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是一个为高中打基础的过程,初中最后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高考.当然,学好语文的技巧能够让你在考试中比别人高一等.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关于怎么学好初中语文的方式方法吧!
诗歌鉴赏套用术语
一般学好语文还是要多写,多看的,需要写作,需要背诵书当中的一些古代文,这些都有助于你考试的时候提高自己的成绩.所以呢,请一定要多写多看.
上面这三种学习方法都是关于怎么学好初中语文的,希望大家呢,可以借鉴一下.最后可以很好的提高自己的成绩,考上理想的高中.
㈡ 初中人教版语文名著导读中考必读篇目那几篇
泰戈尔的诗集抄 这边提到的有,{{园丁集}}:{{吉檀迦利}},{{新月集}}七年级下 (昆虫记) (童年)八年级上(朝花夕拾)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下 (名人传) (西游记) (海底两万里)九年级上 (水浒传) (傅雷家书)九年级下 (格列佛游记) (简·爱) 另外还介绍了泰戈尔,要求阅读他的诗集
㈢ 初中生学习语文有什么好方法
你去买一本参考书,《中学教材全解》就不错,上课听老师讲,不懂的看参考书,回还不懂的话请教老师答,上课要记重点,用一个本记错题,考前看一看自己易错的类型,有目标的复习,多看美文,多积累语文常识,就可以了。
这个学习方法很适用,不论几年级都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最重要的还是认真!加油吧!
㈣ 人教版初中语文阅读题归类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 回复:语文答题公式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加强语气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㈤ 初中九年级语文(人教版)阅读理解,有没有解题方法,要具体的
这可是我平时给学生上课时用过的。珍藏版。
议论文阅读知识要点
目标点击一 论 点
考点透视 论点是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论点应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是完整的句子。它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例:“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许多事不必在乎,是修养,是气度,也是睿智。”、“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考查中,对中心论点的把握和表述一般都是必考的内容。
辨识文章的中心论点须先统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文章的论点表述十分明确,可以直接找原话。有的文章的论点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一般来说,分析文章的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文章的论点。另外,可以通过“认为”、“必须”、“由此可见”、“要”、“是”、“不是”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来寻找论点。
目标点击二 论 据
考点透视本考点主要包括:①辨析论据类型并理解其作用(论据类型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典型事例、史实、数据、图表等;理论论据包括正确论断、名言、警句及科学原理公式等);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论据;③按要求补写论据;④分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例《谈骨气》的事实论据与论点间的关系。
目标点击三 论 证
考点透视 本考点主要包括:①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A.举例论证(摆事实),即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的事例证明论点;B.道理论证(讲道理),即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C.对比论证,即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D.比喻论证,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②论证结构,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考察的重点是论证的结构层次分析。其次,论证结构主要还有以下三种:A.并列式,就是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B.对照式,就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另一种事物(或意思);C.层进式,就是文章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另外,按表达方式来分析,议论文的结构还呈现出“先叙后议”或“议——叙——议”的结构样式。
目标点击四 语 言
考点透视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多用状语、定语等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对表达对象的范围、程度等作出了规定,语言严密周到,没有疏漏。其次,议论的语言概括性强,往往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因此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另外,要注意培养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体味关键语句的能力。
常考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1、对比。 作用:把…和…相对比,突出了……(主要描写的事物)的……特点。
2、烘托、衬托。 区别:烘托——“面”烘“点”; 衬托——“点”衬“点”。
3、扬抑法: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情节曲折,吸引读者,突出(后者)。
4、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作用:烘托正面。
正侧结合好处:使所描写(人)事物(的……特点)显得更鲜明突出,生动形象,立体丰满,具体丰富。
细节描写:突出了……
5、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象征。
托物言志:《爱莲说》。 借景抒情:《春》。借物喻人:《荔枝蜜》《白杨礼赞》。象征:《海燕》。
现代文阅读考点说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学作品)
一、记叙文阅读
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主要抓文章的六要素,弄清楚,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2、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观点3、筛选重要信息
4、了解常见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常用表达方式在作品中的表达效果。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
比如外貌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的作用——表露人物情感
动作描写的作用——揭示人物精神面貌、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环境描写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心理活动、性格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点明人物、事件的意义;揭示中心、升华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感染力
5、分析、归纳文章主要写法、作用
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中心明确、立意深刻、构思奇特、线索清楚、首尾呼应、正侧结合、明暗相随(《藤野先生》)、虚实相生、抑扬结合、托物寓意、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设置悬念(《枣核》)、以小见大
