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正确对待作文中的创新
创新”是对文章在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的要求,是作文获得高分的关键。它主要包括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等几方面内容。见解新颖,就是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在深刻感悟、真切体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材料新鲜,是文章所选用的材料应避免使用那些陈旧的、平淡的材料;写进文章的材料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时代感和新颖度。构思新巧,是指文章的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文章的结构自然合理,衔接过渡巧妙。
一、见解新颖
见解新颖,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提出的主张、看法和对问题的认识既合情合理,又不落窠臼。文章立意要寻求突破,就要提出独到的见解,冲破思维定式。比如“韩寒现象”出现后,一时叫好声四起,韩寒成了许多中学生崇拜和效仿的“明星”。但有个学生写的《眼中韩寒》一文,“逆潮流而动”,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在对“韩寒现象”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他提出了“韩寒其实在逃避高考”的观点,并预见“他飞不了多远”。虽为一家之言,但见解独到,勇气可嘉。这类文章立意别出心裁,不同凡响。
二、材料新鲜
材料新鲜是指写作时所选用的材料新鲜,使文章充满生机活力。这里所说的材料出新,并非是要学生去挖空心思,奇思特想,怪异并不一定是“新”。在论证同一观点、表达同一种思想时,具有时代特征的材料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现实意义。如写一篇关于内因与外因关系的文章,从古今中外都可以找出许多事例来证明这一哲学观点。但是如果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出类似的材料,则更具有说服力。
三、构思新巧
构思新巧,是突破一般的构思,把所需要表达的内容按照新的方式、新的视角进行表达。要想做到构思新巧,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注意构思的独创性。如鲁迅先生的《药》,采用了明线和暗线交织的结构方式(明线揭示了“群众的愚昧”,暗线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表达了“要使革命成功,必须首先唤醒大众”的主旨。这是一篇“构思新巧”的经典之作,无论题材的选择、主题的形成,还是情节的设计、结构的安排,都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2.注意构思的技巧。清代文学家章学诚说:“文成而法立,未尝有定格也。”尽管如此,但谋篇布局还是有一定技巧和方法的。比如,在写记叙文时,学生要有意识地运用倒叙插叙,或铺垫抑扬、误会巧合、照应烘托、联想想象、设假成真、虚实相生等方法,变换叙述的人称,如“我是电话”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让电话“我”倾听或倾吐人间亲情,从而使文章摇曳多姿,平生波澜;在写议论文时,学生可以用释义辨异、举例设喻、破立结合、假设反推、褒贬评说、推因论果、引申归谬等方法,或归纳或演绎,从而使文章开合自如,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学生运用创新意识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忌人云亦云
写作时,只要能保持立意准确,不偏离题意,就可以获得基础分。于是,不少学生在作文时往往立意相近,结果导致“千人一面”。这给人的感觉是似乎千百万学生都拥有“同一种思想”。
二、忌取材不当
有的学生作文时的取材范围极为狭窄,他们只知道教材中的几个故事,运用的材料几乎都是关于屈原、李白、庄子等人的事例。除此之外,运用的材料就是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还有的文章在取材时,没有按照一个主旨进行选择,若主旨无法统率材料,反过来材料就不能为主旨服务。还有的学生所选材料空泛,没有对生活现象进行筛选、加工、提炼,不去捕捉生活中触动自己心灵的动情点、闪光点,不善于抒写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而是随便写一些没有价值的琐碎小事,结尾勉强扯到主题上。
三、忌盲目求新
有一部分学生不是考虑内容,而是刻意“创新”,他们的文章要么无中生有,要么不伦不类。比如,有的学生把文章写成一份试卷,有的写成一道数学证明题,有的写成一份实验报告,有的写成一份寻人启事等。如果文章形式和内容相符合,这样写的确可以锦上添花,让人眼前一亮。但事实上,不少学生弄巧成拙,使文章形式和内容完全脱离。其实,文体是为相应的内容服务的,文体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容,绝不能不重内容只重文体,为创新而创新。
四、忌主观臆断
有一部分学生苦于一时的思路逼仄,苦于生活的单一、认识的肤浅,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只好凭借主观进行臆断,或者干脆胡编一些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或根本不可能出现的离奇事件,最终使文章陷入荒诞的境地。离谱、不切实际的想象和推理是毫无价值的,歪曲事物本质的看法和错误的观点不能算是创新。只有那些对问题和社会生活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独特见解,有探索、有观点、有思想的推理与想象的文章,才是有创新的文章。
⑵ 提供一个有关熟能生巧的作文素材
宋朝有来个叫陈康肃的人,射自箭技术十分了得,甚至能够射中百步开外的杨树叶,堪称天下第一。陈康肃为此十分自负。
这天,陈康肃又到后花园练箭,引来许多人围观,一位卖油翁也停下观看。
这陈康肃的确名不虚传,箭十有八九都射中了靶心。观众都热烈地欢呼鼓掌,惟独那卖油翁只是淡淡一笑,一副不以为然的模样。
陈康肃看在眼里,十分不悦,便走过来问道:“您认为我射箭技术还不够好吗?难道您也懂得射箭?”
