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学语文 > 小学语文过程性练习

小学语文过程性练习

发布时间:2021-01-02 12:25:37

㈠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效率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学习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很多老师都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了一些练习题目,希望能够通过课堂练习来扩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目是每个老师都会做的事情,但是不是所有的练习题目都是有效的。
一、认真挖掘课本
想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需要老师认真挖掘语文课本,对课本上的知识都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对课本上的内容有了准确的了解,老师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来给学生布置课堂练习,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小学语文课本的教学,老师应该在挖掘课本的过程中明白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能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拿到一篇课文最先做的事情不是去研究课本而是在网上寻找一些教学设计,在教学的时候直接模仿别人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是非常不合理的。
老师在教学之前应该深入地钻研课本知识,对课本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才可以很好地设计一些课堂练习,好的课堂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还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比如说,老师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之前,可以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老师应该去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文章的写作意图等,老师还应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认真地思考,老师也要认真地借鉴一些资料书,看一看别人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从资料书上选择一些好的练习题。虽然老师在挖掘课本这个环节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练习有效性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想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还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想要主动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彩的教学设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途径,老师在教学之前应该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方式和内容进行教学。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师选择用提出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有的老师选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有的老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老师在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基础,也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特点。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老师教学的方式十分固定,总是千篇一律,先对作者进行介绍,之后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然后对课文的段落进行划分,详细讲解每一个段落的主要内容,最后就是帮助学生解答疑问,这样的教学方式太过僵硬,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说,老师在教学《望天门山》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放一段音频,让学生通过听别人对这首诗的朗诵进入到课文中。只有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老师在布置课堂练习的时候,学生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练习当中。
三、提倡合作学习
有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都会选择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增进学生对彼此的了解,让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堂练习,这些课堂练习需要学生小组共同完成,每个学生负责一部分的内容,只有每个学生对自己负责的内容做到尽善尽美,才能够保证小组任务的圆满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也能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重要渠道,比如说,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去搜集和圆明园相关的资料,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最后选择代表在全班进行发言。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下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说,老师在教学《陶罐和铁罐》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演话剧,每个学生扮演一个角色,把这篇课文用话剧的形式展现出来。
【结 语】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小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和课堂练习中,老师要精心选择好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近两年我校的研修主题一直围绕着课堂练习,课堂练习在课堂中的地位也是日益提升。的确,课堂练习是学生吸收、巩固和运用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高质量的课堂练习,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将知识迁移运用,真正将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笔者这学期执教了一节公开课《秋天的雨》,经过前期的教学设计和不断地试教与修改,对于课堂练习有了一些感触与收获。
一、形式多样,激发练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要面向生活,应该积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多形式的课堂练习恰恰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笔者就在朗读形式上修改了好多次。
当然,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也不能盲目追求多样性,而忽视了教学的本真。笔者认为在构思练习形式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练习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具有不同的特点。低段的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幼稚、有趣的形式能吸引他们的注意;而高段的孩子已经不再喜欢这类形式。因此,在低段时,我们可以多用游戏类的课堂练习,例如“开火车”“闯关”“摘苹果”等形式的课堂练习;而在高段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写小练笔”“续写故事”等练习形式。
(二)练习形式要因文而异
不同题材的课文所适合的练习形式也是不同的:
1.故事类:故事类的课文可让学生现场讲一讲、演一演。
2.美文类:美文类的课文本身语言就比较优美,适合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一次次地提高。
3.科学类:科学类的课文语言相对比较枯燥,有些知识点也比较难理解,这时我们可以借助视频等较为直观的形式进行教学。
通过多形式且高质量的练习形式,课堂练习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将“苦练”升级为“乐练”。
(三)练习形式求精,不求多
形式多样,并不是说我们要盲目追求各种各样的练习形式,量不必多,但要精。花里胡哨但没有意义的课堂练习,反而会让学生如坠云雾,从而失去练习的目的。
二、层次清晰,提升练习效果
学生的思维是有选择性的,对于有规律的知识比较容易记住,而对于那些笼统的、毫无规律的事就不容易记住。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以把一些知识点进行分析、整理、归类,方便学生记忆。
笔者在执教《秋天的雨》这一课中的词语教学这一环节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原稿中,我只是将含有生字的词语找出来,全部放在一起,让学生读,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的提高并不是很明显,课堂效率也并不高。后来经过思考,我将词语分为含有难读字的词、含有多音字的词和含有轻声字的词,每一组词语想要达到的目的很明确。
经过这个环节的设计,我觉得在练习层次性的体现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并列式——找规律,归类
