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作文《有则改之》400字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句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是说当别人提内出我们容的过错时,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应该改正它,如果没有,我们应该作为自己的警钟,提示着自己不再重蹈覆辙.
有时一些人总是说些让你很反胃的话,使你不高兴,但我们可以从写一个角度有问题,那他们看做是关心我们,那他们的话看作是在教导我们,为我们好.
唐
太宗李世民有一个忠言的属臣,魏征.又有一次,魏征公然在朝堂上顶撞唐太宗,使其颜面扫地.唐太宗勃然大怒,下旨杀了魏征.但长孙皇后却不这么认为,在唐
太宗盛怒时竟然恭贺他.唐太宗不明所以,后来竟然恍然大悟高兴地放了魏征.原来长孙皇后恭贺他有了这么一个敢说出唐太宗过错的人,这实在是江山社稷之福.
魏征也渐渐有了綀臣的称号,在他死后,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智兴提,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如今我却失去了一面镜子啊!这
实在太大的损失啊!
在社会中生活,人难免出错误.在这时就需要一个敢批评自己的人找出自己的过错,所以如果有人批评我时我并不太生气,因为往往忠言使我前进!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Ⅱ 以规则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留点规则在心中,更能建立和谐的新社会!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如:道德、法律、和各团体、教派和职业中的一切规定,都叫做规则,只不过它们的范围和约束力不同罢了。
规则起来什么作用呢?它规定了人们的一切行为。在一些人眼中看来,规则是束缚了自由。这句话看似有些道理,它虽然是束缚了自由,但它使我们的生活不比“自由”的生活差。因为有些人打着“自由”的牌子到处做坏事,让很多人生活在这种“自由”下并不快乐。但规则禁止这种“自由”,使更多的人生活在一个安定、幸福的环境下。
规则如果光是写在纸上,那么规则没有任何作用。如果人们都把规则装在心里,把规则放在事物的前面,规则才能起到作用。 有一个故事中说:从前有个技术高超的老锁匠,他打算把他的家业继承给两个徒弟的其中一个。便进行一个测试:让两个徒弟开保险柜,再决定将家业继承给谁。因为老锁匠非常有名,所以在测试时有许多人来观看。在开锁前,老锁匠先让他们从小孔中看看有什么,然后再开开。他们看完后,大徒弟只用5分钟就将保险柜打开,而二徒弟却花了多一半的时间才开开。正当人们觉得大徒弟胜利时,老锁匠却问道:“你们俩都分别看见里面有什么吗?”大徒弟说:“师父,我看见里面有许多钱。”二徒弟说:“我什么都没看见,只是您让我开我才开。”老锁匠听完后便说:“我决定将家业继承给二徒弟!”众人愕然,为什么是用时最长的二徒弟呢?老锁匠解释说:“我们锁匠可以打开任何一把锁,但心中有一把锁是不能打开,这把锁锁的是人们的贪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把规则放在心中做出对别人和自己有益的事;如果规则置身于外,我们所做的不但有害于他人,而且自己也会遭到严惩。
所以留点规则在心中,做一个优秀的人!
所以留点规则在心中,才能更好做贡献!
Ⅲ 遇过则悔作文
悔——是一个多令人生厌的字眼啊!只有做错了事才要悔,只有说错了话才要悔。而我却也是真真切切地悔了一次。
清楚记得,那是四年级时下半学期的期中。
出人意料的,一贯成绩保持班里前五的我考砸了,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也一样。
心情很糟,我郁郁地回到家中。捧着似有千斤重的三张试卷,我悄悄来到忙碌的母亲背后。“妈妈——”我嗫着声,“我期中考试考差了。”
“嗯?”母亲转过身,脸上一扫平日温和的神态,“几分?”