卖油翁淡淡笑道:“我并不懂射箭。不过我认为这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练多了,手熟而已。”
陈康肃十分生气:“你怎么可以贬低我的射箭技术?!”
卖油翁说到:“我只是说出我多年来倒油技巧中悟出的道理罢了。我就表演给你看看吧。”
说完,卖油翁拿了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嘴上,然后舀了一瓢油高高地往铜钱的小方孔内倒。倒完一瓢油后,拿起铜钱检查,上面竟然一点油都没沾上。
观众都啧啧称奇,卖油翁说道:“这不过是雕虫小技,只要熟练就能做到了。”陈康肃心服口服,客客气气的将卖油翁送走了。
尊重来源于实力,实力是勤学苦练出来。万事都没有一蹴而就的诀窍,惟有熟能生巧!
⑶ 作文怎么写的好
作文最重要的是日常积累,包括文学素材,写作的技巧,包括开头结尾方式,运用素材的方式,要多阅读,作文不在乎字数得多少,而在于巧妙地将文字结合起来。
⑷ 作文 宁拙勿巧 素材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一词出自于《菜根谭》,意思是宁愿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做,不可投机取巧,采用旁门左道的“捷径”。(解释关键字句含义作为引入)杨振宁教授选取“宁拙毋巧”一词为重庆八中的题词,应该也是这个意思:成功是脚踏实地的结果,成功没有“捷径”可走。(阐述题词内涵,引出中心论点)
2009年高考,重庆市的何川洋以优异成绩获得该市文科状元。然而,身为当地某区招办主任之子的他却因为民族成分造假而被北京大学、香港大学拒之门外,这位“文科状元”却陷入无学可上的尴尬境地。
何川洋的遭遇使许多人为之惋惜。论实力,他完全有能力考入北京大学,但是其父母却因弄“巧”结果成“拙”。这件事再次给人们敲响警钟:成功无“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去努力。(紧扣热点事件,反面论证,提出观点)
小仲马的父亲大仲马发现儿子寄出的作品屡屡碰壁,就劝他在信的下方写上“我是大仲马的儿子”,小仲马却不肯,不用父亲的名誉来作自己的垫脚石。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他终于以话剧《茶花女》一举成名。(正面论证)
是啊,在我们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会遇到一些阻碍。这些阻碍有时需要我们借助外力来克服,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外力,不能一味地让别人用双手将我们托起,送到成功的门前;如果是那样,我们所获得的虚假的成功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也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快感。愚公移山虽然借助了神力,但是却靠自己挖山不止的踏实努力感动上苍。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感动成功上帝,才能撷取成功的明珠,才能迎接胜利的曙光。(正反事例阐述之后,展开深入分析)
这一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因为蜗牛都能做到。
当小蜗牛问妈妈为何自己生来就要背负一个又硬又重的壳,而同样没骨头爬不快的毛虫姐姐和蚯蚓弟弟却不是这样时,妈妈说:“因为毛虫姐姐会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小蜗牛听后便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有人说:只有两种动物能登上金字塔顶,一是雄鹰,一
是蜗牛。雄鹰凭借自身飞翔的优势,轻易就可以登上金字塔顶,而蜗牛却是怀着“靠自己”的信念一步一步爬上了金字塔顶。所以,只有靠自己脚踏实地的拼搏,我们才能获得成功。(结合小故事,再次深入浅出分析只有“靠自己”一步一步努力才能走向成功)
成功是脚踏实地的结果,成功无“捷径”可走。“宁拙毋巧”,杨振宁教授的题词当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⑸ 高中语文作文万能素材
嗯,我就是一个高中生,语文成绩在125--129之间吧,就是作文不太好,每次只得43--45分。
老师说我的事例很好,就是欠缺深度,与理性纵深的思考,所以分不高。
我也不太爱写李白苏轼之类被用的过于浮泛的事例,我三模考试时,写的是这几个例子。
是自己总结的,所以不太好查,不过若是中意,我可以再补充一些。
1.淳于髡貌寝志学成辩才 (自信,自强,志学,不可以貌取人,得失)