《秋天的雨》中的词语设计采用的就是并列式,三组词语是并列的关系,每组词语都有一个共同点。要设计这样的课堂练习,我们应该先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然后把具有共同点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归类教学。
(二)递进式——先易后难,层层递进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我们可以先由“易”入手,为“难”做铺垫。在学生掌握后,然后拔高难度,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样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也让原本的难点大大降低了难度,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
三、紧扣目标,把握练习方向
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我将“背诵第二自然段,积累语言。并能正确运用( )像( )的句式”设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在之前的教学设计中,我一直将这个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后面的正确运用句式上,而忽略了背诵与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我们的课堂练习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如果课堂练习脱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再精彩的练习也是无意义的。就如本课的句式练习,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些句子好在什么地方,是怎么写的,才可以让学生去模仿,去应用。因而,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需要更细致,将文本目标解读得更到位。
那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如何才能更好地紧扣教学目标呢?
首先,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情。每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状况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只有在了解了各班级的学情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相应的课堂练习,从而更快、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我们应该深入钻研教材,紧紧抓住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选择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同时,我们要对课堂练习进行全盘考虑,明确了解每个课堂练习的目的所在,既要了解自己所设计的课堂练习对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新知识有哪些促进作用,还要考虑课堂练习对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是否有帮助。
如此,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让课堂练习紧扣教学目标。
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以“探寻以课堂练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作为指导思想,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真正做到练习之花在课堂中绽放,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效率
为了使学生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并发展成娴熟技能,同时,也为了避免将大量练习压到课外,以减轻学生负担,加强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呢?
一、要科学地把握练习的时机
一堂课内,练习时机的选择,来不得半点盲目性、随意性和主观性。比如,对教师的讲解,学生还没有听明白,还没有理解,教师就急于让学生进行说或写的练习,这种盲目超越的练习中的错误一定很多,自然谈不上调动学生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一知识点,渴求了解新的知识,需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教师却还一遍又一遍地增加练习次数,这是机械重复,是停滞。讲解突破了课内某一难点,这一知识难点在学生大脑中初步形成印象,需趁热打铁,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消化,理解运用,若教师还喋喋不休地分析讲解那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势必会使学生本末倒置,茫无头绪,这是讲解与练习的错位。或者将许多难点堆在一起,连珠炮似的“发射”完,才让学生练习,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样的练习缺少渐进性。所以,练习要以教师的讲授得法为前提,练要适时、适度,要恰到好处。
课堂练习,有讲解之前的反馈检测,看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起铺路架桥的作用。有讲解之中的练习,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积极思考,深入钻研课文;另一方面,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调整讲授内容和讲授方法。有讲授之后的练习,以便复习巩固,强化记忆,查缺补漏,由熟到巧,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不管是哪个环节采用哪种练习形式,教师都要把握住最佳时机。而把握最佳时机,不但要理解和掌握教材以及“课程标准”对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要求,明确课时训练目标,而且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全身心地投入课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掌握学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练的兴趣,调动学生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练习题的设计要保质保量
为了高效地利用课堂上极其珍贵的练习时间,练习题一定要认真选择,保证质量,控制数量。所谓保证质量是指:(1)练习题的训练目标明确,难易适中,学生“跳一跳,能摘到”;(2)练习题的典型性强,能举一反三;(3)练习题的技巧性强,能启迪智慧;(4)练习题的趣味性强,为学生喜闻乐见;(5)练习题的综合性强,能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控制数量,是指不能见题就做,要讲求时效,不但要注意练习题对巩固已有知识的覆盖面积程度,还要注意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练习时间。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做完规定的练习题就草草收场,或题量太少而时间绰绰有余,都不算数量控制合理。
三、要重视练习的过程
课堂练习的过程,既不能平铺直叙,又不能使训练一步到位,学生望尘莫及。教师要始终抓住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不完全到完全,螺旋式上升,使练习有台阶,有层次。更为重要的是,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思考。比如,学生正在小组讨论或阅读思考,教师绝不能急躁冒进,频繁催促逼问,也不能以自己的讲解和结论去代替学生的思考,而是要看“火候”,从旁点拨,引导学生自己走完练习的全程。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检查,有评价,这对学生是一种督促,也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尤其是不能忽视评价的作用,检查中成功的评价,可以使学生知得失,成功的评价应具有启发性和鼓励性。对学生练习,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学会了某些知识,而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扎扎实实,严格要求,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练习中不断提高。
四、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
练习要时时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所设计的题目要具有普遍性,以启发全班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提问检查要覆盖好、中、差三类学生,要避免少数学生会做、多数学生处于消极状态,课堂变成“尖子生”活动,大多数学生当“陪客”的现象。
五、针对教材,设计训练方法
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分散思维指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词语、句子,都有启发学生分散思维的因素可挖掘。教师要针对教材,精心设计,以发展学生的分散思维。如指导学生使用介词“以”“在”“向”,副词“已经”“常常”“极”等,可采用“一词造多句”的训练形式,激发学生看谁造得多、造得好,范围、对象要广,并且不能与发言的同学相同。比如,扩句、缩句、反问句、把句子写具体等句型训练,就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句型的特点,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积极,教学效果好。
六、练习设计要有启发性
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为了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使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巧妙地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练习,是实现这一转变的一种有效途径。如在教学《熊猫玩具》一课时,为了导入新课,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熊猫玩具》这篇课文,从题目上看,作者描写了
