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透过现象看本质 作文素材
首先写开头:用来排比句
中心自论点:透过现象看本质
分论点:1.小草表面上是那么的瘦弱不堪,其实他的骨子里是那么的顽强与执着
2.凡事都是要经历过暴风雨之后,才会看见彩虹的
3.看待事物不要片面的眼光去看待它,应该全面的看待它,透过你所看到的表象去看待它的本质。
结尾:首尾呼应。
⑵ 透过现象看本质 作文素材
首先写开头:用排比句
中心论点:透过现象看本质
分论点:1.小草表面上是专那么的瘦弱不堪,其实他的骨属子里是那么的顽强与执着
2.凡事都是要经历过暴风雨之后,才会看见彩虹的
3.看待事物不要片面的眼光去看待它,应该全面的看待它,透过你所看到的表象去看待它的本质。
结尾:首尾呼应。
⑶ 关于成功的人外表不重要本质很重要的作文素材
霍金,纵使瘫痪,纵使有一张总外着的脸,可他却用自己的努力研究出了宇宙的奥妙。亲,满意就采纳一下吧!
⑷ 看清事情的本质需要头脑和灵魂作文素材
今天,我和我哥哥一起去安徽境内的天柱山游玩。
车子到了天柱山的山脚下,天柱山果然名不虚传,就像一根支撑着天的大柱子,还有一座座雪峰像一把把利刃直刺青天,天空好像被着一把把利刃刺痛了,落下了一朵朵雪花。更像一位美丽的仙女把鲜花撒在了大山上,给大山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白纱,好美啊!
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山上的索道口,坐上缆车,这里的缆车不是封闭吊篮式的,而是双脚悬空的,还有小朋友被这种缆车吓得哇哇大哭呢。我坐上去,原来缆车不高,我伸手就能跟大松树上的小松鼠握握手,把脚伸长了,就能踢踢住在溪涧里的小鱼儿呢,可惜现在是冬天,它们在和我捉迷藏呢!
不知不觉我们到站了,我蹦蹦跳跳地向下一个索道口“青龙涧”进发,我越往上爬,天气越冷,越往上爬,涧面的冰更厚。好不容易我又坐上了吊篮式缆车,一直坐到天柱山的半山腰,我和哥哥各自拿了一根“登山杖”继续往山顶爬,山上的雪越来越厚,路面越来越滑,这对于爬天&小学作,又爬许久,终于爬到了素有“中国四大奇观”之一的雾凇,这一棵棵挺拔的青松,镀上了“白银”之后,晶莹剔透,多么像一棵棵琼枝玉树啊!这让我想到了那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放眼远望,只见“飞来峰”上,一块巨石稳稳立在大山顶上,多么像给大山戴上了一顶小帽子呀!远望,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青山,多么像一幅中国的水墨山水画呀!
人们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哥哥急着下山,山路很滑,一不小心就会摔个四脚朝天,他爸爸说时迟那时快想去挡住他,脚下一滑,便从台阶上摔了下来,手上拉了个大口子,真是“救子心切”呀!
天柱山让我们流连忘返,我一心还想观察一下奇异的“飞来石”呢!
