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历史课程有关于管仲齐桓公鲍叔的吗
回答:
管仲、齐桓公、鲍叔都是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史部分都有,不过有关他们详细的事情在司马迁的《史记》上;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管仲乃名相,曾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大偶像之一
B. 管仲、鲍叔牙、齐桓公这三人是什么关系为何会成为高考作文呢
周王朝的统治经过昏君的瞎搞,从此诸侯并起,进入了春秋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五个“超强”的国家,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而最先冒头的就是“齐桓公”,他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小白”,小白这个人呢,他是一个三好青年,好玩、好酒、好色,从以往的历史来看呢,这简直妥妥的亡国之君。但他没有,就是因为他遇到另外两位——管仲和鲍叔牙。
他们三个人的关系,就好像齐桓公在中心,管仲和鲍叔牙为左膀右臂,很多时候,君王身边说真话的人,时刻督促自己,一旦想法行为有所偏差,就应该要立即纠正,这一点管仲和鲍叔牙都做得很好,他们也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三人经常一起交流“治国”策略,亦师亦友,放现在来看,他们一定是精英Team,有野心、有实力能干,也能沟通无阻。管仲的大器晚成,鲍叔牙的仗义重情,齐桓公的既往不咎,都是我们能找到的人物特点!
C. 以管仲之交为材料的议论文
春秋时,管仲辅佐齐国公子纠,为了夺权,管仲曾射杀公子小白,但仅射中衣带钩。后小白夺得王位,即齐桓公,管仲被捕并要处死。这时,辅佐桓公的鲍叔牙极力劝阻,声言自己有五点不如管仲:宽惠爱民不如,治国理政不如,忠信得民不如,制定礼仪不如,领兵打仗不如。因此,桓公要称霸天下,必须忘记一箭之仇,重用管仲。于是,桓公任管仲为相,鲍叔牙甘居其下,二人辅佐桓公,成为诸侯盟主。后来,管仲感慨地说:“我当初与鲍叔做生意,赚了钱总是自己多拿,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是家贫所致;我曾与鲍叔谋事,但屡屡失误,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我有顺有不顺;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贬逐,鲍叔不以我为无能,知我乃是未逢其时;我打仗曾三战三败,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是顾及老母之故;我曾因辅佐公子纠而被囚禁,饱尝屈辱未死,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是不计小节,以图博取更大的功名。所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是我国古代交友的典范,直到今天,这典范的意义还值得当今人们学习。
一、齐桓公能听取鲍叔的劝止,不仅没有杀掉仇人管仲,还任用他为相,这等肚量,就值得称赞。管仲是自己政敌的辅佐者,又曾一箭几乎要了自己的命,不杀他已很有肚量,更何况任他为相?而事实证明,没有管仲,就没有春秋霸主齐桓公。
二、鲍叔牙推荐管仲,此举更是难得!我们今天,也不乏推举别人的事,但推举别人取代自己,或担任自己的上司的事,肯定不会太多。而鲍叔就能做到,事实证明也做得正确。这的确和古今那些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官场龌龊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鲍叔牙不仅推举管仲取代自己,而且在和管仲的一向交往中,都能处处体谅对方,理解对方。这真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理解万岁”的最好的例子。两个人做生意,赚了钱,一方总要多拿,这谁受得了?一个月即要散伙!然而,鲍叔能够体谅,管仲多拿并非贪,是家贫所致,两人肝胆相照,才有传诵古今的“管鲍之交”。
四、管仲能够知恩图报,感慨地说了一番肺腑之言,流传至今。这虽然是很应该的事,但往往又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们今天,不是常看到一些得人恩惠而不知感激的行为吗?
管仲鲍叔的友谊是建立在相知相善的基础之上,并不因私而误公,且举贤而忘我。交友贵在知人,知人贵在知心。不为己之好恶而择友,不为利己而攀情,这样的友情才是真情、纯情,脱俗,这样的友谊才日久,这样的朋友方可称为挚友。所以能够说,管仲鲍叔牙的友谊堪称古今所谓朋友的楷模。尤其在利益纷争的现代,应当宣扬,值得大家学习!
