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金波的作品录入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的有哪些(1~6年级)
《我们去看海》被选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用目光倾听》被选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及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1、《我们去看海》
《我们去看海》是金波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全文:
走啊,一起走,我们去看海
海风已吹进我们的心中
耳边已响起潮声澎湃
走啊,去看海,海是我们的梦
海的胸怀如此的宽大
海的家园如此的富足
海是我们的另一个家
看见海,就像走进了宝库
我们在海的怀抱里跳跃
歌声笑声溅起鲜亮的花朵
海在我们的怀抱里欢笑
潮起潮落都有动听的歌
去看海,一路唱着热情的歌曲
去看海,有读不完的生命启迪
2、《用目光倾听》
《用目光倾听》是金波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全文:
妈妈说过一句最平常的话: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
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长大,让我学会了如何与别人交往。
听别人说话是一种交流,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
当我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我用耳朵,也用目光倾听。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我的“窗子”永远明亮灿烂。
真诚的目光胜似千言万语,目光传送的是温暖的春天。
妈妈一句话教会我生活,她真诚的目光至今仍照耀着我。
(1)小学语文雨铃铛扩展阅读:
金波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在北京师范学院学习期间(1958年)创作歌词《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谱曲后,向全国推广传唱,并收入音乐教材。
截止到目前为止,出版诗集《回声》、《会飞的花朵》、《我的雪人》、《红苹果》、《在我和你之间》、《红蜻蜓》、《林中月夜》、《带雨的花》、《风中的树》、《我们去看海》、《迷路的孩子》、《其实没有风吹过》、《其实我是一条鱼》、《阳光没有声音》等二十余部;
童话集《小树叶童话》、《金波童话》、《金海螺小屋》、《苹果小人的奇遇》、《影子人》、《眼睛树》、《追踪小绿人》、《又见小绿人》、《乌丢丢的奇遇》、《花瓣儿鱼》;
散文集《妈妈的爱》、《等你敲门》、《感谢往事》、《心往哪里飞》、《寻找幸运花瓣儿》;
歌词集《林中的鸟声》、《金波诗词歌曲集》,评论集《追寻小精灵》、《幼儿的启蒙文学》,选集《金波儿童诗选》、《金波作品精选》、《金波儿童文学作品选》以及幼儿文学读物等约七十余册。
此外,还发表了歌词作品和歌词评论约三百余首(篇)。《金波作品精选》中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选入初一人教版语文教材29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金波
❷ 哪里有82版小学语文书第二册
【参考答案】在小学人教版语文书上,是金波的作品有以下几篇:1、一年级下册《雨铃铛》;2、二年级上册《火红的枫叶》;3、三年级上册《国徽》。
❸ 小学语文教材的各个版本
这套教科书在低年级着眼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中、高年级则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编排上,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
一年级上册,从汉语拼音入手,结合汉语拼音的学习安排识字和读儿歌的内容。汉语拼音之后是形式多样的识字课和内容丰富的课文。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穿插其中。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每册设八个专题,;分为八组。每个专题内涵都比较宽泛,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上册中,每组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意境优美,既便于学生识字,又便于学生积累语言。“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掌握学习方法,低年级主要是发现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妙词佳句、优秀段篇;“口语交际”——与专题联系,在双向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特别是课外所得的舞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是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
其中一年级上册已用于首批国家课程改革实验中。
课文来源大致分为如下几类:(1)常学常新的传统篇目,如《小小的船》、《乌鸦喝水》、《人有两件宝》等;(2)选择最新当代儿童文学篇目,作适当修改,如《太阳》、《小鱼的梦》等;(3)引进港台和外国语文教材的优秀篇目,如《学写字》、《想飞的乌龟》、《马莎长大了》等;(4)根据教学需要自编课文,如《冬冬读课文》、《小母鸡种稻子》、《冬天是个魔术师》等,对这类课文,编写者集体字斟句酌,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5)优秀并适合儿童的古代诗歌,如《锄禾》等。从体裁来看,本册主体课文中,现代儿歌17首,童话6篇,浅近古诗4篇。与传统教科书相比,本册选编了更多的“新”篇目,目的是希望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语文。
一年级下册共16个单元,包括主体课文33篇,“语文天地”中的供学生阅读和背诵的现代诗文12篇,古诗文8篇。主体课文中,童谣、诗歌11篇,抒情、写景散文5篇,故事、童话17篇。所选编主体课文中,“传统篇目”11篇,“新”选编课文22篇,如《元宵节》、《水乡歌》、《春天的手》、《插秧》、《雨铃铛》、《好事情》等。
二年级上册共16个单元,包括主体课文27篇,“语文天地”中的供学生阅读和背诵的现代诗文10篇,古诗文6篇。主体课文中,童谣、诗歌9篇,抒情、写景散文5篇,故事、童话13篇。所选编主体课文中,“传统篇目”5篇,“新”选编课文22篇,如《火红的枫叶》、《祖国在我心间》、《比本领》、《特殊的考试》、《可爱的娃娃》、《贺年片》等。
在识字方面,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会写150个字,认读350个字,一年级下册要求学生会写230个字,认读430个字。 语文版小学课标语文A版教材由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写,史习江、李守业主编,因其最先通过教育部教材审定专家的立项审定和编写审定,故按音序排为A版。
语文版小学课标语文S版教材由语文出版社和十二省小学语文教材编委会共同编写,王均、杨曙望主编,因十二省编委会打头字母是S,故称S版。
❹ 谈一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利用微课开展教学,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信息技术逐渐与语文学科进行良好整合,大量资源的投入,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乐于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语文活动中去。不仅如此,也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又为我们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当我们选择了信息技术介入语文学科教学当中的时候,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 明确学科,明确目标