和 两个地方,作者在写熊猫玩具时,先写了 ,后写了 ,最后写了
。通过这一练习,既复习巩固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又使新课的引入显得自然顺畅。
七、练习设计要体现对比性
语文课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课,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如课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扩句练习。这样,使学生从对比中充分体会到文章语言的优美,学习作者在语言使用上的技巧,激励学生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学好语言,写好句子。再如,在教《大熊猫》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它(
)地坐在那里,一双( )的大眼睛,( )地盯着( )的竹叶。在这里,通过填词练习,让学生明确这样写的好处,从而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八、练习设计要讲究趣味性
“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教师只有懂得学习的规律,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把学生从沉闷的课堂气氛中带进异彩纷呈的知识花园中,让他们如蜜蜂一样勤劳“采花蜜”,乐于“酿蜜”。为此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
还可通过“找朋友”练习,将词语搭配起来。
九、练习设计要注重实践性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正在被一种新型的课堂结构所取代。新结构面向社会,面向实践,走近生活,贴近生活,因此,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设计也应注重实践性。如在教学《大熊猫》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完成这样的练笔:《小白兔》,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之,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极其重要的环节,我们要精心设计,并使之优化,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上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㈡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高段典型练习题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高段典型练习题
作业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效的语文作业可以检测学生课堂听讲能力和知识消化、巩固、运用能力,也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目前我们高段语文教师在课堂布置作业时总是沿着作业本或教辅资料草草布置了事,要么就是侧重于双基训练,存在着“三轻三重”的现象,由此步入了以下几个误区:
1、重基础轻能力作业。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布置作业便让学生头也不抬的写、写、写,或让学生抄生字、抄课文,或让学生做课堂作业本,很少根据课文设计阅读作业;有的即使设计了作业,也是在基础上设计,能力题型少之又少。
2、重作业数量轻作业质量 。有的教师总以为学生做的题目越多越好,因而每天都要布置0.5—1小时的作业量,或是同类型的机械重复,或深浅题目的比利失当,或不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因材布置作业,“满滩一捆柴”“有枣无枣打三竿”,忽视了所选题目的典型性,所布置的题目大多起不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3、重课堂本作业轻课文后练习。个别教师十分迷恋课堂作业本练习,他们对课文后的练习题往往不屑一顾。
(二)理性思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正日益突出。作为农村老师如何在“轻负担,高质量”的前提下,根据单元教学目标,更好地解读文本,设计一些课堂作业与练习就显得至关重要。
现在的语文教学趋势,每堂课都要求一定的时间安排学生练习,《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指出:语文作业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低年级以单项作业为主,重在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中高年级适当增加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课内书面作业时间一般不少于8分钟,但作为一个一线的语文教师,如何根据单元阅读目标,设计合适的作业练习与设计呢?
二、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课堂作业与练习”是指以单元阅读目标落实为基点,课堂作业与练习设计要跟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指向语文,体现言语活动,体现基础和能力题型的层次性,不同学段练习有所侧重,倡导以练习为主线的阅读教学常态设计。
三、研究指向、内容与过程
(一)研究指向
1、通过小学语文课堂作业与练习设计研究,设计出具有有效性小学语文课堂作业与练习。
2、通过小学语文课堂作业与练习设计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作业与练习设计能力。
(二)研究内容
任何一篇文章,在进入教材之后,就不仅仅只是一篇文章,而是给学生提供培养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材料。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生动的描述、巧妙的构思等等,都是进行作业设计的好素材。
1、积累运用作业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以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
(1)语言作业。根据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设计积累语言性的作业。题型大致有字音、字义、词语的辨析、词语巧搭配等方面的设计。
(2)句式作业。课文中往往有一些精彩的句式或段落可以进行仿写。如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排比句段等。
2、文本再生作业
深入解读文本,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寻找语文的核心价值,这个“核心价值”就是文本特有的“语言形式”,精心设计作业。
(1)精彩再现。可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课文重点进行设计。可以让学生概括、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2)句式再放。课文中往往有一些词语准确,句式优美。设计时可以从这方面找准练笔点。
3、课文迁移作业
怎么使小学语文从教教材走向教课程内容;语文教学如何更好地走向学生为本,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践活动?那就要用课文教语文,迁移练笔?根据教学目标,让课文的一些知识点在运用,达到知识的迁移。作业的形式应不拘一格,灵活务实地处理学与练的关系,力避单调重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1)仿写。要根据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来取舍内容,设计作业与练习,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语言的表达规律。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精美语言,用规范的语言来影响学生的写作。写一个片段,一句话,持之以恒,自然“润物细无声”。可以抓住特点仿写,有的文章语言很有特点,我们就仿写它的语言;有的文章写作方法很有特点,比如集中描写人物外貌,比如集中描写动作、心理、语言的,这些都可以作为专项去进行仿写练习;有的文章结构很有特点,如总分结构,倒叙结构,插叙结构等我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仿写。
(2)创生。创生,是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以丰富感受,深化理解,满足内心表现欲望的一种读写训练形式。创生方式主要有补白、拓展、改写、续写等类型。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教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读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生活延伸。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和经验总结法辅以文献资料法。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4.3——2014.4)了解高段语文老师布置课堂作业现状,根据实际梳理研究内容,搜集有关资料,设计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4.5——2014.12)制定具体可行的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研讨活动,调整研究方案,对课堂作业与练习设计进行实践,从而慢慢完善。积累素材,进行阶段性小结。,
