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专家说不要借教科书的假课文炒作是怎么回事
“网上说孩子用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错误的,这不是在误人子弟吗?”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二年级学生家长老胡气愤地说。
近日,一篇名为《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老胡所在的家长群一下热闹了起来。
“教材不是美文的汇编。”温儒敏说。“教材选用课文,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文,很多都是经过修改的,对选文做少量必要的改动,并非显示编者‘高明’,主要是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课文,为了认字的安排,改动是常有的。过去叶圣陶主编中小学教材,对选文也是要做修改的。比如《最后一课》,几乎就是根据原作重写。原来初中选过文言文《口技》,原作有些内容涉及夫妇的情事,选入课文肯定不合适,就删节了。
温儒敏教授同时还是“部编本”语文教材(“部编本”教材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的总主编,他介绍,这次“部编本”课文凡有改动,会在注解中说明。教材编写对原作的改动非常慎重,若原作者健在,改动都经过作者的同意,有的还会请作者自己动手来改。而经典作品一般是不作改动的,若有某些表达不合现今“规范”,在注解中加以说明。
教材只是教育的工具 教师不能被工具左右
“说到底,课本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工具而已。”连中国老师说,真正打动人心的不仅是课本呈现的那一点点。教育是立体综合的,教育中很大一部分是师生相处,这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重要。
不少一线教师认为,当教材中有些内容被质疑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作为一个教育契机进行讨论,甚至可以让学生由此形成课题研究。
“孩子需要判断力。”余党绪说,利用这些课文正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在引导孩子正视错误、研究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孩子自然就会成长。
余党绪介绍,我们的教育容易简单化,为了达到一个结果往往忽略了过程的教育意义,仿佛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告诉孩子一个“正确答案”。比如,我们在小的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教育:只要你读书用功了将来就会成功。“而当我们成年之后才发现成功需要很多因素,如果当孩子小的时候把用功和成功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了,孩子长大之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内心就会增加很多平静和坦然。”余党绪说。
其实教育者也没有必要那么紧张,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哪篇文章是必须要看的。”连中国说,我们的教材中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把这些作品的价值全部挖掘出来就已经非常棒了,没必要在个别存在质疑的课文上纠结。教材是工具,教师不能被工具左右。
连中国老师介绍,他曾经陪自己的孩子一起读过一篇小学教材上的课文,文章非常短小:
小鸭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
小鹰说:“妈妈,我想去山那边看看,您带我去好吗?”妈妈说:“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
“谁都知道两个故事是假的。”连中国说,但是这个故事传递给孩子的东西却是真的、美的。如果教育者能在教育过程中再进一步深入,“鸭妈妈”和“鹰妈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其实也是有很多掂量、担心和忐忑,那么孩子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同时也就学会了理解家长的不容易,“孩子就成长了”。
B. 如何看待课文假不假 语文课文允许“虚构”吗
假课文的解决办法是搞活阅读市场。
杭州外语试验小学张敏校长的《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一文,把“假课文”的话题,推向公众讨论的漩涡。
向左转|向右转
张校长说在听课时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爱迪生救妈妈》,是一篇“假课文”。
向左转|向右转
文中称爱迪生用镜子聚光,解决了妈妈阑尾炎手术中光线不足的问题,而实际上爱迪生小时候,还从来没有人做过阑尾炎手术。张老师指出,其实多年前已经有人提出此文误导,多少年后,此文仍在课文里没有被清出去。后来人们又挖出了洛杉矶地震发生时间的事实错误。