通过“八五”到“十一五”这么长的时间,我校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少教师能独立制作flash课件、或者专题学习网站,这都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资源,为培养其语文学习素养奠定了扎实的理论以及实践操作的基础。但是,从实践操作当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资源仅仅是为了解决预设的教学环节当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性地位。并且,教师在利用资源的时候没有特别明确资源在此处应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某个教学环节当中使用资源的目的是什么?有时,一节语文课由于资源使用或者环节设计中的问题,感觉是为了用资源而用资源。所以,教师在使用资源之前首先要明确学科性以及这节课所需要达成的目标。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这节课是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而其中的资源以及媒体使用是为了帮助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并且,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一定能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信息技术无疑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
比如,在北师大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雨铃铛》一课中,教师使用了许多资源,如:ppt课件、flash课件。这些看似繁多的资源,会让老师分不清重点。但是,上课老师合理地利用了这些资源让学生没有多而杂的感觉。由于教师采用的随文识字,所以,教师首先利用ppt课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在电子课文上勾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模仿老师给出的范例在书本上进行勾画,并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理解。在生字中,“铃”字是要求书写的,并且这个字的笔顺与笔画最容易出错,所以,老师利用flash课件,演示了这个字的笔顺与笔画,让学生跟着书空,加深学生的印象。
所以,只要我们明确了学科以及本课目标后,我们就能很好地使用资源,不会给人以“为用而用”的感觉。
二、 尊重学生,共建资源
新课程标准的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这点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注意,更需要在整体教学流程中体现,即从准备——行课——反馈等等都可让学生全程参与。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准备上课资源是一件“费时费工”的事情。也许之前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而课堂上的使用仅仅只需要几分钟。这就造成了老师的“投入”与“产出”比例严重失调。并且,老师习惯了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让学生勾出生词、读熟课文等等。可是每个学生预习的效果如何,老师就不能一一检查到。这样的作业,效率就不高,很可能变成一种形式。而让学生参与到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减轻了老师准备时的负担,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吃透”教材与学生中。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渴望从多方面去主动获取学习信息,并且在教学流程中地位是与老师平等的,应该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而非仅仅是聆听老师“教诲”的从属地位。并且,学生思维方式与老师的思维方式不同,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与老师不同,老师不能完全预设到学生的想法。
比如,在《只有一个地球》当中,老师与学生一起收集了些与“地球”相关的资料,预设让学生了解地球、爱护地球等等。但是,在上课过程当中,学生举起手中的资料向老师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不准确,因为从他查的相关资料显示,也许在广袤无垠的宇宙当中存在着与地球环境相类似的星球。我们应该了解地球,爱护地球,但我们也不能放弃对于外太空的探索,为人类找到第二个家园。学生的问题一提出,得到了老师与同学充分的肯定。其实,这个也是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但学生主动参与到资源的查找当中。这个过程不仅仅需要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 灵活运用,注重生成
当我们手中拥有了大量的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则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首先,我们资源的使用是为了强调教学重点,降低教学难点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其次,课堂当中的资源是静态的,但是学生思维是动态的,老师就需要具有灵活运用资源,掌握课堂动态平衡的能力。第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注重收集课堂临时生成的资源。
如,在讲授“汉字的演变”时,老师事前将各个时期的汉字图片存入电子交互式白板当中。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汉字是表义的文字,并且汉字的演变是由图形文字逐渐演变为我们现在的方块字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并且他们的思维是以形象为主,抽象思维为辅。仅仅是从文字或者语言的表述上,很难让学生了解这个演变的过程,很难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河”的偏旁是“三点水”。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不能预设学生会以怎样的方式、顺序来提出相关问题,所以,利用了交互式白板这个媒体资源,交互性”强的特点,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变抽象为形象,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再如,在教授《春》这课时,由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对于很多春天的景色并不了解,老师同样准备了许多春天相关图片,帮助学生体会、感悟。不仅如此,老师利用交互式白板这个媒体资源,教会学生进行批注。在最后拓展环节,老师让学生仿写“春天像,_”,学生在前面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写出了许多具有他们特点的,优美的句子。这些资源就是课堂当中临时生成的,为了不让这么珍贵的资源流失,教师则利用交互式白板的保存功能,将有这些好的句子板书在白板上,最后利用软件保存上传到我们的资源库中。
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如果遇到学生不懂,老师之前也没有设计到的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及时利用教室里的电脑,在互联网上进行查询。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及时解决,不将问题留在课后,扩大课堂的容量,拓宽学生信息的来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资源的能力。
通过老师的灵活应用,不仅帮助学生更高效地突破了重、难点,不仅使课堂容量增大,更让珍贵的资源得以保存。
四、 激励评价,促进成长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展示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书的世界》当中,老师利用flash技术制作了一个分类的游戏,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其中,97%的学生正确完成测试游戏,只有3%的学生存在一定问题。而老师通过鼓励,让这3%的学生反复训练,最后也顺利完成。在这反复训练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出现烦躁的情绪,反而兴趣盎然,很快就掌握了。同样是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得到效果完全不同,其原因则在于老师选择了与以往不同的方式,符合现代学生的心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特别是在党“十七”大以后,国家大力提倡减轻学生负担。而所谓的“负担”则是学生不喜欢的重复的作业或者练习,如果我们换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巩固我们的教学,那么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还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吗?