见到母亲严肃的神情,我不知怎地,再也说不出话来。豆大的珍珠般晶莹的泪珠儿,不停地从我脸中滑下,“叭嗒”、“叭嗒”地落在了地上。我抽噎着,似乎感到连换口气也是如此困难。
母亲见我这副模样,似是软了心,也缓和下了面孔。母亲对我说:“考差了不要紧,你只要从试卷、成绩中总结出有什么毛病,不就好了么?只要你以后改正,不就好了吗?但是——”母亲将话锋一转,“我现在的样子,真是糟透了。电视、电脑看得多,也不坚持看书了。每天一做完作业就想着要去玩,一点儿也不复习。你认为这样你还能学得好吗?还有……”
听到母亲如此地指出我的缺点,“卟通”一声,我那刚有的恢复的心态又一次跌入了遥不可及的深谷。我的暴躁有些蠢蠢欲动。
“好了!够了!不要再说了!”我向母亲发了火。说罢,便飞奔似的跑回房间。锁上门,我趴在床上埋头痛哭。
一会儿,我哭声渐息,门外传来母亲柔和的声音:“孩子,妈说那话伤到了你,但妈只是想让你改啊!妈想让你在班里抬得起头!妈希望你成龙成凤啊!你懂妈的心了吗?”
母亲的一席话后,我又哭了。是啊,我懂母亲的心了吗?母亲考虑得并不是自己,而是我。母亲只是想让我不自卑,想让我再获佳绩!母亲提出我身上的缺点,也是为我好啊!我后悔了,后悔自己对母亲发脾气,后悔自己让母亲操心……
我卧在床上,耳边似乎还回想着母校温暖的话语。妈,你能原谅我吗?
Ⅳ 话题作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论语》有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知错能改”是古往今来圣贤之人共具的魅力。知错,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圣贤之人却如此之少,何为?这是因为他们知错而不改,漫漫贤者之路只迈出了一小步。由此可见,知错能改就显得尤为困难和重要。
《秋水》中,河伯“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但当其看到宽阔无边的北海时,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正是他这种知错能改的精神,才未被大方之家嘲笑。而河伯也因此成为一代圣者贤人,受世人景仰。
知错能改,是通向完美之路的必经之道。过,有何惧焉?怕的是错而不改,一错再错,到最后必定会沦入不复的深渊。有时,放下高傲,放下自尊,放下对别人的成见,虚心受教,或许会看到另一番风景,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昔日大将军廉颇屡立战功,便不甘于蔺相如之左,多次言语刁难相如,与人多说相如不是。而相如遇其马车则绕道而行。廉颇开始以为他怕自己,一时得意忘形,后经过门客提醒,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惭愧。于是,他于翌日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相如家请求原谅。这等豪壮之举多么振奋人心。人总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但我认为,黄金固然可贵,但怎堪比改错之心,他这种大彻大悟,力改是非的精神不正是中华名族传统美德的精魂所在吗?放下自尊,屈身负荆,这需要何等的勇气。这一次的“知错能改”自然也就成就了他千古美名,得以流芳百世。圣贤之人正是如此,聚众生之长,虚心补己之短,这也就是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的原因。
晏子的车夫在听取妻子的批评后,立马就改变故态,所以被晏子举荐做了大夫。试想,如果他还仅是一味的趾高气昂,觉得满足,那他永远只是个卑弱的马车夫。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河伯改过,廉颇改过,马车夫改过,而我们更应该改过。知错能改,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鼓起勇气,承认它,改变他它,定有不菲的收获。
Ⅳ 以有错则纠,有过改之为题的800字作文
中国有句俗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是,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明理、从善的中肯语言,虽然多数不好听,但却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行为,让人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少受
挫折.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不同意见和批评.从原理上看,这个道理很浅显,无可非议.但从实际生活中的操作层面看,忠言顺耳方能行.
忠言顺
耳方能听得进.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会形成正确的观点,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要从改变他(她)的认识开始,帮助
其改变观点.认识是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具有社会性的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再现.人对某事物的认识,是在特定的环境、
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甚至认识相反.人的认识一旦形成,至少他(她)自己会认为是真理,是不会轻而易举被改变的,有谁会不相
信自己的感知以及在这个感知基础上形成的认识与观点呢?实际生活中,明知故犯的人一般没有(一类是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另一类是有精神障碍的人).要使受
教者接受正确的道理(忠言),首先得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让忠言顺他(她)的耳,他(她)听得进你的忠言,才有可能接受你的忠言.若是逆耳的、不中听的语
言,尽管是真正的忠言,受教者不仅听不进去,反而能使他(她)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忠言,说得再多也没有作用,甚至还可能有害.
