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经典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急
希望没有晚
经典读音jīngdiǎn英文名[classics] :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比如五十年代经典歌曲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最能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歌曲.经典和精品是有区别的,精品只是指作品的质量,而并不需要有经典所据有的其它特性. 所在行业的精品,或者说是一个时期里的精品.具有代表性质和意义.
经典含义
现在大家常说的经典究竟是什么?
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经典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老子、论语、圣经、金刚经。有些甚至被称为经中之经,位居群经之首,比如中国的《易经》,佛家的《心经》等,就有此殊荣。
“典”是个会意字。从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合起来就是大本大册的书。
典的本义是指重要的文献、典籍。
补充:
首先,从本体特征来看,是原创性文本与独特性阐释的结合。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它们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从而形态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同时,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者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
其次,在存在形态上具有开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的特征。经典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它诉诸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公众话语与个人言说、理性与感性、以及意识与无意识相结合的产物。
再次,从价值定位看,经典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如沙翁之于英国和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与俄罗斯文学,鲁迅之于中国文学,他们的经典都远远超越了个人意义,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经典。
现代人眼中的经典:一方面是历史上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金科玉律的典故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是在生活中时常看到或者想起的一些人一些事,甚至能够广泛的运用到生活中去的也叫经典;同时,对于个人而言,只要是能够感动到自己,并深藏在心底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的也可称之为经典。
经典,是一个门槛,也不能太过于泛滥了。如果任何的流行性的东西都能称为经典,那么经典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所以跟风炒作是经典最大的天敌。
“经典”之“经”引自《诗经》、《道德经》等之“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影响巨大。经是一种文学类别,朴素优美,易于大众接受和传颂。经典是指有价值的东西。
B. 以“感悟经典”为话题的作文
感悟经典
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将如何实现民族的复兴伟业?我们将怎样参与全球竞争?有一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就是只有中华民族继承和弘扬优良的传统文明,以其独特魅力和力量才能“征服”世界,才能保有民族的特质,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了解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阅读经典不失为最佳途径之一。因为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你会被那睿智的思想灵光所照彻。比如读先秦诸子,你不但能感受到儒家“仁爱”的人性光芒,还能激发你“济世、修为”的进取之心;你不但能感受到道学空灵的境界,还能学会洞悉世界的方法…… 阅读经典,你能感受到一颗颗激越跳荡的民族心和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爱国情。屈原峨冠博带、手执长剑,伫立在汩罗江边眺望楚都,忧叹长问,文天祥在零丁洋上悲壮的豪迈高歌,岳飞壮志未酬白发陡生的剜心之痛,情景毕现,无不拨动人们的心弦。
阅读经典,你还会走进祖国的山山水水。李白雄奇瑰丽的诗笔,把你带进激情的山川;王维清丽的诗情,把你融入如画的意境;还有那边塞的冷月、那大漠的孤烟、那长河的落日、那北国的壮伟、那江南的温婉……你怎能不倾情祖国的河山之美。
阅读经典,你还会感受到慈母温暖的目光以及亲人倚门的殷殷期盼;或看见朋友或踏歌而别,或把酒而叹;或体察到离别时又有前路无知己的孤寂……
经典浩如烟海,我们只能撷英粹精。让我们从小选取一些经典篇章来阅读,或许我们现在有许多还无法解读,但不要紧,我们重在濡染经典的灵气。让经典长相伴随,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你也许会豁然顿悟,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的脉气贯注于你,中华文明的特质熔铸了你。你,就这样走向人生、走向世界。
