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秋节赏月作文结尾
我凝神望着月亮,口里嚼着香甜的月饼,听爸爸讲着月亮的传说,我又想起家乡的好朋友,直到很晚很晚…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在这天,人们通常会坐在月亮下赏月光、吃月饼。这不,我们一家也开始赏月光、吃月饼了。 我望着这明亮的月亮,这使我想起“月到中秋分外美”,这句话了,但今天的月亮好像不高兴,周围有一群云。我想,这应该是“思念”的云吧!这使我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亲人——舅舅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描述了我此时的心情。不知道现在舅舅是否在欣赏这明亮的月亮,思念着我呢? 不知什么时候,那股云散去了。此时的月亮变得更明亮了。圆月像一只雪球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像水似地泻向大地。几朵灰白色的、轻纱似的云陪伴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月光洒满了我的衣服,温暖着我的心。我觉得太阳的温暖过于热烈奔放,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这温柔恬静的月光,才能这般地恰到好处。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月光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挂下来,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银。月光照得树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婀娜多姿的柳树的稀疏的倩影,别提有多美了。 爸爸告诉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相传,中秋那天,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那里面有黑色的影子,那就是广寒宫里的嫦娥、吴刚、玉兔和桂花树。 我凝神望着月亮,口里嚼着香甜的月饼,听爸爸讲着月亮的传说,我又想起家乡的好朋友,直到很晚很晚……
⑵ 古诗中的月亮 作文 600字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这些诗,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的风格是闲、静、淡、远,其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 “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
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毛诗传笺通释》)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如宋玉《神女赋》写美女:“其始来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光”,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名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传》注曰: “妇人有美白皙也”。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傅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 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
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例如《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梅禄·审曼。……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人很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
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
⑶ 古诗中的月亮作文600字
月亮低低的,蛋清色的光,似要流下来。看着我们,深深地看着我们。
地上的人,就有了无数次对月伤情的时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是情人对着月亮,深刻地思念起远方征人的时候。月亮如此美好,你是如此美好,但我仍然需要回去,或许梦里会有与你的相遇,那是你我的假期。便想起这样的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爱情,是如此的美好,只要相遇便成就了永恒的美好。就像纳兰性德曾说,人生一切哪比得上生前一壶酒?这壶酒里有至情至性,是爱的纯粹,痛的彻底。饮尽它,人生便也是完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东风、百花、吐丝而尽的春蚕,燃烧成灰的蜡烛,寒冷的月光。不去追究这诗的深意,但人生的悲凉,爱情的无望早已满满地在纸上了。
而每个人都会背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将思乡之情说尽了。正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无法回来的无奈 ,只能期盼着与你一起剪西窗的烛光,到那时,我会告诉你我在这秋雨绵绵天气里的哀思。巴山夜雨的景象,于是成了所有描述外出野客飘零的经典意境。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容若将自己当成征夫,望不到头的故乡,心里淤积的思念,或许只有月亮才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沙场几人回。”在美好的爱情里,告别美艳的娇妻,被迫着奔赴了战争,没有几人回的战争。这一别,或许就是一生,挥着手,送你远去,望你带走我的心。“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种心情,你可能体会?
