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文采
成为全才型的“笔杆子”。
我们所要学习的不同文体写作,虽然各有各的特性,但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却是息息相关的。写作能力主要包括写作前的观察生活与阅读文章的能力,感受生活与理解生活的能力;还包括写作中选择材料、提炼主题、布局谋篇、选词炼句的能力,以及想象与联想的能力;在整个写作过程中,还需要培养思维能力等,只要综合具备这些能力,也就掌握了写作的诀窍。结合自己的体会,我想说以下几点:
一、“兴趣是前提,好者方能精”。培养兴趣是写作的前提。有的办公室文秘人员不善于写作,不愿意写作,提起写作就头疼,总觉得无话可说,写起材料东拼西凑,总是不尽人意。这些人对写作不感兴趣,是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厌烦写作,害怕写作,怎么能提高写作能力?实话说,文字工作非常清苦,公文材料经常需要加班加点,领导不满意又是批评挨嫌,活干多少没法衡量,纸笔作伴没啥油水,这些都是文字工作者不情愿的地方。可转回头来想想,一个单位的活动主要通过文字材料来加以体现,加以宣传,如果自己撰写的材料得到领导的满意,得到媒体的转发,自己的满足感、成就感也是别人难以体会的。我们干办公室文秘的,往往是本单位的业务骨干,是得到领导信任、同志们支持的。既然已经从事这份工作,自觉干好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品性高低。我们要自觉把撰写材料作为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重要机会,努力写出精品多出精品。通过不断提高写作能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将来撰写更多的新闻文学作品,甚至为将来走上领导岗位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相辅相成,阅读是摄取材料的主要途径,在写作上有积累知识、储备材料、提高修养、借鉴技法等多方面的作用。鲁迅曾以亲身体验谈到读与写的问题,他在谈到《狂人日记》之前的准备工作时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其实,生活上的准备也是有的,他只不过没说出来而已。鲁迅在这里就强调了阅读的作用。阅读重在理解与吸收。人们在广泛深入地阅读之后,知识更加丰富了,眼界更加开阔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加发展了,审美修养更加提高了,这些都给写作者提供写作材料和表达技巧的借鉴。阅读要注意多读优秀作品,注意分析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从中体会作者的独到匠心,不断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
三、“文章非天成,努力能写好”。在阅读大量优秀作品的基础上,理解、分析能力会有非常明显的提高。这时候再看公文材料或文学作品,能够比较轻松地区分优劣,好在哪儿,差在哪儿,基本上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但真要让自己来写,又会产生笔头生涩的感觉。这就是眼高手低。怎样才能眼高手也高?那就是勤练笔。著名作家巴金说过:“什么是技巧?我想起一句俗话‘熟能生巧’。”只有在写作实践上反复摸索,反复练习,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并掌握写作技巧。初学写作不妨从写“火柴盒”、“豆腐块”做起,做到勤写、多写并且坚持下懈。有道是:“常看胸中有本,常写笔下生花”。在公文写作之余,可以多尝试新闻和其他体裁的写作练习。只要坚持勤于练笔,不怕失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经常向有经验的同行请教,自己就会慢慢”入门”,写作水平就一定能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高。
写作是有经验技巧可循的,对优秀作品的写作技巧,初学写作的人完全可以借用。许多老秘书、老记者、老作家都有过借鉴别人写作经验的经历。但是我们的借鉴只应从中汲取营养,经消化后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生搬硬套,模仿抄袭,“照葫芦画瓢”。当写作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驾驭文字的能力不断提高后,就可以尝试着出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就是“守格”后再“破格”。
四、“作文非不难,好句时时改”。写作不但要求有好的思想内容,还要有丰富、生动的表达形式。选词炼句是写好文章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在我国,重视选词炼句有许多美谈。古代作家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说法,贾岛“推敲”的故事更是为人熟知。宋代陈骙曾说过:“鼓瑟不难,难于调弦;作文不难,难于炼句。”纵观历代作文大师,都是运用语言的高手。我们也要养成在写作中认真遣词炼句的良好习惯,公文材料注重语言、格式的规范性、准确性,新闻、文学作品注重语言、文字的丰富性、生动性,使我们的文字表现力更加淋漓尽致。
谢谢大家!
② 把悼夏丏尊先生这篇短文压缩成作文素材
) 书法,很美的一种艺术,闲暇之余,练练书法,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好办法。
学好书法也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果真这样.,但经过两个多月的书法练习我也学到了很多.至少我们学习它可以了解更多的书法知识写字技巧.还能了解一些历代书法家和书法家的作品.特别是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与耐性.