6、记叙文语言特点
精炼、含蓄、深刻有哲理性、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幽默风趣、具讽刺意味
说明文写作特色——材料充分;数据准确;举例恰当
说明文语言特色——平实准确;概括具体;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议论文写作特色——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论据典型;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议论文语言特点——准确、简明、概括性强、严谨
7、欣赏精彩优美的语言,体味推敲语句在文章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与作用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是否准确;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用了什么修辞;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要注意改词的本义以外的义项,如比喻义,引申义等
8、对文章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出评价
A、怎样写的 B、写得怎样 C、写出事、人什么特点 D、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说明文阅读
1、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特别要注意事理说明的对象和特征,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要注意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概括是最好使用文中的原话
2、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结构一般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段与段之间的一般为并列、递进等
说明顺序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欣赏句子、考作用,题型多为简答题)
要特别注意区分说明方法、修辞手法与论证方法
掌握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5、能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想象
6、理解说明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如执着追求、舍身忘我、持之以恒
科学精神如实事求是、科学严谨
7、联系生活,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审视、判断。
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生活
如克隆、太空、气候变暖等
三、议论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论点。
注意提示语,如由此可见、足以说明、总而言之、不难看出、因此等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
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弄清楚哪个论点由哪些论点支撑,怎样证明
3、理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中心论点与分论点;论据证明哪个分论点
4、分析论证方法和作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据、比喻论证
几种论证方法并列:事实论证、道理论证与对比并列;对比论证与比喻论证并列
作用:事实论证——列出典型事实,有力地证明观点
引用论证——引用什么理论、谁的名言证明什么论点
比喻论证——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形象地论述了什么道理
对比论证——通过什么与什么对比,突出什么和社那马的特点,使论证更严密
5、准确判断表达方式
议论文中的记叙、抒情的作用 议论文中的记叙——交代论据为议论服务 议论文中的抒情——表达作者的情感
6、词语、句子的含义 严谨。绝大多数、若干
7、通过想象、联想及仿写、补写等手段丰富文章内容。要注意与上下文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抓住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内容与上下句之间的关系
8、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感想或评价作者观点
A、自由表达 B、你认为这个观点对不对(态度鲜明、有依据、从现实生活找依据)
C、结合实际谈看法、感悟(典型例子) D、仿写。注意形式、内容
E、作批注,从句子内容、写法、语言特点回答(句子——观点、论证方法、修辞、句式)
四、文学作品(小说、散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A、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空填空)
B、梳理情节,给几个字,就写几个字
2、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观点
注意人称(使用第一人称,亲切自然,情感真实,便于描写人物心理,化为作品中的人物)
3、筛选文章信息、概括要点,标题的作用
4、表达方式的作用,写作特色
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细节描写、自然描写、环境描写 议论抒情的作用 表现写法作用
5、欣赏语言(读书卡),给句子的分析——内容、语言、写法、构思、修辞作用
6、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深层含义
7、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能对感人形象,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5-6分)
全身心投入--动笔画画--掌握试卷设计的顺序、试题的顺序、找出答题区间--注意题目和题目间的联系--读题干、明确题目的要求--分点回答(思路明确利批改)--看分答题
㈥ 人教版初中语文答题方式〈套路〉
(我有个当老师的朋友发到朋友圈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全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总结
语文阅读在语文考试中算是失分大项了,不仅阅读量大,对答题要求也挺高的。现在小编整理了语文阅读中最常见的问题及最易得分的答题公式,虽然稍显死板,但拿到高分是没问题的!优秀语文教师都点赞哦~ 家长们一定记得为孩子收藏!
语文阅读常见问题
▊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 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 切景语皆情语。
▊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㈦ 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的断句(人教版),和做题技巧,如果把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的断句都给我了,那么100财富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所以“人皆吊之”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比如北京卷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人”,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北京卷中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解内容和断开文句都有很大的帮助。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北京卷中的“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又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