忠言是能够顺
耳的.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人需要提出忠言,也需要接受忠言.人人可以是施教者,也可能是受教者.忠言是完全可以顺耳的,令忠言顺耳,主要在于人们要养
成勇于接受批评意见的良好品德和学习掌握让忠言顺耳语言艺术.人生走下去总是有错,不走完全是错.任何人都会发生认识错误和偏差,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
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勇于接受不同意见和批评意见的良好品德.对于一个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管理工作以及家长等有施教责任的人,不仅要能适时提出自己的忠言,更要学习掌握让忠言顺耳的能力和方法,忠言顺耳方能行.
楼主给分!
Ⅵ 以规则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作文题目就可以是“规则”。
规则
如果没有堤坝的围堵,一泻千里的黄河就会恣意妄为;如果没有铁轨的限制,雷霆万钧的火车就会车毁人亡;如果没有规则的约束,纷繁复杂的世界就会杂乱无章。
加入WTO后,我国要和世界接轨,接什么轨,就是接规则的轨。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地适应世界这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的规则。可惜,国内许多企业屡屡触犯国际规则,在摸着石头过河时交了很多学费。
规则由来以久,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但当时的社会结构简单,生产原始,所以规则也很单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有了一定的规则,但那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当时是人治社会,皇帝的话就是规则,就是金口玉言。只有到现代社会,人们的交往日益复杂化,生产日益规模化,规则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复杂,严守规则是做人的基本要义,也是为人的底线。法制社会就是规则社会,对规则的谨守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中国从古至今就有严守规则的典范。曹操的坐骑错踏麦田,割发代首,虽然有变通的嫌疑,但也成为民间的美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更是为了维持规则的权威。邱少云在烈火中一动不动,英勇牺牲,更是用生命来为规则践诺。雅典奥运会上,有部分运动员虽然觉得裁判的判决有失偏颇,但这是规则,他们只能无言地接受,表现了做人的豁达与乐观。
而触犯规则的教训也是很深刻的,有些人以身试法,法就是规则,厦门远华集团赖昌星之流违背海关规则大肆走私汽车、石油,给国家造成了数以亿计的税收损失。胡长清、成克杰之流视规则如无物,索赂爱赂,最后也自绝于规则。而文化大革命那场浩劫,更是摧毁了一切规则,导至祖国大地面目全非。
现在许多地方政令不通,下级政府把中央的规则玩弄于股掌之中,从而导致了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亟需要加大力度清理整顿,在神州大地重树规则的权威。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是规则使我们的生活美满幸福,是规则使我们的经济突飞猛进,是规则使我们的社会井然有序,我们一定要谨守规则,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于规则的为话题的作文题目还可以有“规则的美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打破陈规”、“走出规则”、“遵守规则”等等。
Ⅶ 关于话题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 作文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当今世界,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可谓寥寥无几,而样样均懂而究不深的却大有人在。每当你与这类人交谈,首先被他们一副健谈 的神态震住。在交谈的过程中,又发现他们样样都知道,于是大为赞叹:此人知识实在是渊博啊!其实,你若是再深一步交谈,兴许就人发现,他们并非了不起,仅仅是事事略知一二的平常人罢了。
对知识的各领域都了解固然是好的,然而更应该在平凡的基础上培养专长。每个人都有他的爱好、追求,那么就应该在此爱好上专攻这门科学,努力掌握这一科知识,使别人问不倒,做到精益求精。一个人懂得许多方面的知识,着实令人羡慕,而有一方面的特长,则更另人钦佩,就如同画龙点睛一般。总之,一句话,做到与众不同。