因此,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资源,不仅可以减轻老师准备的负担,还能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运用资源的能力,逐渐转变过去“教”与“学”的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便能为学生创造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切实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使他们能在愉快的环境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这样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更好提高课堂效率。
❺ 如何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是2001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基本理念。课程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是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适应的。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素养提高到如此重要的位置,那么,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听、识、读、说、写的基本能力,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深刻的思维,基础的人文修养和审美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进行思维的能力等等。语文素养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知识、技能,而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它的形成不仅靠传授、训练、习得,而且靠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积累;它不只是静止的结果,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逐步形成,不断发展,陪伴终身,永远受益。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个特点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十分重视和关注人文教育的内容。实际上,作为“文选集”的课文,篇篇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如果打开用汉字写的一本书,就好像进入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诉它的喜怒哀乐。况且儿童的生命发展迫切需要诸如品质、情操、境界、抱负、情感等人文的东西。这些“人文细胞”的注入、渗透,将使他们的人生得以感悟,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这样的课程资源,我们能舍弃吗?因此,引导学生对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容的解读和吸纳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当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告诉我们,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应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它和语言文字的学习始终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教师应在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认识,受到人文教育。脱离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单纯从课文的情节内容出发去进行人文教育,就不成其为语文教育了
另外,对使用“工具”的必要训练和对“人文”内涵的感悟,必须恰当地把握。人文内涵的感悟、情感的体验是个性化的,模糊的、意象的。它应该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教师只能启发、引导,而不能生硬地灌输、说教。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以学习语言为主攻方向,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着眼点的训练。课堂上恰当地引导学生理解、运用语言,能加深对内容的感悟,而对内容的感悟、体验,能促进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训练”和“感悟”应和谐地统一在语文教学之中。
再则,《课标》从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角度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这意味着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应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促进学生人格、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生活。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人文内涵的深刻感悟。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要把握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有必要了解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首先汉字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任何拼音文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社会生活和实践紧密相连,不仅有来源于自然生活图形的象形字和具有实践含义的指事会意字,还有占汉字绝大部分的与社会生活和实践息息相关的形声字。以汉字为基本单位而构成的书面语言,源于生活和实践,整齐灵动,适合于表达微妙的情感和模糊美的意境。然而种种情感和意境等信息的传递除了靠输出方语言的完整准确之外,还要靠接受方对语言的心领神会,靠心灵的感悟,而这个感悟与用心阅读的程度、阅读量的多少、自身的素养以及实践经验有关。因此,《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让学生联系生活识字,在阅读实践中识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在这一方面已有新的突破。如一年级下册,第14主题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里,让学生认识一些“木”字旁的字,并想想为什么这些字都有“木”字旁,家里还有什么东西写出来带“木”字旁;在《车的世界》这一主题单元里,让学生乘公共汽车仔细观察车上有什么,认识车里的字;等等,都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种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汉字的特点,掌握教材编排的用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训练。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有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符合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思想。读是发展语言的重要手段,读能让学生在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读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地对语文材料进行探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的选文浅显、有趣,适合儿童阅读。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光靠课本上的不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课内解决不了,北师大版实验教材注重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如一年级下册学习了“车”这一主题单元后,这一单元的语文天地里就设计题目,让学生收集车票或有关车的图片资料,互相交流。学习了“元宵节”这一主题单元后,在语文天地里让学生读两幅对联,再收集几幅。过新年,家家户户贴着的对联,也许孩子没有太在意。但教材在新年过后第一单元里就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在语言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
口语交际是口头语言的倾听、交流和表达。写作是书面语言的交流和表达。它们都属交流和表达。语言的交流和表达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以往的语文教学重书面表达轻实际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而指导书面表达的写作教学往往也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害怕作文,写出来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不少。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从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出发,注重生活,注重实践,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在一定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给学生提供条件和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鼓励写想象作文,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如一年级下册学习“元宵节”这一主题单元后,让学生说说过年过节,亲友们来家里做客,你是怎样做主人的;学习“朋友”这一主题单元后,让学生讨论: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是怎样表示你的关心;让学生做朋友卡片;学了《雨铃铛》一文后,启发学生想象,你觉得春雨象什么,春雨还在招呼谁,等等。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课程人文性、语文学习实践性、语言文字独特性的特点,对语文教育提出具体实施的意见和目标。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的编写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精神。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应准确把握,使我们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能“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