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配套练习册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答案
孟子》两章 一、积累运用 1、柯 战国 儒家 孟子及其弟子 《大学》 《 中庸 》《论语》(《孟子》“四书”) (南宋 朱熹) 2、D 3 略 4、(1)围攻 (2)泛指武器装备 (3)委:放弃。 去:离开。(4)限制(5)震慑 (6)“畔”通“叛”,背叛(7)任用,选拔(8)奋起,有所作为(9 )在外面,指国外(10)动词,使„„受苦(11)犯错误 5、B 6、(1)震慑天下不依靠武力的强大(2)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3)这样之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7、示例: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②家和万事兴。③众人拾柴火焰高④团结就是力量⑤人心齐,泰山移。 二、8、(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施行“仁政”(3)施行“仁政”的人(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举例论证、对比论证(6)以国家外部而言,“道”指国家之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讲仁义道德。 9、(1)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2)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3)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略 (6)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回答。 10、(1)①明白、知晓 ②同“弼”,辅佐③ 匹敌、对抗④完全 (2)①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能够改正 ②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趋炎附势者没有好下场
❷ 谁知道 学习与评价·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的答案啊
文明与奉献
正值举国关注的奥运圣火在一座又一座城市传递的时候,正当全球华人为奥运倒计时88天祝福喝彩的时候,无情的灾难发生了。在五月的川西,阴雨伴随地震降临,在震后的汶川,大地布满了伤痕。
我听到了哭泣: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在哭泣,失去了父母的婴儿在哭泣,失去了家园的人们在哭泣,失去了生命的土地在哭泣!而我,也在哭泣。为了和我同呼吸,共命运的灾区的人民,为了和我手牵手,心连心的受苦受难的同胞们,为了那些还在等待救治的伤员,为了那些还被困在废墟中的人们。。。我们的同胞正经历着悲伤、死亡、丧失亲人、无家可归等等我们无法想象的灾难与痛苦。
就在这个时候,我所在的学校—新海实验中学组织了一次赈灾捐款,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天灾无情人有情”。文明、团结、友爱之花又一次在新海校园傲然怒放!看,已经退休的白发苍苍的老校长来了,正在休病假的老师拖着虚弱的病体来了,初中部的大哥哥大姐姐来了,一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也来了。。。在捐款箱前,每一个新海人都显得那么庄严肃穆,每一个新海人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因为我们知道:在这个时候,一顶挡风的帐篷,一床御寒的被褥,一碗热乎的面条,一句真诚的问候,对于灾区人民来说也许就是希望,就是明天!因为我们知道:在祖国大家庭里,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我们都是血脉至亲!因为我们知道:身为新海人、连云港人、中国人,有一颗博爱的心是我们立人之本!
在突发的天灾面前,人力显得那么单薄;可在共同对抗灾难的时候,人类又是那么的伟大!天灾无情人有情,我们相信,这些饱含着全校师生爱心的捐款,将给灾难中的同胞带去废墟中重建家园的勇气和力量!我们也相信,在连云港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时刻,对灾区的人民的支援救助,不正是显示了我们连云港人的最高素质和最大的爱国热情吗?
朋友们,面对地震灾难,让我们风雨同舟;创建文明城市,让我们携手并进。让文明与爱心同在,创建与救助并行!
