另一个极端:否定答案的唯一性,拒绝真理、共识和标准。当前,在鼓励学生多样化解读的同时要注意和强调:
第一,重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说得好:“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做随意理解和解释。”“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哈姆雷特应当是哈姆雷特。他不可能被解读成奥赛罗或是其他什么人物。在莎士比亚的心目中,也应当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吧!文本解读应当逼近最初始的意义。一位教师上《狐狸和乌鸦》一课,初读课文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对狐狸的看法。有的说狐狸“狡猾”,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终于骗到乌鸦嘴里的肉。有的说狐狸“聪明”,而且有意志力,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狐狸究竟是“狡猾”还是“聪明”?通过讨论,统一了认识:狐狸是狡猾的,因为它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是不道德的。这是文本的价值取向。这种教法既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意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第二,追求自我超越和更优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认识和思维都是有限的,因而个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答案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个人对问题的认识也并非必然是正确的,也有可能存在片面性。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自己的视野局限,消除囿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形成的偏差,欣赏和汲取他人有益的看法、有价值的观点,不断反思自我,超越自我。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也是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体现,与这一关系有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
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也要重过程。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也即重学会,重过程也即重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并把过程方法作为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但是,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过程方法的“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