3、总结阶段(2015.1—2015.4)搜集相关资料,总结课题研究收获,并将研究随笔进行整理,归纳,从而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㈢ 如何培养小学高段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方面过程性资料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知识成倍增长,人类新生代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但是,人类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知识不变,需要具备自学能力的要求不变。一个有自学能力的人,他总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知识体系结构、兴趣爱好,主动积极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去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自学能力,就是指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所谓自学,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做学习的主人:自己想方法读书、思考、提问、记忆、练习;自己安排时间,处理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自己查资料,找窍门,总结学习经验、教训和方法。所以自学本身就是创造力的培养和锻炼,善于自学的人将来也善于研究,善于工作,善于生活。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我国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让学生主动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给他们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会学习,他们就可以运用自如地探求课外知识,吸收生活的养料,汲取文学的雨露阳光,从而形成扎实的语文根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自学能力的养成不仅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还可使语文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工具。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来促进他们语文素质的提高?以下试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方面作些浅析。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是自学语文的前提。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鼓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这篇游记游览顺序是什么?在游览双龙洞路上,先由外洞进入内洞有哪些所见所闻吗?路上什么样的景色?这篇课文突出了双龙洞的哪些特色?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 和题目中的“飞”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以境引境: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三亚落日》《烟台的海》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趣,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大江保卫战》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 树立自学的信心是自学语文的关键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自主性不是很强,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用信任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体会课文,感悟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疑难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充分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养成各种良好的自学方法是自学语文的核心
“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教儿童发现真理”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的话对我启发很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学生能接受的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形成学习技能,才能使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终生受益。 如果教师在要求学生自学时,不进行合理引导,而是放任自流,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如脱缰的野马,既无法驾驭,又达不到目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在一定原则要求下,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参与、创新等多种方式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 一) 巧设疑问,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一些学生,教师让他看书,他既不动笔,又不动脑,只是走马观花,书上和笔记本上空白一片,结果一无所获。因此,教师必须先布置好学生自学的任务,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用笔划出生字词并查字词典,划出关键句段并认真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这篇课文作充分的研究,并通过几个有概括性、诱导性的问题来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和分析文章,就会有的放矢,达到自学的目的。
( 二)让学生自讲自练。教师适时点拨学生自学,并非是老师和其他学生完全分离的埋头单干,其实质应是师生间的共同探讨和创造。例如,我每次在学生自学完毕后,就要从好、中、差三个等级的学生中抽出学生代表,让他们分别到讲台上来给其他学生和老师讲解他们的答案、思路以及他们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我专门把其中有错误、有疑问或有新意的地方提出来让学生探讨,并给予他们及时的指正和表扬,要求学生经过我的点拨后再去认真总结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并运用这些思路和方法去独立地做课后练习或其他资料上的习题,真正形成“自学——自讲——讨论——点拨——总结——自练”的参与型自学模式。
(三)让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在检验学生自学结果和总结学生自学经验时,教师的点拨固然重要,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交流也绝不可少,他们可以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真正通过对别人的评价和总结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我在作文教学时,很少先去改学生的作文,而是要在学生互相评价和改正后再连同他们的评价一起点拨。其实,学生阅读同学的文章会感到无比的亲切,而且非常认真,这对他们的阅读和写作,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我们采用不同的形式组织学生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低年级多采用朗诵美文、背诵课文、表演童话故事激发兴趣,用故事会、小文学家等为学生开辟文学乐园;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多采用辩论会、文学家大比拼的形式为学生开辟乐园。
但教学活动中不能将学生分出“优生”“学困生”而区别对待,否则教育的结果只能形成畸形的师生关系,并且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对于自身优秀的学生,老师要把他树立成为本班的榜样,在本班起到示范领头的作用,而对学困生则更应该把他们当成成长中的人,当成自己的朋友来以诚相待。而不是把它看作被动的,有待于喂给知识的“孩子”,在生活中更多的关注他们,随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慢慢他搞他们的能力。
四、养成各种良好自学习惯 是自学语文的保障。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三条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认为,基本的自学习惯包括:
(一)培养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必须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按照读懂一篇文章的要求,预习应做到四步:一画:默读课文,默读之后,马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切勿读完了便勾画出自己不认识和不理解的词、句子。二分: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三答:尝试性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四提:提出问题。“有疑则进”,有求知欲,则有兴趣。课堂上带着期望而来,就有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发挥主体作用,把功课学好。 在这里,我要着重谈一下默读,默读是我们自学课文的主要方式。它要求不指读、不动唇。因此,我们在默读中,应该做到:
(1)养成按句默读的习惯。即用眼睛一次把握住一个句子,而不是按字或一个个单独来瞧,以提高默读速度,培养整体观念。
(2)养成边默读边查问的习惯。对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查字典、翻资料、找工具书,弄懂了再读下去,不马虎了事。
(3)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一边看句子,一边想这句话的意思。
(4)养成边默读边画批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在默读过程中,要逐步养成边读边作记号,逐步具备批注的能力。
(5)养成边读边记忆的习惯。在默读中,要边读边记忆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一些关键的词句和一些优美的片断.
(二)培养使用字典的习惯