C. 以"经典离我们而去"为话题的作文,求
求最佳
当经典离我们远去
寒假某天,我那读初一的侄女来我家玩,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因为她在看一部“很好看的电视连续剧”。小家伙在电视机前格外专注投入,好奇心驱使下,我也坐下来,想看看到底是什么电视如此吸引人。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部叫《宝莲灯》的电视剧,刘晓庆成了王母娘娘,她年过半百的岁数倒与王母相近、只是那副打扮先锋得厉害,七彩菲林的眼影,金光耀眼的眉间花纹,她恩威并重,是剧中的关键人物,在最后关头还修改了天条。二郎神不再凶神恶煞,取而代之的是台湾帅哥焦恩俊俊美忧郁的面庞。“淑女”嫦娥颜丹晨一改冷艳的性感,成为清纯优雅的大家闺秀。听侄女说,饰演沉香母亲“三圣母”的是韩国新晋美女朴美宣,我的天呐,沉香都改认外国人做母亲了。剧情更是突破传统风格,完全天马行空:传说中的神仙全体出动,个个都会露上一面:孙悟空、猪八戒、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二郎神、哪吒、嫦娥、牛魔王、铁扇公主、太白金星……猪八戒功德圆满、重回天庭,再度与嫦娥纠缠不清;二郎神陷入三角情网,与嫦娥情愫暗生;沉香救母收获两段爱情,两个女友孰去孰留……
随后转台,我们又看了《喜气洋洋猪八戒》,据侄女说这是继《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后“乱七八糟猪八戒三”了。
我记得看到过一篇报道,称曾因扮演孙悟空而深入人心的演员六小龄童颇为气愤地说,《福星高照猪八戒》播出后,有一天,一个小孩问他:“猪八戒谈恋爱了,那孙悟空有孩子吗?”六小龄童表示,他不反对现在的影视作品走“戏说”和“后现代”路线,但肆意乱改名著会严重影响人们对下一代的教育。因此,他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立法保护像《西游记》这样的世界名著。
由此我想到,当前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电影、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影视文化的品位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各电影公司、电视剧制作中心和全国各地电视台顺应社会潮流,“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改名著、编剧本,纷纷赶制作品,多视角、多方位地表现生活,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影视画卷,给人们提供了丰盛的文化精神食粮。但纵观一些电影、电视剧,却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影视剧随意地戏说历史,乱改名著……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在中学生甚至大学生观众看来,可能很搞笑,在寒假播出也许就是出于这个定位吧!泡沫文化之所以能出现并大行其道,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炮制者和兜售者为了追名逐利,丝毫不去考虑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二是某些主管部门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三是媒体的推波助澜,刻意炒作;四是消费者、看客的猎奇和无知。
于是我又想到了,如今的中学生会背“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摆在我面前,我没珍惜,等我失去时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却不会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是啊,这一代人没有束缚了,完全开放了。他们崇尚周星驰式的“无厘头”、陈小春式的“古惑仔”、还珠格格式的“你是疯儿我是傻”、范晓萱式的“脖子扭扭屁股扭扭”……他们是“红旗下的蛋”孵出的“樱桃小丸子”,他们是“21岁的年龄、12岁的心智”的快乐宝贝。“青春美少女”组合的《快乐宝贝》中的歌词可以说是他们的写照—— “蹦蹦跳跳/玩玩闹闹/正因为年少/有些单纯/有些天真/其实不重要……”
这一代中学生不再有时间“听妈妈将那过去的事情”,不再有机会体验披星戴月、来自农耕社会的父辈的辛苦,充斥他们耳畔的更多的是巨星歌星、影星、球星……,在超级女生海选中,有媒体称成都高中生万人集体逃课报名超女选拔,对“成星”的愿望也许不可厚非,但当我们的狂热只剩下这一种时,那无疑是一种悲哀。影响21世纪的人物是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而并不是巨星。
如今的学生读书情绪过于浮躁,他们感兴趣的是影视快餐文化。据说某地一中学语文考试的一道题:“《红楼梦》中的林妹妹是谁?”莘莘学子,答案各异,有答林忆莲的,也有答林心如的,还有答林诗音的,就是很少有人答林黛玉……我们不能苛求青少年,不能要求他们满腹经纶,也不能不容他们唱流行歌、看武打书。但作为民族的未来,如果我们的下一代,只知黄飞鸿而不知康有为,只知张学友、郭富城而不知张学良、杨虎城,只知《哈利•波特》而不知《简•爱》,乃至只知林心如而不知林黛玉,那样一种对于传统经典、历史文化的无知,就不但令人堪忧,而且发人警醒。而以快餐文化、娱乐八卦和追星一族为基础的“泡沫文化”,是难以支撑一种文明的。当经典离我们远去,作为如今的语文老师,我们真的应该警觉。
如今的人们的阅读现状令人十分忧虑,这从我国图书的出版销售令人汗颜的“少量”便可窥见一斑,非小说图书只要销售超过一万册,就被认为是畅销书,而在美国一般都能达到数十万册甚至数百万册。在我国,据说馈送“脑白金”是流行的馈赠雅行,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也是据说,在美国常以赠书作为见面礼,如果所赠之书有作者本人的签名,那就更是一种荣耀。成人的行为暂且不说,我们的学生在读些什么书呢?
