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素材题目 > 贪欲作文素材

贪欲作文素材

发布时间:2020-12-12 15:17:51

『壹』 麻烦大家帮忙找一些关于“快乐和痛苦”的作文素材

快乐与痛苦是人的感觉,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时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要求或是希望、期盼。这些想法、要求、希望、期盼,佛家统称为“欲望”,简称“欲”,过盛的“欲”,则成贪欲。但凡一个人的“欲”能得到实现或满足,就会感到快乐;反之失望和痛苦就会随之而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快乐,不希望得到痛苦。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相同条件的人,在相同的物质基础、相同的环境中,就会出现“有人乐天有人悲、有人欢喜有人愁”的不同感受。因此“苦”与“乐”只是人类的主观感受,而与客观因素并无必然的联系。凡人都有欲,漫长的人生就是在这些一个个欲望中伴随着种种痛苦与快乐而渡过的,在生命的终点,回想以往,真的是如梦似幻、虚妄不实。对于这个欲,明白人都知道应有个度,适度的欲望使生活充满情趣,催人奋进;过度的欲望则让生命迅速燃烧,迷人性情。于是又有了“无欲则刚、知足常乐”等民间谏语。一个贪欲的人,由于有很多的想法或希望,希望越多,失望的概率也多,他的痛苦的感觉也会增多;反之,失望的概率少,痛苦的感觉也会少,所谓“知足常乐”就是这个道理。佛家认为,缘于人类的“贪欲”,人世间总的来说是苦的,并且归纳有“八苦”。欲望本身没错,但凡沾上个“贪”字,无论其开头如何美好,无一不是以痛苦告终、以悲剧结束的。佛家而言的八苦分别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其中“生苦”可能由不得我们,那是在娘胎中的一种艰难,我们也没有记忆,可暂且不提。但其它“七苦”,我以为都可以通过修行而将苦化解,有的甚至也可以成为乐事。且说“老苦”,老了就一定会苦么?我们看到的老苦,一般都是身心衰损、朽坏而生出的种种苦受,或是担心被子女遗弃、孤寂与疏离而生出的孤单,寂寞与凄凉之苦。要免受老来之苦也不难,一定要从年青时起打好基础,这些基础包括断灭(与健康、身心不利的)各种贪欲,和对子女良好美德的言传身教。看看那些子孙满堂、怡享天伦的乐趣,岂是那些年青人所能比的。再说“病苦”,病苦似乎不可避免,食用五谷杂粮,人总是要生病的,要想免受病痛之苦,也一定要从平常的生活中断灭贪欲,这些贪欲包括各种不利于健康的享受。而一旦生病,也要从思想上保持安祥乐观的态度,不要一味的怨天尤人。如果可能的话,生病时要尽量这样想:生病是一个果,那是自己的因所致,是一个还债的极好机会,有债一定要还,晚还不如早还。这样心地坦然了,无有恐怖和颠倒梦想,病痛的感觉就会轻弱。或再这样想:病患的只是“臭皮囊”,而我早晚要与这“臭皮囊”拜拜的,何苦因它而坏了自己的情绪?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无所谓病痛。换个角度来说,病痛可能不可避免,但可以避免的是因此而引起的心苦。都说病要七分靠养、三分靠治,这七分的养就需要有个好的心态。你且看那些癌症患者,乐天者生存期长,甚至可以长期生存;而悲观者则生命之火迅速燃烧,且在燃烧中痛苦不堪。因此病苦的根源是心苦而非病痛本身。心苦的人,无病会有病,小病会成大病。试着把病痛置之度外,你便不难发现,病苦也是可以改变或化解的。“死苦”似乎更不可避免,人难免一死,都惧怕那临死的一刻,于是人还未死,心已先苦。其实死并不苦,苦的是死前那颗不安的心。要免死苦也不是不可能,也只要断灭一切贪欲,包括抛开世间所有情欲,临终一念随和安祥,想到可以就此了脱生死,牢记“阿弥陀佛”,没了死前那种种人为造成的心理恐怖,如此这般,那表面上的死将升华成精神上的涅盘,岂不也是件“乐事”么?“求不得苦”是贯穿于我们生命全过程的苦,我们都是在所求中成长,在所求中衰老。人类的贪的本性,让我们的所求过多,贪多的欲望自然无法得到满足,于是感到苦也就是必然的了。那么为何要脱离自己的能力去求那些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而使自己陷于苦的境地呢?都说知足者常乐,不是么?换一种想法便会离苦得乐。“爱别离苦”的根源也是一种贪欲,是贪恋人间情感的欲望,将情感过于理想化、极端私有化。我们只要时刻想到人生只是一个过程,你我只是此生的一匆匆过客,离别是早晚的事,缘聚则成、缘尽则散,何必过于贪恋这一人世间情而令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呢?“怨憎会苦”,怨和憎是一对难兄难弟,怨到极致便会心生憎恨,怨从何来?还是一个不适度的欲望,怨天、怨地、怨事、怨人,甚至恶恨恨的怨己,极端的寻了短见,也使自己走向了更坏的后一世。