在听说读写中,教给学生三种查字典的方法,使用字典的习惯。一记,在听说读写中,凡遇到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先记下来。二查,用三种查字法的任意一种查出自己需要理解的字词。三联,联系上下文看字、词出处的语言环境。四选,根据上下文选择字义词义,作出判断。五俗,用自己的话将字义词义通俗的表达出来。比如教学古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话中的“举”的含义,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该字的意思为:(1)全(2)向上伸(3)向上抬。联系上下文我们选择(3)。
(三)边读边做记号的习惯
古人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说法,我们强调学生自学时必须动笔做记号,以起到突出重点、提纲契领、促进思维深入、弥补记忆不足等作用。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教给学生做记号的方法,规范了符号,指定了内容。内容大致包括七个方面:生字新词,多音字,关键词语,精彩的语句,重要的地方,对某些内容有疑问,需要重读或摘抄的章节。学生处于不同的阅读阶段给相应的内容做记号,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到了增长,思维也随之不断向纵深发展。
边读边做记号应该注意三点:1、思考为主,记号为辅,不可喧宾夺主,让大量的记号挤占了思考时间。2、做记号要简明扼要,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符号能代替的,绝不要赘述多言。3.、做记号最好在课文中进行。有些教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复习。4、可适当运用这些常用符号:在下边画“——”,在下边加“·”,在下边加“○”,在后面加“?”和在前面加“△”等。
(四)质疑问题的习惯
“学贵存疑”。一个学生,如果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提出问题,对知识的获得没有产生过疑问,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不善于学习,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有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出难点,不断地产生疑难,又不断地解决疑难,才能获得知识,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首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敢问”。传统教学总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容易处于被动,受到压抑,产生一种上课就是答问的定势。要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的“问”,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提问的勇气,为他们创造研究探讨的自由天地,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其次,要紧扣教材训练学生“会问”、“善问”。有些教师担心学生“不会提”、“乱提”、“提不好”,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限制学生提问。其实,只要紧扣教材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训练,学生是能达到“会问”、“善问”,从而形成独立的质疑问难能力的。以审题为例,有的教师这样训练:1、指导学生抓课文的重点词语提问。2、抓课题中的标点符号提问。3、抓事物之间的关系提问。这些提问既调动学生积极性,也锻炼思维能力,经过这样长期训练和引导,“不会提”、“提不好”的顾虑没有了,“乱提”也就渐渐纳入预定的教学轨道。课堂教学不是更有质量和效率吗?
(五)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它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它能提高和检验学生乐趣。培养这一习惯应该注意:1、教育学生树立独立完成作业光荣,抄袭作业可耻的观点,在班级形成良好的作业风气。2、建立严格的作业制度,如尽量在课内完成作业,以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收作业要及时,作业不得雷同,反馈及时等。3、教师应增加富有创造性的作业,减少机械性作业。
我们强调学生必须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真正在作业过程中体验知识应用的巨大作用。如果真的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时,又需要通过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小组合作完成作业,可以解决一些开放性问题、研究性问题、争议性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元思维。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自身能力和合作发展能力,保证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相结合,培养学生自由、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阅读后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方法,锻炼作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
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式的读书笔记,应该注意:1、要教给写读后感的方法。要求根据原文的内容和写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读”有“感”,夹叙夹议,以“感”为主,不要过多地抄录原文。2、深入理解原文,领会实质,抓一两个方面写感受,不要面面俱到。3、以练为主。训练初期评点可适当多一些,具体一些,学生掌握方法、适应后,可少评或不评。
保证让学生每天有4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内容包括少儿书报、少儿电视节目等;同时养成读思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形式内容不限,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精彩文段,还可以是漫画创作,学生自行设计,自得其乐。在丰富学生词汇、语感的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孩子的思维和鉴赏能力训练。
(七)勤于动笔的习惯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倾诉,及时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情和事物写下来,坚持小练笔,坚持写日记,参加社会实践,办班级黑板报,编个人作文集等都是激发学生勤于动笔的好办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增强了参与意识,形成了良性循环。
(八)及时复习的习惯
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著名论断。它就深刻地阐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里,而新知识识记过后,很快就会遗忘,因此,需要及时复习巩固。
首先,要指导他们根据遗忘的规律及时复习、多次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及时复习能够阻止通常在识记后立即就会发生的急速遗忘,而多次复习,才能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否则,恢复字的识记,在每一课学完后及时地巩固,一个单元学完后再次复习,期中期末测试时再进行集中复习,这样一般能收到很好的识记效果。
其次,要教给学生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复习并不等于单纯重复。机械重复活动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而且容易使大脑疲劳。运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则会使学生感到新颖生动,激发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效果。还是以生字识记为例,除了采用看拼音写词语、听写等常见方法外,还可采用找朋友(形近字辨析)、请你当医生(纠正错别字)、开火车(生字组词接龙)等多种方法,学生往往在玩中生动活泼地复习巩固了知识。
最后, 要培养学生自己写学习小结的习惯。课后复习在一课书学完后,抓住课后作业题进行复习。单元复习放在一组课文学完之后,写出该组的重点来。期末考试指学期终结前的复习,抓住字词句篇几个重点,归纳复习,写出复习总结,学年复习放在暑假,自学复习提纲,按提纲抓要点,再写出小结,最后有条理地记忆。这样,便于沟通知识的联系,温故而知新,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高低是判断该生能否主动的、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的重要标志。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全方位进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为主”的原则,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会思、善思,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经常讲革命先辈和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杰出人物成长的过程,理解他们崇高的境界,使学生认识到为祖国为人类进步而奋斗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力量源泉,激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发愤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才能把语文知识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至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解放教学思想,努力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一定会有更大的发现,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真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㈣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练习课的有效性