⑸ 内在与表象 作文素材
表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象反映出来。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是多种规定的复杂的统一体,这些复杂的规定通过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人们接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现象,由感觉、知觉而到表象,取得关于这个事物的整体的感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内在。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认识的开始,但是,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要想把认识导向深入,还需要进一步探求事物的内在特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此,动笔写作前须仔细审度,深入探究,不可贸然作出判断。具体应做到:一、独具慧眼,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对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来说,观察时不能放过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凡人小事。如果能放出眼光,开动脑筋,透过“芝麻绿豆”的小问题发现其中蕴涵的深刻含意,同样可以得到“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的卓尔不群的立意。二、掌握必要的“理论武器” 事物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往往真假交织,鱼龙混杂,不易分辨,同时事物的本质往往有一个逐步显露、逐渐展开的过程,因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加强积累,政治课本里的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注意吸收消化,其他一些理论书籍和文章里的精彩论析,也得时时留意。这样,带一点“理论武器”进考场,根据需要适当地、妥帖地加以运用,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三、把握一些“深入本质”的方法要善于用理性的睿智之光,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的功夫。作文时,应注意用好比较的方法,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概括,进而“上升”“飞跃”,形成对事物理性化的认识。比如1995年高考作文提供的寓言诗《鸟的评说》,描述了一群鸟儿互相揭短、互相攻击的怪现象,在审题时,首先须提取共性,揭示这群鸟的本质特征: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否则,议论深刻也就无从谈起。同时,注意对事物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探求事物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比如写“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就可以使用过程分析的方法,剖析逐步走向坚韧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特质,以及由脆弱转化为坚韧的各个方面的因素,等等。在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时,还要注意:相同、相似的现象可能反映不同的本质,不同的现象则可能反映相同的本质。比如1997年高考大作文,要求把试题提供的两则材料结合起来思考,联系实际展开议论。第一则材料讲的是大多数青少年最赞赏“助人为乐”的品格,第二则材料讲的是别人有麻烦时,不少人会“悄悄走开”。粗看起来,这两则材料反映的现象截然相反,然而,透过现象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两种不同现象的本质恰恰是相同的:那就是自私心理在作怪,不少人总是希望别人帮助自己,而当别人有困难时却不肯伸出援助之手。四、文体不同,“深入本质”的方法有别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在文章中一般通过议论与抒情来体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虽然篇幅有限,但在体现“深入本质”上有其独特的作用。比如通过它可以深化叙事的内容,可以让情感得以升华。无论是饱含哲理的抒情,还是赋予议论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色彩,都能透过所叙内容,揭示这些内容的本质意义。议论文是诉诸理性的,最好能有深刻的哲理性,当然更得做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因此,文中不仅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尽量讲得深入、切实;说理,还要有周密的论辩性,理不能自明,不能自现,要明理、阐理和扬理,就要论辩、阐发和证明,通过周密的论辩,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才能被发掘出来;说理,还要有强烈的说服力,这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根本目标,以理服人,以理取胜,循循善诱,让读者真正接受作者所揭示的“本质”。五、事物“本质”的核心是“人心” 说到底,事物“本质”的核心是人们的思想根源。任何不良的社会现象,穷根究底,最后—定能追到“私心”上;任何好的社会现象,追根溯源,一定能追到“公心”上。比如环境问题,似乎与“私心”没什么联系,是人类的共性的问题,但如果刨根问底地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草原为什么会衰退?不是因为过度放牧吗?人们为什么要过度放牧?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牛奶、牛皮、羊毛等越来越大的需求,是为了多赚钱。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越来越大的贪欲。由此推想,所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贪婪的欲望。所以,每个人对环境的破坏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类把本属于这个地球所有生命的环境,当成了只供自己消费的资源。如能分析到这一点,就是找到了问题的本质,文章也就深刻了。透过表象然后深刻了其内在的价值
⑹ 作文的素材 不知写什么
文写什么?写学生身边的事情,写亲身经历的事情,写真实的感受,重在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是许多教师训练学生习作时,牢记不忘运作目标。例如:词汇的积累与运用、观察生活的能力培养与提高、谋篇布局、叙事说理等等。
但是,除了训练写作能力以外,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后的思索,进而将其理顺,在作文中表明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之成为有思想的、有独立见解的人。
我们老强调叙事能够作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许多教师却害怕看见学生习作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思想,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要求学生回避客观,或者叫做不敢正视现实,对于某种现象,只能按照粉饰太平的方法、去掩盖真相,近似于只能睁眼说瞎话。比如:近日,学生观看的电影《红星小勇士》,这额是根据故事片《闪闪的红星》改编的动漫版的新片。属于对红色经典的恶搞,从情节到人人物形象,无一可取之处。许多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都很熟悉(当然包括老师),片子的放映过程混乱不堪,因为改编的效果与学生熟悉的形象相差甚远,孩子们很烦躁,发出“什么玩意儿”的评价的孩子,不在少数。
于是反映在观后感的写作上,就有学生说没的写,不感动。我以为在此时,教师就应该实事求是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该片否定。然后,启发学生把自己的不满写出来,摆事实讲道理,绝对能能够涌现出一批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遗憾的是,许多老师,极力为该片辩解,努力找出其闪光点,加以放大。在教师的授意下,一批违心的伪作出笼了,用强奸民意形容此事,恐不为过。 邓小平同志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提出解放思想,“我主圣明”的封建时代也早就消亡,我们的教师为什么不能挺直腰杆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又为什么昧了良心不让学生说真话,鲁迅先生的呼喊还在耳畔:“救救孩子!”