❸ 九年级语文学习与评价答案,人教版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诞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作者冷峻的目光首先注视着现实。文章一开头就列举了三种事实: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些事实都见之于“公开的文字”,表示言之有据,事实确凿,然后很自然地引出本文批驳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但作者当即指出,这个提法本身就是不确切的,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这明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这种以论敌的论据为论据来反驳论敌的论点的方法,使文章在从容不迫的气度中,蕴含着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
文章在指出一部分人连他信力都已丧失之后,笔锋一转:“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作者在这里开出的“新生路”,意在反衬下文的“死路”:“玄虚之至”的求神拜佛,只能说明“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一结论是前文的自然引申,但文笔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在层层递进的推理之中,始终贯穿着逻辑的力量。
在批驳了论敌的论点之后,作者深沉的目光由近及远地转向了我们民族古老的历史。他那纵贯古今的思绪首先从严峻的现实中生发开来,指出“自欺”并非现在的新东西,而是古已有之,于今为烈,以致“笼罩了一切”。“笼罩”一词,在这里用得十分准确、形象,它生动地描绘了这种思潮像毒雾一样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并蔓延到了各个领域。然后,作者用“然而”一转,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他们当中,既包括历史上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更包括现在那些“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而又“被摧残,被抹杀”的人。这样,作者的思绪就在追溯历史长河的源流之后,又回到了现实,明确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文章的结尾提出了判断自信力有无的正确标准:“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状元宰相”,当是泛指古今封建统治阶级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代言人。“地底下”,则是泛指古今一切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并与前文的“笼罩”成为鲜明的对照。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恰与文章开头“公开的文字”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❹ 九年级语文基础训练答案人教版
练习册后面的网址里有答案
❺ 九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全效学习答案
成都市2007—2008学年度上期期末调研考试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卷(共100分)第工卷(16分)(共10分)B (“颤”应为ch6n)D (A项“饶”应为“娆”;B项BC (“各自为政”为贬义,用在此处与语境不合,可改为“各得其所”)C (应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共6分)C (“是”应为“(就是)这样”)B (“以”与题干都是“因为”之意;A为“来”;C为“用”;D为“把”)C (文中并不能看出“一旦有机会肯定会报复”这一信息)第Ⅱ卷(共84分)三、(共12分)9.(共4分)(1)布衣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免”“抢”意思的各计o.5分) (2)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或“长跪着”)向唐睢道歉。(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色挠”“谢”意思的各计o.5分)10.(共4分)(1)奉命于危难之间 (2)塞下秋来风景异 (3)更深月色半人家(4)一览众山小 (5)白云千载空悠悠 (6)烟笼寒水月笼沙(说明:填对一处计1分。一处中凡有错字、别字、漏字、添字之一者,该处不计分。第1l题要求与此相同)11.(4分)(1)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2)沉舟侧畔千帆过头万木春 (3)参考: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四、(共12分)病树前12. (3分)不能删(1分)。一个“总”字表达了自我炫耀、夜朗自大由来已久,删去后就无法准确地表达出这一层意思。(2分,意思相近即可计2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13.(3分)是针对论敌的论据进行批驳的。 (或: “针对论敌的论证过程不合逻辑、偷换概念进行批驳”) (1分)这样批驳意在阐明中国人失掉的并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2分,意思相近即可)14. (2分)第①句“中国人”是指所有的中国人;第②句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九年级语文调研考试题答案第1页(共4页)其御用文人。(1句1分)15. (4分)本文树立的中心论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用自己的话回答,意思相近也可)。(1分)第?一8段主要运用事例论证的方法(或“事实论证法”“例证法”)进行论证。(1分)以从古到今的事实有力地阐明了中国没有失掉自信力大有人在,增强了说服力;(1分)同时在论证自己论点的同时,间接反驳了对方论点的错误。(1分)(意思相近,分析合理且恰当即可计分,不够合理酌情扣分)五、(60分)16.(60分)等级评分标准答案补充B 卷(共50分)一、(共4分)1. (2分)一个“卷”字写出了出猎者纵马狂奔之情状,极言行走之快;(1分)同时写出了出猎者的情绪高昂,精神抖擞。(1分)(意思相近,即可计2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2.(2分)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雄心壮志。确酌情扣分) 答案补充二、(共12分)3.(2分)D (“反”通“返”,返回)(意思相近即可计分,不够准4.(4分)(1)(2分)主人听了很感慨,把书资助给(供给)他,(后来匡衡)终于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学者。(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资”“遂”意思的各计o.5分) (2)(2分)匡衡赶上他,说:“先生停下来听我说,我们再(继续)探讨刚才议论的问题。”(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理”“前”意思的各计0.5分)5.(2分)凿壁借光(或“凿壁偷光”) (1分)在墙壁上凿洞,借邻家的灯光看书(或“形容勤学苦读”)(1分)6.(4分)匡衡是一个勤奋好学、善于讲解诗书并愿与人探讨问题的人。(基本意思与文中内容相符即可计2分)第二问是开放性题,评价恰当且合理即可计2分,不够合理酌情扣分。 答案补充三、(共22分)(一)(4分)(1)填写人物不计分; (2)能准确概括出所选人物的性格特点的计2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3)喜欢的理由充分且扣住人物本身而谈的计2分,不够充分或不够符合人物本身身份的酌情扣分。(二)(18分)8. (4分)主要写了父亲四件事:①“父亲”送“我”读大学到车站;②“父亲”山上锄地及与“我”一起下山回家的情景;③“父亲”对“我”报考研究生的支持;④“父亲”再次送“我”上学。(每点1分,概括不够准确和语言不够简洁酌情扣分) 答案补充 9. (4分)(1)(2分)这一言一行写出了“父亲”虽不爱言语,但却写出了对远离家庭的儿子的深切的关爱之情。(基
❻ 谁能给我九年级语文人教版的练习册答案
上册还是下册??麻烦你把第一页的第一个题目写写。。我看看答案是不是对的
❼ 语文练习册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答案
哪本练习册呀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