一、语文教学目标确定的全面化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传统的语文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语文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语文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将教学目标分为: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在选材、布局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二)能力训练点
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提高阅读欣赏史传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文中的为人,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本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好处。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教学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语文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任务分层化。语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知识、情感、学法、思维训练、实践技能提出相应目标。通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
二、语文教学内容精选化、整合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①]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完成,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我主张语文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语文教材、不要把握语文教材意图。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需要对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1、理清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在教材的“品质”上,叶圣陶提出了“朴实、精确”的要求,主张足以示范,以顺应学生“身心的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能”。这更是一种基于语文素质教育根本目标的正确主张。毫无疑义,语文教材只有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范本,学生所掌握的语文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人生发展的阶梯。
2、体会新 教版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新教版中语文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了解新教版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新教版中语文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学思想、方法,体会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3、用好、用活、用实 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 语文教材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语文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 语文教材,对 语文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叶圣陶的语文教材理论不但包含了叶圣陶对于语文教材标准、性质、功能的富有特色的见解,还包含了他对于语文教材归宿的别有见地的论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这历来是叶圣陶语文教材归宿论的基本思想。他把语文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要求教师从教材出发,尽量推广、扩大,落实到课外广大的阅读天地。他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②]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因此他强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③]他说:“阅读要养成习惯才实用,所以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一项教材。”[④]通过教材,带动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这确应成为语文教材观所追求的归宿。
4、细节上应学会推敲。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 语文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 语文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 语文教材钻研得越深,语文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我们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 语文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真正达到熟练地驾驭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5、驾驭 语文教材要经过一个“懂──透─ --语文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透,就是要知己知彼,掌握应学 语文教材与已学、待学 语文教材的联系,熟悉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所教班级的群体特点和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能力差异、思维特点等,做到有的放矢。化,即实现转化,要在懂、透以后通过得心应手、配合默契的语文课堂教学,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叶圣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教材中的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任务并不是硬要把这些例子讲深讲透,而是要用好这些例子,超越这些例子,走出这些例子,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目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够集中精力,坚韧不拔地探索下去,并能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
1、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学会写作,从中获得知识。
2、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要求语文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无误,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剔除颠三倒四的罗嗦话、无关紧要的两可话、牵强附会的题外话、不着实际的空洞话、不合语法的半截子话。
3、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是指由语文教师内心的情感引起语言快慢急缓的变化,并和语言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也绝非矫揉造作,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同样,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也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不能为了节奏而节奏。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启发性的教学目的。
4、含蓄幽默,耐人寻味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语文教师只引导思路而不告诉结论,不讲本意而进行烘托和暗示,让学生思而得之。语文教学语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讲授富有启发性。含蓄幽默的语文教学语言是耐人寻味的,它能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像力,去丰富和补充语文教学内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风,拂得学生心智激荡,乐得学生学而不倦。
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荡着清香。好的讲解,严谨而不乏机趣,庄重而不乏诙谐,让人如坐春风,如饮甘露,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妙不可言。语文教师的讲解不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一定要表达完整,入心入耳;也不必字字珠玑、语惊四座,但一定要凝练准确,经得起推敲,真正做到“有实事求是之心,而无哗众取宠之意”。