⑺ 看事不能只看表面的作文素材
凡事不能只看表面
话说有一位得道高人,带着他的一个弟子云游四方。这天傍晚,走到一家门庭广阔,煞是豪华的房子门前。弟子就建
议:“太阳已经下山了,我们今晚就在这户人家过夜吧?”师傅看了看;“那就问一下吧。”敲开大门。里面煞是宽敞。干净整洁,主人一家人也穿着得体。正房旁
边还有一间厢房,正眼一看,还是土砖砌得墙。这时主人问话了:“请问两位有什么事吗?”还没等师傅开口,弟子接过话来:“我们师徒二人云游四方,路过此
地,见天色已晚,想在您家化个晚饭,住上一宿,明早就走,可否行个方便?”主人思索了一下,有点不情愿:“那就进来吧。”然后把师徒二人直接带到那间土砖
砌的厢房门口:“你们今晚就在这里住吧。”师傅首先进了厢房。旁边乱七八糟的堆了一些杂物,靠里面有一张旧床,看样子还有点破,房顶看上去也不是很完整。
“你们先在里面休息,我叫人给你们拿被子来,晚饭到时候我再叫人送来。”主人说完转身回正屋了。徒弟这才磨磨蹭蹭进了厢房,帮着师傅打扫床上和地上的灰
尘。过了一会儿,一个佣人送来了两张被子。不过拿在手上,感觉很不舒服。掌灯后大概过了半个小时,晚饭送来了。如你所想,全是吃剩下的残羹败肴。没办法,
师徒二人只能将就着过喽。睡到半夜,徒弟冷醒了。才发现在下大雨,顶上时不时有雨滴下来。因为被子差,所以冷醒了。再一瞅,朝西面的墙竟然塌了一个大窟
窿,师傅正在极力修补,已经修得差不多了。徒弟赶忙起床帮忙,很快就修好了。
第二天一大早,便跟主人告辞了。
又是一个夕阳西下,师徒二人走到了一所破旧,但很整洁的房屋门口。正好碰见刚从田里干农活回家的主人夫妻二人。主人问明来意,赶忙让进屋里。屋里地方不大,也没什么家具,几个橙子围着一张八仙桌。墙角摆着几件农具。显得简单朴素。
男主人把手上的农具放下,接着把牛牵进房前的牛棚。
女主人给师徒二人倒好水,便进了厨房,把家里最好的几个菜都做了。饭菜都做好后,主人怕饭菜不够,还让师徒二人先吃饭。等吃完饭,主人夫妇主动让出自己睡的、唯一的一张床给师徒二人睡。自己打地铺。
虽然条件不是很好,但师徒二人心里很感激。
第二天,天刚亮。弟子被女主人得哭声吵醒了。仔细一问,才知道是主人家唯一一头干农活的牛死了。
看到女主人哭得痛不欲生的样子,徒弟没好气的说师傅了:“您不是已经得道了吗?主人夫妇对我们这么好,你为什么不救他们的牛呢?那家有钱的人家,对我们那个样子,他们家厢房的墙塌了一点,你还帮他修!你怎么当师傅的啊?!”
师
傅郑重地告诉徒弟:“凡事不能只看表面,不了解实情,不要妄下结论。你知道我为什么修那方塌了的墙吗?那晚墙塌后,我被惊醒,发现塌了的墙中间有很多金
子。那些金子是那家主人的先人藏在墙中间的,留给自己后人的。如果我不把那面墙修好,那家主人肯定会发现墙中间的金子,他们就更有钱了,那还不更加骄横无
礼。再说昨晚半夜,我突然醒来,看到黑白无长要索走女主人的命,说是女主人阳寿已尽。我极力阻拦,跟黑白无长至少谈了一个时辰,最后黑白无长才答应用牛的
寿命换女主人的寿命,然后带牛的命回去交差了。”
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碰上这样那样的事。所以在没完全弄清真相之前,不要被假象左右思想;也不要听取片面之词,妄下结论。只要我们不只看事情的表面,我们身边的误会就会减少;那些流言蜚语也就无藏身之处!