前不久公布的一份城市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超过一半的中学生没有课外阅读,小部分能读点课外读物的,以流行读物、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涉足严肃读物或经典著作的微乎其微。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或伟人传记中较适宜中学生阅读的作品,如《三国演义》、《唐诗三百首》、《老人与海》、《鲁迅传记》等,全部读过的没有一个,部分读过的不足20%,完全没有读过的超过80%。
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阅读兴趣不禁让人担忧:名著是不是离我们的中学生太远?有学生直截了当地说:“很多名著都太古板了,读起来费劲,还有很多地方读不懂。读过《巴黎圣母院》,里面有一章,全是在议论建筑,看得自己兴致全无。老师曾号召全班同学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但自己实在没有耐心读完,书太厚了,而且哲理议论太多太枯燥了。还读过其他一些西方小说,心理描写都太多了,啰啰嗦嗦的。”
那么专家、博导们对青少年的阅读又有何建议呢?《博导书榜——影响中国社科院博导的书籍》就回答了这一问题,书中博导们畅谈了他们读的好书和这些好书对其人生、学术等方面的影响,《论语》、《史记》、《毛泽东选集》、《资本论》等是多数博导们公认的,而像《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名著也被高票认同。大师们认为这些书籍对一个人的心智、情商、人格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部著作能流传下来,必具有其特殊的价值。所谓名著,是已经被证明了的我们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里面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强我们的人文底蕴,健全我们的人格,使我们不至于成为“文明的野蛮人”。名著之中的审美意义、价值判断均可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作用。而且缺乏人类的优秀文化营养的滋养,还能有人文精神的底蕴吗?学生们冷落了名著,原因何在?只是我们的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在走下坡路吗?
中学生不读名著,原因很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没有时间读,读了和高考、中考又没有多大关系,名著"晦涩难懂"等都是当代中学生不读名著的重要原因。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充斥下,在"快餐文化"的游涡中,一些青少年跟着浮躁的风气走,扑向网络、卡通。名著当然就被冷落了。
除了学生们的自身因素之外,很关键的是另一方面:考试制度。纵使教育部已经多次宣布减负,但是大家心照不宣:谁减负谁“吃亏”,谁都不敢冒减负的险。课程、作业依然繁重,现存的教育评价机制使得很多学生们过度注重分数,从而难以分出精力——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到——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另外,素养的提高是轻易难见效,而阅读名著需要大块的时间,从而导致在很多人看来,阅读名著对考试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问题的症结在于整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太过功利和浮躁,在于从大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小学整个教育人才培训机制的不当。”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指出,学生作为受教育群体是无辜的,在当前教育机制下,语文老师疲于应付升学考试、应试教育的压力,没有精力来恰当地引导学生读文学名著。在应试教育的体制环境面前,素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更何况事倍功半的文学名著导读呢?学习考试的压力无情地剥夺了中小学生们读名著的精力和时间,书山题海还应付不过来,何谈读那些修身养性的 “名著”?
高考制度使得全国的师生把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一点:高考。那么既然高考是一根指挥棒,为什么不可以充分利用高考的引导作用呢?