向左转|向右转
在这些“假课文”引发义愤的同时,《中国青年报》采访了一些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看法是语文教材中允许一定的虚构。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的建议是:“教材可以批评,但是不要拿来炒作。”我觉得这些辩护是虚弱的,也没有必要。一旦发现错误,理应在下一版修正过来,这是对学生对老师负责。语文教学的权威们,包括教材的编写者,没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辩护。美国历史上,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后来也被人们发现是杜撰。华盛顿去世后,人们渴望了解关于华盛顿的“私德”故事,精明的传记作者投其所好,编造了这样的故事,去迎合大众的期待。如今,即便小孩子都知道这故事是假的。假的真不了。这些年来,因为图书造假而栽跟头的人一个接一个。例如《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作者唐骏、《三杯茶》的作者莫滕森,均被人发现书中有细节上的失实,顿时成为丑闻。华裔作者傅萍的传记《弯而不折》,也被人扒出事实错误,导致此书销量一落千丈。批评界和读者对造假的无情,应该视为出版界的门户清理行为。教材编写机构,恐怕没有新闻机构那种“事实核实员”的角色,那么不如有些维基网络的胸襟,调动大众的力量,放胆让人挑刺,让专家担负核实的角色,这样开放的教材编写体系,可能效率更高。
但是更耐人寻味的问题,是为什么教材的问题,总会成为社会热点?教材被人发现了问题,如鲁迅的篇目减少了,或是现在有人发现“假课文”了,总会引起轩然大波。这说明公众对于教材期待过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是看不到别的材料吗?照说在这网络时代,优质资源俯拾皆是,教育界怎么会让一些人造课文兴风作浪?怎么语文教学中,固定教材的作用还是那么大?以至于教材出了问题,学生的智商都要受到影响,就好比婴儿吃了三聚氰胺奶粉身体受影响一样?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几年前,有人讨论民国教材“有情怀”的时候,我的看法是,当今教材缺的不是情怀,而是营养。语文教材也好,英语教材也好,往往放着大量优质的原始材料不用,而为了难度安排等方面的便利,编造一些教材内容。专家“精挑细选”过的教材,变成了学生唯一的阅读材料。在缺乏图书馆和书店的农村,情况尤其是这样。这样的教材,编造得再好,专家考虑再周全,阅读量上不去,质也成问题,还是会造成大规模的营养不良。在美国,我看到小孩一个学期下来,大部头小说看了一本又一本。有“百万阅读俱乐部”之类项目,让小孩在课外大量读各种原著。只有这样,教材中一篇两篇问题文章,才不会引起什么社会担忧。
另外一个问题,是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不能过度依靠专家咀嚼过的教材展开教学,缺乏自主性。我这里再以我自己小孩在美国的学习为例:他们在美国读书多年了,我几乎从来没有看到正式的课本。带回来的材料,多为老师自己找来的“活页”文选。其中我看到有的小说,是一两年前才发表的优秀小说,我自己读来都觉得非常有趣。比如我孩子所在学区,墨西哥后裔的孩子很多,他们还专门选了墨西哥作家作品的英译。当然,固定的文章选本(anthology)也是有的,但这个市场很活,很多教材在竞争。这种竞争会倒逼出版商提高其产品质量。出版商为了在竞争中胜出,甚至给老师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测试题、作业描述、评估量表、相关视频等等。这样老师也乐得去这些教材网站“淘宝”。
为了不再让教材成为“炒作”话题,我想更好的办法,是搞活阅读市场,引入竞争,让教材市场有源头活水。同时需加强教师发展,强化教师的选择能力,和对各类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如今资源过剩,不用白不用,还让孩子们的智商受制于几篇假课文,这简直是一种时代错误。但愿明年后年,我们不再有针对教材问题的大呼小叫。
C. “假课文”到底假不假语文不是历史 教材可批评别炒作
“网上说孩子用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错误的,这不是在误人子弟吗?”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二年级学生家长老胡气愤地说。
近日,一篇名为《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老胡所在的家长群一下热闹了起来。
在这份网上热传的帖子中,罗列了不少现在正在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具体错误,比如,某版本的二年级课本中的课文《爱迪生救妈妈》,“无论是课本还是老师的教参都没有注明文章的作者和来源”。而且,根据历史资料,爱迪生小时候的那个年代根本还没有阑尾炎手术,课文所叙述的内容根本不存在。再比如,某版本五年级上册的《地震中的父子》,讲了父亲到学校救助儿子及儿子同学的故事,但是据几位语文老师的考证,当年的洛杉矶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的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怎么会有学生?