要解此苦也不难,断灭贪欲,就能“不生分别心,不见他人过,他非我不非,心平与人处”,这样还会有苦么?“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五蕴是凡人所有行为的综合归纳:色而受、受而想、想而行、行而识。所谓炽盛,过度、极端之谓也。在以上的行为链中,任何一环的过度极端,都会产生心识上的痛苦。过份的去看重一样东西,极端的想去得到它;过度的思虑别人的一言一行,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疑惑,硬要琢磨出所谓的言外之意;那些因非份之想、贪婪之意而失眠失意、生嫉患妒甚至苦不堪言。要解此苦也不难,还是要淡薄一个“欲”念,将世事看淡,将人情世故看轻,拥有一颗平和的心,那样你还会感到苦么?凡人畏果,菩萨惧因。这些苦都是凡人贪图眼前享受、不思身后恶果所致。其实这“八苦”是相互掺杂、不分你我的。任何一种苦都是五蕴炽盛所至:过度的纵欲就会产生“病苦”“老苦”;过度的贪欲就会心生“四相”而产生“死苦”;过度的贪欲就会产生“求不得苦”;过度的情欲就会产生“爱别离苦”;过度的贪图名利就会产生“怨憎会苦”;“贪”就是过份,因此要断人生之苦,必须戒除一个“贪欲”,不要过份的追求,要将自己生活上的期望值定得底些,知足常乐。心不外求便不会心累,心若不累,何来之苦?从某些方面来说,八苦又可归纳为所求不得之苦。一个无所求的人,心地必然坦荡无著,他是决不会感到苦的。所有的苦都是心苦,一个心苦的人,不但遇到事情容易苦,甚至没有事情也会平白无故的为自己找来许多莫名的苦,其会为根本不存在的事苦苦的思索、苦苦的担忧、苦苦的操心、苦苦的烦神,甚至疑心疑鬼老将事情往坏处想。那事情还未来或根本就不会来,心就早已苦不堪言。因此心若不苦,就不会感到苦,一个心不苦的人,在他面前无所谓这“八苦”,并不是说他不会遇到这八苦中的事项,他也会生病、变老、死亡,也会有别离之痛,也会所求不得,但他不会因炽盛而生怨生憎,他会事来则应、事过不留。这样的人心地坦荡、随缘随性、几近“断寂闻、心无著”的境界。岂不是比那些苦苦修行的人还知法得道么?净空法师说: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我想一个修行的人,并不是单纯的为自己的下世努力、准备。换一种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只要破迷开悟,一样能今世离苦得乐,或是化苦为乐。由此可以这样说,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是不会感到苦的,若在修行中还有这样那样苦的感觉的话,说明你还存有一个所求的心。将所求的心灭了,真正心不外求,不但不会感到苦,而且会感到真正的大自在。我有时经常在想这样一问题:都说做人难、难做人,似乎要做一个成功的人真的很难。古人云: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 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看来做人也不难,只须这“让”“敬”两个字就行了。其实我们说难,其实都是难在这人大多都是为别人去做的,都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想法,一言一行都担心别人是怎么想,怎么看?于是失去了自我。一个失去了自我的人,会感到快乐么?失去快乐的人,首先就与成功无缘。你都无法感到快乐,还能说做人成功么?但仅仅是自己感到快乐了还不行,更重要的是要是让与你相关的人也感到快乐,如果这样,那你就不愧为一个真正的完美之人。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与自己相关的人很多:父母、兄弟姐妹、亲友、朋友、同事、战友、邻居、甚至偶尔一遇的路人、为你服务或你为别人服务的众人等等,如果他们也因你的存在而快乐,因你的行为而快乐,愿意与你相处、交往,我想这不是成功的为人一生还会是其它什么呢?其实要做到这点也不难,只需戒除一个贪欲,快乐便会随之而来。持戒和修禅是修行人必行的功课之一,前者静心、后者入定。但如果我们忽略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的话,只是靠打坐礼礼拜那点功夫是很难“静心”或“入定”的。六祖惠能大师言:“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因此一个人在生活中尽量做到“心要平、行要直”,我认为要做到“心平、行直”也不难,远离贪欲、远离自我即可。 佛在“四圣谛”中告诉我们,“贪、嗔、痴”是我们烦恼的根源,痛苦的根源。而我认为这所有的一切归根结蒂则都是“贪欲”所起,贪而生嗔、贪而生痴,没了贪何来的嗔怒,没了贪又何来的痴癔。都说人生苦短,但我说只要你看清人生,不求不贪,随缘相处,心地坦然,便会感到无处不自在,处处都快乐。 当然,说说是容易,真正做起来还是很难的。但你如果时刻想到这些道理,尽量的制约着自己的贪欲,你就会感到痛苦和烦恼会少了许多,而快乐就在你身边。不信,大家可以试试。

