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素材题目 > 时评素材及作文2015

时评素材及作文2015

发布时间:2020-12-27 13:16:23

『壹』 怎样写一篇以时事热点为素材的作文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材料作文占有很大的比例,在统计共17道作文题中,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中材料作文分别是6道、6道和8道,由此可见,材料作文占据了重要的舞台,材料作文成为命题者的新宠。而材料作文中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09年辽宁卷对“明星代言”的看法, 09年江西卷对蔡铭超拍下兽首的看法,2011年全国卷ⅱ“代买彩票中大奖,你怎么做”和2011年北京卷 对“世乒赛中国队包揽金牌”的看法的材料作文。
那么如何写好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什么是时事新闻类材料?时事新闻类材料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所谓时事新闻类材料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同时也是时事政治中的新闻或社会热点材料。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社会关注度高,材料所涉及的事件都是新近发生并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的。2、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人们对提供的材料往往具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作文引导语上往往有“谈谈你的看法或感受”“你对此有何看法或请你就此发表你的见解或看法”这样的提示话语。比如:2009年江西卷,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成一篇文章。
二、时事新闻类材料和一般故事类材料作文有什么区别?
时事新闻类材料常常在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是“中性”的,即不以对文中观点的“是”或“非”来确定作文的正确或错误。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思想来表达对材料的认识,可褒可贬,可评可争,可讽可谏,可嬉笑怒骂,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都可以。而故事类材料是在故事中蕴涵道理,作者要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然后通过古今中外事例来证明这个道理的真实性。
如09年全国卷ii作文题是“色盲、拉面、干洗剂”三个小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小故事共同提炼出“留心生活,就会有所发现,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思考,是成功的保障”“人生因思考和探索而精彩”“留心生活,抓住机遇,才能成功”等等人生道理。
三、时事新闻类材料作文的二种常见写法
1、直面材料——就事论事
“就事论事”常指仅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孤立、静止、片面地议论,在这里指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适用于时事评论、人物评论、影视评论、诗歌评论、经典评论等评论类文章。
要写好这类文章,首先,要求旗帜鲜明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总结成功经验或指出失败教训等,要求实话实说。如根据09年江西卷蔡铭超事件可提出以下观点:1、拒绝“二次抢掠”,2、向不合理的规则说不,3、理性爱国。写就事论事评论文章,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做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事可以有多种思,如评事的对错,评事的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训。评“事”以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上,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而高谈阔论。
其次,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分析说理是时评的灵魂所在,如果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司法上的一条准则的话,那么,时评的写作也可以说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 评论文,不但要写出自己怎么看,还要写出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文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既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评论才是好的评论。
就思路结构而言,这类作文比较适合采用“层进式”结构,按照“引述材料,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提倡议或号召”的步骤来展开。
2、借题发挥——就事析理
借题发挥是指借着某件事情为话题来做文章,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或主张,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把握题意后的所做的扩展、挖掘和提升。借题发挥不能超出材料允许的范围,角度可以不同,但要回答共同的问题—母体,关注核心信息,不能信马由缰。所谓就事析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充实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中止在就事论事上,而应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标。就事析理,写法上还要求“启齿要小”,抓住一个题目,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需从“小”中评析出小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就事析理类材料作文要求:既要有评,又要有析,即既要有自己明确的判断,又要有深入、透辟的剖析给予支撑。同时还要有类似现象的联想,以避免陷入就事论事的局限。它贵在联系实际深入分析,这样才能显示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就落入了空谈道理、古今中外事例一大堆、名言警句几大筐、表面雄辩,其实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窠臼。
写就事析理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引——议——联——结的基本步骤来进行。
引——就是引用材料,得出观点。引用不是照抄,而是对原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概述,或摘要,取其精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一般说来,引述不宜过多过细,能说明观点就可以了。还有,更不应整段地照抄原文,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只在行文中引用原文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行了。引要简洁,并且据材料提出问题,一般写在第一自然段,要求从材料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
议—— 就是分析材料,确立观点。是针对前面提出的观点,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使观点确立起来。议,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在此部分千万不能脱离材料提出观点,而要结合事例作针对性分析,然后得出观点,且注意事例间的过渡和衔接。