⑻ 求“抓住问题本质”作文素材
1中世纪的欧洲曾发生过一场可怕的病疫,在不长的时间里死了大约、2500万人。许多人"无缘无故"的发热,寒战、剧烈头疼,神经错乱。当时有人以为是"天意"。后来科学家发现它是由一种细菌引起的。鼠疫杆菌的传染,就是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
2小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没有飞到天上去;-块在石头被抛向天空,它必然降落到地上……牛顿在前人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研究,发现这类现象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
3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感到入水越深,身体也越轻;由于深入思考,发现了液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一一阿基米德原理。他根据这个原理,解开了工匠在主冠里掺假之谜。
4伯乐善于相马,写了总结经验的书在《相马经》。伯乐的儿子拿着这本《相马经》去寻找千里马。每见一马便拿出父亲的《相马经》对照,是不是额高且丰满,两眼圆而闪亮,蹄子粗壮而结实。后来他找到二匹符合这种要求的马,骑上回家,不料这马只跑了百把里路,就倒地而死,伯乐的儿子只好步行回家。
5战国时期的九方泉,是伯乐推荐给秦穆公的一个能相千里马的人。秦穆公为了试探他的本领,派他去找好马?三个月后,九方皋 回来报告说:马已经找到了。秦穆公问他是什么样的马?他回答说是黄色的母马。可是派他牵回来的却是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生气,认为九方皋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分不清,怎么能相马呢1但是,伯乐却赞叹说:"这是他比我高出千百倍的地方。他只看到了精,而忽略了粗;只看到了所需要看的,而忽略了他所不需要看到的。"后经仔细观察,这匹马确实是天下无与伦比的好马。
名言:
我们看事情必须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方法。\一一毛泽东
⑼ 作文科学与美的素材和作文
将美的难以数计的表现形态类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似乎已成定论。这种分类忽视了异态纷呈的科学美。在美学教科书中,科学美要么被置于视野之外不予理睬,要么被囊括在社会美中一笔带过。实际上科学美跟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一样,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形态。忽视科学美及对科学美的研究,不能不说是整个美学研究的一大缺憾。
一
科学美是否存在,可能会有人产生疑问。正象在是否存在艺术美的问题上艺术家最有发言权一样,在是否存在科学美的问题上科学家也最有发言权。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发现科学美的存在。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被誉为“科学史上的艺术品”,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和罗素都曾将它作为神奇的艺术品来阅读欣赏[1]。爱因斯坦曾称赞玻尔所提出的原子中的电子壳层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2],曾惊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所使用方法的精湛”和“实验本身的优美”[3]。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一个理论,玻恩说它“象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4]。玻尔兹曼曾经把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的论文当作神奇壮美的交响乐来欣赏[5]。对近现代科学创造史稍作考察便可以发现科学美的存在。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即兴的、缺乏系统的,但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则是不容怀疑的。
如果说科学家体验到的主要是科学创造本身的美和科学理论蕴涵的美,那么不专门从事科学活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是感受到物化形态的科学设施和科学产品的美,譬如化学实验室赏心悦目的各种器具,现代天文台令人神怡的观测仪器,火箭发射场气势宏大的动力装置等等。我们在观赏这些试验器具、观测仪器、发射装置时,会产生类似欣赏音乐、绘画和其它艺术品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愉悦感和美感。只要不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一个对科学(包括理论形态和物化形态)稍有涉猎和接触的正常人,大概都不会否认科学美的存在和对科学美有过的美感体验。
尽管科学美的存在不容置疑,但美学家们和美学教科书的编著者们却对科学美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极少数美学论著即使谈到科学美,也是象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一方面,现代生活已使科学美逐渐分化出来,成为跟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平分秋色的相对独立的第四审美形态;另一方面,科学美明显地被美学家们忽视和冷落了,尤其一些现代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在揭露和抨击现代物质文明所带来的社会弊病时,也将科学进步连同科学美作为牺牲品搭了进去。造成上述这种审美事实和审美理论“背反”与冲突局面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传统美学理论局限了人们审美认识的视野和美学的思维空间。