某报曾刊登了一份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高考中文试题:其一:20分《红楼梦》中的宝玉不思攻读,《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屡试功名,试比较二者个性的不同。(不少于250字)其二:20分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同秦老的友谊与《红楼梦》中的贾母和刘姥姥的关系各有什么特点?(不少于250字)
如果我们的语文高考能出现这样的试题,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有的人或许认为一两代人不读名著也没什么,将来总会有人读的。十年浩劫不能读名著,造成多少精神文化后遗症,已经摆在眼前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要有一个民族精神文化构建的大背景为根基的,而青少年时代是阅读的黄金时代,一个人在这一时期如果没有读过几本有价值的书籍,对于生命来说,确实是一种浪费,以后再去补课都补不回来。
那么,面对现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在这里我只提两个字:引导。
北大教授、文学批评家曹文轩指出,现在的青少年读好玩的书、有趣的书、所谓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书,那些书已经充斥了他们的阅读空间,所以名著、经典都不读了。他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超级的享乐主义大国。在这样一种语境之中,大家都在宣扬儿童的阅读是一种快乐的阅读,但这个快乐的定义是非常狭隘的,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 “快乐(就是好玩、嘻嘻哈哈)”,而不是快感。(这种快感中包含喜剧快感与悲剧快感,而悲剧快感可能是更重要的快感。)孩子们应该多读一些经典性的作品,但不排斥阅读好玩的东西,好玩的东西对孩子也非常重要。他提出,现在的阅读生态是有问题的。孩子们的阅读应该是一种审查之后的阅读,或者宽容一点说,是一种被引导之后的阅读,但是我们现在不引导,更不审查。
“中学孩子们的阅读基本是自发的阅读,缺乏引导,经常是班里同学读什么,他就跟着读什么。这种原生态的、缺乏目的性的阅读普遍存在。”儿童文学作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金波指出,很多教师自己都没有很多时间来读名著了,哪谈得上引导学生?
两位专家都提到了“引导”二字,众多媒体的不良引导,使得大众沉浸在享乐主义的愉悦中,对阅读名著的自觉意识逐渐迟钝。同时,社会不断发展,能带来“快乐”的新鲜事物不断出炉。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之下,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好奇心正浓,注意力更是难以集中到名著上来。
因此,对孩子们进行良好的阅读引导,不仅仅是校园教育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家庭、出版界、作家、翻译家、媒体均有责任。如果我们的作家、翻译家以正确的姿态去与青少年对话,出版界尽量提高名著的附加值,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以正确的阅读引导。如果整个社会都真正能关心起青少年的阅读,他们的阅读生态应会有另一番变化。
D. 中华经典 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颂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经典,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经典,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亮,或素雅,因为经典,它变得美丽······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经典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名族的脊梁。请留心观察,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经典的美丽容颜。
汉唐,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阳光一样,熠熠生辉。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在所有古代经典中,兴许是我们最熟悉的。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一字一顿地教我们“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但当时也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诗也有她的美丽与哀愁。唐诗,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悲与苦,蕴含了千年来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国千年来的宝贵文化。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的是苦,愉快时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情入心。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清幽明静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心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照应,分外动人。仿佛出现了一幅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的图景,图景面前兀立着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悲伤的诗人。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感情也会迥然不同,或喜、或悲。而唐诗,也正因此而变得瑰丽多彩。
如果说唐诗是中华经典的根,那么,宋词就是中华经典的枝。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陶冶着人们的性情。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软的文笔,细密的心思,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铃》中的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反之苏轼、辛弃疾的便气魄如虹,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词,无疑是古代经典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宝石。
文学,当我真正地走近她之后才发现,千百年来,她承载了人们太多太多或喜,或悲,或豪壮,或婉约的情感,使人们心中的话语得以倾诉,更是拉近了人们心灵之间的距离,使得人类文明的车轴不停地向前滚动。江水滔滔,荡涤了风花雪月的旧梦;滚滚黄沙,湮没了悲欢离合的故事。然而,文学那其间的悲欢恋情,却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余音颤袅;文学那之中的奇句妙语,却如泉涌,如露凝,读起仍口角噙香。于是,在缤纷的文学艺苑之中,我爱觅几朵奇葩,去细细品味那亘古的芬芳。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E. 以经典著作为话题作文
咱们中国有四大名著: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这四大名著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身为中国人,我们有理由不去阅读它、了解它吗?这四大名著我都读过。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吧!