『贰』 作文素材:精选时评两则

[作文素材:精选时评两则]作文素材:精选时评两则作者:深山回想(作文素材)校园安保:我们要做的还很多4月28日上午,制造福建南平校园惨案的郑民生被执行枪决,作文素材:精选时评两则。而当天下午,广东省湛江市下辖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再次发生凶杀案:一名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18名学生和1名教师。时隔一天,江苏泰兴一名47岁的无业男子徐玉元手持一柄长约20厘米的匕首闯入幼儿园砍伤32人。校园安保,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虽说学校作为一个公共场合,自然不可避免这样那样的事件发生,可从来没有一个年份像今年这样校园凶杀案呈现出井喷之势。像北京那样将学校纳入到司法的保护之下,固然是一种值得借鉴的举措。可是,广东湛江凶杀案的结果却提醒我们,至少还有两个方面应该改进管理:其一,警察安保进驻校园仅仅是一时之策,能否成为一项长期的根本制度呢?其二,仅仅把目光放在校门口与上学路上还远远不够,湛江的这起案子,便是发生在校园里面。显然,校园安保工作是个庞大的工作体系,除了校园方面完善的安全举措外,最根本的,还在于改善社会的民生现实,消解报复社会的极端分子滋生的"土壤"。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人世间莫大的悲哀之一,也许就是悲剧的不断重演。又是持刀砍人,又是孩子受到重创,这斑斑的血泪不能不让人产生悲愤之情。南平血案之后,一些地方深受触动,开始反检自身,加强学校安保,但显然仍有太多的学校麻木不仁,更不要说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防范了。对那些铆劲"报复社会"、"只求一死"的人,则更需从社会学角度加以剖析。当一个人因种种原因,把自己的精神矿难释放给社会,他是在把自己当做人质来绑架这个社会,与社会同归于尽。我们需要追本溯源,挖出罪恶的渊薮。保护学生安全体现一个社会的良知一起又一起的侵害学生的恶性案件相继发生,我们不难想象,学生家长将是多么的惶恐不安?血案将在学生幼小纯洁的心灵中埋下怎样的种子?作为家长,作为父母,作为老师,作为社会上每一个有良知的成年人,我们该怎样面对孩子们恐惧的眼神?繁衍生息,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前提。父母对子女的悉心呵护,是人性的根本体现。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最基本的安全感,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基本良知。当一双双罪恶的黑手伸向花季少年,当本来应该受到全社会呵护的学生屡屡受到伤害,他们又怎么能相信社会公正,怎么去相信正义的力量?我们到底能不能为下一代撑起一把安全的"保护伞"?在当前这个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一些人悲观厌世心灵扭曲,产生报复社会的恶念,屡屡将自己的一腔怨气撒向心灵纯洁的稚嫩儿童,确实值得我们高度警惕。校园治安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必须切实承担起保护学生的责任,还校园以安宁。(作文素材)从南平惨案看社会心理救助短板3月24日《羊城晚报》报道,昨天早晨7时25分左右,随着一名手持利刃的男子的闯入,安宁被打破了,南平实验小学以一种惨烈,让全国人民掀起了哀伤的牵挂―――仅仅55秒,一个叫郑民生的42岁男子,将这个悲情小学的8名小学生捅死,5名小学生捅伤。羊城晚报特派记者多方求证获得的信息是,13名伤亡的小学生中,3人当场死亡,5人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这8名孩子,有4名来自一年级,二、三年级各1名,四年级2名,作文素材《作文素材:精选时评两则》。看着这则令人发指的新闻,我们在强烈谴责犯罪嫌疑人穷凶极恶的暴行的同时,更要深刻认识到,"南平凶案"不仅仅是南平的心理发展的短板,更是各地政府的心理发展短板。事发在南平,教训却是大家的,属于所有的各级政府管理者。据报道,对于原来的犯罪嫌疑人郑民生,"大家谈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反应"。