㈤ 小学语文怎么学

对于语文这个学科来说,就一个词可以概括学习方法,那就是“积累”。积累字词、积累好句、积累好文。所以,语文不太可能突飞猛进,只能通过平时不断的积累才能取得进步。

最后,学语文还有一个百变不离其宗的方法,那就是课外阅读。现在网上有很多语文特级老师推荐的小学生必读书目,我的做法是把这些书都买回来摆在书架上,然后由孩子根据个人喜好,自己选择读的书,然后每天坚持读书半小时。有些家长喜欢规定孩子读哪本书,个人觉得这样孩子容易有逆反心理,不如让他自己去选择,读得开心,效果自然也更好些。

㈥ 小学语文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那就是根据学生的啊,日常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表现,然后进行评价

㈦ 什么是小学语文跟进性练习

俗话说,意识决定行动。作为语文教师,应认识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回,把作业作为学生的发答展方式之一,让完成作业的过程不仅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成为学生实践、发展的过程;认识到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既可以反馈学情,又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能大大提升教学效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业设计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体现实践探究。教师更要改变观念,承认学生个体发展倾向方面的差异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作业设计时要对应教学目标,兼顾人文和自主性原则,严格控制时间,又指向语文学科本质,从而提升语文作业的有效性。教师要站在让学生享受快乐童年的角度来设计作业,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