『贰』 因为贪欲而死作文素材

从前有个国家里来了一只践踏耕地、咬杀牲畜的野猪,国王为此大伤脑筋。迫不得已下令:谁能捉住野猪,就将公主许配给他。住在乡下的两个穷兄弟愿意试一试,国王对他们说:“你们兄弟二人必须从两头进森林。”于是,哥哥从西头走,弟弟从东头进。没走多远,弟弟遇到了一位小个子男人,并获得了一支长矛。不久他看到了野猪,便用长矛轻而易举地将它杀死。而哥哥则坐在森林另一端的房子里,饮酒作乐。当他看到弟弟扛着战利品凯旋而归时,贪婪和嫉妒让他心里无法平静,可从无戒心的弟弟却将经过毫无保留的告诉了哥哥。天色将晚,兄弟俩走在一座桥上,哥哥对准弟弟的脑后狠狠一击,弟弟倒下死了,哥哥却扛起野猪向国王领奖。几年之后,牧羊人在桥下拾到一根雪白的骨头,决定用它做一个号角。可他第一次吹响它时,骨头竟自顾自地唱起了小调,于是牧羊人将它献给了国王。国王一听就明白了,把罪孽深重的哥哥抛进了深河,把弟弟的尸骨埋葬在漂亮的墓地里。

读完整个故事你一定觉得弟弟太单纯善良,而哥哥太阴险毒诈。可我觉得哥哥也并不是十恶不做的大魔头,如果兄弟俩联起手来一定会有更好的结局。哥哥的做法是因为当时贪婪和嫉妒蒙蔽了他的心,使他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就像现代社会的囚犯,很多人都是一时的糊涂才铸成大错的,哪一个在监狱里不追悔莫及?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一句: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阅读全文

与贪欲作文素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浏览:59
变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660
2011台州中考语文 浏览:250
识字一的教案 浏览:85
语文作业本凡卡答案 浏览:619
300书信作文大全 浏览:227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补充成语ppt 浏览:891
爱的方式作文开头结尾 浏览:694
端午节的作文600字初中 浏览:70
3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答案 浏览:265
高考语文与小学的联系 浏览:965
2015北京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979
双分点地步法教学 浏览:714
小学二年级作文辅导课 浏览:693
关于成功条件的作文素材 浏览:848
建军节作文的结尾 浏览:88
五年级下册语文mp3在线收听 浏览:696
ie教案6 浏览:907
三年级语文培优补差计划 浏览:679
二胡独奏一枝花教学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