可据经初审,郑民生作案动机是:一是与原工作单位领导有矛盾,辞职后谋新职不成;二是恋爱多次失败,尤其是与当前所谈女友进展不顺利,心态扭曲,故意杀人。――是社会磨难、经济压力和情感压力让一位正常人走向了心理危机极端。这就是笔者提出的观点,为什么郑民生未能得到及时的心理救助和心理疏导?因为这是很多地方政府的管理短板。尽管心理事业发展已在观念上得到重视,可反映到社会现实中,仍有边缘化、冷漠化的现状,大量的抑郁症患者中,仅有5%的患者选择了求助心理医生。作家柯云路曾在《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说,实际上,心理健康知识在中国普及率相当低。人们通常认为所谓疾病,无非是心肝脾肾胃肠及血管五官等处的器质性病变,而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度相当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人在生活重压下罹患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但由于缺乏常识,很少主动就医。周围人也因为缺少相关知识而多报以冷漠,以为是"小心眼"、"想不开"、"思想狭隘"。这种思维反映到社会人身上也就罢了,最多是拒绝探望心理医生,如果反映到政府管理那里,那就是心理事业发展呈现自生自灭状态,无法得到充分、及时的发展,无法得到公共财政的鼎力支持。心理亚健康者和心理疾病患者无法得到专业、规范和物美价廉的心理就医。给社会埋下了很多不安定因素。笔者近日就受到了突然失眠的折磨,确诊后被认为是神经质症,也就是所谓的神经过敏。终于得到了好转。可在此以前,我找遍了市里的所有的正规大医院,包括三甲医院,虽然有所谓的精神内科,却仍然只会"开药",缺乏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心理诊治,更缺乏系统性的住院心理治疗。我想求助心理热线,却发现这种热线电话少之又少。而与之相反的是,现代社会生存压力日益增大,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环境污染、食品污染不断加剧,产生心理危机的社会环境日益增多。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急剧上升势头。又加上我们从小就缺乏足够的心理常识和心理教育,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很容易诱发成为心理疾病,"这种破坏性心理指向自身时,达到极端就会出现自杀,指向外界时,达到极端就会报复社会"。仅2009年岁末,媒体报道的一桩桩悲剧就令人心生寒意: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公费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卫生间内自杀;11月27日,北京市大兴区清澄名苑小区一居民住宅内一家6口被刀伤致死;12月12日,湖南省安化县高明乡阴山排村村民刘爱兵纵火烧毁6栋村民房屋,致12人死亡、2人重伤。南平凶案再次提醒我们,对于心理事业的发展,首先,政府应该摆脱漫不经心的自发状态,应该将心理事业的发展置放到和肌体疾病一样重要的行政高度去认识,动用公共财政资金,为心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发展通道。再者,相关职能部门的救死扶伤的概念不仅仅包括肌体疾病的救助,也应该延伸到心理疾病的救助上,多给予心理疾病患者心理安慰。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可以将肌体疾病纳入社会统筹和报销范围,而对于心理疾病却不予报销,这个观念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也应该得到纠正。最后强调一点,那就是各个地市都应该设立免费的心理救助热线,切实为身边的心理危机者提供温暖的心理救助。达到了这几点,我想,南平凶案之类的悲剧才有望从根本上得到化解,也不会在其他地方继续上演。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作文素材:精选时评两则〕【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叁』 时评作文和普通材料(材料是故事或一段文字,不是新闻)议论作文这两者在素材的引用上的区别是什么