㈧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练习册[下册]《过程性评估》综合复习[1《养花》]答案

什麼六年级语文练习册]《过程性评估》综合复习

没照照

㈨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复习百度文库

总复习的内容很多,而时间是有限的.要搞好总复习工作,必须对教学的现状作认真的分析,合理地安排好教学时间. 在分析教学的现状时,除了要学习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外,还要认真地分析学生在前五年所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基本要求及其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制订出总复习的指导思想:以所教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一、在总复习中,应该着重复习的内容有: (一.)基础知识. 1、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认读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地书写大小写字母;能正确地拼读音节.要着重复习读拼音,写词语和句子.读拼音,写词语、句子的关键,是拼读后,要先想出语义,然后正确地写出有关的汉字. 2、汉字.原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对识字和写字教学都十分重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阶段累计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所谓认识,就是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并能正确地书写. 3、词语.词语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掌握的词语越多,阅读的速度就快,表达的意思就越正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而且大部分能在口头和书面中正确地运用.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的.要注意积累词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对词语的积累非常重视.要求学生积累的词汇,主要是指在课文中所学到的词语. 4、句子.一个句子能清楚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要求学生掌握四种基本的句式: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认识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要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把话写得生动一点. 认识复句.要求能用关联词语造句,在句子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要能正确地修改病句.病句的类型主要是:用词不当、句子成分残缺、前后重复和矛盾等.复习时,要安排修改一段话的练习(标点、字、词、句等). 扩句和缩句.扩句,是在句子中添加恰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缩句,是把句子中附加成分删去,使句子简洁明了.在复习的时候,要讲清要求和方法. 5、标点符号.能正确地运用句号、逗号、顿号、冒号、问号、感叹号、双引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分号和破折号.标点符号,只要求能正确地运用,不要求说出其作用. (二.)阅读. 在新《课程标准》中,共提出了11点要求.其主要的是: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关于阅读的要求,作一些说明:(1)句子意思的理解.(2)给自然段划分层次.(3)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4)文章的中心思想.复习时,既要提示学生弄清作者的本意,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5)体会思想感情.实际上有三种情况:一句话、一段话、全文.有的体会作者的感情,有的是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只要求体会感情的基调.(6)回答问题.要针对问题作答,回答要全面,句子要连贯.问题从性质来看,有三种类型:是什么?怎么样(怎么写)?为什么?从回答问题的要求来看:有的问题的答案必须是求同的,或者说答案是唯一的;有的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如:你读了以后,受到什么启发?这类问题应该是多元的. 背诵.主要是第十二册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课后提出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一般是要求背诵课文中重要的部分.默写,只指课本中规定的内容. (三.)写作. 从习作的类型来看,有写记叙文,也有写应用文.从习作的形式来看,有记实性的习作,写自己平时所见、所闻和所想;有想像性的习作,包括看图作文、续写等.从习作的内容来看,有写人、记事(记叙一次活动)、有写景.从习作的命题形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全命题、半命题、自由命题.不管哪一种命题形式,习作的内容都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一定要求学生认真地阅读习作的题目和习作的所有提示. 二、研究和改进复习的方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重复是记忆之母.但是复习不是重复练习.简单的重复是不能奏效的.我们要在复习中,要运用通过科学的分类、比较、迁移等方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总复习: (一.)综合性复习 . 1、按照课本编排的顺序,逐组课文地进行复习.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复习,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不仅要明确编者选编这一组课文的意图,而且要找出每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读写结合复习.就是把有关的课文或课外的文章进行归类,让学生进行比较性的阅读,找出这类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有关写作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上来.读了有关的文章,就让学生写相应的作文. (二.)分类性复习. 从大的方面分,可以分为: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三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就按上面提到五个方面.阅读部分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从文章的内容来分,也可以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分.作文的分类也很多,可以从写人、记事、写景和应用文来分,也可以从命题的形式来分. 在进行总复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突出重点.从学生的角度看,我们要特别注意差生,多帮助他们一点,从而提高及格率.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复习中,词、句、段的理解是重点.在作文复习中,怎样把话写通顺是重点.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看,探究性的学习是重点.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2、讲练结合.在整个复习阶段,要以学生自己的复习为主,要以练习为主,但是老师必须作适当的提示、归纳.在一堂课上学生应该有口头的练习,又有笔头的练习.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过程性练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