2,越勾践三千甲败吴 (这个比较通俗,雄心壮志,自强,不畏难,吃苦,抱负远大,以少胜多,不可轻敌(反面来写) 得失)
3,齐宣不疑七人荐 (信任,自信,果敢)
4,端木赐(子贡)纵横七家,存鲁,灭吴,强晋,霸越,乱齐,十年天下局生变。 (辩才,利益,自信,能力,手段,危机,联合)
5,汪曾祺一世悠然不染尘 (宁静淡泊,不喜尘俗,如同林逋)
6,胡适之贤母教习 (女子贤惠才能,环境影响···)
7,罗斯福决然新政,邓小平天策改革
8,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好学,专注,毅力,抱负)
9,阮嗣宗(阮籍)竹林七贤话流觞。 (同 陶渊明)
还有一些只有古书上才有记载,网上找不到的,这些要是符合心意,就拿去用吧,不满意我可以再更改的!!
⑹ 小学生作文选择材料的巧妙方法是什么
所谓的定点挖掘法,就是指在选定要写的主题后,深入生活和感情世界的深层去用整个身心去体察它、理解它,经过反复的实践调查得到好的材料。
定点挖掘法是我们选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这也不是很简单就能完成的,不仅需要用心,而且要亲自去做。
具体来说分三个方面:
(1)调查访问。这是最常用的方式、通过调查访问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第一手材料。
轰动世界的名著《深渊中的人们》的作者为了完成他的创作,在写这部书时就深入贫民窟中,以流浪汉的身份同他们一起出入,一同聊天,经过几个月的调查访问,他获得了十分宝贵的材料,因而写成了这部令世界文坛为之震撼的文章。
(2)用心去体验。要深入挖掘一个主题的材料,不仅需要用我们的眼睛仔细观察,而且还要用我们的身心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
如:茅盾写的《白杨礼赞》,就是他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体会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了祖国的自由、独立与解放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怎样来歌颂赞扬他们呢?茅盾先生用白杨树——这种生长在大西北的树木,来赞扬、歌颂根据地的战士们。因为白杨树的那种挺拔向上的特点正与革命战士们的伟大精神给作者的震撼是一致的。
(3)亲自实践。深入挖掘材料,利用可能的条件自己亲身去实践一番,有的时候是特别重要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让你写一篇文章《我第一次洗碗》,如果你从别人那里知道,碗很好洗,用水一冲,用抹布一抹就洗好了,或者只是闭着眼睛想怎样刷碗,你写写出来的作文,肯定不如亲自刷过碗的同学写得好。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时,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经历过的就显得很真实、生动。所以能够亲自实践的事情还是多实践一些为好。
⑺ 材料作文:材料一:《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耗尽)千金之家,
的”。
原文如抄此记载袭:“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世上竟有如此之人,什么本领不可以学,他朱泙漫倾家荡产,苦心孤诣学会了屠龙之技,却无龙可供他屠。于是,他成了多余人,遭白眼,被骂为废物,沦落为千夫 所指,万世标本。
而我,却对朱泙漫肃然起敬。
他天真可爱,是个伟大的幻想家,浪漫主义理想家。屠龙之术,不是经世之学世俗功用,也许
⑻ 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碍。要知道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简单的造句开始,从三、五句的小对话、小作文开始,要敢开口,敢动笔,要写一句争取对一句,这样可以有成就感,体会到语言运用的快乐。练习写作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运用的过程,要从学习英语开始,就多记一些重点词汇、典型句式、精彩段落,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这样可以扩大词汇量,增加知识储备,有效地减少文章中的病句,给写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还要说、写结合,边学边练,从仿写到自由发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要养成踏实写作的良好习惯,不间断坚持训练,不断加大难度,争取一年上一个台阶。