从古希腊美学到德国古典美学,有一个很重要的传统,那就是对艺术研究的极端重视,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界定为艺术。在亚理斯多德那里,“诗学”便是美学的代名词。亚理斯多德以后的不少美学家认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它的研究对象就是艺术。黑格尔就公开声称真正的美只存在于艺术中,因此,“我们对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则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6]就连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论断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对象问题上也未能挣脱西方传统美学的窠臼,他说:“美学到底是什么呢?可不就是一般艺术,特别是诗的原则的体系吗?”[7]就整个西方古典美学来看,重视艺术美的研究是它的优良传统,然而这一传统的确立却是以牺牲对现实美的研究为代价的。19世纪以前,就总体而言,由于科学技术活动尚未完全从社会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科学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审美形态也尚未完全从社会美中分化出来。西方古典美学对现实美尤其是对社会美的忽视,本身就意味对科学美的忽视。传统审美理论严重地阻碍了美学思维空间向科学领域拓展,因此美学家们死死抱住这种观点不放:艺术创造审美价值,而科学则创造使用价值,科学与美无缘。
其次,经院式的研究方法也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丰富多采、异态纷呈的科学美现象进行研究归纳。美学研究者们只重视已有定评的美学经典论著,而忽视近现代科学家们“猜想录”式的谈美片论,更无意对人们的科学审美活动进行深入探讨,因此,也就很难从纷繁复杂的审美现象中抽象出“科学美”这一范畴来。从西方古典美学家那里,是很难找到科学美是相对独立的美的形态这一现成结论的。例如,哈奇生将美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两种;狄德罗认为不存在绝对的美,只有这样两种美:“实在的美”和“相对的美”;康德则认为美不存在于事物的实在,而只有“自由美”与“依存美”之分[8]。黑格尔在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前提下承认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存在;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肯定了(社会美)生活美的客观存在[9]。把科学美作为相对独立的美的形态,在美学经典中是找不着“出处”的。然而,对科学美及科学美感的论述却常散见于现代科学家、科学史家和哲学家们的论著。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英国科学史家W.C.丹皮尔、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都有过这方面的论述。但对美学的经院式的研究方法阻碍人们将思维触觉伸向跟科学有关的理论领域。
二
科学美作为相对独立的审美形态,如果从形态学角度作静态考察,可分为科学理论美(包括科学公式美)和科学产品美;如果从创造学角度作动态考察,又可分为科学理论创造之美和科学实验之美。科学美不仅体现于科学研究成果,而且显现在科学创造过程。
关于科学美的本质特征,笔者曾在有关文章中简述过[10]。这里稍加展开论述。
科学美是来源于自然美并能为我们理智所领会的一种和谐。科学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
科学的对象首先是自然世界。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见出自然的真貌,反映自然的规律。自然界在外观上纷繁复杂,似乎杂乱无章,但在实质上和谐统一,具有规律可寻。形式的多样性与本质的统一性,外在的复杂性和内在的单纯性,构成了自然界的基本特点。换言之,自然是统一的、单纯的,即和谐的。宇观世界如此,微观世界亦然。科学研究就是要力图把握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一种科学理论成果,如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它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便是这种真与美的统一。科学史上,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等等被人们称为“科学的艺术品”,看来决不是没有道理的。
科学美是理智所领会的一种和谐。这一点很重要,它揭示了科学美的独特性。科学美决不是“自在之物”,它是科学家的理智对大自然的感知、领悟和发现。科学美所显现的固然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但它不是外在的、表层的、纯感官即可享有的美,而是内在的、深奥的、凭理智方可领会的美。对这一问题,著名法国科学家彭家勒作过精辟而深刻的论述。在彭家勒看来,科学家并非因为自然界有用才进行研究,而是因为自然界美才进行研究。他说:“如果自然不美没有了解的价值,人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那种触动感官的美,那种属性美与外表美。虽然,我决非轻视这种美,但这种美和科学毫无联系。我所指的是一种内在(深奥的)的美,它来自各部分的和谐秩序,并能为纯粹的理智所领会。可以说,正是这种内在美给了满足我们感官的五彩缤纷美景的躯体、骨架,没有这一支持,这种易逝如梦的美景是不完善的,因为它们是动摇不定的,甚至是难以捉摸的。相反,理智美是自我完善的。”[11]彭家勒认为科学美源于自然美,美的科学大厦建筑于美的自然界基础上,但这种美不是直接打动感官的自然景色(外在之美),而是打动理智的自然和谐(内在之美)。