时评所引用的素材都必须是现代的,别听他们瞎扯

『肆』 30则高考作文素材100字以内最好带议论

高考话题作文古今中外名人事迹素材
居里夫人“幸运”的失恋
    1883年,16岁的波兰姑娘玛丽亚,即后来的居里夫人,到某贵族之家当家庭教师,她计划挣一些钱出去上大学。两年后,这家的长子卡西米尔与玛丽亚相恋,玛丽亚刚过19岁,他们计划结婚。当然,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了。
    可是,由于门第不同,他们的婚姻遭到卡西米尔父母的坚决反对,意志薄弱的卡西米尔屈从了父母。玛丽亚痛苦万分,竟准备“同尘世告别”,但她终于凭着顽强的意志克制住自己。于是,她把个人的不幸化为献身更大目标的动力,化为教育培养当地贫苦孩子的善心以及只身赴巴黎求学的勇气。
    人们认为,这是一次幸运的失恋。否则,她的历史将会重写,人类将失去一位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女科学家。
    分析:居里夫人的失恋是她人生的一次挫折,从挫折与痛苦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她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话题:“挫折与成功”“意志的力量”“转折”
    贫穷造就了作家
年轻时的左拉很穷。为了抵挡饥饿,他拿捕雀器在屋顶上捉麻雀,用挂窗帘的铁丝将麻雀串起来在火上烤着吃;为了坚持写作,他把仅有的几件衣服也送进了当铺,只能用被子来御寒。偶尔得到一个蜡烛头,他竟会如过节似的高兴,因为今夜可以读书写作了。正是贫穷磨砺了他的意志,他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卢贡·马加尔家族》。
    分析:有人面对贫穷时会一蹶不振,有人却能以贫穷为动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左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话题:“贫穷是一笔财富”“坚持不懈”“苦难出人才”

    艰难困苦铸人才
米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生于农家,年轻时跟人学画,因为不满其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便离开了他的老师。后来,他在巴黎以画裸体画糊口,渐渐地他对此种艺术感到厌倦,但其他题材的画也卖不出去,因此,一度陷于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到乡下。在农村,他依然未能摆脱贫困,但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农民和农家生活,激起了画家的创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种者》等。
    分析: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千辛万苦,甚至疾病、死亡。不怕困难、挫折,努力奋斗,定能书写辉煌的人生。
话题:“成功与磨难”“挫折的力量”“苦难是一种财富”

    磨难是财富
    困难、挫折对有志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苏联“宇宙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少年时患猩红热病而耳聋,被赶出学校。但他靠图书馆自学,显示了惊人的数学才能。
    德国诗人海涅生前最后八年是在“被褥的坟墓”中度过的,他手足不能动弹,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灭,吟出了大量誉满人间的优秀诗篇。
    分析:也许没有声音的世界更能静心思考,但“被褥的坟墓”绝难予人灵感,一颗坚强的心才是根本!
话题:“磨难是财富”“生命的力量”

    面对失败和贫困
    杰克·伦敦自幼家境贫寒,但他雄心勃勃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做大作家、用笔杆子改造社会的远大前程。为了当作家,他在中学补课一年,然后考入加利福利亚大学,但因难以支付学费,只读了半年就辍学了。失学并没有动摇他当作家的决心,他改变主意,以社会为学习的课堂,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达尔文、马克思、尼采等的作品使他学会思考;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等的作品使他学会写作。他开始写稿投稿,但却一次次地被退回。可他并不灰心。生活困难,就靠典当过日子,挤时间写。白天时间不够就晚上写;勤奋地做笔记,搞索引,抄卡片。终于在1890年发表了处女作《给猎人》,后来名著累累,成为一名大作家。
    分析:艰难困难,玉汝于成!杰克·伦敦的经历只不过把人类几千年来的经验和真理再实践了一遍而已。
话题:“挫折”“决心”“成才的途径”

    重振旗鼓创辉煌
    艾柯卡是美国汽车业超级巨星,他那誉满汽车行业的推销术为福特公司创造了上百亿的美元。可是1978年7月13日,艾柯卡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嫉贤的老板开除了。老板把他赶到一个仓库中的小房间,还美其名曰是给艾柯卡还没有找到新工作之前的办公室。在奇耻大辱面前,艾柯卡没有消沉。在被解雇受辱之后,艾柯卡接受担任濒临倒闭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一职,他以卓越的管理才能,使克莱斯勒公司喜获新生。仅1984年一年,他就为公司赚取了24亿美元的利润,比这家公司前60年的利润之和还要多!顽强的精神、超群的才智、辉煌的成就,使得艾柯卡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分析:顺境中获得成功,固然是锦上添花,而逆境中打翻身仗方显英雄本色!艾柯卡如果没有第二次的成功,至多不过一推销巨星而已,正是逆境中的崛起才造就了他的“英雄”之名。
话题:“英雄”“金子总会闪光”“磨砺与成功”