其次,要写好一篇英语作文,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非常重要。
1.认真审题立意,定文章之灵魂。对命题作文必须认真审题,对自由作文必须立好意。
文章要有明确的主题,必须具备4个条件:准确、鲜明、深刻、集中。以“我的老师”为例,文章的主题是关于记叙我最欣赏的一位老师,因而就不能泛泛谈论老师这一职业或自己的几位老师。
2.草拟提纲,打造文章之骨架。审好题,立好意后,就要写提纲,打造文章的骨架。文章布局要做好几件事:安排好层次段落,铺设好过渡,处理好开头和结尾。如命题作文中有提示句,还要从提示句的关键词出发,围绕关键词开拓思路,发挥联想,记录下联想到的东西。
提醒你:多读些典故啊,成语故事啊,诗词歌赋名句名言什么的组装进去。这样看起来作者文学修养挺好,知识积累也挺丰富的。对你的文字印象也好了。君子善假于物嘛~历史人物那么多,那可是随便那来就可以用的。综观历届的满分作文,谁不是一堆屈原苏东坡啊~~~
其实优美的语句有这么些特点让它们看上去很美,1:排比,这样的话有一种有气势的对称美。这是很常见又有用的方法。尤其用在开头,对第一印象的建立非常有帮助。2:压韵,读起来,即使是默读也有一种音律美。3:尽量用一些“文绉绉”的词语代替口语,不要用街头聊天所用的那些俗话,书面一点,就显得貌似很有气质了。
至于新颖的话题,其实现在用得挺泛滥很多都会落入哗众取宠的境地。一般有如下几种:1,故事新编。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当然,要别人没有看到的角度,这样大家会觉得你富有思辩力。2:小小说,学学欧亨利吧,曲折的故事和意想不到的结局,当然中心要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是加分的大头。3,用你的口替古人说话,假装自己是谁谁谁,比如自己是屈原啊~然后描写“自己”的感受什么的。写的深情一点,当然符合历史的情况下可以煽点情,这样就不错了。
其实平时多练练这种文体有好处。即使得不了特别高的分,也绝对不是低分,对于求稳的同学非常适合。
⑼ 如何把平淡的材料写生动 作文
一、巧用修辞手法。
巧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能使人、物、景栩栩如生。如写《秋天的校园》中的“菊花”:“秋风瑟瑟,一盆盆秋菊的小脑袋在不停地、快活地摇晃着,还不时悄悄地把头伸进我们的教室里,好奇地欣赏着这几十双求知的小眼睛,吮吸着知识的甘露。”这段巧用拟人的手法写秋菊,惟妙惟肖地把人与景融为一体,多么形象有趣啊!
二、巧用俗语。
在写文章中巧用俗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能引人入胜。如《我第一次登台跳舞》一文,小作者用“我心里害怕得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这一歇后语,表达心情紧张,比直接写“我第一次登台跳舞真害怕”生动得多。
三、巧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说相声为什么能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呢?主要原因是说话风趣幽默。写文章也同样。如一位同学写《我当上了家庭的“打工仔”》一文,他写道:“我的家庭也进行了改革,打破了‘三铁’:打破妈妈包揽家务的‘铁饭碗’,打破我每月伸手要零花钱的‘铁工资’,打破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铁交椅’。我当上了家庭的‘打工仔’……”这里巧妙地套用社会语言:“铁饭碗”“铁交椅”“打工仔”,用到一个小学生身上,既显得语言幽默风趣,又使文章生动活泼。
四、巧用动作描写。
人、景、物的动态描写至关重要,尤其是人物的动作描写,俗语说:“看人要看行动。”
如一位同学描绘“舞草龙”:“小龙手举着龙灯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引逗草龙。草龙被激‘怒’了,龙须颤动了,龙嘴大张着,直扑龙灯球。龙身忽左忽右地扭动、翻腾,龙尾随之左右摇摆……”这段巧用了“举”“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引逗”“直扑”“扭动”“翻腾”等动词,把舞草龙的动作描写得生动逼真,让读者好似身临其境一般。根据上述方法,再加上声音、颜色、形状、味道的描写,平淡的材料就会变得生动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