话又说回来,凡事不可走极端。有的人只顾了发展自己的专长,却忘了自己在其他各个方面的修养。一个人若是只抱着自己的专长不放,而忽视全面发展,则此人未免显得太单薄了些。学问是个奇怪的 东西,再多也不会嫌多,然而一点而没有可就惨了。有一肚子学问的 人总会受到欢迎,他与人谈笑风生,令别人感到快乐,而无一点乏味之感,实在是本事啊。是的,这些人大多是身怀绝技、博学多才的 人。
的确,即使你学到许多东西,而这些知识也未必在生活中都能用得上。甚至你这一生也很难有机会拿出来。然而,多一点本事总归是好的。也许会在一个意外的场合下,恰好用到了它。比如说,你喜欢在学习之余练武术,那么也许你正好有一次被歹徒欺侮,被迫自卫,打倒了对方,由此得救。这是你万万没有想到的。又比如,我们学生学习英语,而在讲中文的国家里英语也许用不到,可是,在一个偶然 的机会,一位学生帮助了一位不懂中文的外宾找到了要去的地方,英语竟然派上了用场。
知识不可以认为有用才去学。人从小学到老,学到许多东西,到底哪些有用,哪些无用,我们不可能未卜先知。要一定算好有用才学,那么,我们大可什么都不学。因为有些人根本字都不会写。一辈子也过得挺不错。
任何一群人在一起,其中兴许就会有几位,某几方面有特别技能或知识,他私下里花时间、精力学习锻炼,也许一辈子也不露一手。
这技能虽然未必应用,但是我想,这一定是充实此人的一个方面吧!
要有学而不用的心理准备。
总之,要在学习种种技能的基础上发展特长,将两者紧密结合,做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Ⅷ 写知过必改,闻过则喜的作文
《论语·述而》中有这么一段记载——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回:“知礼.”孔子答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是否懂得礼法,孔子大概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懂得”.陈司败在孔子暂时离开时,叫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进去,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指孔子)不偏帮自己人,难道君子也偏帮的国君?贵国国君娶了同姓的吴国女子为妻,不能够按照礼法称呼她,只好叫她'吴孟子'.如果贵国国君能够算得上懂得礼法,还有谁不懂得礼法?”巫马期后来将这事告诉了孔子.子曰听了后说“我真是幸运.偶然出现过错,人家就能告诉我”.这是《论语》中记载的闻过则喜的典型故事.
Ⅸ 以规则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答:以规则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规矩”,便是事物发展的规则。天地万物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人而言,这不仅仅是一种规则,这更是一种习惯。
规则不是法律条文,不需要明文规定,却能规范人们的一言一行。从待人处世应尊老爱幼、顾全大局,到日常生活中的自觉排队、上厕所后冲水,都是规则意识的引导,久而久之,我们便形成了习惯。然而,这规则意识本身也来源于习惯。
习惯很奇妙,它会让人下意识地做出一些举动,它可以养成,却很难改掉。有人也许觉得遵守规则是一种“束缚”,可是当他将“不得不遵守规则”作为一种习惯后,遵守规则也就相应变成了他的活动准则。
我们都知道,“狼孩”在回到人类社会后很难按照正常人的行为原则生活,例如,吃饭时他会为了护食而表现出十足的警惕,而想要什么东西时,他会选择直接扑上去争抢。正是他成长的环境使他养成了靠力量和速度来得到一切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应该是由他幼时不得不遵守狼的生存规则所致。当狼孩回到人类社会,虽然有专门的人在教育他,他仍旧会出于习惯去遵守动物社会的生存规则,因为这些规则早已化为习惯融入他的生命,无论他是否处于这个社会,他都会去遵守。而与之相对,有教养的人也会有他出世的习惯:习惯于不在公共场合喧哗,习惯于遵守交通规则,习惯于待人谦和礼让,习惯于让自己的一切合乎规矩。他所处的环境使他清楚:要想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遵守规则,而要想时刻遵守规则,必须养成这样的习惯。
我们无法想象德国人有一天会“灵活变通”而去插队,我们也无法期望一个从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会突然转性而开始走斑马线。所谓“规则”,不过是人们对待事物的正确做法,而没有遵守规则的习惯,便无所谓“规则意识”。
看来,遵守规则确实是一种习惯,一种社会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人们都愿意花一小段时间让自己遵守规则,那么个人就会在全社会的带动下,在个人努力下,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到那时,我们的社会必将变得更加井然有序,我们的生活必将变得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