当你问爱我有多深,我或许只能回答你,月亮代表我的心。
此生深情,岂可言表。请你抬头看月亮。
⑷ 有关古诗词中的月亮的作文,600字以上。
月亮,它洁白的身影,是那么的安详、宁静,曾多少次回顾在我的眼前,我十分喜欢它,因为我可以直言不讳地向它倾诉自己的烦恼,还可以无所顾忌吐出我的喜悦。晚上,闲来无事,实在无聊,于是一个人就漫步学校后面的小树林中,独自去享受那夜色之美。抬头望着寂静的夜空,可爱的月亮从树梢后慢慢地爬上半空,光亮、圆润,像一块玉琢的盘子。温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而下,仿佛滑过一曲悦耳的琴声。置身于如此美好的月色之中,我不由得想起了古诗中很多关于月的描写。唐代大诗人王维说得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不也可以做到这样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我们寂寞时,月是我们忠实的伙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我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是我们对人类起源的遥遥揣测。月亮就像地球的守护神,每天围着地球在转,它是那么的忠诚那么的守信,又是那么尽职尽力。月亮时而又像一位魔术师,一会儿圆得像玉盘,一会儿弯得像一把弓,一会儿又像一叶小船,一会儿又像一个苹果被虫子咬了一口,真是变化多端,千姿百态。当月出现在夜空时,它总能牵引我们的目光,激发我们的思维,绽放我们的情感。使我们为它痴,为它狂,为它欢呼,为它感伤。它并不是那样光彩夺目,但它却是那样令人神往。然而,当我们仰望明月时,有谁会关注它身后那默默给予它光明支持的太阳呢?月亮本来是不会发光的,可太阳好像很同情它,把身上的光线朝月亮那儿一照,月亮就有了洁白的、幽淡的光芒了。每天陪伴你度过甜蜜的梦乡的东西是什么?对了,还是月亮。月亮,它给我带来了无边的遐想,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希望,还带我走进了美好的童年回忆。
⑸ 以古诗中的月为题的230字作文
古诗中蕴涵着的花 “古诗”,虽只有两个字,却包含着无限的情怀,无尽的美景……其实,你要是仔细寻找,还会发现,古诗中还蕴藏着一片大自然!要说花,就必须得说说花王——牡丹.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那句“天下真花独牡丹”更是证明了牡丹百花之王的地位.唐朝,牡丹更是王室中的“宠儿”,刘禹锡就曾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瞧,小小一朵牡丹花开花时节竟能震动京城.牡丹的雍容华贵,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贵妇,古时的美人杨贵妃就最喜欢北平稀有的绿牡丹,怪不得唐朝的罗隐在《牡丹花》中写到: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与牡丹相比,桃花就像一位小家碧玉.虽羞答答的却有股清秀非凡的感觉直逼而来.桃花妹妹可真爱美,浓妆艳抹打扮得花技招展,艳而不妖,恰到好处.我现在终于明白什么叫“每对春风竞吐芳,胭脂颜色更浓妆.”桃花色彩缤纷,红似火,粉似霞,也有素面美人,白似雪……每种桃花都让人爱不释手,真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从古至今就是诗人名士所赞诵的对象.荷花凭借婷婷玉立的姿色,心旷神怡的芳香,吸引着无数人,荷花,哦不,就是花蕊,含苞欲放的花骨儿躲在茂密的荷叶中,可那尖尖的头儿藏不住,就成了“
⑹ 诗中的“月”作文
夜,刚刚暗下来,浓雾层层弥漫、漾开,熏染出一个平静祥和的夜,白雾在轻柔月光和路灯的照耀下,便染成了金色。月光下,树叶儿“簌簌”作响,仿佛在弹奏着一首《月光曲》,婉约而凄美,悠深而美妙,那跳动的音符仿佛是从朦胧的月色中跃出来的,令人陶醉。
夜的深处,田园朦胧,山影憧憧,水光溶溶,萤火点点,烛灯盏盏,好一幅月下画卷!
生命又多像《月光曲》和画卷啊!跳动的旋律演绎着生命的悲欢和离合。人生苦短,又怎么不像是《月光曲》呢?
月上中天,皎洁温柔,柔和的月光把夜晚烘托出一片平静与祥和,月亮的光落在树丫上,落下斑驳的黑影,零星的像是碎条儿挂在树丫上一般。
世上的万物都是上帝的造化,都很和诣,而月却不同,月有自己的性格,有阴晴圆缺,月的神韵风采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月何必要争夺辉煌呢?她的目的就是让黑夜不再可怕,给人们送去一片暖意,一片光明罢了!
夜,已静寂了。月亮静静洒下余光,竭力驱走黑暗,为人们送来光明、温暖与关爱!
摆摆头,想从思绪中挣脱,却又陷入更深的忧郁中。
一缕轻柔的月光透过窗子,撒在了窗台上。窗台宛若镀了银。我猛然记起,快到中秋节了,现在正该是满月的时候,这时的月儿一定很美吧!