学书法,如果真的投入当中的话,你可以感受很多的乐趣.果真没错,我们起初接触到的是篆书,然后过度到隶书,接下来是楷书,每种书法字体都有它的特点.我觉得篆书的笔画是非常优美的,隶书是比较柔和的,只有楷书是挺拔有力,有气势的.而且我个人比较偏爱楷书,特别是颜真卿的楷书.因为我能感受到它的神,所以每次我写的时候,都能胸有成竹的写好每个笔画的形,写的时候我都没想到要怎样的顿笔,收笔,提笔什么的,但只要心中有它的形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要真的学好某种字体风格,也就是说某个历代书法家的书法风格也是不容易的。首先你得对所历代书法家和他的作品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要掌握他的书法特点和运笔技巧.其实书法的境界确实是无穷大的,你要学好它,真的得花时间,我们要花时间去领悟某种字体风格,多去了解些书法家的时代背景和他作品诞生的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掌握某种书法风格.学书法,我认为我们最好还是得从临摹开始,我们要注意向他人学习,向他人的优点学习,把他人的好东西吸收过来,才能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如果不向他人学习,就不能丰富和造就自己。
当然在临习前人的作品时也不能盲目的临,要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要注意对名帖进行研究,要取其长去其短,为我所用,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点。
最后,我觉得学好书法,也得有一定的审美要求,写出来的作品要有美感。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断超越自我。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追求美的风格,看一幅书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划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由于每个人爱好和审美观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才能从容地走进这一人类书法艺术的殿堂。
“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够学好书法的。
书法艺术是国人的骄傲,我们要一直骄傲下去!文章来源:耿庆泉书法艺术.
(2)
看着外面大片大片的雪花在空中飞舞,纷纷扬扬、飘飘洒洒,联想到来年的春天我们南京的梅花一定会开得比往年更加鲜艳,我又回想起了我学习书法的经历。
③ 中国书法的流派及风格和代表人物,用作作文素材。急急急~~~
篆书抄,以秦代李斯为创始人和代表袭;草书,当属汉代张芝,人称草圣;行书,以王羲之为代表,世称书圣;隶书以汉代张迁碑、史晨碑等为代表;楷书以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最佳……。当代最著名的书法家(在世)是沈鹏、欧阳中石、刘艺、张海、李铎,人称“书坛五老”
④ 考场作文实用素材 推荐好书
当代“大腕级”作家王蒙曾现场试笔高考作文,结果只得了及格分。据此不难看出,鉴于用时、篇幅、评阅诸方面“残酷”的规定性,高考临场作文还是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潜规则”的。总结多年来临场作文考前指导经验,“葵花宝典”就是“六先六后”,相信它定能引领你打牢底盘,闪亮登场。
一、 先“常心”后“功心”
“常心”就是“平常心”,它有利于作文水平的稳定发挥;“功心”就是“成功在此一举之心”,它对作文水平的发挥有催化作用。
有资深心理学教授指出:“在国际体操比赛中,运动员经常发挥失常;如果他们能发挥出平时百分之七八十的水平,就可能夺牌。”
高考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先“常心”后“功心”,考生才能不仅平稳地发挥出自己作文的才气、才思、才华,要观点有观点,要构思有构思,信手拈来,驾轻就熟,而且能够达到“出彩发挥”的水准。而“功心”为先的考生,往往处处追求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力拔头筹、技压群芳,殊不知,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独木桥”上哪能处处“心想事成”,结果“连平时怎么走路都忘了”,处处找不到感觉,“超水平发挥”的美梦落了空,“低水平草就”的现实反而成了真。
二、 先“袖手”后“疾手”
“袖手”就是作文下笔前的审题和构思,“疾手”就是作文下笔后的快速完篇。组织高考多年,每年都有试后考生“拍脑勺”、“拍大腿”,何哉?考生惊呼:走题了,还有一个好素材漏写了,还有一个好手法漏用了……
“惊呼”根由何在?未能先“袖手”后“疾手”也。试想,文题匆匆一瞥,就一挥而就,焉能不出现“收笔方觉离题远”、“东丢西落”等流弊?
高考骄子的成功秘笈告诉我们:要想“疾手”得自信、精确、完美,必先要“袖手”。要舍得用五分钟的“袖手”时间,想透如下八个问题:① 文题中每句话的含义是什么?② 文题的核心意旨是什么?③ 我从哪个角度切入主旨?④ 我写什么文体?⑤ 我如何布局全篇(如“情节”、“论层”等)?⑥ 我在哪里设计亮点?⑦ 我用哪些素材演绎主旨?⑧ 我用什么手法呈现素材?