这本书主要是写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的历程。
《西游记》是一部以浪漫主义形式反映现实生活的神话小说,代表了我国古代神魔小说的最高成就。作为一部神话小说,它在艺术上推陈出新,洋溢着浓厚的幻想色彩,渗透着美好的理想成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审美价值。
唐僧的性格特点是“愚诚”;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是聪明机智、勇于反抗、不怕困难、追求自由;猪八戒的性格中有矛盾两面:头脑简单,忠奸不分,但他的小算盘打得很细;沙僧的性格特点是质朴老实、法力不高、待人真诚。
作者大量使用谐词戏语,不仅形成一种轻松活泼的笔调,而且也渗透着异常浓烈的调侃的西戏谑韵味,读起来不但忍俊不禁,而且能够会意其中之味给人意味永隽的感觉,从而形成小说所特有的语言风格:轻快活泼、明快洗练、乐观幽默、富有趣味。
……
我要多多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化,“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
F. 以“在经典的引领下”为话题,写一遍800字作文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名著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名著也在我幼时的心灵中扎根成长。其中,《三国演义》更是让我读懂了人生的价值。
小时候,妈妈经常给我讲三国故事并对我说:“长大了要做刘备,可不能学曹操啊!”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从那以后,我就十分喜欢三国中的人物,有的赤胆忠心,有的武艺高强,还有的则有大将风范、王者气概……
上小学后,我渐渐认识了许多字,便陶醉于《三国演义》的情节中,如三英战吕布、义释华容道、马谡失街亭等等。到了高年级,我无意中看见了易中天在讲三国,通过他的讲解,我发现其实曹操并不是人们口中说的白脸奸臣,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政治家、文学家,从实力悬殊的官渡之战就可看出,曹操不仅采用了合理的战术,而且利用袁绍的自大完成了一次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
如今我已是初三学生了,对三国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了客观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看故事的层次上了,像《三国志》这样的史书也都有所涉猎,明白了在乱世中虽然兵多将广者可以割据一方,但只有有勇有谋、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一统天下。象诸葛亮虽然有惊世之才,但他却想框扶昏庸无能的刘阿斗,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而天下归晋,则是宫廷斗争的结果,没有了曹操这位枭雄,魏国也江河日下,没有往日的风采,最后为司马家族所替代。而偏安江南的东吴,也在暴君的统治下走向灭亡,持续了一百余年的三足鼎立局面也结束了。
在如今激烈的竞争下,升学的压力已越来越大,我想只有努力的学习态度与恰当的学习方法才能让我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三国演义》给我的最大启示。
G. 以经典为话题的记叙文
小时候,妈妈送给我一本书——《唐诗三百首》,让我着了迷。从此,整天在厅堂玩耍的儿童中少了一个顽皮分子,而安静的书房里却多出一个小小的身影。《唐诗三百首》像透过窗户的一缕阳光,照亮了我的心灵。在妈妈的教导下,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走进了经典的世界。
直到现在,我已经读过了很多经典的诗。有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对仗工整,句子优美的,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有情景交融,情真意切的,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每一首诗都好像把我带回到了那个时代,和诗人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一首我很喜欢的诗,南宋着名诗人陆游的《示儿》。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南宋时期,由于金兵入侵,宋国北面的大片土地被金兵占领,国家分裂。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留下了绝笔诗,至死仍然牵挂着北伐能否取得胜利,祖国是否可以统一?诗一开始写的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可以无牵无挂了,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腐败的国土还没有恢复,没能看见中国统一,他期望着在他死后统一可以实现。于是他嘱咐子孙到了那个时候别忘了要告诉他,因为他坚信有那么一天,他在地下也会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诗人对最后的胜利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念。这着诗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临终前的情怀,诗读起来有些悲伤,但也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真情流露,使这首诗成为传颂千古的爱国名诗。
读着这首诗,让我想起了今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阅兵式,整齐的队伍和强大的钢铁阵容,当时,我是那么的激动和自豪,在我的心里,我衷心的祝愿祖国的和平统一。
经典像是我一个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伴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经典像是我的好老师,教导我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经典陪伴我从过去走来,一路成长,经典也将会伴着我走向未来,不断成熟。
三更有梦书当枕,与经典同行,何乐而不为?