于是,我下得楼来赏月。好圆好丰满的月啊!远处还有几颗闪闪烁烁的星星,更给这月夜增添了几分诗意。
沿着通往花园的小路,我漫无目的地走着,整个世界仿佛沉浸在银色的光海中,烘托着充满温馨静谧的夜。我也置身在这月光之海中了。月光洒满了我的衣服,温暖着我的心——我觉得太阳的温暖过于热烈奔放;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这温柔恬静的月光,才能这般地恰到好处。月华浸染着整个大地,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世界完全笼罩在圣洁的气氛里。我的感官模糊了,心灵也在这圣洁中升华。
我不觉已来到花园的门口,顺着园中小路,走到一个池塘钱。池塘很小,平时活泼的金鱼,现在却静静地呆在哪儿。可能是睡着了吧。池塘中间是一座鬼斧神工的山石,在月光的洗涤下,更加情趣盎然,如画一般。月儿映在墨绿色的池底,被水一洗,显得分外明澈、高远,就像蒙娜丽莎迷人般的眼睛令人心驰神往。一阵风拂过,在平静的池水上划出一道浅淡的波痕,池水微微漾起,清吻着山石,发出轻轻的金属般的撞击声,在宁静的夜中显得分外的轻悠……
小道旁,大朵大朵的菊花沐浴在月光里,被风儿吹得在睡梦中也露出了欢欣的笑容。
转过池塘,我坐在蘑菇亭下。抬起头来,仰望着无穷的苍穹和那苍穹中的明月。思绪便如脱缰的野马飞驰在无际的原野——这纯洁的月光啊!我今夜终于体会到了你博大的自然气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远在异地的朋友啊,此时也一定会在这美丽的夜里,遥望这月儿吧!
不知不觉中,我已陶醉在温柔的夜里,意识逐渐模糊了,整个身心在不断弥散,仿佛已融化在浩瀚的宇宙之中……
⑺ 古诗词里千古月 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前后的夜晚天高气爽,一轮明月,清辉泻地,桂香浮动,令人陶醉,人们对月怀乡对月抒怀,眷念团圆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候。在我们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作用下,借助于人们丰富的想象,由自然及人事,于象外之象中虚拟出人的情愫,月便被赋予生命、感情和灵性,于是,明月作为触发情思的媒介和熔铸感慨的意象常在诗词中大量出现,翻阅历朝历代的诗词,咏月的作品不可计数,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在这些诗词作品中望月怀人的数量最多。唐王建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月夜》道:“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二者把客居异地思念亲人的细腻感情抒发得缠绵悱恻。张若虚的诗句:“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一语双关,把思妇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又含蓄婉转。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则是对友人的思念。
月圆之夜,明月的清辉不知牵动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故乡是每个人的初始点,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归宿。虽天涯异地却共此一轮明月,正是基于这种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现实,因此诗人们自然会触景生情,以眼前的明月作为精神的参照与寄托。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千百年来引起无数客居异乡人们的共鸣。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孟浩然《宿建德江》也说:“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冷月无声,容易令人伤感,月光清泠是自然现象,人的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交融便有了皓月寒光割人肠的萧瑟效应。如李白《长相思》:“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是这类作品。
也有许多诗人词人把明月作为一种极高的境界来思考人生与宇宙,表达自己玉洁冰清的高尚品格。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具代表性。前者塑造了多情美好崇高的明月,透视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思考,将人事翻覆、良好的祝愿融合一处,揭示出内涵丰富的哲理;后者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借明月自喻清高,借月之阴晴圆缺感慨宇宙流转和人生悲欢离合。张若虚也有佳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句空灵别致,引人深思。
在时空感觉上,明月也极容易勾起人们的怀古之心,出现一些以咏月表达爱国情感的作品。如刘禹锡的《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是对东吴政权烟消云散的慨叹,相似的还有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具有强烈的今昔之慨和悲剧力量。