我们坚信:“袖手于前,疾手于后”的考生,必能心中有谱,笔下生花,畅快淋漓,不留遗憾。
三、 先“合格”后“风格”
“合格”就是作文合乎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文体的要求,“风格”就是作文彰显考生自己选材、谋篇、手法、文采等方面的个性。
高考作文必须“先‘合格’后‘风格’”,因为“合格”是所有考生都必须遵守的文体规范,也是高考阅卷“评分标准”中的法规,如有违反,必定“要适当扣分”,“四不像”作文更是“杀无赦”;而“风格”仅是个体考生的写作个性,它被认可的程度,还要看其是否“对‘评分标准’的路子”、“对阅卷老师的口味”,而这是“未知”的。先“合格”后“风格”可谓“一鸟在手”,分数无忧;而先“风格”后“合格”则是“一鸟在望”,分数飘摇。
为此,广大考生必须结合自身的写作特长,首先强化文体的“合格”训练,一定要做到“写什么是什么”,至少要做到“写什么像什么”,对高考阅卷专家对如下四种基本文体的特征界定尤须悉心揣摩:
四、 先“意段”后“字段”
“意段”就是作文在文意上的逻辑层次切分,而“字段”则是作文在卷面上的文字段落切分。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字段”跟着“意段”走,以“意段”来调控“字段”。而考场上的实际现状是:有的考生随心所欲,想在哪切分一段就在哪切分一段;有的考生“以不变应万变”,不管什么文章都搞成“三段论”(甚至“一段论”);有的考生记“流水账”,“十八岁的天空”就写成十八段……
殊不知,阅卷老师在评分时第一关注的、最为关注的都是“意段”,层次切分的情理维度、逻辑推进的技术含量是他们手中重中之重的评分砝码。如果你的作文“意段”和“字段”不合拍,因卷面上的文字段落干扰、破坏了阅卷老师头脑中正在“尾追”的语意逻辑层次,阅卷老师就会越看脑子越涨,越看心里越烦,越看眼睛越糊,“痛下杀心”就变成情理之中的事了,而且还“杀你没商量”,因为他有“评分标准”中“结构混乱”的尚方宝剑在手。
五、 先“显性”后“隐性”
“显性”就是明白晓畅地呈现文章的主旨、情感和手法,“隐性”就是用暗寓、象征等手法隐晦地表达自己的倾向、观点和意旨。鉴于高考阅卷老师每45秒钟评判一篇作文的阅卷速度,他们对每一篇作文不可能从容不迫,细阅细品。为此,考生的临场作文必须先“显性”后“隐性”,在让阅卷老师看“明白”后再看“微妙”。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说:“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用写作的“术语”来说就是:高考作文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扣题就扣题,该点题就点题,让阅卷老师“无障碍”地一下子看穿,拍案叫好;而不要开篇就“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把思想、情感、手法搞得云遮雾罩,玩“兜圈子”,玩“捉迷藏”,玩“隐形的翅膀”,这都是高考作文的大忌。
六、 先“书写”后“书法”
“书写”旨在清楚“顺眼”,“书法”旨在艺术“养眼”。高考临场作文必须恪守先“书写”后“书法”的规则,其因有三:
1. 这是考试大纲中作文必须“书写规范,标点正确”的法定要求。如江苏卷“评分标准”就规定:每个错别字扣1分。而“书法”中惯用的添笔画、减笔画、艺术笔画,都被视为错别字。再如全国卷“评分标准”就规定:每用错3处标点扣1分。而“书法”中惯常的不加标点或“一顿到底”(通篇都用一种形似顿号的符号间隔),都被视为“标点不清”。
2. 这是“网上阅卷”的视觉要求。“网上阅卷”是将考生的答卷激光扫描后输入电脑评阅,而“书法”上的轻重、疏密、错落、飞白等艺术手法在扫描后,要么“显现不出”,要么“不美反丑”。倒是“文字匀称、横竖成行的卷面”在扫描后视觉效果更“爽”。
3. 这是“考生思维”的品质要求。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在“火药味”特浓的考场之上,考生对“书法”效果的度量、追求,势必会干扰行文思路的展开、推进。
有作文专家不无感慨地说:“作文是戴着镣铐(写作要求、评分标准)跳舞(发挥写作水平)。”我坚信:上述“六先六后”一定能助你既戴牢“镣铐”,又“舞”出华彩,在考场之上“笑傲群雄”。
记忆些作文素材
⑤ 什么叫作文的结构提纲它的格式是什么并列举几篇。 帮帮忙啊,急用!!!
就是作文提纲吧!!