H. 以经典为话题的作文800
在生活中,大家常对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常表现出过热的关心,也许你关注流行的服装款式,看它的面料和价值;家里钱粮储备能否打发日子,或生活富足了,去酒店宾馆寻觅山珍海味,海吃海喝;或讲究营养,或讲究如何合理饮食而延年益寿。也许你更关心住房面积的大小,楼层高低,住房风水,是否能够让你过得舒适安乐;也许你常出门,大多考虑路途是否顺畅,工作是否惬意,今天是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你是否成了别人的羡慕对象?诸如此类,实在是举不胜举。
然而,当你在电视上看到,在广播里听到南方很多省区遭遇暴雪、冻雨,致使房屋倒塌,电子设备遭到破坏,交通无法通行,很多灾民急需御寒之物、裹腹之食……此时,你有何感想?当你听到“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山体坍塌,泥石流覆盖家园,许多生命在废墟之下、在残垣断壁下传来凄惨的哀号,呻吟,呼救。你关注了吗?心动了吗?心颤了吗?心碎了吗?
一时间,也许我们被眼前这一切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震慑而发忧、发呆,茫然不知所措;也许我们曾对未来美好憧憬,现在却发现一切计划的幸福生活、宏伟蓝图、远大追求都像美丽的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让人感觉从美好的天堂一下掉进了十八层地狱。如果我们就此熄灭理想之火,丧失了奋斗的勇气,那人类也许从此就走向了灭亡之路。
I. 以经典为话题的作文
我们仿佛在这些红歌里看到了老一辈的热情和坚持 。我们仿佛在这些红歌里听到了专老一辈人对我们属的期望和叮咛。他们想让我们积极地面对生活 ,他们想让我们发扬他们不怕苦的精神,他们想让我们充满热情 . 他们的期望 ,全写在了红歌里 ,他们的那份热望 ,通过红歌传递给了我们 。
红歌 ,这是老一辈的人们 , 用心谱写的旋律 。 如果你遗忘了,请翻开那些尘封的故事和飞扬的红歌,记住它们 。因为它们可以催你上进 ,它们可以拉你走出沉沦 ,它们让你从阴晦走向光明 , 它们让你走出绝境 . 这是一些能让我们发奋的歌曲 。它洗涤着人们的灵魂 ,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那个奋进的年代 。那艰苦的岁月就像黑夜 ,希望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罗。寒冬腊月哟红歌,让我们在黑夜里寻找黎明,去迎来初升的太阳 ,与那神圣的光芒!
红歌 、革命故事 这些让人永远铭记的经典 , 停留在我们内心最深处 。它们飞扬在空中 ,像我们的五星红旗 ,始终高高地飘扬在蓝天下 。
不朽的革命精神、革命红歌、革命故事,那些永存的经典,将永远指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向未来的路前进!前进!!
J. 以经典为话题的议论文800字,急!求帮忙!谢谢!
面对失败,不要皱起眉头,更不要因为失败而出现挫败感,这是你对于问题置之不内理的源头,要容把失败看作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甚至为每一次的失败而欢呼雀跃并保持乐观的心态,俗话说的好:“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每一次的失败就是为你通往成功搭上一层又一层的阶梯。
对于失败,最好的代表人物就是“发明大王”爱迪生。爱迪生一生为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无人能比的伟大贡献,有着至高无上的荣耀,可他为他的辉煌事迹付出的代价,就是那如星星般繁多的失败。他曾在感慨万千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这句话也使我受益匪浅,是啊,我们的生活何尝不需要失败呢?没有失败又何来成功呢?可以说失败更加丰富了我们的世界,在我们的人生也留着一道叫做“失败”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