总之,因情感的认同,月亮很自然地以独特的形象在古诗词中大量出现了。探究这种文学现象,有助于加深对诗词作品内涵和古代文人人格魅力的理解,也有助于加深对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认识。
⑻ 中秋记事作文的结尾怎么写啊,要求带上诗句(西北乡何处是,东南见月
着名的诗人为月圆吟诗,中秋的月光是最美的。她的美让无数人赞叹,她的美却让我最感动。
每年的中秋总会让我想起家乡的中秋节。那时的中秋节真的很热闹,在中秋节的前一天我们这些孩子总会跟着大人到城里准备过节用的,每年这个时候挑月饼是必不可少的事情。那时家里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我们家买的总是便宜的。而每年的这天,在外工作的爸爸也会回来,他每年这个时候回来都会买着一些很好吃--很好吃的月饼。而对于我来说,他带回来的是对我们的爱。
中秋节那天,妈妈总会拿着一些东西叫上我们一起去拜神,拜完神后,村里的人民就成了三大派。我们这些孩子一吃完早饭就开始了我们的独特世界,从村口跑到村尾,在田里玩“抛纱球”。玩累了,就又到村口的那棵榕树下,欣向那夏日过后的凉风,坐在小河边上,把脚放进河水里感受它的温柔。而村里的妇女们呢却打起了扑克牌“拖拉机”成为了她们的趣事,看那不是妈妈吗?很少见她笑得这么灿烂了。而剩下的就都在村长的家里玩起麻将来了,看那不就是爸爸吗?我很久都没有看到他笑得那么开心了。
⑼ 诗中的月作文300
诗中的“春”
从前,爸爸总是一字一句一丝不苟地教我背诵唐诗宋词。
我的背诗起始于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那一天,爸爸教我背诵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嘻嘻,爸爸,这首诗的诗意我知道!”我兴奋地嚷着,“瞧,这首诗说的是春梦缠绵,不知不觉之中,天朦胧地亮了,醒来之后,只听见处处是鸟儿的欢声鸣叫,昨晚一夜的刮风下雨,有谁知道花被打落了多少呢?!”爸爸一听,笑逐颜开,额头上的皱纹舒展开了,用粗糙的手轻轻地抚摩着我圆乎乎的头。
从此以后,我对诗产生了兴趣,一发不可收拾地背了好几首关于春天的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耶,这首诗我也懂的。有一棵碧玉似的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嫩绿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我们当中又有谁明白这细长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似锋利的剪刀。这不就衬托出浓浓的春意了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哈,这两句诗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在晚上,周围寂然无声,桂花悄然无声地慢慢凋谢,无限的静谧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的。读到“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又感觉到明亮的圆月升起来了,只只小鸟被皎洁的月光惊动,时不时从深深的山涧中传出阵阵清脆的鸟鸣。真是宁静淡薄而富有幽雅情致啊!
杜甫有一首诗是《春运》:“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背完之后,我从前两句中感受到了在春天里,花色鲜红,柳色嫩绿;从后两句中,我又体会出了日色渐长,春色淡远,鸟雀调嗽,独有柴禾。
一路走来,诗一直跟随我左右,让我去抚摸诗中的脉络,去品味唐诗宋词那行云流水般变幻不定的语句吧
⑽ 诗中月的作文
月亮低低的,蛋清色的光,似要流下来.看着我们,深深地看着我们.
地上的人,就有了无数次对月伤情的时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是情人对着月亮,深刻地思念起远方征人的时候.月亮如此美好,你是如此美好,但我仍然需要回去,或许梦里会有与你的相遇,那是你我的假期.便想起这样的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爱情,是如此的美好,只要相遇便成就了永恒的美好.就像纳兰性德曾说,人生一切哪比得上生前一壶酒?这壶酒里有至情至性,是爱的纯粹,痛的彻底.饮尽它,人生便也是完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东风、百花、吐丝而尽的春蚕,燃烧成灰的蜡烛,寒冷的月光.不去追究这诗的深意,但人生的悲凉,爱情的无望早已满满地在纸上了.
而每个人都会背诵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将思乡之情说尽了.正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无法回来的无奈 ,只能期盼着与你一起剪西窗的烛光,到那时,我会告诉你我在这秋雨绵绵天气里的哀思.巴山夜雨的景象,于是成了所有描述外出野客飘零的经典意境.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容若将自己当成征夫,望不到头的故乡,心里淤积的思念,或许只有月亮才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沙场几人回.”在美好的爱情里,告别美艳的娇妻,被迫着奔赴了战争,没有几人回的战争.这一别,或许就是一生,挥着手,送你远去,望你带走我的心.“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种心情,你可能体会?
当你问爱我有多深,我或许只能回答你,月亮代表我的心.
此生深情,岂可言表.请你抬头看月亮.