分为 开头 中间(一般是三点内容 )和结尾。
给你点例子
(一)命题作文:请以“独自面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开头 :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的热闹固然美好。可是,面对困难,独自思考的人生也必不可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合作固然重要,可是,独自面对,依靠自己的力量也不容忽视。
段一:独自面对,是一种直面困难的姿态。(引用埃及的一句古话;李时珍独自面对撰写《本草纲目》的困难;简·古多尔独自面对对大猩猩的深入了解;圣女贞德独自面对残暴英军的烈火焚烧;)
段二:独自面对,是一种思考人生的姿态。(孔子独自面对黄河的感慨;梭罗独自面对瓦尔登湖思考人生;陈子昂“前不见古人”的感慨;杜甫独自面对泰山,“会当凌绝顶”的思考。)
段三:独自面对,是一种步入成熟的姿态。(中国独自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逐步成熟;鳄鱼妈妈让宝宝独自面对世界,自力更生;“超女、快男”独自面对,一步步走到最后;引用国外的成熟的古训。)
结尾: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细雨,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冷雨敲窗,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点滴天明……,让我们的生命学会一种独自面对的姿态吧,那么,勇敢、睿智、成熟将会成为你的本钱。
2.独自面对
开头:谁在灯亮处锦衣夜行?谁在光的背后暗暗饮泣?
彼时光彩夺目,彼时掌声雷动。却不知,繁华背后,心灵一隅,生命的旅程不总是有明灯和掌声相伴——能有知音同赏岁月自然好,但更多时候,长路漫漫,踽踽独行,必须独自面对。
万物无心,人间有意。有些不为人谙的悲殉国殇,有些难以启齿的强压苦难,有些莫可名状的内心信念,都需要,独自面对。
1、独自面对世界的黑暗,那悲殉国殇,是一种尊严。( 周国平:“在最深重苦难中,没有呻吟,没有哭泣。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例:张纯如独自面对南京大屠杀的血腥事实,她无法言语,哽咽于心,以死殉国。)
2、独自面对强加于自身的风雨,那强压苦难,是一种力量。( 外部世界,我们能独自面对,保持肃穆尊严。当苦难来袭自身时,这种独自面对尤为坚定有力。例: 林海音《城南旧事》中英子在“爸爸的花落了”后独自担起家中大梁,安慰母亲和弟弟妹妹。贝多芬:“命运扼住我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生命是如此美好,活它一百辈子吧!”)
3、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是一种勇气。( 无论世界风雨如晦,抑或自身遭遇苦难,都是外物,而又有几人有勇气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迟迟,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被世人理解,孤独感弥漫于心,要有勇气独自前行。)
结尾: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立身处世,常逢生命的未知,深重的厄运,或是无人读懂的心,要学会,独自面对。
更多的例子见参考资料里~~~
⑥ 写作素材的格式
一、写作指导
写一篇好历史小作文,要尽量做到作题新、作点新、角度新,文笔清新流畅,既有较强的可读性,又有较深的启发性,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命题求实求小
命题就是确定写作的对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学生初写历史小作文,不一定能够做到“发前人所未发”,但也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决不能人云亦云。主要以教材内容为背景,选取某个方面,对照历史,联系现实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或透视自己感知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引发自己的观点、看法。
确定一个自己既有浓厚兴趣,又是力所能及的命题。从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选题宜小不宜大,更不宜用一些华丽或空洞的题目。选题如果过大,就不易抓住重点,无法深入,作证也就困难。相反,如果能抓住一个重要的小问题,把握住关键,深入其本质,从各方面把它说深讲透,对问题的难点和症结能科学地给予解决,这样的作文也是有价值的,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选材求博求精
材料与观点统一,是写好一篇小作文的基本要求。材料要紧扣文章的作点,材料还要具有生动性。如此,才会使文章产生吸引力,引人入胜。
首先,根据命题的需要,带着问题,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期刊室去查阅,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个知识宝库,使自己成为材料的主人。我们可以通过书目、索引了解某个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根据索引定向查阅散见于报刊中的材料或以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去广泛收集、整理尽可能多的有关资料。通过实际调查,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研究的对象,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
其次,在服务主题的前提下,进行讨作、辨析、整理,把收集到的复杂的、混乱的资料,通过归纳、分类、组合及科学的分析、类比,筛选出具有典型性、说服力的材料,使其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用的作据。
(三).构思求巧求深
我们写历史小作文,要在搜集大量材料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确立作文的作点。初学写历史小作文的人,首先要确立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再确立中心论点下的分论点。要十分注意逻辑性,由浅入深,使理论紧密而又具体地联系实际,内容丰富而不松散。使人读后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信服作者所阐明的道理。文章的中心作点一经确立之后,就起着统帅全文的作用。材料的取舍,作证方法的选择,层次段落的安排,都要根据作点的需要来考虑。还要注意史论结合,切忌观点归观点,材料归材料,两相脱节。