科学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这一点也很重要,它揭示了科学美的客观性。由于科学活动是以理性为主导的创造性活动,是主体能动性、自由性的集中表现,因此科学与科学美的客观性也就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一些唯心主义者总是把科学与科学美看作脱离自然与自然界的“人类理性的自然创造”,而那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科学家总是强调自然对科学的优先地位。非欧几何学的创建者罗巴切夫斯基说:“人们不依赖世界的事物而试图从理性本身去引出数学的一切原理,对数学是没有用处的,而往往也不会被数学所证实。”[12]在罗巴切夫斯基看来,数学的概念、符号、公式并不象某些唯心主义者所断言的那样,是“人类理性的自由创造”,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科学(科学实验、理论、公式)之所以美,首先在于它能够把握客观实在,反映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爱因斯坦曾指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如果忽视或否认了自然对科学的客观优先地位,那么就必然会忽视或否认科学与科学美的客观性,最终陷入唯心论泥潭难以自拔。我们认为,是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与统一,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三
科学美与艺术美一样建筑于自然美的基础之上,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成果。承认自然对科学的客观优先地位,并把科学美理解为对自然和谐的一种反映,这并非意味着否认科学美的审美本性。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卢卡奇,把人对客观实在反映形式划分为三种:日常反映、艺术反映和科学反映。他认为日常反映是一种较低级的、被动型的反映,而艺术反映和科学反映则是高级的、创造性的反映。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马克思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科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的创造活动。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一样,都要遵循和服从美的规律,那种认为科学贵真贱美、重真轻美,甚至认为科学与美无缘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数千年来,人类创造性的科学活动不断地揭示出物质世界内在奥秘及其发展规律,为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开辟了愈来愈广阔的前途。因此科学创造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创造。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晶。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科学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之中,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
科学是发现,但又不仅仅是发现,它还是创造,是重构。科学要求真,但又不只求真,它还求美,求艺术性。仅就揭示自然奥秘、发现自然规律而言,它无疑是真的;而就其理论创造、思维方式而言,它无疑又是美的。一切伟大的科学杰作,不仅让人见出自然之真,而且使人觉出自然之美。
“美是真理的光辉”。而“探索者最初是借助于这种光辉,借助于它的照耀来认识真理的。”[13]科学的最高境界是真与美的统一。在科学史上,相当一部分科学家同时求真求美,甚至由美求真。物理学家韦尔曾经对人说:“我的工作总是力图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选一个时,我总是选择美。”[14]数学家霍姆斯直接把数学比作艺术:“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创造了新概念;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象艺术家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工作,一样地思索;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这样对待它。”[15]前苏联哲学家柯普宁这样评价数学家们的工作:“数学家导出方程式或公式,就如同看到雕塑、美丽的风景、听到优美的曲调等等一样而感到充分的快乐。”[15]可见,很多科学家是自觉依据审美价值尺度,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的。
科学即选择。“这种选择不可避免地由科学上的美感所支配。”我们知道,科学始于观察,基于实验,成于理论建树。仅就观察而言,科学家首先必须对观察什么做出选择,因为世界是无限的,各种事实无计其数且变化无穷,一个人绝不能毫无选择地观察这一切。那么科学家进行选择性观察的机缘又是什么呢?选择的对象必须是非常诱入、令人感兴趣的,而“指导选择的原则必定是非常好,令人很愉快”。(彭家勒语)不少科学家都谈到,科学创造过程中最初的、粗略的选择,往往是通过审美直觉来完成的。
科学追求“简化”。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一团乱麻似的客观事实或现象是不美的,科学不也满足于对世界混沌表象的描述,对各种经验现象的罗列。事实分解或约化得越简单、越清晰,人们越能从总体上、规律上把握自然,而那些能使人“从无序中见出有序”的科学理论毫无疑问被认为是美的(普里戈金语)。自然事物与现象总是纷繁复杂的,而其背后的规律与本质总是相对简单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科学致力于追求“简单性”。“简单性”是科学家谱写科学理论“诗篇”的一条红线,它在科学家的心目中总是美的。当然,科学家们不仅仅追求“简化”,彭家勒毕生追求“简单与宏远”,爱因斯坦更加看重宇宙的“统一与和谐”,而扬振宁、李政道和吴健雄则致力于辩证地描绘“宇称守恒”的世界图景。