    身陷囹圄志不移
    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被人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的小提琴家”。他的艺术道路坎坷不平。他生于一小商人家庭,据说,曾因为政治犯罪坐了20年牢。但即使是身陷囹圄,他也不曾灰心,而是坚持狱中学习。他在狱窗边,用一把只剩下一根弦的提琴,坚持苦练,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在演奏技巧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的创作和演奏,奔放不羁,富于激情,对同时代的浪漫派作曲家有较大的影响。
    分析:身陷囹圄而能最终成才,一方面要有坚强的信念和毅力,另一方面,也有对生命的渴望和对艺术的执著。
话题:“永不放弃”“信念与毅力”

    海伦·凯勒——
    残疾人的骄傲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她凭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誉和嘉奖。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运动。她写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
    分析:敢于正视人生的疾苦和磨难,是海伦成功的根本。正是如此,她才成了全世界残疾人的精神代表,成了残疾人的骄傲。
话题:“残而不废”“坚强成就人生”“生命的价值”

    博迪眨眼写作
    博迪是一名法国记者。他在一次心脏病发作后四肢瘫痪,只有左眼可以活动。但他决心把打好腹稿的作品《潜水衣与蝴蝶》写出来,于是他要求笔录员门迪宝协助他,每天花6小时笔录他的著述。而他们之间的沟通只能靠左眼的眨动来完成。每次,门迪宝按顺序读出法语常用字母,博迪每眨眼一次表示字母正确,眨两次表示错误,然后拼成词语。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写作”终于在数月后奇迹般地完成了。这本150页的著作已被出版,受到人们的欢迎。
    分析:“博迪眨眼写作”的事迹让我们想到史蒂芬·霍金,身体上的极度残缺却丝毫不能阻止他们在文学及科学研究上的昂首阔步。
话题:“毅力”“完美与残缺”“奇迹的诞生”

    红顶商人的中庸之道
胡雪岩以他卓越的圆通能力在夹缝里生存发展。在官场、漕帮黑白两道的夹缝里,在民族经济与西方经济的夹缝里,在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夹缝里,他踢打出了一个世界、一方天地。胡雪岩的飞黄腾达是熟谙、遵守、利用潜规则的结果。但遗憾的是,这个夹缝最终毁了他,左宗棠的死使他成了官场倾轧的牺牲品。从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再回到一文不名,胡雪岩走完了他人生轨迹的圆圈。
    分析:一个绝顶聪明之人,往往善于利用规则而不是创造规则。胡雪岩的一生验证了这一道理,同时也说明另外一个道理:“玩火者必自焚”。
话题:“规则与人生”“规则的双刃性”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宋庆龄的执著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没有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宋庆龄能七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殚精竭虑吗?
话题:“忠贞”“持之以恒”

    严复的担忧
1912年严复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
    分析:严复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在当时能有几人明晓?爱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只从一种角度、用一种眼光来看问题!
话题:“看待事物的角度”“目的与形式”

    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话题:“教育与爱国”“人生的目标”

    于右任的临终诗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分析: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话题:“故乡情”“月是故乡明”“殷殷爱国情”

    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独立”,主张国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李宗仁冲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干扰,摆脱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暗杀,毅然返回祖国,他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他还希望留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
    分析: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李宗仁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义,将永远激励着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的人们。
话题:“心中的丰碑”“祖国的呼唤”

    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话题:“遗愿”“爱国——永恒的话题”

    华罗庚立志回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分析:“富贵不能淫”,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话题:“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价值”
   

『伍』 时评类作文素材

误认为修证。若复人到衰老制时求修证,必要补精到能泄精地位,而後始有可长生之机,切不可误至於老来铅汞少者也。则亦无复有此一窍矣,如有窍则未及证於真无漏也。此一窍是精所出之处也。精尽化炁,不须用出路,故无窍。若有一窍在,犹可漏精,则炁未得足者,可知矣。昔长沙王星垣殿下问曰:何以知精满尽化成炁而不漏?冲虚云:真实修炼之

阅读全文

与时评素材及作文2015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