拟定提纲,是学写作文的一个关键环节。提纲是学术作文写作的设计图。有了提纲,就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上考虑: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个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文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不过,简单提纲只要求概括地提示作文的要点,对如何展开一般不涉及。
(四).成文求细求活
历史小作文的正文结构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论点是作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小标题;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历史事实或作者自己的立论来说明作点;论证是用理论来阐述论题,可以引经据典或自我阐述;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正文部分字数150——200之间。一篇好作文,必须做到:
① 论点明确新颖,富有创意。
② 论据充分真实又恰倒好处。
③ 论证有力。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作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
④ 结据正确。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本质,给人深刻启示,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⑤ 语言风格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
⑦ 材料作文如何选准角度
材料作文的下笔方向很多
可以选则不同的角度和立场
对于一个话题可以用很多材料充实与说明
同样一个材料可以说明很多问题
⑧ 作文材料关于走出自己的风格
“乒乓绅士”萨姆索诺夫走出了自己的诚实之路。在备受瞩目的第49届乒乓球锦标赛中,马琳与萨姆索诺夫两强交战。二人比分不分上下,球赛异常激烈,当比分打到4:4时,马琳凶猛扣杀,萨姆索诺夫奋力救球,但球刚好擦边,再优秀的裁判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裁判判萨姆索诺夫得分。二人都示意这是误判,录像也显示球确实没碰到台面,但裁判依然维持原判,全场哗然。球赛还得继续,这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萨姆索诺夫在完全可以很好的接到球的情况下,把球轻轻地推到了网下,这是“自杀”输球。他还是输掉了比赛。尽管如此,但他走在了灵魂的最前端,他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开满了一种名叫“诚信”的花朵。
“憨豆先生”艾金森走出了永不放弃这条路。艾金森从小行为举止笨拙幼稚,常常受到别人的欺辱:老师不愿给他上课,同学把它当成可以被戏弄的对象,成年后又因行为举止而找不到工作。他气馁,苦恼,不想再走下去。但他后来终于明白: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机会,那些还没开放的,只是未到季节。人也一样,机遇一定在路上的着自己。从此,尽管他仍然四处碰壁,但他总是拍拍身上的尘土,带着信念上路,一边行走,一边等待着与机遇相会。终于,艾金森通过饰演“憨豆先生”迅速在英国走红,甚至去全世界。艾金森深深明白:永不放弃。
人民英雄李剑英走出了坚决履行责任这条路。在广袤的天空上,他正自由的享受飞行的快乐,但意外出现了:飞机出现故障!李剑英迅速作出判断:如果我跳下去,我还有生还的机会,但前方村庄里的百姓就会有生命危险!他毅然决然地改变了飞机的航线,飞机坠毁,李剑英丧生。他的人生路上,处处充满了“责任”二字,因为他知道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走在人生路上,走出自己的风格,走出自己的精彩。
⑨ 老舍的写作风格
老舍的写作风格是朴实、 幽默, 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从而表现出作家独具的个性色彩。
1、语言风格,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
2、创作题材,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3、文学思想,老舍没有坚定单纯的文学立场,他的文艺思想是摇摆不定的,但是他倾向于从感情角度看文学,认为“使人欣喜是艺术的目的”,“文学是认识生命的,解释生命的”。同时老舍认为“文以气为主”强调表达自我为主,不使文学变成传道的教科书。
4、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
(9)作文素材风格扩展阅读:
老舍的文学思想成分复杂,现代文学史中无产阶级文学和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里,他的派别色彩不明显,虽然他对左派的革命领导文学的艺术指导方式及其他艺术和思想上的主张颇有微词。同时老舍也未曾加入苏汶和梁实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认为文学至死都是自由的。
他的文学思想的基调是强调文学的自由表达,同时认为文学对社会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远期的。
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老舍也曾一度向文学的实用性靠近,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发展,艺术家的他又感到不适,于是又重新呼唤并实践文学的自由表达和艺术性,在此期间其文学思想也出现了反复和震荡。
因此而言老舍没有坚定单纯的文学立场,他的文艺思想是摇摆不定的,但是他倾向于从感情角度看文学,认为“使人欣喜是艺术的目的”,“文学是认识生命的,解释生命的”。同时老舍认为“文以气为主”强调表达自我为主,不使文学变成传道的教科书。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