科学就是“美的组合”。科学家总是试图向人们提供对于世界及其各部分规律的正确认识,并把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和谐的世界图景贡献给人类。科学家在构思、描述世界图景时,不仅依赖于逻辑思维,而且借助于形象思维。贝弗里奇指出:“有相当部分的科学思想并无足够的可靠知识作为有效推理的根据,而且势必只能凭借鉴赏力的作用来作出判断。”[17]有的科学家把科学构思看作类似于艺术概括的典型组合,并认为“最有用的组合,也是最美的组合”。
科学是人的自由的体现,是人的本质的确证。马克思曾指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人的类本质。科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人类的理性与智慧,直觉与想象,逻辑思维能力与审美意识水平都在科学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而科学活动的物化成果,即科学的理论、公式、发明等,成为人的自由创造的积淀,或者说人的本质特点的确证。由于伟大科学成果体现了人类的自由本性,因此成为“科学的艺术品”,成为一种“艺术杰作”。
四
由于科学美建立于自然美之上,并体现了人的自由本质,所以它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里所谓社会性,是指人类的自由本性。科学作品是自然和谐图景的呈现,亦是人类自由境界的表现,它因此和艺术作品一样让人产生一种寻味无尽的审美感受。
美感是人对美的一种主观经验。美感过程是人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感受、体悟、认识过程。无论艺术美感,还是科学美感,都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不过,科学美感有着不同于艺术美感的鲜明特点。这种特点主要有三:其一,在科学美感过程中,抽象思维处优势地位。而在艺术术美感过程中,则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并不截然分开,往往彼此渗透,相互补充。只不过,在科学观照中抽象思维处于优势,而在艺术观照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其二,科学与艺术都需要灵感,前者有灵感是科学直觉,而后者的灵感是艺术直觉。科学直觉与艺术直觉有联系也有区别。二者都根源于人的天性,但科学直觉更多地受到理智的浸染,而艺术直觉更多地受到情感的陶冶。其三、科学美感是理智获得自由的愉悦的体验,而艺术美感则是情感获得解放的愉悦体验。审美是心灵的一种解放,美感是一种自由的主观体验。科学美感所体验到的是理性的自由、智慧的幸福。席勒曾讲“思维啊,幸福!”可以被看作是对科学美感的最简洁的界说。
艺术家和美学家对艺术美感问题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而对科学美感问题则很少涉猎。而科学家在建构自己的科学理论大厦或认同别人的科学研究成果时,对科学美感作过许多描述、阐发和界说。将它们加以整理和概括,可从中引申出如下观点:
(1)科学美感是理智观照自然,思维切近自然,而对自然界产生的一种亲近感或亲切感。
(2)科学美感是人们深入宇宙堂奥,发现自然之秘,而对大自然产生的一种惊讶感和神奇感。
(3)科学美感是人们凭借自己的精神力量,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探索、认识和征服自然,悠然产生的一种人类崇高感和自我超越感。
(4)科学美感是我们从科学作品和谐统一的自然图景,而产生的那种无比愉悦和无限自由的心理体验。
(5)科学美感蕴籍着审美直觉和审美灵感,这种直觉和灵感往往成为科学对经验事实进行选择、观察、分析、判断和综合整理的一种价值尺度。
面对“科学的艺术品”,有的人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而有的人却不能。这就涉及科学鉴赏力问题。科学鉴赏力是欣赏科学作品尤其纯科学理论所必需的审美力。它实际上是对于科学美的感受、理解、评判的一种本领。许多著名科学家都认为,就象存在着文学鉴赏力和艺术鉴赏力一样,也存在着一种科学鉴赏力。一个人如果缺乏科学鉴赏力,那就不可能领略到科学美的魅力。一个人的科学鉴赏力绝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与科学鉴赏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因此,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比一般人具有更高的科学鉴赏力。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可从牛顿力学中“感受到数学完美性”;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可从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可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从“数学形式的美”中发现了“物理世界的真”;而划时代的物理大师、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从实验大师迈克尔逊那里感到了“实验本身的优美”。法国物理学爱德布罗认为广义相对论对万有引力现象的“这种解释的雅致和美丽是无可争辩的”[18];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觉得爱因斯坦“有点象艺术领域中的达·芬奇或者贝多芬”[19];爱因斯坦相对论的?
⑽ 作文素材大全
同学抄,这是你的作业,要自己独立完成,尤其是作文。作文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感悟,你应该自己写的,就算别人写得再怎么精彩再怎么好,终究不是你内心最真实的感觉,相反,你会觉得很陌生。你可以叫别人帮得了你一时,也帮不了你一世。难道你不相信自己吗,只有尝试过了,才知道好不好,即使不好,那也是自己的,有些东西,表面再华丽再美好,实质也不一定是好的。同学,在你走过这段路后,回首,你会发现,自己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自己最深刻的感觉才是最刻骨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