其实,不仅是这次“假课文”的帖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每一次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动:某一作家作品的替换、数量的增减,某一类课文篇目的变化等都能引起公众的热烈讨论。
一轮轮的热议背后是公众对语文教育的关注,也表达了公众对优质的语文教材的期盼。
那么,网上热传的这些“假课文”到底假不假?为什么会出现有争议的课文?公众应该如何看待语文教材中的种种变化?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试图给出更加理性的视角。
语文不是历史 教材可以批评但不要炒作
“对语文教材的这种批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说。前几年有人爆料某版本初中语文教材发现30多个错误,甚至要把出版社告上法庭。温儒敏教授找来材料进行了研究发现,这所谓的30多个错误,绝大多数都是夸大,或者是爆料者自己弄错了,真正错的只有五六处,而且多为编校的过失,比如标点不完整、个别错字等,没有校对出来。
对于本次讨论比较多的“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这篇不到500字的小故事,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很紧急,医生到家里想给做手术,可是屋里光线太暗没办法。爱迪生急中生智,用几面镜子把油灯的光汇聚起来,照射着让医生成功地做完手术,救了妈妈。
网上的吐槽者说,看过几种爱迪生传记都没有此事的记载,还有人“考证”到,世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做的,而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不可能有这种手术。
“其实,《爱迪生救妈妈》这篇小故事并非‘杜撰’,而是有来路的。”温儒敏介绍,1940年美国拍摄的电影《Young Tom
Edison》,里面就有一段爱迪生救妈妈的情节。在选入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之前,1983年版的人教版初中英文课本第5册第9课中,已经选了一篇题为“Edison's
Boyhood”的课文,其中写到了爱迪生救妈妈。而小学语文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这些材料编写的。
当然,这样也不能证实爱迪生小时候一定救过妈妈。“小故事属于文学作品,即使有一定的想象和虚构,也是可以容许的。”温儒敏说。
“语文不是历史。”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说,“其实语文课文本来就存在两种类型,就是写实文体和虚拟文学。”现在这个问题不像是讨论“真”和“假”的问题,而是借机发泄了一下情绪。
“教材可以批评,但是不要拿来炒作。”温儒敏说。
“我们不可能编出完美的教材。”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连中国老师说,“发现了不对的地方,咱们就改。”但是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可能会牵扯到历史深处的东西,一些问题可能不仅涉及语文一个学科。改不改、怎么改不能因为网上的一个帖子就定,而是要由专业的机构、权威的专家经过反复地、谨慎的考证。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如果其选材来源于某个历史事件,那么是不应当出现知识性错误的。名人故事的“虚构”也要有一定的限度,最好有些相关的史料做根据,名人的性格、情感等心理特征应和传主性格特点符合。
特别是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接触的信息量足够大,眼界也足够开阔,“在进行课文的选择时不能仅仅在价值观上把关,还要在事实上把关。”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余党绪说,孩子在把正确的观念内化为自身信念的时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发现支撑这个正确观念的事实本身是虚假的,他们会连带着对观念本身的正确性产生怀疑。
教材不是“美文”的汇编 课文的改动是为教学的需要
在余党绪看来,人们对语文课文中的“错误”宽容度偏低,还跟人们一直以来的观念有关:教材是一个范本、一个标杆。所以有人会说:有那么多优秀的文章为什么不选,偏偏选中这些文章?