D. 管仲,鲍叔牙,齐桓公各有什么品质
鲍叔牙:推荐贤能,甘居其后的高风峻节的品质。
齐桓公:重用贤能、不计较以前的仇怨和过错,具有博大的胸怀。
管仲: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整顿行政管理系统,注重经济和农业,反对空谈主义,开创职业技能教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原文: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父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齐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白话释义: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爱戴人民,我不如他;治理国家是其不丢失权力,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诸侯百家,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诸侯百家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
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
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齐桓公派人向鲁国请求,正如鲍叔牙所说的。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
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得。”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等他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亲自到城外迎接他,和他坐下来一起谈论天下大事。
此文出自《国语·齐语》
写作背景:
齐桓公小白原想命鲍叔牙为相,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但管仲人在鲁国,齐桓公就以向鲁国讨要罪人为由, 向鲁国要回管仲。鲁国的施伯了解管仲是有才之人, 想杀掉管仲, 幸亏齐国使者向鲁庄公请求活捉管仲回国并得到应允, 管仲方能安全回到齐国。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之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
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和鲍叔牙初为至交,管鲍分金的故事千载流传。这篇文章记述了鲍叔牙深知管仲之才,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设巧计迎回管仲的故事;赞扬了鲍叔牙之人能让、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和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
E. 从鲍叔牙管仲齐桓公给了你什么启示
齐桓公以他不计一箭之仇的明智任用了管仲,开创了一个时代,成为回一代霸主,答谱写了历史上最壮丽的一篇史诗。以他不听管仲的劝谏的失误,任用了他最亲近的人,使自己最终受害,表演了春秋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幕悲剧。“亲贤臣,远小人”。
鲍叔牙以他知人让贤的君子胸怀、大仁大义的高风亮节,为管仲搭建了一座施展才能的平台,成就了他的一代英名。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鲍叔牙的宽宏大度,就不会有史册中管仲的辉煌业绩。再假如说,管仲如果遇到庞涓,不仅不会青史留名,也许还会有性命之虞。真可谓是“同志相得,同仁相忧”,管鲍之交,固若金汤啊!
F.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作为全国一卷作文题目,是最有趣的吗
今年的题目异常新颖,没有一定历史知识的人或许根本不知道从何下笔,我们接这个题目来看看其中的主人公之一,管仲先生的谋略。
以历史人物为作文题目,这样能让学子以后不会再局限于注重其他的一些方面,比如说文言文阅读理解死记硬背古诗词,而是会去着重熟读史书,以史为鉴,可知兴衰,读书,可润心
G. 全国一卷:如何看待齐桓公、鲍叔、管仲三人,该怎么写
齐桓公、鲍叔牙和管仲三个人是春秋时期的最佳搭档。齐桓公是齐国的国君,管仲为宰相,他和鲍叔牙共同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管仲是个谋略奇才,在辅佐齐桓公期间谋划政事从没有另国君失望,每次都能让结局出奇的圆满。
鲍叔牙和管仲友谊深厚,被誉为“管鲍之交”。鲍叔牙也是个智者,但是他自己觉得他的才干还比不过管仲,因此把管仲推举给齐桓公为国相。鲍叔牙知人善用,他们两个对彼此都很了解。管仲年轻的时候和鲍叔牙合作经商,赚了钱总是管仲分的多,但鲍叔一点也不介意,他知道管仲家庭条件差,家里有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于是处处为管仲考虑。后来管仲病逝,临终前齐桓公问他谁可以代替他的位置,管仲说鲍叔牙和公孙隰朋。
H. 齐桓公管仲鲍叔是哪本里的人物,书名叫什么
好多书中都有齐桓公,他哥俩。比如东周列国志。其他相关史书,古代的,现代的,很多都有。如中国通史。就连西游记中,沙和尚的一句话里,也提到了管鲍之交。(青龙山)
I. 齐恒公管仲鲍叔三个人,你对哪个人感触最深。请你准备一个300字的发言稿
格式:
1、题目,如:“在国旗下讲话的发言稿”,“月总汇报发言稿”。
2、称呼,如:“敬爱的老师”“尊敬的领导与敬爱的同事们”。
2、问候,如:“大家好!”
4、正文。
5、祝福语,如:“祝:大家工作顺利!”
6、致谢。
范文:
管仲结合齐国的实际,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内部建立百姓与国家的信任,征收盐铁之利,鼓励发展农业,渔业,使齐国迅速富强,加强军队建设,打造了一支强悍的战斗部队。
对外,齐国发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一方面提倡尊重周天子,另一方面,号召打击夷狄,并几次出兵,帮助他国维护国际秩序。这一系列的行动使齐国得到了周天子与其他国家的认可,获得了崇高的国际地位,也建立了齐恒公的霸业。
这一霸业的建立与齐国“去礼”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摆脱了繁冗的礼节,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社会的活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的强大。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不守礼节的人,他使用天子才敢使用的乐舞和一系列的装饰,这在当时算得上是僭越的大罪。
(9)齐桓公鲍叔管仲作文素材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观点要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对尚未认识清楚的问题,要实事求是的说明; 如果是汇报性的发言,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2、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3、语言简洁明快。发言要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啰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的词句,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J. 管仲,鲍叔牙,齐桓公这三人是什么关系为何会成为高考作文
管仲和鲍叔牙是发小,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管仲和鲍叔牙都是齐桓公的谋士。因为这三个人的关系非常微妙,又体现了很多的做人道理,所以才成为高考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