“其实,教材首先是为教学服务的。”余党绪说。比如,鲁迅的一篇文章出现了增减就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而选用教材的人更多是从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需求出发的,可能恰好鲁迅的另一篇文章更合适。
“前两年甚至有人说鲁迅已经被赶出语文教材。这是误解。”温儒敏说,事实上,课程改革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原来高中3个学年必修课,改为1.75学年,而选修课占1.25学年。必修课总课时少了,自然也要对课文数量进行调整,这是很正常的。鲁迅的文章在必修课中减少了,有的放到选修课了。在入选课本的作家中,鲁迅仍然位居第一。
“社会上的很多讨论可能更多地站在文学的、社会的,或其个人趣味的角度上,而非语文的角度。”余党绪说。
“教材不是美文的汇编。”温儒敏说。“教材选用课文,特别是小学语文课文,很多都是经过修改的,对选文做少量必要的改动,并非显示编者‘高明’,主要是为了适合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课文,为了认字的安排,改动是常有的。过去叶圣陶主编中小学教材,对选文也是要做修改的。比如《最后一课》,几乎就是根据原作重写。原来初中选过文言文《口技》,原作有些内容涉及夫妇的情事,选入课文肯定不合适,就删节了。
温儒敏教授同时还是“部编本”语文教材(“部编本”教材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的总主编,他介绍,这次“部编本”课文凡有改动,会在注解中说明。教材编写对原作的改动非常慎重,若原作者健在,改动都经过作者的同意,有的还会请作者自己动手来改。而经典作品一般是不作改动的,若有某些表达不合现今“规范”,在注解中加以说明。
教材只是教育的工具 教师不能被工具左右
“说到底,课本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工具而已。”连中国老师说,真正打动人心的不仅是课本呈现的那一点点。教育是立体综合的,教育中很大一部分是师生相处,这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重要。
不少一线教师认为,当教材中有些内容被质疑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作为一个教育契机进行讨论,甚至可以让学生由此形成课题研究。
“孩子需要判断力。”余党绪说,利用这些课文正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在引导孩子正视错误、研究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孩子自然就会成长。
余党绪介绍,我们的教育容易简单化,为了达到一个结果往往忽略了过程的教育意义,仿佛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告诉孩子一个“正确答案”。比如,我们在小的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教育:只要你读书用功了将来就会成功。“而当我们成年之后才发现成功需要很多因素,如果当孩子小的时候把用功和成功之间的关系讲清楚了,孩子长大之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内心就会增加很多平静和坦然。”余党绪说。
其实教育者也没有必要那么紧张,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哪篇文章是必须要看的。”连中国说,我们的教材中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把这些作品的价值全部挖掘出来就已经非常棒了,没必要在个别存在质疑的课文上纠结。教材是工具,教师不能被工具左右。
连中国老师介绍,他曾经陪自己的孩子一起读过一篇小学教材上的课文,文章非常短小:
小鸭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
小鹰说:“妈妈,我想去山那边看看,您带我去好吗?”妈妈说:“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
“谁都知道两个故事是假的。”连中国说,但是这个故事传递给孩子的东西却是真的、美的。如果教育者能在教育过程中再进一步深入,“鸭妈妈”和“鹰妈妈”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其实也是有很多掂量、担心和忐忑,那么孩子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同时也就学会了理解家长的不容易,“孩子就成长了”。
D. 小学生真的学了假课文吗
说起假课文,大家小时候肯定学过《爱迪生救妈妈》的课文吧,课文写7岁的爱迪生想出了用镜子聚光的办法,让医生在家里完成阑尾炎手术,救了妈妈。
然而,近日《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一文在网上再次引发了关于假教材的探讨,文章提及某教版二年级语文书中的《爱迪生救妈妈》一文与历史不符,课文写7岁的爱迪生想出了用镜子聚光的办法,让医生在家里完成阑尾炎手术,救了妈妈。而据考证,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1886年才有,这是一篇杜撰的“假”课文。
被质疑的假课文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违背历史史实、生活常识的科学之“假”,一种是创作需求虚构的“假”。
小学语文的首要任务是识字,必须编撰一些适应小学教学任务的简单易懂的文章。既有编撰,便易失实。编撰过程中的作假和虚构不是一个概念,对于前者,必须打假,而后者属于创作技巧层面的优劣。
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接近德育和政治教化的一门学科,常常是隐形的德育课和政治课,很多课文希望通过名人的故事打造出社会正面形象,给孩子传递积极正面的思想价值观,编纂者也可谓是“用心良苦”。
E. 《爱迪生救妈妈》纯属虚构 小学语文课本有几篇假文章
其次;所以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因为中国目前的语文课本里充斥着假课文版我的回答很清楚权,阑尾炎手术是根本不可能实施的,在油灯的反射下. 首先:这篇文章的的确确是虚构的. 请不要惊讶,爱迪生已经是40岁的大叔了:爱迪生救妈妈是纯粹的假课文,这点你提出来了,甚至是最后一课,史料里清除的记载爱迪生的妈妈得阑尾炎时.那些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经过考证都是虚构的、华盛顿和樱桃树、列宁花瓶
F. 小学课本中有哪些故事是虚构的却骗过了很多人
华盛顿用斧子砍断了家中的樱花树,爸爸还夸他诚实,勇于承认错误。这篇文章相信大家都读过,其实这篇课文是一个美国作家梅森威姆斯编造的。
G. 小学语文假课文里一共有多少假课文
笔者统计了八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楼主,望楼主采纳:
《爱迪生救妈妈》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8-139页,第30课。1847年出生的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而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没有阑尾炎手术。
《检阅》三年级下册第14课,P56~58,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波兰国庆日的更改已经20年,教材却视而不见。
《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7课,P93~95,2008年5月。时间不明确,情节虚假不真实。
《陈毅探母》《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P63~65,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虚构故事。
《母亲的恩情》《语文》二年级(下册)第9课,P52~54,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月。编排上“文包诗”,封闭了原诗想象空间。
《乌鸦反哺》《语文》三年级(下册)第9课,P71~73,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乌鸦无家庭,无从反哺。以美德绑架孩子又一例。
《不愿长大的小姑娘》根据罗大里(意大利)的《不肯长大的小泰莱莎》改写。三年级上册P7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5版。改编时严重歪曲了原文。
《朱德与兰花》四年级下册P2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故事时间均经不起推敲。
H. 你知道哪些小学课本中的“假故事”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也是最为基础的教育,而小学的学习生涯颇有趣,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忘记的学习过程,记得在小学课本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励志故事鞭策着我们成长,让我们懂得人生各种道理,有些故事现在想起来还会有几分动容,它除了是每个人珍贵的童年回忆之外,更是陪伴我们健康成长的一代代人的精神文化。
这个故事相信大家也知道,课文中讲的是牛顿躺在苹果树下休息,然后被苹果砸到头,由此思考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个是真的,但是被苹果砸到发现定律就是假的,牛顿根本就没有被苹果砸到过头。
这个“假故事”是由名人伏尔泰编的,主要为了让大家印象深刻,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你想呀,要是只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那就肯定像一个什么科学家,发现了什么新物质一样,当时轰动马上就过去了,但你,把这个万有引力定律和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给了他一个很不可思议的开头,那肯定会让人深刻肯定会使这个牛顿更为人所知。所以就编了这么一个故事,不得不说他很成功,可以说全世界都知道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除了以上这两个小学“假故事”意外,你知道还有哪些“假故事”?欢迎各位一起留言讨论。
I. 小学语文课本里一共有多少假课文
除了名家写的等等课文,应该很多都是假的,毕竟太高深的小学生也读不懂
J. 为什么小学语文课本,故事大多数都是假的
小学课本的引用一般都是用的比较经典的呃或者是有教育意义的,而近几年年小学语文课本偏向于增加了很多文言和古诗。二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并不都是假的就像不懂就要问一样。很多都是引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